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再別康橋》教案

《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三、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四、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

  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著為所欲為,意味著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群落,在西方,貴族影響著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1、朗讀指導、

  (1)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裡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裡: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裡,你認為哪一節是高潮?為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2、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

  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為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裡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裡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