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透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釐米是10小格,1米=100釐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透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釐米。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臺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裡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釐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釐米。

  (2)畫一條長10釐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準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

  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

  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釐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

  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釐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採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釐米1釐米=()毫米

  3分米=()釐米3釐米=()分米

  30釐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準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裡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2張電話卡片厚2()一張床長2()

  1枝鉛筆長2()一根鐵釘長2()一根黃瓜長2()

  設計目標:聯絡生活,透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釐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麼?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區域性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透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佈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誌,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透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區域性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區域性的教學透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區域性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誌。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透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同學體驗瞭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區域性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透過畫直角標誌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透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透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透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3

  1、認識時間

  (1)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走得快的,較長的是分針;走得慢的,較短的是時針;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後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複。

  (2)問過幾分鐘後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後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第一課,是常見量教學。這節課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也為學生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時、分的含義,能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2、過程與方法:透過直觀操作與演示,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的過程,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掌握基本的時間知識和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時間的知識就在身邊,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讀、寫幾時幾分。

  教學難點:

  1、理解1時=60分。

  2、概括認識時間的方法。

  3、正確認識“幾時差幾分”的時間。

  (四)教具和學具的準備

  課件,鐘錶模型,製作鐘錶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對於時間並不陌生,生活中按時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經常接觸時間,並已掌握了關於時間的一些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我以學生參與研究為主體,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建立新型的教學結構。

  運用演示法,透過直觀而形象的動畫,演示時針分針運轉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中,達到知識的自我構建。

  運用引導法,概括看時間方法時,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運用延遲評價,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識的同時收穫成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選取的學習方法是:

  讓學生探究思考,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試一試中完成對新知的探究。

  讓學生合作交流,透過小組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鍾練習,相互糾錯,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

  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思,做中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數學,構建知識,形成能力,塑造品質的方式,基於以上理解,我設計了以下步驟: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二)環節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由於本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因此我設計了5個活動,我將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活動一:複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8時,1時),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透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麼?小組內交流彙報。(設定組長,監督員,分享員)(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鐘面,同時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透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課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透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給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髮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引導學生說出時針是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標,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透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指向,為後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為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數60個小格掌握了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以致用,遷移轉化,得出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鬆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係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裡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錶,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的學習方式,以期待的學習效果。

  活動五:學會認、寫鐘面時間

  是本節課的重點。

  出示例二3個鐘錶,請學生試著認識鐘面上的這3個時間,和同桌互相說說各自的方法

  學生們學到新知後渴望實踐,出示這3個時間,形成新的認知衝突,而這些新問題正是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的,例如:時針是走過4,是4時多,分針是指向9,是45分,和起來就是4時45分。透過再次的小組合作交流,去發現、經歷和體會認讀幾時幾分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即提高了學生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來是在黑板上出示了這3個時間,讓學生認讀,指導書寫方法

  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從認識時間到會讀時間,再到會記錄時間,全面而又系統的把認識幾時幾分這一知識重難點突破了。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讓學生撥出第一節課下課的時間8時40分。

  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鍾,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2、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夥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尋找時間的不同表示。打通書本與生活,使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實現有效的溝通。這樣,學生將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數學知識,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標和格子。緊接著,透過影象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透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透過動畫演示和xx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透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透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透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絡。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透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啟用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透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匯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透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透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5

  一、 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可見,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們依據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角,難點是:正確畫角。

  三、 教法與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這一思想,採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找角、體驗——摸角、小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做角、嘗試探究——畫角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關知識,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 教學流程

  為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們做了如下設計: (一) 引出概念——創設情境,直觀感知角

  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多媒體出示熟悉的校園生活圖片。從圖片中找角,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還在什麼地方見到過角,藉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 建立概念——聯絡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

  首先,啟發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設計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悅,使他們談到的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收穫,幫助孩子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又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緊接著設計了判斷角和指出身邊角的練習,透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2、

  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我們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製作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邊的物體制作出角,這是放手讓學生把“想”和“做”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獲得成功體驗。在展示角時,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分叉的大小有關,又藉助電腦演示角的大小與長短沒有關係,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為下面畫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後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基於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嘗試探究自己畫角,教師透過電腦演示形象生動的畫角過程突破本課難點,再由學生複述畫角的過程及自己畫角來再次鞏固加深對角的抽象認識。

