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1

  說教材:

  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小學階段重要的知識基礎,本節課包括百分數的意義及讀寫兩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對百分數的學習,十分關注與現實世界的聯絡,努力揭示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突出百分數作為模型的作用。

  說學情 :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每個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況都為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標籤、飲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著許多的百分數,報刊、電視中也經常出現百分數,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百分數的生活基礎。

  小數、分數的認識,特別是對於通分知識的掌握,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經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們已經能夠透過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就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活動奠定了基礎。

  說教學目標 :

  1、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2、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使學生會解釋百分數的實際含義。

  3、使學生理解百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或兩個數量之間的比較關係,培養學生抽象、歸納、比較、分析的能力

  4、在具體的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說重難點 :

  重點: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難點:正確理解分數和百分數的聯絡和區別。

  說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情境

  (1)出示張傑、周杰倫、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關資訊

  曲婉婷是一位創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寫的。

  20xx年以來,在張傑開的8場演唱會中,上座率都達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歡周杰倫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歡他的《青花瓷》。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數學下冊第39、40、44、45頁的內容。

  本節課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理解並掌握了正比例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解決一些含正比例關係的實際問題,同時進一步滲透函式思想,為今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課標中的陳述如下:

  1、透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例項,並進行交流。

  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基礎及規律,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透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活動,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準確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正比例關係。

  2、透過思考,正確寫出正比例字母表達式。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學生會正確的找出生活中的例項,並進行交流。

  4、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體會函式思想。

  四、在本節課中,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正比例關係,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法學法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比例的意義是很抽象的概念,為了使這冰冷的美麗成為學生火熱的思考,教法學法如下:

  1、學法:

  透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獨學對學群學相結合,呈現學習、反饋、展示的學習方法。

  2、教法:

  巧妙創設情境,設計以點帶面的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樣的教法、學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表及裡,循序漸進,學習目標將得到有效的評價和落實。

  六、為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評價設計如下。

  1、根據具體例項和表格進行觀察分析討論,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根據目標達成檢測、知識拓展和作業1、2的題目,透過提問、學生表述來對目標1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2、根據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寫出正比例關係的表示式,對目標2進行評價。(紙筆評價)

  3、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彙報情況來對目標3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4、根據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對目標4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在此敘述是索然無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陳述,將會在學習預案中體現。評價設計會像傲雪的紅梅一樣,鑲嵌在學習預案中,綻放獨有的美麗。

  七、學習活動預案

  (一)情境匯入

  首先,透過一首詩來匯入新課。

  出示圖片及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請你用數學的眼睛來觀察這首詩,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會從“聽取蛙聲一片”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來青蛙好多呀!同學們,一隻青蛙幾條腿?兩隻呢?三隻呢?……。青蛙的只數和腿的條數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在這首詩中,有一句詩,也和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有點聯絡呢,看誰到最後有所發現。

  這樣的匯入,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數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條數

  4條

  8條

  12條

  16條

  …

  2、觀察表格。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也許會從左向右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

  學生也許會從右向左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腿的條數隨著青蛙的只數變化而變化,像這樣一種量隨著另一種發生變化,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絡,這樣的兩種量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腿的條數和青蛙的只數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2)這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呢?

  學生會發現,

  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這說明兩者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板書:變化規律一致。

  (3)你還有什麼發現呢?

  此時,學生也許會從縱向的觀察中發現,青蛙的只數是腿數的四分之一或腿數是隻數的4倍,兩者之間的商或者比值是不變的。

  不變,在數學上稱為一定。

  板書:比值(商)一定

  3、此時,依據板書小結,兩種量具備了這樣的三點特徵,這樣的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量的關係就是正比例關係。

  板書:正比例關係

  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世界中“變與不變”奧秘中的一種。

  板書:正比例的意義變與不變

  4、透過觀察、思考、展示和反饋,學生對正比例意義這一抽象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第39頁,透過反饋質疑,明確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是正比例關係。

  5、小結。

  透過兩個例項,學生對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較深的認識,及時的小結判斷兩種量是正比例關係的方法。回憶例子,結合板書,首先要看什麼呢?再看什麼?最後看什麼?

  上述學習過程,由形象到抽象,透過對觀察、分析、討論情況的評價,初步達成目標1和4。

  6、引導學生用字母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係。

  透過剛才的例項,學生會發現,用語言來敘述正比例的意義,很麻煩。數學,是一種簡潔的美。怎樣能夠簡單明瞭的表示出來呢?回憶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對,用字母表達式。正比例關係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項,X表示比的後項,K表示比值。請同學們寫出來。

  板書:=K(一定)

  依據學生寫的情況,對目標2進行評價。

  7、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正比例的意義,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並進行交流。

  透過對交流情況的評價,達成目標3。

  為了更加有效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目標達成檢測如下:

  (三)、目標達成檢測

  1、出示表1和表2,這是汽車和腳踏車所行時間和路程情況統計表。

  表一: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對這兩個表格,結合正比例的意義,你有什麼想法?

