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題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歷史,記錄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繼承整個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國的文字來源於古漢語,中國文化建構思想道德的大廈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礎上,學懂了古文將會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字,瞭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與文明,將會欣賞古文化的經典美,將會了解前輩的主流意識。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離我們這個時代那麼遙遠又古奧難懂,使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難以引起學生共鳴。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學習就會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導上下功夫,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語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並將這些美傳承、發揚,所以選擇“培養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這一課題來探討。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研究本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出一整套培養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方法,從而提高其文言文閱讀的能力。本課題研究物件是中學生,其中的興趣指教師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包括:課堂朗誦課堂提問促進興趣結果,多媒體教學促進興趣,利用工具書促進興趣,“字字落實”促進興趣,還有“整體把握”促進興趣等。

  指利用課外時間,在初中三個年級組織背誦課內外古詩文,讓學生把常用實詞及虛詞補註結整合冊等活動,透過此活動來促進學生興趣。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5月—6月20),準備階段。

  申報立項。

  完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調查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不高的原因。

  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大致分為兩步:課堂與課外(見下)。

  第二階段(6月21—11月30),實驗階段。

  將每班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課前利用工具書認真預習。

  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式,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以培養其學文言文的興趣,具體做法如:在課堂上指名學生朗讀古文、或分角色朗讀、或分小組合作翻譯、或採用多媒體教學、或利用早讀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外開展活動。a分年級進行課內外古詩文比賽(進班隨意抽學生進行比賽)。b分年級進行課外古文閱讀理解競賽。c古詩文朗誦賽。d分年級整理常用實詞虛詞補註結整合冊。

  (進行以上活動時,做好活動記錄、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12月1日——2月初)。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得到提高。

  2,學生基本掌握課內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意思,能辨別初中階段常見文言句式,學生能欣賞文言文所呈現的古典文學的魅力。

  3,學生能閱讀並從整體上把握課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勵學優生嘗試文言文的寫作,並在校內進行展覽。

  教師方面

  1,主件:結題報告。透過活動的實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興趣的教學方法,在此報告呈現。

  2,附件:教育敘事、案例分析,、心得體會、論文,以上各四篇。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2

  一、課題研究的名稱

  《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有效性研究》

  本課題研究專案於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准立項,課題編號為:125YWX-2401。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出,而學生的有效預習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長久以來我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 雖然每天都在進行著,但是收效甚微,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是“偽預習”。 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說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學生不求甚解、敷衍應付,逐漸產生“厭學” 情緒。因此 “學生有效預習”的落實,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舉足輕重,值得探討和研究。 透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 了,而且觸及習慣培養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理論依據

  葉聖陶關於教育的理論。 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為今後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基礎、 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必然會有一些學習 “暫時落後” 的孩子, 而幫助這些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透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

  四、實用價值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物件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願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課程要求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透過課前的預習指導,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為學生提供有效學習的策略指導,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這正是本課題意義所在。

  五、研究內容

  1、調查學生預習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預習到底處於何種狀態?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最真實的感受者,因此,必須調查學生的預習現狀,透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學生著手以此反映對預習的看法,以尋找出可行的指導策略。

  2、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一個人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認識領域進軍,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峰。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改變以往預習隨意性強、無明確要求、無層次、無檢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適合小學生的行之有效的課前預習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開展科學預習,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在日積月累中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鍊,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透過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矯正設計思路,從教學實踐案例中尋覓並形成規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較研究法:參照、借鑑國內外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獻資料,採用縱向、橫向等比較,找出新的生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論。

  3、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來自於實踐活動,努力透過對研究活動中的體會和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形成較為系統的,有借鑑、推廣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動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動,用研究來提高行動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動融為一體。在行動的“實”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紮實、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過程設計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課題醞釀提出階段,完成申報。

  2、進行文獻研究,收集國內外有關預習指導及其策略的理論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博採眾長,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做準備。

  3、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實驗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據方案,啟動課題研究。制定階段達成目標;注重課題研究的動態管理及過程性資料的積累;

  2、透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

  3、撰寫研究過程中個案分析。

  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課題研究目標為標準,對課題研究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歸納,形成結題報告; 整理分析與處理有關的資料、材料;

  2、整理相關的教學論文、案例、課件等;

  3、進行課題彙報鑑定。

  八、預期成果

  1、論文,課件。

  2、體現活動教學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3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渠道和主陣地。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強調了語文的生活化和積累的重要性,而課外的“大語文”則是語文課堂的延伸和遷移,只有透過有序的,科學的語文課堂學習,學生才能把生活當做語文,處處有語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學,有知可用。那麼做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區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已全面展開,並且在逐步深入,區教研室中學語文組特別注重全區語文教師的能力的提高,透過開展各種各式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全區語文教師在百忙中嚴格要求自己,擠時間,找時間,苦練基本功。教研室首先從“課堂教學”做為突破口,透過“公開課”、“特色課” 、“研討課” 、“說課” 、“優質課”等形式,不斷鍛鍊語文老師的課堂能力,使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受益匪淺。但是關於語文課堂藝術的有關理論和實踐都還比較零散,沒有系統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鄲學步而不得其要領。如何把語文課堂藝術系統化,具體化,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把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靈活機智的藝術的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遨遊成為了我們迫切要研究的課題,這就迫切地需要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研究。基於此咱現狀,我區開展了“中學語文課堂藝術研究”的課題研究。

  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藝術,否則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減去了一半,聽一堂好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是對課堂藝術重要性的強調。課堂藝術的恰當運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喜歡語文,走進語文,融入語文,那麼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理念。一直以來,我們一直在高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充滿個性的個體,面對隨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問題的課堂,為了掌握和調控課堂,語文教師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不敢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怕出現自己無法調控甚至無法收拾的局面。於是便想方設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獨霸課堂,牢牢地控制課堂,讓學生在自己預設的套子中鑽來鑽去,而少了一份課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課堂藝術的研究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閱讀,主動去感受,主動去體驗,而教師則要藝術地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戰,挑戰學生的思維假定,進行思維訓練和情感薰陶。課堂藝術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新課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研究。透過課題形式進行探究,一定會使理論體系更具體,更明確、更易於運用和操作。

  (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學生有時並不是不喜歡語文,更是不喜歡語文課,語文課被我們的語文教師給上的索然無味了。課堂藝術則首先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藝術性的讓學生在課堂興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閱讀,去創造。課堂的藝術從各個環節藝術性地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和入手,巧妙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啟用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於最佳化各個教學環節,提高課堂質量,傳統教學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單一而單調的。課堂教學藝術則要打造精品課堂,要求教者潛心研究教材,先學後教,先體驗再傳授,這樣便於教者能把握學生學習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並且推敲各個教學環節進而選擇和最佳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精彩異呈。

  (四)、有利於教師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不斷髮展創新的主題,也是教師課堂的永遠追求,因為沒有完美的課堂,課堂教學藝術的追求便也永無止境。教師要不斷的讀書,充實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語言,靈活自己的思維,以充滿激情而又流暢的語言去震撼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博學多知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靈活機智去調控課堂,所以唯有教師素質的提升才能有課堂教學藝術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課堂教學的藝術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理論研究廣泛探討的課題,對它的本質認識有眾多見解: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是嫻熟的教學技術,有的人認為教學 藝術的本質在於規律性與個性的統一,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首先是愛的藝術、鼓勵的藝術、影響人的藝術,有 的人認為教學藝術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等特點,有的人認為語文教學藝術的特徵是“活、情、疑、趣 、變”。(錢威《關於“教學藝術”的爭鳴》)但無論怎樣眾說紛紜,課堂教學藝術歸結為一點就是“樂教樂學”。它的藝術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時而異 ,不拘一格,善於應變。

