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找出表達課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

  4.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喜愛音樂的情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

  教學難點:

  讓學生感受維也納的音樂氛圍,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資料。

  2、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今天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好聽的古典音樂,大家想不想一聽為快?(播放《藍色多瑙河》)

  介紹音樂:這首音樂叫《藍色多瑙河》,是由奧地利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所創作的一首華爾茲圓舞曲,旋律優美動聽。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奧地利首都,被稱為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板書:音樂之都維也納)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讓我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走進維也納,透過文字來感受這音樂之都的魅力。

  1、請大家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課件出示生詞歐洲生涯裝飾金碧輝煌草坪優雅博物館街頭巷尾摻和鏤花樑柱阿爾卑斯山北麓華爾茲圓舞曲(指名讀,齊讀。)

  2、思考為什麼稱維也納為“音樂之都”?在文中找出幾句重點語句來進行簡單地概括(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音樂搖籃音樂裝飾音樂生活音樂聖殿)過渡:你們真是學習的有心人,從課本上獲取這麼多資料。維也納為什麼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呢?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吧!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並要求找出這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搖籃”本來指什麼?文中的音樂的搖籃指的是什麼呢?(發源地)你從“搖籃”這個詞語,看出維也納和歐洲古典音樂有什麼樣的關係?(歐洲古典音樂誕生在維也納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得到了發展、進步。)小結:許多音樂家在維也納生活,在維也納創作出了許多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是維也納這座美麗的城市孕育了他們的音樂生涯,造就了歐洲的古典音樂。過渡:維也納給了那些音樂家以豐富的靈感,讓他們創作出無數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時,維也納又以這些偉大的音樂家為自己的驕傲。

  2、看,老師這裡蒐集了一些資料呢!出示“貝多芬、海頓、莫扎特、施特勞斯、舒伯特”相關資料。學生觀看並作簡單介紹。看完後,有什麼想說的呢?(維也納真不愧是音樂的搖籃,真不愧是音樂之都啊!)

  3、在音樂中齊讀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1、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有疑問嗎?是呀,裝飾一般用物質材料,可是維也納這座城市的裝飾材料卻是音樂。音樂果真可以用來裝飾城市嗎?還是這裡的“音樂”有所特指?(學生從文中找出答案)

  2、師小結:透過學習,我們欣賞到了維也納這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的獨特風光。

  3、生齊讀第三小節

  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範讀。

  2、學生齊讀中心句(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師:從“離不開”這三個字,你體會到了什麼?維也納人熱愛音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板書:如痴如醉)

  3、小結:音樂已離不開維也納,維也納人更是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音樂迴盪在維也納每一個角落,音樂迴盪在維也納人的心中。生齊讀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場景中讀出不同的感受。過渡:維也納到處迴盪著優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裡,我們都能欣賞音樂,但是最適合欣賞的地方則是歌劇院和音樂廳了。

  學生自學5、6、7段,然後交流學習收穫

  1、國家歌劇院世界歌劇中心、美觀大方、規模宏大、色彩和諧、藝術品

  2、金色大廳流光溢彩、金碧輝煌

  3、播放課件,欣賞國家歌劇院和金色大廳小結:維也納是一個音樂聖地,每一位音樂家都向往那裡,每一位音樂家都以在那裡舉辦音樂會為自己的目標;每一位愛好音樂的人都以到那裡欣賞而感到自豪。讓我們帶著榮幸,帶著嚮往之情齊讀這一段。(學生齊讀最後一段)

  4、聽賞歌曲《好日子》。

  四、迴歸整體,反饋成果。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音樂的文化之旅,從四個方面感受到了維也納這音樂之都所展現出的無窮魅力。同學們能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話寫下來嗎?

  (動手操作,發表學習感受。)小結:同學們,你們發表的是學習的感受,也是美好的願望。這節課大家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最後讓我們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優美旋律中結束這堂課。下課。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自己感興趣的反映動物特點的詞句。

  2、瞭解遊記著重記錄見聞感想的寫法。

  3、根據情景展開想象,用旅遊者的口吻寫一段話。

  4、針對課題,提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遊記著重記錄見聞感想的寫法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說說去過什麼動物園,有什麼有趣的見聞或感受。

  2、出示課題:天然動物園漫遊記

  猜一猜:今天學的課文裡寫的內容,可能和以往我們在動物園的見聞有什麼異同?(相同:涉及很多動物;不同:是寫在野外的動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在然存在的、自然產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對。)

  二、自學課文,初步感知

  1、自學課文

  要求:

  (1)輕聲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邊讀邊想象作者遊覽時的情景,同審題時的猜測(自然狀態下的動物)是不是一樣,在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記號;

  2、全班交流

  (1)讀詞語,並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

  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魯伏河米庫米

  (2)出示第3小節,讀正確。如果坦尚尼亞的朋友到上海動物園會怎麼說?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說幾句話。

  說話:跟我們的天然動物園相比,這裡的動物園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讀句子,邊讀邊想象:讀正確後,說說想到了什麼。

  當我們從他們中間穿過時,頑皮的基馬猴竟圍著車子奔前跑後,周旋了好一陣子。

  (從“圍”“奔前跑後”“周旋”等詞,想象基馬猴奔跑的樣子,神情,與坐在汽車裡的人的關係。)

