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教案設計四年級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教案設計四年級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教案設計四年級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教案設計四年級,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麼狀況下思念家鄉。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麼辦?

  一、初讀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1、匯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瞭解“塞”的意思,彙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裡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麼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徵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

  讀一讀。

  ⑵

  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麼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

  說一說。詩中沒有說徵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徵人們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⑷

  學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裡有一首描寫徵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並初步讀懂呢?

  ⑸

  嘆一嘆。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誦一誦:徵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⑴

  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徵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⑵

  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

  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⑶

  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髮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

  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⑸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

  學生讀詩。

  ⑵

  這兩句詩講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蹟,幫助學生理解。)

  ⑶

  學生彙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⑷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螢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昇華

  (1)引入漢匈戰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著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千年戰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課堂上出現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後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爭”又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