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6篇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該篇文章是蘇教版必修五的科學之光的第一課。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和魅力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之前的教學中,達爾文對待科學的態度、達爾文的研究經歷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經過學習,我瞭解到,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不會的,會的部分學生可以透過自學完成。所以關於達爾文的簡介我準備刪去,只從其研究經歷入手切入。

  教學目標:

  關於教學目標的設定我準備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入手,透過方法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待科研的態度。閱讀方法主要包括

  1、依據一些關鍵語段概況文章的能力(研究經歷的概況)

  2、從全文入手篩選、判斷資訊的能力(對待科研態度的學習)

  3、學會讀懂緒論、序

  教學過程的開展:

  教學過程以四個“一”展開。主要包括瞭解一個人(達爾文大家都聽過,但他的研究經歷並不熟悉,透過研究經歷的概況進一步瞭解他)、瞭解一種觀點(生物進化的觀點學生也都知道,但到底是什麼並不熟悉)、明白一種人生態度(透過全文大家梳理對達爾文的科研的態度)、會讀一種文體(這裡的文體指“序”,可聯絡學生之前學過的《指南錄》後序、《滕王閣序》)

  教學效果反思:

  學生基本能知道概況內容時要注意寫作順序,包括時間、空間、時空順序,同時知道時間的展示不一定要出現數字,可以使xxx的時候,xxx以後。瞭解生物進化的觀點也很容易解決。接下來是達爾文對待科研的態度。這裡可聯絡課後聯絡,採用詞語刪掉和補充上讓學生對比兩句之間的關係。學生也基本能理解。最後是關於“序”的介紹。課後聯絡透過找一篇“序”理清“序”的內容來對文章進行強化。綜上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2、感受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體會科學說明性文字的寫作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辨別資訊、篩選資訊的方法。

  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教師點撥引導。

  2、講讀結合,以讀帶讀。

  媒體設計

  圖片、文字、影片綜合運用。

  教學思路

  一、匯入

  在記敘、議論、說明三類文字中,你最喜歡讀哪類文字?最擅長寫那類文字?為什麼?(以多媒體展示)

  (說明:以問題的方式匯入,學生會以此展開對舊知識體系的回顧與篩選。)

  二、探究閱讀。分層消化

  1、無目的閱讀——篩選資訊混亂。

  說明性文字真的讓大家手足無措、知難而退嗎?

  (說明:教師以質疑方式引入,要求學生在教師不做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自讀課文,讀後交流自己所獲得的最明確的資訊,進而引導學生:說明性的文字並不難,因為每個人讀一遍都會有收穫。以此鼓勵閱讀說明性文字的信心,激發閱讀興趣,但教學重點並不在此,在於探究:同一篇課文為什麼大家得到的資訊不一樣?原因何在?)

  明確:辨別資訊、篩選資訊與每個人的經歷、學識、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有關,何況我們要求的是無目的閱讀。(多媒體顯示)其實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的閱讀目標,所以我們只有明確閱讀目標,才能在閱讀中少走彎路。

  2、有目的閱讀——篩選資訊。

  教師按照思維的規律,遵循從整體到區域性的原則,和學生一塊設定閱讀目標,並有目的地依次展開設定好的閱讀目標:

  文章說了什麼——文章怎麼說的——說這些有什麼用

  (1)本文的說明物件是什麼?主要觀點有哪些?

  (2)作者闡明的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是什麼?

  (3)第1、2段有什麼作用?

  (4)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說明什麼?

  問題的多少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這樣依次展開的閱讀中,學生會發現他們的答案、資訊統一多了。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為什麼統一多了?

  因為有了閱讀目標。

  那麼一篇文章閱讀目標一般從何而來?

  從題目、作者、中心句中來。

  (說明:這是整體篩選資訊。)

  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呢?透過對資訊的辨別和篩選。怎樣辨別和篩選呢?你剛才是怎麼做的?

