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教案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教案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教案

  重點:

  1、 品味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2、 理解作者心情與景物的和諧統一。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首先請同學們開啟自己的記憶倉庫,找出幾個描寫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張九齡(唐)《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晏殊(宋)《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辛棄疾(宋)《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李白(唐)《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唐)《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王維(唐)《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溫庭筠(唐)《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張若虛(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柳永(宋)《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月是古人最喜歡描寫的事物之一,一輪古老的月亮曾牽動了多少人的情絲,真是“明月

  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啊!同樣的,荷花也是人們喜歡描繪的事物,下面請大家再從記憶倉庫中拿出幾個與荷花有關的名句:

  孟浩然(唐)《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王昌齡(唐)《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李白(唐)《別儲邕至剡中》:“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

  楊萬里(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曉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人們之所以喜歡荷花,是因為它“出 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品質高潔。那麼假如把月與荷放在一起,又寫月又寫荷,會怎麼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散文,題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二、新課:

  (一)作者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麼?——朱自華。

  3.他的字號是什麼?——字佩弦,號秋實。

  4.你曾經讀過他的哪些作品?——《春》《背影》等。此外他的著名作品還有《綠》《威尼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他的詩文集主要有《蹤跡》《背影》《歐遊雜記》等。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愛國精神的民主戰士,他在後來極度貧病交迫的境況下,堅決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

  (二)朗讀課文:

  要求體會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在文中的具體表達。

  (三)詞語:?

  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縷縷 顫動 霎時 薄薄 參差

  (四)語段閱讀:

  1.閱讀第四段,討論問題:

  (1)我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該段,同時請大家看一看這一段主要是寫月光下的荷塘,還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2)接下來請大家按內容的不同劃分本段的層次,並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一層次的內容。

  ——荷葉,荷花,荷香,荷波。

  (3)讓我們先來看看朱先生是怎樣描寫荷葉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這裡用了一個書面語詞“彌望”和一個雙音疊詞“田田”,突出的是荷葉的什麼特點?

  ——多。

  (4)正是因為荷塘裡荷葉非常之多,所以才有了下面所描寫的特點,所以本段起首一句看似尋常隨意,實際上它為下文的描寫做了鋪墊。作者在寫了荷葉之多後,又寫了荷葉之美,他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荷葉之美的呢?

  ——作者用了一個明喻來描寫荷葉之美,把荷葉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他為什麼這麼來比喻呢?為什麼不說荷葉像雨傘像笸籮呢?這個比喻究竟好在哪裡呢?

  這個比喻的好處至少有兩點:第一,荷葉由於出水很高,與苗條的舞女很相似,再加上“亭亭”一詞,就更能寫出荷葉那亭亭玉立的姿態;第二,說荷葉像舞女的裙,那麼它像什麼狀態下舞女的裙呢?能像立正站著、靠牆倚著或坐著的舞女的裙嗎?當然不像,荷葉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轉著的舞女的裙。這樣,就顯出了這個比喻的妙處,妙在何處?我們知道,這裡的荷葉本來是靜的,而這個比喻卻給人以動感,這就叫以動寫靜,化靜為動。

  (5)接下來作者描寫了荷花,他是用哪些手法描寫荷花的呢?

  ——擬人,比喻。

  在這裡,作者先用擬人手法,透過“嫋娜”一詞,表現開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又透過“羞澀”一詞,突出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愛。然後,作者又連續使用了兩個比喻,對荷花進行更為生動細緻的描寫。

  (6)請問作者所做的這兩個比喻著眼點是什麼呢?他為什麼把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呢?

  ——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比喻,是因為月光下的白色荷花的光亮與一粒粒明珠相似,而白花在綠葉叢中若隱若現與碧天裡閃爍的星光相似。在此,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作者說的是“碧天裡的星星”而不是“黑天裡的星星”,為什麼?因為白色荷花的背景是綠色的荷葉;二要注意明珠的反光與星星的發光都是閃閃爍爍的,這就使本來靜態的荷花具有了動態感,這也是化靜為動的寫法。這樣,作者就透過兩個擬人和兩個比喻十分形象、十分生動地寫出了月下荷花的美。

  (7)接下來作者由荷花自然而然地寫到了荷花的清香。在這裡,作者用了一個特殊的比喻,把荷花的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清香本來是嗅覺上的感受,而歌聲是聽覺方面的東西,這種將不同的感覺溝通起來的手法,在修辭上叫通感。那麼作者為什麼把荷香比作“歌聲”呢?二者的相似之處是什麼呢?

  ——因為荷香的時濃時淡、時有時無與歌聲的時斷時續、時隱時現相似,所以作者就透過聯想在嗅覺和聽覺之間建立了溝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的特點。

  (8)作者在寫荷香的時候,說荷香是微風送過來的,所以接下來水到渠成地描寫了風吹荷葉而形成的荷波。作者在描寫荷葉的顫動時,用了一個明喻“像閃電般”,這個比喻突出的是荷波的什麼特點?

