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5篇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

  在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文中寫道:師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師應儘量(只能做到儘量)不要傷害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並談到自己曾為傷害過學生的自尊心而感到深深的內疚,自責。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也同樣的感受。

  人無完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多多少少會傷害到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師的生氣,一不小心下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與孩子的個性有關,也與老師即時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關。這也造就了兩個方向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不會因此記恨老師,而極少部分孩子真的會對老師產生“恨”。這樣的現象也讓我們認識到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儘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保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不使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呢?

  首先,在遇到問題時與其對孩子大吼大叫,還不如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別看孩子小,他們真的很懂事。我們要給孩子改過自新的信念,要相信他們,用鼓勵的手段,幾句“我相信你能改正錯誤”、“我真的看好你”,簡單的拉鉤都能讓你成為孩子信服的老師。慢慢地孩子改變了自己之前的壞習慣,你也成為了孩子們信服的人。教師想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於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於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自豪感統統暴露於外,並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其次在批評中做到不傷害學生。沒有批評的教育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評也是一種關心、愛護的表現。但過分的批評難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更容易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批評的意義。批評學生,要對事不對人,無論是對優秀的學生還是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老師都要一視同仁,並且評語要準確,真誠,使學生欣然接受。總之,在批評學生時,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然後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樂於接受時,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還有人們常說的:“欣賞和鼓勵是最好的教育”和“愛是最好的教育”。在與學生閒談,教師語言要文明,語氣平和,態度可親。要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怨言。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特別是對後進學生的談話,更要注意語言分寸,你表揚幾句,他會高興得不得了;你幾句否定的評價,他就會自暴自棄,甚至怒氣沖天。因此,與後進生談話時,更應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民主、平等、文明的交談,既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拉近師生的距離,又能使談話產生教育效果。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

  教育無小事,教育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儘量、儘量、再儘量不傷害每一個孩子。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2

  最近一 個星期我讀《做最好的老師》 陶行知曾提出“愛滿天下”,因此他才能為學生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深深明白應該把班級當作“家”, 我班的小凡同學,學習成績在班中一向是處於中下等的,但開學初我發現他上課精神恍惚,課後作業總是拖拉,甚至連他最拿手的背誦課文也有了困難,還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比如上課招惹同桌,說謊。這在以前是從沒有過的,我非常擔心。每次學生違紀或發生變化,我總會想一定是有原因的,這時我們教師最忌諱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而是應該幫助學生找出原因,解決根本問題。那天他因為背書的問題被留了下來,看到他那心煩意亂的樣子,我決定先跟他談談,談話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許這事在他心裡已憋了太久,他太需要傾訴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他的爸爸,我把孩子的變化及孩子變化的原因告訴了他, 他心平氣和地聽我講完,又虛心地向我徵詢恰當的處理方法。 講完我如釋重負,跟家長打交道是要講究方法策略的,一不小心得罪了他,那就引火上身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了,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一切都進入了正常軌道 ,班級中的每個學生,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能幫助他們“闖關”的是他們的信心和勇氣,更應該有老師無私而深厚的愛,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多一雙觀察的眼睛,多一對傾聽的耳朵,多一次溫暖的行動。

  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尊重、理解學生上。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老師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能夠尊重每一位學生,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甚至傷害了老師,老師仍能一片誠心,寬宏大量地對待他。特別是當老師講課時出現錯誤,或批評錯了學生,或處理問題方法不當時,應該當著學生面大膽地承認錯誤,請求學生的理解和原諒,這不但不會失去威信,還會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思想境界高,學生會更信任老師。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3

  韓興梅讀本好書,像是給心靈洗澡。《做最好的老師》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敲打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在感動著。這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我深深愛上這本書,如同愛著我的孩子們,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鎮西老師走進。人們給予教師許許多多榮耀的稱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尤其是中國儒家將尊師敬孔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影響浸潤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然而今天教師也不再擁有令人真正崇敬的榮耀和光環。重塑教師形象,還教師與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們每一個人民教師神聖的職責和不可推卸的義務。那麼站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今天,我們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的心中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教師形象呢?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給我了一些啟示。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為,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則認為: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一種為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為社會培養健康健全的人類

