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合集15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合集15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

  一、課題的提出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作進行了探索,圍繞著[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透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

  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教師學習、認可[目標導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優點。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效,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3)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2。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透過實施[目標導學"模式教學,探索、總結出適合該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方式。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從[要我學"轉為

  [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透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我組教師的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我組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最佳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目標導學",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採用[案例-評價-反思-交流"的教學流程,深入開展教學專題化研究,組織教師集體攻關。不斷提高研究的質量,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以[目標導學法"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創新教育理論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及駕馭課堂能力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與主要內容

  具體目標:

  1、學生成才。學生協作互助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質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克服困

  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公平競爭、集體合作的精神。

  2、教師成長。透過[學習、實踐、評價、反思、交流、合作"的實踐策略,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導學、導教、導練以及課後反思的能力。同時,透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師不斷鑽研業務,提升素養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廣大教師在改革中成長。

  3、學校發展。透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內容:

  1、透過教師的[目標導學"模式課堂教學示範、現場聽課、評課及問卷調查與訪談,總結模式優點,使該模式能被其它教師認可。

  2、透過示範課及輔導講座,使課題組教師基本掌握[目標導學"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並進行實踐、創新與總結,實踐出適合各章節內容的課堂教學高效教學模式及優秀教學案例。

  3、透過不同的目標匯入案例,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與學生座談或問卷調查,總結出各章節的教學內容用什麼樣的目標匯入方式才能激發出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獲得新課匯入的優秀案例。

  4、如何組織教學,達成高效課堂。即:

  (1)透過教學實踐,教師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2)透過學習,借鑑及對比實驗,教師掌握編[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科學、有效。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獲得採取什麼樣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得到收穫。

  (5)通過了解、調查、追蹤對比,瞭解各學科、各章節哪些知識需適當拓展。

  5、透過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和總結出還有哪些不足及困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開,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透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並獲得終身發展創造條件,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然而,在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學習方式,促進教學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新傾向”和“新問題”。

  在各種規格的評優、公開示範課中,教師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氣氛,出現了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現象,體育新課程教學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初中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表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生的長期效益而非一節體育課的快樂。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透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的高成效教師行為有哪些特徵,在實踐層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策略。

  2)透過重視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並根據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徵進行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回到“研究”狀態,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課題的界定

  “有效”主要指透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教學中應採用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與鍛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髮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物件。

  三、理論依據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慧理論

  3)動機理論

  4)認知結構理論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城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隨著國內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引入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課程論,提煉出了有效教學的新的標準,如“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師生平等式的對話”、“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絡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等。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法指導開展了課題實驗,並取得了成果。如瀏陽市官橋中學開展的《學法指導課題實驗》,把“透過研究,尋找學生學習的規律,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和質量”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鞍山市龍潭中學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等。

  2)國外: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數等。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學”。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如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的教學觀,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最佳化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教學有效性的探尋。

  赫斯特等人對有效教學又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展開了研究,如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新教學體系”中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做為五大教學原則之一;1976年J·Flavell在其《認知發展》提出了“元認知”理論,強調認知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範例教學”,強調為遷移而教等

  3)本課題與之聯絡及區別,預計有那些突破

  聯絡:本課題所說的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與“教學有效性”與上述研究比照,它們之間在內在精神、本質涵義上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研究。

  區別:從研究的範圍上看,本課題著重從我區學校實際出發,探討有效教學問題,具有校本特色。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於“教”的行為,著重探討的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服務(即“教法”要為“學法”服務),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鑑相關理論指導實施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合理分解教師行為、探尋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有效性的途徑。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關鍵指標。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蘊:一是“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二是“有效率”,即單位時間內教學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維目標有效達成。這裡的有效性,不僅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還應體現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體現師生個體生命的價值,以生命成長和發展為終極目標。

  支撐性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理論;

  2)《國家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國內外關於有效教學的理論:如施方良、崔允t主編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鮑裡奇的《有效教學方法》等

  五、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如果探索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徑,不但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1)透過調查研究,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找出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透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師回到研究狀態,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透過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及有關有效教學理論,能夠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不斷改善。

  3)透過課題研究,學生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將會擁有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地構建知識,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等方法。

  文獻法:教師透過蒐集、查閱資料、文獻,一方面學習先進的理論及經驗,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用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指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透過對文獻的加工、比較、概括提取出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行動法: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將圍繞專題,開展集體備課、一課多上、案例分析、課題沙龍等活動。集體備課採取:個人構思(形成初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個人加工(形成學案)——課堂實踐——交流反思。

  七、研究內容

  1)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各環節的處理目的性不強。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

  2)重視結果忽視教學的過程。教學各環節的處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難點的處理缺少層次,缺少讓學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學生主體參與不夠。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法盲目崇尚標新立異,課堂教學中盲目無效活動佔據了課堂太多的時間。如教師為創設一個情境佔據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又沒能給學生有價值的思考或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什麼情況下使用。不能簡單的問題學生也合作。

  4)對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差異,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課堂教學組織不佳。部分教師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6)教師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考慮不全面。

  7)教師控制課堂能力差,當出現“生成性問題”時處理不當。

  八、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年1月3月份)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3

  一、課題名稱

  1、《學困生形成原因及疏導的研究》。

  2、本課題研究專案於20xx年1月由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延市教研發【20xx】06號檔案)批准立項,課題編號為:125YWX—2167。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所謂學困生,即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於學習習慣不好,或由於方法不當、或由於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不能適應普通學校教育下的學習生活,造成學習效果低下,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均不能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的學生。

  在新的形勢下,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校一些學生也在學習和品德方面存在著一些新的問題,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我們探討和摸索。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透過對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疏導對策的研究,摸索出對學困生正確引導的方法,形成一套適合我班甚至我校學生健康成長的對策。有可能將其轉化為創造性思維,推動學生髮現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健康的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家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工作非常重視,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的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教育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

  2、新一輪課改精神,也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之一。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為基礎,學生良好的學習和品德習慣不能形成,這一目標是不能實現的。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全面分析學困生消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原因;

  2、探索提升學困生課堂參與度的有效方法;

  3、讓學困生在積極的課堂參與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成功,獲得進取的力量,發現學習的奧妙和樂趣。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對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學生自身形成的原因;

  2、學校教育方面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

  3、家庭和社會教育方面缺失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對學困生疏導的對策:

  對學困生的疏導對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利用正面典型的成功事例,培養學生的思維的轉變;

  2、引導學生透過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克服不良習慣;

  3、透過培養師生情感,轉化學困生思想上的認識,提高教育水平;

  4、努力為學困生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其潛移默化,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這是開展課題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中,努力用科學的認知理論為指導,不斷研究,探索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所要採取的方法和途徑,同時用這些方法和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品行的習慣,進一步驗證、豐富研究成果,形成儘可能有效轉化學困生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透過發放問卷,調查表格,瞭解家長、教師對學困生的認識及學生的認知狀況。對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認真分析找出問題所在,使對學困生的轉化研究更有針對性。

  3、分析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態下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況各項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理論。

  4、文獻法:蒐集相關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梳理、分析,瞭解目前學術界就此問題的研究成果,探索對學困生疏導轉化的對策。

  八、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分四個研究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為課題確定與申報階段。本階段的主要目標為完成課題的申報工作,主要工作為,分析學生現狀,確立研究課題並形成申報材料,完成課題研究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20xx年1月)為課題開題階段。本階段的主要目標為完成課題開題工作。本階段的主要工作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目前學術界就此問題的研究成果,建立課題研究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開題報告,進行課題開題。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為課題研究階段。本階段的主要目標為完成課題研究工作,形成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形成的原因,尋找轉化學困生的方法與有效途徑。本階段的主要工作,實施課題研究,分析目前轉化學困生的基本方法及對策,總結提煉研究成果,並進行初步驗證,進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階段(20xx年6月)為課題研究結題階段。本階段的主要目標為完成課題結題工作。主要工作為收集、整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材料,分析研究資料和資料,形成課題研究報告,彙總課題研究成果,準備課題驗收。

