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精選美術教案模板錦集6篇

美術教案

精選美術教案模板錦集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術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術教案 篇1

  《精美的郵票》是蘇少版美術五年級課程,定位是“欣賞與設計”,兩課時。先賞析,後進行郵票的設計。我的教學設計是按部就班,中規中矩的,可以說只要循序漸進,自然是水道渠成,這應該是一次很順利的美術課堂教學。

  可是在第一節例行的“課前小調查”時,我才發覺我先前的感覺和認識都錯了。每個班都有不少集郵愛好者,而他們對郵票知識和集郵常識的瞭解卻幾乎是一片空白!這與我先前的“自以為”完全是大相徑庭的,很多學生只知道收集郵票,卻連什麼是紀念郵票、什麼是普通郵票都區分不清,更不用說對集郵活動意義的認識了。面對學生這樣的知識層面,我果斷的進行了欣賞內容的調整,減少郵票圖案的欣賞,重點認識郵票知識,瞭解集郵常識。

  於是,我在‘欣賞“這一環節中,重點為學生講解了郵票知識以及有關的集郵常識,讓學生認識到了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和普通郵票的區別。期間穿插一些關於郵票的有趣故事,什麼“大龍郵票”、“蘇維埃第一張郵票”、“真假郵票”、“錯版郵票”等等,學生們聽的是津津有味。很多學生馬上拿出自己收集的郵票,進行現場分析對照。我們師生一起交流探討,真可謂其樂融融。

  看到同學們興趣盎然,就順手把“你為什麼要集郵”這個話題拋給了學生,透過與其他一些活動的相互比較,特別是與“課間打鬧”、“上網玩遊戲”等活動進行對比,同學們才發現集郵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還可以透過集郵認識朋友,增進友誼,鍛鍊交際能力;同時,集郵也是一項有趣的財力投資活動,可以在交換和買賣中培養敏銳的理財能力。有了這麼多的優點,很多同學都表示要加入到集郵者的行列,做一件有意義的課外活動。

  一節本來規規矩矩的美術課,卻因為我的“多事”而憑添了許多“冒險”的成分,這樣的課還是美術課嗎?這一節課我雖然減少了對圖案美的欣賞,但我教會了孩子們一種生活的常識與技能,並讓他們對在課外活動中自身行動的美的認識統一了起來,這不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嗎?看著孩子們興奮的面孔、滿足的眼神,我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因為快樂,也同樣感染著我。常言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我想,在教育教學中,不正是無數教師們的“多一事”而多出許多的感動嗎?

美術教案 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模組:《美術鑑賞》第二單元第4課《人間生活》(中國部分)

  教材內容:

  結合上節美術課《心靈的慰藉》的教學使得學生懂得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真正的盛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階段盛行的原因是因為戰亂—“五胡亂華”。人在面臨巨大的災難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為佛教所提出的“無常”觀念去領悟人生中“苦”的真諦。

  追根溯源,本課《人間生活》中大量美術作品對現實生活描繪自然是大時代大環境中的人們生活的安定所導致。生活中的“樂”的場景描繪相較於佛教教義對“苦”的領悟在現今高中生的生活經驗中更為容易讓他們理解和把握。

  本課教學內容透過地下藝術的畫像磚、畫像石亦或是陶俑對生活場景的描繪,讓學生體會到漢朝墓葬藝術中人們希望把生活中的“樂”繼續帶入到另一個世界;作為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的描繪,在繪畫文字上將生活的“樂”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典型為侍女畫題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五代顧閎中描繪韓熙載夜半歌舞狂歡之景的《韓熙載夜宴圖》;另有風俗畫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等。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高二學生基於前幾節課對美術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瞭解,從美術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強調到這堂課進入“人間生活”這一主題,單就繪畫內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態學生能夠更有體會性;但是對於繪畫的形式感而言,本節課中所涉及的多幅敘事性的繪畫文字,多采用長卷形式。學生對於中國所獨有的長卷繪畫形式的陌生;對於古代文人與學生現今閱讀習慣的不同;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從長卷形式的陌生感著手去看世俗的繪畫內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長卷的形式構圖同繪畫內容的散點透視設定的統一。試圖一改學生用慣用的西方的焦點透視去地辨認繪畫人物的敘事性。我認為後者情況---學生習慣性“看圖說話”的方式去“鑑賞”美術作品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這樣的習慣使得學生在鑑賞形式感很強的繪畫作品時帶有極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語”的現象。

