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報告>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選6篇)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選6篇)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

  農業是鄉村的核心產業。提升壯大農業產業,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全縣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實現農業產業興旺還有較大差距。

  一、農業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是新興產業有發展,但市場效益尚不明顯。以XXXX等中藥材和XXXX等經果林為主的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在地面積已達XXX萬畝。但由於精深加工載體不強、市場營銷存在短板、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管護力度參差不齊等原因,導致新興產業的市場效益尚不明顯,甚至存在半路“夭折”的風險。

  二是傳統產業有投入,但後續發展缺乏扶持。近年來,在辣椒、蓴菜、黃連等傳統優勢產業中雖有投入,但由於財政實力弱,對農業產業的扶持本就“心有餘而力不足”,又因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著重發展新興產業,導致傳統優勢產業的政策資金扶持缺乏連續性。到2021年底,預計全縣XXXX面積已縮減至XX萬畝、XX萬畝和XX萬畝。

  三是畜牧產業有基礎,但風險抵禦能力較低。全縣以XXXX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發展穩定,到2021年底,預計全縣出欄生豬XXX萬頭。但隨著國家對畜禽防疫和生態環保要求的提高,我縣畜牧業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動物防疫體系薄弱、經營者環保意識淡漠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上產業鏈條延伸不夠、科技創新能力欠缺、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等原因,導致畜牧產業抵禦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

  四是三次產業有融合,但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近年來,全縣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有了一定融合。但農業“接二連三”成效不明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產品精深加工起色不明,農產品附加值低的狀況依然十分突出。以“觀光、採摘、賞景”為代表的休閒農業模式普遍雷同,缺乏核心競爭力。鄉村民宿品質參差不齊,大部分民宿軟硬體設施較差,缺乏規範化管理。

  二、提升壯大農業的建議

  (一)區域品牌規範化,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一是嚴准入。全面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推行農產品全流程質量溯源體系,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選擇市場競爭力強,差異化優勢明顯的產品重點推廣。二是強監管。完善公用品牌使用標準規範,對已有的產品品牌採取商標授權的方式,嚴格准入、規範使用、統一推廣。對入選的產品品牌實施跟蹤服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精準指導,進一步提升品牌競爭力。三是重推廣。線上加大與各大電商平臺合作,設立品牌專營點,擴大品牌影響力。線下對接大型商超,設立專櫃及體驗專區,打造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商互聯平臺。

  (二)資金扶持精準化,統籌產業梯次發展。一要聚焦拳頭產業。進一步整合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的資源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讓“好鋼真正用在刀刃上”。二要發掘潛力產業。在已發展的新興產業中挖掘符合我縣農業實際、具有較高市場潛力、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的優質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力爭將其發展成為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三要爭取政策支援。在中央、市級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找機遇,努力將我縣農業產業納入全市扶持重點,在農產品加工建設用地指標、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

  (三)畜牧產業標準化,提升風險抵禦能力。一要轉變飼養方式。減少散養數量,實現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持續推動標準化、生態化的養殖基地建設。二要推進產業升級。不斷提升精深加工的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畜產品加工體系的形成,招引更多優秀的畜牧企業投資,加快畜牧產業化程序。三要加強行業指導。建立養殖業主與相關部門的緊密合作關係,幫助指導養殖業主樹立防疫意識和環保意識,更好抵禦疫病災害風險和政策市場風險。

  (四)三產融合深度化,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一要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農業產業需求,建立以“產業發展為支援、科技創新為動能”的產業發展體系,強化優良品種培育推廣,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二要精準招商引資。聚焦重點新興產業和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引進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集中打造“產研加銷”的全產業鏈,提高優勢農產品附加值,為農產品闖出一條“活路”。三要深化農旅融合。深度挖掘特色,差異化、精品化開發農旅專案;對標國際知名的莫干山民宿發展模式,儘快制定我縣民宿發展規劃,完善制定民宿行業標準。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2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決策,產業振興居首位,產業興百業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實現產業振興,應走產業綠色高階、產品生態安全、農商文旅融合之路,形成農工科貿一體、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局面。新時代我縣產業振興重點是: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新六產、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化農村改革、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六大任務,包括15類工程78個專案。為實現產業振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領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四年成體系”的建立要求,將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成技術裝備先進、資源要素聚集、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融合、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生態環境可持續和農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18年,重點專案建設任務完成80%。2019年上半年,重點專案建設任務完成100%,確保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完成驗收,全力打造新時代金鄉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樣板區。

  堅持高標準完善規劃設計,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建設:一是圍繞大蒜產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推動科研、生產、加工、休閒、旅遊、服務等產業實現集聚叢集發展;

  二是強化政策配套,整合涉農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

  三是探索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重點建設大蒜綠色種植基地、蒜都國際中心(包括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大資料中心、電子拍賣交易中心、會展會議中心、中試及孵化基地等)、農業主題公園、院士專家大院、冷鏈倉儲物流、大蒜精深加工等。

  1.大蒜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建設萬畝大蒜綠色標準種植基地,提升基地基礎設施水平,配套完善基地內機耕路、機電井、排水溝、橋涵閘及防護林網,新增水肥一體化、物聯網等設施裝置,推廣大蒜綠色標準化種植技術,包括有機肥替代化肥、降解地膜、病蟲害綠色防控等。2018年,完成7000畝高標準農田升級改造,500畝核心區內金城路兩側綠化、溝渠完成改造提升,基地管理中心完成主體。

  2.加快大蒜精深加工科技轉化。開工建設大蒜科技研發中心,促進科技資訊、高階人才、優質資源等現代生產要素向產業園集聚,重點對金鄉大蒜的良種繁育技術、高效種植技術、精深加工技術、系列精深加工產品、大蒜種植加工機械裝置等進行整合創新與中試轉化,促進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技術在金鄉大蒜全產業鏈上的整合應用,進一步鞏固金鄉縣大蒜產業的國際霸主地位。

  3.提升完善金鄉大蒜國際交易市場。對現有國家大蒜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大蒜大資料中心、電子拍賣交易中心、大蒜冷鏈倉儲物流基地,提升金鄉大蒜儲存、流通、交易能力,改變現有交易模式,完善資訊釋出、電子交易、商品展示、電子結算、大資料應用等功能,鞏固金鄉大蒜價格中心、交易中心的地位。

  4.建設國際蒜都中心。加快建設國際蒜都中心,包括會展會議中心,研發、中試及孵化基地,大蒜博物館、大蒜主題廣場、生態餐廳、體驗中心、產品檢測中心、院士專家大院等專案,提高金鄉大蒜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傳播大蒜康養文化、展示世界蒜都新形象。