  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為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才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中走出來,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也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為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

  其次,當代的教師還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名好教師,一名愛學生的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夥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再次,作為當代的教師還應該“善思”。“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西巫拉岶有這樣的名句:既然我們不是櫻,那就不要抱怨別的什麼,只要美麗就行,富士山啊,只有一座,並非其它的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也許你永遠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透過自己與自己相比,反思、堅持、

  不斷提升自己,你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你。一位老師曾經說過:“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句樸實的話中,蘊涵著極不普通的哲理: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老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4

  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 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 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 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 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 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 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 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 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我是為誰而工作 為同事的好評嗎 為校長的表揚嗎 為獎金嗎 為職稱嗎 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並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學生的評價產生了衝突,我心靈的'天平指標首先傾向於學生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泰戈爾)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5

  做最好的老師是我的心願,於是我選擇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雖然與李鎮西老師不曾謀面,也沒有過交流,但讀了這本書後,我不僅對李鎮西老師有了一些瞭解,更從中獲得很多寶貴的財富。

  一、要有童心思維

  某校初中班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有幾天課堂上神情憂鬱,無精打采,原來是她家裡的一隻小貓死了,因此她非常難過,班主任沒有批評她,而是買了一個精美的瓷器小貓送給她,並溫和的對她說:“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在你的生活中,還有比死去的小花貓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你的學習。振作起來吧!”這位老師對學生思想開導的很成功,他的秘密就在於他首先是懷著兒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學會兒童思維,教師才能夠站在兒童的心態與學生有心靈的碰撞。

  二、教師應博愛

  有一次,有一個高年級的學生欺負李鎮西老師班裡的學生,而且那個學生挺不講理,氣急之下,李老師動手打了他。李鎮西老師班裡的學生大多數是支援李老師的,但有少數同學對他說“您說您不是他老師,可是在所有看見您打人的學生中,您當然還是老師。”是啊,對外班學生的輕視,敵視以及任何不負責任的粗暴,同樣會在本班學生中損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更為嚴重的是,還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周圍所有的兒童都是我們的教育物件,我們對他們都負有同樣的愛和教育的義務。

  三、在平等中培養平等

  李鎮西老師一直提倡師生之間要平等,教育界流行一句話“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對於過去教師偉岸的站在講臺上俯視學生無疑是一個進步,但這句話中“蹲下來”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體的蹲下”而是“心靈的蹲下”,我贊同李老師的說法,教師走進課堂,學生齊聲說“老師好”教師應給真誠的回應“同學們好”,需要被幫助的學生被叫到辦公室,教師首先請他坐下,課餘,教師不妨與學生一起嬉戲娛樂……這都自然而然的體現出師生尊嚴上的平等。

  李鎮西老師對工作認真,對學生用心,並不是以一種敷衍的態度對待教育,他的細心、用心、童心、愛心都是值得我學習,願我真的像所想的那樣做最好的老師。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6

  讀到李老師的後進生轉化手記,不由聯想到了這些年來轉化差班弱班的經歷。從鄉村到城市,差班弱班似乎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李老師不同的是,他送走的是即將邁入大學門檻或社會的高中學生,而我面對的常常是五、六年級即將步入初中的懵懂少年。孩子們的無知、調皮,轉化他們的艱辛,常常使我心灰意冷,壓抑在心頭的只有兩個字——“無能”。尤其是去年接到的這個班,使我的理性、感情、耐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再次提及此事,總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心痛。

