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絡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裡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

  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於為了讓學生在體會並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後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後,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並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於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鑑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後,老師衷心的祝願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絡、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2

  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這一節課,是透過聽,讓學生走進故事,感知課文;然後說,分析人物、感受成長;接著讓學生品語言,獲得語感。課堂中透過讓學生聽、說、讀、寫、思來掌握學習語文的一些規律。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安排的課文內容是以成長為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她的小說《城南舊事》,小說講述了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故事,學習這篇小說,要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領悟父愛對“我”成長的影響。領悟文中的“我”對父親的摯愛,以及失去父親之後的痛楚。

  2、教學目標:

  ①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用簡明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研讀課文,說說文章具體寫了哪些事,理清寫作思路。

  ③找出經歷家庭變故後,有關“我”表現的詞句,認識生活需要勇氣這一道理。

  ④闡述具體體現父愛的事件,解讀人間至愛親情。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3、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父愛,領悟父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4、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這句話的含義。

  5、課時:2課時

  二、說學情

  本課所記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解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們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

  三、說教法

  充分使用“學案導學,先學後教”的課堂模式,教師要履行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

  2、複述法:學生透過對文章內容的複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覆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為一小組,交流自己對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學習課文之前播放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引入課文。然後簡介《城南舊事》的故事內容。

  2、學習新課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驪歌、花圃。

  (2)感知情節,讓學生帶以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①你是怎樣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

  ②文中哪些寫眼前的事,哪些寫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③說說下面的幾句話和文中哪幾件事相照應?

  A、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學校,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可不能遲到!

  C、沒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小說中插敘的寫法。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3)分析人物

  ①從全文來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請用“我認為這是一個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說說你眼前的爸爸。

  ②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長?

  口頭表達訓練:請以“英子,你是好樣的”開頭,說一句或一段話。

  (4)品味語言:針對學生實際,我設計以下問題:

  ①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為什麼?

  ②最能引起你的聯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讓你想到些什麼?

  ③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透過這些語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④說一處文章的妙筆。

  父親的愛是本文重點,透過學生的評價,瞭解父愛,瞭解父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每個人體驗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充分地去朗讀課文,讀出情感,談出感受,進而體會父親的深情,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讓學生在說話中明白成長過程總會遇上一些挫折,為走好今後的路做好思想準備。同時讓學生再一次感悟父愛使自己的認識得到提高,感情得到昇華。

  此時,學生透過自己朗讀課文,親近文字,可以領悟作者的感情,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如文中爸爸叮囑我:“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學生可能體會到這個父親將要丟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時的那種辛痠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並進行拓展訓練。

  ①說說自己或別人的成長經歷。

  ②開展“尋找父愛”的活動,口頭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感悟父愛。

  ③說一句精彩的讚美爸爸的話。

  六、板書設計

  2、爸爸的花兒落了

  說一段故事 談一點感受

  品一品語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課的內容,是一篇介紹蘇州園林景色的說明文。其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準確生動。讀者從中還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養。透過教學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學中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結構和語言準確的特點;

  2、瞭解課文從整體到區域性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事物特徵的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3、品味遊覽蘇州園林的情趣和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

  4、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祖國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由整體到區域性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及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或投影儀、圖片、影碟機等

  三、說教法

  根據初二學生知識水平相對較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較強及教材自身的特點,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透過多媒體聲情並茂地展示蘇州園林的優美動人的畫面,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另外,我還在教學中設計學生自學及合作探究的多個環節,組織和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鍛鍊和發展,同時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蘇州園林的認識,豐富知識的積累。此外,在教學中還設計了情感教育的環節,藉助課題拓展,讓學生在交流學習感受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分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及瞭解蘇州園林的特徵,品味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下面我詳細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

  這一環節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蘇州園林》一課的內容介紹並展示相關圖片,同時提出疑問: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哪些方面最能體現這一特點?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敘述的蘇州園林這些特點的?這樣的匯入既可直觀的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上來,同時有設疑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以下內容做好鋪墊。

  2、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和寫作順序

  首先,聯絡匯入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蘇州園林的特徵,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接著透過投影依次展示圖片,讓學生討論、鑑賞交流、品味文章由總到分的協作順序,及由整體到區域性、由主到次分層介紹的方法。

  3、學習課文的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是課文語言的一大特點,但要讓學生理解這一特點卻是教學中的難點。於是,我透過做課後練習題和投影以下練習題,如:“蘇州園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美麗的圖畫。”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一句中“決不容許”能否改為“決不容忍‘?把”敗筆“改為“改為”地方“等。讓學生們共同討論,研究學習,並最終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這樣,透過做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即避免了學習中的枯燥無味有增進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4、拓展、延伸

  考慮到新課標中對方法和過程及情感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名勝古蹟或其他景物的相關資料並在課堂中相互交流介紹他們的特徵。透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觀察概括能力、藝術鑑賞能力及準確表達的能力。並由此引導學生體會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民族智慧結晶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5、小結教學內容,做課後、課外練習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

  這一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表現事物特徵的方法和理解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所以板書設計簡潔明瞭。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的特點: 完美的圖畫 總——分

  說明順 主——次

  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 整體——區域性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4

  一、說課標

  首先說教材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依據語文課程的總目標而提出了七年級語文下冊的教材目標。

  1、掌握本冊課文中的生字詞的音形義,並學會運用。

  2、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3、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

  4、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瞭解描寫方法、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

  5、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黙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打下基礎。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章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背誦基本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

  8、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瞭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說單元目標:

  1、瞭解他人成長的足跡,促成自己的成長意識。

  2、正確看待不同的經歷,勇敢面對挑戰。

  3、結合生活經歷,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引起學生的共鳴。

  4、重點研讀、揣摩、賞析富於情感的精彩語 句,瞭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有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寫作文,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6、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閱讀和多角度理解。

  二、說教材。首先說編寫意圖:

  1、單元內的選文文質優美,具有文化內涵,富於啟發性。如有的講述貪玩的孩子學習讀書的成長中的快樂;有的講述在父輩影響下逐漸成熟並能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英子;有的講述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並愈挫愈奮、愈挫愈勇,保持生活樂觀精神的醜小鴨;有講述成長過程中,對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這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於學生莫大的鼓舞、激勵、鞭策、警示。

  2、內容編排簡化頭緒的同時,加強了整合。

  3、語文知識與練習體系在探究學習中融為一體。

  4、教材開放有彈性,具有開發、選擇、拓展的特點。其次,說單元內容解析及教學重點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這篇課文要結合兒童特點,讓孩子有興趣去讀課文,重點把握文中的寫景特色,掌握寫景的一些方法,體會動詞的準確運用。理解並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的敘事方法。體會課後所提出的三種不同的思想主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點是知道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的雙重含義,瞭解象徵手法。知道插敘的內容和作用 並逐漸學會運用。