  5.建設世界蒜都小鎮。不斷拓展現代農業多功能性,把大蒜產業發展融入特色小鎮建設。打造以宏大集團、東運集團等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大蒜科研板塊,以產品展銷、電子交易、國際商貿為核心的冷鏈物流板塊,以張翟村“江北水鄉”民俗旅遊景點、魚山堌堆遺址公園為核心的文化旅遊板塊,以魚山社群為核心的生活居住板塊。建設成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鎮。

  6.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整合中央財政扶持資金和各級財政投入資金,吸引、撬動各類金融和社會資本,探索成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培養引進管理、融資、建設、科技等專業人才投身產業園建設,探索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共享機制,真正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產增收和增效增收,讓農民充分分享產業園發展成果。(牽頭單位: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農業局、縣網路經濟發展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規劃局、團縣委、縣供銷社、縣農安辦、縣水務局、縣林業局、縣商務局、商貿物流區、食品園區、魚山街道)

  二、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全縣各類瓜菜面積達到150萬畝,標準化畜禽養殖規模達600萬隻(頭),生態漁業養殖總產量達到4900噸。

  7.不斷鞏固金鄉大蒜霸主地位。一是2018年啟動建設海爾cosmo大規模定製平臺(cosmoplat),金鄉智慧農業示範園(優質大蒜種植基地)、大蒜及製品品牌認證體系、大蒜誠信體系、大資料平臺、全流程物聯網追溯平臺,創立海爾互聯農業工廠模式,制定和實施嚴格的優質大蒜種植標準。推進大蒜標準化種植,建設35萬畝綠色大蒜種植基地。二是提純復壯大蒜品種,建設良種繁育基地200畝,實現大蒜異地換種突破2萬畝,金蒜九號推廣面積1萬畝,組建大蒜種質資源庫,完成50個大蒜品種收集及品種種植展示。三是實施土壤改良和整治工程,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院所合作,研究制定大蒜重茬問題治理方案,開展治理試點試驗,逐步解決大蒜重茬問題。四是持續深入開展大蒜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2018年落實大蒜目標價格保險面積30萬畝。探索開展蒜薹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年內推進蒜薹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面積10萬畝。五是高標準辦好大蒜節會、大蒜產業創新發展高階論壇和中國大蒜主產區政府合作會議。六是積極引進中國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團隊與康富森深度合作,研製開發出大蒜精深加工的拳頭產品。加快推進中蒜生物科技產業園、喜萬年等專案建設,著力實現大蒜由食品向保健品和藥品延伸,提升大蒜產業附加值。七是依託濟寧內陸港,加快推進海關和商檢實體化運作,發揮報關、報檢、燻蒸、堆場及倉儲等功能,融入青島港多式聯運內陸港新模式,改變原有的單一陸路運輸模式,真正實現就地報關、就地商檢、直達港口裝船。以大蒜產業的全面提檔升級,持續打造“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金質名片。(牽頭單位:縣農業局;

  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網路經濟發展局、縣物價局、縣商務局、食品園區、商貿物流區、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8.做大做強後續主導產業。一是提升辣椒產業。篩選高辣度、早熟、抗病性強的辣椒新品種並示範推廣,拓寬辣椒品種種類。年內推廣辣椒新品種8個,逐漸形成線椒、朝天椒、菜椒等不同種類的辣椒系列產品,示範推廣辣椒蒜後大苗移栽技術、辣椒化控技術,為大蒜機械化收穫和辣椒穩產高效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科學合理規劃,加強資金扶持,引進食用菌新品種,搞好科技研發,擴大訂單種植面積,實行多元化栽培,增強抵抗風險能力,同時向幹品產品發展,延長產品儲運期。以盛耀光伏園為中心,栽培羊肚菌、香菇、雞樅菌、金針菇、雙孢菇等,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年內計劃食用菌主栽品種達到10個以上,建成菌種加工廠5家、食用菌產品初加工場1家、逐步建成凱盛食用菌市場。三是鞏固棉花產業。透過棉花生產耕作技術的創新試驗,推廣大蒜/棉花‖辣椒、大蒜/棉花‖西瓜、大蒜/棉花等適合魯西南棉區綠色、生態、高效的作物種植模式。

  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食品園區管委會、縣商貿物流園區管委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9.大力培植後續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金谷、白梨瓜、葡萄、芹菜、甘藍、草莓、火龍果、山藥、中藥材、特色水果等作物,打造鎮街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形成馬廟金谷產業園、胡集白梨瓜產業園、化雨食用菌產業園、王丕芹菜產業園等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充分發揮金鄉街道葡萄、霄雲鎮早熟桃、卜集鎮晚熟桃基地示範帶動作用,推動苗木花卉、經濟林建設規模化、產業化,年內新發展經濟林2000畝以上,建立省市級林業專業合作社或林業龍頭企業3家以上。加快綠色畜牧業發展,繼續實施生豬、蛋雞、百子鵝的良種擴繁推廣專案,鼓勵養殖場(小區)提檔升級,建立美麗生態養殖示範場4處、市級生態養殖小區2處。支援峪口禽業、華源牧業、永利豬場、康華乳業開展無公害認證,建設一批無公害畜禽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省級標準化畜禽示範場2個、市級標準化示範場4個,新認證畜禽無公害企業2家。扶持壯大泥鰍、雜交鱘魚和加州鱸魚產業,發揮胡集麗水家庭農場示範帶動作用,發展迴圈水高效設施漁業,年內建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處。(牽頭單位:縣農業局;

  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網路經濟發展局、縣商務局、食品園區、商貿物流區、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0.開展兩區劃定發展糧油產業。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完成27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完成35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打造一批糧油示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增加多元化、定製化、個性化糧油產品供給。推進小麥粉、食用植物油、金谷、大米、雜糧等適度加工,大力發展全穀物等營養健康食品。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發展金谷、水稻、大豆、花生、馬鈴薯、雜糧、雜豆、木本糧油等特色產品。(牽頭單位:縣農業局;

  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網路經濟發展局、縣商務局、食品園區、商貿物流區、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三、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出臺《關於加快農業“新六產”發展的實施方案》,在“種養加”“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基礎上,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11.打造農產品深加工聚集區。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政策,開工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專案,打造農產品深加工聚集區。一是積極開展農業新六產試點示範,年內完成宏大食品、鑫諾食品、京信合作社3個示範主體的試點工作;