  三、教學準備:PPT課件;尺幅相仿的白紙長卷等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仕女畫及風俗畫的代表作及代表畫家;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鑑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運用觀察、模擬、交流諸多方法,體會並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形式與內容結合創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世俗內容的繪畫作品文化感的認同及理解;在積極參與的心態中去體驗和深刻地理解美術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喜愛;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世俗題材長卷構圖形式

  難點:繪畫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六、教學時間:1課時

  七、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展示《五百強盜成佛》圖片及東漢《笑俑》圖片

  讓學生以一個字概括他們的表情分別是什麼?(哭和笑)

  這兩種表情說明了什麼樣的心理呢?一個字概括(苦和樂)

  教師總結:我們在佛教藝術中去體味苦的真諦,在世俗題材中去回味樂的滋味,同學們有苦有樂才是人間真實的生活。你們每天快樂嗎?你們想不想知道東漢的人為什麼笑的這麼樂嗎?我們來根據畫面內容來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書:樂

  學習新課:PPT《弋射、收穫畫像磚拓本》

  請同學找尋一下東漢時期人們吃什麼?(看圖故有思維: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種的)

  板書:吃

  教師問:米不僅可以吃PPT《庖廚》還能用來幹什麼呢?

  板書:喝

  PPT《釀酒場景》

  教師問:除了吃喝之外,還有什麼能讓東漢的人這麼快樂嗎?

  板書:玩

  PPT《盤鼓、疊案、跳丸》

  PPT《畫像磚和拓本》

  教師總結:我們看到的這些畫叫做“拓本”,我們比較一下原來的畫像磚和拓本,就像圖章一樣,同一個圖章,可以在紙上印出好幾個一樣的圖案。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版畫”的來源。

  除了這些以刀為工具創作的畫像磚展示世俗內容外,在畫家的畫筆下有沒有展現世俗內容的作品呢?我們來看看

  PPT《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遊玩

  PPT《搗練圖》張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節慶

  一開始分別展示,第二部一塊展示(全景展示)

  教師問:你們看得清楚嗎?

  故意的,你們發覺這三張畫都有一個什麼特徵—很長。

  這麼長的畫,你們覺得古人平常會怎麼收藏呢?

  板書:“長”-“卷”

  教師總結:長卷是中國畫獨有的構圖形式,也是古代達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繪畫形制。

  這是一卷尺幅等同於一般長卷的捲紙,你們誰有興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讀它呢,去體驗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兩種狀況,從左到右,教師引導--古人閱讀習慣。從右到左,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講述先看到的應該是哪一片斷?

  再次學生回答:什麼東西點出了夜宴的主題。

  教師總結: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點明主題。(以屏風為間隔的分割作用,屏風及床的隱私性象徵)

  我們今天就以《搗練圖》為例看看長卷的構圖中畫家是如何安排人物來突出宮中貴婦工作場景的。

  板書:畫一展開長卷

  左手開啟它,我們先看到的是什麼?(以古人閱讀習慣來書寫板書)

  板書“張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問題—讓學生開啟書本,閱讀《搗練圖》下方的句子,設問:“今天在美國波斯頓博物館的這張《搗練圖》是宋畫還是唐畫?”

  我們看得出這是唐畫還是宋畫嗎?看不出,那就先看畫面內容是什麼,是宮中貴婦搗練的工作流程圖。

  畫面按照工作流程分為幾段呢?--3段

  板書:將長卷分為三段。

  第一段我們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這四位女子在幹什麼呢?給我一個字概括

  板書:搗

  她們在搗的這個東西叫什麼呢?--練

  “練、絹、緞”共性是“絲字旁”,“練”就是用“搗”這一動作將生絲搗成熟絲的第一步工序。

  四個女子圍著木槽手握木杵搗練的場景,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很像我們看西方畫中的一個完整的畫。那是因為畫家張萱在長卷的形制中有兩個視線,一個是瀏覽的視線還在繼續向左前進(中國)。還有一個就是四個女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圖形(西方)?結合旁邊的思考題思考,你能看出來嗎?