  這是一個班風混亂、成績落後,幾乎沒有尖子生的年級最差班。剛接到班的第一天,就有老師來向我說情,親戚的孩子想轉到同年級的一個好班,這對我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但面對這個陌生的孩子,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心中牢記的只有四個字:“順其自然”。後來,在一次學籍統計中,我數了一下,班裡像這樣的優生,轉向平行班級和外校的一共有13個,面對13張陌生的學籍卡,我的心空落落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扭轉乾坤,讓這個班級改頭換面,只是硬著頭皮向校長說了一聲“盡力而為”。

  為了及時瞭解情況,扭轉班風,我和原班的老師做了交流, 初步掌握了班級的概況,然後又在班級中跟蹤調查,徵求學生的意見,如果按照李老師的“分層遞進教學法”給班級學生分組的話,那麼帶頭組學生有:暢金博、陳慧傑、薛西普、張揚、李寧飛、孫金5個,普通組學生有楊鑫煜、張晨陽、焦旭靜等15人,提高組學生33人,基礎組學生李馮帆、翟萬鵬、呂水清、劉松巖、張旭丹、陳正丹5人。在後三個組中,一共有22個學生經常不寫作業或作業不完成。看到這一狀況,站在講臺上第一天,我就給學生講了自己的要求,並希望大家能改變原來的學習狀態,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學習中去。動員令發出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定會有人“以身試法”,果然,第二天早上,檢查作業時門口站了10個,除“後五名”外,另外五名都是提高組的。

  情況一直維持了一個多月。剛開始,我知道還不能懲罰,因為,沒有搞清楚原因不能對症下藥。於是,對於每天不完成作業的孩子,我一個個親自過問,經過調查,發現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1、 上課學習習慣不好,看似在聽,其實分心開小差的很多,常常是一問三不知,有的孩子一放學,作業不記完就走人,如劉亮亮、陳正丹、翟萬鵬、呂水清、李風帆、張旭丹。

  2、生活習慣差,常常忘記帶作業、帶書本,作業寫在一張

  紙上,如郭宇偉、李鵬程、王金博、陳正丹。

  3、懶惰、說謊成性,不寫作業卻經常哄騙老師沒帶,如劉若嬋、王宇澳、王霄媛、李思凡、張晨陽、王曉亮。

  4、閱讀、作文成難題。遇到閱讀,全班做的不到一半,作文和日記一少半學生應付差事,或者潦草、或者極短。

  面對這些情況,我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家訪,開學後的一個多月裡,我先後走訪了周毅恆、劉松巖、陳正丹、翟萬鵬四個家長,其中劉松巖家去了兩次,和他們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然後又電話溝通呂水清、李鵬程、李思凡等多位孩子的家長,告訴他們如何避免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如對於懶惰、說謊的孩子,充分利用校訊通把作業及時發到家長手機上,對於生活習慣差的孩子,要求家長在孩子每天睡覺前督促他們收拾好東西,養成生活好習慣。

  為了儘快提高普通組和提高組的成績,在班裡,我只是點了後五個基礎組的學生名字,對其他學生,肯定地告訴他們,成績的提高,關鍵在於課堂40分鐘,抓住課堂時間,認真完成各科作業,多讀書,一定都能進步,這無形中給那些中下游學生一個極大的鼓勵,為後面工作的開展開了個好頭。

  對於後兩個組的學生,我主要採用下面的方法逐漸進行轉化:

  1、在座位上特別照顧他們,每個後進生身邊都安排一個帶頭組或普通組學生,上課時負責重點內容的批註檢查,幫助他們寫出不會書寫的字,放學時監督習慣不好的孩子記錄作業。

  2、建立班級作業批改記錄本。主要記錄學生的錯別字,寫字質量,針對到人,每次批改完作業後,直接點出名字讓他們站起來,在黑板上寫出正確的寫法,同時也加深其他同學的記憶。

  3、整體扭轉學生寫字質量。因為這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態度,為了讓他們的字整體有所提高,我先從作業開始抓起,從第一次寫作業開始,就要求學生不能使用修正液,並當場沒收了所有的修正液,一旦發現馬上扔掉。書寫時儘量使用鋼筆,寫錯的暫時可以使用魔筆消掉然後用中性筆補上。其次,對於那些寫字質量特別差的,根據晚上佈置作業的多少,適當佈置學生描一頁鋼筆字。班裡一共有十幾個學生晚上有這樣的作業,為了及時檢查,讓其中的兩個學生任組長,每天早上收前一天晚上的練字。

