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小鬼當家》教案設計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小鬼當家》教案設計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小鬼當家》教案設計

  設計思路

  在“我自己”這個主題中,要求幼兒瞭解身體各個部位,感受身體的變化:在幼兒園的各類大帶小活動中體會“我在長大”。成長,不僅指身體的變化,大班幼兒還會對自己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感受,因此他們獨立自主的願望也會在主題進行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和教材《生活活動》等都明確指出: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可見,關注幼兒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發展,使他們具有自信、自主的生活態度是幼兒階段重點培養目標之一。迴歸生活是教育的本質,“雙休日爸爸媽媽還在睡覺,我已經醒了”是幼兒常常碰到的事情,於是,我抓住生活中常見的點,設計了“小鬼當家”活動。

  活動藉助互動式電子白板開展,透過觀察課件上的線索,猜測明明在家發生的事情的過程,發展幼兒觀察、記憶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對於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來說,觀察細小的線索,推斷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一定難度,尤其推斷一系列有前後關聯的事情對他們的邏輯思維是一個挑戰。所以,本次活動將明明做的事情分成三個層次,即對比判斷→記憶判斷→推理判斷,整個過程由淺及深。同時,藉助互動式電子白板課件,讓幼兒透過“人機互動”的操作進行驗證,加深印象,促進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

  整個活動還滲透了幼兒情感的培養,先說說自己能做的事情,然後在情境解讀的過程中萌發長大了能獨立照顧自己的願望。最後,又將活動迴歸到現實生活,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說說“生活中我可以怎麼做”,讓幼兒產生踐行的願望。活動還要求幼兒將觀察和判斷的結果連貫、清晰地表達出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課件中的線索,嘗試合理判斷可能發生過的事。

  (這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旨在透過觀察課件上的線索,猜測明明在家發生的`事情的過程。特別提到了“仔細”,體現了關注幼兒觀察和判斷推理能力的發展。)

  2.在情境解讀過程中,萌發長大了能照顧自己的願望。

  (這一目標的設定著眼於幼兒的情感培養,引發幼兒迴歸生活、關注自己的經驗、產生踐行的願望。)

  活動準備

  互動式電子白板課件。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1.星期六的早晨,爸爸媽媽還在睡夢中,明明一個人醒了。他想:“我已經長大了,會自己照顧自己。讓爸爸媽媽多睡一會兒吧。”讓我們去看看吧。

  【設計意圖:活動的開始部分採用故事匯入的形式,主要是讓幼兒能快速進入故事情境,引發對故事內容的興趣。】

  2.重點提問:接下來,明明會做些什麼事呢?

  【設計意圖:透過重點提問讓幼兒在理解情境的同時引發幼兒的思考。】

  3.關注點:幼兒繼續觀察的興趣。

  二、對比判斷

  1.觀察衛生間課件。

  【設計意圖:讓幼兒透過對兩張圖片的對比,尋找不同,從而推斷髮生的事情。】

  2.重點提問:

  (圖1)這是明明家的什麼房間?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明明在衛生間裡做了些什麼事情。

  3.關注點:

  幼兒能否透過尋找細微變化來判斷明明在衛生間裡做的事情。

  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渡。

  三、記憶判斷

  1.觀察臥室課件。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需要運用短時記憶,尋找不同,進行推測。其難度比上一環節有所增加。】

  2.重點提問:

  看看這是明明家的什麼房間?為什麼?

  說說明明在房間裡玩了些什麼內容?

  3.重點關注:

  幼兒有意記憶的運用。

  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度。

  四、推理判斷

  1.觀察廚房課件。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也是整個活動的難點,幼兒需要觀察並沒有直接呈現事情過程的圖片線索,推測一系列有前後關聯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要對過程進行假設,透過排除假設,找到合理的答案。這對幼兒的思維是一個挑戰。我們藉助了腳印,給幼兒搭設了臺階,透過腳印幫助幼兒關注到明明可能停留過的地方,以此推動幼兒思考。】

  2.重點提問:

  最後我們來到明明家的什麼房間?

  明明會在這裡做什麼呢?

  明明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呢?

  3.重點關注:

  幼兒如何根據腳印的線索來推測有前後關聯的事情?

  幼兒思維的邏輯性。

  五、延伸活動

  1.引發經驗、迴歸生活。

  2.重點提問:

  雙休日你們有沒有比爸爸媽媽先起床呢?你們是怎麼做的?

  3.關注點:

  幼兒繼續表達的興趣。

  大膽表達自己的經驗。

  點評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陽”,是被重點呵護的物件,在成人的過度包辦下,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薄弱。

  “關注幼兒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幼兒階段的重點培養目標之一。

  在“我自己”主題中,教師創設了“雙休日爸爸媽媽還在睡覺,我已經醒了……”的生活情境,將日常生活中幼兒熟悉、經常碰到的事情,如洗漱、準備早餐等內容,設計成“小鬼當家”的活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這樣的設計凸顯了集體學習活動迴歸幼兒生活的特色。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製作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課件,吸引並推進幼兒的發展,是本次學習活動的又一個亮點。唐老師將一些“生活自理內容”,以形象化的畫面(線索)呈現,真實、立體的生活畫面,實實在在地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設計層層推進。活動設計從情境匯入、激發興趣,到運用“對比判斷、記憶判斷、推理判斷”,環環緊扣,每一環節的設計,都體現了教師對大班幼兒年齡、認知、思維等特點的把握,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師瞭解幼兒、善用方法的教學智慧。

  師幼互動平等有效。從活動現場看,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交流中,真誠用心地傾聽,接納幼兒的想法;饒有興趣地追問,刺激幼兒的思維,如在推理判斷“明明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呢”時,引領幼兒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大膽猜測;當幼兒觀點出現分歧時,教師沒有急於回應,而是鼓勵幼兒說說各自的理由,引發同伴之間的互相質疑,在此基礎上產生認同,直到達成共識。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表達、推理、質疑等諸多能力的發展。

  本案例榮獲:201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優(學前教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