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先進事蹟材料>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蹟吧,事蹟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1

  網格員,一個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崗位,卻濃縮了整個社會百態。有這樣一位網格員,面對群眾的問題,她熱心幫助;面對群眾的不理解,她耐心解答;面對群眾的不配合,她多次溝通。不管嚴寒酷暑,她辛勤奔走在網格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網格的平安和居民的幸福。她就是紅星社群第五網格網格員xx。

  初入網格的她,對於網格工作也是一名“門外漢”,不知道怎麼跟居民打交道,什麼事都需要學習,網格工作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是複雜多樣,有小區綠化帶雜草叢生,蚊蟲滋生問題;有鄰里矛盾調解問題;有小區公共設施破損,長時間無人維修問題;有辦理醫保的、駕駛證補辦的、異地醫療報銷手續等等,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各類問題,她剛開始是一頭霧水,處理起來焦頭爛額。可是當她看著網格內居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聽著因停車問題產生矛盾的居民家中傳來笑聲,她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漸漸地,網格內居民熟悉了她的身影,她工作中細緻入微的觀察、無微不至的體貼,得到居民的好評。

  漸入佳境的她,面對嚴峻的疫情工作,她第一時間和社群工作人員一同投身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網格執勤時,第一時間督促小區物業做好外來人員測溫、亮碼、登記資訊工作,對不配合人員及時勸導解釋,儘自己的力量守護網格平安。巡查走訪時,她以戶為單位,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為工作原則,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透過網格微信群推送疫情最新政策、張貼防疫公告、發放宣傳手冊、懸掛橫幅標語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摸排隨訪時,她以重點地區來人、密切接觸者和發熱人群作為防控重點,開展了走訪摸排工作,逐一建立工作臺賬,認真排查摸清重點人員動向,掌握準確資訊及健康狀況,做到人口清、情況明。

  用xx的話說:“網格里的事做好了都是小事,但做不好就是大事,努力解決好群眾身邊的小事,就是我們工作的頭等大事。”無數像她一樣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網格標兵,用樸實細小的行動,詮釋了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2

  社群網格員,一個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崗位,卻濃縮了整個社會百態。有這樣一位網格員,個頭不高,小巧玲瓏,卻有著"拼命三郎″精神的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起“晴姐”,網格內的居民都豎起了大拇指,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寒冬臘月,總能見到她在自己的格子內走家串戶,為居民們忙這忙那,解決居民那些令人“頭疼”的煩心事。她就是沙市區朝陽街道肉聯路社群的網格員——xx。

  初到社群的她,對社群工作也是一名“門外漢”,不知道如何與居民打交道。張大媽家的下水道堵了,喊她;劉大爺家的天然氣用不了了,喊她;馬阿姨兩口子吵架了,喊她……面對居民們的這些“無理要求”,她是一頭霧水,為什麼這些事都要自己去解決,弄得焦頭爛額,一度不敢在自己的格子裡面轉悠。可是當她找人把張大媽家的下水道疏通了,劉大爺家的天然氣通了,馬阿姨家傳來了笑聲……漸漸地,她也明白了,這不就是網格員的事兒嗎,走在自己格子裡,面對的是居民們一張張開心的笑臉,在平凡的工作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漸入佳境的她,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2020年大年初一得到抗疫通知,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開始了人員的摸排工作。因為平時工作紮實,很快就把自己網格內的人員資訊登記完畢。為居民買菜送藥,與封閉在家的居民隔窗談心,空蕩的街道上,形單影隻的她卻有著用不完的幹勁。可是回到社群,疲倦的`她有時候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迎來了解封的日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

  連日的暴雨,社群出現了嚴重的澇情,望著齊腰深的水澇,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她立即組織社群內的退役軍人成立了突擊隊,為受災的居民家中堆砌沙包,形成隔水帶。對受災嚴重的居民進行轉移,將澇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澇情未完,汛情又至。她主動請纓,到荊堤上進行值守,炎炎烈日當頭,一頂草帽,一根木棍就是全身的裝備。她認真地在大堤上探查著,全身早已溼透了……

