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可行性研究報告>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運用暗示藝術,不僅理論上可信,而且實踐上可行。它不同於暗示教學法,教學暗示藝術的運用更加靈活多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相關材料,為大家揭開教學暗示藝術的神秘面紗。

  現代教學要善用暗示藝術來挖掘人的潛能,開發心理力量;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建立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要用暗示藝術的“隱性語言”與學生進行對話;要靈活運用多種暗示藝術手段開展教學。

  一、教學暗示藝術的提出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與教學相聯絡,產生了“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是上世紀60年代由保加利亞教育家喬治•洛扎諾夫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結合語言學習,形成的一套“開發人類智慧,加速學習程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將暗示機制運用於英語學習,效果突顯,曾盛行一時,備受關注和推崇。但是,同時也備受質疑與批判。首先,其執行方式受到質疑。暗示對於學生學習的作用是隱性的,產生於人與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見,摸不到,比較抽象、含蓄,似乎帶有某種神秘主義傾向。其次,其教學效果受到質疑。透過暗示教學法,學員在學習中的記憶與常規教學法相比提高了25倍。並且,此教法對外語教學的效果超常,一個英語教學實驗小組經過3l天教學,結果使學生學會1600個詞彙。這不得不令人質疑。從客觀上說,心理暗示對人的精神和肉體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異,不能過分誇大;且對發展學生語言的精確性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並不是萬能的。

  本文著意於探討教學暗示藝術,然而對暗示教學法的質疑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教學暗示藝術的認識。因此,我們需要澄清,暗示教學法和教學暗示藝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種教學方法,後者是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當然也包括暗示教學法;前者主要用於語言教學,後者可用於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不限於語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思路,是預設的,後者卻隨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而發生改變,是非預設的。雖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礎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體系。

  二、教學暗示藝術的形成機制

  所謂暗示,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未意識到的刺激影響作用,特別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透過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常常是隱性地發揮影響作用。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就如反覆地暗示,改變自我意象,樹立成功信念,並使自我產生積極的行動,就可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暗示基於本能的反應而發生,同時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點。暗示學家H.伯恩海姆說:可暗示性是大腦接受或喚起觀念的能力。它傾向於使這些觀念實現,使之化為行動。他把這個原理稱作“觀念動力學的規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其實,人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強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壞(正負)無法由人的顯意識控制,也就是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覺得這對你好不好,你已經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課堂教學如能利用人的這種本能,便可使教學過程變得輕鬆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學的過程可以是一個用藝術形式提供暗示的過程。教學主要是透過刺激無意識心理活動為接受環境資訊服務,從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產生積極心理傾向,創造強烈的學習氛圍。教學暗示藝術注重學生的潛意識活動對學習的影響,因為潛意識一旦接受某種願望後,就會想辦法去實現它。教學中的暗示藝術旨在調動人的潛意識與意識,使它們同時指向一個特定的教學目標,以達成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和諧對話。學生在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學中的暗示藝術就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運用合適的暗示技巧,調動學生的情感、無意識,並輔助有意識,實施教學。

  三、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

  基於以上對暗示形成機制的分析,將心理暗示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一種必然,而且將暗示作為一種藝術方法運用於教學,並非無據可依、神秘莫測,而是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根基的。

  1.教學暗示藝術的理論基礎。

  教學暗示藝術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教學暗示藝術的哲學基礎是發展論。馬克思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其哲學根源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為動力,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標,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專著中指出:未來社會是一個更高階的,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其發展論的觀點提倡人的徹底解放、全面發展,它把人作為最高價值主體,把實現人的充分而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在教育領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解放學生,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教學暗示藝術是從發展論的高度研究教學:學生的發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學可以而且必須調動各種教學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學中的暗示,試圖調動學生未被髮掘的潛能,它從人的完整性、發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發,探討教學的新思路。

  教學暗示藝術的心理學基礎是潛力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無限的潛能。潛能是埋藏於人體未開發和未發揮作用的各種爆發力,即能力、智力、潛力、體力等。潛能的動力深藏在人的深層意識當中,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潛能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95%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潛意識內聚集了人類數百萬年來的遺傳基因層次的資訊,它囊括了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與宇宙法則。因此,只要懂得開發這股與生俱來的能力,人的發展將變得大有可為。

  開發人的潛意識需藉助暗示的力量。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愛彌爾指出,我們身上有兩層自我:第一層是顯意識,我們可以感知並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層是潛意識,另外一個自我,它與心理暗示直接相通,發出心理暗示。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潛在自我,就犯了錯誤,因為正是第二個自我完全操縱著我們。潛意識支配著我們的行為,但它受暗示的驅使。潛能的力量是人類心靈天然自帶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動這種能量的工具。而教學中的暗示藝術則建立在心理科學對人潛能體認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