  九、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3、課題研究階段性實施方案、階段性工作總結。

  4、課題研究資料彙集(調查報告、研究過程記錄等)。

  5、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6、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十、保障措施

  1、有制度保障

  課題組將在學校教科室的指導下每週活動一次,定期召開課題會議,組織有關理論及科研知識的學習、開展課題研討活動 。

  2、有學校的高度重視

  學校行政會、教科室重視對課題的研究,透過課題研究、公開課展示、座談會等形式宣傳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而且課題組定期召開研究情況彙報、交流會,以確保各階段任務順利完成。

  3、有實力雄厚的科研人員

  本課題組成員具有足夠的研究經驗和研究能力。從能力看,課題組成員為中學一級教師,有著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和勇於課改、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的工作熱情,多次參與省、市、區、校級課題研究,這些都保證了本課題的成功實踐。

  4、有充足的物質保障

  學校有足夠的圖書資源,有研究所需要的網路資源,也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能夠為課題組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足夠的時間、場所和各種有利條件。

  5、有濃厚的教研氛圍

  學校特別注重教學教研活動,始終把“科研興校”作為辦學方針,教科研氛圍濃厚。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4

  一、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自己提出的課題得到上級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課題實施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課題開報告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幹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範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科研課題開題報告要了解其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基礎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複別人走過的路,而是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基礎紮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深人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只有這樣制定出的開題報告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三、課題開題報告的結構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後的首要工作。透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瞭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想得到什麼,怎麼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後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研究的背景

  2.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絡和區別

  3.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4.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5.課題研究的目標

  6.課題研究的內容(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7.課題研究的過程

  8.課題研究的方法

  9.預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參考文獻

  四、課題開題報告撰寫規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明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有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最後就是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這是課題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提出的背景間有著必然的、照應的聯絡,不能遊離或架空。

  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寫成諸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一位高中化學教師在課題開題報告中對其課題意義是這樣寫的:“高考實施3十X方案後,化學學科作為一門選考科目,其教育、教學必將受到一定影響。如何在當前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和教育水平,這是化學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正是以3十X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影響為引線,以1999屆至20xx屆為觀察樣本,運用觀察、統計、訪問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實施過程中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這樣有針對性地寫使別人一看就覺得科學性、實用性比較強,的確有價值。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絡和區別

  闡述這部分內容必須採用文獻資料研究的方法,透過查閱資料、搜尋發現國內外近似或界於同一課題研 究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歷史背景方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簡述本課題的來龍去脈,著重說明本課題前人研究過沒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通過歷史對比,說明各階段的研究水平。

  現狀評述,重點論述當前本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著重評述本課題目前存在的爭論焦點,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闡述本課題與之聯絡及區別,力求表現出自己課題研究的個性及特色。這一部分的內容應力求精當,力求體現自身研究的價值。

  發展方向方面的內容:透過縱(向)橫(向)對比,肯定本課題目前國內外已達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能的發展趨勢,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決的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指向操作層面,即透過課題研究對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促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好處。它的闡述是透過假設關係,勾勒出透過研究可能會或一定會產生的實踐效果。

  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於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在理論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可能比較匱乏,但也不可否認,透過研究,可能達到了對某一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對某一理論進行了具體闡述與充實,或許還會產生賦予全新內涵的實用理論。這部分內容有就寫,無則免。

  (四)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界定即定義,課題界定,即對課題的詮釋,對課題的核心概念進行說明。採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論、整合文獻知識等,以分段或標題陳述的形式確定概念及其內涵與外延,採用分——總的方法,對課題中的研究物件、範疇、方法,抽取出本質屬性分別給予概括,最終形成對整個研究課題名稱的科學界定。

  如: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策略研究》這個課題中,對課題的界定為: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圍繞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理論和知識,積極探索與研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途徑、方法、手段及學校環境等方面的問題,為職業學校進行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可借鑑的實踐模型。

  創新精神是指人的綜合性的積極穩定的創造性心理品質,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因循守舊而積極求新的精神,是驅動外顯創新行為的內隱動力。人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以創新精神為基礎,沒有創精神便沒有人的一切創新活動。因此人類的創新精神是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與靈魂。

  實踐能力是指人們運用理論知識、操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支撐性理論也就是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理論支撐行動,科學的理論是科學研究的保證。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透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研究目標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

  1.教師:透過研究希望獲得某一(些)教育教學規律,落實在知識產品上,表現為教師教育知識的增長,教育經驗的豐富,教育方法的創新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等。

  2.學生:透過研究所要達到的培養人才的目標,落實在學生的身上,表現為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

  3.學校:透過研究所要達到的學校教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落實在學校工作過程中,表現在學校的效益上。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將研究題目依據研究目標展開、細化為若干小問題。課題越大,內容越多,越要具體,研究範圍較大的課題應列出各子課題的內容。

  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例如:《初中語文活動課實驗研究》的開題報告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步驟和計劃)

  課題研究的步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一般劃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中期實施階段、後期總結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明顯的時間設定,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要有詳盡的研究內容安排、具體的目標落實,從而保證研究過程的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透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兩種方法。比如,要研究學生實踐能力的現狀必定離不開調查法;要研究問題家庭學生的教育對策可採用個案法等等。這一部分是課題方案設計的主體,課題研究是否有價值、目標任務如何得到研究落實,在這部分應給人一覽無餘的感覺。

  (九)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帶來什麼成果?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教學論文、專著、影像資料(含課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學具、學生作品等。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十)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課題的可實施性,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是否具備,如研究所需的資訊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學歷、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經驗等等是否具備。它建構於先進的理念、科學的設計、紮實的功底等,一句話,就是要從若干方面說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去完成。

  成立課題組、健全研究機構,做到研究任務、時間、人員三落實;制度保證:制定課題管理條例、規範學習、研究制度,以激勵為槓桿,啟用教師研究熱情;經費保證:設立課題研究專項經費,保證研究過程中相關書籍、必要裝置的添置及外出學習、開展活動等的經費來源;技術保證:聘請專家擔任顧問,選派骨幹外出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做到教學科研化,科研教學化,使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5

  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麼水平,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瞭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麼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准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裝置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麼管理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6

  一、課題的內涵概要

  所謂“多元評價”是指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所建立的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化學的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化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透過評價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所謂“高效教學”,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單位時間內,即在課堂40分鐘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我們認為,我們平時所說的“輕負擔、高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學”這種課堂教學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但是,“高效教學”不應該僅僅是指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增進,而且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其顯性標誌應該是:課堂教學既要有課程內容選擇上的廣度和深度,還要有課程實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適度,更要有課程組織落實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說,“高效教學”的課堂要做到資訊量大、思維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觸及人格與靈魂。

  二、課題研究預期並已基本解決的問題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基本解決了以下主要問題:

  1、透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化學學習的自信心;

  2、透過實踐,使課堂變得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學習效果明顯。

  3、研究解決相應學科高效課堂的評價體系,用客觀、準確、科學的評估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4、透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自己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更新了教育觀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化學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加快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一項不斷地發現價值、判斷價值和提升課堂教學價值的活動;是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也有很大意義。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多種功能,比如導向、激勵、預測、鑑定、診斷、改進、考核、管理功能等。透過本課題研究我們一方面瞭解了我校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在課堂教學高效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研究解決化學學科高效課堂的評價體系,用客觀、準確、科學的評估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根據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我校未來幾年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透過對我校課堂教學高效化發展的研究,結合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去粗取糧、取長補短,可以更好地促進全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和教學。

  四、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新課程的評價理念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也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化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化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化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2、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

  該理論認為,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透過教師簡單的講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強調設計輕鬆有意義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該理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具備建構性教學理念,透過教建構促進學生學建構,透過建構性教引導學生建構性學,在建構性教與學的偶聯中,謀求教學效果的高效益。