  著名教育學家蘇格拉底在教學中用對話、體溫、暗示、詰難、歸納等方法,激發學生思維,以使之主動尋求答案,即稱之為“產婆術”,乃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他的方法主要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經常與各種人談話,討論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他在與別人談話中,裝著自己什麼也不懂,向別人請教,讓人家發表意見。他這樣做是為了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探索,尋求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這一步的作用是,在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否認原有的基礎上,引導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

  現在我國在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xx年,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深圳輔導學院教科所所長、中學高階教師劉顯國主編了《課堂教學藝術叢書》,他從教師的備課藝術、開講藝術、板書藝術、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組織教學藝術、來年系設計藝術、課堂結尾藝術、大呢感作了專題討論,集中研究課堂教學藝術,這種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教學的內容美、教學的結構美、教學情感美、板書藝術美、課堂氣憤美、教學語言美、教學節奏美等藝術美的形式。他所總結的課堂藝術形式比較全面,藝術美要真正體現語文的課堂上,不僅僅是想象或單單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還是具體的實踐證明。

  新課改向我們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新學生觀、質量關、人才觀,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立足校本培訓,使老師們儘快地轉變觀念,全身心投入課改,真正走進新課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學生髮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論據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嚴密、方法得當、有章可循;其藝術性體現在它必須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和技巧性等四個顯著特徵。追求教學藝術,旨在最佳化課堂教學,使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特徵

  1. 創造性。語文教學藝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創造,主要體現在:

  (1)超前思維。備課時,教師必須從課文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著手,對課的匯入、過程、結尾等進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斷和推測,從而得到預見性的認識。此外,在制定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乃至整個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計劃時,對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超前思維,以便在行動之前及早看到潛在的有利因素、困難因素和各種機會,更加清醒地採取對策。

  (2)應變機制。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思維著的頭腦,儘管教師在課前作了慎密的構想,但“偶發事件”時時會找上門來。因此,教師必須隨機決策,巧於應變,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3)創新方法。初中語文課的教學物件、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在不斷變化。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課文,即使是教過幾十遍的同一篇課文,也永遠是新課。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方法,創造新方法。

  (4)講究效率。要減少無效勞動,儘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學任務的單位時間降到最低限度。學生看書可解決的,就不必動筆;練兩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複第三遍。教師講述語要精當,要知道,講課中輸出的無效資訊、次要資訊、多餘資訊越多,浪費的課堂教學時間就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單位時間內教學的資訊量過多或過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學。

  2.表演性。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於其它任何表演藝術。

  其特徵主要體現在:

  (1)儀表風度。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表情態度等對學生有著極大的示範作用。因而教師應樸實、整潔、穩重、端莊、瀟灑、活潑、熱情、善良、和藹、謙遜、文雅並富有個性,給學生一個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生動形象的講述,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誦,對課文中人物語言神態維妙維肖的模仿,對課文展示的典型環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對課文的立意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的剖析,會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震盪學生的心靈。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政治家的素養,科學家的頭腦,哲學家的嚴謹,演說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詩人般的激情,童話大師的幻想,相聲演員的幽默,舞蹈演員的身姿……

  (3)感召效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種種表演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對其進行培養,促進學生髮展。

  3.審美性。課堂教學中充滿著美,教師和學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賞者,又是美的創造者。審美性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主要體現在:

  (1)情感轉移。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學生三位一體,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導之以情,情理一體。

  (2)多樣統一。應做到知識、智力、能力訓練的統一,聽、說、讀、寫訓練的統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統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統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語言教活,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會用。它包括啟發的技巧、批評的技巧和訓練的技巧。這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磨礪而成的。教學技巧越豐富,越熟練,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將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重點探究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藝術。

  1、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內容:

  A、溝通學生心理的藝術,課堂藝術其實就是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藝術。在師道尊嚴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仰視教師,敬畏老師,無形之中師生之間就產生了一道隔膜。學會和學生溝通,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也就是創設和諧課堂,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便顯得無為重要。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平等民主參與的一員,放鬆而輕鬆地去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

  B、課堂匯入的藝術。開頭要恰到好處,切忘千篇一律,好的開頭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是成功的一半。開場道白,猶如樂器定調。奧地利樂團指揮韋勒說,這個調定得如何,將決定全部演奏的成敗。語文課上攫人心魄、富於魅力的導語,就是一首交響樂中美妙絕倫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離不開引人入勝的導語的。

  C、提問的藝術

  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說,也是提問的藝術,提高方式的巧妙與笨拙,直接關係著課堂的教學成敗。喚醒學生讀書,思考的慾望,許多時候必須藉助課堂上的巧妙提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得笨。”這番說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了“巧問”。“巧問“的”巧“,主要表現在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難易把握準確,有較強的啟發性,當然提問不能滿堂問,不能用提問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恰時提問,提出符合中學發展水平的問題,我們提倡“深題淺問”。

  D、課堂對話的藝術

  閱讀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作者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隱性的,是不需語言,靠心靈的理解和體驗去交談的。這就需要教師作為平等的一員去參與,民主地讓學生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以致產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濺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談中,讓學生擺脫被“牽“的處境,拓寬思維空間,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鼓勵,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善於點拔,善於調控,靈活機智地處理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必須潛心研究導課的藝術,是組織者就不能“放羊”,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是激勵者,就不能硬“牽”和強制,是傳授者,就不能當講不講。教師越是導之有方,學生的主體作就越能充分發揮,課堂對話就越民主、平等、和諧。

  E、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

  語文教師就是要用語言來感染學生。語文課堂語言應該是充滿激情,能走進文字,走近作者,和學生在語文世界裡同樂同悲,語言要麼高昂,要麼激憤,要麼低沉,要麼沮喪……其次課堂語言應該是豐富的,富有文采的,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再次課堂語言應該是簡練的,不能嗦嗦,開宗明義,一針見血,恰到好處。

  F、課堂結構的藝術

  課堂結構藝術主要表現在課堂結構的序列性和波動性組合設計上面。課堂結構指的是教師和學生資訊交流的組合形式及序列。課堂教學的序列性要求師生資訊交流程式清晰,步步緊扣。如果課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給予主體的刺激和振奮就會減少,學習主體精神上的滿足程度就會降低,課堂就會出現沉悶。這就需要一種波動性來調節。教師透過波動性,把課堂教學從直線引入曲線,從平衡引入不平衡,從沉悶走向振奮,然後又走向序列。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出發,尋找突破口,設計波動點,把資訊交流活動從一個高潮引向另一個高潮。

  G、教學方法的藝術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組合,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堂教學藝術。方法藝術要因文而設計,因人而設計。但不管怎樣,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融合下面幾種教學方法:(1)傳授知識和訓練思維相結合。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在講課文時,一要善於設疑、啟疑、激疑,善於啟發學生質疑、析疑、辨疑。學生要在一系列的釋疑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二要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儘量多地提供學生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訓練語文能力。三要精心設計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在解題中訓練思維,培養思維的習慣。(2)傳統教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學習語文的特點重在感悟、領會,因此傳統的誦讀、背誦、評析指點等方法不能少。但現代教學呼喚教學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把傳統教法與投影、錄音、電視電影、語音室、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手段結合起來。(3)教法與學法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那麼這種學法指導本身又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很廣,包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各個學習階段。但學習方法指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學法指導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

  H、課堂激勵的藝術

  課堂激勵能夠樹立學生自信,激發學生的自信,但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能夠喚醒學生激勵學生。激勵的藝術就是給學生自信的藝術,也是融洽師生關係,營造民主而和諧的課堂的藝術。