  從全文角度看父親的話對我成長的影響。體會濃濃的親情。《醜小鴨》這篇課文要透過對童話的學習瞭解童話的特點,並瞭解作者安徒生。這篇童話它向人們傳達出一個哲理:只要你是一隻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裡也沒有什麼關係。還要讓學生知道這句話的具體含義———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醜小鴨”現實意義在生活中影響很大,要讓學生分析醜小鴨形象的現實意義,做到學以致用。《詩兩篇》一是講述堅定信念,一是講述正確抉擇。都是非常有哲理,給人深刻啟迪的詩,學生首先要理解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學習這兩首詩重在指導學生朗讀和感悟,並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背誦積累。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味詩人因人生之路的選擇的慎重與無奈而引發的感慨,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本文重點要積累文言詞句,翻譯課文,概括課文內容。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資聰明變為眾人的原因,透過前後對比體會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長的煩惱綜合性實踐活動:從個人實際出發,透過說自己的煩惱,解別人的煩惱,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煩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要我們用心去解決它,一定將會戰勝煩惱。第三,說教材的整合。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成長,幾篇文章從不同的審視角度展現了成長中的悲與喜,讓學生正視成長中的挫折,快樂而有收穫的成長著。它屬於“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板塊中的“人與自然”這一板塊。七年級上第四單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級下第一單元“人生軌跡”的主題也是為圍繞著“人與自我”這一板塊展開,只是從不同年齡、不同人物的成長境遇來講述,讓學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觀、價值觀的薰陶。它處於這兩者中間,在學習修辭方法、

  表達方式、欣賞文學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為學習複雜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做鋪墊。

  三、說建議。首先,說教學建議:七年級學生已逐漸適應初中語文的學習,語文整體素養在不斷提高,這為本學期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議

  1、啟用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讓課堂充滿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朗讀。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學生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3、開展活動。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在開展的手抄報比賽、演講、徵文等活動中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4、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其次,說評價建議:

  1、突出課程評價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2、課堂及時評價和學業成果評價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檔案袋,從學生課堂表現,課外閱讀記錄、習作、活動記錄、學情檢測等方面進行評價,重過程,輕結果,多鼓勵,少批評,即時診斷,增強信心。

  3、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既要教師評價,又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結合家長和社會的評價,運用各種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最後,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第四點指出,“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此,教學時要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1立足課內資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和資料袋中的內容豐富學生知識。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讓學生藉助教材這個例子,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綜合提高語文素養。要將教材上的知識點系統化,教學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合理開發利用課外資源。

  一、重視課外閱讀。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補充課內資源的不足。在課外閱讀中吸取豐富的語文知識,做好名著導讀工作。

  二、利用好網路資源。網際網路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的素材庫。

  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活動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鍛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積極開發當地資源。

  一、用好校內資源,培養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資源,培養實踐能力。

  三、用足家庭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騏驥千里,非一躍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們在不斷的鑽研著教材,改善著課程設計,完善著教學過程,相信在千錘百煉中會改進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我們用語文文字的無窮魅力,用語文教師的幾分努力,用師生互動的輕鬆愉悅,創造一個萬木蔥蘢、百花爭放語文課堂!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紙船》是語文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該單元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共設定了五篇課文。《紙船》出自泰戈爾的'《新月集》,詩人依照兒童的心理,用樸素的語言,明快的格調,以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兒童齣兒童的種種動人的情態和奇思妙想。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了《我愛這土地》、《鄉愁》、《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等作品,對詩歌學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有了一些自己學習的積累。為此在教學本首詩時,我將與全班同學一起共同探討、分析詩作的內蘊,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和薰陶。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筆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兒童世界。

  2.品味詩歌樸素的語言,明快的風格,實現美的感染和薰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3.學生嘗試仿寫詩歌,體會創造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比較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掌握詩歌的一般寫作方法。

  詩歌是一種形式獨特的文學樣式,具有獨有的文學特質,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詩歌教學應迴歸其最本真的閱讀,那就是“體悟”,學生只有浸入詩歌的感情世界,不斷的與之交融、重合,這才是真正的“體悟”,為此,教學這首詩,我將重點透過閱讀、仿寫,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瑰麗的世界。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紙船》內容較為簡單,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便可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先是想到寫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紙船讓異地的人得到,然後想到用船載著秀利花平安的到達岸上,接著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最後想到夢裡睡仙坐在船裡。這節課,我充分利用遊戲創設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透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引導發現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生生交往、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學習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詩歌的美。具體操作將在下面的環節中加以滲透。

  2、說學法

  (1)自主自悟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我準備為學生的自主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透過自主朗讀、自主交流、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由淺入深,感受詩歌的韻味。

  (2)誦讀品味法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而在語文課中,就必須強調個性化品讀。透過深情的朗讀,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探求隱含在作品中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使之能體驗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從語言的氣勢、韻味、節奏、停頓中,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字,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鑑賞水平。

  三、說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手工作品“紙船”兩個大字,要求學生說說小時侯常常摺疊的手工,疊制中的故事。

  這樣匯入一種情景的氛圍,從而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鋪墊。

  2、根據自己閱讀詩歌的積累,說說欣賞詩歌的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定,既是溫習學生以往的相關知識,又為下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可能學生的發言比較分散,那麼,可以把問題再細化些,如“你覺得詩歌的美在哪些地方體現出呢?”而課件中“畫面美”、與“情感美”可以機動處理,先後順序可順著學生的發言靈活處理。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聽配樂朗誦,請學生說說感受到的畫面。

  (2)、展示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的四幅畫,請學生說說你覺得哪幅畫最適合做本首詩的插圖,並說說原因.

  新課標強調:語文閱讀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優美的音樂和動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情景中,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體驗。詩歌又以其獨特的畫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透過想象和聯想感受其營造的無限的空間。學生髮揮想象,用自己的筆畫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讀文字。也許學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許學生的評析是比較膚淺的,但透過這個環節,最起碼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詩作的畫面美。

  4、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1)、請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劃出你認為最精彩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2)、你們中間也有遠離家人的,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新課程呼喚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倡導民主平等的對話。本環節的設定就很好地體現這種精神。讀文學作品,做到“動嘴”、“動手”、“動情”、“動腦”,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內涵。學生可以從作品的區域性進行分析,品味詞語的精練,句子的回味無窮,詩節的豐富感情。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反覆品讀,反覆玩味,反覆領悟,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美,感受美,為今後的創造美奠定基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學生透過個性化朗讀,細細體會詩句細節處的情感變化,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進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在說話訓練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所蘊涵的濃濃的感情,並請發言的同學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讀出這種感情。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尤其是個性化感受,豐富個性閱讀的內涵。

  5、多媒體出示: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說說詩歌朗讀的技巧。

  (2)、選擇背景音樂,說說你選擇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設計朗讀指令碼,在用你們的方式讀給大家聽。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其詩意往往藏在或紛繁雜亂,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間表現永恆,以有限傳達無限,給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廣闊天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觀書須熟讀,其言皆者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學生透過設計朗讀指令碼,反覆朗讀揣摩、體悟,從而品味出詩歌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

  音樂不同的旋律、不同的節奏表達不同的情感,學生在選擇不同音樂的過程中,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中。詩歌的急切舒緩,起程轉合的律動特點與背景音樂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學生所選擇的背景音樂在我們看來並非最恰當,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讀,深入地領會詩與歌結合所達到的藝術美好的境界。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6、拓展延伸

  (1)、請學生小結這一節所學到的鑑賞詩歌的方法,也可補充其他的鑑賞方法。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鑑賞春水繁星中你認為精彩的詩作。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現在又有一種說法:“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鑑賞文學作品,傳授基本的欣賞方法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以培養語文素養。