  3、多元智慧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中有七種智慧必須受到關注,而且同等重要,即音樂智慧、身體運動智慧、化學邏輯智慧、語言智慧、空間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等,每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只有一種智慧達到輝煌境界,而事實上幾乎具有任何程度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運用多種智慧的組合來解決實際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因此,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多種能力組合的個體,而不是隻擁有單一的、用紙與筆可以測出的解答問題能力的個體,顯得十分重要。

  (3)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

  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③“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④“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研究步驟:

  1、前期工作(20xx年6月—20xx年9月)

  選定研究課題,蒐集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透過學習和調查研究,摸清了教情與學情,撰寫了課題研究方案。

  2、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分析原因,制定對策,並付諸實踐,總結經驗,。同時,開展課題研討課及教學反思的交流活動,並撰寫可以研究相關論文。

  3、成果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二)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研究

  透過上階段的研究,我們認為應考慮在以下五個維度上構建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

  (1)教學目標;

  (2)教學策略與方法;

  (3)教師角色;

  (4)學生角色;

  (5)教學效果。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預先想要達到的結果。它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正確處理《標準》、教材以及學生實際水平三者之間的關係,從知識、能力以及情感與態度這三方面作出統一的考慮。作為化學教師,要善於將教學單元的總目標恰當地分解為每課時的教學目標。具體評價標準如下:

  (1) 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標準》要求。

  (2) 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教學要求恰如其分。

  2、教學策略與方法

  同樣的教學內容,經由不同的老師講授,達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這就是教學策略和方法重要性的體現。由於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在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鬧思考,動口交流等多種感官參與下,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所以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評價就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結果,而且要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體驗等。教學策略因勢利導,照顧到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學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給予充分的指導。

  3、教師角色

  對教師角色這一課堂教學評價內容的思考,我們認為:教師在一節課中所承擔的某種角色往往決定這節課的成敗好壞。許多專家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有多種:

  (1)教師是學生的親密夥伴,扮演合作人的角色,幫助學生訪問和處理資訊;

  (2)教師扮演“總設計師”、“舞臺總導演”的角色,為學生的登臺表演作準備。

  (3)教師的“服務者”角色,所謂服務者是指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訪問資訊的多種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等。我們透過對周圍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經過分析,發現當前教師特別一些老教師在對教師角色這一問題沒有很好的把握,延續著以往教師作為課堂主宰,絕對權威的角色,課堂中教師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聽。教師的這一角色使自己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忽視了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師的這一角色定位註定了整堂課教學的失敗。因此,教師要注意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正確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條件。

  4、學生角色

  課堂教學評價內容中的學生角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何種身份,以怎樣的形式來獲取知識的。根據對部分教師的瞭解,他們對學生在課堂中以怎樣的角色出現都有著較正確的認識,都認為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負有責任,也就是說學生應把學習當作一種內在的需要,而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動的加以學習的,他們是主動的知識尋求者,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有獲取知識,重新建構知識的需求和能力,他們有著對知識的自我理解,是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體。但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老師認識歸認識,實際課堂教學中卻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儲存知識的“容器”,學生很少以其原有的真正角色出現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搞請學生的角色,忽視學生的主體角色,將會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5、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主要指透過教學過程的反饋資訊檢驗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一堂課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教學效果,即“講求實效”。具體評價標準如下:

  (1)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好。

  (2)學生思維活躍,資訊交流暢通;學生會學,學習主動,課堂氣氛好。

  (3)學生應答面廣、質量高。

  (4)資訊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課內練習正確率高。

  (5)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構建化學課堂評價方法

  做了前面的基礎工作之後,著重分析當前學生在學習化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平時上課忘帶書,不認真聽講,討論時趁時講話,分析時不注意傾聽,作業經常忘做諸多現象,而教師方面則存在著課堂教學評價目的單一,缺乏情境化和規範性,根據以上情況初步制定了化學學科學生評價體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改進,現基本已形成一個模式。

  1、教師重新認識評價目的

  不少教師認為評價目的無非是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等級或選拔人才。這些認識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並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下的評價目的是什麼?“促進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評價觀的精髓。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教學活動的反饋資訊,檢測學生學到了什麼?學到何種程度?以及判斷教學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若沒有達到,具體的原因在哪裡?有沒有加以調整的可能必要等等。由此可見,評價起著診斷、反饋及促進的作用,是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教學手段。要全面認識評價的作用,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認真領會並在新課程理念下大膽創新,如此,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擺脫條條框框的限制,才能如魚得水地掌握屬於自己的課堂教學。

  2、結果與過程並重。

  以往過分強調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主要看課堂上學生學會了什麼。而現在提出的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過程,並不是不要學習的結果。相反,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能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教學之中,運用一定的方法,經歷化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更好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說,結果與過程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它們並不是一對矛盾,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沒有學生的情感的積極投入,沒有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有效參與,只專注結果,只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重走題海戰術之路;而課堂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到下課學生卻一無所獲的過程,說明學生並沒有真正投入到化學學習之中,長此以往,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三維目標的落實只能成為一句空談,因此,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是要使學生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評價中不忘賞識每一個“主體”

  多元化評價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人”的位置上,放在“主體”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評價和為他人評價的主體作用。我們知道人的深層需要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願望,因此,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應注意情感效應。例如,當學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夠清楚,教師可以說“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師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說得更明確些,那麼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試試看。”如果學生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也應用委婉的口氣說:“看得出,你正在積極思考,但這種結論是錯誤的,沒關係,再想想。”如果有的學生的想法出乎老師的預料,但很有道理,教師可以欣喜地說:“好!有創新,老師也從你的想法中長了見識。”當然激勵的語言要注意恰到好處。千萬不要言過其實,給人帶來虛假的感覺,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單調枯燥,總是把一些套語進行機械重複,如“你真棒!”“好的!”“很好!” 課堂教學中,師生間只有相互交流、彼此溝通,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課堂上的提問、回答、評價,則是相互交流的最好時機。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應是多樣化的,具有針對性和鼓勵性。

  可見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鼓勵為主的評價,要表達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而且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對學生有獨特見解和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回答,甚至有的學生對老師或教材有不同的看法,要敢於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見解,給予高度的讚賞,使學生在教師的讚賞性評價中獲得自信,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有被讚美、被鼓勵的需求。作為教師與家長在評價過程中,我們強調“多在學生的位置上想一想”的想法,“寬容學生的失誤,鼓勵學生的成功”,能多元化、多角度地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對學習、生活的自信。

  4、評價不忘家校的溝通

  在教學中透過問卷調查、家長進課堂、主題家長會等活動的開展,讓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愛自己的父母,讓老師更能夠公正客觀的評價學生的表現。

  家長對學生,對學校以及對整個教育都會經常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並直接對子女做出經常性的評價。讓家長記錄孩子回家化學學習的情況,做到化學教學向家庭與課外的延伸,架起了家長和老師的橋樑,讓彼此都瞭解到孩子另一面的學習表現,能讓我們及時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我們將家長評價可在“個體自評”的基礎上穿插於“小組互評”和“教師導評”的過程中,或在之後進行。家長在評價之後,可以寫簡要的評語,也可以寫意見或建議。“家長評價”主要側重於評價學生在家庭的表現,讓學生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增強了,體驗到點滴的成功感,而且還逐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

  5、學生對學生的評價

  ⑴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興趣

  在實驗的初始階段,我們儘量採用實物演示、動畫演示、課堂遊戲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以這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評價的興趣,調動起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在學生初步嘗試評價的時候,要求教師多采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發言流利、聲音響亮的同學給予表揚,由此建立起他們評價的信心。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評價的方法後,我們多采用小組競賽、對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多種活動形式擴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釋放學生的精神活力,啟用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輕鬆愉悅的學習交往中主動發言,積極交流。