  I、板書的藝術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藝術創造。板書當與否,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板書作為一門藝術,它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運用板書有助於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的表達能力。板書藝術的正確運用,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教案由制定到實施的有效體現。好的板書,能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給人以藝術美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學生智力,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結構圖,它是文章結構教學的有效手段。透過板書,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讀”學寫作,理解、掌握課文的行文線索、層次結構、表現方法,理解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形成思維過程,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編擬提綱,增強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讀導寫,以讀促寫”。精美的板書設計,具有強有力的示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一名教師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會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所謂“漂亮”,就是字要寫端正大記,勻稱清秀,同時,板書設計要規範合理。只有教師養成了這樣良好的習慣,給學生以“規矩”,才能使學生“成方圓”。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良師出高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就有這樣的感受,聽一位優秀教師的課,欣賞優秀教師優美的粉筆字,簡直就是一種多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2、課題研究的方法

  A、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習教育家的經典名著,學習其思想理念,靈活的創造性的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B、研究觀察名師的經典課堂,分析其課堂教學藝術,在具體實踐中如何落實理論的,站在名師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經典課堂。

  C、實驗法。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活動,用自己的實踐去踐行理論,運用課堂教學的藝術去上每一節課,讓專家進行評課、議課。

  D、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資料,提供素材。

  E、經驗總結法:透過收集資料,學習理論,實踐運用,總結經驗,再以課題的形式理論和實踐為一體,上升為理論指導實踐操作性強的體系。

  預計突破的難點:

  1.教師的課堂語言的規範性;

  2.匯入提問的變化性;

  3.師生對話交流的和諧性;

  4.激勵與點撥的統一性;

  5.課時結構與板書的巧妙性;

  6.個性風格形成的多樣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成。

  準備階段:20xx年9月:確定備課方案;成立課題實驗組織機構,確定優秀語文教師來擔任實驗教師;確定研究計劃和最終目標。

  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始實施課題:

  1、20xx年9月課題開題: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B)撰寫開題報告。

  2、制定並落實教學方案: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兩個課案,資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A)開始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教學活動B)整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優秀課例、論文。C)邀請專家指導課題。D)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4、20xx年1月—2月:課題階段總結: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分析。B)整理資料。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第二階段20xx年3月—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1、20xx年3月—5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方法同上)。

  2、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3、20xx年5月:課題總結:整理材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論文、報告、課堂教學案例集等。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4

  (1)選題目的及意義:

  實現一個目標,堅持四條原則,做到五個落實,實行雙軌執行,創造五種效益!

  實現一個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基點,以大量讀寫為前提,以雙軌執行為機制,在大面積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和思想潛能。

  堅持四條原則:限時、大量、高效、低耗。即在限定時間內抓大量讀寫,以量變促質變,從而促使大部分學生學好語文,但是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要相應減輕。

  做到五個落實:

  (1)時間落實。實驗班每週要保證至少有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

  (2)讀物落實,實驗班要完善班級圖書角。

  (3)輔導落實。

  (4)筆記落實。

  創造五種效益:興趣效益、寫作效益、閱讀效益、教育效益和習慣效益

  (2)研究程序安排:

  XX年2月至3月:參與試驗教師圍繞課題共同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系列以及課外閱讀目標系列。

  XX年4月至20xx年1月:認真開展課題研究,初步實行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雙軌執行,初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

  XX年2月至20xx年1月:結合上一階段課題開展的情況,開展反思活動,改進實驗方法,繼續進行課題研究小學一年級語文小課題開題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5

  一、研究的問題

  “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於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物件。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閱讀教學,著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閱讀”與“寫作”關係的研究

  讀和寫是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絡著。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閱讀與寫作的關係”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字無論在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範例。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字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字中的好段、佳句、片語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於“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閱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全寄宿制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把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資訊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採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物件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物件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閱讀”與“寫作”關係,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

  (二)實施階段: 10月—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設計相關調查表格,針對實驗物件進行調查研究並且進行分析。

  3、開展實驗:實驗老師根據結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以所教文字為憑藉設計並且實施各單元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方案,使每一節閱讀課都成為說話、寫話、習作訓練課。在實踐中,形成一個操作性強的讀寫結合策略。這樣,在解決學生習作文“無米之炊”與“有米難炊”難題的同時,又在寫作構思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

  讀寫結合策略初步構建如下:解讀目標,明確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讀課文,挖掘文字讀寫結合點——指導方法,掌握讀寫結合技巧——遷移拓展,運用讀寫結合方法——小結回饋,提升讀寫結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為例,說說我們是怎樣實踐讀寫結合策略:

  第一步,我們先明確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景物描寫”;

  第二步,我們精讀這個單元的4篇文字,各自挖掘出與單元訓練重點相關的讀寫結合點: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圖與春雨圖時分別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虛實結合法、多感官描寫法;《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蓋下的山”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移步換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繪色法;《秋天》一文中,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動靜結合法;在總結4篇文字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課文寫結合點比較多,如果我們都跟學生練習的話,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還要精選出最適合的結合點。

  第三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第四步,透過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從句子、片斷過渡到長文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遷移拓展。

  第五步,對學生習作及時的回饋,在反覆訓練中提升其讀寫結合能力。

  4、實驗分析:分析實驗作文的內容,分析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時收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實驗工作經驗,及時矯正實驗行為。

  本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三)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實驗過程性資料,歸納總結成功作法和經驗,撰寫課題實驗報告。

  2、收集整理實驗當中所產生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等,形成相應的文集和光碟,在全校推廣研究成果。

  本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

  四、預期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課題研究論文若干篇;

  3、課題相關教學設計、案例、實錄、片斷等;

  4、學生相關習作若干篇;

  5、形成適合學校學情的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五、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與讀寫結合法》 丁有寬 國際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 汪潮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學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孫鵬 科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閱讀學新論》曾祥芹語文出版社 20xx年

  [7] 《當代美國教育》中國文獻出版社 20xx年

  [8]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董菊初語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廣泛閱讀》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語文教學法》姚竹青社會科學出版社 20xx年4月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6

  課題名稱:引導學生走進名著,豐富學養,完善品格的研究

  開題報告主要內容(研究與實施方案的陳述,重點從課題的研究背景、目的意義、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實施過程設計和主要措施、課題研究分工和預期研究目標及課題研究保障條件等進行深入細緻的介紹)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事實依據

  語文學科是一門極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學科。但是語文學科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由於應試教育,不少語文老師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放棄課外閱讀,農村初中學生的閱讀大多侷限於語文課本;由於應試教育,不少家長認為看課外書是不務正業,學生因為看課外書經常受到父母責備。因此,新課改前農村初中的課外閱讀天地幾乎是一塊處女地,函待老師、家長與社會去共同開發建設。語文老師有責任幫助青少年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讓語文學習“給孩子以夢”,讓語文學習園地成為培養孩子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天地,成為開拓視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的樂園。可喜的是,新課改出臺,中考語文隨之改革,將名著閱讀與語文綜合實踐納入語文中考,這便給農村初中荒寒的課外閱讀天地帶來了春天的資訊。

  2、理論依據

  (1)現代語文課程觀,現代語文教學論

  “課外閱讀”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學內容”.這一規定實現了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統一,這是現代語文課程觀的體現。“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已是語文教育界普遍認同的現代語文教育思想。語文教育、語文學習都必須樹立大語文觀。封閉的教育、封閉的課堂培養不出開放的人才,培養不出創新能力。只有打破“三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習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語文教育才有生氣,才有活力。

  (2)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葉聖陶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國民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朱永新

  說得多好啊!閱讀,是繼承人類一切優秀文化的主要途徑;是豐富個人情感的重要途徑;更是脫離低階趣味、完善品格、昇華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是每個人終生必修的功課!