  二是透過落實責任、強化包保、分解任務、全程“保姆式”服務等措施,確保專案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年內開工建設濟寧沃蘭脫水蔬菜加工專案、稻香村食品集團(金鄉)速凍肉食專案、騰駿祥蒲公英茶生物保健專案、金鄉萬興蔬菜深加工專案、金鄉天佳複合調味品專案、喜萬年複合調味品專案、浩森生物甜菊糖苷專案等7個專案。(牽頭單位:食品園區;

  責任單位:縣農業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縣供銷社、縣中小企業局、縣科技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相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2.培育發展物流園大市場。完善流通網路,培育發展一批大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擴建提升金恆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凱盛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金鄉大蒜國際交易市場。一是啟動山東金恆農產品冷鏈物流園二期工程,加快物流平臺建設和大蒜價格體系建設。二是推進金鄉凱盛國際農產品物流園專案二期建設,實現年交易總額達100億元,利稅1億元,為社會提供5000個商業機會和20000個人才創業崗位。三是完善金鄉大蒜國際交易市場建設,搭建中國大蒜大資料平臺,研發大蒜大資料採集軟體,建設資料機房。(牽頭單位:商貿物流區;

  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縣農業局、縣商務局、縣網路經濟局、縣工商局、相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3.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依託特色種植和區位優勢,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一是利用羊山景區和金平湖景區資源優勢,推進羊山鎮休閒旅遊區和高河街道農業示範園區建設。二是發展特色優質品種種植,建設馬廟鎮中醫藥產業園和卜集鎮現代農業園區。三是藉助王丕莊民俗博物館、周冠五故居、萊河及翔舞湖風景區資源優勢,發展城市菜園為主的親子農耕遊,打造王丕莊鄉村旅遊觀光帶。(牽頭單位:縣文物旅遊局、縣農業局;

  責任單位:縣九湖五河管理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科技局、縣工商局、相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4.加快電商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最佳化縣、鎮、村三級電商體系,建設蒜通天下、鮮農等電商服務平臺,發展農村電商,培育一批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村)。一是推進金鄉鮮農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和金鄉縣蒜通天下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搭建新型電商服務平臺,完善金鄉大蒜線上交易系統。二是構建“淘寶村+示範鎮”特色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霄雲鎮網路經濟平臺、雞黍鎮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興隆鎮電商創業服務平臺等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推進淘寶村建設,篩選基礎優質的鎮村重點培植,建成1個淘寶村,促進名優產品宣傳銷售。三是做好電商人才培訓工作,透過外聘講師和培育自身師資力量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強電商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懂營銷、留得住”的本土電商人才隊伍,提升引領電商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牽頭單位:縣商務局;

  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商貿物流區、食品園區、縣網路經濟發展局、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四、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

  完善縣、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格,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強化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

  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土壤修復、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農藥減量控害等工程;

  大力發展優質安全品牌農業;

  年內創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完成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

  15.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縣、鎮、村三級監管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實施賦碼追溯,實行“身份證”式的標識管理,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程可追溯。年內建成1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4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實現監管智慧化。明確農產品監管機構、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建設縣檢驗檢測中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質量檢測和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配齊鎮街執法車輛、快檢儀器等裝置,配備村(居)食品安全協管員,常態化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抽檢行動。全年樣品定量檢測不少於600個,定性檢測不少於8000個,鎮街監管機構定性檢測不少於7200個,實現農產品監測全覆蓋。制定農資經營門店標準化建設實施細則,規範整治我縣720餘家農資經營門店。(牽頭單位:縣農業局、縣農安辦;

  責任單位:縣檢測中心、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食藥監局、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6.推進農業綠色標準化生產。堅持綠色導向,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認真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提高使用效率、減少使用總量;

  深入實施“國家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專案,改良土壤,在全縣範圍內採集土樣100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2萬畝、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1萬畝,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面積1萬畝。開展地膜汙染防治示範,推動建立廢舊地膜回收站,鼓勵農民撿拾回收地膜,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強化“三品一標”認證標識管理,持續增加“三品一標”認證面積和品種數量,2018年力爭達到認證面積42萬畝,新增認證企業8家以上,建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辣椒)標準化生產基地20萬畝。(牽頭單位:縣農業局;責任單位:縣畜牧獸醫局、縣水產服務中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17.強化品牌建設。積極參加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三大展會,力爭獲得3項金獎,擦亮金鄉大蒜馳名商標金字招牌。加大各類經營主體商標發展幫扶力度,鼓勵引導“馬坡金谷”、胡集白梨瓜、“王丕芹菜”、興隆“羊角蜜”甜瓜、司馬鎮長壽桃等特色農產品統一商標標識,持續擴大特色產業品牌影響力。引領制定金谷小米種植標準、檢測標準、可追溯體系,形成“馬坡金谷”著名、馳名商標,融合本地人文旅遊資源,實現以第一產業為基礎,聯動第二產業,輻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擴大胡集白梨瓜種植規模和品種篩選,完成後史屯白梨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張莊合作社基地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省內品牌知名度。在李樓、祭田、袁窪等村開展“無公害”芹菜品牌建設,實現王丕芹菜的“無公害化”和“有機化”,制定青椒栽培技術標準,打造“王丕青椒”蔬菜品牌。依託東溝河現有的基礎,建設以羊角蜜甜瓜為主的興隆鎮東溝河旅遊觀光采摘園。圍繞張周胡村豐富園區景觀和當地文化,建設司馬鎮張周胡長壽桃特色水果種植園。年內新增“金鄉黑蒜”、“金鄉辣椒”2件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新增涉農商標30件。

  五、紮實推進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以完善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啟用主體、啟用要素、啟用市場,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8.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回頭看,對未確權村實施銷號管理,及時將新完成確權村資料上報至省;

  加快確權資料糾錯勘誤,嚴格核實毀溝復耕確權現象,及時督促鄉村抓緊糾正完善登記檔案,處理縣與縣之間的接邊問題,確保農村土地實現應確盡確,5月底前完成省資料匯交任務;

  加強縣級資料庫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後續有關工作。

  19.紮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禁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禁利用農村土地違規違法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全面運營縣、鎮兩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探索土地經營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流轉新模式,推進土地確權成果的應用,促進農村產權健康有序流轉。為各類合作經營主體獲得集中連片、規模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務。

  20.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信貸擔保模式,實施“魯擔惠農貸”。縣政府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縣財政金融協同支農領導小組,印發《金鄉縣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農業信貸擔保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檔案,在全縣各鎮(街)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建檔立卡工作,各鎮(街)經管站加掛魯擔惠農貸工作站牌子,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符合條件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服務,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30%,擔保費率1%-2%,積極籌集財政資金,為農業信貸擔保經營主體進行貸款貼息。年底全面完成建檔立卡工作,年度實現擔保額度5000萬元,培育一大批發展潛力足、前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持續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序。