  教師演示並總結。

  PPT第二個畫面,出現兩個半人物?

  這個畫面告訴我們第二個工作流程是什麼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們在幹什麼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絞絲,紅色的披帛和綠色的毯子告訴了我們中國的配色主調是什麼呢?

  這樣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貫穿於整個畫面,第二個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頭上的梳子—玳瑁。這樣的器物描繪有別於我們對傳統中國畫繪畫題材—梅蘭竹菊。因為這是後人所認為的院畫體系—工筆重彩。後者是文人畫體系—水墨。

  板書—絞,縫

  還有半個人物—丫環。

  板書—丫環的形象來源。

  丫鬟的角色設定在構圖中的作用—承上啟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還記得這是一張宋畫麼?我們看不出線條的羸弱來體現時代性,只能在內容上辨認。

  丫環手中的扇子:細微展現—指甲蓋大小的宋畫(形式扇面,文人氣質;宋內容蕭瑟,唐內容富貴)

  我們順著丫環的指向,將視線轉到了第三段。構圖巧妙,燒爐子中的炭告訴我們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麼呢?

  板書:熨

  找撞色—桃紅配柳綠,萬綠叢中一點紅。

  在緊張的工作場景中,畫家設定了一個極為幽默的角色,她在幹什麼呢?

  幽默體現在哪裡?

  板書:幾個圓的形象設計

  動作模擬—打招呼。

  繪畫內容的結束,問:長卷就這麼結束了嗎?-沒有,還有跋尾。專門記錄後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評言辭。還可以不斷的新增,教師最後點出長卷形式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時間性在畫面中的展現。

  本課總結:PPT-最後,讓我們以這個生活在唐朝可愛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動作來結束這堂課。希望同學們也能在嚴肅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本身。

  教學反思:

  凡是美術類繪畫作品,均離不開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在《人間生活》這一課中,我發現絕大部分課文中所舉例的世俗題材的繪畫作品都採用了“長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課堂展示中我用白紙製作了尺幅相仿的長卷,內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設想學生能夠根據古人的閱讀習慣(從右往左)來展開“長卷”白紙。但是在現實課堂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對於先前我用言語提示的思考思路沒有用心,抑或是沒有意識到,倒顯得後來的體驗程式有點來得突如起來的“尷尬”。我想倘若將這一環節,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飯,上學,放學……)以簡單的圖案畫在長卷的形制上,讓學生展開的時候,能夠以繪畫的內容(時間性程式)讓學生自己判斷展開的方式到底正確與否,我反思到這樣的流程設計恐怕在內容上更與學生的生活常態接近,也能在構圖順序上判斷出長卷形式作為中國畫傳統和獨有的構圖方式,在形式中內含了“時間”這一因素,也帶動這一體驗去正確的方式“開啟”傳統世俗題材中中的長卷代表作《搗練圖》。

  待我欣賞了袁老師的《新實驗》課堂教學中的學生體驗環節,想法創新,和教學內容相合,我想這樣的體驗環節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達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實效性?品味古畫需要心境的安寧,則不適宜多人參與。一個學生抑或逐個體驗為佳,趣味性的體驗,畫面形象的誇張化、兒童畫,讓學生自己在長卷的形式中去構圖,去創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牆為“長卷”畫紙的模擬,讓學生按照從右往左的一般構圖方向去模仿繪畫中人物的位置、動作及言語乃至人物之間的互動,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老師們的點評:

  課堂是不是無需示範

  課堂是不是無需老師示範?老師如何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地引導和提升?很多課堂老師不知道怎樣進行演示示範或必要的引導,胡老師透過自己體驗拉動長卷這樣的形式,這樣一件較為靈活的辦法讓學生獲得一些要素性的東西,即古人的閱讀習慣。胡老師把與學生的交流方式教學語言變為了“如果我來做我想這樣做?從而引導學生為什麼這樣做?”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

  當然,這堂課似乎還是老師講得太多了,學生參與的東西還是少了點,在師生互動方面還有待于思考。

  老師有效示範作品的構圖

  課堂條理清晰。老師透過人間生活和的吃喝玩樂來串連整節課內容,分析原先學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繪畫拉近了學習距離,讓學生覺得原來這些繪畫也就描繪了平常不過的生活而已。