  在網格內用微笑去面對每位居民,始終如一地用自己的熱心與熱情去面對每位居民,讓他們能夠在家就感受到貼心的服務。對此,她也有自己的規劃,網格內的兒童多,她想著發揮社群金色童年基地的作用,多多開展戶外活動。老年人缺少交流,她想著開展端午包粽子送親情,重陽節趣味運動會,讓老年朋友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交流交流。疫情過後,工作難找,她想著引進招聘會,為社群居民解決就業問題。

  將居民的冷熱掛在心頭,把居民的憂愁記在本上,懷著一顆為民服務的熱忱之心。她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態度正在滋潤著網格內的千家萬戶。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3

  有這樣一群人,面對居民的不配合,他們微笑回應;面對居民的不理解,他們耐心解答。他們早出晚歸、不知疲倦,他們放棄午休、放棄假期,深入居民家中,為加快綜治基礎資訊平臺的錄入,進一步豐富居民資訊,暢通聯絡服務群眾渠道,起到關鍵作用;為全力做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摸清轄區底數,掌握人口基礎情況;為助力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拆違工作;為了全力以赴做好防疫工作,摸排高中底風險區的來沙返沙人員,並及時上報……

  鄧慶玲是沙市區勝利街道永紅社群的網格員,35歲,中共黨員。2012年9月,她來到勝利街道石閘門社群參加網格服務工作,2013年6月由於工作紮實、勤勤懇懇被借調到街道政法辦負責網格管理工作。在政法辦工作近五年的她,面臨社群工作者改革,放棄了留在辦公室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社群工作。她清楚的知道,這是她人生中的一個重大選擇,從此刻起,她即將踏上了這個平凡而又神聖的社群服務工作崗位。在這裡,沒有令許多人趨之若鶩的財富和權利;但在這裡,她決定用全部熱情與青春奉獻在這份工作上,融入漫漫人生。

  都說拆違是“天下難事”,這話雖顯誇張,但也不無道理。違法建築不僅侵佔了發展空間,影響了市容環境,還直接損害了公共利益,帶來了安全隱患。我們深知,拆違是一場關乎改善民生的大計的方向,只有拆出發展空間,才能改造出美麗家園。2020年4月,舊城改造工作全面啟動,她的網格內有43處違章搭建需要拆除,前期的摸底工作都是她一人獨自摸底排查,爭取不漏一處。由於拆違工作是一個政策性很強、標準要求很高的工作,作為一名社群政策宣傳的網格員,必須具備豐富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法律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拆違工作。她認真學習相關的業務知識,努力提高業務素質水平,在城管部門的相互配合下,成功拆除42處,有一處仍有難度。

  一大早,鄧慶玲又來到了該戶家中做拆違工作,該戶的整個廚房都是利用公共區域的夾縫違章搭建而成的,一旦拆除,就意味著沒有廚房做飯,衛生間沒有熱水洗澡。因為以前的一些矛盾糾紛,又是一個腎衰竭的透析病人,家中丈夫及兒子常年不在家,只有一個19歲的小女兒在家照顧其母親,該戶不願意配合拆除自家廚房,社群城管隊員上門多次都無功而返。她見狀,在拉家常的過程中,抓住機會向該戶詳細解說關於違章搭建的相關條例與規定,在她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該戶深刻認識到私自搭建違章建築帶來的嚴重後果。隨後她推心置腹地說:“我看您年紀也大了,丈夫、兒子都不在身邊,別的不說,有啥事我肯定第一個過來幫忙。”

  在拆除的過程中,鄧慶玲積極幫助該戶收拾廚房,打掃衛生,由於天燃氣的拆除,衛生間的燃氣熱水器不能再使用,再加上該戶行動不便,她便陪同其小女兒一起到商場選購熱水器,購買接線板,該戶非常滿意,她網格內的拆違工作終於圓滿落幕。

  “網格化工作要堅定為民服務的理念,主動辦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確保居民的事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才能把工作做實、做細,得到老百姓的支援,贏得民心。”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網格員的她,鄧慶玲就是這樣做的。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

  她每天穿梭於社群網格之間,她是民情資訊的“收集員”、風險隱患的“排查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民生事務的“服務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她默默奉獻,在攻堅克難中勇往直前。今天,我們介紹網格員梁凱麗的故事。