  ⑵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就必須發揮“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評價的方向,點撥他們評價的方法和要領,我們主要採取三方面做法教會學生評價的方法:

  ①建立評價的常規

  評價,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建立一套完整的課堂評價常規有利於幫助學生順利掌握參與評價的步驟。課堂評價常規包括“聽”、“想”、“評”、“聽”。“聽”是指聽清楚對方的發言,這是做好評價的前提。“想”是根據別人發言內容進行思考,組織好評價的語言。“評”也就是以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最後的“聽”是虛心地傾聽別人的反饋意見。課堂上建立了評價常規,學生評價的內容就更具體充實,更具有針對性。

  ②掌握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評價有著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果從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上劃分,有自我評價、同桌評價、小組評價、對組評價、全班評價、師生評價等六種評價形式。如果從課堂教學的方法上劃分,評價又可以分為以下的七項:多項評價,即讓學生圍繞問題,從不同角度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比較評價,即當問題的答案出現兩種不同意見時,讓學生進行比較。補充評價,即在聽取別人的發言後,在贊同的同時,補充自己的意見。建議性評價,即對解決某些問題提供參考意見,或針對不足提出解決方法。爭議性評價,即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異議,據理力爭。讚賞性評價,即贊同別人的意見,並說明自己贊同的理由。創造性評價,即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6、評價中做到因人而異

  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先天因素或後天因素的制約,其身體發育或個性發展都有差異。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做到因人而異,教師應根據情況做出期待式的評價。對學生在課堂上製作的作品進行及時合理的評價,對那些製作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及時的指導,並做出相應的縱向評價。

  六、課題研究的結果

  1、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從學生方面分析。新的評價方案的實施不僅讓學生成為了評價的主人,同時也真實地記錄了學生學習化學全過程的表現和成果,學生得到更多的是表揚和鞭策。學生可以大膽地發表見解,創新精神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個性得到了張揚,自主、合作和課外探究能力得到較快的發展。由於創設了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氣氛,學生興趣盎然、熱情參與、較好地解決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問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由原來被動的接受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在學生開始能主動地收集、處理和釋出資訊資料,懂得自己做知識歸納小結,自己給自己評價,能主動參與合作和交流,也敢於上臺表演和展示自我。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1)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理念。

  自我批評的創新人格,而且使教師懂得了應當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從學科學習入手,透過主課堂主渠道的教育教學、科技創新活動,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各方面素養得到全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科學訓練。有教師總結說“生命在評價活動中豐富,課堂在評價活動中生動,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發展,教師在評價活動中成長,課程在評價活動中迴歸。”

  (2)強化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

  教師是具有專業知識、能力、訓練、組織、倫理、自主、服務、成長的專業專業人員。教師是持續發展的主體——生理已成熟、但心智上仍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教育的發展與創新都必須與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並進。教師既是學習者和研究者——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自我引導”的結果。教師始終是一個持續的學習者。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加以思考、研究、改進。由教師來研究改進自己專業的實際問題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培訓方式。

  七、研究體會與思考

  1、觀念需要更新。在教師中或多或少還存在著陳舊的評價和考試觀念,以及對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程序的疑慮。

  2、方法需要掌握。教師對新的評價體系還了解不深,在評價操作上還沒有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3、影響需要擴大。家長、社會對課程改革、新課程評價標準、內容、方法,知之甚少,理解力缺乏,因此需要我們多加宣傳、擴大影響,取得家長、社會對課改的理解與支援。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7

  一、課題名稱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意思就是知識是無邊的,我們每天學習到老,也還有一些知識是沒有學到的。無獨有偶,早期的歐洲國家也都出現終身教育思想,法國的教育家保羅朗格朗1965年把終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終身教育理論成為國際教育思潮。

  不僅如此,“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本質屬性之一,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靈魂。現代教育學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地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觀念。

  結合以上兩點,我認為教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最終擺脫教師的“教”,《老子》 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作為農村一線的資訊科技教師,我認為“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是如何授人以漁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瞭解農村中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興趣方向。

  2、瞭解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的方法。

  3、瞭解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自主學習的工具的情況。

  4、引導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自主學習的工具。

  5、培養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做自主學習。

  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方6、法。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是以本校中學生為主要研究物件,結合當地校情和學情進行開發性和應用性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為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資訊科技工具開發技術,以及如何讓學生接受並形成習慣地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自主學習的手段。

  2、行為研究法。在理論的指導下,利用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做基礎,研究學生在利用資訊科技做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程度。

  3、調查研究法。透過問卷、訪談、交流、線上測試等形式,瞭解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做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包括使用程度和受影響因素,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完成實驗報告提供充足的事實資料。同時形成研究記錄,並在後面的研究中修正這些問題。

  4、案例分析法。透過對研究物件做跟蹤式研究,發現和歸納出利用資訊科技作為學習工具和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形成記錄,並在研究實驗實施過程中進行不斷改進,並最終完成課題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1、準備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根據課題研究目標制訂工作計劃並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撰寫研究方案,組織課題成員分期進行培訓,平時分發學習資料到每位成員手中自主學習,並安排每週一次集體學習,每月一次小結、交流等,學習研究方法和資料處理方法、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原資料規範等。透過學習,不繼提升成員們的研究理論水平,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等,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建構階段:

  這一階段,我們根據課題研究目標、現有的教學標準和我校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實際、以及和其他課程整合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如果有條件,我預期設一個專題研究部落格,讓學生及老師加入部落格群,在老師的帶領下建立起一手資料,以備研修需要。

  3、研究階段:

  研究小組利用本研究課題的目的開展研究,如:除了平時上課之外,資訊教師要利用專題部落格做教學平臺,將其完全應用到資訊科技學科的常規教學和各興趣小組的教學中。教師嘗試在網上備課,將教學資源、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任務佈置等放在部落格上。老師在上課時,開啟專題部落格指導學生透過共享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可以嘗試將學生不懂的地方開闢專門的空間做展示,讓老師和學生進行共同討論解決。除此之外,其他與資訊科技整合的學科及其他學習上的疑問,也可以教學生如何透過網路去獲取正確答案。以便觀察和引導學生達到研究目標。

  六、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課堂模式。  

  在進行研究實驗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共享為學生學習做好前期準備。同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歷的能力,以及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

  2、 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

  學生應該在研究實驗結束後,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能夠熟練的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終身自主學習。

  3、 教師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在進行研究實驗過程中,研究小組的教師會閱讀文獻,進行實驗並對結果進行分析,在幫助學生到達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在不斷充實自己,因此,教師們的教學研究理論水平和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無形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學會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大幅度提高,最終促成教學質量的提高。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組長:龔芳 (負責課題的開題、結題以及課題研究中資訊科技科目的環節,對成果在部落格上進行釋出等工作)

  成員:諶煒(資訊科技和高中課程的整合教師,負責研究農村高中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對高考科目的自主學習)

  周玉珍(美術教師,負責研究農村中學生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對美術科目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

  備註說明:因當時申報小課題時,我還沒有確定合適的合作組員,所以在申報單上沒有填寫組員名稱。希望在開題報告提交後,輔導老師能幫我將兩位位組員新增上去。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8

  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覆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為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採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並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製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藉助其他的教具。作為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於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製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於課堂之中,那麼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最佳化。圖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透過經常不斷地重複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圖片教學具有省時並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係。

  對於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於英語教學,對於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為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透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彙,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裡相容的新型師生關係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於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並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為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瞭解

  設計問卷調查,瞭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並瞭解學生喜歡的課堂型別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並透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透過總結經驗,然後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得以推廣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為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鑽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著工作量大而課件製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

