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

垃圾分類的教案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1

  【活動目標】

  1、認識垃圾分類標誌。

  2、分辨回收的垃圾。

  3、嘗試進行垃圾分類。

  4、瞭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懂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5、激發幼兒對垃圾分類的活動產生興趣。

  6、知道垃圾是怎麼處理的,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課前請幼兒製作一張家裡垃圾記錄表,認真填寫。

  2、蒐集並瞭解有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

  3、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2個、幼兒分類用的生活垃圾、幼兒分類用的小垃圾箱。

  4、分類垃圾箱大掛圖、垃圾分類圖片。

  【活動過程】

  1、交流分享,說說生活中的垃圾。

  師:孩子們,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任務,請大家記錄這幾天家裡產生的垃圾,你們完成了嗎?(完成了)快把記錄結果和旁邊的小夥伴說說吧!

  (1)小組交流。(拿著記錄表,互相說說)

  (2)個幼介紹。(誰想把記錄結果說給大家聽聽?)

  小結:

  每天我們的家裡會產生許多垃圾,主要有廢紙類、塑膠類、金屬類、玻璃類、織物類、廚餘類、有毒有害類垃圾。這麼多垃圾你們平時是怎麼處理的?(放到垃圾箱裡;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分類放進垃圾箱"師說:你在哪兒看到分類垃圾箱的?)

  2、問題思考,商討垃圾處理方法。

  (1)認識垃圾分類標誌。

  師:老師這兒就有兩個垃圾箱,我們快來看看!

  ①提問:仔細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顏色、標誌)(找兩三個孩子說)這是什麼標誌?可回收物是什麼意思?不可回收物是什麼意思?

  ②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這是可回收標誌,這是不可回收標誌。回收以後經過特殊處理能再為我們服務的就是可回收垃圾,這樣的垃圾應該扔到可回收垃圾箱中;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不可回收垃圾,應該扔進不可回收垃圾箱中。

  (2)討論垃圾分類方法。

  師:咱們記錄的垃圾要跑進哪個垃圾箱?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來,然後和旁邊的小夥伴說說吧

  ①幼兒小組討論。(引導孩子說塑膠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電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先說劃圈的,再說不劃圈的)

  ②提問:誰願意把討論結果介紹一下?

  ③個幼回答。

  小結:

  哦,原來廢紙類、塑膠類、金屬類、玻璃類、織物類是可回收垃圾;廚餘類、有毒有害類是不可回收垃圾。

  3、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類意義。

  師:咱們剛才分的特別好,老師特別佩服你們!為什麼要將垃圾分類處理?

  幼兒自由回答。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垃圾分類標記,嘗試按標記給垃圾進行分類。

  2.懂得垃圾分類的方法,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二、活動準備

  1.各類實物垃圾,如香蕉皮、廢紙盒、空易拉罐、礦泉水瓶、酒瓶等。

  2.2只垃圾分裝桶,上貼2種標誌。

  三、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活動匯入

  1、教師帶領幼兒在隨地丟垃圾的地方走走,提問:"你們看,地上是什麼呀?"幼:垃圾。

  2、教師:"小朋友想象一下要是你住的地方到處都是這種垃圾,你覺得怎麼樣?那我們該怎麼辦?"

  3、引導小朋友嘗試發言。幼:應該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

  教師:"對,我們就應該把這些垃圾寶寶放到垃圾桶裡,把它們送回家!"

  2、認識垃圾分類的標記。

  1、教師展示垃圾寶寶的"家"。

  2、嘗試讓幼兒說說這些圖示分別表示什麼,教師並進行一定的引導。

  教師:"你們看,這就是垃圾寶寶的家---垃圾桶,你們認識它們嗎?"讓幼兒說說。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都認識了這些標記,接下來我們每人選一個垃圾寶寶,把它送回家。"

  3、垃圾分類

  1、幼兒第一次操作:垃圾分類

  2、檢查分類情況。

  3、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垃圾寶寶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家。"(教師與幼兒一起看,不對的進行討論,應該放在哪裡。)

