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有關力的教案錦集六篇

力的教案

有關力的教案錦集六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了解壓力狀態下的表現,學會判斷自己的壓力。認識到壓力不一定全是害處,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還要學習調節壓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邏輯分析

  人際交往、學業、競爭等方面都存在壓力,而中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壓力,或者方法有限。當感到壓力時,他們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這樣會使自己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煩躁的消極情緒之中,因而導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課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正確看待壓力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應對壓力的技巧,面對困難的時候做好自我調節。

  2.內容分析

  本課共分兩站。

  第一站:瞭解壓力。

  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壓力既可以是動力,也能成為阻力,對它無需太過恐懼。

  第二戰:調節壓力。

  目的在於教學生一些管理和調節壓力的方法。

力的教案 篇2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髮.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後回答:

  1.彈簧為什麼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麼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麼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本節學習力的測量.

  板書:二、力的測量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說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製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標、外殼、刻度、掛環、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1.觀察刻度、零點——不用力拉秤鉤時,指標是否指在零刻度處?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頓?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後按步驟進行實驗,並把資料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迴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髮的力:

  五、小結.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力的教案 篇3

  分配學生驗證課題:由於時間關係,而且我們要驗證課題的因素較多,所以我們全班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組同學分別驗證實驗1、2、3、4,做完實驗後把合作探究過程和分析課題的結果向全班彙報,並與其它各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判斷: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實驗報告)。

  ((1)驗證實驗1:取相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使其全部沒入水中,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浮力。由於三者的密度(物體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重)無關。

  (2)驗證實驗2:把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幾種不同形狀,分別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形狀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 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3 )驗證實驗3:把同一塊膠水瓶浸入的不同液體(水、酒精、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關

  (4)驗證實驗4:把膠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無關。可能出現兩種判斷:

  A: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深度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當膠水瓶完全沒入水中後,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深度h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麼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數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麼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數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剛才同學們把飲料瓶逐漸壓入水中,體會感受飲料瓶所受浮力變化,故猜想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可能有關。下面同學們一起驗證實驗5。

  (5)驗證實驗5:把膠水瓶浸入的液體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斷: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與液體深度h無關。

  師:透過我們剛才的合作驗證,討論分析判斷,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重、形狀和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h均無關,而與液體的密度ρ液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且由實驗可得液體的密度ρ越大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越多,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見浮力的大小是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有關的。提出問題:F浮與G排液之間是否存在著確定的數量關係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只與ρ液、V排液這兩因素有關),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說明還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與G排液的關係。(投影)

  (1)、學生自主猜想:

  如何透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2)、 佈置學生討論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物體(沉體、浮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測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兩種方法)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室提供器材:物體(1沉體:膠水瓶、石塊、橡皮泥……2浮體:木塊、蠟塊)、液體(水、酒精、煤油、鹽水……)、大燒杯、塑膠杯、塑膠盤、彈簧測力計等。說明:這裡採用讓學生分組,可用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再歸納出一般結論的方法。組織實驗:桌上有同學們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組可按需要選用,我們要親自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看哪個組配合的好、實驗操作熟練、測量資料準確。

  (3)、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別對於沉體和浮體討論驗證方案,設計實驗合理後,設計實驗紀錄表格,並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沉體(如膠水瓶)全部浸沒和浮體(如木塊)部分浸沒在液體(如水、鹽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①對於沉體(膠水瓶)全部浸沒的記錄表格:(F浮= G-F拉)

  膠水瓶的重:

  G物= (N) 膠水瓶在液體中受到拉力

  F拉= (N) 膠水瓶浸沒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膠杯重可忽略不計) 膠水瓶排開液體的重

  G排液= (N)

  ②對與浮體(木塊)部分浸沒的記錄表格:

  木塊的重

  G木= (N)

  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膠杯重可忽略不計)

  木塊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師巡視,並幫助學生將實驗順利完成。幾組實驗報告,提問實驗中遇到什麼問題?解決方案?

