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2022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精選13篇)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2022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95頁主題圖、96頁例3、第96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猜想、操作等數學活動,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並能進一步體會利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會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體會轉化的思想。

  考點分析:

  會用梯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遊戲引入——新知講授——鞏固總結——練習提高

  教學用具:

  課件、多組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的主題圖)。

  教師:同學們在圖中發現了什麼?

  教師:車窗玻璃的形狀是梯形。怎樣求出它的面積呢?

  二、透過舊知遷移引出新課。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怎麼求嗎?

  1、指名能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及三角形面積公式。並能簡要說出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面積、及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教師揭示轉化方法:拼合法、割補法

  3、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能用學過的方法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三、揭示課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梯形的面積。

  板書課題--梯形的面積。

  四、新知探究

  1、師:根據前面的學習,我們把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就能找到求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梯形面積,可以怎樣轉化呢?下面我們就來實踐操作一下吧。

  2、請同學們開啟學具袋,看看裡面的梯形有什麼特點?

  生:各種梯形,每種兩個,每種梯形顏色一樣。

  教師提出要求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梯形把它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樣的圖形,利用怎樣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們的高與梯形的高有怎樣的關係,它們的底與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樣的關係?它們的面積與梯形的面積有著怎樣的聯絡?

  ④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生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把轉化前後圖形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找準。

  3、(出示課件)現在畫面展示的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重疊在一起,哪個小組能說一說剛才你們將其拼成了什麼圖形?是怎樣拼的?各小組推選1人向全班彙報過程與結果。(教師逐一配以課件演示。)

  師引導得出如下幾種推導思路:(師邊利用課件演示邊講解)

  思路一: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2倍,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相等,平行邊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的上底與下底之和,從而推出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思路二: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與一個三角形,梯形的面積等於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與一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從而推出

  梯形的面積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思路三:沿梯形的一條對角線剪開,把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積等於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從而推出

  梯形的面積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教師引導學生對以上的推導結果進行比較,最後得出“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如果上底用字a來表示,下底用b來表示,高用h來表示,那麼梯形面積公式用字母公式可表示為什麼?學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b)h÷2

  五、鞏固提升

  1、(出示課件),三峽水電站全景圖及第89頁例3並讀題。同時出示水電站的橫截面的簡圖(梯形)。提問,實際求什麼?

  S =(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

  2、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你發現了什麼?

  六、總結結課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要計算梯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幾個條件?還要注意什麼?

  2、我們是怎樣得出梯形面積的公式的?

  (二)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推匯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會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積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積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能完成相應的統計圖,並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對簡單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簡單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解釋,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紅球和黃球的個數相等時,任意摸一次,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會是相等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紅球3個 黃球3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出示裝有3個紅球的袋子

  (1)談話:如果從中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怎樣?(一定摸出紅球)

  (2)往口袋裡加入3個黃球,如果從這樣的口袋裡摸一個球呢?(可能摸出紅球,也可能摸出黃球)

  2、揭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會不會發生難以確定,只能說具有可能性。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二、活動體驗,探索新知。

  1、摸球。

  (1)猜測。

  (出示上述裝有3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透明口袋)

  談話:不看球從這個口袋中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出以後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紅球和黃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學生自由猜測

  (2)驗證。

  談話:這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知道自己猜得對不對,我們可以怎麼做?(摸一摸)

  ①明確活動要求。

  談話:摸前先把袋中的球攪一攪,然後不看球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出後進行記錄,把球再放入口袋中,如此,一共摸40次。

  ②明確統計方法。

  提問:怎樣能記住每次摸球的結果呢?

  以前我們用過哪些方法來記錄?(畫“√”、塗方塊…)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記錄資料的方法?(引導說出畫“正”字的方法)

  怎樣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呢?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教師相---出示“摸球結果記錄表”,向學生介紹。

  講解示範:一畫“一”表示1次,1個“正”字表示記錄5次。

  紅球

  黃球

  ③明確分工。

  談話:活動時我們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這樣才能順利完成任務。請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活動。

  ④活動體驗。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歸納。

  ①各小組交流彙報統計結果,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

  ② 提問:統計的結果和你的估計差不多嗎?我們再將各小組摸到紅球的次數和摸到黃球的次數進行比較,你有什麼發現?(有的小組摸到紅球的次數和摸到黃球的次數同樣多,有的小組摸到紅球的次數比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一些,有的小組摸到紅球的次數比摸到黃球的次數少一些)如果繼續摸下去,摸到紅球的次數和摸到黃球的次數會怎樣?