  4、教師:這個桶裡面是紙張,它是紙張寶寶的家;這個是塑膠袋,它是塑膠寶寶的家;是果皮,它是果皮寶寶的家;裡面是金屬,它是金屬寶寶的家。

  5、幼兒第二次操作:垃圾分類教師:"現在這些垃圾寶寶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看那邊還有許多垃圾,我們把它們也送回家吧。"(幼兒自由選擇垃圾,然後一個一個的對垃圾進行分類,教師一旁指導。)

  4、教師小結。

  1、教師:"垃圾寶寶都已經送回家了。那誰能告訴大家把這些垃圾一個個分開有什麼用呢?"邀請幼兒嘗試回答。

  2、教師:"那讓老師告訴你們,其實垃圾分類是很重要的,比如喝過的易拉罐可以製作筆盒;廢紙可以再加工變成新的紙,小朋友們可以繼續畫畫、寫字;塑膠瓶也可以再加工變成新的,再灌水;還有這些果皮就被埋在地底下了。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乾乾淨淨的,也讓我們的清潔工叔叔阿姨們減少了工作量。所以我們小朋友在平時不要亂扔垃圾(嘗試讓幼兒結合生活實際舉例子),做一個環保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能!)那讓我們一起從今天做起。

  活動目標:

  1.瞭解垃圾分類的簡單知識,根據不同標記嘗試給垃圾分類。

  2.知道垃圾回收對環境的保護,有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垃圾箱標記、各種垃圾圖片、PPT

  2.經驗準備:和爸爸媽媽一起查詢有關“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的知識資料;

  活動過程:

  一、出示垃圾標記,匯入活動

  你們認識這個嗎?(可回收垃圾)

  你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嗎?

  這個標記你們認識嗎?(不可回收垃圾)

  你們知道生活中的不可回收垃圾有哪些嗎?

  我們今天就要比一比,誰能把垃圾扔到正確的垃圾箱

  二、分組比賽誰可以將垃圾扔進對的“垃圾箱操”,請每組派代表介紹理由。

  老師把幼兒分成4組,給每組幼兒分發操作材料,讓幼兒將垃圾的圖片進行分類。(教師巡迴指導,同時留意一下幼兒的表現,選擇等下上臺的代表)

  老師請幼兒代表上來將分好類的垃圾圖片貼在展示板上,請每組代表說說這麼分的理由(其他組內小朋友可以在代表說完後補充)

  老師公佈正確答案,看那組小朋友最會扔垃圾,進行表揚。

  三、整理對可回收和不可會收垃圾的經驗,幼兒在進行扔垃圾練習。

  請小朋友說說可回收和不可會收垃圾都有哪些特點以及他們是怎麼區分的。

  老師根據小朋友的討論總結:

  (可回收垃圾可分為廢紙類,廢玻璃、廢塑膠、廢金屬:不可會收垃圾可分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老師出示圖片,幼兒回答這是什麼垃圾。

  四、還有那些垃圾分類的標誌(簡單介紹廚餘垃圾、有害垃圾的標誌)

  小朋友們除了可回收和不可會收垃圾兩個垃圾分類的標誌外你們知道哪些垃圾分類的標誌?

  還有廚餘垃圾、有害垃圾的標誌

  五、幼兒討論:說說為什麼要垃圾分類。

  垃圾亂丟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經過分類的垃圾可以節約資源

  垃圾分類可以保護環境

  小結:希望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為環境做一份貢獻。將垃圾分類,舉手之勞。

  幼兒園中班環保教案《垃圾分類和回收》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立意旨在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為一種生活習慣,特制定以下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其危害,並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引導幼兒願意為維護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錄影內容:美麗乾淨的辦公樓。又髒有亂的小區)

  2.佈置乾淨的白色玩具區域和髒亂的蘭色玩具區域。

  3.事先準備收集一些廢舊品材料。(各類實物垃圾,如舊報紙、果皮、廢紙盒、礦泉水瓶、清潔精瓶、衣拉罐、廢電池等。)

  4.準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個。

  活動過程實錄

  一、瞭解垃圾的來源

  播放錄影(錄影內容:美麗乾淨的辦公樓。又髒有亂的小區)提問討論。

  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觀看錄影,老師提問一下:

  1、小朋友都看到什麼了?你們喜歡是哪個地方?為什麼?

  2、說說你知道的垃圾有哪些?

  3、如果到處都是垃圾,我們的環境會變成什麼樣?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呢?垃圾應該怎樣處理呢?

