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

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

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們要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幫助。

  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1

  一、認為比較成功之處

  1、教學過程中的三個環節還比較清晰

  本課的設計有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重點解決科舉制創立與完善的原因

  第二個環節是模擬科舉考試及對科舉制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是科舉制產生的影響、聯絡實際進行辨析

  2、重、難點確定與解決還算比較完滿

  本課的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重點解決辦法:透過創造性的使用史料——編寫一封書信,簡單明瞭的陳述了科舉制創立的原因。學生在比較和聯絡舊知識的過程中,解決了這個問題。

  科舉制的完善,主要是透過講述、線索圖和板書設計的辦法,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本課的難點:對科舉制的認識。

  難點的解決辦法:透過史料、圖片和模擬,讓學生先得出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然後對此形成了一定的認識。

  最後,學生對科舉制的概念、作用和認識基本上都落實了。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形成了這一概念。

  二、認為不成功或者欠缺的地方

  1、在分析作用和影響的地方有重複的地方。

  例如:關於講述武舉的幻燈片可以這樣處理:刪除這張幻燈片,然後,講述武舉考試的內容。把鍾馗中武舉的圖片放在後面的吏部栓選(身言書判)那裡展示,並可以與學生選出的及第的人作對比,大家看看,當時鍾馗是因為相貌醜陋而沒有被點狀元,大家選出的及第者都比他長的好,可以做官了。

  2、在模擬科舉考試環節,只模擬了一場考試,而另外兩場都沒有做模擬。結果導致學生在模擬第一場考試時候,情緒被調動之後,又沉寂下去了。在教案中有模擬考試,當時主要考慮到學生活動起來,沒有辦法控制課堂,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班級,但是情況截然相反,臨時加上去,沒有時間的把握,所以不敢貿然加上。結果把這個環節刪除了,非常可惜。以後應該注意的地方:絕不會把能調動學生的情緒,又有價值的活動刪除。

  3、提問技巧還不成熟。從學生的課後調查中發現提問出現一下幾個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層次性不夠、對學生的引導還注意不夠。還有最後的一個提問,自己都很難解答,

  讓學生答,非常勉強。以後應該注意的地方:雖然自己在備課的時候很注意這些,但是在課堂上,真正做的時候,還是沒有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加強鍛鍊。另外,在做課前,一定不要增加自己沒有理解透的材料和用它的目的還不是明確的材料。最後17、18張幻燈片都是臨時加上的,結果提問,學生都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了,結果導致了冷場。

  科舉制的創立教學反思2

  一、課程內容標準

  瞭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並介紹了科舉制度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

  隋朝廢除了以前按門第選官的制度,以真才實學作為選官的標準,對以後有深遠影響。也為以後學習第15課八股取士做好了鋪墊。因此,本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單元的主題是“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科舉制度體現了隋唐的繁榮與開放,尤其體現了唐朝的開放。對內選拔幹部更廣泛更開放,不僅寒士可取,少數民族人士也可取。對外,外國人也能來考試當中國官,洋人在中國當“公務員”。唐朝的開放胸懷在科舉制度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後指出教材中的一點缺憾,教材中“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關於“人才”的提法不準確。“人才”與“幹部”、“官吏”是有區別的。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正處在12—13歲之間,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渴望得到表揚、肯定,渴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學習。因此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

  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

  2、對學生所學知識和資訊掌握情況的分析。在七年級上學期裡,學到了“禪讓制”和“世襲制”的不同,但對選官制還沒有真正接觸。課前已布臵同學們蒐集查詢與科舉制有關的資訊。

  四、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能力培養不是單方面的知識教育,而應該是知識、能力、情感三維一體的完整體系。基於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新課標,我設計了三方面的目標要求:

  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隋唐時期用科舉制選拔官員;能概括出隋唐皇帝為科舉制的創新與完善做出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課堂上,透過小組合作並競答的方式討論解決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官吏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是隋唐制度創新的典型體現,讓學生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瞭解古今中外,不是為了考試上大學。而是為了借鑑,為了推陳出新,為我所用,創造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國家,服務社會;讓學生知道,今天世界各國的考試都起源於中國的科舉制,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的影響。

  六、教法和學法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生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採用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引導探究式課堂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則在其中發揮組織和引導的作用。

  七、教學過程

  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對重難點的學習。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七個環節:聯絡實際,引出課題;師生互動,突出重點;合作探究,突破難點;知識提煉,鞏固提高;關注現實,情感昇華;課堂小結,專題整合;布臵作業,引出預習。

  1、聯絡實際,引出課題

  多媒體顯示:2011年公務員考試現場照片,並配以文字說明。

  公務員的職業在就業難的今天更顯出其奪目的光環。公務員作為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公務的人員,其個人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整個國家行政系統的運轉。因此,對於公務員的選拔,各國都是非常重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務員制度,或者說官吏考試選拔制度,其雛形是從1400 多年前的中國開始的,中間斷裂,現在又重新實行,可謂千年大輪迴。當然,是更高一級的輪迴。

  設計意圖:初一學生對新事物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用公務員考試這一話題匯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課堂氣氛,更能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巧妙銜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今及古,思考: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

  2、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在“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這兩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把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代表6個時期的讀書人,分別是魏晉時期、隋文帝時期、隋煬帝時期、唐太宗時期、武則天時期、唐玄宗時期,讓他們透過閱讀課本和小組合作學習,分別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課前教師要充分預設,做好“設計師”,能夠運籌帷幄;而在課堂中要抓住時機“自然生成”,做好“魔術師”,能夠點石成金。

  例如:提出這樣的疑問“魏晉以來用門第出身選官有何弊端?”,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創立的必要性;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科舉制形成於隋煬帝時期而不是隋文帝時期?”,加深學生對“制度”這一詞彙內涵的深層理解;提問“隋朝按考試成績選拔官吏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科舉制創立的作

  用的能力。質疑“唐太宗擴充國學與完善科舉制的聯絡?”,讓學生了解唐太宗重視人才培養的良苦用心;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和武舉,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麼?加深學生對武則天政績的認識,更全面的瞭解武則天。追問“唐玄宗將詩賦作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對後世的影響?”,加深學生對科舉制的理解。

  這樣,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老師適時質疑、追問、點撥,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了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課前已有同學到臨朐朱位村探訪了明代狀元馬愉的故里,並拍了照片。透過多媒體展示給同學們看。並將第15課八股取士的內容整合到這節課裡面,讓同學們閱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