  二、研究內容

  (一)變數研究

  1、自變數界定

  學生閱讀名著的時間、數量、種類的多少,學生參與名著閱讀的比例,家長對子女閱讀名著的支援程度為其自變數。透過對自變數的研究,瞭解班級與學校的現狀,針對現狀進行多種方法、途徑的研究。

  2、因變數界定

  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閱讀興趣得以激發,閱讀能力穩步提高,學養日漸豐富,品格日趨完善,人生境界得到昇華,此為因變數。透過名著閱讀實踐活動的研究,在自變數變化的基礎上,促使其因變數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物件

  全校七至九年級全體學生,全校語文教師

  2、研究內容

  ①透過調查分析,摸清當代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基本現狀,及其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心理特徵,研究相應的閱讀心理指導對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理想與閱讀目的,培養健康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重視讀書筆記,提高閱讀效果。

  ②研究名著閱讀健康有效的激勵手段,構建適合我校實際的激勵體系,透過優秀筆記展覽,名著知識競賽,課前一分鐘演講,名著沙龍,名著閱讀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展示學生名著薰陶的過程,讓學生在成就感和榮譽感的激勵下,自覺養成終生閱讀的優良習慣。

  ③研究切合農村初中實際的名著推薦書目,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優秀讀物;研究名著閱讀指導方法,以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名著鑑賞水準,達到“豐富學養,完善品格,昇華人生境界”的根本目的。

  三、課題的界定

  三、實驗目標

  (一)研究假設

  1、如果語文教學能真正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加強學生名著閱讀實踐活動,將會推動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學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2、如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拓寬學習渠道,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科學地、有計劃地開展課外名著閱讀,初中三年閱讀量達到800萬字以上,讀書筆記達到20萬字以上,不僅學生的語文素質將會迅速提高,而且其學養也會日漸豐富,品格也將日趨完善,甚至學生的人生境界也會得到昇華。

  (二)研究目標

  ①探索農村初中學生課外名著閱讀的實施途徑及策略。

  ②構建科學、規範、有效的農村初中課外名著閱讀模式。

  ③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學生和教師特點的課外名著閱讀實踐活動指導體系。

  ④透過三年的名著閱讀豐富師生的學養,完善師生的品格,昇華師生的人生境界。

  ⑤幫助師生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推動我校書香校園建設,促進我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⑥為農村初中名著閱讀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個案研究範例。

  四、實驗途徑及措施

  首先開好動員大會,明確名著閱讀的意義,名著閱讀的內容、方法和要求。每學期各班應舉行兩次以上讀書報告會,每學期各班要在兩次教學常規前進行讀書筆記評比,對能持之以恆堅持天天閱讀,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日均閱讀量達到一萬字以上,筆記優秀的同學要大力張揚,並儘可能給予獎勵。每學年教導處要組織一次“名著知識競賽”或名著閱讀演講比賽,對獲獎者要隆重頒獎,並把競賽成績納入文明班考核與語文教師業績考核。教導處還應力爭每學年召開一次全校性的“名著閱讀交流大會”.語文科組要定期召開會議,讓語文教師交流活動開展的成功經驗,把活動開展的情況作為常規教學檢查的主要內容之一與重要的“評優”標準。語文教師要把“名著閱讀指導”列為“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自己要帶頭閱讀,及時給學生以科學有效的閱讀指導。08年春季學期開始,七八年級每週要開設兩節閱讀課,九年級要開設一節閱讀課從課程上向名著閱讀傾斜。要逐步完善圖書館的管理,建設好班組圖書角,定期安排圖書展銷活動,確保學生有好書可讀。

  協調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量形成理想的名著閱讀實踐活動的大環境。要透過家長委員會向學生提供閱讀活動的物質基礎;要教給家長指導孩子閱讀實踐活動的方法,鼓勵家長參與“與子女共讀一本好書”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力量積極開展名著閱讀實踐活動。

  擬在綜合樓大廳開闢大型名著閱讀宣傳欄,在校刊《小天鵝》上開設“名著論壇”欄目,為名著閱讀成果交流創設種種平臺,推動實驗活動的開展。

  五、方法指導與考評措施

  (一)怎樣讀書

  讀書的目的決定讀書方法我們開展名著閱讀的目的主要有:增養語感,豐富想象,積累語彙,提高素養;增廣見聞,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充實人生。有鑑於此,我們讀書應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博覽與感悟相結合。

  有時應“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好讀書,不求甚解”,博覽群書,增廣見聞,像孫仲謀,像陶淵明;有時應反覆品讀,細心推敲,圈點批註,去粗取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像毛澤東。

  最要緊的是: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要重視做讀書筆記,做到不動筆頭不讀書。

  讀書筆記的一般原則與方法:

  分析事件,品評人物;記錄精華,重在感悟;及時翻閱,活學活用。

  為了便於檢查評比,也為了永久儲存,建議採用下列方式:

  1、筆與顏色:用鋼筆撰寫,以黑色、深藍、藍黑為主,輔以藍色或紅色。

  2、每本筆記的前兩頁作目錄,記錄所讀書目、時間與字數。

  3、筆記為日記,要逐日撰寫。

  第一行:日期、星期、天氣;

  第二行:書名、章節或頁碼,當天閱讀字數;

  第三行起次:A、內容概括,B、錦言妙語,C、閱讀感悟。

  4、每次評比前自我統計:

  A、閱讀內容(列出書目與字數);

  B、閱讀起止時間、總閱讀量與日均閱讀量;

  C、兩名核對者核對後簽名。

  (二)“名著知識競賽”方案

  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班級主任、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因此名著閱讀的開展與成效應作為衡量教育管理者、班級主任、以及語文教師工作業績的標準之一,納入教育管理考評、文明班評比及語文教師業務考核。

  具體實施方案

  “名著知識競賽”每年舉行一次,時間是每年五月中下旬。由教導處組織語文科組有關成員,完成初賽與複試的命題與閱卷工作。

  全校同學都必須參加“名著閱讀知識競賽”的初賽,少一人將在文明班評比中扣除一分。初賽在各班課室舉行,複賽集中在綜合樓六樓教師會議室和兩間電教室舉行。初賽試卷由該班語文科任批閱,將複賽名單報教導處。複賽試卷由教導處組織人員集中閱卷。

  複賽名額分配:實驗班每班8人,常態班每班4人。

  獲獎人數視各級參賽人數按比例確定,一等獎1%,二等獎2%,三等獎3%

  競賽成績納入文明班考評,一等獎加3分,二等獎加2分,三等獎加1分。

  獎品:一等獎獎名著一部,價值20元以上,二等獎獎時尚作品一部,價值10元以上,三等獎獎精裝筆記本一本,價值5元以上。

  “名著閱讀演講比賽”活動參照此方案實施。

  開展競賽活動的目的:激勵全體師生紮紮實實地開展名著閱讀活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種良好的讀書習慣一旦養成,園洲中學的教學質量與辦學水平必將發生質變。

  六、實驗研究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20xx、9--20xx、2)準備階段。

  制定研究方案,培訓研究人員,召開動員大會,明確名著閱讀的意義、內容和方法要求,激發閱讀興趣,整理申報資料,完成課題申報。

  第二階段(20xx、3--20xx、3)實驗階段。

  深入實踐研究,開展各項名著閱讀活動,收集優秀讀書心得,完成階段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20xx、4--20xx、9)總結驗收階段。

  總結實驗成果,編輯《名著閱讀作品選集》,完成綜合評估,撰寫結題報告。

  七、研究方法與保障措施

  (一)具體研究方法:

  ①文獻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積極蒐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資訊,使課題實驗建立在紮實的理論支撐的基礎上。

  ②跟蹤調查法:密切關注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情況,定期分析其學養與品格方面的變化。

  ③行動研究法:積極開展名著閱讀實驗研究,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個性化名著閱讀有效途徑,搭建各種閱讀平臺,不斷交流閱讀體會,及時展示名著閱讀成果。