  二、幼兒參與評選“玩具區域”

  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參觀玩具區域,好好觀察,看看哪個小朋友觀察的好?

  1.教師帶幼兒參觀玩具區域,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環境,啟發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你喜歡哪個區域?為什麼喜歡這個區域?

  2.請幼兒思考後,用貼笑臉紅蘋果的形式評選出“乾淨區域”。

  3.引導幼兒互相討論:為什麼你們不選蘭色玩具區域?如果你住在那裡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

  4.教師小結:蘭色區域滿地垃圾,又髒又臭,大家都不喜歡。而白色區域整潔有序,受人歡迎。激發幼兒收拾垃圾的慾望。

  5.教師介紹垃圾箱,讓幼兒整理垃圾,放入垃圾箱。教師觀察幼兒分類情況,在操作中引導幫助幼兒正確的分類。

  6.給幼兒說明什麼叫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物品。

  可回收的垃圾有廢紙、塑膠、玻璃、金屬、布料等等

  不可回收的垃圾有菸頭、果皮、菜葉、雞毛、煤渣、建築垃圾、油漆顏料、食品殘留物等等。

  三、遊戲:看誰做得越快越正確。

  教師說出某一垃圾的名稱,如果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幼兒就做形似“0”的動作;如果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做形似“X”的動作。

  四、將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做進一步分類

  1.組織幼兒戴上手套清理蘭色區域的垃圾,並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欣賞變得乾淨美麗的“玩具區域”,並告訴幼兒垃圾一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

  活動延伸:

  1.將垃圾分裝桶放在活動室的一角,督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分類處理垃圾。

  2.向家長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並付諸實踐。

  1、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索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地傾聽老師及其他幼兒的講解和回答;並能積極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2、絕大多數幼兒透過探索活動了解了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園配合,激發幼兒初步的瞭解。

  幼兒參與積極,本班幼兒的水平和個別差異應該有更深的瞭解。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具區域引導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活動過程中有效的調動和保持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活動中能適度的給幼兒以幫助並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指導。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2

  活動設計背景

  本學期我們班的主題活動在——環保的主題上,因此一開學我們就制定了相關的計劃。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透過挖掘家長資源開展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空氣變髒了”等主題活動。在本月主題“垃圾越來越多”時,在豐富孩子們前期的經驗時,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紛紛都在說“垃圾的來源”“垃圾的種類”“垃圾的用處”等話題。在本主題的第二次課後,我們都弄清楚了垃圾的來源時,他們的興趣還頗濃,我想著也許是這個主題和孩子們的生活很貼近,孩子們的經驗較豐富,當然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操作學習,在孩子們身邊挖掘有價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設計了本次教育活動《垃圾分類》,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來提升原有的經驗,從而獲得智慧和成長。

  活動目標

  1、瞭解垃圾分類的方法。

  2、體驗製作垃圾標誌的樂趣。

  3、培養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次課的重點是要求孩子瞭解垃圾、垃圾的種類並學習分類。

  2、本次課的難點是要求孩子製作垃圾分類的標誌。

  活動準備

  隨身碟《環保小尖兵》8-9頁、電子互動白板、A4紙、畫筆、透明膠帶、剪刀垃圾桶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談話匯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出示垃圾袋內準備好的垃圾)

  師:對,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垃圾。現在我們要用這些垃圾來玩一個好玩的遊戲,小朋友想想這些垃圾可以怎麼玩?

  師:那我們一起來玩玩吧。(開啟隨身碟《環保小尖兵》8-9頁之遊戲----垃圾分類)

  二、基本環節

  1、幼兒討論垃圾分類的作用。

  (1)提問: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請小朋友分組討論)

  師:既然垃圾分類這麼重要,那我們在丟垃圾時就要將同類的垃圾丟在一起,那該怎樣區分呢?(引導幼兒按垃圾特徵進行分類:瓶瓶罐罐、紙類、廚餘、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啟發幼兒製作垃圾分類的標誌。

  師:(出示一個垃圾)這個垃圾應該放在哪個垃圾桶呢?怎樣區分垃圾桶呢!我們一起來給垃圾桶做一個標誌。

  3、製作垃圾分類的標誌。

  師: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已的愛好對標識做設計,分組進行討論。製作成功後請各組將自己的標識分貼到幼兒園每個班級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結束環節