  4、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的落實。班裡的學生,除過帶頭組和普通組的部分,大部分接受知識比較慢,課堂講的重點不能牢記於心,對此,我先在字詞上下功夫,對於難寫易錯的字,用拆字法當堂講解落實,課後習題,給學生提供重點詞語,讓他們自己組織答案。每一課,都力求把涉及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知識講給他們,夯實基礎。學校進行的新教育實驗,每讀一本書,都能和學生一起閱讀,利用閱讀課幫助他們分析理解,教給他們寫讀後感的方法,寫得好,在班裡讀,寫得不好,只要寫了都給予鼓勵。

  這種做法,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認真、負責的我,班風也迅速轉變,孩子們都投入到了努力學習的氛圍中。但是,教育沒有絕對,只有相對。我一直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認為,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只能改變一部分後進生,可有些孩子,即使你想盡了各種辦法,也不會有很大的起色。正像李老師說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在社會、學校、家長三者中,家長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儘管我盡到了最大努力,不可避免的是,仍有一些孩子不寫作業,我親身感受到,小學的孩子,採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法絕不可能一針見效,尤其是後進生的轉化,如果說李老師的後進生轉化建立在師生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那麼,小學後進生的轉化則建立在“強制”的基礎上。因為很多後進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也絕不會理解老師,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從事弱班、差班轉化工作的真實感受。所以,老師或家長必須先逼著他們完成作業,讓他們嚐到成功的果實之後,才有可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向優生靠近。

  我們班就有幾個這樣的“釘子戶”,郭宇偉、李鵬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好在兩個孩子都很聰明,雖然經常不寫作業,但課堂接受能力比較強,考試還不拉分。所以,我對他們放鬆了要求,有時作業佈置與別人不一樣,雖然能省一些心,但由於他們寫字都很慢,字也差,學習習慣終究沒改過來。

  最讓人頭疼的是那些接受慢、寫字也慢的孩子了,對此,我主要採用給孩子“加餐”和小組幫助的方法進行轉化。前半學期,不能完成作業或錯誤比較多的孩子,我的午飯時間是和他們一起度過的,沒有吃飯的孩子,我從學校打來飯,讓他們也一起吃,辨析錯誤原因,以免重複出錯,直到補完為止。班裡一個叫劉松巖的孩子,聽說原來經常考二三十分,書上的字有一半不會寫,每次圈點重點詞語,他都找不到,這樣的成績使他在班裡經常受別人欺負,聽到同學們說的情況後,開學後沒多久,我就在班裡發起了幫助劉松巖的號召,告訴孩子,要根除他總拉班級分數的現象,不是欺侮他,只有幫助他,並在他的身邊安排了好幾個成績較好的男生,一有空就主動幫助他,終於,我們的共同努力,使從未及格過的他考出了從未有過的成績——76分。看到這個成績,班裡的孩子們第一次為他鼓起了掌,也正是從他身上,孩子們和我看到了班級進步的希望。

  以後的日子裡,我充分利用班會、語文課激勵孩子,每一次我都告訴孩子“笨鳥先飛早入林”,並及時溝通英語和各小學科老師,詢問班級紀律,有時英語老師外出學習,我親自帶孩子們上英語課,教給他們記憶單詞的方法,鼓勵課代表主動向老師反映上課的各種資訊,也許正是這種執著激勵著孩子們,我的“蝸牛孩子”,終於慢慢進步了,我想告訴所有的老師,轉化後進生,方法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有一顆極強的責任心、執著的精神。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7

  寒假裡我有幸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二十五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讚歎、折服。