  21.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田生產水平。完成羊山鎮2.18萬畝節水灌溉專案,透過2018年度農田水利專案縣驗收。推進2018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建設馬廟、魚山兩片區1.3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開挖排水溝、修築管涵、新打機井、整修田間道路等水利基礎設施工程;

  推進卜集鎮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建設高標準農田0.9萬畝,2018年完成專案工程量的50%以上。

  責任單位:縣農業局、縣水務局、各鎮政府、各街道辦事處)

  22.發揮平臺優勢,加速農科成果轉化。一是發揮山東省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金鄉縣大蒜研究所及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平臺優勢,加快與中科院、山東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山東省葡萄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戰略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建設“農科驛站”,根據特色農業發展情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為依託,以濟寧市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基礎,按照“六個齊備”的要求,建設4-6個高標準農科驛站,透過聘請高校專家、民間土專家以及科技特派員常駐驛站提供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切實提高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2018年力爭推廣農業新技術20項、新品種30個,建設試驗示範基地3處,擁有植保無人飛機40架。三是推進魚山街道東運大蒜種質資源基地專案建設,建設500畝大蒜種質資源基地,與各大農科機構對接,收集優質品種在基地內種植,進行選擇性培育,選育出更加優質的品種。四是推進王丕街道綠亨1000萬株蔬菜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建設4480平方米連棟式智慧薄膜溫室。五是開展大蒜秸稈養豬技術研究推廣,積極聯絡山農大專家,制定詳細大蒜秸稈養豬技術實驗方案,開展大蒜秸稈養豬新技術試驗,科學論證大蒜秸稈養豬技術。

  23.實施“智慧農業”建設,推進資訊科技應用。採用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資訊釋出等手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健全氣象、病蟲害等農業資訊監測預警體系。推進海爾cosmo大規模定製平臺(cosmoplat)金鄉大蒜農業物聯網示範平臺及示範園專案,建設海爾cosmoplat金鄉智慧農業示範園(興隆鎮優質大蒜種植基地)。

  24.推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推動“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經濟作物以大蒜、辣椒為主,以實施濟寧市大蒜生產全程機械化創新示範工程專案為契機,引進推廣大蒜、辣椒生產新技術、新機具,2018年新增大蒜、辣椒機具100臺(套),適時召開大蒜機播、機收和辣椒移栽現場會。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示範推廣,2018-2019年重點突破大蒜種收及辣椒移栽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到2020年基本實現大蒜、辣椒生產全程機械化。糧食作物以高效植保為重點,全面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3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根植於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型別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近年來,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湧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產業門類不全、產業鏈條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亟需加強引導和扶持。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與城鎮化聯動推進,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突出叢集成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種養業、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等,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更好彰顯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體現鄉土氣息。

  市場導向、政府支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啟用要素、市場和各類經營主體。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形成以農民為主體、企業帶動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

  融合發展、聯農帶農。加快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的二三產業儘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儘量留給農民。

  綠色引領、創新驅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推動科技、業態和模式創新,提高鄉村產業質量效益。

  (三)目標任務。力爭用5—10年時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佔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綠色發展模式更加成熟,鄉村就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產業扶貧作用進一步凸顯。

  二、突出優勢特色,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四)做強現代種養業。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推進奶業振興和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五)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小宗類、多樣性特色種養,加強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援建設規範化鄉村工廠、生產車間,發展特色食品、製造、手工業和綠色建築建材等鄉土產業。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農業農村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六)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支援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建設一批專業村鎮。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幹網路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國家郵政局等負責)

  (七)最佳化鄉村休閒旅遊業。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培育一批美麗休閒鄉村、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一批休閒農業示範縣。(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八)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援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資供應、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乾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郵政局、供銷合作總社等負責)

  (九)發展鄉村資訊產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加快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資料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全面推進資訊進村入戶,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快遞物流園區發展。(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國家郵政局等負責)

  三、科學合理佈局,最佳化鄉村產業空間結構

  (十)強化縣域統籌。在縣域內統籌考慮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鄉村產業佈局,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和產品營銷等平臺。(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負責)

  (十一)推進鎮域產業聚集。發揮鎮(鄉)上連縣、下連村的紐帶作用,支援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鎮(鄉)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叢集。支援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重心下沉,向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引導特色小鎮立足產業基礎,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負責)

  (十二)促進鎮村聯動發展。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加工車間等,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支援鎮(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有條件的村建設農工貿專業村。(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負責)

  (十三)支援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持續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支援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大型加工流通、採購銷售、投融資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開展招商引資,促進產品銷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建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貧困戶進入大市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等負責)

  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增強鄉村產業聚合力

  (十四)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引導其向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集聚。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援發展縣域範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多種主體參與的融合模式,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十五)發展多型別融合業態。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等。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推進農業與資訊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十六)打造產業融合載體。立足縣域資源稟賦,突出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立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格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十七)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點向產業鏈上游傾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完善農業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五、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增強鄉村產業持續增長力

  (十八)健全綠色質量標準體系。實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制修訂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新業態等方面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推進農產品認證結果互認。引導和鼓勵農業企業獲得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認證,拓展國際市場。(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負責)

  (十九)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整縣推進全程標準化生產。加強化肥、農藥、獸藥及飼料質量安全管理,推進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等負責)

  (二十)培育提升農業品牌。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和農業品牌保護。鼓勵地方培育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企業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等負責)

  (二十一)強化資源保護利用。大力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型產業。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產能、列入國家禁止類產業目錄的、汙染環境的專案,不得進入鄉村。推進種養迴圈一體化,支援秸稈和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推進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負責)

  六、推動創新創業升級,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

  (二十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大力培育鄉村產業創新主體。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聯合攻克一批農業領域關鍵技術。支援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種業企業集團。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整合基地。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負責)

  (二十三)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建立農村創新創業和孵化實訓基地,加強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等創新創業主體培訓,提高創業技能。(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退役軍人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負責)

  七、完善政策措施,最佳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

  (二十四)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支援鄉村產業振興。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收益,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援鄉村振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重點用於鄉村產業技術創新。鼓勵地方按規定對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農村殘疾人就業的農業企業給予相關補貼,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稅務總局、國務院扶貧辦等負責)

  (二十五)創新鄉村金融服務。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重點支援鄉村產業。支援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適用於鄉村產業和農村創新創業。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鼓勵地方透過實施擔保費用補助、業務獎補等方式支援鄉村產業貸款擔保,拓寬擔保物範圍。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加大鄉村產業專案融資擔保力度。支援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用於支援鄉村振興領域的純公益性專案建設。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專案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支援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專案建設。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人民銀行、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等負責)