  師:寶貝們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學到了垃類的相關知識,還做了一件光榮的事——幫助幼兒園的其他班級製作了垃圾分類的標誌,比如:XX的標誌是收集紙類的,DD的標誌是收集瓶罐的。這樣大家將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塊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參與到環保的活動中,我們的環境才會更美好。

  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和家長分享垃圾分類的心德,並和家長一起在家執行垃圾分類。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孩子們都是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來,一開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後各孩子們生活中的垃圾袋,從裡邊出示一些常見的垃圾,將孩子帶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遊戲法,請小朋友嘗試根據隨身碟中的垃圾分類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瞭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體驗垃圾分類,作為匯入環節,從本次課孩子們的表現看是比較好的。在第二個環節中孩子們來討論垃圾的用處時,個別孩子對這個概念的含義理解不夠,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就顯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法,往後再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孩子的發展水平,當然在活動中舊的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定的實物分類遊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於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後面製作分級分類的標誌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誌,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後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3

  活動目標

  1、瞭解垃圾分類的方式以及不同的顏色標誌,學會自己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2、透過趣味兒歌的方式認識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與隨意處置的危害,建立起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

  3、透過實踐體驗活動,參與垃圾分類操作,深入理解垃圾分類的方式,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4、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重點:瞭解垃圾分類的方式以及不同的顏色標誌,學會自己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難點:深入理解垃圾分類的方式,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活動準備

  1、手套、不同顏色標誌的垃圾袋、垃圾分類回收提示板,部分垃圾實物。

  2、ppt、製作垃圾分類回收影片。

  活動過程

  1、聯絡生活引話題,認知垃圾分類好處多(引導幼兒們切實理解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

  藉助多媒體裝置,展示“垃圾山”的照片。

  師:“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製造垃圾。每天呀,我們這座城市都會製造出山一樣多的垃圾。可是呢,你們知道嗎?這裡面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教師展示垃圾回收廠的圖片,以及垃圾和回收後製作產品的對比照片。

  師:“大家看,你們畫完畫的廢紙可以做新的紙,你們丟掉的玻璃瓶可以做鏡子……大家說說,這些垃圾還能用來幹什麼呢?”

  幼兒們舉手回答。

  師:“按照科學家們的計算,一個城市每天垃圾回收利用完,夠我們幼兒園所有的小朋友家裡用一年以上呢。”

  師:“可是,孩子們,你們說,釘子能用來做新的紙箱嗎?”

  幼兒回答。

  師:“因為不同的垃圾回收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環衛工人們都需要先分類,才能回收。可是,我想問問大家,如果垃圾桶裡的垃圾都是這個樣子的,工人們該怎麼回收呢?”

  教師藉助圖片展示一個未合理回收的垃圾桶,裡面有鐵釘、玻璃片、果皮、塑膠袋、廢紙等各種垃圾,隨後展示環衛工人用手給垃圾分類被玻璃瓶割傷的照片。

  師:“孩子們,你們說說,我們怎麼樣才能避免環衛工人叔叔們被垃圾傷到呢?”

  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最終一起總結出自己丟垃圾時就做好垃圾分類的策略,並且給幼兒們做出總結強調。

  2、參照實物來對比,趣味分類好遊戲(藉助兒歌學習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藉助趣味遊戲進行深化。)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怎麼樣給垃圾進行分類回收。今天啊,我們用一首有趣的兒歌來學習。”

  教師首先播放兒歌和相關的動畫。

  教師結合圖片以及攜帶的垃圾實物,給幼兒們逐句講析兒歌,講解每一種垃圾分類回收的不同標誌,以及劃分的原因。講解完之後,再次播放和幼兒們一起學習並嘗試跟讀。

  幼兒們熟悉兒歌,掌握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之後,教師開展趣味遊戲“我會分類啦!”。教師先為幼兒發放不同顏色的手牌,藍紅綠分別代表三種垃圾。然後以搶答競賽的形式,每次拿出一件垃圾,讓幼兒舉牌說說應該回收在什麼顏色的垃圾桶裡。當幼兒答對時,教師就藉助多媒體裝置播放相應的那句兒歌。

  (環節評析:藉助兒歌學習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藉助趣味遊戲進行深化。)

