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1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著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為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

  讀了楊力老師的《周易與中醫學》,收益匪淺,然後錄影買了《中醫運氣學》、《中醫疾病預測學》,然後買了這套書。十分喜歡!學習中醫,中國傳統文化是基礎,十分感謝楊力老師為讀者編寫的這套叢書。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可悲和即將滅亡的民族。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智慧,可以拯救世界,造福人類。正如曲黎敏老師引述的那樣:“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能有幸出身在中國,學習、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沒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強烈推薦楊力老師的這套書!感謝楊力老師……

  看完大家的讀後感,再來回顧一下《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的主要內容: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書展示了中華民族瑰麗的歷史畫卷,其豐碩的內容,琳琅滿目。一頁頁的畫面,絢麗多姿,光彩奪目,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觀止之嘆……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2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髮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餘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髮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3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精髓莫過於國學;在歲月的長河中,國學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為了使我們感受到國學的博大精深,學校給我們每位同學送了一份“禮物”——一本《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

  六年級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主要收錄了《新古文觀止》和《古體詩詞》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主要表達了作者無意於隱逸,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發了感情,又諷刺了世態。

  當我讀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贊同當一個用隱逸來逃避社會責任的隱士,也不贊同當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當一個正直、清高的君子。

  當我讀到“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時,我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貪圖榮華富貴,只有少數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就是喜歡“牡丹”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即為“愛蓮者”,他們為人灑脫,仙風道骨,多數都是思想家、理學家,他們為世俗者所不能瞭解,算是人群中的聖人,這多麼可嘆啊!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中像《愛蓮說》這樣的名篇比比皆是,這些名篇潛移默化使人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和樂觀堅定。《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當之無愧的經典閱讀。

  從品讀學習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感謝《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4

  “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新民,在止於至善。”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讀《導讀》,吸《大學》《中庸》之醍醐。

  初讀《大學》部分,真有振聾發聵之感。再讀《大學》,真有朝聞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學》緣何受到2000年來的學者、統治者、士人的推崇。據我臆測,就在於大學簡潔明瞭的解決了人生三個重要問題:天地生人的意義;如何去實現天地賦予個體的使命;個人與天下的關係。

  大學是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呢?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義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接著,指出實現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個人與天下的關係則是“一家仁,則一國興仁;一家讓,則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杆,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後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執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也。”共產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讀《中庸》部分,頓悟“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事實上,方枘圓鑿並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誠”是中庸的基礎。“中和”與“至誠”協調,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隻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願天下之士,從《導讀》中取《大學》《中庸》之精華,以《大學》《中庸》之道自勉,並用自己的行動努力追求《大學》《中庸》之道,達到“和諧”的境界。

  中華文化經典書籍讀後感5

  五千年的風和雨藏了多少夢,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驚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代?看今昔,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錢學森。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申雪和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當下要當好一個學生,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將來能夠報效我們的祖國。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我會用決心,勇氣和知識,搭起一座鐵橋,堅定而牢固,一步一個腳印向它邁去,讓它慢慢靠近我。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片葉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揚起明天的風帆。讓我們自豪的說:“我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