  這個滿臉笑容、跟居民們熱情打招呼的姑娘,是臨港區蔄山鎮福鼎社群的網格員梁凱麗,她用自己兢兢業業的態度和實踐,塑造著青年,定義著網格員,網格雖無形卻兜住了居民的大事小情。

  梁凱麗管轄的是泰浩正陽小區,由於小區建成年限較久,小區的牆皮脫落等疑難雜症一直困擾著居民。為此,梁凱麗利用走訪時間,把社群的便民服務卡發到居民群眾家中,收叢集眾問題。一張小小的便民服務卡,連起了梁凱麗和小區內居民的心。

  頂樓房簷老化,容易掉落傷人,她及時聯絡物業補救;小區井蓋破裂存在安全隱患,她第一時間帶著物業進行維修;小區居民迫切想要修繕拓寬道路,她將收集的意見反饋給社群,申請道路改造;對於居民不明白,如低保問題、住房問題、計生問題等,她都儘可能詳細的解答。“有事找我”,這句話就是讓居民心裡最踏實的一句話。立足網格天地,綻放無悔奉獻,小網格,大社會,更顯大擔當。

  網格員梁凱麗就像蜜蜂一樣不知疲倦的為小區增添色彩,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網格員紮根基層、服務百姓的初心和使命。個人是團隊的縮影,福鼎社群網格員們時刻牢記職責,想群眾所想,辦群眾所難,解群眾所憂,青春力量正在網格一線綻放。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5

  我叫xx,是鞍山市鐵西區新陶官街道文化社群的一名網格員,轄區內陶官街2、6、10、14棟,三道街137、143棟的網格管理由我負責。

  兩年來隨著網格工作逐漸深入,我對網格工作由模糊又抽象的感知轉變成了細微而具體的認知。那麼,作為一個網格員,如何作好網格管理工作?這是我常常在想的問題,也曾不斷的從工作中去摸索、獲取經驗。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入戶走訪時遭遇冷言冷語,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記得一天晚上我入戶採集資訊時,敲開門一看是一個熟人心中不由一陣熱,心想:熟人應該會配合的我工作,應該不會為難我。當我表明來意時,他猶豫了半天,拿出戶口本讓我採集到不完整的資訊,他的心思我已明白,打完招呼,準備出門。房主叫著我說:“你呀,什麼工作不好做,一千多塊錢幹嘛非要來做個這呢,哎......”這一聲長嘆,意味深長,深深地刺痛了我。

  昨晚的話依舊在耳旁迴響,但我仍然打起精神繼續工作。剛走進143棟1單元門口時,看見一位大姐正哭著迎面走來。我好奇的上前詢問,原來這位大姐姓張,兒子孫亮是患精神病,今年已32歲了,剛才犯病把他媽給攆出來了。有病為什麼不送去就醫呢,這樣放在家裡多危險啊,我在心裡這樣想著。在跟大姐深談中得知,她丈夫去世,孩子因病不能工作,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家裡很困難承擔不起藥費才將其接回家休養。我及時上報辦事處,並與社群幹部協調社群衛生站,減免大部份藥費將其送回醫院就醫,幫助他家申請了低保。

  既然擔任了一個平凡的社群網格員,我就一定要做好,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網格員。我經常到網格內巡查,每走到一處都主動與小區居民打招乎,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你們的網格員,有事您找我,我為您服務。時間久了,大家熟悉了,從剛開始採集資訊的舉步為艱,到現在的全力配合。兩年來排查、調解矛盾糾紛50多起,完成了對網格內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摸底工作。