  3、自制環保垃圾袋,對照兒歌做標記(藉助手工遊戲,記憶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

  幼兒們學習完兒歌之後,教師一邊繼續播放兒歌,一邊為幼兒們發放不同顏色的垃圾袋,然後和幼兒們一起對照著兒歌圖片上的垃圾分類標記。自己選擇不同顏色的彩筆或者蠟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垃圾分類的標籤,然後貼上在相應顏色的垃圾袋上。

  師:“剩飯剩菜瓜果皮,廚餘垃圾放藍桶。兒歌裡是這麼唱的。大家看看,圖片裡藍色垃圾桶是什麼標誌呢?這些就是廚餘垃圾,我們來自己仿照著,畫一個相應的標記,然後貼上在垃圾袋上好不好?”

  (環節評析:藉助自己動手製作環保垃圾袋的手工遊戲,讓幼兒們再次複習兒歌,記憶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

  4、變身分類宣傳員,一起上街去實踐(動手參與中深化對於垃圾分類回收的認識,對兒歌的內容進行踐行,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師帶領幼兒們攜帶著自己製作的分類回收環保垃圾袋,一起走出校園,自己動手去踐行垃圾分類回收。

  師:“我們一邊唱《垃圾分類歌》,一邊去附近的社群,幫大家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吧”

  教師帶領幼兒向社群內居民發放宣傳單,唱兒歌,作表演,宣傳垃圾分類回收,講解垃圾分類回收的好處。同時,教師讓幼兒們以“套圈”的形式,邀請家長們玩垃圾分類回收的小遊戲,藉此繼續宣傳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

  活動總結

  幼兒透過《垃圾分類歌》幫助認識到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理解垃圾分類回收與自己個人和家庭的關係。在教師的後續引導下,幼兒們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回收習慣,在園內園外進行踐行堅持。同時,這種行為將會被幼兒帶動拓展到家庭之中,在園內掀起一股“垃圾分類回收從我做起”的風氣活動。同時,因為本次教學活動的帶動,我們也會注重在園內進行相關教育活動的開發和引導,多帶領幼兒開展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活動,從園內到園外推廣教育成果。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4

  設計意圖: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資源浪費的日益嚴重,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幼兒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抓好幼兒時期的環保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活動目標:

  1.能區分可回收垃圾,有多垃圾,其它垃圾並能正確分類。

  2.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重點:能對廢舊物進行分類,並認識相應的分類標誌。

  活動難點:在對廢舊物分類的基礎上,能分辨出那些是可以迴圈利用的。

  活動準備:ppt

  活動過程:

  一、說來信

  地球媽媽生病了,他渾身不舒服咳嗽打噴嚏你們知道原因嗎?原來每天人類都會造出那麼多的廢物和垃圾堆積在她的身上,使她又髒又亂,還有累,你們有什麼辦法,幫幫地球媽媽嗎?

  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垃圾分類

  1.一般採用三角形迴圈的三個箭頭來表示可回收垃圾.像紙類,塑膠,金屬,織物都屬於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還包括廢紙和紙製品,衣服和針織物,塑膠製品,金屬。

  2.大家觀察一下,這個圖示也是一個三角形,不過只有兩個箭頭,而且箭頭朝下這叫其它垃圾。

  其他垃圾包括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外的廚房,菸蒂,塵土,一次性尿布等。

  3.這個標誌小朋友應該能猜到吧,它呢,就是有害垃圾。

  像廢電池過期藥品,油漆桶,熒光燈管都屬於有害垃圾。

  三、現在來考考你們都記住了嗎?

  像廢電池,它屬於有害垃圾。

  紙和塑膠杯都屬於可回收垃圾。

  西瓜皮,桔子皮它都屬於其它垃圾。

  四、小朋友們,簡直太棒了,我替地球媽媽,謝謝大家!