  ④個案分析法:收集典型個案,開展研討展示活動,推動名著閱讀活動的開展。

  ⑤歸納統計法:運用歸納統計方法進行成果分析形成資料。

  (二)實驗保障措施

  ①資料保障:學校圖書館與班級圖書角有足夠的書籍滿足師生各方面的閱讀要求;

  ②課程傾斜:每週七八年級開設兩堂、九年級開設一堂名著閱讀課。

  ③環境保障:建設好閱覽室、讀書園地、名著沙龍,讓校園瀰漫書香。

  ④政策保障:將名著閱讀納入教育教學管理業績考評、文明班評比與語文教師業績考核。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成果

  1、形成師生名著閱讀作品集,閱讀篇目推薦與活動方案集。

  2、構建農村初中名著閱讀實踐活動基本模式。

  3、撰寫並努力發表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科研論文與研究報告。

  (二)技術成果

  1、探索出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2、構建農村初中名著閱讀實踐活動的內容體系。

  3、形成農村初中名著閱讀實踐活動的評價體系與指導體系。

  九、課題組織機構及職責

  課題負責人:教導處顏進棠主任

  職責:撰寫課題實驗方案,定期組織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學習,開展名著閱讀和閱讀交流活動,為實驗教師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援,收集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做好階段性小結和終結性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小組負責人:07級鍾小澤、08級陳劍新、09級程興龍

  職責:協助主持人搞好本級組名著閱讀活動的日常管理,定期彙報本級組名著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對活動開展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做好本級組階段性小結。

  課題組成員:顏聚棠、樂曉勤、曾國華、陳劍新、黃惠卿、鍾小澤、陳茹潔、楊旭冠、梁樹基、羅澤高、張友興、李金梅、劉功賦、程興龍、黃豔玲、魏媛媛、陳會秋。

  職責:積極參加名著閱讀活動,以自身學養與境界不斷提升的事實來感召學生;積極組織本班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每學期對學生的讀書筆記至少評比檢查兩次,獎掖先進;對學生的名著閱讀活動及時加以指導;創設種種成果交流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名著閱讀的積極性;致力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每個學期收集10-20篇優秀的讀書筆記;每個學年撰寫出一篇有質量的名著閱讀科研論文或研究報告。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7

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們:

  經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領導小組審批,教師進修學校確立的《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研究》專案,被確立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下面僅就開題的有關問題報告如下:

  一、本課題立項的背景

  21世紀是一個快資訊、高科技的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獨立思考水平。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要求我們要透過更為主動、高效的學習來發展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資訊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資訊獲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學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目前在小學六年中合計的閱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閱讀能力?

  在新世紀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已成為改革和發展之潮流,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它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學校教育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與課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而語文拓展閱讀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對學生自我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對學校教育及語文學科的拓寬、延伸和補充。

  基於此,我們提出“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的實驗研究,試圖透過這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充套件與延伸,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並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為此,我們向吉林省新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了“拓展性閱讀教學”立項的申請。經過課題規劃領導小組的論證研究,於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的學習流程。

  拓展性閱讀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資訊加工的過程,而對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拓展性閱讀的預期效果,我們初步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

  (1)明確拓展性閱讀的內容、方向,給學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2)學生透過網路、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3)在教師指導下將各自蒐集的資料加以歸類、整理。

  (4)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加深對拓展性閱讀主題的理解。

  2、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整理歸類。

  (1)資料的收集

  指導學生透過網路、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蒐集相關資料,以填寫“拓展閱讀卡”的形式進行記錄,這是資訊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全面的瞭解,以便指導學生進行歸類、交流。

  (2)資料整理歸類

  在學生收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整理歸類資訊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進行指導。

  3、檢查落實

  給學生制訂讀書計劃,設計“拓展閱讀卡”,裡面要填寫的內容:閱讀時間、書名、作者、優美詞句摘錄、主要內容、收穫與感想等。並且在閱讀量、質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閱讀。篇幅:低年級300字左右,中年級800字左右,高年級在1000字左右。文體安排:低中年級以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為主,高年級逐步擴大範圍。

  低中年級學生課外讀物可由老師指點或推薦,高年級可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教師透過定期檢查“閱讀卡”,瞭解學生拓展閱讀的執行情況,並督促學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閱讀任務,養成習慣,鍛鍊學生的拓展閱讀意志。

  4、展示成果

  讓學生定期彙報階段性的課外閱讀成果,使其相互借鑑,表揚先進,鞭策學困生。可以透過生動形象的固定園地,讓學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詩擂臺、美文點評,中外名人,知識集裝箱、身心保健、先看後說等。這樣,既激發學生開展拓展閱讀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其課外閱讀的意識和習慣。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琿春市一小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學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確定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學校幾年來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承擔了吉林省教育科學“九五”、“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學校具有先進的教學裝置和較高的管理水平,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學校擁有一個藏書十幾萬冊的圖書館,並且全面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了一條查閱書面資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提前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同時開設了微機課,為學生拓展性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學習,四、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網查閱資料的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學生家裡也配有電腦,為學生的拓展性閱讀提供了便利。

  3、本課題負責人承擔全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以來,多次組織全市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培訓及研討活動,極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程序。20xx年,曾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研員。

  參研人員中,張桂豔老師是教師進修學校教務處副主任,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董麗紅、劉春霞兩位教師不但是學校的教學研究管理人員,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幹教師。張世花老師是州級名師,郝麗媛和寧玉參兩位老師是州級骨幹教師。她們都是我市小學語文教學骨幹,是善於潛心鑽研的科研型教師。

  4、課題組一定會緊緊依靠顧問組,形成合力,協作研究,攻關結題。

  四、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建立健全實驗組織機構。

  2.定期召開例會,研討,聽取實驗教師彙報。

  3.按時培訓實驗教師。創造條件為實驗教師提供各種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視野,增強信心,提高素質。

  4.實驗教師按時寫教學反思,積累資料,及時獲得資訊及反饋。

  各位領導,老師們,基於上述各種情況,我們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導下,在琿春市一小李校長的大力支援下,在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本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8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學生髮展的需求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有這樣一句真理“閱讀,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閱讀,讓博學和睿智拯救我們!閱讀,讓歷史和時間記住我們!閱讀,讓吾國之精魂永世傳承!”的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閱讀,是與我們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園;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家們發現,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關係緊密。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依據新課標、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閱讀教學觀等,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新的教育思維為先導,力求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框架。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培養會學習、會創新、會思維、會自主教育的高素質的“完整的人”。

  二、課題的由來及研究的意義

  學生要大量的閱讀,廣泛的積累,就能為語文知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背景。可以說,學生的閱讀量與他的語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與他其它學科的學習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識、新資訊不斷湧現的今天,在視聽技術不斷普及、人們閱讀能力不斷下降的此刻,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活動,抓好基礎學段,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分階段達標進入高層次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需要。然而在農村小學,由於受地域、家庭環境及應試教育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閱讀現狀令人擔心。

  1、於“應試教育”的思想左右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教師看好學生的成績,大搞“習題戰”,家中父母也認為孩子只要讀好語、數、外,認為“閱讀”只能作為學生的一種消遣,對學習沒有絲毫幫助,學校庭均未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

  2.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和意識,對於讀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建構知識體系。

  3.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未發揮應有功能,多數學校圖書室只是成為一種“擺設”,學生很少有機會走進去閱讀,加上經濟條件的制約,圖書室的圖書很少有更新和補充,這些都很難滿足學生的讀書需求。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提出了《農村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實踐研究》課題,希望改變目前課外閱讀的現狀,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 課題界定:

  “閱讀”即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

  “自主閱讀”《百科名片》解釋為“自己根據自己的愛好積極地選擇要閱讀的篇目。”我們這裡談的“自主閱讀”指一種獨立的、進行批評性思考、做出決定並能實施獨立行為的能力。