  新課程強調教師“用教材教”。一篇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教學過程關鍵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學完一篇課文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這節課中討論的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並非是權威的,僅僅作學生今後學習詩歌的一個參考。鑑賞方法是其次的,主要激發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文學天地。

  當然,在完成次環節中,需要學生課前先讀一讀冰心的詩集,也許難度比較大,但作為語文教師,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必須學會科學地用教材教,把學生帶入語文的漁場,文學殿堂。

  7、佈置作業

  (1)真情告白:用你的方式向你地親人表達你對他們地深深地愛。

  (2)閱讀《春水》《繁星》並積累精彩詩句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6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和這麼多師兄師姐一起參加此次說課比賽。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更是一次經驗的積累。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 是《斑羚飛渡》教學物件是初一學生,課時為一課時。

  一 、說教材

  《斑羚飛渡》選自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本文描寫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絕境,為了種族得以延續,老斑羚義無反顧的選擇死亡,捨生取義的壯舉。本文透過驚險動人的鏡頭描寫,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斑羚們在危機時刻的那種團結精神和協作能力。這既是對本單元關注動物世界的延伸,又啟示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新課標教學理念,以培學生勤動手,勤思考為核心,將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學習的體驗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所以我確立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瞭解本課的大概內容,能夠複述斑羚飛渡時的主要情節。

  2.能力目標:透過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理會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斑羚在危機關頭的協作能力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培養團結協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領會動物之間的互助友愛、老斑羚們那種勇於自我犧牲的悲壯的美,啟發學生領會文章的深刻主旨

  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關愛自然的意識

  三、說學法

  初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讀、口頭表達等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口頭複述,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交流法等,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主動去掌握運用知識。

  四,說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在獲得知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交流、合作、體驗、創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發展,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空間;鼓勵學生創造,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基於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匯入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對比法、討論法、歸納總結法。並運用:“引—激—拓”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教學原則,發展學生思維和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方面來完成:

  首先.以愛為話題,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為線索,再談到動物世界,以此匯入課題。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和啟發式教學,很自然的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氣氛,啟發了他們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接下來我將對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對作者有所初步瞭解。

  然後我將請同學對課文進行簡要的複述,這一環節主要應用自主學習法,透過課前的自主預習,對課文內容熟悉,有利於課堂的教學進展。集中所有同學的精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下一環節將對課文精彩畫面進行分析與深度講解,這一環節主要採用討論法,讓課堂氣氛達到高潮,讓每個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那驚險而悲壯的一幕。

  然後就是反思與探究。反思人類的行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學們對保護動物的慾望以及學習他們的精神........

  再下一環節就是對課文進行總結,主要採用歸納總結法,呼籲同學們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學習斑羚的那種團結,互助的精神。

  最後一環節就是課後作業,以如果<我是..>為題寫段話,主要採取練習法,主要談談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教學研究永無止境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橋樑遠景圖》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說明文,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本單元四篇文章都屬於介紹某一類事物的說明文,學習事物說明文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科技類文章的興趣是學習要點。本文是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寫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學精神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對未來橋樑做出形象描述的說明文。在學習前文的基礎上領悟本文獨特的語言和說明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

  《橋樑遠景圖》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樑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象力,有著很強創造能力的人。

  二、說學情:

  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良好,在學習《蘇州園林》後,對說明文閱讀要求有所瞭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個別同學對說明方法及說明文語言特點掌握不好,對橋樑知識瞭解比較少,學習本文的興趣不濃厚,但是對於自由評點會有比較大的興趣,能有讓他們表現的機會。

  三、說目標:

  課程標準對7—9年級閱讀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清文章“說明橋的重要性、橋樑的基本結構及以科學的態度,對未來橋樑建築的發展遠景具體描述”的結構脈絡,學習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和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為基礎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課本為基礎情境匯入,理清文章結構脈絡,師生互動,總結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橋樑有關知識,激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熱愛和嚮往。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培養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髮現、質疑,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朱熹在《孟子集註》中說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概括法:第一課時主要透過學生的朗誦來加使學生對全篇文章的瞭解,運用概括法來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讀評析法:第二課時透過學生對文章快速的閱讀,在此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準確性及說明方法進行點評,而後加以討論、總結,以此來突破學習重點。

  3、輻射閱讀法:第二課時合理引導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培養想象能力,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4、延伸寫作法:以本文為契機,指導學生對想象文章的寫作。

  五、說設計:

  本課時為本文教學的第二課時,確立了“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習說明法”、“培養想象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思考:閱讀說明文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物件、物件的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

  透過對學習第一篇說明文的回顧,明確說明文的文體知識,總體把握說明文的學習目標,確立本文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1、過渡:我們平時在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的樣子時,除了對這種事物具體描繪之外,為了說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們最愛用哪一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擬人等

  2、作者在說明橋樑的三個要素時,運用了什麼方法?試加以具體分析。

  明確:把橋比喻成板凳,面是“橋樑”,腿是“橋墩”,腳是“基礎”。

  3、補充:介紹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現在我們學習的是說明文,那麼這種比喻的修辭手法已經是一種說明方法了,這就要給它改個名稱,應該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說說使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總結:如:把橋比喻成板凳,我們很容易地能理解橋是什麼樣的;還能瞭解橋的構造,很形象;我們容易接受;使語言“深入淺出”……

  4、文中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出來,具體說明。(指導學生讀文,尋找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透過本環節的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能初步認識說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互動學習,透過不斷的提出疑問、解決疑問,達到質疑、釋疑的能力培養。

  第三環節:品味語言

  1、過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動,文中還有許多句子寫得也很生動,請學生找出。進行分析。

  明確:文中語句運用了比擬、對偶、引用等修辭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

  2、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並進行相互討論,自由發言。如:“將來人們全都坐飛機上了天,擠來擠去”;“讓人們在這長廊中穿過時,‘勝似閒庭信步”’;“為大地生色,為江山添嬌”;“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明確:說明文語文的生動。

  3、過渡: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句子,說一說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A.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B.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勞動力。

  明確:觀察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A.“幾乎…·一就”說明了造橋之快,但不等於是“同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B.“差不多”是說明了“幾乎”不需要人的勞動力,體現了機械化的程度高,這個詞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4、指導學生再次讀課文,用圈點勾劃的方式對文章中語言生動或者準確性的句子或語詞作標識,並體會其作用。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發言。

  本環節主要透過記敘文的修辭手法的引申,來帶動學生對說明文中語言準確性的理解。用比較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後,逐步深入,帶動對全篇文章的語言評點。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給學生空間,允許學生異想天開,不求全責備,鼓勵破陳立新,培養髮現式學習能力,使多數同學對說明文語言獨特的感悟。

  第四環節:輻射聯想

  1、過渡:作者的設想是不是胡思亂想?請說出理由。

  明確: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亂想,因為他當時的設想許多已經成為現實。

  2、提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讓學生透過豐富的想象,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本環節使課堂變成學生思維操練場所,創設了有利於個性發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發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喜獲新知。初一年學生的年齡正是幻想的好時候,透過本環節的訓練,學生理解想象與幻想的區別。科學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為現實,沒有“異想”哪有“天開”,沒有科學合理的想象,社會就不會前進……

