查文庫>教學反思> 兩隻雞蛋教學反思

兩隻雞蛋教學反思

兩隻雞蛋教學反思

  兩隻雞蛋這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取下兩隻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小編收集了兩隻雞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兩隻雞蛋教學反思【一】

  《兩隻鳥蛋》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讓環保意識漸漸在學生心裡萌生,讓他們養成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的習慣,激勵他們去積極參與環保實踐活動。而《兩隻鳥蛋》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隻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教學這首小詩時,我主要啟發學生在幼小的心靈裡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一、初步感知鳥蛋。透過“大家見過雞蛋嗎?摸過它嗎?”引出課題。請孩子回憶摸到蛋是什麼感受,從而引導學生讀出小男孩拿到蛋時快樂、激動的心情。孩子進行了課前準備,說出蛋“涼涼的”、“滑滑的”,隨機學習課後詞語“鳥蛋涼涼的,涼涼的鳥蛋”,感受漢語的多種表達,體會到了男孩的心情,所以讀得輕快、活潑,很有感情。

  二、體會鳥媽媽的心情。在學習第二節時,透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小鳥是由鳥蛋孵化出的,知道一個鳥蛋就是一個生命。這時候,我緊緊抓住“焦急不安”這個詞語,利用場景假設啟發孩子們想象:如果你的東西丟了,你的心情怎麼樣?如果你是鳥媽媽,找不到鳥蛋,你的心情又會是什麼樣的?孩子們都很著急,有的說“鳥媽媽會到處找”、“鳥媽媽飛來飛去地問”、“鳥媽媽大聲地叫”,我順勢一點,這就是“焦急不安”。這時候指導孩子朗讀,孩子們都替鳥媽媽讀出了她的著急。

  三、加上動作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活動。鳥和人類是好朋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怎麼做?”從而引出第三小節,我抓住重點詞語“小心地、捧、連忙、輕輕地”提問,小男孩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馬上能答出“他怕把鳥蛋打碎了”、“打碎了鳥蛋,鳥媽媽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寶寶了”……看到孩子的能透過重點詞語體會男孩的心情了,我引導他們朗讀,讀出男孩小心的樣子。由於這段的動作多,在背誦上是難點,我就和孩子邊做動作邊把這段背下來,並告訴他們做動作還能幫助我們背誦呢。

  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課件,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被一幅幅漂亮的圖片所吸引,上課的紀律也比平時好很多。當然,也有幾個學生沒有認真聽。課堂紀律和班級管理是我作為一個低年級教師反覆思考的問題,對於新教師更是一件棘手的事。我平時也在不斷的鑽研,想盡各種方法去管理班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略有成效。

  兩隻雞蛋教學反思【二】

  《兩隻鳥蛋》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隻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在這首小詩裡,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母親的啟發下,幼小的心靈裡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語言比較零碎,語言缺少感染力。聽了周老師老師執教的《富饒的西沙群島》,覺得周老師言簡意賅卻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非常值得自己學習,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己本身語言功底不深,常常是“縱有千般深情”,透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卻是蒼白無力。所以,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有待錘鍊。我反省了這節課自己不足的原因。