  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向教師諮詢,最後共同歸納(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強調規律):

  整體資訊的篩選:

  關注題目、作者(知識積累)、中心句,尋找關鍵句、總結句、總提句、過渡句、反覆出現的句子,看清文章結構。

  區域性資訊的篩選:

  句式特點、長句的層次,重點詞語、代詞的指代作用,修飾成分。

  教師在這個時候用影片播放有關達爾文和進化論的有關影片,學生看完後重讀課文,鞏固深化理解資訊的篩選。

  (說明:以上內容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視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教師在問題的選擇上,知識的明確、歸納上,時間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兩課時計,應把後面的內容放入下一課時。)

  三、鞏固拓展欣賞品味

  1、以多媒體展示兩段文字,讓學生進行整體和區域性資訊篩選的練習。

  2、利用篩選資訊的方法,欣賞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這樣的說明性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虛詞的運用。

  明確: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實正透著作者那嚴謹不苟的科學態度,因為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文如其人,達爾文正是以這樣嚴肅、科學的態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列。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隨著教師的明確強調,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達爾文的科學著作及後人對他的評價的圖片與文字,使學生的理解立體起來。(黨紅英)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一、學習達爾文為科學而不懈努力,嚴謹求實的精神。

  二、透過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訓練學生篩選各種資訊的能力,使篩選資訊迅速、準確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深刻領會一些詞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篩選區域性資訊。

  教學難點:

  分析長句,對長句中一些詞語的作用進行挖掘、歸納。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整體把握文章,篩選文章中重要資訊,訓練學生對相關資訊的組合輸出能力。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人們總在對生物如何產生這一問題做著不懈的探索。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種,即生物的種,指具有一定形態和生理特徵以及一定的自然分佈區的生物類群。起源,即生物怎樣產生的。導言,即緒論,一種文體,一般用來說明著作的編寫經過,出版意圖,編寫體例,資料來源和作者情況

  二、明確學習重點,指導學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讀法”初讀課文,瞭解本文主要寫了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寫作經過;提前發表的原因;書的性質;書的主要觀點。

  (二)兩方面:書從寫作到出版的一些說明;書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寫作經過;出版說明,書的基本觀點。

  2、解決需要注意的詞語:

  趨向:V,朝著某個方向發展;N,事物發展的方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傳佈:廣泛散佈。

  3、網頁提示本文背景知識:8MU

  三、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下列問題,完成對文中資訊的篩選:

  1、提問: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物種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自然選擇是物種產生的最重要的條件。(此題其實就是課後練習一的變換,訓練對作者觀點的把握)

  2、膠片選擇: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證明以下哪一種看法?

  A、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B、一般的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單憑一方面的條件。

  明確:選C。因為作者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有明顯區別。對於前者的例子,作者說“僅僅歸因於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對於後者的例子,作者說“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是不合理的”。而植物習性的影響,植物本身的傾向不屬於外界條件(外部環境),因此可排除B,對於A,只要抓住作者舉兩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確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問:第五段開頭的“因此”,“此”指代什麼內容?

  明確:代四段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僅僅以單方面的條件來解釋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

  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閱讀第五段,完成課後練習二。

  明確:目的: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兩點認識: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5、第六段開頭,“根據上述理由”具體指什麼理由?

  明確:家養變異的意義,即為處理“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的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6、閱讀下列文字,完成相應問題:

  為什麼某些生物的分佈廣泛而繁多,而它的鄰種卻分佈得狹小而稀少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然而這些關係,實在是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這是決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現在和將來的命運,以及變異的趨向的。

  這些關係指的是(某種生物和鄰種)的關係,它決定著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命運)和(變異趨向)。

  四、 小結:

  本節課涉及到以下幾項篩選資訊能力:

  1、對重要資訊與一般資訊的篩選把握能力。如本文中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為重要資訊。

  2、對文中相關資訊和無關資訊的辨析與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兩個“不合理”的異同。

  3、對所篩選資訊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組合能力。篩選資訊時,可以抓關鍵語句,捕捉重要資訊,也可聯絡上文,把握相關資訊。

  五、作業:同步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透過對文中一些長句的分析,訓練學生髮現句中重要資訊的能力,進而達到對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學步驟:

  一、明確本課學習重點,檢查作業情況:

  課後二、三、四題。

  二、關於長句及長句的分析:

  長句:容量大,資訊豐富,顯得莊重的句子,有時是單句,有時是複句。適用於詳盡地敘述事物或嚴密地闡述道理,多用於書面語,特別是科技文和政論文。

  長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尋找主幹(主、謂、賓),剔除枝葉(定、狀、補)或分清各分句間的層次關係(偏正、並列、轉折等),以達到對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葉”在句中的作用,它們往往在程式、時間、範圍、條件、數量、位置等方面對句子主幹進行限制,從而使長句嚴密而周到,很多時候,“枝葉”在句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去掉它們會使句意大變。

  三、從文中選出幾個長句,分別運用找主幹法和劃分層次法進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在南美洲看到的關於生物的地理分佈和現在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係,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確:一二句並列關係,二句是個單句,主語“關係”。

  2、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於捉取樹皮裡面的昆蟲,僅僅歸因於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

  明確:一個長單句,主語從開頭到條件,是一個句子來充當一個成分。

  3、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明確:一個複句,第一層在“根據”後邊,轉折關係;第二層在“仍然”前面,假設關係。

  教師歸納:用這兩種方法,主要是從主體上把握句意,而對句中細微之處的分析則必須注意句中關鍵詞語的表意功能。

  四、從資訊篩選、挖掘的角度對下列長句進行討論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蒐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引導學生篩選出相應的詞語:寫作前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蒐集、整理、研究;

  蒐集過程中的關鍵:耐心、全面(各種)說明估計的謹慎:也許、一些

  2、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

  提問: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為什麼還會有錯誤出現?

  明確:“力求”二字不可忽視,它對後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極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飾到“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所以會有錯誤出現。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佈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化,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係,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投影)對本句的四種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以槲為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都是十分複雜而又難以理解的。

  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係,就不能歸因於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個例證。

  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以及它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植物的槲寄生的構造和相互關係,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樣,對它的結構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關係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明確:B正確。A中“又難以解釋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對應點,原句主要是“僅僅以……來解釋……,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與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變成了頓號,使原有的選擇關係變為並列關係。D的錯誤與A同,程度還甚於A,故不對。

  4、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後才能得

  到完善的結果,但是這裡所不能辦到的。

  提問:句中“事實”與“證據”兩詞能否去掉一個?

  明確:不能。因為事實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證據”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兩個詞聯用,體現了作者的周密。

  提問;“敘述”和“比較”兩個詞能否去掉一個?

  明確:不能。前者能使人瞭解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表現本質;後者能使人鑑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裡,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體現了作者的嚴謹。

  5、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提問:把本句中的“線索”換成“證據”會有什麼不同效果?

  明確:因為本句中有“還不夠完備”的話,所以作者只說“提供線索”,說明作者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換成“證據”,句意就變成了可以提供帶規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結論。這句話也鮮明體現了作者的嚴謹、周密。“一切”、“最”兩詞表現了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 小結:

  本節課,主要針對文章中的一些長句作了相應訓練,理解長句,不能簡單停留在懂得大意,而應深入挖掘句中關鍵詞語的豐富資訊,還要注意一些修飾性詞語如“必須”“最”“應該”“可能”等,對於關鍵詞語在程度、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物種起源》原文閱讀

  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②,在南美洲看到的關於生物的地理分佈和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係,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國以後,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蒐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作了一些札記。1844年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寫成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間斷。我希望讀者能原諒我作這些瑣屑的陳述,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現在(1859年)我的工作將近結束;但是全部完成還需要更多的歲月③,並且我的體力漸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將這個摘要付印。現在在馬來群島研究博物的華萊斯④先生,他對於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這也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一個原因。

  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有許多論述,我沒能指明它的來歷和參考資料,但是我希望讀者相信我的正確。同時,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本書所述及的,僅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結論,略舉少數事實,作為說明,希望讀者不要嫌其過簡。我極其盼望,並且感到有這樣的需要,將來能把我所根據的一切事實和參考文獻,詳盡地刊印出來。因為我十分清楚: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作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到一些與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後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但這是這裡所不能辦到的。

  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於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⑤它們的胚胎的關係、地理的分佈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麼,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⑥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如氣候、食物等等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後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於捉取樹皮裡面的昆蟲,僅僅歸因於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又槲寄生⑦,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佈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係,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我從事本題研究的初期,就覺得要解決這個困難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果然沒有使我失望,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所以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