  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00萬字。”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主動與文章作者形成對話、交流的關係,以引起共鳴,產生感悟,從而達到閱讀活動真正的目的,即考慮教材與學生的因素,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立足語文課堂教學,透過理論研究,發表一些有價值的關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論文或調查報告。

  2、透過研究實踐,探索、總結出適合新課程理念和農村學生髮展的閱讀教學新策略。

  3、透過提高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鑑賞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現狀。

  實施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個案研究,對學生的閱讀現狀、尤其是自主閱讀的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自主閱讀能力培養方面要求。探索提高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總結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困惑和困難。

  2、新教學管理模式下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3、研究小學生自主閱讀的心理需求及閱讀、理解、鑑賞的基本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一)研究過程:

  參與物件:竹峪鎮中心學校全體學生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提出小課題的立項申請(20xx年6月)。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

  2、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尋找理論依據(20xx年6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根據自己的研究設想進行具體的研究。

  一是閱讀相關文字資料,並運用到自己的閱讀教學中,理論的學習與閱讀實踐相結合。

  二是對自己所帶班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詳盡而深刻的分析,瞭解他們的閱讀習慣、閱讀範疇、閱讀能力,並根據分析所反饋的資訊,找到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方法。

  三是進行課堂案例研究,根據對策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完善閱讀教學策略。

  2、做好研究過程中原始資料的記錄、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進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問題,撰寫下一個階段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彙總研究成果。

  2、撰寫總結性的課題研究方案,接受課題研究專家的鑑定。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法、觀察法等。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教學心得,展示過程性的資料。

  二、總結教學論文或教育敘事、小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

  三、整理小學生閱讀的篇目。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9

  課題名稱:

  中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實驗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從而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

  然而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作業狀況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應試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語文作業問題依然根深蒂固,語文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記、重複套用,沒有思考的餘地,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尤為嚴重學生每天的作業。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料,學生疲於應付,苦不堪言。作業存在著忽視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人的主觀作用的弊端,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缺少學生、教師與作業的情感態度的真實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在反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申請了此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除了知識的累積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識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對學生而言,透過新型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設計和整合學生作業的同時,需要學習鑽研、需要交流共進,在學習交流中,教師的團隊意識會加強,同時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內資源,增強教研組團體作戰能力,其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將會迅速提高。

  三、課題的研究現狀

  國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設計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學生的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

  (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

  (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等;

  (3)口頭、聽力作業;

  (4)表演作業。

  國內,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有不少的教師進行過有關作業的設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設計作業的質和量,讓學生一方面有選擇地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另一方面逐漸學會自主探究,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研究和成果還不多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智慧體系,分類設計,如分析型作業、觀看型作業、口述型作業、研究型作業等,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教師要努力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創新地佈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構建實現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作業設計體系。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型別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並在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樑。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0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閱讀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要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透過學生大量的閱讀實踐。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三種閱讀形態:單篇(課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三者之間,相互無法替代。群文閱讀讓課內大量閱讀有了實施路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並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在新課程實施的這幾年,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師所認識和接受。然而我們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學生缺少課外閱讀量。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好成績,我們老師已經習慣了教語文就僅僅教語文教材,一學期下來就讓學生學了二三十篇課文,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這些課文嚼得爛、嚼得透。這樣一來,學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難怪乎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少、費、差、慢。

  2.學生課外閱讀落實不到位。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我們老師更多的只是佈置,而缺乏具體的指導。孩子們,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僅僅停留於這樣的說教式的宣傳、鼓動,而沒有系統、科學、理性的思考,又沒有嘗試有效、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辦法,那麼真正能養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兒童是不多的。

  3.課堂內外閱讀零散,缺乏整合。課堂教學與孩子們課外閱讀經常是兩張皮,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實踐證明: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閱讀力就是學習力。但目前的現狀是我們普遍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內涵不夠清晰,突出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目標不明,閱讀內容遠離兒童生活,閱讀方法不夠系統,兒童閱讀能力普遍不高。

  (二) 課題的界定

  所謂群就是相聚成夥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在課堂教學時間內,老師給學生呈現多篇文章。閱讀是讀者在與文字對話過程中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自我的一種活動。群文閱讀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群文閱讀是一種閱讀形態,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閱讀者透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從不同平臺載體上,在複雜資源中進行資訊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從而實現閱讀者個體自我或社會意義的建構。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閱讀,是一種狹義的閱讀。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書一本書順次閱讀的習慣,突破了這種孤立閱讀的行為;從一篇到一群,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絕不止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它的內涵也不限於閱讀文字進入課堂後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後,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語文教育領域,她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改變了單篇教學的傳統,衝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她是一種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閱讀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所以群文閱讀的方向:多個文字、同一個議題、教學。群文閱讀既是對教學內容觀念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低段:課外閱讀40分鐘達到2400字,40分鐘內能完成2篇文章的閱讀。

  中高段:課外閱讀40分鐘達到20000萬字,40分鐘內能完成4篇文章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能自主閱讀。

  2、探索出落實學生課外閱讀的途徑。

  3、提高學生整合閱讀知識的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比較當前一些教學模式,並建構出群文閱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2.問卷法

  透過自編問卷等測量工具,對學校的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等進行調查,瞭解當前小學閱讀教育教學的現狀和問題,以及學生閱讀力水平。

  3.訪談法

  對參研班級進行實地聽課、考察,透過與教師、家長的訪談及對學生閱讀學習的訪問,分析並提煉影響學生閱讀力的因素。

  4.實驗法

  結合學生語文學科教育實際狀況尤其是閱讀教學實際,在學校語文課堂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實驗,考察對學生閱讀力的影響。

  5.經驗總結法

  參研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理、蒐集優質的課例,注重經驗的總結,將一些有價值的課堂實錄、活動設計、教學案例等備案,開展橫向、縱向的交流,也為後期集結成文集準備素材。

  6.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滲透在參研教師研究過程當中,把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引導並組織參研教師從日常的教學中發現問題,開展協作式研究,解決問題,尋找規律,從而由淺入深地開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 教師即反思的實踐者是本課題研究工作的主要觀念。

  7、學習成果展示法。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措施

  (一)課堂中的群文閱讀

  1、一課一得。

  2、一課一文,隨文閱讀。根據教學課文的主題思想選擇同題材的閱讀材料。

  3、單元整合,自主閱讀,填寫群文略讀記錄表。

  單元學習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用自習時間,可以課內,也可以課外,自主閱讀同步閱讀教材上的幾篇課文,並作好批註,填寫群文閱讀記錄表。

  群文閱讀記錄表是為了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同時記錄整理閱讀之後的心得及想法。老師也可以透過群文閱讀記錄表瞭解學生的閱讀狀況,適時給予合理的閱讀建議,更可以透過閱讀記錄的撰寫,訓練孩子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和能力。學生一開始進行課外閱讀時,老師就鼓勵他們做好閱讀記錄,養成習慣。針對不同的年級,老師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課堂所呈現的閱讀記錄表就包括主要內容、精彩片段、讀後感受等這樣幾個方面。老師要把握的是,既不讓閱讀記錄成為學生的負擔,又不讓學生覺得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二)課外的專項活動

  (1)營造晨讀風景線。

  (2)每月每班設立1節語文閱讀賞析課

  (3)利用午間校本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時間,開放學校閱覽室。

  (4)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有機組合,組織夥伴閱讀俱樂部,定期開展活動。

  (5)透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低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中高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聆聽閱讀五分鐘。

  (6)每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讀書的收穫與感受。

  (7)創編讀書樂月報。

  (三)開展學校的群體活動

  (1)打造紅領巾廣播站的讀書專欄。

  (2)每月開展讀書樂系列活動。

  (3)評選書香班書香娃。

  (4)舉行讀書樂彙報活動。

  (5)舉辦讀書報告會。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一年,主要分為以下3個步驟來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教師。