  (三)、豐富概念——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多媒體展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最後又設定一個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課外延伸,改變以往用總結本節課的方法結束課程。

  五、 教學預想:

  我想透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並形成角的表象。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透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說,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說,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說,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說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透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透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透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臺,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匯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匯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並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麼知道的?”透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並板書“看”;接著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後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隻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並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淨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淨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接著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後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麼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之後我出示一臺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後,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標的讀數,並說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並說說感覺。最後讓學生觀察教室裡的東西,說說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透過掂、比、猜、稱、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說一說感覺,然後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著讓學生試著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說說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透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說、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遊戲開始,我用一個塑膠袋到同學那裡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後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裡掂掂看,試著說說感覺。接著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說說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麼關係。師小結並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係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說說量物體時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於年“體重”的遊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裡不排除有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於1千克的換算關係換算成千克,並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後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並且這一節課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匯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最佳化。透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透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裡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對於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並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5661頁,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透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和製作。

  教學難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剪刀、彩紙、圖形紙、釘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情景匯入

  1:欣賞錄影。(課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遊的景象)

  二、觀察、操作探究特徵

  1、觀察,初步感知

  (1)認識對稱

  觀察照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師課件點選放大剪紙圖。)

  生:它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課件點選返回)那其它物體有沒有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呢?

  (2)揭示對稱

  像這樣物體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它是對稱的。那這些物體它們都是對稱的。

  (3)擴充套件認識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對稱的呢?(課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同桌之間自由說,全班交流)

  2、操作,體會特徵

  (1)從物體到圖形的認識

  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電腦出示按天安門、飛機、獎盃、蝴蝶等實物畫下來的圖形)

  繼續觀察,這幾個圖形有什麼特點呢?

  任選一個圖形,在小組內合作,嘗試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它

  們是對稱的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交流反饋。演示摺紙過程:對摺後兩邊是對稱的

  板貼:對摺

  師:那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把圖形對摺後發現了什麼呢?在小組裡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對稱(一模一樣)的。

  師:那其他圖形也是這樣的嗎?師加以補充:像這樣,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一樣(對稱),稱為完全重合。板貼:完全重合

  師: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請電腦老師來演示一下。(電腦演示:2個對摺完全重合的過程)。請大家把其餘的兩個圖形再折一折,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操作,小組交流述說)

  師: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點名回答)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結:像這樣,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帖: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貼課題:軸對稱圖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學生講軸對稱圖形),那誰來說說這三張圖形為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點名回答)它們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師:如果把剛才對摺後的圖形開啟來看看,還發現什麼呀?

  生:一條摺痕。

  師:有一條摺痕。這條摺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電腦演示對稱軸)(板貼:對稱軸)

  師:你能找出另外兩張圖形中的對稱軸嗎?相互說一說。(同桌交流)

  師:(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在小組裡交流一下(小組交流)

  3、識別,加深體驗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一些圖形娃娃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它們有個要求(電腦出示P57試一試)要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大家能滿足圖形娃娃的要求嗎?組長拿出信封中的圖形,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然後在小組裡說一說你選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小組合作操作)

  師:(點名回答)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學生投影展示)

  師:那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並投影展示)

  師:(小結)透過剛才的操作,同學們知道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請23名學生說)

  4、訓練,鞏固特徵

  師:看來同學們學得真棒啊!下面吳老師呢就要來考考大家了。

  (1)師:(課件出示第58頁第1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看到的一些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們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直接提問,課件演示12個是軸對稱圖形,對有疑問的再演示)

  (2)師: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學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軸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在搶答遊戲中把它們找出來吧,看誰的反映最快。(教師舉字母卡片,學生搶答)

  (3)師:(小結)為什麼N、S不是軸對稱圖形呀?