  2014年,我剛擔任網格員時,排查發現一個50多歲的男子,衣著破爛,精神異常,經常在轄區內撿破爛,走訪得知該人叫沈金亮,獨自居住在143棟1單元,患肇事精神病,曾將電錶箱砸壞,家人都不管他,母親害怕捱打從不見他,家裡各種門,暖氣片都被他拆下來賣了,實在不適合居住,和這樣的人接觸我真的膽怯,可是這種情況如果不管,會給周圍居民帶來巨大隱患,透過老鄰居我輾轉聯絡上了沈金亮的哥哥,勸其抽空照管沈金亮,如果有困難社群幫助解決,我和社群書記幫沈金亮聯絡了體檢中心精神科的醫生為其定期檢查指導用藥,並申請了滿額低保。現在沈金亮按時吃藥,病情得到控制,拿到了低保,哥哥幫他收拾和家裡,社群及熱心人士經常走訪他家,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隨著網格工作的逐漸深入,我對網格工作從模糊又抽象的感知轉變成了細微而具體的認知,我常在想,成為網格員以後,由“被動”接受社群服務到“主動”服務於他人,在這個程序中,我最直觀的感慨是什麼?在我看來,“社會管理、政策法規”已不再是報紙上一條條醒目的大標題,也不再是道路兩旁懸掛的標語橫幅,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親身實踐者,社群在我心裡由“陌生”變得“親切”,“社會管理”從“靜態”愈來愈“動態”,工作實踐讓我明白了每條矛盾糾紛的排查之於社會和諧穩定的意義。

  2015年1月,我例行對網格開展巡查走訪,發現14棟40號姜越白天自己在家,她已經畢業了為什麼不去工作呢?問了她媽媽才知道,姜越得了肺結核,孩子自卑,怕受歧視,不想出去工作,家人正為此事犯愁呢!這種情況得先治病啊,經過深入瞭解得知,她家生活比較困難,父親下崗、母親無工作,這兩年為供姜越上大學花光積蓄,本以為孩子畢業工作可以減輕負擔,誰知又得病了。知道了原諉,我首先幫姜越辦了居民醫保,又申請了低保補助,並經常找她談心,勸其思想放開,樂觀面對人生,2015年5月姜越病情得到控制,透過辦事處舉辦的人才招聘會幫她找到了工作,一個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兩年多的網格管理服務工作經歷中,我始終認為做好網格化管理工作,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必須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必須有堅定的服務熱情。安下心、撲下身,深入網格內的居民小區、單位,準確掌握政策法律和與群眾打交道的方式方法,隨時熟記網格內的社情民意、環境動態,時刻了解居民的需求資訊、人情冷暖,將群眾的想法和要求第一時間上傳給社群或辦事處,又將黨的方針政策、與市民群眾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一時間下傳給我們的群眾,這樣才能不斷拉近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

  當得到姜越媽媽不住連聲的衷心感謝時,當收到孫亮媽媽頂著酷暑送來的半個西瓜時,當看到沈金亮哥哥看到送去慰問品而激動的流下熱淚時,我的心融化了,我想這就是我用真心付出並贏得的認可和讚許吧!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6

  xx,男,1975年5月生,中共黨員,山亭區山城街道網格員。作為一名網格員,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俗話說的好:“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在平常工作中,不忘加強學習,加大對網格員職責、任務等相關知識學習領會,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職能技能。同時摸索出一認識,二熟悉,三融入的“三步走”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與網格內的群眾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自山城街道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開展以來,他一直在山城街道網格化管理辦公室工作,始終心繫網格,兢兢業業。全街道共劃分為91個網格,由於網格數量多,範圍大,情況複雜,為把收集的資訊,及時將資訊反饋分解給街道相關部門處理,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更是常有的事。除承擔網格化管理辦公室職責任務外,他還幫包山城街道中水峪網格,聯絡36戶群眾。2018年3月,在走訪中水峪村貧困戶老人滿某某等人中,發現滿某某身患肢體殘疾,行動不便,一直未申請辦理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他主動開車拉著滿某某,照了照片,填寫申請表格,到民政部門辦理各項手續,解決了殘疾補貼困難。

  幾年來,他心繫群眾,真誠服務,化解難題,真正做到了為群眾送溫暖,辦實事,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和群眾的好評。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7