  (2)進行實驗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

  (3)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以低、中、高年級實驗班的學生為物件,進行研究,及時反思和小結,根據實驗的進展,對課題方案做必要的調整。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對實驗班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進行後期的調研測試、分析研究。

  (3)整理課題組成員的課例、論文、經驗總結等原始材料,編輯成冊。

  (4)邀請專家鑑定,進行課題成果交流。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1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語文是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的習作要求。基於這樣的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的去進行語文實踐,也就是要去多“練”。但是小練筆處於怎樣的地位呢?在原《語文課程標

  準》中,小學階段沒有出現“練筆”,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裡提到:“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可見,“練筆”的身份是不太明確的。 新課標教材有意識地把練筆編排進教科書,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但是,由於傳統教材觀的影響,現行教材的練筆安排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次數太少。8個學期總共安排30次,每個學期只有3次或4次,顯然是重閱讀、輕寫作的表現。其次,安排隨意,未把練筆作為教材的一個子系統來通盤考慮。為什麼有的學期安排3次,有的學期安排4次,六年級下冊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編者明確的意圖。第三,體會太多。寫感受、表達感謝、讚揚、評價的練筆就有8次,佔26.7%。學生進行這類練筆會患“失語”症,缺乏真誠的“個性語言”。第四,練筆與習作含混不清。“篇”的訓練有10次,佔33.3%,比例過高,拔高了練筆的難度。根據以上情況分析,我們課題組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依託課文進行小練筆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小學課程表上,閱讀教學是天天有的,學習如何表達應該結合到閱讀當中去,把練筆當做常態的語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應該從學習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組織實施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看是兩端,實為一體。“讀寫結合”是中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兩千年前,西漢著名的詞賦家揚雄就說過:“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讀”與“為”的關係,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係。而“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的一種體現,是

  一種最直接的教學行為。這種行為使作文教學有所依傍,有所參照。因此,此舉不失為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指導學生寫作的教學方法與形式日益多樣化。 “隨文練筆”這種教學行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教學月刊》就已經有過撰文介紹當時有廣東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法”,北京景山學校的“以閱讀為基礎,先放後收”的訓練序列,人教社歷次編寫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訓練跟閱讀教學緊緊相扣。當前我國的有些老師也進行了隨文練筆的教學研究,並寫了一些這方面的教學論文。如:曙光農場小學課題組的《小學閱讀課中的“隨文練筆”有效性的研究》;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沈娟美的《閱讀教學有效生成小練筆的實施策略》;信豐縣第四小學王瓊的《小練筆的有效性研究》。但對於進行練筆訓練的研究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如小學語文練筆的功能,存在的誤區,如何進行實用的練筆,如何進行展開教學活動。這些都是本課題研究想解決的問題。

  三、概念的界定

  “小練筆”,顧名思義它是就文取材,圍繞某一個重點或中心進行小篇幅的寫作練習。它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透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隨機地學寫一些小片斷、小段落。“隨文小練筆”,即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仿寫的訓練有機有度適時地融合於閱讀教學之中,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使讀寫相得益彰。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又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豐富的積累”。積累對於作文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僅包括字、詞、句,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積累,還包括對經驗的、情感的和審美的及靈感的積累。而“小練筆”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訓練的積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論

  葉聖陶:“閱讀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咱們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須有所領會,可以作為練習寫作的借鑑。”葉聖陶:“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於永正:“當學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才算真正的語文課堂。”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3.心理學理論 兒童最善於模仿,想象力最豐富。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根據兒童“易遺忘”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優美的句、段、篇作為讀寫結合的範本和中介,採取邊讀邊寫,學用結合的做法,符合兒童心理的做法。

  4.建構主義理論

  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者的物件。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創造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發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體意識。 “隨文小練筆”不但能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又能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和具體內容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完成《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的總結報告。

  2.整理資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論文集。

  3.整理學生的實踐性作業和課堂活動總結並編成冊。

  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積累學生在課堂中隨文練筆的案例,探索新課程下“隨文練筆”的策略和方法,為習作教學鋪好路。

  2.提高教師整合新教材中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選擇好讀寫結合的“點”,有效地進行隨文練筆訓練。使小練筆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與“寫”,從而實現有效的“隨文練筆”。 讓習作成了學生的樂事,,讓習作成為學生的需要。讓自己不再為教習作發愁,使教習作成為一種享受。

  3.開展“隨文練筆”教學活動,學生養成隨文練筆的習慣,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從小練筆入手,表達獨特感受,提高小練筆的質量,為習作積累素材。轉變學生的寫作心理,從 “要我寫”轉變成 “我要寫”。

  4.在指導隨文練筆過程中,教師能善於挖掘練筆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搭建高質量的練筆平臺。增強教師閱讀教學中滲透小練筆的訓練意識,同時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隨文練筆的能力。

  5.開展課外閱讀,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儲備多種語言模式的習慣。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創設條件。

  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研究內容首先表現在閱讀課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後,選擇一處著筆點,並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聯想或想象,或想象結果、改編故事,或新增內容、補充情節,或聯想其他抒發感想。

  其次要喚醒沉睡的素材,讓孩子從文字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動,讓童心得以坦露,讓童趣得以揮灑,讓童真得以釋放。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將孩子心理的文字細流涓涓流入紙上。

  最後引導學生從課外書中學和從生活中學。從小受到經典名著的薰陶,儘早步入優秀文學的殿堂,對於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啟發他們的創造性都大有好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思考,就會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世界”,融入生活,體驗感悟,把自己真實的見聞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物件為江山市界牌小學語文教師所執教的班級學生,主要是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結合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系統研究。

  行動研究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經常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針對學生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透過指導、訓練探索有效的隨文小練筆策略,穩步提高學生的寫話、習作水平。

  個案研究法 :對單一的研究物件進行深入而具體的研究,對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個案分析或者分類研究,跟蹤調查評價,寫出個案研究報告。課題組會有選擇性地選出一些相對的“優生”和“差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小練筆訓練,發現各自存在的優勢和問題,從而做有效的小練筆指導,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個明顯的進步。 文獻研究法: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經驗材料,為開展課題研究尋找理論幫助,奠定理論基礎。研究實踐離不開理論指導,課題組虛心學習隨文練筆的相關文獻,將理論上升為實踐,為課題研究添動力。

  調查法:為了瞭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開座談會等等。課題組精心設定問卷,瞭解教師平時教學中隨文小練筆的落實實施情況,瞭解真實情況,為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經驗總結法:這是教師可以經常使用的方法。這是教師根據教育實踐中的真實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所得出的經驗總結,並將其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課題組將對過去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反思、分析、總結,爭取在隨文小練筆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創新。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週期為20xx.5——20xx.10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20xx.5-20xx.8)

  1.提出課題的設想、課題研究目的、請領導對課題進行指導。

  2.做好課題研究準備工作,成立課題研究相關組織。

  3.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 20xx.9-20xx.2 )

  時段一(20xx.9 ----20xx.2)進行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開發策略的探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課題管理制度,學習課題研究方案,明確本課題的意義及做法。

  2.廣泛收集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前期調查,撰寫好調查報告。

  3.構思、規劃、制定出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方案及實施計劃。

  4.各項活動有明確規劃,形成整體框架。

  時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研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全面進行具體化目標的實驗研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已不再重視板書。甚至上課不寫一個字,只用滑鼠一路點選,一堂課就結束了。久而久之,沒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教師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書,也毫無章法,一堂課下來,黑板上雜亂無章。學生得不到規範化書寫的示範,對課堂內容無法把握,更得不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因此,研究此課題能引起語文教師對板書的重視,使這項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好地服務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提高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板書對於教師來講是一項基本功,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更是如此,規範、工整、美觀的書寫更能展示教師紮實的基本功;精巧的板書設計更能顯示語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2、有助於教師把握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優秀的板書設計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完成的,課堂上,隨著板書的逐步呈現,教學思路、知識體系、文章結構、文章思想內容、文章美點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學的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