  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作為一名新教師,雖然很多地方尚且缺乏經驗,但是做一名好老師,卻是內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 :“ 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 最好” 其實就是“ 更好” 。雖然 “ 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 “ 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 “ 最好” 。李鎮西老師的所謂 “ 最好的教師” ,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 “ 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雖然每天都不是 “ 最好”,每天都會有遺憾和不足,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 那麼我就不斷地在向“ 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愛,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夥伴。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學會對學生灌注自己的愛。有時候總覺得自己太急躁,不願意給後進生更多的時間、耐心和等待。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要做一名好老師,就要讓自己的愛感染到每個學生,我相信他們也會被感動,這樣就有利於教育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由此能看出,李老師有著深厚的閱讀基礎。讀書對於一名教師來說就是補充知識的最好途徑之一,讀書不但能快速地獲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還能與時俱進地瞭解最新的知識動態。老師需要把自己一桶水分給孩子們,如果桶裡的水不被及時補充的話,那麼會被時代所淘汰。作為新教師,我對不能在課餘保持閱讀感到慚愧,總是忙、累等理由給自己找藉口,殊不知時間都是擠出來的。所以今後的工作中,應當堅持閱讀,為做一名好老師打好基礎。

  書中寫到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 我是一名教師 ,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二十餘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 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 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 “ 更好” ,也許我們離一名好老師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每天都做得更好一點,那麼自然而然會離心中的目標更近一些。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8

  基於學校的安排,工作之餘我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真是受益匪淺!其中李鎮西老師的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對於作為班主任的我來說影響頗深。

  文中李鎮西老師說的這樣的一句話使我身同感受。李鎮西老師說到,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中的“愛心”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這是我非常欣賞的觀點,讀到這,我不禁想到我們學校的許黎老師,以及還有道口鎮二初中的韓長庚老師,她們用愛譜寫著自己的教育事業,正是她們對於教育事業的愛,才有了置自己身體於不顧,拖著病體繼續奮戰在教學一線的韓長庚老師,正是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才有了許黎老師撇開自己的孩子不管,一心守護著班裡他人孩子的身邊的感人事蹟。

  當然他們得到了社會的讚譽和孩子的喜愛,也因為她們對工作的喜愛,使他們樂於奉獻,當一個有心人,把每節課都上成優質課,使每節課都能成為高效課堂,最終才會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一直以來我也堅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但是我也進入到一個誤區,對孩子一味的表揚和激勵就是有愛心,而不應該有批評和職責。再次讀完這本書,我對教育中的“愛心”問題也有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書中他談到“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有時我也在懷疑,對於我們班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到底要不要懲罰?如今我明白了這其實只是一個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師用愛心去把握的“度”的問題了。因為教育之愛絕不是包容遷就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在李老師從教之初,他也曾經諷刺過學生,曾經辱罵過學生,曾經體罰過學生。

  但是後來他將這一切都變成了教育財富,這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困難、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失誤最終將他磨練成名師。給我印象最深還有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後進生的轉化。我們班有69個同學,兩級分化很厲害,問題學生很多。李老師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他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採用 0種有效的具體方法:寫家校聯絡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對手競賽;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讀了他的後進生轉化手記——我和萬同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為了不失去教育萬同的機會,李老師不斷鼓勵萬同,讓萬同連寫三稿,最後抓住“班級的愛就是祖國的愛”這一句閃光的話寫的演講稿,還利用自習課和下午放學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最後終於讓萬同信心十足地進行了演講,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掌聲。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

  讀完他怎樣對待“後進生”,我開始反思,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在我們班,問題學生很多,有了李老師經驗,我想在新學期裡再面對尚春彪,劉帥鑫,張藝軒等孩子時,我一定活學活用李老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到更適合的教育方法。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9