  (4)指名分小節讀課文,要有邊讀邊想象的感覺,讀後正音。

  (5)交流小組討論後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話,學生可能會提出“天然”和“動物園”是不是矛盾,從本質上講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這一矛盾的詞語用在這裡,更突出了天然動物園的特點,如果換成:動物保護區漫遊記,感覺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三、深究語言、瞭解特點

  1、默讀課文,思考:

  (1)作者見到了哪幾種動物?(羚羊、長頸鹿、斑馬、基馬猴、水牛、大象、犀牛、野狗、黃牛、獅子)

  (2)請用不同的詞句形容天然動物園中的動物(選擇5種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詞句)。

  例如:(泰然自若)的斑馬

  (3)用一個詞概括天然動物園動物的特點。(自由自在等)

  2、再讀課文,說說你是從哪裡看出課文寫的是“天然動物園”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

  四、總結課文、寫話練習

  1、課文的題目是“天然動物園漫遊記”能不能改成“天然動物園”?

  (不行,是遊記,而且是“漫遊”。前者主要是介紹,強調準確、比較全面【比如:要講清楚多大】;後者是按遊覽順序記敘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另外課文中地點轉換順序不清楚,而時間順序相對清晰,原因就是“漫遊”——隨意遊玩,這也是天然動物園的特點。)

  2、寫話練習

  導遊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講了幾個趣聞,可惜文章沒具體寫。請你選一個(也可以自己選材,展開想象,用旅遊者的身份寫得具體些。)

  3、佈置作業

  積累自己感興趣的描寫動物的詞句。

  板書設計:

  20、天然動物園漫遊記

  自由自在樂趣無窮

  羚羊長頸鹿

  犀牛斑馬

  狗基馬猴

  黃牛大象

  獅子

  (略寫)(詳寫)

小學四年級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其基本內涵就是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與文字形成互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教材特點,特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描寫維也納人酷愛音樂的語句,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資訊檢索的能力。

  2、以學定教,順勢引導,以“自讀、感悟、質疑、探究”的學習方式架設文字與學生間的交流平臺,利用媒體課件與網路,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字、媒體之間對話的過程。

  3、在課程資源的薰陶下,瞭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和感受維也納的音樂氛圍;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生收集、加工、分析、整理資訊等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對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的朗讀、交流、體會,瞭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和維也納歌劇院、“金色大廳”在全世界的影響。教學難點:體會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和維也納人酷愛音樂的特點。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資料、製作網路課件並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維也納的圖片與文字資料

  教學方法:

  音樂的旋律、精彩的畫面是美妙的,它給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它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對維也納的關注,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為此,我利用網路這廣闊的空間,利用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採用活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認識維也納,感受音樂之美。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欣賞美樂,走進文字。

  1、複習匯入。

  播放樂曲《藍色多瑙河》,在美妙的樂曲聲中,教師順勢引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即在多瑙河畔,有一個城市叫維也納,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維也納是個怎樣的城市?它怎樣成為“音樂之都”的呢?隨著問題的提出,教師把學生帶進課文,具體地感受維也納這座城市的神奇與美妙。

  2、設疑引導。

  學生對“音樂之都”維也納和它怎麼會成為音樂之都的原因瞭解甚少。正因為如此,就更能激發學生對他們的關注,更能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教師就點選歸類的學生在班級網站交流平臺上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朗讀課文。

  二、探究文字,感悟人文。

  1、初步感知,瞭解背景。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讓學生拿出課前蒐集的資料,或藉助網路圖片,用上“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波光粼粼”或更多的詞語介紹“音樂之都”維也納,初步建立對維也納的文化背景的感受。

  2、自主學習,體會感受。學生自由讀讀課文,根據複習環節中提出的疑惑,邊讀邊劃出有關語句。

  3、集體交流,以說促讀。接著,以小組的形式,解決問題,共同探究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

  小組交流、發言、補充,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以相關詞句作為自己的根據。教師以學定教,順勢引導,藉助媒體相機出示相關句段,指導朗讀,並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主要分四大部分: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它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它的國家歌劇院和“金色大廳”都具有世界影響。有關學習網站的運用如下;

  第二自然段:可以請學生點選連結,聽聽海頓、莫扎特等音樂家的作品片段,感受樂章的優美。

  第三自然段:可以引導學生瀏覽維也納的城市建築。

  第四自然段:第三句的理解可以藉助網站的音樂和圖片,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感受通感手法的巧妙運用。

  第五——第七自然段: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點選相關的連結:閱讀文字資料、

  播放音像資料等,再選擇有關資料進行創造性地複述:介紹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情況。

  4、情感昇華,指導朗讀。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昇華對音樂的喜愛,對“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嚮往。請學生交流:你從走進維也納後,有那些感受?如果你現在就在維也納,你想做什麼?說什麼?此時播放動人的樂曲,學生再進行感情朗讀,就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悟體現出來。

  5、自主作業,課外延伸。在學完課文,學生在體悟到維也納成為世界音樂之都的原因之後,必然會對維也納和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想有更多的瞭解。我就請學生為自己佈置一項課外作業。老師給學生一個建議:同學們,課文學完了,你想為自己佈置一個什麼作業呢?教師為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或幫助,如朗讀的練習,教師提供一些優美的音樂,可以配樂朗讀;畫畫的練習,提供給學生畫圖板;寫話的練習,提供給學生留言板;查詢資訊資料的,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讓學生進行網路搜尋等,引導學生藉助網路去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