  第五環節:延伸寫作

  作業佈置:以“……遠景圖”為題寫一篇短文,展望一項技術今後的發展趨勢。在課外進行交流,互相點評,提出不足。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環節以寫作為手段,進行課外遷移,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8

  一、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童年趣事。透過學習讓同學們不僅能夠體會作家筆下各種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學生的共鳴,本文作為這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起著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本文透過對百草園自由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1)認識目標: 識記本課生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兒童情趣。

  教學重點 難點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樂趣集中在百草園裡,百草園主要是景物的細緻描繪,所以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確定教學重點,感受作者對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作為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法

  透過接力的形式,對課文進行朗讀,培養學生語感,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咀嚼,感受課文的內涵。

  2、 啟發問答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問,以促進學生主體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出,引導學生一步步研讀課文,思考釋疑,逐步達標。

  3、 圈點法

  讓學生點出景物描寫的詞語,感受語言用詞的形象。

  4、 綜合訓練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以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析為目的,採用不斷質疑,不斷訓練讀寫,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著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髮現,去探索,關鍵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鳥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

  四、說教學設計

  1、匯入課文 設計讓學生說自己童年的樂園匯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魯迅

  3、感知課文 為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透過接力朗讀,一個接一個各讀一段。這一步環節的朗讀目的是瞭解熟悉課文,字詞正音。

  ① 從課文標題看作者寫了哪兩個地方? 那我們剛說的作者的樂園在哪?

  ②作者“我”的樂趣表現在哪裡?(讀百草園部分)

  ③哪件事覺得最樂,為什麼?

  ④這樂按什麼順序寫、寫了哪些景物?

  ⑤這部分除了寫樂還寫了什麼?這是屬記敘中的插敘,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

  3、小結拓展

  ①那你們現在的樂園在哪兒呢?與魯迅先生的相比誰最樂。(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內容 挖掘主題

  板書

  樂景

  樂園 樂聞 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樂事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9

  “春來了,雲起處,人潮湧,心驛動。”這是我對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的解讀呈現給大家後的感受,對本冊教材我將按照說課標、明方向;說教材、知結構;說建議、重實施順序來進行解。

  一、說課標,明方向

  正確認識課標,理解課標,才能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找到切入點,結合點,有的放矢,準確地把握教材,實現高效的課堂。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屬於課標中的第四學段,各學年的學習內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七年級下在本學段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基於此,課程標準從五大板塊上確定了相應的要求和規定。

  在識字與寫字方面,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12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在閱讀中

  1、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習的基礎上,繼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感。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

  3、揣摩關鍵詞句,精彩段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寫作上,條理清晰地敘述一件事,力求透過具體生動的敘述來傾訴自己的真情實感。

  口語交際中,認真傾聽,注意物件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綜合性學習中,結合課堂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學習成果。

  二、說教材,知結構

   對此,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的編寫體例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別是:六個單元閱讀板塊、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附錄。

  閱讀單元包括單元提示,五篇課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文是教材的主體,分為精讀與略讀課文。

  課外古詩詞選取10首優秀詩文,目的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的語文互養。

  名著導讀的書目是《童年》《昆蟲記》,以此來拓展學生閱讀範圍,使課內外有機聯絡起來。

  附錄是臨摹和欣賞顏體書法,增加書寫美感,增進對民族文化的瞭解和熱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2.教材的編寫特點

  特點一:按照專題組織單元

  教材突出語文與人文的聯絡,在此基礎上細化為六個單元專題:第一單元成長經歷;第二單元愛國;第三單元傑出人物事蹟;第四單元文化藝術;第五單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單元關愛動物。單元專題的安排,將人文修養寓於語文能力培養之中。教材首先為成長中的青少年解決成長中的困惑,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榜樣,接著又引導學生關心文化生活,欣賞藝術,培養創新精神,敢於探索,善待我們共同的生存夥伴,關愛生命。這既突出了語文與人文關係,又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特點二:本冊教材注重實用性,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本冊書課後的知識連結是有關“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們是:朗讀的好處;要讀出感情來;朗讀要注意要旨;學習快讀。依次對應的文章是1、8、21、24課。這樣加深了學生對朗讀要領的理解,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朗讀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感。此外,課後練習的設計也注重了閱讀連結,如第9課《土地的誓言》就附帶《松花江上》;21課《偉大的悲劇》一文中拓展《斯科特臨死前的絕筆信》;28課《華南虎》就以英國詩人布來克的一篇《老虎》進行拓展閱讀。這些實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既可以將閱讀走向深入又能啟用並提高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他還是“誘餌”,引領著學生走向更美的風景。

  特點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學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習題的設定上強調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性學習,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的課後第三題:結尾說“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設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個看法不對?為什麼?試分組或在全班討論;在《木蘭詩》中也有這樣的練習,如習題四“討論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這樣的練習為學生合作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綜合性學習部分,如“黃河,母親河”綜合性學習安排的活動有蒐集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並與同學交流;收集與黃河有關的常用俗語、諺語、成語並寫出意義和相關故事;舉辦以“歌唱黃河”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調查黃河的缺水斷流、生態破壞等事實;召開以“黃河之憂”為主題的調查報告會;設計保護母親河的公益廣告等等,最後要求選取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寫出自己對黃河的希望與祝福。這樣,就把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採用各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逐漸增加了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深度。

  特點四:教材注重了學科的整合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絡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體現了這一點,它不僅打破了學科“界限”,而且還把“觸鬚”伸進了其他學科之中,不僅在選文和“研討與練習”上作跨學科的引入或聯絡,還集中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進行融合。在“黃河,母親河”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在資訊科技課上查詢資料,製作課件;在美術課上繪製公益廣告;在音樂課上學唱《保 衛黃河》的歌曲等等。 過這些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教科書中“寫在前面”所說的:“旅行中你將看到:語文與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學語文,也在學其他學科;學其他學科,也在學語文”這些話的真正內涵。同時在這樣的學科整合中,使學生更易於從其他學科中汲取語文營養,既擴充了語文學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語文聽、說、讀、寫以及實踐的能力,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3.說教材的內容結構和學段的相關性發展性

  (1)對本冊教材的內容上我按照如下標準進行梳理

  從專題內容上看分為六個專題單元

  從板塊結構上分為精讀課文、泛讀課文、綜合性學習

  從文體結構上分為記敘文、小說、散文、詩歌

  從課文區域上分為(本冊入選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現代作品8篇,當代作品8篇,外國作品8篇。

  (2)各學年的內容結構具有一定相關性

  首先,從縱向上看,七年下冊中的六大專題:成長經歷、愛國情感、傑出人物、文化藝術、探索未知世界、關愛動物,各冊專題相互聯絡,主題的設定上體現了延續與發展的特點,表現為主題的相關性。

  體現了主題延續的是七上(一)與七下(一)單元都是圍繞人生感悟去編排的

  七上(四)與七下冊(五)圍繞探索這個專題

  體現了主題的發展的是七下(二)與九下(一)圍繞愛國思鄉

  七下(三)與九上(二)九上(五)圍繞走出傑出人物

  七下(四)與九上(四)圍繞文藝展開

  七下(五)除了延續七上(四)而來又與八上(四)九上(四)主題相同

  七下(六)與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圍繞關愛生命展開

  所以在教學中,要從整體上把握,兼顧各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

  其次,內容的發展性

  對此從文學體裁上進行梳理,各冊教材中記敘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級在此基礎上出現說明文,九年級出現劇本及議論文,體現內容的發展,在教學中做好知識的銜接,完成學段中知識和能力教學目標。

  三、說建議,重實施

  1 教學建議

  首先我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彙報給大家,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既要讓學生了解一定的語文知識,又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良好習慣和好學的興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對此,我將從以下兩點體會說起:

  (1)知識傳授的建議

  語文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同時,要注意以下知識傳授

  關於識字與寫字:注重字詞的積累,生字的鞏固是重點

  關於閱讀:在現代文閱讀中引導學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感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文言文,引導學生積累實詞、虛詞,藉助詞語積累和語境進行譯文。

  綜合性學習,要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話題貼近生活,強調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

  寫作上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隨筆化寫作,鼓勵自由的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作知識教學力求精要有用。

  (2)課堂教學的建議

  語文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此理念下,我們調兵山市實行課堂教學改革,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五環三步”教學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課堂變成了流動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母語的天堂!

