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精選7篇)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1

  教案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賞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感受過節的愉悅心情。

  2、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花燈,並講述一個。

  3、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活動背景: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孩子們紛紛跟著大人前去公園參觀燈會。

  教案准備:

  1、物質——每人準備一盞花燈,上面貼有一則。小獎品若干。

  2、知識——有過過節的生活體驗。

  活動程序:

  一、匯入開門見山引入主題:正月十五鬧花燈,賞燈猜謎就是我們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

  二、展開

  1、賞燈活動。

  (1)幼兒相互欣賞各自的花燈,教師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花燈的形狀、顏色、名稱及特別之處等等。

  (2)請幾名介紹有特色的幼兒給大家介紹自己的花燈。

  2、猜謎活動。

  (1)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A組持有花燈和獎品,並給B組幼兒念,B組來猜燈謎,猜中了即得到獎品。教師講清玩法後,幼兒自願展開。(根據時間進行交換)

  (2)集體講述自己猜謎的情況:誰猜中了我的燈謎?我自己猜中了幾個燈謎?

  (3)集體將難猜的燈謎找出來,大家一起猜,或帶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助猜。

  三、結束

  將A組和B組得到的獎品比一比,看哪隊勝利了?鼓勵幼兒將自己猜到的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來猜一猜。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兒歌形式創編內容。

  2、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請幼兒帶一些燈籠來園。

  活動過程:

  1、複習兒歌《花燈謠》

  師:“上次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學的那首兒歌,你們還記得嗎?”(記得)

  “那兒歌的名字叫什麼?”(花燈謠)

  “我們大家用好聽的聲音來唸一念吧!”

  幼兒齊念兒歌。

  2、創編活動。

  ①提問:

  師:“元宵節你還見過什麼樣的花燈?你喜歡什麼燈?”

  ②幼兒相互討論。

  ③請幼兒大膽發言。

  ④將幼兒喜歡的花燈創編到兒歌裡面,並一起念一念。

  ⑤把自己創編的兒歌念給好朋友聽。

  3、教師簡單小結,用小紅花鼓勵積極創編兒歌的幼兒。

  活動延伸:

  請幼兒試著用好朋友和自己的名字替代寶寶和浩浩。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知道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體驗歡快的節日氛圍。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是感受兒歌押韻的特點,能準確地發出姥、鬧、搖、浩等音。可透過活動也發現孩子們對兒歌的押韻始終比較難理解,對“鬧”這個讀音也始終有部分幼兒讀不準,使得這一難點沒有很好的掌握、理解。我想如果以後碰到這樣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可以把詩歌中押韻的字“姥、鬧、浩、謠、寶”等用有顏色的筆畫出或做一標記,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發現押韻這個特點,我想這樣效果會好些,從而有效地達成每一個教學目標。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3

  活動目標

  1、喜歡和同伴一起念兒歌。

  2、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和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1、各種花燈若干。

  2、圖片

  活動過程

  1、教師請幼兒玩燈,引導幼兒觀察並相互交流:玩的是什麼燈?過什麼節玩燈?大家一起玩燈,心裡怎樣?

  2、教師利用圖片與幼兒共同回憶燈會的快樂情景,用兒歌中的句子進行歸納。

  ――過什麼節玩燈?小朋友在幹什麼?

  ――玩的是什麼燈?

  ――小朋友心情怎樣?

  3、幼兒看圖片學念兒歌。

  兒歌學會後可將“飛機燈,飛得高,兔子燈,拉著跑”兩句進行創編。

  如:金魚燈遊遊遊,荷花燈水上飄。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元宵節時一些主要的風俗習慣。

  2.能大膽地在集體中介紹自己的`花燈。

  3.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帶1盞花燈,教師在部分花燈上貼上燈謎,再將花燈擺放在各小組的桌上,幼兒圍坐成半圓形。

  2.五角星貼紙若干。

  3.與廚房聯絡好,將元宵作為早點。

  4.幼兒用書:《快樂的元宵節》。

  活動過程:

  (一)師幼一起欣賞花燈。

  1.出示花燈,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班開燈展,每組的桌上都有許多盞花燈,我們去看一看吧。可以拿起來看,但是要注意輕輕拿,輕輕放回原處。

  2.幼兒自由觀賞各組的花燈,教師巡迴觀察,從顏色、形狀或玩法方面加以提示,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語言描述看到的花燈,初步瞭解花燈的外形特徵和名稱。

  3.請幼兒分別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看到的花燈。

  教師:燈展結束了,請小朋友上位。誰願意告訴大家你剛才看到了哪些燈?

  4.教師將幼兒說到的不同種類的燈拿到展示桌上排一排,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的燈。

  教師:請你來說一說,分一分吧。

  (二)和幼兒玩“猜燈謎”的遊戲,進一步感受元宵節的風俗。

  1.教師拿起一盞貼有燈謎的花燈:這盞燈的下面有一張紙條,上面還有字,猜猜是什麼?