  (二十六)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堅持互惠互利,最佳化營商環境,引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支援發展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種養業。支援企業到貧困地區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吸納農民就業、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等。工商資本進入鄉村,要依法依規開發利用農業農村資源,不得違規佔用耕地從事非農產業,不能侵害農民財產權益。(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二十七)完善用地保障政策。耕地佔補平衡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傾斜支援力度。探索針對鄉村產業的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推動制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配套制度,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增加鄉村產業用地供給。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閒置集體建設用地、閒置宅基地、村莊空閒地、廠礦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農業生產與村莊建設複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於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完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辦法。(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司法部、國家林草局等負責)

  (二十八)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各類創業扶持政策向農業農村領域延伸覆蓋,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興辦產業。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支援職業學校擴大農村招生。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開展面向農技推廣人員的評審。支援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實施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退役軍人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負責)

  八、強化組織保障,確保鄉村產業振興落地見效

  (二十九)加強統籌協調。各地要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把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重要任務,擺上突出位置。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援、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農業農村部牽頭負責)

  (三十)強化指導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各類服務機構作用,為從事鄉村產業的各類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完善鄉村產業監測體系,研究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統計。(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等負責)

  (三十一)營造良好氛圍。宣傳推介鄉村產業發展鮮活經驗,推廣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村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導誠信守法,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業的良好環境。(農業農村部、廣電總局等負責)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4

  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鶴壁市司法局按照自身職能,認真貫徹上級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大對淇縣廟口鎮葛箭村的法治幫扶力度,經局黨組討論研究,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司法行政工作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聚焦法律扶貧,聚力創新服務,聚神鄉村振興,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平安鄉村建設,保障群眾享有均等公共法律服務,為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出力添彩。

  (二)基本原則

  一是法治幫扶實施物件精準。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緊緊圍繞葛箭村不同層面的群眾法律政策因素和服務需求,精心制定針對不同專案和具體物件的法律服務舉措,有效發揮示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工作高效有序、穩妥紮實開展。

  二是法治幫扶策略精準。堅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以需求與服務精準對接為前提,推行精準識別、精準服務和精準幫扶,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公共法律服務,為葛箭村平安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法治幫扶運用資源精準。將助力鄉村振興納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規劃,統籌整合運用系統內外各類資源力量,主動融入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幫扶工作格局,著力打造多元參與的整體協同機制。

  二、主要任務及措施

  緊密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為目的,開展以供給精準化、服務個性化、專案化為主的法律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切實幫助已脫貧戶落實政策待遇、維護合法權益、開展生活自救;幫助各類集體經濟開發專案防範風險、順利實施;幫助特殊人群去除思想包袱、融入迴歸社會;幫助鄉村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到2023年底,法律顧問配備率和法律服務需求全覆蓋,司法局機關幹部同葛箭村黨員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法律諮詢、法律服務、法律宣傳在鄉村全覆蓋,公共法律服務主要指標達到全市先進水平。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村民合法權益保護。組建法律服務隊,對葛箭村村民開展走訪調查,採集家庭收支、健康狀況、入學務工、法律維權等家庭基本資訊和幫扶需求,重點排摸追討薪資、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傷害賠償、贍養撫養、生產經營、債權債務、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按戶建立人口基本資訊臺帳以及法律服務需求檔案。全面梳理國家、省、市、區制定釋出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制定法律幫扶工作手冊和人口權益保障清單,調查瞭解政策享受和相關法律實際落實情況。積極提供個性化法律維權幫助。加強法律服務力量配置,配齊配強鄉村法律顧問,推行“家庭法律顧問”制度,組織法律顧問和幫扶人員進村入戶,依據他們法律服務需求,按照“一戶一策”建檔要求,以專案化方式,精心制定落實法律服務方案,分類建立基礎工作臺帳。對因發生重大事故遭受嚴重損害的,依法界定侵權責任,協助辦理調解訴訟、申請救助基金,幫助獲得補償;對因病、因殘致貧的,幫助獲得醫療政策保障和臨時救助,促進其病有所醫、殘有所養;對因遭受非法侵害致其合法權益嚴重受損的,透過法律手段為其維權、申請賠償補償;對因遭遇意外損害的,依法依規幫助辦理財產保險理賠;對因債務或經營受損的,依法提供法律救濟,幫助其防範經營風險、避免和挽回損失;對於子女不履贍養(撫養)義務的,幫助追索贍養費、撫養費,落實贍養(撫養)責任。對梳理列出的法律幫扶重點物件,要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加強日常關注,做好跟蹤幫扶,及時落實法律幫扶工作。加大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力度。要加大法律宣傳、法律諮詢、法律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務,組織司法所、村內法律顧問,聯合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幹部,建立法律扶貧微信群,推送國家政策、解答法律問題、瞭解生活動態。突出加強精準法律服務,為從事農業生產、外出務工、創業經營等活動者主動提供法律建議和法律服務;對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社會救助和保障政策,以及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生豬補貼、土地流轉等直接利益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積極幫助協調落實;主動參與依法打擊坑農、騙農、害農行為以及“三農”領域違法行為,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同時,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將所有村民納入法律援助物件庫,開通法律援助直通車,免予經濟困難狀況審查進行法律援助,健全農民工討薪等法律援助機制、依法依規減免律師服務、公證服務、司法鑑定等費用,幫助其運用法律方式維護合法權益。

  (二)特殊人群法治幫扶。組織開展特困家庭幫扶。在總結幫教幫扶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常態工作機制,對監獄服刑人員、社群服刑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刑滿釋放人員、後續照管物件等五類特殊人群中困難家庭、子女失學輟學的,建立和監獄、戒毒所資訊互通、結對幫扶機制,要拓展特困幫扶救助資金籌集渠道,對特殊人群特困家庭經常性組織開展上門走訪、送溫暖活動,及時幫助解決家庭生產生活困難,重點關注未成年子女入學和生活狀況,主動聯合教育、民政等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開展未成年子女關愛行動,切實防範失學、輟學、流浪問題發生。做好特殊人群安置就業服務。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社群服刑人員、刑釋人員、解戒人員生活安置、就業推介等迴歸銜接工作,協調做好特殊人群中貧困人口甄別認定和建檔立卡,幫助對接落實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扶貧政策,促進其融入社會、正常生活。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給予就業創業扶持,提供必需法律服務,幫助其生活走上正軌。