  閱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讓“後進學生”享受成功》、《把更多的關愛給“後進生”》等文章,感觸頗多,這讓我回想起我數學課堂上的一個故事:我在處理《節日禮物》一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的內容)的練習題時,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原本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但有一個學生老舉著手,我一看,原來是一向多事的劉寒,他在我的數學課堂上從來都是“無事生非”,“他舉手又有什麼事情?別浪費時間了!我還是接著處理練習題吧!”我想到這裡,就打算接著處理練習題,但在我與劉寒的眼神一剎那的交匯時,我看到了一個積極回答問題的渴望之心,我略作遲疑,說:“劉寒,你有什麼要說的嗎?”“老師!書上印錯了,課本64頁根本沒有正確答案。”“什麼?沒有正確答案?”同學們一片驚訝聲。“你能說一說你的想法嗎?”我也有些驚訝。“老師,在書中的觀察圖中,在房子後分明圍著柵欄,而選擇時圖中卻沒了柵欄,你說對嗎?”經他這麼一說,我們大家急忙看書,“是呀!”“是呀!”學生紛紛拿起鉛筆在圖中畫了起來……雖然這節課我因為這個小小的“插曲”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我分明讀懂了尊重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意義,在我們的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引起教師的注意,我們在關注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是否真正關注了學生?是否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是否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看看這些我們自認為做得很對的事情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要把尊重學生當作掛在嘴邊的空話,讓我們的教學行為處處充滿尊重,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個角落。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0

  暑假期間,我把學校發的一本名為《做最好的老師》的書,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寫的,當時我真真地閱讀完了,收穫很多,受益非淺。我想讀完一本書一定要留下讀書的影子,一定要思考沉澱些東西。於是當時我隨筆記下了自己的感想。讀這本書中李老師寫的總序,我更進一步瞭解了李老師,知道了他今天有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對教育的滿腔熱愛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曾經的文學夢。用李老師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不止一次地慶幸我是一個教師,因為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而且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老師,因為這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並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李老師的心靈追求,乃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到快樂”;讀這本書我認識到了榜樣力量的偉大,李老師因為一直“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所以成了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

  讀這本書,我透過李老師的誠摯的介紹我認識或者說了解了當今教育屆的名師,如,×等等。我知道自己想地瞭解和學習這些名師必須購買他們的書籍,食取他們給同行釀製的最豐富的營養大餐。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我們應該“用行動追尋教育理想”,我們應該透過“閱讀提升生命的品格”,我們應該多讀一些“觸動心靈的書”。即使不讀書而看電影或電視也應細細地“品味”,認認真真地“揣摩”裡面的“人生百態”。這本書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大大的不足,那就是我不善於思考。其實一個合格的老師除了必不可少的閱讀外更重要的是思考。用教育者的思維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李老師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是離不開這兩方面的,一個就是善於閱讀,另一個自然是善於思考。其實李老師的成功的秘訣無非是“實踐、思考並記錄”我讀完這本書,記住了李老師的這句話,“對普通的一線中小學老師來說,只要堅持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實踐,三年五年,一定會成為教育專家的!”我已經開始記錄我和學生的故事,我不是希望自己成為教育專家,而是渴望自己尋到教育的真諦,從而更好的服務於教育,更好的培養遇到我的每一個學生。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1

  按照名師工作室的要求,我利用9-10月份的時間閱讀了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本來很少讀書的我,卻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其中有句讓我印象深刻,“‘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這段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覺得話中蘊含很深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學過程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走一些彎路,我用恨鐵不成鋼和急功近利的方法矯正他們的行為時,卻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麼我不妨向李鎮西學習,手持愛的燈盞,用心靈的燈光為之引路。給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溝通的橋樑;給孩子一分鼓勵,為他的每一進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為孩子點亮了一盞心燈;給犯了錯的孩字一點寬容吧,讓我們無私的愛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因為,愛學生就等於愛自己。

  讀後,心裡極不平靜,這正是我所急需的,他像一盞明燈,引導我向做最好的我不斷探索!前行!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2