  教師可以從圖片著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慾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透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9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基礎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得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寫作更強調交際性,英語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但在我們日常英語寫作教學中,學生對英語寫作的態度卻並不積極。提到寫作學生就充滿了焦慮和恐慌。傳統英語寫作教學往往是教師給出題目或寫作範圍,讓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一篇文章。其特點是教師強調的是語言運用的準確性,重視的是學生的寫作結果。教師和學生的主要精力主要耗費在詞彙和語法等細節上,至於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篇章結構組織、分析能力和措辭用句等寫作能力的培養往往被教師所忽視。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對話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閱讀教學便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至於寫作能力的培養僅僅是透過一堂作文講座課或練習課,蜻蜓點水式的一掠而過。學生的寫作往往是閉門造車,寫作時詞句的運用、文章的形成不會像行雲流水般自然。因此,學生一寫作便有種所學不能致用的感覺。覺得用英語寫作非常困難。由此可見,學生的寫作障礙源於沒有形成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而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缺乏寫作能力的培養目標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新目標英語又缺乏這樣的閱讀文章。因此,收集各種話題廣泛,體裁多樣,表達形式活潑的閱讀文章,這為英語寫作的教與學提供了優秀的範文材料。因此,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夠活用閱讀文章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同樣能夠培養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透過對各年段寫作話題的分析確定寫作題目。

  2、透過收集各種閱讀文章為學生提供各種題材的範文。

  3、收集整理學生作文形成自己的文庫。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在各種活動中,學生為獲取知識或為得出結論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認知體驗,因而他們能夠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現成的知識點,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一個交際的過程。它需要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和表述,因此說是一個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的過程,而這兩種能力正是學生英語寫作時所具備的基本能力。

  2、閱讀課中的篇章分析有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閱讀課教學傳統上教師只注重文章大意重點詞句及語篇結構的講解。講解也只單純的服務於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法知識點的輸入。新課程所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一目標,使得閱讀課的篇章分析不但要強調語法知識點,分析語篇意義及結構,還得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閱讀材料的文體特點、寫作手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模仿,然後靈活運用。分析語篇結構有利於學生擺脫母語思維方式,學會用英語思維,有利於學生寫作中的篇章組織能力,獲得寫作技巧,從而可以克服學生在英語作文語篇水平上存在的內容重點不突出和行文缺乏連貫性兩大缺陷。

  3、閱讀課教學中的討論有助於寫作能力的培養

  英語寫作主要是指書面表達,討論用於寫作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寫前的口頭表達,即口頭作文。口頭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寫與說都具有相似的心理語言過程,即都需要先形成要表達的思想和資訊,再根據一定的規則將資訊編碼,產生有意義的句子和語段。從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角度來看,透過討論和交流資訊,能使學生對所寫的題材和內容產生立體思維與記憶構架,即讓學生知道該寫什麼和怎樣寫作。因此,閱讀課堂的討論活動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活動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符,討論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途徑

  1、透過每個年段學生話題的調查,瞭解各段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範籌。

  2、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努力創造一種師生相融、合作交流的良好口語氛圍。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彼此平等交流。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大膽實踐—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3、最佳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從語言講解轉化為學了就用。

  口語表達形式要逐步從教師講解轉變為以學生先聽、閱讀、理解、規納語言結構再快速口頭表達、問答、會話,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尊重學生主體,實施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的語言教學形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4、從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入手,為學生寫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前提。

  語言輸入再語言輸出是語言學習的步驟,因此收集、整理閱讀材料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手段和途徑。

  5、構建學生自主設計寫作方案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先聽、說、讀訓練再到寫的訓練。在聽說基礎上,學生對閱讀材料綜合分析,在合作、討論中學生對各種題材的寫作方法逐漸明確,再設計寫作方案再組織語言寫作具體的文章。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使原本呆板、零碎的詞彙知識、句型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詞在句中練,句在話中現,話在文中見。很好的培養了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6、收集整理名言警句,使文章增色

  要想寫出好文章,沒有好的名言警句是不行的,要培養學生收集名言警句的好習慣,厚積博發,使文章增色。

  7、整理學生範文

  每次學生作文後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再抄寫形成好的範文,裝訂成冊,傳看。時間久了積累多了就形成不同風格的文庫。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1、第一階段:準備(XX年9月1日~XX年9月15日):宣傳發動,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對課題組人員分工,明確任務,建立研究制度。

  2、第二階段:實施(XX年9月15日~XX年5月):課題組成員按計劃實施研究。從閱讀示範材料收集、不同年段學生寫作能力的不同素材和方法、學生範文的形成等幾方面由淺入深展開研究,每學期開3~4節課題研究課。做好研究資料的收集、建檔工作。並及時做好階段總結。

  3、第三階段:總結(XX年5月~XX年6月)按實施方案進行總結,整理資料,總結課題完成結題鑑定。

  六、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1、建立有利於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基本途徑—閱讀示範材料。

  2、形成不同年段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不同素材和方法。

  3、形成教育論文等過程材料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組長:

  副組長: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韓雪:(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姚桂華:(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劉惠:(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詹宏偉:(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劉嵐嵐:(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邱愛華:(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趙秀茹:(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裝置條件需要

  1、購買閱讀材料經費

  2、隨時收集聽、說、讀、寫資料的微機。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各科教師都一直在探索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學,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有學生的有效參與,這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項重要的表現,也是教學是否有效落實的基本環節。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存在有這麼幾個困惑,部分班級上課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但是學生成績並不理想;有些班級上課氣氛沉悶,考試成績還可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幾乎能積極回答老師的每一個問題,而有些學生從來沒有主動回答教師的任何一個提問班級的上課氣氛、學生的參與情況,固然與班級氛圍、學生的個性有關,但是能不能使學生參與課堂、並且是有效地參與課堂,關鍵還在於教師導學引導的效度,教師的導學引導必須是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引導,必須是有效的引導。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定引導情景,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得引導,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大家都特別提倡師生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中不斷地體會和領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物理素養。這當中,老師不可能替代學生去接受物理知識,而只能起到一個主要引導者的作用。那麼如何有效地實施這種引導呢?我覺得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引導情景,一步步進行正確有效引導,化難為易。這是實施有效提問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課題研究的理念依據

  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教學的主體,在課堂導學引導的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

  多元智慧理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導學引導只要相對巧妙,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注意引導,給學生提供平臺和機會,相信他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賞識教育理論。

  賞識教育在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上,建構出自身的體系,是充滿了人文思想的現代教育理念,而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賢哲思想中處處閃爍著賞識教育的光輝。在導學引導中儘可能多地採取表揚、讚美、寬容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潛能、審視自己學習的過程、修正自我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使學生成為學習上的成功者。

  (一)國外:

  (1)凱洛夫加工改造的“三中心”教學模式:“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2)杜威等人提出了以“學生”、“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指導——發現”教學模式。

  (3)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

  (4)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

  (5)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

  (6)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二)我國:

  (1)“指導——自學”教學模式;

  (2)“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3)“目標——導控”教學模式;

  (4)“情境——陶冶”教學模式;

  (5)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

  (6)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

  (7)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課堂教學;

  三、課題概念的界說

  課堂導學引導,可以具到是教師設計的某一次提問、有目的的某一個舉止動作、某一個小小實驗、有計劃的組織學生某一次活動等,能夠啟發學生進行有效思考並能提出下一個問題、露出一個表情、課後想再一次實驗等。從而達到更佳的教育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導學引導不再是一個的所謂的教學環節,而是伴隨著在課堂中的每分每秒;導學引導,也不再是平時大多數老師口中所說的教學手段,而是聰明的老師所能夠採用的教學智慧和藝術。所以,我們每一位想有所成就的教師都應該好好研究與把握。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導學引導的研究是要儘可能地做到能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引入最佳狀態,研究導學引導的方法、導學引導的時機、導學引導的難度、提導學引導的方式等的適時性,及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等。

  四、課題研究的任務與目標

  課題研究的任務:

  (1)初中物理課堂導學案的狀況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現行導學案的有效性,作用效果有多大,為分析問題形成原因及採用高效引導模式奠定基礎。