  講述:這就說明從裝有3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袋子裡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會和摸到黃球的---會是相等的,也就是摸到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問: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記錄摸球結果的?你覺得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好不好?(記錄簡便、整理迅速)記錄之後我們又對資料作了怎樣的處理?(填入統計表)可見用統計的方法來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透過實驗和統計得到了什麼結論?(摸到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三、玩中交流,內化交流。

  1、拋小正方體。

  教師出示小正方體,問:知道小正方體有幾個面嗎?在6個面上都寫有數字,小組成員仔細觀察有哪些數字?各出現了幾次?

  如果把小正方體拋30次,那麼“1”“2”“3”各字朝上的次數會怎樣呢?

  驗證。

  明確活動要求:小組成員按順序輪流拋小正方體,並記錄朝上數字的次數。

  在小組內明確分工。

  活動體驗:學生先分組實驗,再統計結果,填寫下列表格。

  朝上的數字123

  次數

  歸納。

  各小組彙報統計結果,教師將資料填入下表。

  朝上的數字

  123

  合計

  第一小組

  第二小組

  第三小組

  第四小組

  提問:仔細觀察統計表,統計的結果和你估計的差不多嗎?你發現了什麼?

  反思。透過這一活動,你又明白了什麼?為什麼1、2、3朝上的次數差不多?

  講述:根據合計欄裡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拋的次數越多,數字1、2、3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那麼拋一次,向上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這三種可能性的大小怎樣?(相等)

  四、拓展深化

  談話:如果要在裝有紅球和藍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和藍球的可能性相等,可以怎樣放球?

  學生各抒己見

  談話:為什麼可以這樣放?(因為紅球和藍球的個數相同,所以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和藍球的可能性相等。)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小組討論,再展示交流,說說想法。

  五、總結

  提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道了什麼?

  板書設計:

  統計與可能性

  3個紅球 3個黃球

  當口袋裡紅球與黃球一樣多時,摸到紅球與黃球可能性是相等的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3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商的近似數、迴圈小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學習小數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構建完善的運算體系。小數除法是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四則運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需要。現實中需要運用小數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十分豐富。

  第三,透過這一內容的學習,提高計算能力,形成靈活選用合理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發展數學思維。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小數乘法、商不變的性質、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繼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於今後學習及解決實際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

  備課內容

  小數除法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1課時)基本算理和演算法;除到被除數的末位有餘數;整數部分不夠商1。

  一個數除以小數(1課時)基本算理和演算法;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少。

  商的近似數(1課時)用“四捨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數。

  解決問題(1課時)用“進一法”解決實際問題;用“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1課時)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方法。

  迴圈小數(1課時)認識迴圈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備課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根據算式的特點,合理選擇計算方法。

  2.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是小數的近似數,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進一法”和“去尾法”擷取商的近似數。

  3.認識迴圈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4.能借助計算器探索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5.經歷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6.經歷求商的近似數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數是實際應用的需要。

  7.經歷探究迴圈小數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8.經歷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獲得知識。

  9.在將除數轉化為整數的過程中,體會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觀點。

  10.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11.感受數學的美與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

  12.體會計算器的作用,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備課重難點

  重點

  1.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小數除法的筆算和簡便計算。

  2.能正確應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的近似數;能運用小數除法及其他運算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難點

  1.在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確定小數除法中商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2.會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學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本節教學內容跟生活密切相關,五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設計利用課件出示例題,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

  2.放手讓學生探究,把課堂還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儘量放手讓學生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把數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本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進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後,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運用“去尾法”和“進一法”的例子,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兩種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說說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數的方法。

  2.揭題:這節課我們一起應用以前學習的小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回顧舊知,直接引出新課內容,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討論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例10(1),學習“進一法”。

  (1)理解題意,列式計算。(課件出示例題和情境圖)

  引導學生交流題中的數學資訊,理解題意,並獨立列式計算。

  2.5÷0.4=6.25(個)

  (2)設疑:我們求得的結果是6.25個瓶子,在我們的生活中能找到6.25個瓶子嗎?符合生活實際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這裡求“需要準備幾個瓶子”,得數應該保留什麼數?用什麼方法取近似數?