  注重細節。老師在分析繪畫作品時不忘提示學生理解的知識點,如《搗練圖》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進的胡凳;讓學生嘗試開啟古代長卷來理解古人閱讀的習慣;找仕女服飾的顏色來說明中國傳統的壓色法,等等,讓學生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時懂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語言幽默。能讓學生在長時間集中精力來欣賞作品,氣氛輕鬆而活躍。

  教學示範的有效性

  老師示範能促進課堂有效性,能使學生極快地掌握美術技巧、技能,提高學生的實際繪畫、製作水平。但老師示範必須是有效的,胡老師的課是一節欣賞課,其中的幾個教學示範給我印象很深。關於長卷怎樣展開的示範,我覺得,胡老師用一張自制的白紙作為長卷,透過先請學生親手體驗展開方式,再自己演示長卷這一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為學生講解了中國古代畫卷的特色,整個環節流暢自然,示範到位。老師在講解《搗練圖》的構圖時,特意提到了兩個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動態為畫卷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及時做了兩個示範,畫了這兩個人物的髮髻,個人覺得,如果胡老師能示範兩者的動態,對講解這幅畫卷的構圖這一教學內容會更有效。

  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的示範,不僅會促進學生對繪畫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學的功效也更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準確的示範,不僅直觀和顯形,同時,在技能技巧的訓練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師的示範對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學習美術的習慣培養均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我個人認為:美術教師有效的示範是解決目前美術欣賞課有效教學的有效方式。

  總之,胡老師在這一節欣賞課中,教學思路清晰,講解到位,語言較為幽默,當然如果多注重師生間的互動,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課堂效果會更好。

  美術鑑賞《人間生活》教學賞析

  第一次聆聽高中老師執教的美術鑑賞課〈〈人間生活〉〉就題目來看就是一節非常值得賞析和探究的內容,我們知道繪畫藝術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他改造著生活,美化著生活,也記錄著人類輝煌的歷史,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精神的愉悅。但是到底怎樣個反映生活、描繪生活,人們怎麼個精神追求法,尤其在古代,唐宋時期,繪畫藝術究竟怎麼個反映記錄生活,對於在坐學生來講自然是想深得其中三味,迫切想知道個所以然。對這節課自然充滿嚮往。

  帶著這樣一種嚮往,胡老師的整個教學設計,也基本不失所望,以一條暗線,主要透過世俗的繪畫內容和長卷的形式,結合唐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學生一起解讀古代繪畫藝術是這樣來記錄優雅和閒適的人間生活。整體把握,細節玩味,重點難點基本落實。

  下面對幾個教學行為的細節部分作具體觀察分析:

  一、關於匯入

  胡老師選用了兩張具有代表性的圖片,《五百強盜成佛》圖及,《笑俑》圖來分析推導苦樂相伴才是生活的真諦,我們在佛教藝術中體味苦的真諦,在世俗生活中回味樂的滋味,在教學內容上承上啟下,兩張圖片完成一個知識的銜接和轉換,匯入自然流暢。

  二、關於課堂中出現的兩次示範

  其一是講到長卷形式時,教師準備了一個模擬長卷,讓學生表演試著怎麼開啟,開啟的順序,教師再親自開啟,這一看似蠻不經意,但這具體的把玩過程中,學生到是體味了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開啟動作,確能反映出一個人對古代繪畫藝術的精神和形式的領悟。一卷在手,不知究竟往左打還是往右開啟,方向來一個顛倒,視線不知從何展開,全無秩序,不是告訴別人我是外行一個嗎。雙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開啟,視線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順序,隨著長卷徐徐開啟而慢慢移動,無形中到不失優雅和莊重。簡單處見真味,如果教師能準備一幅真實的繪畫長卷,學生個中體味還會深刻。其二的示範,教師對圖中丫環的髮型造型,採用了線描的示範,流暢而準確的線條,不僅幫助解讀了繪畫文字,也向學生解釋了丫環一詞的由來,透過這一示範,也使課堂充滿美術味起來,給予學生的也是在樸實中而有真獲得。如果這樣的示範能再見一二處,則還要生動不少。