  (2)初中學生在物理課堂諸多疑惑形成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中學生物理課疑惑形成的原因,同時也要點對點地從教師導學引導方面尋找造成這種疑惑原因,從而分析提煉出更有效更犀利的導學引導方式方法,為構建效課堂中導學引導的框架和模式打牢基礎。

  (3)初步搞定初中物理課堂導學引導模式形式並付諸實踐反覆檢驗。

  (4)導學引導中的評價導學的創新研究。

  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進一步明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中所使用的導學案現狀情況。(2)構建效課堂中導學引導的框架和模式。(3)擬定課堂導學引導的具體實施方案。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2積極向更優秀的同仁學習請教,取長補短。

  3認真備課,及時反思每一節課的每一次導學引導,並進行總結提煉。4組內公開課,實事求是認真分析研究。

  5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邊實踐變完善。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6月:上報申報表,提交個人申報課題。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

  實施階段:20xx年6月至7月:理論學習、準備開題。

  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實施方案、課堂實踐、實驗探究。總結階段:20xx年9月:總結、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總結出更好用的課堂導學引導方式方法

  2、彙總具有代表性的課堂導學引導案列

  3、撰寫相關論文

  4、課題研究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員的能力

  本人長期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對課堂導學引導有長期性的思考與實踐。我成功的課堂教學實踐為這個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本區的新課程改革活動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濃厚的氛圍。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及同事的支援,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幫助。

  2、制度保障

  3、經費保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

  一、研究背景

  1.閱讀經典:21世紀國際母語課程改革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閱讀是母語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這次國際化的母語課程改革中各國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閱讀經典是提高學生母語素養和民族母語素質的必由之路。許多國家都將閱讀經典列入本國課程標準等正式檔案並作出明確的規定。如:英國,根據《英國國家課程英語》規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課程中,學生應閱讀以下作品:(1)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2)主要劇作家的戲劇,如克里斯托弗馬婁、J.B.普里斯特雷、蕭伯納、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兩部有主要作家寫的小說,從以下作者中選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兩部在1900年後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寫的高質量並且是在評論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詩人寫的高質量作品。(6)1900年後出版的,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四位詩人的高質量作品。此外,德國巴符州語文教學大綱分年級分體裁給學生列出了國內外眾多文學家及其作品。法國則為高中學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單”。美國教育部頒佈了中學生必讀書目21部,其中美國6部,英國5部,俄國2部,法國1部,德國1部,古希臘4部,古羅馬1部和《聖經》。由此可以看出,閱讀經典已成為各國母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閱讀經典:我國現行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為“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衝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閱讀中外經典!使學生在閱讀中外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同時,“尊重、借鑑並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 基於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檔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閱讀教學的概念、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地闡述,並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在“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學建議”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重視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評價建議”裡也明確提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並且《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設定了“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兩個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都說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外經典是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3.現狀分析及遇到的問題

  (1)受社會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閱讀和“讀圖式”閱讀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日趨平庸化。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此外,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這與本次語文課程改革要培養“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

  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的學生的課程目標相差甚遠。

  (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優秀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由於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較系統的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很困難。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課外讀物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3)廣大的一線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多年來一直缺少一種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閱讀課外經典的機制和策略;同時對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缺少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方法。而教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些時斷時續的嘗試,缺少科學的行為研究規劃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構。

  (4)關於新課程下引導學生開展大量閱讀文學經典的實驗,我省有部分地市、縣區作了許多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大多側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據

  1.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為,博覽、誦讀、精思、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感悟,形成較紮實的語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和各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開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委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整個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課外閱讀總量145萬字。

  3. 當今眾多教育界和社會知名學者對讀書的論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長、黨組書記):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朱永新(蘇州大學博導、蘇州市副市長):儘管我們的技術在不斷髮展,社會在不斷前行,但是同時我們人類的'前途也不斷受到挑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精神發育的遲緩。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一直認為閱讀問題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再重視閱讀,再不建書香校園,進而推動書香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值得擔憂的。

  石中英(北京師範大學):閱讀是一種品味、一種心境,它伴隨著人的成長。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讀書便沒有底氣,讀書應當從孩提時開始。

  謝維和(首都師範大學):讀書是人淨化心靈、走向文明的標誌。

  嚴文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如何讀與研究讀什麼,對於我們同樣重要。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對學習者而方,閱讀的深度比其廣度來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學者):不翻開孩子們的書包,你就無法想像他們讀書的貧乏。

  徐雁(南京大學):不閱讀的民族便談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畫(浙江省教科院):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要多讀一些,把學習的權得還給學生。

  範培松(蘇州大學):呼籲理順教育體制,還師生以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楊九俊(江蘇省教科院):讀書,為孩子構築一個更理想的心靈生態。

  傅維利(遼寧師範大學):趣味是閱讀的根本,競爭是閱讀的保障。

  程斯輝(武漢大學教育學院):不鍛鍊便沒有體能,不閱讀便沒有智慧。

  王嘉毅(西北大學):讀書帶來知識,讀書更新理念,知識與理念改變命運。

  範小青(著名作家):喜歡讀書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裡都能享受心的寧靜。

  陶文瑜(著名作家):閱讀是用心靈勾畫美的過程。

  4. 蘇霍姆林斯基有關閱讀的論述。

  “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於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透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於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於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他還提出了閱讀跟學習緊密聯絡的主張,認為閱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他還認為課外閱讀“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教師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大綱。

三、研究目標

  1.探索有關母語閱讀教學的規律,構建指導小學生有效閱讀經典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

  2.開發編寫一套《語文經典讀本》。

  3.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語文積累;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豐富實驗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實驗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實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

四、研究內容

  1.小學生閱讀經典的內容研究

  (1)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文字應具有的特點;

  (2)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字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3)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字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4)各類體裁的作品在小學每個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5)背誦篇目在各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6)外國經典文字在小學各年段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7)小學生閱讀經典文字組合呈現的體例設計和原則等問題。

  2.小學生閱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研究

  (1)提高課內閱讀教學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聯絡的途徑和方法;

  (3)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4)如何透過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5)如何搞好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6)如何透過閱讀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7)如何透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9)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何培養;

  (10)如何透過閱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認中華文化;

  (11)如何透過閱讀域外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人類的文化產生敬仰、吸納、尊重的情感,胸懷世界,放眼未來;

  (12)課本學習中如何滲透相關閱讀內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學校、圖書館等資源豐富閱讀內容;

  (14)閱讀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5)閱讀與研究性學習;

  (16)如何實現學生對文字正確的多元解讀;

  (17)小學生閱讀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學生個性閱讀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19)教師在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角色;

  (20)小學生閱讀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 題在實驗過程中,將主要採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階段

  1.第一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實驗論證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試驗前測工具;研究《語文經典讀本》的編寫體系,完成下冊的編寫;完成實驗單位的申報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開課題開題會議;各實驗單位完成實驗前測工作並寫出前測的分析報告和學校的實驗方案;完成《語文經典讀本》上冊的編寫、出版工作。

  2.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組織實驗學校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構建閱讀中外經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使用、驗證、修訂、完善《語文經典讀本》。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該實驗進行全面總結、鑑定、推廣。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課題實驗報告。

  2.出版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3.開發一套優質的小學《語文經典讀本》。

  4.錄製優秀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

  5.出版學生相關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集。

  八、研究組織機構與管理

  1.研究組織機構

  (1)實驗專案領導組:

  組 長:王景華

  成 員:李家棟、各市、部分縣區教研室主任、部分實驗校校長、特級教師。

  (2)實驗專案執行組:

  組 長:李家棟

  副組長:各市小學語文教研員

  成 員:各實驗縣區的小學語文教研員、部分實驗校校長、教師。(3)實驗學校(由各實驗學校自行組建)

  2.課題實驗管理

  該課題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據課題管理辦法,定期組織研討、交流。 《閱讀中外經典 享受讀書樂趣》課題組