  最近我讀了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本書是他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闡釋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本書幾種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一束和具體操作方法,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李鎮西老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淚下。書中一直圍繞的中心就是愛心。“愛心是好教師的最基本條件,一個手孩子中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這是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說要多理解學生,但有時學生的言行,站在老師的角度是很難理解的。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學點兒童思維,將更有助於我們真正理解學生。這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的我的學生之間的一個小故事。那是我教住宿班的時候,在一個單週的週六,我照例在教室裡值晚班。此時,王╳╳的爸爸和媽媽走進了教室,因為馬阿姨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臉上上火,所以孩子的家長來看看他,心得體會《《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在與孩子交流了一段時間後,他們要回家了,孩子也很懂事的和父母道了別。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可是沒過多久,王╳╳慢慢走到我身邊,輕輕地對我說:“費老師,我想媽媽了。”“媽媽不是剛來看過你嗎?”孩子無語,只是低著頭,身體輕輕地蹭著我。

  是呀,他們畢竟才是剛滿六週歲的孩子,那麼小就離開父母開始了住校生活。真的很不容易,想想和他們同齡的孩子,許多現在正圍在父母身邊撒嬌,而他們卻只能留在學校。雖說媽媽剛來看過他,其實也正因為媽媽來過了,孩子才會更戀媽媽。“那,老師抱抱。好嗎?抱抱就不想媽媽了。是不是?”小男孩用力點了點頭。於是我將他輕輕托起,抱到了我的腿上。男孩將頭深深地扎進了我的懷裡,眼淚在眼眶中轉動。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對學生施以“仁愛”,做到“誨人不倦”,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我們可以說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架構師生心靈的橋樑,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日本一家報刊,對千名學生進行調查,有52.8% 的學生希望老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而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只佔31.1%。由此可見,在教師的素質中,師愛佔了多麼大的比重,有時,師愛比淵博中國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3

  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第三章“育人之道”。

  文章《我們與他們不一樣!》裡,李老師開學第一天給每位學生的一封信裡,把一句話作為禮物送給了所有的孩子:“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讓我煞是感動。

  李老師教育他的學生們,要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他在向學生們撒播著精神,傳遞著真情。而這何嘗不是對教師的一種喚醒呢?做一個“讓學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教師,不也是對教師的一種敦促嗎?

  學生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了嗎?會有有多少學生會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呢?是否有過讓一個學生長大後能以一個成人的智力明白我曾經的用意和苦衷呢?

  年前有一段時間嗓子疼,幾乎說不出話。有一天早上,在教室門口,一貫可愛的禹辰羞澀地叫住我:“老師,這是媽媽讓我送給您的潤喉片,請您潤潤嗓子吧。”目送孩子走進教室,看到曾經因為不做作業被我狠狠批評過的卓來到我的跟前,悄悄問:“老師,您今天嗓子好點了麼?”我努力清清嗓子:“還不好。但老師會爭取儘快恢復。”他急急從口袋裡掏出裝在透明袋裡的幾顆胖大海,遞給我,“老師,您泡茶喝吧!”一再地感謝著充滿著愛與同情的孩子,看著他笑吟吟離去,也是快樂的。

  如果不是讀到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文中這一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或許我也只是感動和感謝。在批好作業的間隙,翻閱案頭的《做最好的老師》,赫然看到這一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似乎將我一下子喚醒!為什麼不用我的感動去給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幸福呢?為什麼不讓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呢?給禹辰的媽媽發了個簡訊,除了謝意之外還有孩子在校的表現!沒有想到就這一小小的舉動竟換來了禹辰媽媽長達四頁的回信,讓我甚是幸福了好久。

  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讓學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師!