  2.評價建議

  課標中規定語文課程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開展課堂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2)善用目標評價,調控學習行為。

  恰當地運用目標評價手段,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更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閱讀教學重形成性評價,監控閱讀學習全過程

  1)語言評價

  評價性語言必須恰當、中肯,有利於學生調控自己的閱讀行為,提高閱讀能力。

  2)問題評價

  學生在閱讀中能否提問質疑,是衡量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可是,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提問質疑時,出現無問而問和為問而問的現象。所以,在指導閱讀時,我們會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評價:

  讀了課題,我有什麼問題?

  我提的問題有思考價值嗎?

  我提的問題自己能弄懂嗎?

  我能提出一兩個自己不懂的問題嗎?

  透過設定這些評價性問題,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提高發問的深刻性,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和嚴謹的學風,這可以是一種自我評價,又可以是他人評價。

  古人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敢於質疑提問,善於質疑提問,對其閱讀能力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

  首先挖掘教材,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材中有許多的欄目,導言、課後選做題、綜合性學習、展示臺,是我們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用好用活資料袋,引導學生主動地瞭解與課文有關的資訊,以課文為基點生成個性化的語文學習經歷和學習內容。

  其次,填補教材,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使更多的鮮活資源注入語文課堂,語文教學會充滿無限生機。

  此外,開展各類活動,積極利用校內外語文課程資源。活動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必要延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根據課文組織拓展閱讀,增長知識;根據課文,製作簡單道具,進行表演。觀賞校園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風光,說(寫)見聞和感受等。除了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還有社群文化、節日文化等民俗民風、文化歷史淵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用人不竭的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能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立體起來,成為一種互教互學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多樣,教學與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絡得更緊密。“生活處處皆語文”,只要我們發現蘊藏在身邊的課程資源,將其引入課堂,使語文課成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樹!

  以課標為依託,在課程理念的滋養下,我和我的學生飛舞在語文的世界裡。在那裡,我們知曉了飛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裡,我們醉心於篇篇華美的樂章,不再彷徨。請您,看看我們飛舞的模樣就知我們對語文是多麼的痴狂!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該單元以傑出人物為題材。是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敘文,又是自讀課文。作者抓住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並穿插了議論和抒情,鮮明地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二、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行動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4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三)教學難點: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三、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已漸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瞭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型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初步具備了獲取、篩選、分析及處理資訊的能力。透過本單元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對描寫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本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描寫幾位人物的寫作手法,同時,使其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法設想:

  (一)教學方法:以閱讀法和發現法為主,以講解法、談話法、練習法為輔。

  (二)教學器具:多媒體裝置。

  五、學法:

  指導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展示課件,直接匯入。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場的人物。

  3、出場的標誌性詞語。

  4、簡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題意在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認識,理清思路。(需時5分鐘)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找找圖上共有幾個人,課文中又寫了幾個人,學生就會發現插圖上多了一個人,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多出來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結論。(需時1分鐘)

  2、讓學生猜測插圖上剩下來的四位分別是誰,要求從課文中找到判斷的依據,用不同的標記圈點出來。意在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感知課文。(需時9分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各自的猜測及判斷依據。透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使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積極探索,互幫互助。(需時5分鐘)

  4、全班交流、討論並確定結論及判斷依據。(需時5分鐘)

  5、分別展示四人的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在瞭解他們的同時可以對照圖片和插圖,加深印象。

  6、讓學生根據討論確定的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中來概括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意在使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透過人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可以在記敘、描寫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插入議論和抒情。(需時5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個同學為物件,學習文中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特徵進行描寫,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或抒情或議論,寫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時10分鐘)

  2、挑選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片段,讓其餘學生來猜猜他(她)是誰,檢驗學生的學習收穫。(需時5分鐘)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珍珠鳥》一課是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的生存夥伴——動物為內容專題編選課文。這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都各自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人與動物”的關係。閱讀這五篇課文,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對人與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馮驥才寫的這篇散文《珍珠鳥》主要寫了由於作者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到與人融為一體的經過。透過人與鳥相親相伴地細膩描寫,不僅顯示出作家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讓人領悟作者“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並從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是學生學習的一篇佳作。

  2、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喚醒關愛,聯絡生活,引發思考,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透過閱讀、賞鑑,領會作者的情懷,讓學生能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識和能力目標: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散文的整體感知能力,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以讀為主,讀寫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朗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

  (3)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教學重點:

  (1)體會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2)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閱讀能力。

  4、教學難點:對人與動物之間信賴關係的理解。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觸動他們的心靈,體會依賴的基礎,及更加深廣的意義。

  二、說教法

  關於教法,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和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所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朗讀法和情境教學法的結合,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教師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可以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創造出溫馨和諧、情意融融的優美情境,激發學生髮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另外,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透過快速閱讀篩選關鍵資訊,在自讀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基本內容。教學互動流程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願望,引導學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互相啟發,並獲得新的感受。

  三、說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新《標準》也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閱讀、討論、探究出本課蘊含的哲理。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針對這篇散文的特點,我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並透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後的意思。教師應著力訓練,遵循“示範——嘗試”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這也是給學生散文閱讀基本功的一個鍛鍊。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請學生欣賞一組大自然中鳥兒自由飛翔的精美圖片(配班德瑞《迷霧森林》),讓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文境,並暢談感想。

  師匯入課文:是的,鳥兒那自由飛翔的身姿,色彩綺麗的羽毛,以及婉轉多變的歌喉,為世界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意趣,這讓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讚不已,寫出了許多充滿靈性的詩歌與文章。有位作家還在自己的書房裡給珍珠鳥安了個溫馨、舒適的家,他就是作家馮驥才。這樣設計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可以奠定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珍珠鳥在這樣的氛圍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賴”與“被信賴”的一幕。

  2、初讀課文,感受情意:學生朗讀,配樂班德瑞《寂靜山林》,並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課文中作者為鳥兒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鳥有什麼反應?