  希望大家今天回家以後把這些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老師相信在小朋友們的宣傳下地球,媽媽會越來越美的,再也不會生病了

  教學反思: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從幼兒身邊最為常見的垃圾入手,讓孩子們懂得了垃圾給環境、地球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從而知道應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同時利用廢舊紙盒變廢為寶學會製作陀螺。在活動開始時如果我利用圖片等對比的形式,讓幼兒看圖評價講衛生和不講衛生兩種情形的對比判斷,讓幼兒評價他人行為對錯中將會隊自身行為習慣有更好的引導作用。另外在製作陀螺過程中因為個別幼兒動手能力差,如果鼓勵幼兒互相幫助會讓他們共同提高動手能力及樂於助人的品行。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5

  教材分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大班社會領域指出:愛護身邊環境、注意節約資源要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瞭解基本的行為規則。而垃圾作為環保的一部分,對於幼兒來說並不陌生,生活中常常發現亂丟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設計了以垃圾桶願望作為主線的教育活動,從談話匯入入手,透過視聽、操作、遷移三大環節來喚醒孩子的環保意識。

  幼兒分析:大班孩子有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要愛護地球,保衛地球媽媽,有著粗淺的垃圾分類經驗,但具體要如何做,然而對於垃圾如何分類對於存在一定的挑戰。根據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讓幼兒透過觀察、操作、討論將零散的經驗加以提煉,從而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活動目標:

  1、瞭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並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圖片。如:花生殼、枯萎的花、生鏽螺絲、廢舊電池、稻草等等;ppt和影片短片。

  2、知識準備:請幼兒觀察居住小區及周圍環境,和父母一起討論收集有關生活中垃圾的相關知識。

  活動流程:

  一、談話匯入——引出垃圾桶的願望。

  提問:孩子們,你們有願望嗎?是什麼?

  出示垃圾桶圖片:看,今天我帶來了誰?

  猜測垃圾桶,它會有什麼樣的願望呢?

  預設:舞蹈家、老師、科學家……

  預設:1、不亂扔垃圾

  2、要把垃圾分分類

  3、裝滿滿的垃圾……

  二、視聽結合——瞭解垃圾桶的願望。

  1、垃圾桶自述,瞭解垃圾危害。

  播放音訊讓幼兒傾聽垃圾桶的自述瞭解垃圾危害。

  師:孩子們看到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預設:不能亂丟垃圾、要愛護環境……

  三、操作體驗——實現垃圾桶的願望。

  1、出示垃圾桶,讓幼兒觀察。

  提問:看,這垃圾桶上面有什麼標誌?

  這些標誌代表什麼意思?

  2、操作體驗,學會分類。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圖片

  ①自主操作,嘗試分類。

  規則:a、四人一組,合作操作。

  b、先觀察圖片,集體討論再分類。

  ②觀看影片,二次分類。

  觀看短片《健康環保從垃圾分類做起》

  提問:看清楚了嗎?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又是有害的?

  認識可回收、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標誌。

  四、拓展經驗——昇華垃圾桶的願望。

  提問:那你們想知道可以回收的垃圾是怎麼樣回收再利用的嗎?

  觀看影片:塑膠瓶回收再利用

  師:孩子們,如果你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不亂扔垃圾、分類投放垃圾、愛護環境幫助垃圾桶實現了它的願望,它會更加開心快樂。

  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是以幼兒身邊事物出發,幼兒更易理解,及日後的作用。讓幼兒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貼切事實本身,在幼兒理解範圍。對幼兒對環境意識方面有很大的認知得提高,促進幼兒積極向上的心態,透過繪畫,給幼兒自由的心理想像空間,展現出幼兒的心理嚮往。情景表演起到了師生互動,增加師生感情。活動效果很生動,有趣。建議組織一次幼兒愛護公共設施環境的活動。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6

  活動目標:

  1.能區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並能正確分類。

  2.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願意為維護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5.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核心要素:

  有垃圾不亂丟會分類再利用

  宣傳員要牢記愛壞境靠大家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垃圾分類圖片等)、垃圾分類的影片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問:“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可是你們知道這些垃圾都到哪兒了呢”引導幼兒思考是去了垃圾場?埋在地下?被廢棄了?送到了養殖場,還是去了回收站?

  1.是再次提問“垃圾到底去了哪?”

  2.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生活垃圾,在太平洋上人們產生的塑膠垃圾已經形成了“第八大陸”。

  3.師引導幼兒觀察,地球媽媽因為環境被汙染都留下了眼淚。

  4.師再次引導幼兒想想這些垃圾應該如何處理?

  幼兒:漏天堆放!