  三、關於長卷如何欣賞

  教師就《搗練圖》從開卷題字,到人物出場安排,構圖的承前啟後,人物的服飾特點,色彩的搭配,細節的穿插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幾處細節也分析的魄為生動細膩。但如果對怎麼欣賞作一個整體的梳理,提綱挈領的加以點破,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學生更能自覺領悟作為古代繪畫藝術他怎麼個生動傳神的將歷史回方,將時間定格,讓美得以永恆,讓我們在這些美的視覺符號裡探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尚的審美情操而回味無窮。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關於語言組織

  觀察胡老師的整節課,內容和細節處都是可以的,語言也有風格,只是在點題上略感不足,人間生活一詞從開始、中途、結尾都應首尾呼應起來,任何時候都能讓人感受到老師牽著這四個字的魂再向我們講述,這樣整節課就能在內容、形式精神上達到形神兼備。

  教研員的點評:

  美術課堂的教學示範主要是指作品賞析的示範與技能演示,是我們美術課堂極其平常的教學手段,可以說是我們美術老師信手拈來的一種教學行為,可是,由於當下計算機多媒體的廣泛使用,其圖、文、聲於一體的教學資訊與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互動作用吸引了我們美術老師,走進了我們美術課堂,讓我們樂此不疲。久而久之,我們的賞析示範開始機械化了,作品被大量堆積在電腦螢幕上,泛而平,不管是繪畫類還是設計類與雕塑類統統歸結集於電腦,現場展示的作品少而又少;我們的技能演示被電腦滑鼠替代,神奇而茫然。就這樣,美術課堂的美味越來越淡了。這種怪異現象隨著學段的升級而升級,在高中美術課堂上尤為嚴重,課堂上已很難看到我們美術老師的一筆一畫,如果我們老師不想動手了,學生還有動手的興趣嗎?難怪,我們學生的學習興致會大大下降,關於審美理解與審美創意就更不用說了,課堂上出現的死氣沉沉,或者課堂上頻頻出現的你講課我說話、你點滑鼠我做作業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了。

  根據這個教學現狀,我確定了“示範與欣賞”課例研討系列活動,組織了市屬高中主題研修,定在市稽山中學舉行,來自市屬高中全體美術老師與市屬美術學科基地的部分成員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展示了兩個高中美術欣賞課例,分別是紹興一中胡紅燕老師的《人間生活》與稽山中學袁終斐老師的《新的實驗》,帶著觀察任務與研究問題我和老師們走進課堂、觀察課堂、反思課堂。

  紹興一中胡紅燕老師的課堂匯入採用了作品示範,她引導學生直觀、形象地意會佛教藝術作品《五百強盜成佛》中的“苦”與世俗題材作品《笑俑》中的“樂”,從中揭示出課題《人間生活》。二幅作品對比鮮明,形象生動,語言簡潔,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生們那會意的的一笑與專注的眼光,可知,作品示範取得實效,為課的成功開設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胡老師的作品示範匯入無疑是成功的,那麼接下來,她的教學會如何展開?呈現的作品示範能否如匯入那般生動形象?能否讓學生的審美思維活起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繼續觀察。

  《人間生活》展開的作品賞析分為二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賞析東漢畫像石《弋射、收穫畫像磚拓本》、《庖廚》、《釀酒場景》、《盤鼓、疊案、跳丸》,從“吃、喝、玩、樂”體會人間生活。內容直觀,畫面形象,四字板書簡潔明瞭,課堂時間也化了不到5分鐘,學生們已心領神會;第二環節是賞析繪畫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清明上河圖》,以《搗練圖》為重。先讓學生觀察與發現三幅畫的相同之處——“長卷”,接著,胡老師出示用白紙製作的尺幅相仿的長卷,讓學生試著怎麼開啟,一卷在手,學生們不假思索按慣例從右往左打,錯了?再思考,從左往右打,對了?看!老師雙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開啟,視線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順序,隨著長卷徐徐開啟而慢慢移動,無形中到不失優雅和莊重。在這具體的師生把玩過程中,學生們品味到了達官文人的品讀雅俗,領悟到了古代書畫藝術獨有的鑑賞形式感。我們再看胡老師的三處示範:一是板畫《搗練圖》中丫環的髮型,流暢而準確的線條,形象而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解讀了繪畫文字,也向學生解釋了丫環一詞的`形象來源;二是肢體示範畫中4位女子圍槽握杵搗練的場景應不同面向所構成的一個獨立的圓形圖(西方),結合“從左往右”的品讀瀏覽視線(中國),幫助學生形象地思考中畫繪畫的不同透視;三是肢體示範畫中玩耍的小姑娘的表情體態,引發學生領會這個女孩是畫家在畫面中所要展現的時間性(長卷形式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時間性在畫面中的展現),課堂也就在這個可愛小姑娘的打招呼動作中結束,意喻同學們能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快樂、健康、幽默的心態去面對。這三處示範,使課堂更充滿美術味、生活味,給予學生的也是在樸實中而有真獲得。