  生:(上來動手摺一折)因為它們對摺後不會完全重合。

  師:所以軸對稱圖形一定要對摺後能完全重合。(學生一起說)

  三、做一做內化新知

  (1)教學例2做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一個呢?請組長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組合作,各顯神通吧,看哪個小組製作的軸對稱圖形最美了。(小組合作設計,教師巡視)

  師:誰來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請2種不同的方法到實物投影上展示,講講他們的做法)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們做出來的軸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學生講完全重合)(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並把一些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師:昨天吳老師也剪了幾個軸對稱圖形,(電腦出示P59第4題)下面的圖案各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你能連一連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9頁,在書上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再點名回答,電腦相機演示連線)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透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把你學到的本領告訴你的小組同學。

  (學生小組交流,再點名回答)

  (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摺後的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還學會了做軸對稱圖形。)

  五、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大啊!那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大家知道我國的國旗嗎?(電腦出示P59第5題)你能在下面一些國家的國旗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我們用手勢來表示,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就搖搖手,明白嗎?

  (全班學生一起用手勢表達,老師在電腦上演示)

  (2)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那麼多的軸對稱圖形,那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電腦出示P58想想做做3)畫出下面每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翻開書到P58,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電腦演示,做對的舉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師:軸對稱圖形以其特有的對稱美,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建築也是對稱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對稱的建築,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電腦配樂欣賞著名的建築圖片)

  師: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後還可以到雅虎、百度網站去查閱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兒童亦然。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透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匯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點評: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媒介,使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幾何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圖片的顏色,在教具和課件製作中採用色彩鮮明的顏色,使學生感受到顏色的美,物體的美麗,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美,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身邊,體驗到在數學中美的教育。)

  二、實踐操作、啟用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透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透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透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點評:實踐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根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一節課下來,老師說課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的了,學生說的多了,動手操作多了,參與面廣了,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

  的、群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程序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裡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透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點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採用的小組合作較多,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點評:古建築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鮮活體現,讓學生再次感受這些對稱物體之美,設計別出心裁。)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匯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教材分析:

  本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例項,透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為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第一道例題首先出示了一組實物圖片,要求學生觀察並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徵,初步感知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並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在小組裡交流。教材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接下來,教材把上面的實物圖形進一步抽象為平面圖行,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以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9

  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透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透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透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

  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

  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領導 、各位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培智教育數學課《出生日期》。

  一、說教學內容

  《出生日期》這節課是根據智障學生智力的特點,結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編的教學內容。它為學生今後走上工作崗位或融入社會起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課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智障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出生日期的含義,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2、 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以及生活等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遇到困難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堅持不懈的品質。

  4、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活動中,樹立自信心,提高生活常識技能來補償缺陷。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用適合每個學生的目標來挖掘學生的潛能。

  三、說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四、說教學難點:

  能熟練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

  五、說教法

  1.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教師運用引導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2.遵循個別化教育理念

  個別化教學方法貫穿整個課堂,針對智障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師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課堂要求。例如要求學生會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時教師需要向每個學生逐個進行指導。

  3.體現數學課堂生活化。

  本節課透過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提取數學內容,再將其語言化、知識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從而將學習生活化,將生活學習化。這也是我從事七年培智教育一直實驗的教學方法。

  六、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更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說一說、讀一讀、動一動等自主學習方法來掌握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等能力,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七、說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地安排各項學習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匯入新課:

  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唱數、認數、認識日曆等知識,已為本節課學習內容起到了過渡、鋪墊的作用。所以用學過的知識匯入新課。

  根據智障學生對知識形成緩慢、模糊,學得慢、遺忘快等的特點,在複習時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搶答,以小禮品為獎勵,從而喚起了學生對學過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學習新課: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用各種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出示卡片引導學生觀察。以教師為例,卡片出示出生日期,引導學生根據卡片上的三種顏色,啟發學生得出:出生日期是由年、月、日三部分內容組成,使學生理解並加深記憶。

  2、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①讓學生看卡片反覆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使學生初步瞭解自己的出生日期。

  ②教師指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指導學困生讀,加深學生記憶。

  ③同桌兩個互相說自己的出生日期,並讓學生分別到講臺上說一說,不僅突出重點,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④採用合上卡片,閉上眼睛,心裡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日期,進一步加強學生記憶出生日期。

  (三)鞏固練習

  第一個練習:

  利用“比一比誰最棒”,激發學生在黑板上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

  這個活動分兩組進行:

  第一組:學生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後,我採用逐個點評的方法,檢查學生找的卡片是否正確。

  第二組:學生找到卡片後,教師採用第一組同學幫助第二組同學檢查所找卡片是否正確地方法,讓全體學生動起來。

  第二個練習:

  利用去動物園看馬戲表演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要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就能得到馬戲表演的門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門票,而且還讓學生又一次記憶、加深鞏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這個活動突出重點,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熟練自己的出生日期,突破了難點,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資料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資料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透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物件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匯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資料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資料,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資料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透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資訊?(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透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資料。

  (板書:分析資料)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資料,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資料的分段整理)

  (板書:資料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資料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資料)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透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資料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資訊,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資料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資料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透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汙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汙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資料嗎?再根據整理的資料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資料

  五、設計理念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汙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餘數的除法。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同學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例項,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我主要透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同學來感受“餘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說一說,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同學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透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說明各區域性的意義。我認為這區域性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透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透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透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同學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初步學會加、減法的估算,並透過交流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2、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些乒乓球大約有多少個?學生猜測。如果這些乒乓球大約有40個,誰想再來猜一猜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學生繼續猜測。

  2、說說下面的數各接近哪個整十數?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嘗試估算

  課件出示:星期天,老師準備買這些生活用品: 熱水瓶:28元 燒水壺:45元 水杯:24元請幫老師估計一下,帶100元錢買這三種物品夠嗎?先獨立思考,再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組內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估算方法。

  4、集體驗證。 同學們透過估算得出老師帶100元買這3種物品夠了,那麼這三種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錢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估算的方法幫老師解決了買東西的問題,真是謝謝你們了!其實,估算很簡單,只要把一個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進行大約計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這樣利用估算來解決的問題回經常碰到。

  三、應用估算

  1、秋天到了,陽光小學二年級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組織秋遊活動,瞧,瞧,他們已經排著整齊的隊伍準備出發了!

  課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圖上還有一輛限乘30人的汽車。 (1)透過看圖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估算這兩班大約一共有多少人?

  (3)學生估算

  (4)反饋。得出這兩個班大約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們要乘車去秋遊,根據你們的估算結果,你認為他們應該租幾輛汽車?

  (6)小組討論。

  (7)彙報討論結果。

  2、對號上車課件出示:開過來2輛客車,1號車上寫著“得數大於80”,2號車上寫著“得數小於80”。同學們紛紛排隊上車,有幾個同學手裡分別拿著車票,車票上寫著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數大於80的上1號客車,得數小於80的上2號客車,你能幫他們估算一下,讓他們對號上車嗎?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給小組同學說一說。學生彙報。

  3、 第31頁的“做一做”。

  4、第32頁的第二題。(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筆,媽媽又給他買了12枝,他現在的彩筆數量是一個不確定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以後同學們就可以用估算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了。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確定位置》是國標本蘇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十單元的內容。這是“空間與圖形”領域有關“圖形與位置”的內容。主要教學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單元有三方面內容:一、確定位置;二、認識東南西北;三、認識平面圖。本節課所說的是第一部分“確定位置”。主要教學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在一年級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並不感到困難。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首先呈現一幅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做操圖,標註出兩隻小動物的所在位置,這既是示範物體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確觀察的方位,為下面回答問題統一觀察方位。接下來是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的座位,說說小動物的房間號,在書架上找書,到電影院找座位等。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還很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學生的實踐操作。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后兩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後能更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經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 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標:透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

  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尋找物體排列的規律,學會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現實情境中確定位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多媒體課件、座位票、幾排或幾組的標誌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貼片等。

  二、說教法

  1、幫助學生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要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教師要儘可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系統化、數學化,為本課教學服務。

  2、結合例題進行典型示範。結合例題學習引導學生總結物體排列的規律,根據例題標註,進行典型引路,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組織好學生活動。教學時,要儘可能設計真實的情境,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同時積累活動經驗,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說學法

  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打算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