  二0XX年二月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2

  一、課題名稱:

  《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

  二、課題性質:

  課題是應用型研究課題

  三、課題定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努力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討論、研究、發現,還學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想幹就幹,想寫就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它以發展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以訓練為主線,學生主動,教師主導,活動點撥,反饋矯正,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四、課題的提出:

  開放對應於封閉,生成對應於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執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式,並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教學則過分強調預設和封,。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能搞活,開放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

  而多年來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學大多屬於封閉式教學,機械地讓學生聽,一算一練缺少創新教育的環境。學生由此在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究科學的能力培養及開發創造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何尋求一種開放式課堂教學,最佳化數學課堂教學,就成了廣大數學教學工作者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新課標這一理念是針對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而提出來的,其實質是要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式教學首先是教學觀念的開放,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情境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

  1、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數學內容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就要在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編擬出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開放性教學內容。

  2、開放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的聽講為主的, 我們開放式的學生學習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師生、生生間多邊互動的活動,具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又分為三個小環節:( 1 ) 試一試;( 2 ) 議一議; ( 3 ) 辯一辯。

  3、開放教學過程

  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學過程。動態的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適時變化的,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則成為調整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動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

  4、開放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要設定開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慾望。創設情境方式是多樣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謎語情境、兒歌情境、比賽情境。總之,創設情境應有較強的指向性,應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例項或數學材料。

  5、開放教學評價

  我們在研究開放式教學評價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又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共評為主。在評價時,我們將考慮以下三點:(1)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2)重視對學生的信任;(3)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

  課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而考慮的課題。此課題涵蓋面較大,又可以分解為五個子課題:《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開放數學學習方式研究》、《開放數學教學過程研究》、《開放數學教學情境研究》、《開放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由於該課題的研究範圍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及學校、社會、家庭各個方面,既利於教師根據本校情況選擇子課題及小課題,又利於全組的合作研究。

  六、國內外同課題的研究狀況:

  對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國內外各種媒體均有報道。其中遼寧、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較早,研究比較系統、紮實,效果顯著。其經驗及成果可操作性較強,對於我校此課題研究有一定借鑑作用。但我市範圍內對此課題研究不夠廣泛,作法不夠深入。所以對此課題研究對我校及至全市數學教學將是有益的舉措。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積極學習教育理論,並將其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中。透過課題研究,能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質。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教學工作。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有利於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透過它,教師看得更高,更遠,有更多時間學習現代理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同時對推動我校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跨越式發展教有著極大的影響。透過此課題的研究還將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幫助教師走進科研工作的陽光大道,對於提升教師群體素質和促進各校區域間的整體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研究中,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這是開放式教學的根本目的。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課題的研究以理論研討、實踐探究法為主,透過示範課、交流會等形成進行深化和推進。

  九、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數學,是基礎工具學科,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技能。此課題的研究將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將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效果將立竿見影。對此研究,我們要求全員參加,認真確立子課題,由小至大,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研究方法以實踐探究法為主,每學期進行一次階段總結,預計五年完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3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物理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物理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理解是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這就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而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獲取探究資訊及如何去進行自主探究。因此,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課程資源顯得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課程資源極其複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探究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並把開發的課程資源利用於課堂,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一定的資源幫助下,完成即定的探究目的,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2、研究意義

  “初中物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面對初中物理課程資源繁多,雜亂,不均衡”等問題,開展分內容、分形式的研究,並透過實踐將課題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課堂,獲得真發展。小課題研究是一種小步子推進、從小環節切入、研究小問題的微型課題研究;是一種源於實踐、服務實踐、在實踐中研究、注重實用的實踐研究。

  二、關健詞概念界定

  對於“課程資源”一詞,國內外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但目前一般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或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它包括:教科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影帶、視聽光碟、計算機教學軟體、報刊、網際網路、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公共圖書館、電視節目、工廠、農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會中的各種資源。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

  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比較典型的有教材、學科知識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指的是相對廣義的概念。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開發和利用初中物理課程資源,如針對初中物理課程,開發、整理對應的教案、課件、圖片、影片、實驗、課堂練習、試卷、拓展的課外小實驗、相應的課後閱讀材料,並進行歸納。把整理好的課程資源應用於課堂,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各種課程資源,讓學生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使學生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性的學習方式發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遷移,學會創造。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有個性的教學設計方案,學生學案,從而促進物理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2、研究內容

  針對初中物理教學內容,分塊進行課程安排,對各塊內容,根據內容特點,確定開發課程資源的形式。並對開發的各種課程資源應用於課堂。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根據課程開發的各種資源能否切合學生學習實際,能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否引發學生認知衝突,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能否在互學互助中使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獲得發展,這些都與教師個人的課堂引導、教學方法及對各種課程資源的合理應用有關。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無論是創設問題情境,還是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以及課堂練習活動和同伴互助活動等,都必須注意相關的時間安排和課程資源的內容形式進行一定的取捨,以及教師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方面,都應注重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指向性和挑戰性,更應注重有效性與實用性。

  四、預期創新點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寬鬆、風趣、幽默、愉悅的學習氣氛中,學會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自主探究來學習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並將這種思維和方法運用於學習其他學科,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為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有價值的輔助資源,使課堂教學在落實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為推動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一支有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整合、總結經驗,以點帶面,推廣符合物理學科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實際的經驗與模式。

  五、研究方法及步驟

  1、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透過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驗證證據。

  (2)行動研究法:透過研究與實驗,對新出現問題進行辨別,選取最佳行動方案,開始新的情境創設研究和實驗;

  (3)案例研究法:在新課程的不同學科之間,不同模組之間,不同系列之間,不同的具體探究案例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級、同類群體之間進行橫向對比,探究有科學依據的物理情境創設新理論;

  (4)實驗研究法: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具體實驗探究式教學的情境創設,探索有效的物理情境創設新模式,形成符合學校實際的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探究式教學體系;

  2、研究步驟

  (1)20xx年5—6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召開課題申報研究會,廣泛蒐集、學習有關文獻資料,提高對課題內涵的認識,制定研究計劃,落實具體任務。

  (2)20xx年7~12月,按內容對初中物理課程進行分塊,課題小組成員按塊蒐集整理資料,把各部分內容對應的教案、課件、圖片、影片、實驗、課堂練習、試卷、拓展的課外小實驗、相應的課後閱讀材料,並進行歸納,建立初中物理課程力學資源庫(由劉穎、張振負責),電學資源庫(由楊文麗、王日恩負責),熱學資源庫(由何新姬負責),光學資源庫(由鄭智友負責)。並在課題小組內

  進行討論、研討,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課程資源系統,課題組成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

  (3)20xx年1~6月,全面實施階段。課題組研究重點放在把已開發的各種課程資源應用於課堂,課題組成員進行公開課彙報,在課堂上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種課題組開發的課程資源,並與普通課堂進行比較,進一步完善課程資源內容。課題組成員撰寫階段性總結報告及論文,並將其彙編成冊,鼓勵成員在CN刊物發表研究論文,為本課題下一階段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4)20xx年7~12月,利用課堂教學滲透有效的課改思想,構建目標體系。加強課堂教學研討、交流活動。在這一階段,注意將課程資源進一步系統化、合理化、完整化,並對課程資源的使用注意延續性,並透過各種評估方法,評估課程資源應用在課堂中的作用。各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及經驗文章力求在CN刊物發表。

  (5)20xx年1—6月,繼續開展研究工作,全面總結經驗,將研究成果彙編成冊。建立一套完整的初中物理教學評價體系;並接受評估驗收。本課題的後續研究可對以上步驟作適當調整後滾動進行。

  六、成果呈現形式

  透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形成系統的初中物理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的內容有效,貼近初中物理課堂。初中物理課程資源來源於課堂,形成於課堂,應用於課堂,對初中物理課堂帶來一定的成效。