  課堂的結束並不意味對某個問題的探討的結束,而應當是新思考的開始。這堂課留給我們

  思考之一:板書示範如何更加有效,如板書的排列、文字的設計、色彩的搭配等等。

  思考之二:老師準備的繪畫長卷示範是否可以更加有效,如果準備一幅真實的繪畫長卷,繪製內容來自於學生身邊、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可能學生個中體味還會深刻;

  思考之三:師生的互動與學生的參與,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對(文字)作品的深度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如《新的實驗》一樣可以為學生設計體驗環節,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

  思考之四:《人間生活》主題是否可以更加突顯,除了作品還可以在語言上給予適當地、反覆地提示,有效於學生的生活情感體會。

  希望老師們關注我們美術課堂的教學示範,讓教學示範有效於學生的審美理解與審美創意,讓美術課堂真正地美起來。

美術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造型遊戲,讓學生了解塔的相關知識,並鼓勵學生用探究的思維方式,發現塔的特點,畫出記憶中的塔或設計出漂亮、新穎的塔,拓寬學生的創作領域,啟發學生,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瞭解不同地區塔的造型、材質、功用的特點。以繪畫的形式用線條表現塔的造型特點。

  過程與方法:利用分析對比、遊戲、討論等多種方法,在觀察體驗中瞭解塔在造型、材質上的不同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瞭解塔知識的同時,對自己家鄉的塔有深入的瞭解,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保護古蹟、傳承文化的意識。在關注我國塔文化的同時,放眼世界,瞭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塔,從而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初步瞭解塔的造型特點,學習用線條疏密、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表現塔的造型。

  教學難點:

  表現不同角度的塔,感受其雄偉的氣勢。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課件:“塔”這個字,詢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字嗎?(學生回答)誰知道塔的含義呢?(學生思考並回答)你見過塔瑪?誰能說出自己知道的塔的名字嘛?(學生回憶自己知道的塔)好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我們來一起對塔有個更深的知識,好不好?(好)那就聽老師的指揮,首先大家的坐姿要正確,那樣老師才會高興的與大家一起了解塔的知識。

  二、新授

  首先我們來欣賞幾幅塔的圖片。浙江杭州六和塔、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雷峰塔、潮州龍湫寶塔、德慶三元塔、會師塔、埃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

  好,欣賞了那麼多名塔,我們來具體認識認識幾個塔。中國宋代古塔,位於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形十三層,內衛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行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露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影象,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為密簷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翕,內建石雕佛像,塔頂有銅製覆缽、相輪;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共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由券和、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質葫蘆。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城東北愚鐵塔公園內,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鐵塔成等邊八角形,共十三層,高55.88米,底層每面闊為4.16米,向上逐層遞減。塔身遍砌花紋磚,上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等花紋圖案50餘種,造型優美,神態生動,堪稱宋代磚雕藝術傑作。鐵塔以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中外,其設計精巧,結構堅固,雖經地震、河患、狂風暴雨和人為的破壞,仍巍然屹立。

  好的,現在我們觀看和認識了這麼多的世界名塔,那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不知道大家是否願意為老師解答呢?(願意)歸納塔的結構?塔的建造材料有哪些?