  師:那我們看一看漏天堆放有怎樣的危害呢?

  5.師普及垃圾漏天堆放的危害;

  6.師引導幼兒說出垃圾應該分類回收。

  7.師放動畫影片讓幼兒瞭解垃圾應該如何分類。

  二、師重點講述垃圾應該如何進行分類

  1.師:看完影片,咕力告訴我們,垃圾可以分為“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

  2.師:(出示四種不同圖示)是帶領幼兒一起來分一分。

  3.師:(出示塑膠瓶,玻璃瓶,廢紙、金屬等)“屬於什麼垃圾?

  幼:(看圖片標誌)可回收垃圾!

  師講解可回收垃圾的種類,方法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4.師:(出示剩飯,橘皮,爛菜葉等)“屬於什麼垃圾?

  幼:(看圖片標誌)廚餘垃圾!

  師師講解廚餘垃圾的種類以及如何處理廚餘垃圾。

  5.師:(出示廢手機、廢電池等)“屬於什麼垃圾?

  幼:(看圖片標誌)有害垃圾!、

  師講解可有害垃圾的種類以及對人類環境的危害。

  6.師:(出示建築工地垃圾,陶瓷等)“屬於什麼垃圾?

  幼:(看圖片標誌)其他垃圾!、

  三、活動結束

  播放垃圾分類的圖示以及各種垃圾讓幼兒嘗試分類。

  四、結束部分

  小朋友,真能幹,現在我們就告訴我們身邊的爸所有人讓他們一起來將垃圾分類,保護環境。那樣我們的地球就會變成更加的美麗。

  活動延伸:

  1.將垃圾分裝桶放在活動室的一角,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分類處理垃圾。

  2.向父母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並付諸實踐。

  家園互動:

  1.家長在有垃圾要進行處理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進行分類。

  2.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分類標誌,然後貼在自己家的垃圾桶上,讓孩子在生活中也可以常常做到垃圾分類。

  3.請家長陪同孩子在外就餐或者遊玩時,主動的向別人宣傳保護環境和進行垃圾分類的知識。

  《垃圾分類》教學反思本課所涉及的是環境保護的教育問題,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瞭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養幼兒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環保意識,使幼兒體會到社會環保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因此我設計了關於垃圾分類的教學。透過這次關於垃圾分類的活動教學,不僅使幼兒體驗到垃圾分類的情況,更意識到社會環保問題的嚴峻性,增強了孩子們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幼兒掌握瞭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在活動中更是對小朋友之間的合作、觀察、辨析的一種考驗,在活動中對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文明禮貌的人文素養則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本節微課,以與幼兒互動的方式進行,從孩子們對垃圾認識的回答中,小結出有些垃圾還是有用的,只是被放錯的地方的原料。根據這個標準,讓幼兒動手把垃圾分類。再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處理垃圾的?”。本次教學活動充分以幼兒為主題開展活動,幼兒興趣非常濃厚,因為活動主題來源於幼兒的身邊,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透過精心地設計、適當地指導,出示大量幼兒常見到的實物,引導幼兒在調查、訪問、考察中自主的進行活動,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認識與能力。幼兒透過教師的引導,可以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使他們在開放的活動情景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我相信透過這次活動充分的激發了孩子們社會責任感。孩子們在垃圾分類的操作活動,體驗並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更加直觀地體驗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垃圾能汙染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

  2.學會將垃圾分成玻璃、電池、紙張、金屬、塑膠等幾大類,培養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1.教師講述故事《窗外的垃圾堆》的前半部分,引導幼兒續編故事的後半部分。使幼兒懂得垃圾會無汙染環境,對身體的健康有害。

  2.讓幼兒瞭解我們在幼兒園裡產生的垃圾,如用過的廢紙、吃點心時扔掉的包裝袋等。在家裡產生的垃圾,如廢棄的牙膏皮、舊牙刷,裝味精、鹽、糖的袋子,盛洗滌劑的瓶子,吃剩下的飯菜,丟棄的果皮,果核等。

  幼兒討論:有了垃圾應該怎麼辦?教育幼兒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無論在家、在幼兒園、還是在公共場所,有了垃圾要扔到垃圾箱中,不要汙染環境。