  (3)小組討論:根據實際情況,這裡需要準備幾個瓶子?為什麼?

  (4)學生彙報討論的情況:瓶子不能有6.25個,應取整數。按“四捨五入”法取近似數,結果應是6個,但是6個瓶子不能裝下2.5kg香油,只能裝2.4kg,剩下的0.1kg還需要1個瓶子,所以需要7個瓶子。

  (5)小結:根據實際情況取近似數時,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數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進1的這種方法,叫做“進一法”。

  2.教學例10(2),學習“去尾法”。

  (1)學生獨立審題,分析題目,並列式解答。(課件出示例題和情境圖)

  王阿姨用一根25m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m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25÷1.5=16.666…(個)

  (2)設疑:禮盒數能用小數來表示嗎?

  (3)小組討論: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數,結果是17個禮盒,但包裝17個禮盒,絲帶夠嗎?為什麼?

  [小組討論,並向全班彙報:因為1.5×17=25.5(m),絲帶不夠,所以這裡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要捨去,取整數16,即只能包裝16個禮盒]

  (4)小結:在這道題裡,出現了滿5也要把尾數捨去的情況,我們把這種取近似數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顧反思,明確方法。

  (1)觀察例10中的兩道題,小組討論一下:對於取商的近似數,你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小組討論後選代表彙報,互相補充。

  ①第(1)小題,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要進1取整數。

  ②第(2)小題,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要捨去尾數取整數。

  (3)師生共同總結: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數。

  4.舉例昇華。

  師:你能舉出生活中運用“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數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題意,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幸福小學有382人要去秋遊,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一根長10.5米的木料,先擷取等長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長的小段,最多還能截出幾段這樣長的木料?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

  ⊙全課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41頁7、8題。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例10 (1)2.5÷0.4=6.25(個)≈7(個)(進一法)

  (2)25÷1.5=16.666…(個)≈16(個)(去尾法)

  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數。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徵,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明確正方體的特徵,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絡。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麼?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課的內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設計意圖:透過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把正方體的特徵化難為易,學生初步體會到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徵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稜、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徵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徵。(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麼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稜?有什麼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看、數、量、比的實踐活動,凸顯知識的形成過程,採用多種方式開展小組合作研究,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彙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稜,這12條稜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絡。

  師:透過製作正方體,相信同學們一定對正方體的特徵有了更深的瞭解,到現在為止,我們已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那麼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相同點不同點面稜頂點面的形狀面積稜長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相等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12條稜的長度都相等

  師:說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現在我們之前的那個猜測,是不是得到驗證了呢?如果我們畫圖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該怎樣畫呢?

  板書展示:

  【設計意圖:透過對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徵的比較,從而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絡的辯證思想。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銘刻記憶,融會貫通】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課裡,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稜,每條稜的長度都相等。瞭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與聯絡,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絡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因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 )的長方體,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2.一個正方體的稜長為a,稜長之和是( ),當a=6釐米時,這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 )釐米。

  3.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5釐米,這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多少釐米?

  B類

  用72釐米長的鐵絲焊接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釐米?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釐米)

  B類:

  72÷12=6(釐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20頁做一做

  (1) 8個(2)略(3)搭成的是正方體

  教材第21頁練習五

  4.正方體10釐米6個9. C F D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2、透過觀察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3、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空間概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三、教學難點:

  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四、教具運用:

  正方體教具、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徵,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稜在哪兒?幾條稜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叫做什麼?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正方體)

  (二)新課講授。

  探索正方體的特徵。

  1、想一想。正方體具有什麼特徵呢?我們在研究時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也應該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稜,正方體的12條稜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稜、頂點”的特徵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教師問: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長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稜也包括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教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

  課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掌握它們面、稜、頂點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的關係。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它們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

  2.教學難點

  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四、教學用具

  自制課件,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物品。

  五、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影片指令碼三:第三單元長正方體:1.2)

  1.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關係?

  2.出示收集的各種物體:這些圖形同剛才的圖形有什麼不同?

  [設計目的是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絡。]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師出示一些教具,學生拿出收集的學具。

  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幾類?