  師:剛才我們分別做了不同物體(膠水瓶、木塊、橡皮泥、石塊、蠟塊)在不同液體(如水、酒精、鹽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與這些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係。現在我們歸納一下我們的實驗結論。

  (4)、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結論:浸在液體裡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誤差範圍內)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數學公式表示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適用範圍: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

  ③.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投影資料。

  (見投影)1、知識要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計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結課題探究的一般過程。師:今天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學的合作,探究了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學們表現了很高的熱情與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任務,目前國際上很多領域也採用象我們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學課題,如我國與國際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學技術(投影)。

  今後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將這種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的精神發揚下去。

  佈置作業

  1、完成提綱(達標反饋)

  2、實踐性作業:動手製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輪船、密度計、潛水艇、氣球和飛艇)。

力的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重力及重力產生的原因。

  2.瞭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3.瞭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會根據影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式,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2.經歷探究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過程,能夠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在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力。重力知識對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重點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及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涉及質量和重力的測量、實驗資料的收集、分析論證等多個探究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策略

  重力與日常生活聯絡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絡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透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媒體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重物、重垂線、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5分鐘)

  影片:觀看奔騰的黃河、傾瀉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災物資、體育比賽擲鐵餅等與重力有關的畫面。

  思考:影片和實驗中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改變?這些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學生實驗:讓橡皮從高處由靜止落下,再把它豎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丟擲,觀察並描述橡皮的運動情況。

  透過觀察實際現象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重物下落原因的認識,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求知慾。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重力

  思考:影片和實驗中物體的運動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上升的直升機、煙囪裡冒出的煙、放飛的風箏都是向上運動。它們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沒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體?如果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場景?

  引導學生分析影片和實驗中物體最終都落回了地面,與這些物體有著共同聯絡的物體是地球,這些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個力叫做重力。

  學生分析歸納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

  透過地面附近上升的物體也受到重力,強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認識。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現在我們就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體驗:讓學生手拿質量不同的鉤碼,體驗重力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請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如何測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觀察根據測量資料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係的影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聯絡數學知識分析,過原點的直線說明座標軸上的兩個量是正比例函式,兩個量成正比。

  寫出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式,給出例題。

  學生交流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的方法: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然後學生分組實驗,記錄資料,畫出影象。

  在此基礎上分析計算得出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重力與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 N/kg。

  讓學生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會根據影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式,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動:(1)觀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觀察靜止時線的方向。

  演示:(1)重垂線與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線與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歸納: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線檢查我們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臺及課桌面是否水平。說說你們檢查的結果和根據。

  思考:我們站在地面上,腳朝下,由於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穩,但地球是圓形的,在我們“腳下”的人,好像腳是朝上的,他們也能站得穩,為什麼呢?

  學生觀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時的方向及懸掛的物體受重力作用使懸線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這一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領悟到:如果重垂線和牆壁是平行的,說明牆壁豎直,如果重垂線和桌面及窗臺是垂直的,則說明桌面和窗臺是水平的。

  透過分析讓學生說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於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

  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筆盒裡有許多粉筆頭,取出其中一個,這個粉筆頭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換另一粉筆頭,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裡面的每個粉筆頭都受重力的作用,整個粉筆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點。

  如何確定物體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粗細均勻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點,均勻圓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處。

  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這樣處理形象生動,學生易於接受。

  五、重力的由來

  活動: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課本所示的圖做實驗,說說你的感受。

  講述:我們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就像橡皮繞著你的手旋轉一樣,也是因為地球上有力在牽著月球。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間都存在相互吸引力,這就是萬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就是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學生說出:橡皮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力拉著,否則就會被甩掉。

  讓學生透過實驗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

  課堂小結

  (5分鐘)

  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力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摩擦力的大小和物體的重量有關。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用實驗檢驗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

  【教學難點】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線繩、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紙盒、載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塊

  新輪胎和舊輪胎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瞭解學生原有水平

  1、出示輪胎紋路圖,提問:看了這兩幅圖,你想到了什麼?(防滑、摩擦)

  2、引導:你所知道,什麼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動,再用手在桌面拖動,說說你的感受。

  4、引導:這種阻礙手運動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題:運動與摩擦力

  5、提問:關於摩擦力,你認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內容?

  二、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問:一個物體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麼測量呢?

  2、學生交流、討論

  出示: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測量鉤碼、筆袋等物體的摩擦力。

  4、推測: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狀況的關係

  1、提問:請你推測,物體的接觸面狀況會對它摩擦力大小有什麼影響?

  學生推測: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實驗證明嗎?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學生結合81頁表格設計實驗

  不改變條件 要改變的條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學生實驗、記錄

  4、交流彙報、得出結論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體重量之間的關係

  1、推測物體重量對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麼影響?

  2、設計對比實驗

  不改變條件 要改變的條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學生實驗

  4、交流彙報、得出結論

  五、小結

  1、提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

  2、提問: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體的接觸面和重量有關係外,它的大小還可能受什麼因素的影響?

  六、板書設計

  七、教後計

力的教案 篇6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什麼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高空彈跳,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瞭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範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範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並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髮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並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影,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並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透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透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