  大家趕快小組合作討論一下,每個小組給老師一個概括的答案,老師期待你們的答案,趕快行動起來吧。(小組同學來彙報)好的,那我們來搜一些資料,檢驗一下大家說的對不對?關於塔的用料結構和層數、平面形態,在我國曆史上也有不同的變化。首先,在用料結構上,一般有木塔、磚塔、石塔、磚石混合塔、鐵塔、銅塔、琉璃塔等型別,其中木塔發展最早,主要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之後,磚、石塔相繼發展起來,主要在唐、宋、遼、金幾代;再後是多種塔形出現時期,用料結構有鐵、銅、琉璃、珍珠、象牙等。其次。是塔的層數和相輪的層數。一般而言,塔層多為奇數,即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層等,而偶數層二、四、六、八、十……卻很少見。塔的平面形狀,主要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圓形等型別,其中四方形多出現於唐代或唐代之前,到了宋、元則轉變為六角或八角形。塔形這種轉變,第一是增加了抗震的效能,第二十擴大了登塔眺覽的視野。

  塔的造型分類:我國古塔的立面造型,答題可分樓閣式、密簷式、亭閣式、覆缽式、花塔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式和寶匣印經式等八種。

  塔的結構:地宮、基座、塔身、塔剎。

  塔的材質:土塔、木塔、石塔。

 三、創作

  我們知道,一名優秀的設計師要知道了解的非常多。現在你已經距離一名設計師不遠了,你已經瞭解了這麼多關於塔的知識,那麼有沒有信心用畫筆創造一個雄偉的塔來展現給大家呢?(有)好,先畫什麼,後畫很美,由部分到整體,怎樣讓塔更美觀,適當的裝飾,可以在什麼上畫,用什麼方法畫,彩色卡紙、圖畫紙上。

  四、 拓展

  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你喜歡哪一幅?為什麼?或者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然後進行教師評價。

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讓孩子喜歡塗鴉活動,體驗繪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油畫棒、畫好輪廓線的畫稿。

  重點難點:

  順著一個方向塗色。

  活動過程:

  1、故事匯入:

  天氣很冷,小兔子想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可是它沒有不怕冷的衣服,不能出去玩,怎麼辦呢?小朋友快給它想想辦法。(給它做一件。)

  2、我準備了一件外衣,你們看好看嗎?

  (引導幼兒發現,外衣是沒有顏色的。老師準備了一些美麗的畫筆,讓幼兒認一認筆都是什麼顏色的?)

  3、遊戲“小兔子的花衣服”:

  (找出自己喜歡的顏色的畫筆,開始塗色。)

  4、老師指導幼兒順著一個方向塗色:用兒歌吸引幼兒正確塗色。

  5、美麗的衣服展覽:

  溫馨提示:

  1、可以給爸爸媽媽做一件美麗的衣服。

  2、為幼兒提供嘗試用不同材料的畫筆畫畫。

美術教案 篇5

  課時:

  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兩種顏色調和後會產生第三種顏色。

  2、吹畫後,展開想象,並添畫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學重點:

  學生在活動中發現並認識色彩的變化,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教學難點:

  學生將顏色調到適合的濃度。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紅、黃、藍三色水彩顏料,吸管等管狀材料一根,毛筆,水罐,畫紙,玻

  2、教師除需要準備與學生相同的材料外,還需準備幾張範作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欣賞範作,交流討論:這些作品分別是怎樣畫出來的?使用了幾種顏色?吸管在今天的作業中有什麼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學習任務,找到本次作業的繪畫方法及步驟,使下一階段的學習更有針對性。

  2、發展階段: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總結的方法做一次範畫,讓學生明白使顏色流動的條件——調好顏色是關鍵。

  學生練習調色(告訴學生在調色時,只能用一種顏色),小組總結怎樣調色,調到什麼程度在紙上吹最合適。

  鼓勵學生大膽吹畫,分別調出紅、黃、藍三色,滴落在紙上吹畫。

  3、探索階段: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獲小組作品,紅、黃、藍三個好朋友在玩耍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顏色是怎樣“變”出來的?交流觀察到的色彩變化情況,教師幫助學生一起總結。

  其思妙想做一做,對畫面進行新增,使其構圖、情節更完美,也可根據畫面效果進行裁減。

  除了吹畫的方法,你還能想出什麼樣的方法,讓三個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個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收拾與整理:

  學生將作業放在通風的窗臺或地面晾乾,保持作業整潔。然後,用抹布擦淨桌子,最後將水罐及毛筆洗淨。

  5、課後小結

美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欣賞、瞭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加深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識,用中國畫的方法對漢字進行大膽聯想和創作。

