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8篇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8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閱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匯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路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螢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於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築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誇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說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裡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範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鑑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後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說?這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裡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並試著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教師指導朗讀。

  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 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 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匯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裡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一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二建築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三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一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二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裡,“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裡盪漾,詩人為什麼說“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裡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三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四清泉。

  1、 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五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盪漾”“招搖”“揉碎”“沉澱”,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裡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麼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為什麼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透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課前準備

  1、背誦這首詩

  2、把四個大組分別分成意象派、繪畫派、結構派、音樂派這四大派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二、走進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具體簡介見課件,課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有關圖片)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2、範讀正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3、學生朗讀

  4、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著重要求學生掌握語速、語調和感情)。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1、教師背誦全詩

  2、學生背誦全詩

  五、走進詩情畫意(課件展示7幅圖畫,這7幅圖畫按詩節順序排列,教師一邊開啟課件,叫一個學生一邊在展示螢幕前解說每幅圖畫。)

  六、鑑賞品味

  (一)思考、研討

  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是藉助什麼形式傳遞出來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

  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你對哪一節詩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二)交流、領悟

  1、針對第1題讓學生交流後明確:

  ●作者藉助景物描寫來抒發感情。(融情於景)

  ●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對於”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圓其說。

  2、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臺講意象美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2)讓學生感受繪畫美

  ●由繪畫派的學生展示他們根據詩中內容所畫的畫。

  ●由繪畫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3)讓學生感受結構美

  ●由結構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結構美主要體現在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4)讓學生感受音樂美

  ●由音樂派派代表上臺講音樂美

  ●教師總結:這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

  七、比較總結:《再別康橋》與下面幾首詩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引導學生思考後明確: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結論:這首詩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課後作業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瞭解新詩鑑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採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

  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絡,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於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

  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鑑賞法: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物件、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鑑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