  1、整理收集一系列完整有效、實用的初中物理課程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2、收集彙編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成員的公開課教案、實驗改進方案、優質課光碟、學生學習成果彙編、研究論文彙編、中期及後期研究報告等。

  3、收集彙編一系列課題組成員的各種獲獎證書和榮譽證書,包括論文獲獎證書、教學比武獲獎證書、指導學生參賽獲獎證書、各級政府表彰榮譽證書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4

  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課題的研究開題報告,希望你會喜歡!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應試教育的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如何紮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從人的生命成長、終身發展的高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每一所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及教師希望用準確的語言影響學生,用優美的環境教育學生,用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 影響 教育 培養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們卻忽略了教育是兒童自身內部的活動,學生自身內部會發展自己,完成學習活動。兒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齒那樣可以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部都要透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這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不容易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真實地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人,而今天,我們卻認識到了這種判斷並不符合實際,而且,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教育內部問題的累積、學生生存狀態的改變,使我們遲早都要說破這樣一個事實。當然,說破的目的是改變。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轉變,是帶有體系意義、根本意義的轉變。

  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辦學宗旨。我們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有關理論,並親自參與聽課,親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無限的生命活力。發現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種積極、歡樂、優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他們優秀的考試成績,都使我們十分振奮。無論是他們的學習狀態,還是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或是學生在課堂中的語文素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精彩展現,都使許多聽課者、聽報告者激動不已。

  正是基於以上問題的思索,我們把生本課堂課題研究作為我校的龍頭課題進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條真正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課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須強調的是,生本課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簡介

  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 師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生本教育的兒童觀: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藉,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師在教學中要儘可能 不見自我 ,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 靈魂與線索 ,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是區別於考本、本本、師本的,是區別於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做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合作學習。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標誌,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於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評價觀:生本教育提倡減少學習成長期的頻繁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課任老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 為而不爭 。到了現實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 以學生髮展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將此理論用於課堂教學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兒童中心說 並引起了教學改革的浪潮,自19世紀以來,西方各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驗,已形成一種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極為輕鬆的課堂教學,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非常不夠,不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自素質教育提倡以來,教育理論界對傳統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如 愉快教學 情境教學 等都體現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實驗在廣州率先開展以來,目前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學校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導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人之生命創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產生快樂,產生素質,產生成績,使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執行的良好動力機制,破解了困擾多年的難題,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成功之路。

  3、素質教育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21世紀教科文研究組織的專家們提出: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並且啟用起來。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對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興趣,而不只是完成現成學科知識的傳播,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力爭培養新時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所長也認為,提倡素質教育,就要把當前的師本教育體系轉變為生本教育體系,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去發展、去創新,並努力使教育立足於可持續發展上,順應教育特徵,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進,從中獲取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於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觀念,如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教師觀:教師應是學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學生觀: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本能力量的調動,能夠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德育觀:以學生美好的學習生活作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礎,學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是透過學生的內化來實現的。

  5、本專案研究將充分發揮我校資訊教育技術方面的優勢,將多媒體網路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運用網路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真正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協作化和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專案研究不僅涉及到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而且包括了音樂、體育、美術、科學、思品等所有學科,其改革面之廣、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專案的一大特色。

  四、本課題的理論意義

  本課題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以及廣東教科所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為依據,立足於現代知識經濟社會,著眼於為未來培養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創造能力的人才。本課題立足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理論運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力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克服其存在的問題,探索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1)對小學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具體理解與認識:

  (2)在對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與解釋的基礎上構建各學科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3)結合我校的課堂教學實際,對構建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透過 小組合作、先做後學、先學後教 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及自信地參與、主動學習的情境,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持續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採取例項教學法、觀察及情景法、合作討論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現代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的過渡。

  七、組織機構

  (一)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 張隨鄂

  副組長: 閆紅蓮 李榮華

  骨幹成員:王玉芳、劉 偉、鄭如紅、黃偉鋒、韓旭輝、張俊生、張 楠、戴剛毅、劉運金、王 靜、黃慶華、左玉霞、鄒玉萍、王轉運、吳 華、閆改桃、彭 宇、朱秀梅、張繼紅、米德新、韓俊麗、李波 、鄭 輝、任玉淑、陳 萍

  (二)子課題組織機構

  每個教研組要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申報子課題,以各教研組的子課題為基礎,進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實驗與總結。

  具體子課題組織機構如下:

  語文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黃偉鋒 ;副組長:韓旭輝;組員:全體語文教師

  數學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鄭如紅;副組長:張俊生;組員:全體數學教師

  英語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韓俊麗;組員:全體英語教師

  綜合學科子課題組:組長:劉偉;副組長:張楠;組員:全體綜合學科教師

  (備註: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可以選擇一門學科參與課題研究)

  八、實驗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課題的申報立項。

  2.負責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課題研究組織。

  4.明確課題研究規範和課題組成員各自的任務。

  5.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6.現代教學技術裝置,電腦、資訊網的設定與準備。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構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師群體,深入學習相關理論,以理論指導課題實踐。

  2.加強實踐指導,組織課例研討,引導實驗。

  3.觀測學生主體意識、個性特點與創新思維的發展,做好階段性的調查統計。

  4.撰寫教學反思、階段性總結,不斷調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總結階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寫並修改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成果歸類整理。

  3.上報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估。

  九、預期成果

  1.文字類成果:

  (1)實驗結題報告;

  (2)教師研究論文集、教師案例集;

  (3)學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製品類成果:

  (1)生本課課例光碟;

  (2)生本教育活動圖片;

  3.學生髮展類成果:

  (1)學生、家長調查問卷;

  (2)學生髮展表現的物化成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5

  時間:XX年10月

  立項號:plxktXX151

  課題名稱: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

  負責人:羅xx

  所在單位:xx鎮中心幼兒園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注重幼兒的勞動教育,但也有不少幼兒受到家長的過度庇護,過分溺愛,所有的勞動事務都被家長包辦了,或是一些家長過分重視幼兒對知識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培養,而忽視了勞動習慣的養成,使幼兒失去了勞動的機會,喪失最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讓幼兒失去了勞動的能力。 以幼兒園為主渠道,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樹立起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的良好品質,培養家政勞動、手工勞動的技能技巧;形成透過勞動教育培養幼兒創新素質評價標準;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觀察,全面瞭解幼兒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掌握髮展水平;研究過程中,培養幼兒勞動技能的方法,進行創新實踐的有關資料。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以幼兒園為主渠道,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樹立起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的良好品質,培養家政勞動、手工勞動的技能技巧;形成透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評價標準;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觀察,全面瞭解幼兒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掌握髮展水平;認真學習勞素質教育要求及有關理論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過程中,培養幼兒勞動技能的方法,進行創新實踐的有關資料,進行經驗總結。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1.收集資料。 2.組織課題組老師學習。3.現狀調查分析。 4.在明確不同年齡幼兒勞動特點的基礎上制定課題研究實施。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XX年11月----XX年5月

  1.根據目標和內容,制定實施方案。

  2.落實勞動教育目標,調整內容,定期評價。

  3.組織勞動活動觀摩,指導。

  4.做好課題實施過程中的觀察記錄及個案研究。

  5組織家長學習和經驗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6月----XX年7月

  1.撰寫研究報告。

  2.申請結題

  (1)行動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課題組結合我園教育教工作與幼兒實際制定本課題研究方案納入工作計劃將培養幼兒勞動意識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2)個案研究法主要用於幼兒不良習慣矯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對勞動意識及其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的研究。

  ( 3).調查法用於瞭解教師、家長對幼兒勞動培養的看法以及幼兒勞動水平的前測。教師運用觀察法瞭解幼兒有關勞動的行為習慣的表現。

  (4).經驗總結法我們要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規律在此基礎上提高、創新進一步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更多的瞭解和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幼兒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幼兒從心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一生的幸福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