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山奇石》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
黃山奇石有趣,作者寫得也很有趣,所以在朗讀教學時,我先範讀,讓學生邊聽邊想象或思考,聽完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或疑問,再讓學生在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自由朗讀,透過這個環節一是讓學生熟悉生字,讀通句子,一是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瞭解黃山,瞭解黃山的奇石,接著,讓學生看圖讀,藉助圖片的直觀感受,讀出對黃山石的讚美以及黃山石的奇。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塊奇石,並把自己喜歡的部分介紹給大家。
但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朗讀不夠到位,學生沒有充分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黃山奇石的美來。
在生字教學時,讓學生拿出自備的生字卡片,自讀、同伴互讀、小組互讀,讓學生充分熟悉這些生字,接著,我出示這些學生已初步掌握的生字,讓學生邊讀邊識,邊識邊說如何認識的。最後,用猜字謎的方式檢測學生認讀生字詞的情況。
在寫字教學時,我抓重點,寫好“區”、“巨”、“安”、“它”三個字,並在指導寫字時,要學生注意這幾個形近字相同的部分,以免混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2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主要寫了黃山奇石的奇妙。本文寫了很多的怪石,有:金雞叫天都、猴子觀海等等。描寫的很生動,形象。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並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全文都是圍繞黃山山石的“奇”來展開的。對於寫景的文章,學生難以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所以,光透過觀察圖畫,朗讀課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從課後的再次回顧中,自己發現了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我曾經去過黃山,對那裡的景色非常的瞭解,首先我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小朋友們黃山的美、奇。並透過原先我在黃山拍的照片更加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跟著我的照片粗粗地領略了黃山的美。我這樣的做意圖是讓學生更集中注意力,因為學生現在屬於好奇期,尤其是對老師的好奇程度比較大,所以透過看我的照片讓學生進入到這篇文章的學習,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
不過,由於孩子們剛剛接觸這麼難的文章,在讀時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了讓學生有興趣讀下去,我就運用了小組比賽這一招,看哪組找得生字多,並且能夠找到解決方法就獎勵一個小蘋果。學生的積極心就被提高起來了,一下子就來了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快地掌握了這篇文章的生字,攻克了一個難點。
以上是我比較好的方面,可是我也存在了點不足。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字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裡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係,課後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穫,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3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透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峰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說:“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隻猴子望著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透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透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字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本課圖文並茂,生動地介紹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課文語言生動、描寫形象,富有情趣。
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首先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準備了課件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的領略到黃山的美、讓他們身處黃山的奇石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從中感受黃山奇石的奇特之處。
教學中,播放黃山風光片,讓學生感受於黃山之中,感受黃山的美、石頭的奇,同時不脫離課本,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介紹“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 “仙人指路”這些石頭課本是怎樣描寫的,自由選讀,請你當小導遊給大家介紹這些石頭,孩子們興趣盎然,爭著來當小導遊,課堂氣氛活躍。後面的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另外兩段,這樣學生自己找到了學習方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課教學結尾時,我讓學生把“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三塊奇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給大家聽,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很喜歡說,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話說完整、通順。這樣的教學環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抓住時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了想象力。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5
上課伊始,我便吊起學生的胃口,先請去過黃山的學生介紹他對黃山的印象,我又補充介紹了著名的“黃山四絕”,使學生們一下子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我以朗讀作為重點,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對話雙方的平等意識。比如,師生共同探討怎樣有感情地讀,怎樣背得快,都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讓學生透過模擬“仙桃”飛來的情境,突出“飛”字和“落”字,學生做著動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課文。還請小朋友上臺表演“猴子觀海”,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突出“猴子觀海”的幾個動詞“抱”、“蹲”、“望”,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點。只有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學生才會真正領會其中的意境。
在學生有了一些語言積累後,我進行了想象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透過提問來激發他們的思維。比如:什麼樣的獅子?怎麼搶?搶什麼樣的球?又透過自選題材,獨立發揮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續編。比如:仙女彈琴,讓學生根據這個題目,自己展開想象,仿照課文編成一段話。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反覆強化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與步驟,並且有了充分展開想象的條件,一段段充滿想象的描述應運而生。有的學生寫道:“兩隻生龍活虎的大獅子,正在玩著雜技呢!”再比如: “一位漂亮的仙女,來到了凡間,正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優美的歌曲。”學生們在輕鬆愉悅的學習中引發了情感的共鳴,思維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