  (三)結對幫扶剛剛脫貧家庭,防止其返貧。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扶上馬送一程,運用大走訪形式,積極發動局機關人員、警察、律師、公證人員等工作人員,開展防止返貧公益志願行動,面向村內容易返貧的殘疾人、婦女兒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特別是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開展幫扶和送溫暖活動,以部門或黨支部、黨小組為單位,律師、公證、司法鑑定等法律服務行業以服務機構為單位,分別掛鉤幫扶1-2個家庭,重點資助解決未成年子女入學困難;鼓勵個人名義或多人自願組隊形式自行開展結對幫扶,搭建一定規模數量的固定幫扶對子,廣泛開展防止返貧社會志願行動。注重“造血”,而不是“輸血”。在開展物質幫扶、精神關愛、心理諮詢等公益性活動的同時,提供法律政策宣講、家庭生活嚮導、入學子女教育等方面人性化服務,積極引導司法行政領域社會力量關注,提高幫扶實效。建立健全結對幫扶統計、報送制度,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效果實。

  三、組織領導

  (一)統一認識,廣泛發動。要以服務全區發展大局、助力葛箭村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加強宣傳發動,切實將全域性所有人員的思想、行動統一起來,要增強主動性和緊迫性,以積極姿態和昂揚鬥志投身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中去,充分展現司法行政機關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優良的作風形象。

  (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要把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作為2021年以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計劃,落細分工,落實責任,落小措施,確保工作組織到位、推進紮實。要發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向葛箭村傾斜,深入村居百姓提供法律服務;要對照工作要求,制定針對性、具體化的工作方案及措施,要健全組織體系,抽調業務骨幹,成立工作專班,負責研究和推進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三)培植典型,加強宣傳。要以專案化為抓手,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對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好舉措好做法及時提煉、總結推廣。要針對不同法律需求和法律服務特點,按照“一戶一策、一類一案”,製作法律扶貧典型案例彙編,為推進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全面、準確宣傳司法行政機關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工作舉措以及實際成效,加強動態資訊報送,及時生動報道各條線各部門的豐富實踐和先進典型,講好司法行政好故事,展示司法行政好形象。

  (四)科學評價,加強考核。要建立法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工作資料統計、評價考核、督查通報等制度,對工作不力的及時通報,跟蹤督促整改,嚴格考核問責。組織開展工作專案創新獎評比,將優秀專案列為單位綜合考評和評先評優的重要方面容,對工作紮實、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有效激發系統上下為民謀利、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5

  近年來,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把產業興旺作為關鍵之舉,省政府出臺《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前列的意見》,加快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全省鄉村產業振興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穩產保供取得實效。

  把確保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作為穩經濟、穩全域性的壓艙石和穩預期、穩民心的基本盤,先後出臺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關於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糧食穩產增效的通知》《關於進一步促進恢復生豬生產政策舉措的通知》《關於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切實有效落實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任務,不斷夯實穩產保供促增收的產業基礎。全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今年在疫情、汛情疊加影響的情況下,夏糧再獲豐收,總產274.8億斤,增3.4億斤;落實秋糧面積4443.1萬畝,增47.5萬畝,其中水稻3288.7萬畝,增12萬畝,全年糧食麵積有望完成8100萬畝目標任務。蔬菜水產產量穩中有升,上半年蔬菜播種面積1140.4萬畝,產量2848.4萬噸,同比分別增1.1%和0.8%;水產品總產量217.7萬噸,同比增加2.3%。生豬產能加快恢復,截止7月末,生豬存欄989.1萬頭,已完成1044萬頭存欄考核目標任務的94.7%。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農業產業基礎,大力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著力打造休閒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等8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配套制定8個產業發展規劃和10個專項行動計劃。2019年,全省有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160個,新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9個,總數達144個;有44個鄉村特色產品和11個能工巧匠入選全國目錄。啟動開展“蘇韻鄉情”休閒旅遊農業系列活動,重點推介釋出100個主題創意農園、100條精品線路和100道鄉土美食地標菜。全省共培育建設330個省級休閒旅遊農業精品村,300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累計建立20個全國休閒農業示範縣、38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79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示範企業(園區)。今年上半年,接待遊客量達1億人次,綜合收入超300億元,其中二季度綜合收入是一季度的3倍,同比增31%。大力推行資訊進村入戶,開展智慧農業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提升等行動,“蘇農雲”平臺加快建設,大資料應用展示與指揮中心基本建成。新建省級農業電商示範基地100個,形成了“沙集模式”“沭陽模式”等一批農村電商集聚區。今年1-6月全省農產品網路銷售額達390億元,同比增25.8%。

  (三)農產品加工業穩步推進。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制定出臺全省實施意見,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983家,主營收入達到992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主食加工企業達到220家,有17家企業入選全國主食加工示範企業。積極探索中央廚房產銷模式,有9個主食加工企業入選全國中央廚房模式案例。百斯特食品打造第五代中央廚房,伽力森“智慧餐車”開創主食加工新零售模式。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功能不斷提升,54家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中,超百億園區3家,50億-100億園區15家;入駐企業近16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0家、省級228家、上市企業37家,實際投資額超過923億元,入駐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556億元,對接合作社數量超過6500多家,帶動535萬戶農戶增收總額144億元。

  (四)農產品質量和品牌不斷提升。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省建立,累計創成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3家、安全市1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1家。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力度,去年開展例行抽檢樣品17180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9.6%。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上線啟用,全省有9321家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溯源產品1.5萬個,累計出具追溯標籤409.8萬張次。加強農業品牌建設,12個區域公用品牌入圍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組織開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賽,推出了高郵鴨蛋等江蘇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誌,“兩品一標”總量規模快速增長,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綠色食品企業1522家,產品3319個;有機農產品企業76家,產品124個;農產品地理標誌98個。

  (五)產業主體日益壯大。

  目前,全省經認定的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近60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2019年,全省823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交易)額超過7000億元,超百億企業有12家。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全省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5萬家,其中國家示範社476家,省級示範社1244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達1891家,縣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超過8380家。促進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龍頭企業牽頭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累計達到500個,其中省級示範聯合體200個,帶動3000多個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形成了多元主體合作的生產機制和多類資源要素的優配機制,達到了利益共享、資源共用和品牌共建的目的。

  (六)技術裝備逐步增強。

  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全省新建350萬畝高標準農田、4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和4.12萬畝生態型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農田佔耕地面積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超額完成計劃建設任務,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獲獎勵資金2億元。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度支援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範推廣專案縣超過20個,實現專案對66個糧食主產區全覆蓋,新確立7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市,全省農機化水平達86%。推進稻麥優質豐產綠色增效、稻田高效綜合種養、果樹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智慧農業等領域的技術整合創新,累計示範應用1500萬畝次以上。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組建22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發“農技耘”APP為農服務平臺。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培育5萬科技示範主體。加強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建設,累計建成463家,初步實現了全省涉農縣(市、區)全覆蓋。