  xx,男,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山亭區山城街道格上社群網格員。自擔任網格員以來,經常深入幫包的38戶群眾家中瞭解情況,工作中堅持做到“五勤”“四清”,即“腦勤、腿勤、手勤、嘴勤、筆勤”,“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服務設施清、隱患矛盾清”,為全力為群眾服好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視群眾如親人,耐心瞭解群眾心聲,認真傾聽群眾訴求,主動排查問題,化解矛盾。格上社群居民劉某某,丈夫因車禍去世,婆婆體弱多病,兩個孩子上學,家庭條件非常困難。他始終將他們一家人的冷暖掛在心上,在精神上給予鼓勵的同時,為使一家人能更好地生活,主動聯絡轄區企業,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於今年在黃金寶貝上班,解決了經濟收入的困難。在走訪群眾的過程中,他發現格上社群雖位於周邊商貿企業發達的山亭經濟開發區內,可社群群眾卻大多在外地務工,僅有老人和孩子在家,造成了很多“空巢家庭”和“留守兒童”。他便充分發揮自身聯絡企業較多的優勢,積極介紹群眾在家門口企業務工或引導群眾從事餐飲等第三產業。

  他心繫居民,時刻把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掛在心上,熱心服務,真正做到為群眾送溫暖,辦實事,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社群網格員個人先進事蹟材料8

  有一種力量是從你跳動的心中發出的,它指引你去做你認為重要的事,並且竭盡全力地去做,這就是責任心。在建設街道九洲社群,有這樣一位工作人員,她帶病堅守,日夜待崗,用守護詮釋責任,她就是xx。

  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女兒19歲,今年上大一,小兒子10歲,讀二年級,因為工作原因,平時只能用影片的方式隔三差五看看孩子們。大排查的那幾天從早忙到晚,也不是想看就能看到,有時候忙完回到家孩子們都已經睡著了。

  在她的隔離人員中有位年輕女老師,獨自一人居家隔離。她在為該居民倒垃圾時接到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哭聲,說有人拿鑰匙開她家的門並非說是自己家,女老師問是誰對方也說不清楚,好像是喝多了。女老師非常害怕嚇的直哆嗦,她趕緊跑到小區,叫上看卡口的男同志一同來到女老師家,上樓看到一位六十多歲的大爺在門口,說自己要回家,她問大爺這是你家嗎?老人說是,問他是哪棟樓的,大爺支支吾吾說不清楚是B還是D,這時發現大爺是走錯樓了,她安撫好女老師後,將大爺送回家。

  一天深夜,已是忙碌工作一天的她終於可以休息了,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剛剛居家隔離的一位男士,他說自己心情不好要出去走走,她說這個時候不可以外出,只能待在家裡。但對方態度很堅決根本不聽任何解釋,並稱如果不讓外出他就跳樓。她手心裡的汗都出來了,一方面考慮到隔離者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擔心居民的人身安全。她知道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立即將身份從社群工作人員轉換為知心大姐,以朋友聊天的方式去傾聽和安撫,同時還以自身為例告訴居民,你看我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過日子總會遇到一些難事,但沒有什麼事是解決不了的,只要有人在就會有辦法。你解決不了還有我們,我們解決不了還有政府,現在全國好多人都在抗擊疫情的前線,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如果您實在想出去,可以等隔離期結束了,來我們這裡當志願者,一同參與到這場戰疫當中,到時候相信你會收穫很多的人生感悟,同時也會更加珍惜自己和身邊的人。

  疫情最嚴重時,佳木斯封城,只要進城就得隔離,她又在社群接到一位家住八樓的返佳人員,他要去鶴崗取藥,以為沒什麼事到社群報備就可以,她告訴他需要隔離,這位返佳人員不想隔離,聲稱自己不會做飯,平時吃外賣,而且每天會有三五件快遞要取怎麼辦,她告訴他沒事你放心隔離,飯我送、快遞我取!隔離的頭兩天她每天送外賣、取快遞爬八樓往返四五次,隔離人員徹底被她的辛苦付出與真誠打動了,決定剩下的隔離期間飯自己做快遞統一送到社群,待隔離結束後一起取,她用她的堅持和熱心打動了居民。

  在平時的網格工作中,她始終任勞任怨的工作,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居民有事她都會及時趕到。下班剛到家裡的她,接到居民的電話,樓上跑水了,且家中無人聯絡不上。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聯絡樓上居民,幫助一起清理屋內的積水;居民家排水管堵塞,她和居民一家一家的做工作,最後圓滿的解決了問題。

  一件件,一樁樁,一幕幕令人動容,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行動,這只是廣大社群工作者的一個縮影,無私的奉獻,高尚的情懷,必將築起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