  3.教師和幼兒一起倒出被放置一個月的塑膠杯裡的東西,看看哪些東西腐爛了,哪些東西根本沒有變。使幼兒知道不能亂扔那些不會腐爛的廢品,學會垃圾分類的方法,教師和幼兒共同製作垃圾分類箱,並畫上回收標誌。

  幼兒討論:怎樣進行垃圾分類?教師可示範一些組合型垃圾的分類,如香菸盒最外層的包裝屬塑膠類,中間的香菸盒屬廢紙類,最內層的錫箔屬金屬類;啤酒瓶的瓶蓋大多為金屬類,瓶身為玻璃類,包裝紙屬廢紙類。

  請幼兒操作,將塑膠杯裡的東西進行分類。按照廢紙、廢塑膠類、廢金屬、廢玻璃、不可回收的廢品分別放入自己製作的貼有回收標誌的紙箱內。這樣將垃圾分類,即可以減少汙染,又能節約能源,一舉兩得。

  4.教師請幼兒觀看《垃圾分類與再生利用》的錄影,使幼兒進一步瞭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這種方式是防止環境汙染,達到迴圈使用的目的。

  教學反思

  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定的實物分類遊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於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後面製作分級分類的標誌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誌,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後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有關垃圾分類的教案8

  設計意圖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鎮人口的高度密集,生活中的垃圾越來越多,在真實的生活中,人們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很嚴重,對“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的認識和運用還很缺失。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是好教材。”《指南》在社會領域對5~6歲幼兒也明確提出“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的要求。本次活動“我是小小垃圾管理員”就是在此理念下的具體實施,是將幼兒園課程與孩子生活緊密聯絡的體現。到了大班以後,孩子的動手、分類等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這也為本次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可能,學會垃圾分類管理從小做起。

  活動目標

  1、認識並理解生活中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的標記。

  《指南》健康領域教育建議中提出:幫助幼兒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記。

  2、能根據各種標記對生活中的垃圾進行分類。

  《指南》科學領域中的教育建議:引導幼兒在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分類、概括。

  3、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幼兒爭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的情感。

  《指南》社會領域目標2“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中的“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垃圾標記,並能根據標記進行分類。

  難點: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標記的理解。

  活動準備

  課件ppt 、影片等

  幼兒操作材料:用於分類的各種垃圾實物卡和垃圾分類板。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引發幼兒想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的願望

  (觀察哭臉的垃圾桶圖片)

  師:這裡有什麼?為什麼這兩隻垃圾桶會不高興呢?

  二、認識“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標記

  1、觀察標記,認識理解。

  (出示標記,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箭頭上進行對比觀察。)

  師:我們來看一看垃圾桶上有什麼?這兩種標記有什麼不一樣?

  教師小結。

  2、根據標記,嘗試分類。

  (出示垃圾實物卡和分類板)提出操作要求:請小朋友四人一組合作完成,按標記進行分類,並能講一講這樣分的原因。

  3、交流分享,影片提升。

  (展示幼兒垃圾分類板)

  師:誰願意上來講一講你們一組是怎樣分的?不可回收垃圾有什麼?可回收垃圾有什麼?

  師: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教師把有爭議的垃圾實物卡呈現出來。)

  師:那這些垃圾到底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假如你能認真看,仔細聽,也許就能找找到答案。(觀看影片)

  4、運用經驗,重新調整。

  師:小朋友你們找到答案了嗎?

  師:那這裡分錯的垃圾該怎麼辦呢?(幼兒運用新經驗主動調整。)

  三、認識和理解有害垃圾的標記。

  (問題情景匯入)

  師:小朋友,廢棄的小電池應該放在哪個垃圾箱裡呢?

  (出示有害垃圾標誌)

  師:有害垃圾標誌是什麼顏色?上面有什麼圖案?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害垃圾呢?

  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一些有害垃圾。如:過期藥品、化妝品、電燈泡、油漆桶等它們都應該放進有害垃圾標記的垃圾箱裡。

  活動延伸:我來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組織幼兒開展“我是小小垃圾管理員”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群,將建構的新經驗在生活中進行運用。

  教學反思

  1.透過這次活動,孩子基本意識到良好的環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2.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發言的機會較少,片段播放的比較抽象,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這些問題。

  3.作為幼兒的啟蒙老師,我覺得很有必要從生活的點滴中教會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