  (七)創新融合動能增強。

  積極承辦全國“雙新雙創”博覽會和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大賽,組織舉辦全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累計成功建立7個全國農村“雙創”典型縣、87個全國農村“雙創”園區和9個全國農村“雙創”孵化實訓基地,從事農村“雙創”人員超過40萬人,湧現大批農村“雙創”主體,10人入選全國農村“雙創”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建設,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目前已有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5家,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40家。依託1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4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集聚創新和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全省已有43個鄉鎮進入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立名單,培育了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優勢特色明顯、規模集中連片、模式綠色生態的產業融合發展樣板。實施中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專案,試點縣(市、區)達到26個,探索形成了產業鏈延伸型、農業多功能拓展型等多種農村產業融合模式。組織實施“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構建新型城鄉工農關係。

  (八)政策支援不斷加大。

  圍繞破解產業發展“用地”瓶頸,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促進全省鄉村產業振興的通知》,明確市縣每年單列不低於5%的建設用地專項用於支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並允許實行“點狀供地”。在鄉村產業振興意見中,提出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可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用於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案用地。出臺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更快更好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聚焦了農民幹不了,但又急需投資建設的8個重點領域,對農業企業掛牌上市給予獎勵,多渠道推動產業主體對接資本市場,目前已有607家農業企業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加大專案融資推介,省農業農村廳與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等7大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落實7000億融資授信,支援重大專案貸款150多億元。設立100億元省級鄉村振興基金,支援重大專案建設。此外,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兩年來共爭取國家級產業強鎮建立、綠色迴圈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叢集等各類專案資金4.33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我省鄉村產業振興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面上共性的,也有集中在少數地區的某些產業領域。有的正在逐步得到解決,有的仍需要從深層次研究分析、提出系統解決方案,鄉村產業振興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營主體多而不強。

  我省產業經營主體眾多,但存在“多而不強”的問題。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總體偏小,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銷售(交易)額超百億的比例較低,80%是市場流通類企業。企業科研實力相對薄弱,生產加工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科研投入僅佔營業收入的1.05%,使用的生產裝置平均比國外發達國家同行業落後5-10年。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實力還不強、服務功能偏弱、抵禦市場和抗風險等能力脆弱,不少家庭農場主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有效的市場分析能力,生產經營管理粗放,產品特色不明顯,較難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二)產業層次還偏低。

  一是產業結構佈局還不合理。農業產業區域特色不夠鮮明,新興產業培育較為滯後;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比例不高,農產品深加工不少遠離鎮村,對當地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帶動不夠。二是產業鏈仍然較短。一產向後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材料為主;二產連線兩頭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等新型業態還處於成長階段,多產業、多業態的跨界深度融合難以形成。三是叫得響的品牌還不多。有的企業品牌雖然做得很大,但做得不響,知名的“蘇”字號農產品品牌不多,與江蘇農業大省、經濟強省的地位不相適應。

  (三)產業融合與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

  一是產業融合程度還較低。全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的格局,但融合的深度還不夠,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緊密度不高,生產、加工、分等分級、冷鏈物流等領域由多個主體承擔,主體之間分工協作不夠、優勢互補不強,共同推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機制尚未形成。二是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多數企業與農戶之間是簡單的產品買賣關係,沒有透過訂單生產、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較難共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不同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之間還沒有完全做到互惠共贏、風險共擔。

  (四)要素保障還有待加強。

  一是在用地上。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的用地政策在少數地方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地方上出臺具體可操作性的實施辦法。二是在人才上。儘管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優惠政策,但受制於各種因素,鄉村產業發展缺乏有足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領頭人,缺少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帶頭人,大量的創業型、技術型人才很難紮根農村發展鄉村產業。三是在金融上。不少財政和金融支援鄉村產業發展的專案缺乏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同時各地也缺乏對接金融支援的包裝專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勢頭。

  三、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根據中央要求,從2021年開始,“三農”工作將全面轉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把產業振興作為重要基礎。圍繞“產業結構優、質量效益高、經營主體強、技術裝備精、路徑模式新”的發展思路,以重大專案為抓手,突出重點產業、重要主體、重要載體,進一步調優產業結構、調高質量效益、調強經營主體、調精技術裝備、調新路徑模式,加快構建鄉村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鄉村產業叢集化特色化發展,加快培育鄉村產業主體載體,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緊密利益鏈,推進農業融合、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為加快美麗江蘇建設、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突出抓好穩產保供。

  全力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和生豬產能恢復。進一步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長分級負責制,堅持抓早抓緊抓實,加強督導和排程,確保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裝備支撐,推進科技興農,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全力奪取全年糧食生產豐產豐收。更大力度推動生豬恢復生產,加強排程跟進,繼續組織開展常態化督導調研,加快落實規模豬場擴能增量綜合獎勵、引進種豬獎補、貸款貼息等政策,在發展大型集約化養殖的同時,積極推廣“公司+家庭農場”等新型合作經營,支援生豬養殖企業佈局全產業鏈建設。進一步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強化網格化管理,嚴格打擊違法違規調運生豬行為,確保完成全年生豬生產目標任務。

  (二)突出抓好提質增效。

  著力提升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圍繞產業興旺目標要求,協調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合力推動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特色水產、規模畜禽、現代種業、林木種苗和林下經濟、休閒觀光農業和農業電子商務等8個產值千億元級產業培育發展程序。進一步抓好糧食提質增效,推進“糧食+”,擴大優良食味稻米和稻蝦共作面積,拓展稻田功能,提升綜合效益。實施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建設工程,推動每個縣(市、區)因地制宜確定特色產業主攻重點,科學制定發展規劃,集聚多元市場主體、現代科技、高階人才、資本投入等各種要素,壯大一批規模集中連片、競爭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叢集。依託各地農業資源稟賦,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鎮,挖掘梳理一批鄉村傳統工坊、鄉村手工業、鄉村文化、鄉村能工巧匠等,建立鄉土氣息濃郁、市場影響力強的地方鄉土特色產業名錄。

  (三)突出抓好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生產加工流通和鄉村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援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冷鏈、分級包裝等初加工設施,推動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支援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儘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農業,建設一批省級主題創意農園和省市級休閒旅遊農業精品點,持續組織開展“蘇韻鄉情”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系列推介活動,推動各市舉辦形式多樣的專場推介,帶動城鄉消費擴容。在全省選擇10個農業縣(市、區)開展“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推動縣域農產品產得優、賣得出、賣得好。