  ——波動迅速。作者在上文寫荷葉荷花的時候,主要描寫靜態的事物,而在此則描寫了動態的景物,正因為這裡所寫的荷波是動態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凝碧”一詞,請大家品味一下“凝碧”的妙處。

  ——“凝碧”這個詞妙在何處呢?它妙就妙在把迅速波動、瞬間消逝的荷波固定住,讓你去品味,讓你去欣賞,如果說作者在描寫靜態物件時運用了化靜為動手法的話,那麼在寫動態事物時,又用了化動為靜的手法。

  2.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欣賞第五段,上一段寫的是“月光下的荷塘”,這一段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1)這一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寫得更加幽靜、朦朧、和諧、美好。這一段可分成兩個層次,大家看一看應從哪裡劃開?

  ——見書。

  (2)這一段的第一層先從正面描寫荷塘上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月色之美,第二層透過描寫樹影反襯塘上月色。現在請大家品味一下,看看這一段中哪些詞語用得最好。

  ——如下:

  ①瀉:作者在此為什麼用“瀉”,而不用“照”呢?請談談你對這個詞進行品味後的感受。

  ——這個詞用得好,好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前面流水很好的呼應,二是使靜態的月光富有了動態感,三是使人獲得了對奶白色月光的實感,使空濛的月光變得像實物一樣似乎可以用手去觸控。若用“照”既不能與流水呼應,又無動感和實感。

  ②浮:為什麼這裡用“浮”而不用“升”呢?

  ——這個動詞反映了水氣和月色的交織,準確地表達了水霧輕柔及自下而上逐漸緩慢擴散的特點。如果換為“升”,則無法表現這些特點。

  ③洗:把“洗”改成“浸”“泡”之後怎麼樣?

  ——改後不好,因為原文說“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就把荷花、荷葉在月光下蒙了一層乳白色而顯得清朗、柔和的特點寫出來了,改為“浸”“泡”則太重了。

  ④夢:作者為什麼要把“葉子和花”比喻成“夢”,並且是“籠著輕紗的夢”?這個比喻突出了“葉子和花”的什麼特點?

  ——這個比喻突出了葉子和花在淡淡的月光下籠罩著薄薄的青霧而顯現出來的朦朧美,一個“夢”字,化實為虛,顯得那麼寧靜、超脫,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感。

  ⑤籠:為什麼要用“籠”字而不用“披”“蓋”或“裹”呢?

  ——“籠”字表現了水霧薄薄的、淡淡的、柔柔的等特點,若用“披”等字,就顯得太實了,不能表現這些特點。

  ⑥參差的斑駁的:這兩個詞能否改成“雜亂的”,或者乾脆刪去?

  ――“參差”表現灌木的影子長短不齊的特點,而“斑駁”則突出了這些影子的黑色濃淡不一的特點。如果刪去,就太籠了,不夠具體;如果改為“雜亂”則缺乏美感。

  三、小結:

  本文的第四五六段是重點,大家要反覆玩味其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四、作業:

  朗讀課文三五遍。

  第二課時

  一、引入:

  朗讀四五段。

  二、新課:

  (五)整體理解:

  1.作品當中有一個起統領全文作用的句子,這個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請大家將這個句子找出來。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2.“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描寫的。那麼作者心裡為何頗不寧靜呢?從課後的寫作背景中,我們已經知道,作者寫作這篇作品的1927年,大革命剛剛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作為正直作家的朱自清,一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所以才陷入了苦悶與彷徨之中。正是因為作者心裡頗不寧靜,所以他才會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並且連難得的因荷塘月色美景而引起的喜悅也變成淡淡的。在作品中,四五六段著重抒發作者偷得片刻清閒的淡淡的喜悅,那麼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他內心深處的淡淡的哀愁呢?

  ――見書。

  3.下面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荷塘月色的寧靜和諧與作者心情的“頗不寧靜”是不是矛盾?你怎樣理解的?

  ――如果我們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細體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二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他的心裡頗不寧靜,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邊去尋求寧靜,尋求超脫。月下荷塘裡那彌滿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清香、凝碧的荷波,是那麼清新自然,如詩如畫;那薄薄的青霧、彎彎的楊柳、斑駁的樹影、和諧的月色,是那麼朦朧靜謐,如煙如夢。這樣的境界,正是他所尋求的,心中的哀愁不禁變得淡淡的,同時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這川寧靜與喜悅只是暫的,蟬噪與蛙鳴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內心更為深重的苦惱和煩悶。作者的思緒就是經過這樣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的過程而抒發出來了。

  4.作者在作品結尾為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並且“到底惦著江南了”?

  ――作者在月光下、荷塘邊所獲得的片刻寧靜、淡淡喜悅被蟬噪和蛙鳴打碎後,自然由眼前的蓮花想到採蓮,進而湧起了一種對和平寧靜的美好的家鄉生活的懷念。這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三、小結:

  朱自清的這篇《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的經典性作品,僅僅從景物描寫方面就特別值得我們反覆吟誦,仔細品味。

  四、作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