  打算事先放好標誌牌(第幾排)讓學生排在教室兩邊,憑票重新找座位。設計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排第幾個。簡要講述,並指認幾個座位進行提問。2、學生憑票找座位。坐好後多提問如:誰介紹一下自己的位置?誰知道?×××坐在第幾排第幾個?請每個同學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幾排第幾個,想好了說給大家聽。3、匯入並板書課題;4、練習:①師報第幾排第幾個,讓這個位置上的學生起立。②電腦出示例題中小動物們做操的圖景。提問某動物的位置,請每個同學選兩隻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告訴同桌它站在第幾排第幾個。引導學生關注例題標註,作為典型示範。

  這樣設計,從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參與學習的慾望,同時也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確定位置後,再把書上的例題作為練習讓學生來完成,這樣使學生把在現實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會學得輕鬆而又紮實。

  第二環節:深入探究,體會領悟

  打算安排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組第幾個;2、練習:每個學生在小組裡說說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環節的提問差不多);3、延伸:將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幾排第幾個或第幾組第幾個,並且提問:除了這兩種說法,還能怎麼說?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如倒數第幾排第幾個,×××的後一排第幾個,第幾組倒數第幾個等)。

  這樣設計,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已不是太難。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換成“第幾組第幾個”介紹自己的位置,既能滿足每個學生的表現慾望,也能有效地鞏固這部分知識。提出“還能怎樣說”這個很有數學思考價值的問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

  第三個環節:聯絡生活,靈活運用。

  設計這樣幾步進行練習:1、“拜訪好朋友”。從小動物們做完操回宿舍樓休息,過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題,電腦出示左圖景,讓學生合作:A、一生說動物名稱,一生說住第幾層第幾號;B、一生說第幾層第幾號,一生說動物名稱。2、“助人為樂”。設計並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幫忙送它回家……3、“到圖書館借書”。做“想想做做”第1題的右圖(電腦出示),找《新華詞典》或其他書。4、“幫朋友找座位”。(電腦出示情境)關於電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問:一次看電影,小華的票是3排7座,小紅的票是3排8座,他們是坐在一起嗎?5、“你說我貼”做“想想做做”第3題。以小組合作共同做遊戲的形式進行。按要求貼圖片,如:在第×排第×個貼××。一個組上黑板貼,其他組貼在紙上展示,組內分工合作。

  這樣設計使課堂充滿樂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用途,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最後一道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既讓學生動口,又讓學生動手,有動有靜,有張有弛。

  第四環節; 總結評價,交流收穫。

  總結學習情況,評價小組合作情況等,讓學生暢談本課學習收穫

二年級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一、教學設計理念

  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現數學無處不在。透過為學生創設龍舟比賽的場景,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透過手勢學習口訣,激發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 經歷過程,全員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經歷主動編寫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兩個關係的處理上。

  3. 精心組織,滲透方法,體現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簡析

  1. 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訣》。

  2. 知識基礎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義和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採取遷移類推的方法。

  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3. 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9個人這樣的喜聞樂見賽龍舟場面引入;接著透過在數軸下面的空格里填數,讓學生做9的連加練習,寫出乘法算式,是為了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最後總結9的乘法口訣,加深對口訣的理解和記憶。書上練習十九的1-7題是應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比較活潑。

  4.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 透過觀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3)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和合作的意識。

  5.教學重點是理解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難點是記憶口訣,正確確定每一個積。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和採取的教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 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一是蒐集資訊,二是處理資訊,三是獨立編寫口訣。

  教師在匯入中渲染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場景,同時出示龍舟圖,透過這個場景,讓學生收集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蒐集並提出每條龍舟上有幾個人?也可能蒐集2條龍舟有幾個人?3條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第二個層次是處理資訊。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在處理資訊時從兩方面處理,一方面是在數軸上填寫連加的結果,邊看圖邊推想,這樣的形式呈現,提高了抽象程度,滲透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在學生彙報時,教師1個9是9,2個9相加是18,3個9相加是27……9個9相加是81,處理資訊的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獨立寫出9的乘法算式,根據連加的結果寫出得數。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感知連加結果的特點。

  這時有了編制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編制9的乘法口訣就水到渠成了,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將過程填在書上,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然後在全班展示交流。總結出乘法口訣後,引導學生說出一句口訣可以寫兩個乘法算式。學生完成第84頁右邊算式的填空。

  從上面三個層次設計基本達到了圖、式、口訣三維一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活動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