  根據上述理由,我把家養變異的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由此看到,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同樣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然後,我們將討論物種在自然狀態下的變異。但是很不幸,我在這裡所講的,不得不很簡略,因為要使這個問題討論得恰當,必須舉出大量的事實。

  如果認識到我們對於生活在我們四周的許多生物的相互關係還有很多不瞭解的,那麼,關於物種或變種⑧的起源問題,我們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釋,也就不足為奇了。為什麼某種生物的分佈廣泛而繁多,而它的鄰種卻分佈得狹小而稀少呢?誰能解釋這個問題呢?然而這些關係,實在是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這是決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現在和將來的命運,以及變異的趨向的。對於生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的相互關係,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雖然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而且在未來長期內也還弄不清楚,但是我們經過了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⑨的錯誤。創造論這一觀點,雖為近代許多博物學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過,但是事實上決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後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後代。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

  注:

  ①選自中譯本《物種起源》(科學出版社出版),原題是“導言”,有刪節。原著第一版於1859年刊行。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創立者。物種,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種是種類的意思,在生物的分類中採用幾級分類單位,一般分為種、屬、科、目、綱、門等。導言,緒論。

  ②[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環球遠航]從1831年開始,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免費搭乘貝格爾號巡洋艦作歷時五年的環球航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到1836年回國。博物學,舊時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③(現在(1859年)我的工作將近結束……更多的歲月)達爾文認為《物種起源》只是他的生物進化論的緒論部分,所以這樣說。以後他更詳細地論述了進化論的各個問題,進一步充實了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④華萊斯(1823—1913)英國的自然科學家。1858年他寫了一篇關於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的科學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於當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華萊斯的論文同時在林奈學會的雜誌上發表。

  ⑤[親緣關係]指生物在種類方面互相接近的關係。⑥[變異]指同種生物世代之間或同代不同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

  ⑦[槲(hú)寄生]一種寄生的小灌木,多寄生在槲、慄等樹的樹幹上。

  ⑧〔變種〕物種以下的分類單位,指變異比較顯著的個體或個體群。變異比較顯著的個體群就相當於亞種(例如東北虎和華南虎就是兩個亞種)。

  ⑨〔創造論〕一種認為每一物種都由上帝創造的謬論

  《物種起源》教學反思

  今天上《<物種起源>緒論》。

  這篇文章我從來沒有讀過,要上這篇文章,我怎麼上,還真沒有把握。因為讀過特級教師曹勇軍老師的那篇《略說語文教師的文字解讀能力》,我一定不會敷衍地上這一課。我必須認真準備,教出自己的理解。

  備課準備:

  我讀課文,一遍不行,就來第二遍,再來第三遍。這篇文章讀了幾遍?我自己記不得了。讀著讀著,我漸漸地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原來讀懂文章不是想象的那麼艱難,平時是因為沒有多讀多思,所以才懼怕閱讀。

  文章9節,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寫《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發表原因,表達謝意;另一部分是寫書中的主要觀點,各章內容和體例。第一部分是書外知識,第二部分是書內知識。每一節都有關鍵性句子。所以我給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篩選資訊,找出每節關鍵性句子和闡發的主要觀點;從文本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我制定好學習目標,找來教參對照,和教材編寫者設定的目標不謀而合。我慶幸,我沒有照抄別人的,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準備比較充分之後,上課。因為我有閱讀的體會,所以不急著涉及文章內容,而讓學生閱讀。一遍不行就讓學生再讀。學生讀過之後,我就問學生,有沒有看懂內容?學生回答基本讀懂了,我才開始上課。

  課堂程式:

  兩個學生課前演講,之後學生評價;

  匯入課文,出示兩個字:胚和槲,讓學生掌握這兩個字的讀音;

  學生自讀課文,讀懂大意;

  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概括內容(學生回答,大家補充,完善);

  學生分組找尋每節的關鍵句(三大組學生,每組概括三節,以節省時間);

  學生個人回答,集體斟酌,關鍵句正確與否。(在學生找關鍵句之前,我做了適當的指導,怎麼找關鍵句: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

