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秒》單元教學反思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下面內容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時分秒》單元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時分秒》單元教學反思一
《時、分、秒》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學生在一年級時曾學過認識鐘錶這一內容,對整時、半時和分都有了認識。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認識秒和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
考慮到與以前所學知識相隔時間挺長,在課剛開始,我引導學生對鐘面和之前所學的時間知識進行了複習。在《認識秒》的這節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透過1秒鐘寫字、拍手、跺腳,1分鐘寫字、跳繩、轉呼拉圈等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由於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與以往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都不同,所以時間單位的換算是個難點,課上雖然進行了細心的輔導,也還有不少學生會迷糊,出錯,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後進行個別輔導。
《時分秒》單元教學反思二
三年級上冊《時分秒》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秒的認識及經過時間的計算。對時分的認識學生在二年級應該掌握了。這一單元主要是對秒的認識,以及一秒鐘、一分鐘做些什麼事。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就利用課堂上讓學生一分鐘能跳幾個繩、拍幾個球、寫幾個字、做幾道口算等等,讓學生實際感受一分鐘能做什麼。
對本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疑惑,教材中對時間、時刻這兩個概念沒有作出區分。如媽媽上午8時上班,顯然這裡的8時就是8:00,即指時刻。又如媽媽一天工作了8時,顯然應該是8小時,即指經過的時間。可現在教材裡把這兩個是混為一談了。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強調了“經過的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比如媽媽早上9:00帶你去超市,11:00買完回家,求9:00------11:00經過了多長時間?這2小時是指一段時間。但在應用中總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因此我就索性將錯就錯,要求學生在算經過的時間時就用普通計時法來表示,如11時—9時=2小時,即使有些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2時,根據教材應該也是對的。但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要讓學生分清這兩個概念。
2、另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算結過的時間時,很多學生容易算錯。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例:上午第二節課是9:40開始,10:20下課,求第二節課上了多長時間?很多我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0時20分—9時40分=40分,但也有些學生算式會列,但不會算。於是我就讓會算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學生會說分與分想減,20分減40分不夠減,那怎麼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學生會說出向時借1小時,1小時=60分,60分+20分=80分,80分—40分=40分。時與時相減,即9時—9時=0時。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算理。結果這樣下來,大多數學生都能算經過的時間,因此有時數學的學習還是要讓學生學會“說”。
《時分秒》單元教學反思三
“時分秒”這課,由於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鑑於時間的抽象性和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我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時,使用了直觀的課件與真是教具結合讓學生進行感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由此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密不可分。
儘管學生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上這單元前,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課前做了個測試,發現班上的學生幾乎不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有什麼,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最基本的角度入手進行那個教學!
我從四個方面開始教學:一是認識鐘面。我利用教具鍾讓學生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教具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我還把這課延伸到課外,讓他們隨時看鐘或表,讀出自己在什麼時間作什麼事,加強練習。僅管如此,還是有好多的學生對這課掌握不牢固。
教學過程的開始設計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諺語引入教學,積極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接著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然後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最後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時刻。在進行教學時,我感悟到教師不是要純粹地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應該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由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學習。
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