  此題的設計重在透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兩種相關聯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況下才是正比例關係。當兩種量的比值一定時,肯定是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斷出兩種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關係。從而簡化思維的過程,便於理解掌握。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2)減數一定,被減數和差。()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袋水泥質量一定,水泥袋數和總質量。()

  (5)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

  第2小題需要學生注意,減數一定,減數是被減數減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關係。

  (四)知識拓展

  如何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師:你們知道怎樣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嗎?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個實驗,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把很多長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別測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長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長/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發現了什麼?

  泰勒斯就是運用物體的高度和物體的影長成正比例的關係來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嗎?請同學們課下研究吧!

  課堂要成為學生思維靈動的舞臺,探究的慾望是火熱思考的橋樑。

  此環節的設計重在透過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透過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和相關問題的解答,老師進行合理的評價,循序漸進中,進一步完成目標1和4。

  (五)小結激勵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此環節重在激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斷去發現和探索其中的奧秘!

  回到課始的那首詩,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點聯絡呢?稻花香裡說豐年。對了,稻花飄香,預示著農民的辛苦勞作將有一個好的收成。常說,付出和收穫要成正比,這是人們的美好願望。老師也祝願同學們在學習上付出和收穫成正比例,取得優異成績!

  (六)、佈置作業

  課本第44頁第1、2題。

  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每一個細胞都翩翩起舞,讓課堂散發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達成學習目標。

  八、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1、兩種相關聯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變化規律一致

  正比例關係

  3、比值(商)一定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前進小學的六年級數學老師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比例尺的意義》,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此課的說課: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為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反比例的意義”後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很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二、說學生:

  六年級的下學期的學生,對於各種圖形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講解有關比例尺的知識,學生有感性認識,同時也會饒有興趣的。

  三、說教法、學法:教法:

  對於意義理解部分主要採用嘗試法。對於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現法。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大塊:匯入激趣、意義建構,實際應用。

  1、猜謎激趣,創境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為你們帶來了一條謎語,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麼物品?(示謎語:千里之遙現於咫尺;方寸之間妙繪神州)

  生1:地圖。

  生2:中國地圖。

  師:恭喜你!答對了。(課件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在這個謎面中有一個詞“妙繪”,你們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麼嗎?

  2、意義建構

  安排了探、議、說三個小的環節:

  (1)探:首先讓學生將一個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操場,畫在一張紙上。學生不能按原來大小畫,只有想辦法縮小。當學生畫好時,教師找一大一小兩幅圖,展示給學生看,問:“哪一張畫錯了?”“沒有錯,他們縮小的程度不一樣。”“那你能在圖上標註出你縮小的標準嗎?”然後讓學生嘗試標註。學生在標註時教師巡視,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當千”,“以一當五百”;“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10米”,“圖上8釐米相當實際80米”;“1:1000”,“1:500”等等貼在黑板上,並摘抄下標註。這一過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議:議什麼呢?先議標註的形式不同意義相同。學生結合自己和同伴的標註,及黑板上的板書,討論交流:形式有多樣,但表示的內容會不會一樣呢?然後師生共同根據表示的內容進行分類,調整板書。再議意義相同哪種最優。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比例尺的意義,強調注意點。這一認知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構建比例尺意義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

  (3)說:說具體比例尺的意思。依據自己的理解,說剛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師提供的比例尺意義。這樣安排有利於突破“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這一難點。

  總之,讓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比知道比例尺意義本身更有價值。

  完成了意義建構,接著就是實際應用

  3、實際應用:(課件出示)

  (一)基本練習

  (1)填空

  a、一幅圖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

  c、一種微型零件的長5毫米,畫在圖紙上長20釐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d、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00倍,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2)判斷

  a、數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寫成。()

  b、比例尺是一個比。()

  c、實際距離一定比圖上距離長。()

  d、把20釐米100千米化成最簡整數比是1:5。()

  e、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0000釐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運用

  一塊正方形的面積是400平方米,把它畫在圖紙上面積是64平方釐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

  (二)操作練習

  請你設計畫出教室的佔地平面圖

  (教室實際長是8米、寬6米)

  4、總結全課:

  開始老師拿的是比例尺嗎?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疑團,也概括了主要內容。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4

  說教材

  1、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二冊“比例”這一單元第一小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在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首先說明為什麼要確定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明確它的意義,並給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結合兩幅地圖的比例尺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又透過一個機器零件的放大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後說明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例1教學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為後面比例尺的計算做鋪墊。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3.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能熟練解答比例尺的有關問題。

  說教法與學法

  1、情境匯入,激發求知慾望。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活。來源於生活的數學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在教學中,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的發展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創設了腦筋急轉彎和中國地圖的圖片情景,當學生聽到那個急轉彎的話題和中國地圖時,頓時產生了疑問:柳州到桂林的距離有100多公里,而一隻蝸牛從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鐘,比坐火車還快,這是為什麼?使得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積極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是一種自主、探究、發散式的學習方法,它會使學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數學的真諦。在教學中設計了自學提綱,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放開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學生交流回報自學的.成果,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試圖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比例尺

  1、我從柳州坐火車到桂林用了2小時,而一隻蝸牛從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鐘,這是怎麼回事?