  由於學生讀課文的時間比較長,還有部分內容沒有上完,那隻好下節課完成。

  教後反思:

  反思今天的課堂,我基本上滿意,因為這篇課文的內容是我自己動腦思考挖掘出來的,按照我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的。我讀懂了課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課文的重點,教起來心中有數,環節自然,也遵循漸進的原則。從學生的表現看,學生投入始終積極,不論個人解決問題,還是同位討論,都能以較佳的狀態進行。形式上有自學自讀,有討論回答糾錯。我想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定的訓練。

  這節課我自己有所得,學生有所得。

  怎麼上好一節課?標準很多。從自己的課堂我深刻認識到,教師自己必須鑽研文字,讀懂文字,讀透文字,從自己的閱讀感受中,體會學生的閱讀體驗,制定出學生能夠跳一跳就能實現的教學目標。這是我以前沒有經歷過的。以前沒有這麼深入地閱讀文字,往往是粗糙地讀一遍課文,然後複製貼上別人的東西,走進課堂,自己都沒有自信。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是多方面的。而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項基本功,一種基本能力。走過這麼多年,我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刻地認識到,解讀文字是何等重要。沒有深厚的解讀文字的涵養,沒有點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個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就得把時間和功夫放在在鑽研教材上,從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支撐點和突破口。

  挑戰自我,需要勇氣,當別人把時間放在了業餘愛好上,放在了休閒上,放在放鬆上,自己還在一絲不苟而執著地鑽研上,能堅挺得住嗎?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發展,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前輩期待的目光,我會努力,我會堅守,我會一如既往,因為我找到了開啟教學大門的一把鑰匙,找到了鑰匙,我還愁找不到出路嗎?抬頭見天,周身有陽,心中存方,腳下是路。

  這是這一節反思帶給我的動力。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資訊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的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人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資訊、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透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講練結合。透過練習提高文字閱讀的可操作性。

  教學思路

  一、導語設計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並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種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瞭解達爾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啟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

  (說明:匯入的藝術在於誘發興趣。產生動力。本課採用質疑匯入法,力求達到舊中有新,新舊聯絡。)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篩選出作者闡明的關於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

  (2)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說明:透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並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透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透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旨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語用能力。)

  2、區域性解讀,把握文中關鍵句。

  學生自主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句,然後分組討論,再集體交流。

  (說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許並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教師作一定的方法指導。)

  3、理解並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組織學生從文中找出難以理解的長句,並從資訊篩選、挖掘的角度進行討論分析。

  4、分析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解說:從對文字的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的深層含義的探究,從瞭解偉大的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在於完成情意目標的內容,也是在提升解讀文章的一種能力。)

  三、佈置作業(略)

  科學客觀地進行教學設計

  閱讀了三位老師對達爾文《<物種起源>導言》所作的教學設計(我覺得這樣定位比較恰當,說成案例,沒有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倘若說成教案,又失之於過於傳統),有一種明顯的感覺,實在、有序、切合實際。達爾文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他的文章和他的研究態度是一致的,嚴謹而踏實,科學而深刻。用他的文章進行篩選資訊能力的培養,自然適宜採用以上的教學設計方案。

  具體說,三例設計的共同特點有:

  第一,在進行單元重點學習的同時,能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獻

  身科學事業,尊重客觀事實,嚴肅認真地進行科學研究的態度。把語文能力的培養與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第二,注重引導點撥,使學生能夠以文字為依託,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究的方法,由淺入深地進行篩選資訊和品味語言能力的練習和培養。

  第三,能合理地選用多種媒體,在提高課堂教學直觀性的同時,擴大教學容量,恰當地為教學服務。

  另外,“方案一”注重從學生的知識和認知實際出發,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如在匯入課文學習時,以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加強學生有目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先進行無目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明白要準確地進行資訊篩選,必須養成有目的閱讀的習慣;結合課文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方案二”重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課外作業的設計極具匠心,富有創意,既有拓展性閱讀的要求,也有結合現實對達爾文“進化論”思想進行探究性、開放性思考的要求,突出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方案三”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絡,導語設計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對語言平實的說明文的學習興趣,並透過課外閱讀材料進行了篩選資訊能力的遷移訓練。

