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透過研讀文字,理解板塊整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教學方法:文字研讀

  過程如下:

  一、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1887-1984),美國新保護運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書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學家、森林學家,是有著豐富經驗的獵人和觀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鄰居農場救火的途中,因心臟病猝發而死亡。隔年,他的《沙鄉年鑑》出版,這是他思考的結晶,也是他的憂和愛的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波德的一段經歷。他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沙鄉),帶領全家在那裡種上樹,儘管這些樹不停的死去,但最後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長了,生命再一次進駐沙鄉。

  二、初步感知。

  利奧波德以詩意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次詢問。

  三、思考。(它們是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學會換位思考)

  不應該忘記,我們曾經一次次的為我們的無知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習慣於先破壞殆盡然後再慢慢整理,我們開始對身邊那些生命的消失無動於衷,此刻,心中充滿了悲涼。

  什麼時候人類才能學會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東西,學會正視自然的價值,學會珍視天地生靈。或許,我們該換一個角度去尋找。

  假如,現在我們賦予山以靈魂……

  1、閱讀全文,思考:

  貫穿全文的是那一聲狼嗥,課文第1小節,是對狼嗥的特寫鏡頭,體會作者傳神的描寫。

  “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

  文章開篇即以“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迴響到另一個山崖。盪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裡”這樣一段描寫震撼閱讀者。

  2、這一聲狼嗥,對每一樣生命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讀第2小節,“每一種活著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那麼,對山來說呢,這一聲嗥叫意味著什麼?(小組討論,組織回答)

  ——野性的呼喚,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為什麼會考慮到這些,先看他的一次經歷——一隻狼的死亡故事。

  閱讀第4-6小節,作者寫的是一隻狼的死亡。

  (1)仔細品味其中一些具體的字詞,標識出其中你認為寫的最好的詞語,並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人與狼的關係。

  人對狼的恐懼和狼的恐懼。

  《天下無賊》中的傻根。

  4、失去一隻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後果是什麼?(閱讀7-9小節)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蕪

  學生歸納:各個生命之間的關係。(注意課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獵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會

  狼殺鹿,人殺狼似乎是天經地義,那麼,問題出在那兒?

  5、閱讀第3和第10小節,思考:

  人是怎樣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麼?

  毛骨悚然

  秘密同時守護這座山。

  由此,這些意味著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人類是最有野心也最為成功的征服者,征服自身,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東西,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理所當然的成功和收穫之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這是征服者的喜劇還是悲劇?這樣的征服者是勝者還是敗者?

  6、文章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層層鋪墊,首尾呼應。

  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從狼的嗥叫中,領悟隱藏的內涵——只有山是一種永恆,靜止在那裡,看待人類一舉一動,

  其實,長久地傾聽著自然的聲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紀伯倫的話“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對人類來說,我們們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義,需要人類自身先付出努力。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利奧波德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