  2、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觀察、交流、分析及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大膽地運用中國畫的作畫工具和筆墨技法,表現生動、有趣的漢子形象,創作新穎的作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中國漢字文化,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之情,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的體驗中增進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

  觀察、分析漢字象形表意的構形特點,瞭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體驗用漢字為題材進行水墨畫創作的樂趣,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難點:

  利用漢字的構形特點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及用中國畫形式進行創作的筆墨技法。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板書 毛筆 國畫顏料 筆洗 生宣 象形字卡片

  學生:國畫顏料 毛筆 洗筆筒 氈子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遊戲匯入:“連圖猜字,連連看”。

  引出象形文字: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創造出來的文字。

  這些文字像畫一樣美麗,多有趣的聯想呀!出示課題《漢字的聯想》。

  二、新授:

  1、提問: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如何記錄發生的事情呢?(結繩記事)

  2、小故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結繩記事→巖畫→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簡化字

  3、想一想:漢字最初是由什麼演變來的?

  漢字是從圖畫記事演變來的。(字由畫生)

  4、觀察漢字演變表:

  ①早期的象形文字這麼生動有趣,為什麼今天不再用它了?

  書寫麻煩,線條複雜,寫法不統一,有侷限性。

  ②對比早期以圖形為主的字和近現代的字,從外形上看,你發現了什麼? 早期:形象具體,基本能認出來;線條複雜,不好書寫。

  近現代:形象概括抽象,筆畫橫平豎直,線條相對簡單,易記好書寫。 ③小結:漢字的演變過程是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

  5、欣賞有趣的字:羊、竹、美、飲、休的演變。

  6、小結:漢字藝術是博大精深的,隨著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已經由圖案化的形象符號演變為由線條構成的文字,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神奇美麗的書法藝術。

  7、藝術大師眼中的漢字藝術:

  ①龍,鳳; ②馬; ③江山。

  這些作品是畫還是字?既是畫也是字。

  以圖畫和文字為基礎而產生的中國繪畫和書法藝術有著相同的起源→書畫同源。

  ④《農家樂》,古幹。

  這幅作品有什麼特點?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麼?作品給你怎樣的感受? 作者用簡介輕鬆的畫筆,將象形文字和圖形巧妙的組合在了一起,描寫了富足、熱鬧的農家場景。

  8、幫一幫:學生根據“舟”的形象創造一個象形文字,老師對文字加工處理,變成一張完整的字畫巧結合的中國畫作品。

  9、看一看:

  ①有一位小朋友,他叫小寶,今天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瞧! ②《鳳凰逐日》

  ③對比觀察:內容一樣嘛?色彩一樣嗎?

  不同的墨色帶來的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

  三、作業:

  嘗試用象形文字來創作。選擇自己喜歡的象形字或自己創造象形文字,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創作一張美觀、有趣、字畫巧結合的作品。

  要求:構圖新穎,結合巧妙,墨色豐富

  四、展示評價:

  介紹自己的作品。最喜歡哪一張?為什麼?有沒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教師總結。

  五、課後拓展: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透過今天所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你們可以創作自己的作品,加上提拔、印章,裝上美麗的相框,掛在家裡裝飾生活,或作為禮物贈送給親人、朋友,用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式、方法,將漢字藝術傳播給更多的人,將漢字文化發揚光大!

  六、板書設計:

  漢字的聯想

  畫 → 字 字畫同源

  具 象抽 象

  復 雜簡 單

  七、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使師生從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走向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我精心設計了圖片動畫,利用多媒體影音結合,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動畫認識文字的演變過程,教學活動突破了固定模式的約束,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氣氛。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具有開放性,富有想象空間,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習任務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相互幫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美術字技能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潛移默化、自我學習的提高過程。透過欣賞字型的演變動畫,有利於學生髮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建立起較全面的人文知識體系和審美觀。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進一步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語言文字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堂課是傳統美術與多媒體相結合的產物。透過多媒體互動方式授課,使學生在學習交流時情感體驗發生了新的變化,促進學生在輕鬆的心態下更富有個性的進行創作,在學習中享受學習,在快樂中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