  (3)我從中獲得了什麼感受?旨在讓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知的課文,為下文對人與鳥之間真情的理解做鋪墊。教師適時點拔總結。

  設計以上問題,不僅讓學生探究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對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感情基調有個初步的把握;而且讓學生學會篩選課文中的有關資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談閱讀感受或受到的啟示。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章,透過精讀研討,看看人與鳥的信賴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3、品味語言,閱讀賞析:教師引導:

  我想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養鳥的經歷,但能從中感悟到如此純摯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並把它用如詩如畫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於感悟生活中的美,並善於表達,才使這份真情得到傳遞、滋潤許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學生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或最感動的語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讀並說說喜歡的原因。(學生自由朗讀)在我的逐步引導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別是雛兒“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內容,並從中都能體會到小鳥的活潑可愛,品味到“我”對小鳥的的關愛、呵護,並領悟到人、鳥的接近,表現在舉止之上,這些舉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溝通,是“人鳥合一”的感動。讀書要品味,就是要能從語言文字裡讀出味道來,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這個過程首先在小組裡完成,然後請小組代表發言,並且還要求他們朗讀,還要告訴同學們應該怎樣朗讀品味,才能表達出文章的感情,這主要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學生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興趣倍加濃烈,探究閱讀的層次和空間更加深廣。

  4、拓展延伸,整體深化:

  (1)“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兩個場景幾乎讓所有人怦然心動,請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這幅畫取個題目,並說出理由。(出示人鳥相親圖)

  (2)仿句練習: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賴,往往。這個設計讓學生在我寫作運用中深入感悟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乃至為人處世的哲理,體會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處。同時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課內實現向課外的延伸,將學生課外閱讀、作文與課文結合,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提升與遷

  5、學生自結,歸納收穫:可圍繞“如何朗讀”、“如何賞析散文”、“如何聯絡現實”等方面,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本文的收穫。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6、作業佈置:你的童年中有過小動物相伴相隨嗎?請拿起筆來寫出你與它相伴的經歷,記錄下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舊時光吧?記敘文,題目自擬,字數500字左右。這樣的作業提醒每個學生,我們對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領悟不僅停留在認知,更反思和促成我們的實際行動。

  7、板書設計

  我的愛護:不看、不管、不趕、不寫

  鳥的變化:顯得怕人一漸漸膽大一已經放心一完全信賴

  關愛理解尊重信賴

  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綱舉目張、巧妙妥帖,這既抓住課文精要,又便於學生記憶,一目瞭然。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水鄉茶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主題為“風俗世情”,選編了《老北京的小衚衕》、《上海的弄堂》、《水鄉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風格各異的散文。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向學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風俗世情,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水鄉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寫了水鄉茶居在新時代的變化和水鄉人的“嘆”茶,從飲茶品茶這一流傳久遠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雅緻恬靜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以及本單元教學要求,結合文章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知識和能力:

  誦讀課文,學習運用對比的手法展現水鄉茶居時代風貌的寫法,感受說明與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現力,瞭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從品讀精彩段落詞句入手,理解飲茶文化帶給水鄉人的生活樂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詩的韻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瞭解中國的茶文化,增強文化積澱。從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感受水鄉人質樸而風雅的生活情趣,懂得從實際出發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從品茶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品味文中的重點語句,瞭解水鄉人的飲茶的生活習俗。

  【教學難點】: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

  二、說教法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在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透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感悟文章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以此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深化對學生情感的影響。

  2、圈畫討論法:本節課我採用討論交流、圈畫關鍵詞句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在講授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動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3、情境教學法:從匯入環節開始,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利用優美的圖畫、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引領學生搜尋生活中的記憶,喚起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研讀課文時,利用誦讀激發學生的想象,渲染情境來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語言,享受審美情趣。

  三、說學法

  本文作為一篇詩化的散文,把握文章思想靈魂,體悟作者情感是本文教學內容的主體。因此我將指導學生以“朗讀法”學習課文,即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品析、評論,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薰陶,完成教學。以“討論法”、“勾畫圈點”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以此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落實生字詞,會讀會寫;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誦讀圈畫,並試著在心中對自己提出問題。

  2、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中國茶文化的相關介紹資料,廣東水鄉茶居的圖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匯入課文

  1、匯入:“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中國人鍾愛茶,飲茶品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茶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一杯茶在手即可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那麼同學們喝過茶嗎?覺得茶的味道怎樣?有沒有靜下心來坐上一兩個小時品過茶呢?懂得品茶的人又是是怎樣的人呢?下面讓我們走進“水鄉茶居”去認識一下何謂品茶吧!

  結合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實踐,回憶、感悟、思考。

  以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初步體會文中情趣。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積累生字詞“水榭”、“畫舫”、“竹寮”、“溽熱”、“闌珊”、“瑩澈”、“皴皺”、“憤世嫉俗”、“味同嚼蠟”等。

  2、散讀課文,嘗試概括圍繞茶居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3、茶居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看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水鄉茶居外在的特點的?

  4、從這前後對比的變化中,你看出些什麼?。

  (認真傾聽、整理學生思路,及時點評、指導。)

  1、隨堂本上默寫,熟悉並記憶基礎知識。

  2、主要寫了水鄉茶居的變化:①水鄉茶居的外在變化。②水鄉人“嘆”茶的生活情趣不斷提升。

  3、與舊時茶居作比:建築的變化、名稱的變化、茶具與品茶食品的變化。

  4、我們看到了水鄉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教師此時介紹作者與文章的寫作背景。)

  1、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是否能夠完整地條理清晰地概括文章內容。

  2、讓學生能夠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圈畫誦讀,

  品味語言

  1、細讀感悟:

  水鄉人飲茶,為什又叫“嘆”茶?“嘆茶”是怎樣一種生活呢?

  2、小組討論:

  水鄉人在“嘆”茶時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麼?從中可以看出水鄉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有什麼變化?找出文中相關語句,圈畫討論。(可引導學生從茶客們談論的話題入手。)

  3、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運用清新雅緻,如茶如詩。請同學們透過朗讀,賞析品味,理解飲茶帶給水鄉人的生活享受和情趣,感悟“水鄉生活中的詩”的深切韻味,體會“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品讀第7、8、9小節,感悟相關詞句意蘊,學習相關修辭手法。)

  4、作者把“嘆茶”比作什麼?並體會其含義。

  1、“嘆”字具有的“品味”、“享受”之意,所以把飲茶稱之為“嘆”茶。“嘆”茶的特點是慢飲。

  2、圈畫、品味、小組交流。邊“嘆”茶,邊欣賞美景、品味生活、交流思想,“釀”出生活的詩來。本文“以小見大”,用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飲茶習俗,來反映社會變革帶來的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情趣,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

  3、學生品讀文章,教師指導,交流分析關鍵詞句的語言特點與審美蘊含,運用想象與聯想,領會文章所創設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4、這樣的“草草杯盤共一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

  從品茶中能看出水鄉居民良好的精神狀態與生活狀態,在品茶時交流資訊、碰撞思想,即是對當前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1、培養學生閱讀文字,搜尋關鍵資訊的能力。為下一步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做鋪墊。

  2、讓學生在充分品讀文字的情況下,對文中關鍵語句進行體悟,能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透過引導學生想象與聯想,讀懂文中語句的潛在含義,進而把握文章主題的深層意蘊。體味文章語言文意之美。並學習文中相應的寫作手法。

  4、希望學生能感受到,由“嘆”茶所折射出來水鄉人在新生活中所擁有的幸福感。

  語言實踐,

  作業佈置

  1、語言運用:

  文章最後以月下“嘆”茶,使人“漸醉”的幽美意境結束全篇,引起讀者的回味思考。試著寫一段賞析文字。(此段理解可指導學生從“始覺”二字入手。)

  2、課後作業:

  感受本文語言魅力,積累摘錄文中你最喜愛的語句或段落,加以點評,並嘗試仿寫。

  1、學生們展開合理想象,認真思考、賞析,從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層次豐富地描摹。

  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並由此檢驗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內涵。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每次板書我都會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在課堂生成中完成一次完整、清晰、直觀的板書。力圖將課堂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本次課堂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板書:

  水鄉茶居

  楊羽儀

  變——外在變化:建築

  名稱

  茶具與品茶食品

  不變——生活情趣:“嘆”茶(品味、享受)

  賞景

  品味生活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3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安塞腰鼓》。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程式四個環節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編的幾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向學生展示了多種藝術形式,對於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劉成章撰寫的一篇富有詩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練、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黃土高原慷慨激盪、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展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對中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

  結合文章特點,依照《課標》要求,針對我任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欣賞、品味語言能力較低的實際,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聽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積累字詞。

  2.品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宣洩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覆等修辭在文中的作用。

  4.體會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所歌頌的生命力量,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互動的一體化過程,基於以上教材、課標、學情分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朗讀法貫穿始終,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讀、品、評、思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來完成教學。

  三、說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輔助手段,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既可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又可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圖片並提問:這是什么表演?

  學生答後追問:你知道中國的“腰鼓之鄉”在哪裡嗎?

  明確後匯入:“今天我們將隨本土作家劉成章一同走進腰鼓之鄉,去領略那動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書課題和作者)

  (這樣匯入自然、貼近生活,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順利進入學習新課環節)

  (二)學習新課

  我設計四個版塊:將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解讀。

  第一板塊:瞭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確學習目標。

  1.出示黃土高原地圖,指出安塞縣位置。

  (使學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為理解文意做鋪墊)

  2.接下來出示安塞腰鼓簡介。瞭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藝術形式及社會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可見其藝術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讓我們共同欣賞一段原生態的安塞腰鼓表演。(觀表演影片)

  看後問:你有什么感受?(學生會說: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等)(讓學生觀其形,聽其聲,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為進一步探究課文鋪平了道路)

  3.接下來出示作者簡介,及本節課學習目標。

  第二板塊: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板塊從“知內容、明結構、指導朗讀”入手,多角度對文字進行初步感知、解讀。

  我安排“影片聽讀”,並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展開與文字對話:

  1.請用“……的安塞腰鼓”對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用文中內容回答)

  2.本文用什么語調來讀?全文都這么讀嗎?(顯然不)哪部分比較明顯?請選讀一句或一段來讀。(目的是指導朗讀,把握文章結構)

  第三板塊:瀏覽課文,品讀主體,領會主旨。

  這一板塊透過朗讀指導,品味句段以及仿寫訓練,側重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實現。

  1.出示易錯字詞,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

  2.品讀主體句段,提高審美體驗。

  螢幕出示:請用“我喜歡……,因為……”這一句式點評文章。(可從多角度進行評價)小組共享,代表發言。

  在探討交流期間,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促進者,要適時引導學生完成重點句段的解讀,領會主旨,體會民族文化內涵。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句:排比、比喻修辭的運用,更加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目的一是教會學生看書,讀書,一是把所想的用筆用嘴表達出來,可見,讀與寫是緊密的聯絡在一起的,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我以此為契機,進行仿寫訓練:出示一組東北民間藝術——大秧歌表演圖片,要求學生模仿此段句式進行描述,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來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知識遷移。

  我及時強化成功意識,鼓勵創新,並在欣賞老師範文後強調:有了好的內容,必須要用恰當的表現形式,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2)在品讀中我適時引出“擊鼓的後生”:重點體會“搏擊”的後面還有什么內涵?進而引出中心句,並緊緊追問:他們到底想掙脫什么?衝破什么?撞開什么?

  使學生自然聯絡到陝北人們的生存環境,生髮出作者對黃土地到底是怎樣的感情的思考?

  最後明確: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後生們是黃土高原人的代表。他們搏擊的不僅僅是鼓,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落後的生活,與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運進行搏擊。只要生命不息,搏擊就不會停止!

  (3)在品讀中,我適時提出在文中反覆出現,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明確:好一個

  安塞腰鼓!此句貫穿全文,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激盪生命的讚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學習不能滿足於課本知識,我適時引入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響,黃河古道顯輝煌”,如今的黃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貧窮的樊籬,西部大開發的進行,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執行,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政策的實施給西北人民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他們將用生命和力量搏擊出更輝煌燦爛的生活!

  (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鼓勵,示範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板塊: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出示課文總結:提煉主旨,加深感悟。

  (2)作業:使用排比、反覆等修辭,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描寫一個令你難忘的場面!(進一步體會修辭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審美情趣)

  (3)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透過《安塞腰鼓》的學習,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勁!這股勁是上進心,是堅強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上,要有一股猛勁!毅力上要有一股韌勁!行動上要有一股衝勁!有勁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股勁,去敲響自己未來燦爛美好的生命之鼓!”

  (4)為了表現教學流程,啟用創新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左側是學生品讀文章時的獨特感受,與右側文中兩個重要意象及一個動詞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這古樸厚重的黃土地上,養育了這樣一群粗獷豪,頑強不屈的陝北人,也正是這樣一群人才搏擊出了這樣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這樣的板書簡潔、直觀,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了主題。

  好的板書是師生共同智慧的結晶,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完美結合。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著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啟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為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2。、情境設定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透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匯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定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為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託,當塗: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後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裡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要有懷疑精神。透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後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為“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願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讚)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透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於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於背誦比賽這樣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複習舊的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鍊。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採訪式”。讓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佈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佈置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願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讚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叫xx,我說課的內容是《駱駝尋寶記》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駱駝尋寶記》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從教材編排的意圖看,作為單元首篇課文,它對單元教學起著舉一反三的示範作用。從內容上看,這是一篇具有時代特點的童話,文章淺顯易懂,敘述的是駱駝歷經艱險尋寶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堅忍不拔、勇敢無畏、造福他人的藝術形象,歌頌了無私無畏的精神。從藝術上看,這篇童話想象豐富,情節生動,結構很嚴謹,有著清晰的故事發展脈絡(起因、發展、高潮、結局),適合學生借鑑模仿,同時在語言和寫作技巧上也很講究,值得學生學習。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並且是知識的源泉。”而學習童話正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落實課程標準規定的“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要求。同時,將語文知識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教學目標及依據。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我擬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理解課文豐富內涵,學習本文鮮明、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

  ②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

  ③透過片斷練習,培養學生想像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透過“讀”、“議”、“講”、“演”使學生感受學習童話的快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童話的興趣。

  ②透過閱讀資料,瞭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學習駱駝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②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及其有機聯絡、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教學理念。

  3、重點與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文內容特點,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分析駱駝形象,品析本文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2)教學難點:分析精巧的文章結構,品析本文語言特點。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及對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物件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對童話的把握程度大都還只停留在瞭解故事內容的水平上,而對語言特點、形象刻畫、情節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內容等的理解、領悟能力還比較低,並且他們的想象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透過“讀”、“議”、“演”、“練”使學生掌握、運用語言;透過片斷練習,敘述駱駝的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像。透過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節省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降低學習難度。