  另外,在感動之餘,我也學並模仿著李鎮西老師的方法給我自己的71個孩子也寫了一封信,準備本週五裝在信封裡一一交給孩子,不知道有沒有效果,期待之中!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4

  讀了教育名師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後,引發了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縱觀本書,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愛心”,而愛心是由“童心”喚起。所以在教育中要有愛心,要有童心。

  當下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老師。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李老師在書中反覆提及這樣的觀點:好教師要有童心和愛心。童心是師愛之源。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擁有兒童般的興趣、學會點兒童般的思維、有兒童般的純真。要多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兒童。

  這給了我一定的感悟和啟發。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要多為被教育者考慮,多體會感受被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狀態,才能搞好教育工作。也就是說,當學生出現行為偏差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去思索其出現該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再從中去探討解決的辦法。

  具有了童心和愛心,能夠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成為學生的朋友,獲取學生的信任,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

  為了貼近和學生的距離,李老師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在每個學生的生日之時,笑眯眯地給他們送上一張賀卡;對待學生要有博愛,不僅要愛自己教的學生,還要愛其他的學生;還要警惕專制的愛,不能以“為你好”的名義去施行實質上反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的行為;真真正正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選舉權等等。

  李老師的理念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有時候理想的境界總是美好的,或者說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所以在實際操作時,還要具體情況具體運用。師生的關係的處理實際是一門高超的藝術。嚴與松、親與疏、堵與通等間的操作掌握,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之間也並非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只有使用的時機、目的、效果是否妥貼的區分。我們不能用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的辦法去判斷一個教育行為的正確與否。先哲孔子有云:“過猶不及”,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愛心與童心,是一定要有的,那麼是否意味著給學生越多或者無限多的愛心與童心,就一定能達到好的效果,我覺得不然,起碼也是值得研究商榷的。諺語有云:“只要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同一方向邁出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適度適量始終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且不說確切的“愛心”定義是什麼,就常見的愛心表現形式“寬容”這一點而言,也並非多多益善。過分的寬容往往就是縱容。對某個個體無限的寬容,就是對某些群體無限的傷害。以學生常見的行為偏差為例,如果一個學生總是課堂說話,教師總是一味地理解體諒該生,反覆苦口婆心地勸說,而不採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的話,想必該生課堂隨意說話的情況不但不能得到改善,反而會愈演愈烈。所以,此時對一個人的一再寬容,實際上無限地破壞影響了一群人的聽課效果,不但對這個人的成長於事無補,害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得不償失。所以,此時的處理,是要採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

  所以,我的想法是,愛心與童心是絕對沒有錯的,但要正確地認識愛心與童心。寬容是愛心的表現形式,嚴厲同樣也是愛心的表現形式,關鍵的本質是要以是否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判斷標準。要時刻為學生的成長著想,真正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才是有愛心的教育。童心也要辯證地看待,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確實能夠更好地體會理解學生的心理。但理解不等同於認可,理解更不等同於遷就。理解,同理心是為了幫助我們尋找更有利的解決方法,採取切實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方法。

  教育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透過不斷的觀察,研究,探索出各類現象背後的本質規律。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15

  《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看到題目就對我很有吸引力。雖然看得時日很長,每次床頭案上的翻幾頁,但每每看過一些,不禁反思究竟怎樣做才能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學生最歡迎的師。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裡,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說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到地裡幹活,發現了一束山草莓,他把它摘了下來,說要送給村裡最可愛的孩子,從村東走到村西,從村頭走到村尾,你知道他最後把山草莓送給誰了嗎?對!送給了他的兒子,可是你可能沒想到,他的兒子是一個傻兒子!在他的眼中,他的兒子雖然傻,但卻是全村最可愛的。這說明了什麼?如果我們都有了父母看待孩子的心,是不是我們的眼中孩子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他們所做的一切好事壞事我們是不是都能用理解之心、責任之心、包容之心來看待了呢?但李老師也說了,“師愛的最高境界不是母愛,也不是父愛,而是朋友之愛,同志之愛,因為這種愛的基礎是平等,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我想我要先做到對孩子有母愛,進而做到有朋友之愛,同志之愛。比一比李老師,我覺得自己的差距還是太大,我的這種師愛並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發出的。

  李老師對“優生” 的培養和對“後進生”的思想改造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讓“優生” 更優和引導“後進生”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以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讓我深深折服。

  “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