  3、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影響與薰陶作用。語文教師長期堅持規範、工整、美觀的板書,對學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薰陶,學生也會模仿老師的書寫,從而使學生的書寫更加規範、工整。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板書設計是指教師上課前制定的在黑板上書寫的計劃,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設計。它運用教學直觀性原理,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的不同,精心構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簡潔的文字或圖形顯示在黑板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它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用的教學手段之一。本課題主要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板書設計。

  2、藝術性是指人們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所體現的美好表現程度。那麼,語文教師板書設計藝術是指語文教師在板書設計的過程中體現的美好表現程度。它主要包括板書佈局藝術、板書書寫藝術、板書構思藝術。語文教師板書設計藝術水平的高低顯示了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課題從語文教學板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出發,力求透過學習、討論、實踐,著重探索語文教學板書的佈局藝術和構思藝術。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選擇課題,申請立項,蒐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負責人:董貴鈺)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x年5月-20xx年6月)完成當前本校語文教師板書設計水平及現狀調查(座談、問卷調查;賀娟維老師負責),語文板書設計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學習(製作課件、座談交流;董貴鈺負責),語文板書設計案例交流(語文教師自己設計板書並附設計說明;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書設計藝術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板書佈局藝術探索。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板書的佈局藝術,寫出小論文,並附自己板書設計案例和設計說明。(康小剛老師負責)

  (2)板書構思藝術探索。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板書的構思藝術,寫出小論文,並附自己板書設計案例和設計說明。(張利老師負責)

  (3)中期彙報。準備彙報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記錄資料以及彙報ppt課件;董貴鈺負責)

  3、研究後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參與研究教師撰寫論文,參與研究教師彙報課。(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完成結題報告。(董貴鈺負責)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預計包含以下內容:語文教師板書設計水平及現狀調查問卷及報告、語文板書設計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學習材料、語文板書設計案例、板書設計佈局研究小論文、板書設計構思技巧小論文、彙報課板書設計及說明、板書設計藝術研究論文。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3

  課題立項編號:

  課題名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學科分類:初中語文

  課題負責人:

  課題組成員:

  負責人所在單位:

  一、問題的提出及重點難點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冊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瞭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鍊思維能力的憑藉。“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標》語)

  因此,語文課中,閱讀教學佔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多。因而,人們一提到語文課,往往想得較多的是閱讀教學。在有關語文教學研究的論文中,“語文教學過程”往往是“閱讀教學過程”的同義語;“語文教學方法”常常是“閱讀教學方法”的代名詞。這就不難看出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基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提出《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重難點

  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的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該課題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低階段:

  1、閱讀興趣的培養;

  2、預習習慣的培養;

  3、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4、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中級段:

  1、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能力的培養;2概括能力的培養;

  3、質疑能力的培

  養;

  4、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高階段:

  1、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2、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3、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4、蒐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的培養。

  研究重點和突破的難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重難點是指在40分鐘內教師最佳化教學過程中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縮小學生學業水平和成績的差距。,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理論基礎與依據

  自古以來就有學者提倡合作學習。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現行以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和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透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發展;與此同時,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過程的根本性變革,以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真正活力。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是:

  (1)合作學習是源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它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小組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教學中人際合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徵,強調師生、生生及全體學生間的互動,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來促進學習,並以小組集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

  (2)《新課程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安排小組合作,從小培養學生與人共處、相互合作的能力。透過學生間互幫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團體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關係和愉悅輕鬆的教學環境,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師生單向交流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

  (3)教育學理論依據素質教育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小組合作學習,透過教師引導學習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協作,能力和思考表達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本課題旨在透過課堂教學的研究,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尋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總體目標: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並在實踐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具體目標:

  1.調查分析目前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尋找對策,探索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科學、合理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結合本年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研究內容:

  1.分析教師教法對學生學法的影響,研究在不同型別課堂教學中怎樣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學生,並透過典型課例總結成功經驗。

  2.學生學習能力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才會有較高的學習效率,才會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

  3.分析造成閱讀教學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華而不實"的原因,提出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並透過典型課例研究總結經驗。

  4.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目標是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按計劃完成學習活動。正確使用工具書、參考書、校園網路,積累學習資料。

  5.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與內涵。

  四、研究物件及範圍

  xxx中學九年級八個班的全體學生。

  五、研究方法設計

  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性和學生參與性較強,因此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的研究,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全面參與,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反饋後再進行研究,將研究成果重新在活動實踐中進行再次的實踐檢驗。

  (二)文獻資料法

  整理收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文獻資料,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梳理有利於本課題研究理論資料,應用於研究活動的開展。

  (三)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研究之初,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狀態進行前期調查,分析得出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過程中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總結階段,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後期的調查測量,對研究的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和分析。

  (四)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及時地進行歸納和分析,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導教學實踐。

  (五)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能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使教師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提高具體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能力。我們將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案例分析法對教學實踐進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找到可以運用和借鑑的規律性的東西。

  六、研究過程及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本年級語文學科小組合作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3.課題組成員內部廣泛收集、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4.在各班原有教學設施和學生情況基礎上,教師對全班學生進行了解,瞭解他們不同的個性,行為習慣,初步構成科學合理的分組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採取對比研究的方法對本年級實行課題的班級與不實行課題的班級進行對比。

  2.按照研究方案建立起較科學的閱讀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學習體系。

  3.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小組合作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讓實驗老師上好實驗課,並及時總結、反思。

  4.進一步學習有關合作學習的理論,全面學習有關教育理論,並寫好學習筆記和反思。

  5.在實驗班和非實驗班開展相同內容的問卷調查,透過寫調查報告,總結實驗的成敗與得失。

  第三階段:總結鑑定階段(20xx年12月)

  1.做好試驗前與試驗後的效果對比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3.收集資料,健全資料檔案。

  七、預期成果

  1.系列活動方案及有關研究過程的資料。

  2.課題研究論文及典型活動案例彙編。

  3.課題研究報告。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師生作品、獎狀證書、照片等。

  5.音像資料:活動過程實錄等。

  6.現場展示活動:學生才藝展示、綜合活動觀摩。

  八、課題組構成及分工

  本課題組研究人員為倉頭中學九年級全體語文教師,具體分工為:

  xxx:負責課題過程中的課題管理,負責中期報告的撰寫。

  xxx:負責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資訊的分析與評價。

  xxx:負責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資訊的收集與整理。

  xxx:課堂教學實踐、經驗交流。

  xxx:資料收集整理優秀課例選。

  xxx:資料收集整理實驗經驗彙編。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4

  一、課題名稱:

  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於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於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為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鑑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於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透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為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2、能初步總結小學語文作業最佳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並創造一種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最佳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最佳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資訊,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最佳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於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於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最佳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於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為設計出源自於師生雙方的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最佳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儘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鬆愉快,又紮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最佳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於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為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資訊蒐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階段:透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採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透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透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小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彙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小學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為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援,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語文課題開題報告15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升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升寫作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升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升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型別,一個型別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字一交,腦子裡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佈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型別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雲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於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透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透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儘可能豐富些,以此提升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透過研究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並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緻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透過講故事,使學生勇於展示善於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升的研究。透過研究提升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慾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

  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輔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圖1 課題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利用校圖書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廣泛蒐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後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透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計劃進度

  時間

  研究內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03-20xx.04

  (1)透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瞭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04-20xx.06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並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07-20xx.10

  不斷跟蹤分析,前後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10-20xx.11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4.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於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於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幹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5.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於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