  之一:讀的形式比較單一,讀的力度不夠。在一教中,我多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分組讀這些朗讀形式,對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相對單一了一些。而對於“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這一教學難點,沒有透過各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來領會,所以造成學生對於“小男孩送還鳥蛋就是愛鳥的體現”這一點未能完全理解。在二教中,我儘管增加了教師範讀、配樂朗讀、推薦讀得好的同學示範朗讀,而且儘量給每次的朗讀都確立了目標,效果還是不夠理想,主對學生朗讀水平估計過高,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在識字教學上花費時間多了,在初讀和再讀課文的環節花費時間少了,導致學生朗讀還沒有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就直接進入了“精讀悟情”的環節。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深入把握學生學情,抓關鍵詞語“焦急不安”、“小心地”、“連忙”、“輕輕地”等詞語反覆體會來突破難點。針對學生的情況循序漸進地指導朗讀,讓學生從最初的“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到讀得“正確、流利”到“讀出味道、讀出情感”乃至達到最後的“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之二:情境創設不到位。我說的情境創設不到位,除了我前面說的自己語言創設情境不到位,還有方法和時機不到位。在二教中,我原本設計了在課前匯入時播放小鳥破殼的影片讓學生來理解“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這個問題,從而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可貴與神奇。在課前匯入時,在課件出示的小鳥快樂飛翔畫面和小鳥歡唱的音樂中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交流“喜歡小鳥嗎?為什麼?你知道小鳥是怎樣出生的嗎?”如此費心創設教學情境的設想在具體實施時卻遺漏了一個重要環節:問學生“喜歡小鳥嗎?”學生興致盎然地紛紛回答“喜歡!” 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我卻沒有了下文,因為我把“為什麼喜歡?”這個問題漏掉了,而讓學生交流這個問題,就是為了喚醒學生對鳥兒的聲音、形態、顏色等印象,喚醒孩子們對大自然界的精靈—小鳥的喜愛之情。由此自然過渡到“小鳥是怎樣出生的?”把對小鳥的喜愛進而轉化為對鳥蛋的喜愛,為下面的朗讀作鋪墊。還有在教學“媽媽看見了,說:‘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這段(第二小節)時,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為什麼事情焦急不安過?從而理解“焦急不安”這個詞語的含義,然後說說鳥媽媽是為了什麼事情焦急不安?是因為丟失了自己最心愛的寶貝)這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鳥媽媽焦急不安的.樣子,說一說,然後課件出示鳥媽媽丟失了寶寶淒厲慘叫的情形,再讓學生讀媽媽對小男孩說的話“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倘若我在這時能抓住時機有效創設情境:“媽媽擔心鳥媽媽丟失了寶寶著急所以就對小男孩說……”(一讀媽媽說的話)“媽媽擔心鳥媽媽丟了寶寶難過所以對小男孩說……”(再讀媽媽說的話)“媽媽擔心鳥媽媽丟了寶寶傷心所以對小男孩說……”(三讀媽媽的話)這樣在反覆的朗讀中不但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也理解了鳥媽媽的焦急不安,更為學生理解下文中小男孩送還鳥蛋的愛鳥行為打下了伏筆,使教學環環相扣。我錯過了這兩個創設情境的重要時機,所以把本該入情入境的朗讀感悟變成了機械重複的朗讀。

  但是在難點的突破上我課前預設不足,沒有有效達成目標。在看圖展開想象時,很多孩子都說出了圖中的景色:“看到了藍天、白雲”、“看到了大樹”、“看到了鳥媽媽”……於是我提問“彷彿”可以換成什麼詞,我覺得這對學生沒有難度,就把它作為一個階梯,引導學生想象。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它的意思,還是回答了剛才的答案。我有些著急了,說了一個句子幫助理解“彷彿”,但是很遺憾,孩子還是沒有明白意思,反覆請了幾個孩子都讓我失望了,終於有一個孩子說出了“彷彿就是似乎的意思。”我鬆了口氣,又補充了“彷彿也可以換成好像。”但是對文字內容學生還是沒有深入理解,我卻在這裡停止了。直接出示畫面,代替學生說“我彷彿看見了鳥兒在花叢中歌唱,在樹上快樂地捕食,在樹枝上無憂無慮地嬉戲,在藍天上自由地飛翔。”

  我覺得正是自己對學生的預設不足,課前沒有備足學生,才導致課堂生硬缺乏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學習第四節時,我可以先承接上一節引導學生想象,現在兩隻鳥蛋正舒舒服服地躺在鳥窩裡,你猜,在鳥媽媽的孵化下,過幾天這兩隻鳥蛋會怎樣?雖然它們現在還是蛋,但我們可以想到,(放鳥叫聲)聽!——說說你彷彿聽到了什麼嗎?(擊出示鳥兒在藍天中飛翔圖)看!——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嗎?然後邊讀邊想象,把自己當作小男孩讀詩歌第四節,再播放幻燈展示鳥兒自由生活的畫面、人與鳥和諧相處的照片進一步激發孩子熱愛鳥類、熱愛自然的情感,從而引導有感情地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