  (2)學生小組研究彙報:根據圍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為:由長方形圍成和由正方形圍成的。(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3)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1)

  (4)長方體有什麼特徵呢?什麼樣的物體叫長方體呢?下面我們來繼續研究這個問題。

  (5)關於長方體你想學習哪些知識?

  師拿出長方體教具,學生拿學具,師給出面、稜、頂點、相對的面、相對的稜的概念,並板書。

  2.長方體的特徵。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3)

  (1)長方體有幾個面?(6 個)你來猜想一下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

  (2)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3.學生驗證。

  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透過量長和寬計算;

  (2)剪下比一比;

  (3)將其中一個面描在紙上,用另一個面對比。

  4.彙報結論:長方體的 6 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有不同的發現嗎?(也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形)

  5.教師重點帶領學生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請大家再來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還有什麼特徵?

  6.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怎樣驗證?

  (長正方體框架製作:動畫指令碼---場景一、二)

  7.學生利用學具驗證。

  (1)測量;

  (2)用學具插一個長方體後,再比較稜的長短。

  8.彙報:怎樣插長方體,用了什麼材料?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

  12 條稜,相對的 4 條稜相等。

  9.重點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稜的特點。

  10.填寫總結報告。

  11.認識長、寬、高。

  (1)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指出自己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並量出長短。

  3.正方體的特徵。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4)

  (1)學生獨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並填表。

  (長正方體框架製作:動畫指令碼---場景三)

  (2)彙報你們是怎樣研究的?

  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關係?

  相同點:6 個面,12 條稜,8 個頂點。

  不同點:

  (三)鞏固練習

  1.下面的圖形中,是長方體的在括號裡畫“△”,是正方體的在括號裡畫“○”。

  2.寫出下面各圖的名稱。

  3.觀察實物圖,然後填空。

  (1)橡皮的形狀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與( )的面積相等。

  (3)橡皮的右側面是( )形,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與( )的面積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與( )的面積相等。

  4.看圖填空。(單位:釐米)

  長( ) 長( ) 長( )

  寬( ) 寬( ) 寬( )

  高( ) 高( ) 高( )

  5.判斷。(對的在括號裡劃“√”,錯的劃“×”。)

  (1)一張很薄的塑膠紙,只有正反兩個面。 ( )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

  (3)一個長方體中有四個面完全一樣,那麼另外兩個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長 120 釐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框架,正方體的稜長為 20 釐米。 ( )

  (四)全課總結

  在這節課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並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透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於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徵:12條稜、6個面、8個頂點,理解並掌握相互平行的稜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徵:12條稜、6個面、8個頂點,理解並掌握12條稜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稜長總長、正方體稜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14)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透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絡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相關知識匯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絡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並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徵。

  ①長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②長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導生透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稜長間的特徵。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徵:稜長間的區別與聯絡。

  (長、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稜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製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徵:稜長間的聯絡。

  (所有稜長長度相等;統稱稜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稜間區別。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徵。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後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絡。(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③初步歸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徵的異同。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五)師生互動作課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稜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②正方體:12條稜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六)課外作業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釐米、寬4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稜長是多少釐米的正方體寬架?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9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後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透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啟用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透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建立空間觀念。

  2.透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徵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並思考:關於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匯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麼?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透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於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面、稜、頂點,長寬高)

  師:對於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藉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徵?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徵。

  交流彙報。(彙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稜,每條稜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稜、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稜長度相等”的結論。

  (2)製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徵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徵,現在請你們動手製作一個正方體,製作完後,量出它的稜長是多少釐米,並向同桌介紹你製作的正方體的特徵。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製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後,學生已明確了面、稜、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徵,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透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師:我們都是從面、稜、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彙報後,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考查目標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稜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餘兩個面有什麼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從面、稜、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稜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課時作業

  1.

  (1)正方體的稜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麵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稜長的和是48釐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麵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釐米、16平方釐米

  解析:透過對正方體面、稜特徵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後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2.根據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釐米,寬()釐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釐米,寬()釐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釐米。

  答案:略。

  解析:透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係,為表面積打基礎。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並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正方體的特徵及長、正方體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你還能說出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呢?

  生舉例說。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你知道它有什麼特徵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徵,並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現正方體有什麼特點?