  2.幼兒自由猜測後,教師告知這是燈謎。

  3.教師讀燈謎,幼兒猜測,給猜對的幼兒貼上五角星作為獎勵。

  (三)教師利用幼兒用書,介紹元宵節。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看花燈、猜燈謎,是為了慶祝一個節日,你們知道嗎?

  教師:元宵節不僅有看花燈、猜燈謎這些好玩的活動,還有好吃的食品,猜猜是什麼?

  教師結合幼兒用書小結: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元宵節這一天,大家要玩花燈、猜燈謎、吃元宵。

  (四)品嚐元宵,進一步感受元宵節的快樂。

  教師(請保育老師盛好元宵):瞧,廚房的叔叔阿姨為我們準備了美味的元宵,洗洗你們的小手,吃元宵嘍。

  活動延伸:

  環境創設:收集幼兒帶來的花燈,佈置在活動室裡,將幼兒在元宵節吃元宵、觀賞花燈的照片佈置成“元宵節真快樂”主題牆。

  家園共育:請家長在家裡幫助幼兒製作簡單的花燈或帶幼兒參加元宵節的活動(如看煙火、看花燈、玩花燈等)。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5

  活動目標:

  1、瞭解元宵節,理解兒歌意思,學習完整地朗誦兒歌。

  2、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3、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4、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活動準備:

  油泥、玩具小碗、根據兒歌內容繪製的圖示。

  活動過程:

  1、老師演示搓元宵,談話匯入元宵節。

  老師:老師拿的是什麼?變變變,我用油泥變出了什麼?

  一碗香噴噴的元宵來啦!元宵節里人們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了。是哪一天呢?

  2、學習兒歌。

  老師示範朗誦兒歌《鬧元宵》。

  3、理解兒歌意思老師:正月十五那天是什麼節日?

  4、看圖示跟念兒歌。

  分析理解“團團圓圓”、“鬧元宵”的意義。

  老師:誰知道“團團圓圓”是什麼意思?(家裡人都來了,很多親戚朋友在一起。)兒歌叫《鬧元宵》,為什麼要說“鬧”?(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很熱鬧、很開心。)

  5、完整朗誦兒歌。

  幼兒完整學習,朗誦兒歌2?3遍。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6

  活動目標:

  1、在猜謎、搓元宵等活動,體驗與同伴集體過節的快樂。

  2、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3、透過禮物來對顏色感興趣。

  4、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幹米粉、小盤子、大盤子。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透過猜燈謎的遊戲形式匯入本次活動。

  共同來猜謎:請幼兒介紹謎面,讓同伴猜。

  二、說一說——在說一說的過程中體會元宵節的熱鬧。

  1、你知道什麼節日要玩猜謎嗎?(元宵節)

  2、元宵節還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小結: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可以和家人一起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等,真有趣。

  三、做一做——透過自己親手操作體驗做元宵的趣味。

  1、你吃過的元宵有什麼味道?

  2、請老師介紹元宵的做法。

  3、幼兒分組製作,提醒幼兒在製作的過程中小心掉在地上,保持乾淨。

  4、將搓好的元宵放在大盤子裡,分享集體合作的快樂。

  四、做燈籠

  ——透過自己親手製作燈籠體會元宵節的習俗。

  五、延伸活動(嘗一嘗)

  ——透過品嚐自己親手做的湯圓體會成功的喜悅。

  元宵節語言領域的教案7

  活動目標:

  1.瞭解元宵節,理解兒歌意思,

  2.能完整地朗誦兒歌。

  3.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4.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5.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活動準備:彩泥、玩具小碗、根據兒歌內容繪製的圖示。

  活動過程:

  一、教師演示搓元宵,談話匯入元宵節。

  教師:老師拿的是什麼?變變變,我用彩泥變出了什麼?

  一碗香噴噴的元宵來啦!元宵節里人們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了。是哪一天呢?

  二、學習兒歌。

  1.教師示範朗誦兒歌《鬧元宵》。

  2.理解兒歌意思老師:正月十五那天是什麼節日?

  3.看圖示跟念兒歌,分析理解"團團圓圓"、"鬧元宵"的意義。

  教師:誰知道"團團圓圓"是什麼意思?(家裡人都來了,很多親戚朋友在一起。)兒歌叫《鬧元宵》,為什麼要說"鬧"?(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很熱鬧、很開心。)三、完整朗誦兒歌。

  幼兒完整學習,朗誦兒歌2/3遍。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美術區搓團圓。

  2.家園共育: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元宵節傳統活動。

  附:兒歌《鬧元宵》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圓,人團圓,團團圓圓元宵節。

  反思和建議: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湯圓,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還有哪些習俗呢?我們的孩子很少接觸,知之甚少。我們的傳統節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週週末活動開展了一個遲來的元宵節活動。根據小班孩子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我利用正月十五拍來的花燈照片和圖片給孩子直接的感官衝擊,並讓他們在看一看、說一說中瞭解元宵節的習俗,並知道是“團團圓圓”“期盼來年順利”的意義。

  在猜燈謎的遊戲中達到高潮,孩子們積極踴躍,因為猜對了可以得到一個兔子花燈,他們非常喜歡!透過本次活動相信孩子們對元宵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