  (四)突出抓好重大專案。

  聚力做強產業經營主體和集聚載體平臺。實施“1111”工程,瞄準10個重點建設工程領域,建設1000個以上重大專案,推動1萬個以上企業聯村帶農,帶動1萬億元以上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實施行業領軍型企業培育行動,推動龍頭企業群體做大做強。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聯結緊密、資源共享、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產業化聯合體,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強化資源配置,推進產業佈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集聚發展高效、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省級三產融合先導區建設。加快組建園區聯盟,出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意見,推動全省園區建設再上新水平。實施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提升工程,強化政策獎補,重點支援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一批五十億級和百億級的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

  (五)突出抓好綜合保障。

  合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和要素制約。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和安全隱患,進一步強化政策創設、制度管理和服務引導,推動現有各項扶持政策落細落地、用足用好。進一步細化農村三產融合建設用地操作細則,促使政策儘快見到實效。制定和完善支援鄉村產業發展的創業扶持政策,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興業。支援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落實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建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推進產教、產才融合,落實職業學校擴大農村招生,建立涉農職院校與企業之間訂單培訓機制。充分發揮省農擔公司作用,推動完善“鑫農貸”金融支援政策,擴大主體獲貸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築牢安全防線,排查安全隱患,指導有關部門切實抓好農業龍頭企業、休閒旅遊農業景點的安全管理,確保安全營運。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瞭解鄉村產業發展的新熱點、新問題和新需求,總結宣傳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6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的突出矛盾,特別是我縣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農業小散弱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突出。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推進我縣“兩鄉五區”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學習中央一號檔案關於《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央和省委關於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為統領,以“改革搶先機,發展站前列,各項工作創一流”為總要求,支援市委、市政府的“五小企業”創新創業計劃(“群星燦爛”育苗計劃),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在促進農民創新創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進小手工、小作坊、小製造、小加工、小食品等小微企業從家庭院落走進創業基地健康成長。

  二、目標任務

  (一)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包抓“五個十”重點工程工作機制,我局包聯的陳村小微企業“雙創基地”目前正在建設當中,爭取2018年5月1日投入使用,2018年年底透過市級認定,2019年透過省級認定。

  (二)以“五小企業”創新創業計劃(“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為抓手,重點打造以綠色小食品企業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區。

  三、發展措施

  (一)“雙創基地”建設努力推進,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1、2018年主要發展措施:陳村中小微企業“雙創基地”總體規劃面積1136畝,採用“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一期規劃300餘畝;二期規劃800餘畝。現已完成義烏眾萊日用品有限公司和瑞來石藝廠房、加工車間的建設並已投入使用,目前“雙創基地”的6個標準化廠房已順利封頂,工人開始做窗戶、包邊,周邊道路也正在鋪設當中,爭取今年“五一”前後投入使用,2018年年底透過市級認定的“雙創基地”。

  陳村小微企業雙創基地透過招商引資與浙江商戶的四家企業、江蘇晨航一戶簽訂入駐協議。目前眾萊日用品、瑞來石藝已入駐雙創基地,透過對全縣符合條件有可能入駐的20餘家企業對接、洽談、協商,目前6家企業已達成入駐意向(紅星彩印、九公鞋業、葉綠鈣茶、華聯廣泰、天洋木門、藍輝印務)。針對技術人員短缺和企業“用工荒”問題,我們利用近30天時間在絳縣、聞喜、翼城、曲沃四個縣城、主要鄉鎮、村張貼公告和電視臺迴圈播放廣告;在絳縣朋友圈、運城掌上生活、山西蒲劇、運城吃貨四個平臺釋出廣告;在絳縣電影院廣場現場招聘等方式,為23家企業儲備用工和技術人才。

  2、“十三五”期間陳村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其餘的5個廠房和集展廳、會議室、培訓中心、接待室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大樓及水、電、氣、網路等工程努力推進,爭取2019年年底透過省級認定的“雙創基地”。

  (二)培育孵化更多“五小企業”,鼓勵大批農民創業。

  1、大力發展綠色小食品企業。我縣的食品加工企業以山楂、櫻桃為主,透過“雙創”活動和“網際網路+”模式,全力打造綠色小食品加工特色品牌,透過特色品牌輻帶動,強化產業集中度,使之形成產業叢集,並透過產業叢集上下游鏈條拉動,形成專業化協作配套企業,提高整體競爭力,以山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絳縣佳維蜜餞廠、山西福客多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金絳食品有限公司、絳縣益弘食品有限公司以及山西康園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為基礎,打造我縣以綠色小食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區。2018年爭取孵化綠色小食品36戶,到“十三五”末,絳縣小食品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發展綠色小食品加工企業80戶,把我縣食品資源優勢和歷史名品特色優勢,轉化為經濟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2、大力發展傳統小工藝企業。我縣傳統小工藝術品以石雕、木雕、根雕、剪紙、核桃加工等傳統制作產業群體,以山西瑞來工藝品有限公司、山西承嶽工藝品有限公司、山西晉雕紅晉式傢俱有限公司以及絳縣九公按摩鞋廠等企業為基礎,打造傳統小工藝企業基地。透過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基礎,形成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體主力軍,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大放異彩。

  3、大力發展精細小製造企業。圍繞產業鏈配套要求,發展工匠精神,立足我縣精細小製造潛在優勢,最佳化要素配置,全力打造專業化生產基地。2018年我們要學習借鑑義烏小五金的發展模式,到“十三五”末,使我縣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細小製作闖出品牌、佔領市場。

  4、大力發展名優小作坊企業。我縣家庭式小作坊具有歷史文化積澱優勢,目前,企業星羅棋佈、遍佈城鄉,產品種類齊全、工藝考究、製作精細,如我縣的乳白羊湯、小車牛肉、石磨麵粉、郝莊粉條、王平面皮以及喬寺餅子等。我們要對這些新型家庭式小作坊企業加強管理和服務,透過規範市場行為,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增加農民收入。2018年爭取發展名優小作坊40戶,到“十三五”末發展500戶左右,讓新型名優小作坊成為振興鄉村戰略一道“亮麗”的風景。

  5、大力發展新興小電商為主的服務型企業。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在市場登臺亮相悄然興起,透過電子商務與傳統農業領域有效結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在提高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解決存量農產品銷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鼓勵農民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產業。2018年爭取發展新興小電商48戶,到“十三五”末,發展新興小電商為主的服務型企業200戶,使這一新興產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新“亮點”。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