  (1)小組合作:

  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麼特點?

  (2)彙報交流:(課件第6張)

  生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都相等。

  2.總結正方體的特點。(課件第7張)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有12條稜,所有的稜長度都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稜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現正方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3.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稜長度都相等。

  4.列表比較一下:(課件第10、11張)

  5.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課件第12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關係?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特殊在哪裡?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你會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係嗎?

  6.小結:(出示課件第13張)

  (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稜都相等。

  (3)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7.做一做:(課件第14張)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稜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並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麼?

  8.答案揭曉:(課件第15張)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第一種擺法: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cm,寬是1cm,高是1cm。

  第二種擺法:(課件第17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cm,寬是2cm,高是1cm。

  第三種擺法:(課件第18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cm,寬是1cm,高是3cm。

  【設計意圖】

  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麼?(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麼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設計意圖】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稜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稜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稜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稜相等,稜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稜的長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稜長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課件第22、23、24張)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釐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釐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2)彙報交流:

  正方體的12條稜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稜的長度,再求12條稜的總長度。

  56÷4×12

  =14×12

  =168(釐米)

  答:需要鐵絲168釐米。

  (3)底面周長就是4條稜長是總和,求12條稜長的總和,就是56釐米的3倍。

  56×(12÷4)

  =56×3

  =168(釐米)

  答:需要鐵絲168釐米。

  (五)課堂總結

  師:透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交流: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稜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六)板書設計

  正方體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稜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7~3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能力目標:指導啟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特徵,開發學生智慧。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觀察、擺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建立長方體、正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談話匯入

  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都是立體圖形。

  2、舉例

  在日常生活中見過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課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是不是有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實施

  (一)、長方體的認識

  1、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點。(板書:頂點)

  (2)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教師說出頂點、面、稜的名稱,學生迅速在學具上指出。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面的認識。

  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根據長方體面的位置,數出這6個面分別是什麼?從位置上看前、後兩個面正好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我們把這樣的兩個面叫做一組相對的面。找一找,長方體一共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

  讓學生指出長方體上的3組相對的面。

  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透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分組測量長方體前後、左右、上下面的長和寬,引導學生髮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

  教師:由相對的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知道,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怎麼樣?

  師生共同驗證同學們的發現。

  課件演示:

  長方體6個面的形狀,上下、前後、左右面相等。

  (2)稜的認識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

  教師:你認為研究長方體稜的特點,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長方體有幾條稜?這些稜可以分成幾組?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透過以上問題,分組討論,實際測量。

  討論後,學生彙報,教師用課件演示。

  課件演示:

  展示12條稜,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板書: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頂點的認識。

  課件演示:先閃動三條稜,再閃動三條稜相交的點。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

  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請你們按照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指名說出數的結果。(板書: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見個面?

  (2)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呢?

  把長方體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觀察,我們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在畫長方體時看到的3個面畫實線,另外3個面用虛線畫。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討論:要知道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稜就可以了?

  啟發學生說出:只要量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就可以了。

  (2)歸納。

  我們把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課件出示)

  (二)、正方體的認識

  1、課件演示:一個長方體的長漸漸縮短,變成一個正方體的過程。觀察演示過程,提問:你們有什麼發現?

  教師:這個立體圖形叫正方體。現在我們從面、稜、頂點來研究它。請大家拿出正方體紙盒來研究。

  (1)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圖形?這些面有哪幾個面是相等的?

  (2)正方體一共有幾條稜?這些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4)正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2、課件演示:

  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條稜長度相等;8個頂點。

  3、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課件出示練習題。

  四、佈置作業

  P32第6、7題

  五、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3.發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徵,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稜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叫做什麼?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並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麼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稜,正方體的12條稜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稜、頂點”的特徵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絡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稜也包括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稜,每條稜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絡在一起,便於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可採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空間觀念,並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中呈現,有利於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3.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徵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並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現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裡為什麼要建這麼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麼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麼有的寬鬆,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佔的空間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隻蘋果佔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麼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佔的空間小,石塊佔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麼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彙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麼規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牆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並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麼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於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並分別記下襬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這種關係,你能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裡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最高興的是什麼?你還有什麼疑惑?

  作業佈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V = a×a×a=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