  當然,三篇“方案”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雖然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附有簡短的說明,補充交代了設計的目的,但是無論格式還是內容都顯得有些陳舊,不像已經開展新課程實驗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設計那樣,充滿了教師的智慧和創意,凸現出新課程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活力和變化。儘管我們寫出的只是一篇課文的簡單的教學設計,或叫備課時的教學設想,教師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對重點難點的處理,對教學程式的安排不能缺少,但是還要在各個環節中突出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比如學生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在接觸問題時可能會有的想法和疑難,我們應該採用怎樣的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等等。對一切如果沒有充分的估計,很可能會在教學活動中出現問題。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資訊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資訊、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

  (說明: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點。透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生互動。

  (說明:透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資訊,掌握篩選資訊的一些技能。)

  媒體設計

  擬採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匯入課文

  先簡介導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文文體有一個瞭解,直接醒目),再請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教師補充,運用多媒體展示《物種起源》一書及作者的照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1、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本文的思路圖,分組交流。

  (說明:透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並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透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透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能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學生說出所畫的關鍵句,而後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著文章的旨趣,標示著文章的思路,顯示著文章結構的特點。其型別為:①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提示說明物件的特徵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②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說明內容的推進。如第4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5段“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這個過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內容。③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著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層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覆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人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人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說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並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先試著讓學生總結規律,然後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可用幻燈片顯示出來。)

  3、欣賞品味。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明確:第1段,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註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後的打算,“詳盡地刊印出來”避免使別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簡略”,反映出不迴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並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遜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說明:從對文字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深層含義的探究,從瞭解偉大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解讀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與作者。)

  三、佈置作業

  1、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請同學們思考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觀點是否適合於人類社會,它與“關懷底層”是否矛盾? (王岱)

《物種起源》的語文教案6

  一、認知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資訊和材料。

  2。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情感目標

  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三、學習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資訊、整體把握的方法。

  四、學法提示:

  1、問題討論法,篩選出文章中的重要資訊;

  2、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長句,挖掘一些詞語的深層含義。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示

  1、字音

  蒐集札記瑣屑狹隘

  2、釋義

  瑣屑:

  審慎:

  札記:

  變異:

  遺傳:

  不足為奇:

  二、初讀課文,知識點積累

  1.關於“導言”。

  導言即緒論。書的前面有一篇導言,目的是讓讀者瞭解全書的要旨,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

  2.初步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A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B進化論亦稱“演化論”,舊譯“天演論”。通常指生物的進化理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部門。進化論一詞最初是拉馬克提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生命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等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3.自學課文。

  瞭解本文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並討論以下問題:

  A《物種起源》是怎樣由來的,完成KKL第5小題。

  B《物種起源》為什麼會提前發表?

  C《物種起源》為什麼還比較簡短,完成KKL第10小題。

  D達爾文研究物種用了主要方法是什麼?

  E關於物種起源問題,作者有哪兩個主要觀點,完成KKL16—20小題。

  4、本節課內容小結。

  5、完成課後作業

  a課後練習四

  b用圈點法劃出文章中你所認為的關鍵語句,並說明原因

  C讀本第八課《奇妙的克隆》

  第二課時

  1、精讀課文,篩選關鍵句。

  A首先明確什麼是關鍵句?有哪些型別?

  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了文章的旨趣,標示文章的思路,顯示文章結構的特點。其型別為:

  a、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物件的特徵或點示主要事理的語句。

  (學生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句)

  b、從結構看,重要的過渡句、總提句及總結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在文中各找出一個過渡句、總提句和總結句)

  c、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著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層次。(文中那些句子反覆出現)

  B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入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入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2、研讀課文,欣賞品味

  A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自行圈點)。

  B以其中的一種精神為話題,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完成作業:

  1.完成KKL4、8及閱讀遷移

  2.預習《神奇的極光》

  鞏固練習

  閱讀下面一個長句,選擇對本句理解正確的一項()

  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播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化,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係,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A以槲為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都是十分複雜而又難以解釋的。

  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係,就不能歸因於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個例證。

  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以及它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植物的槲寄生的構造和相互關係,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樣,對它的結構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關係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