  2、內容的組織安排: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藉助工具書和相關輔助用書進行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說明:學生在課前認真、充分地預習本文學習內容,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是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自主學習的具體措施。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我將課文教學分三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匯入激思,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課時,理清課文結構;分析駱駝形象; 探究課文寫法;第三課時,學習文章語言;片斷練習;研究拓展。

  說明:分解重難點,目的是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三、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1、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教學時,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師生互動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本課的知識。具體做法為:第一課時:以朗讀、訓練、交流為主;第二課時:以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第三課時:以討論、交流、訓練為主。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說明: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我著力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學習,先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由朗讀,合作分角色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後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對有爭議的問題作進一步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敏銳的思維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我還設計了兩個拓展創新題,讓學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具體做法為:

  自學、自讀、自悟佔主導。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過程中,自由地、有個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過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間。充分體現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原則。

  對比思考,引導深入感悟。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把不同動物前後的各種變化進行對比。例如:如駱駝與其他動物尋寶目的的對比,途中情形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內容。

  展開想象法。透過想象故事中沒有表述出來的情節,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體會駱駝尋寶的行動和心理,進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詞析句,從字裡行間搜尋資訊,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主要教學內容:匯入激思,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拓展延伸。

  (一)匯入新課 。(約5分鐘)

  1、猜謎:(出示幻燈片1:謎語)四腿長長脖子彎, 背上馱著兩座山,一次吃飽水和草,幾天不餓口不幹, 馱著重擔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風寒。

  說明:此謎語難度不大,學生基本上能猜出謎底是駱駝。讓學生猜謎,調動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慾,讓學生都很有信心地進入課堂,消除課堂中緊張情緒,同時對駱駝的形象、生活習性等有個大致瞭解,有助於學生理解、學習課文。

  2、學生答出謎底後,教師便在黑板正中板書:駱駝。然後接著問:課文中的駱駝做了一件什麼事呢?待學生答出“去尋寶或尋到寶”,便在“駱駝”後板書“尋寶”二字,最後再加上“記”使課文標題完整。

  說明: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解標題與內容的關係(概述事件),為今後作文擬標題提供借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約25分鐘) (出示幻燈片2:導讀提綱)。

  1、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師範讀課文前三自然段,然後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說明:教師的範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對文章產生興趣。

  2、讓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選擇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歡或讀得好的內容),在朗讀的過程中,模仿文中描寫的動物的樣子,學動物的叫聲,表演動物們爭相上路和紛紛半途而廢的情景。

  說明:給你一個舞臺,展示你的風采,把主動權讓給學生。學生唱主角,真正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七年級的學生既好動又有強烈的表現欲,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充分展示他們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同時營造寬鬆、和諧、融洽、開放、富有情趣的課堂氛圍,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去追求學習的成功。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如:注意朗讀語氣————童話閱讀的主體是孩子,它充滿了想像和誇張,讀時要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件無價之寶”一句中“遙遠”一詞要拖長聲音,“無價”重讀,) 最後,讓學生個別示範朗讀(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認為讀得最好的段落)。

  說明:採用多樣的朗讀形式,有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設計的方式有利全體學生的參與,這樣也落實了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原則。

  4、學生複述故事。(先在學習小組內互相複述,然後推薦到班上發言交流)

  說明:此項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內容,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小組內互相複述可增加訓練的廣度,符合全面發展的原則。

  (三)隨堂練習(約4分鐘)(出示幻燈片3)。

  1、字詞積累,給加點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攜手______

  說明:透過此題,落實生字讀音,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根據各種動物特徵填空

  (1)大公象扇動著兩隻__________的耳朵。

  (2)金絲猴聽到這個訊息,二話沒說,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來個__________,裝進__________口袋裡,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個盤旋飛回去了。

  (4)長頸鹿是個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經跑了兩天,這條路還是望不到盡頭。

  說明:透過此題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把握金絲猴等一些動物的形象,為完成下一環節“拓展延伸”提供借鑑,也為下節課分析駱駝的形象和襯托的寫法打下基礎。

  (四)拓展延伸 (約10分鐘)(出示幻燈片4)。

  同學們學習課文中對動物的描寫方法,列舉文中沒有出現的動物比如老鼠、貓等等,如果它們去尋寶,又會怎樣上路,怎樣退場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這種動物的特點;學習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薦到班上發言交流。

  說明:此項活動目的是落實“知識和能力目標”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透過積極參與,再現生活閱歷,密切語文與生活的聯絡,即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

  (五)課堂小結。(約1分鐘)(出示幻燈片5)

  課文敘述了眾多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而駱駝歷經艱險尋寶成功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後繼續熟讀課文,探究一下駱駝尋寶成功的原因。

  (六)佈置作業。(出示幻燈片6)

  1、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來寫眾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呢?

  說明:學生結合板書內容思考此題,為下一節課分析課文的精巧結構作鋪墊。

  2、個性練習設計(選做題)。

  (1)仿照下列例句來造句。

  隱隱的青山,峰巒起伏,像座翡翠的綠屏風。

  (2)說說下列加點詞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謙虛,從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著

  ②駱駝以最大的耐性,強行穿走這兩里長的“夾扁谷”

  說明:選做題,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符合分層導學的教學原則。

  (七)板書設計:

  駱駝尋寶記

  眾多動物: 半途而廢 失

  尋寶寶

  駱駝: 歷盡艱辛 得

  說明:課堂小結時板書,直觀地表現了眾多動物與駱駝不同的行動產生不同的結果,讓學生對課文的主體內容一目瞭然,符合直觀性的教學原則。

  八、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緊扣學生既好動又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的心理特點,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情況營造出平等、民主、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以上就是《駱駝尋寶記》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謝謝,各位評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課時的教學內容概要。

  第二課時

  主要教學內容:理清課文結構;探究課文寫法;分析駱駝形象。

  一、複習引入。

  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

  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尋到了寶貝

  三、探究課文寫作手法。提問:文中都寫了哪些動物?為什麼要寫這麼多的動物?

  四、分析駱駝形象。提問:駱駝尋到寶的原因是什麼?課文是如何描寫的?

  五、課堂小結。

  駱駝尋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著堅定的信念、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駱駝尋寶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改變沙漠的面貌。

  六、當堂訓練。

  七、作業佈置。

  第三課時

  主要教學內容:學習語言進行特色;片斷練習;研究拓展。

  一、學習文章語言特色。

  語言賞析:結合課後練習二,說說作者是怎樣抓住動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

  (為了便於學生描述,老師可先做一個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擠在一起”來表現鴨子喜群居的特點。把鴨子尋寶的動機說成是“買個清水池塘……洗澡”,寫出了鴨子喜歡戲水的特點)

  學生瀏覽課文根據提示,思考討論,然後交流明確。

  二、片斷練習。口頭作文:尋寶的路上駱駝會想些什麼?

  要求:用第一人稱,根據駱駝的行為合理想象。

  策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培養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蒐集的相關資料。)

  2、啄木鳥的寶在樹林,駱駝的寶在沙漠,你的寶又在哪兒呢,用你的寶給你自己設計一條成功之路。 (學生課堂合作討論,然後交流)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