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優秀教案《各種各樣的尺子》含反思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優秀教案《各種各樣的尺子》含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尺子,瞭解其用途,發現其區別,進而發展幼兒的觀察、思維能力。
2、初步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培養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尺子,並瞭解尺的`名稱,特點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長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捲尺等。)
2、幼兒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種長度:10釐米、20釐米、30釐米。)
3、操場上畫一條寬為120釐米的“小河”。
活動過程:
1、認識各種各樣的尺子。
(1)分組討論交流。
請幼兒將自己收集到的尺子在小組介紹。要求說出是誰幫助收集的,在什麼地方收集的,叫什麼尺子,有什麼特點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請小組推薦,介紹比較有趣、特殊的尺子。
(3)引導幼兒歸納有些什麼樣的尺子,各有什麼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點。
(1)分組討論。
提問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這麼多的尺子都是不是一樣的?有什麼不同?
(2)集中討論。
個別幼兒發言,其他幼兒補充。
(3)引導幼兒歸納,從用途、材料、形狀等不同方面進行小結。
3、找出尺子的共同點。
(1)提問引發思考:尺子有這麼多不同,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2)引導幼兒歸納提升:它們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4、測量活動。
(1)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
①請幼兒拿出自己的尺子,嘗試測量桌子的長度。(以各自的尺為單位測量。)
②請幼兒說說是怎樣測量的。
③引導幼兒小結測量長度的方法:測量時尺子與被測量物的起點要對齊,每量一尺要做上記號,接著量時尺的一端要與記號對齊,要記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計,也不能多計,最後的測量結果就是物體的長度。
(2)測量操場上“小河”的寬度(120釐米寬)。
①幼兒用自己的尺子測量,老師將幼兒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可讓幼兒反覆測量,確認後再記錄。)
②集中觀察記錄表,看看小河有多寬,讓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③集中討論:為什麼小河的寬度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數字?
④引導幼兒小結:尺子的長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結果也不同。
⑤分別請量出三種不同結果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尺子上刻度最大的數字(表示尺子的長度),教師幫助測算出小河的寬度(120釐米)。
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延伸:
在活動中投放各種直尺,供幼兒選用。
教學反思:
把幼兒當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幼兒的輔導者、參與者。使幼兒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這節課中我給學生準備了軟硬、長短、形狀,製作材料等不同的尺子,幼兒還從家裡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材料。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研究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操作時“有點亂”但幼兒的動手力高,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尺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