  教師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動手操作,認識比例尺

  1、師:畫線段。用線段表示下列物品的長。

  ①橡皮長5釐米

  ②鉛筆10釐米

  ③米尺長1米

  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如何在一張紙上畫出1米長的距離,從而使學生感受比例尺的作用

  2、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彙報交流自學的成果,透過教師的引導建構起比例尺的知識網路。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資訊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後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後透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透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是讓學生深刻地瞭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後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後,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匯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並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裡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陣列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麼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髮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後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裡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透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裡,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的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第三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三、[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多媒體出示有關國旗的四幅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圖的內容,並找找圖中共有的東西。接著出示四面國旗的長和寬的具體資料,並提示國旗的指定有著特定的製作標準,然後讓學生去思考,猜測。

  二、探究新知主動參與

  這裡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義

  1、根據學生的發現,讓學生任意地選擇其中的兩面國旗,先寫出長和寬的比,再求出比值進行驗證自己的猜測對不對。

  2、把學生的計算結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國旗都有)接著請學生仔細觀察計算結果發現了什麼,發現他們的比值都相等。從而引出比例的意義。

  3、揭示了比例的意義後及時進行練習。判斷幾組比能否組成比例,為什麼?讓學生說理鞏固概念。

  4、回到四面國旗,讓學生找比組成比例。(可以是國旗的長與寬的比,每兩面國旗長之比,寬之比)這裡教師要適時引導,鼓勵學生開啟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這部分的教學,我採用了閱讀自學法。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由“學會”變“會學”,這裡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學課本時,老師寫出比例的兩種形式,引導學生注意內項和外項的位置。認識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後讓學生說說比與比例的區別。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的關係,引導學生把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分別相乘,比較結果,然後引導他們回答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有什麼關係?再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探討寫分數形式,歸納“交叉相乘”積相等。

  3、練習,p34的做一做

  4、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也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基礎練習

  1、寫兩個比值是0.4的比,並組成比例。這裡先讓學生寫,然後請其他學生判斷他寫的比例對不對。(可以用比例的意義,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2、猜數遊戲,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發展練習:

  1、把乘積相等的式子改寫成比例。這個練習是鞏固比例的基本性質,意圖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有學生可能只能改寫一個,而有學生可能改寫4個,還有學生可能改寫8個。

  2、如果5a=3b,那麼a:b=():()

  四、課堂小結,迴歸目標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7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P43--44及練習題。

  教材簡介:《比的意義》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教學內容,這節課的知識點很多,有比的意義、讀寫以及各部分名稱;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還有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與聯絡等等。本節是用一種新的觀點、方法來認識數量關係的,不少概念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從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匯出比的基本性質和求比值的方法,比與除法、分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轉化關係,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教學重點。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比的意義教材是選取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的有關內容作為引入比的載體的,透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絡,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係。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所以,要使學生真正理解並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中數學價值觀的轉變,即由原來的以知識獲取為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著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微調,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應用。

  1.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本課在設計時引用飛船的有關內容引出比的載體,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義和作用。再透過題組訓練,以及問題判斷等,讓學生在認知衝突的對立中走向統一,從而對比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全面、系統的構建起新知識的模型。最後透過生活中的比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延伸比的認識,深化比的意義,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

  2.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數學中蘊涵著美,在課堂教學中透過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數學鑑賞和審美體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並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

  3. 學習過程從封閉預設走向開放、生成。透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把“什麼是比?為什麼學習比,比有什麼作用?”作為核心問題隱藏在整節課的教學思路之中,使學習始終處於觀察、探究、交流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和知識生成,凸現學生學習主人地位,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六年級數學《比意義》說課稿8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武

  評課人:孫

  主題:重點導學、凝點導練、精講點撥成就有效課堂

  時間:xxxx-10-2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武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六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比的意義”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課堂引入從生活例項讓學生認識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認識到同種量和不同種量之間的關係比較,讓學生明白了比的前提條件和注意對應關係的重點內容,不過後面兩個是計算速度和單價的式子,與開始年齡的關係不一致,可以從兩個量的倍數上讓學生說一說。

  二、給出倍數關係後,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讓學自主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學習比的形式、比各部分名稱以及比值和怎樣求比值,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加以總結和補充,強調易錯點和漏洞,這種自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掌握概念學習,掌握新概念,強調的細微之處比較全面,關於比的符合,書寫,比值和商,計算的方法等都體現在課堂上。

  三、練習題中,設計了不同的練習題型,讓學生根據題補充新知識,在題中學習知識,涉及到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將比和除法以及分數進行對比分析,練習題層層遞進,逐步增加難度,而且在練習中也重點強調簡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

  四、引導和精講上面,武老師做到了細緻入微,在學生做題中遇到模糊不清的內容教師及時作出引導,加強學生對知識點引導,對於易錯點,反覆強調,每道題都做到了讓學生意識到應該注意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果達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開始引入有點累贅,東西太多,可以去掉一些與本節課無關的內容,為後面的練習留下較多的時間。

  2、在求比值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結果,不僅可以用分數表示還可以用小數表示,結果應該注意什麼讓學自己觀察發現,應該化成最簡,每個知識內容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