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範文(精選7篇)
如果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們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那麼調查報告要注意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1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2021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制定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為了全面瞭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現狀與進展,摸清農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總體感受和滿意程度,發現好經驗好做法及存在的短板、問題和困難,按照省地方社會經濟調查隊制定的調查方案,我們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活動,現將這次調研活動的有關內容報告如下:
一、調查範圍和內容
在全市五個縣(市)及殷都區和龍安區範圍內開展。每個縣(市、區)選取本轄區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較好的2個村、中等的2個村、較差的1個村,合計5個行政村;每個村選取20名村民和1名瞭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的村幹部進行調查訪問。
這次調研,針對調查物件村民和村幹部,我們分別設計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兩張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有:衛生廁所建設、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農村環境整治行動的開展、取得的效果及村民滿意度等情況。
二、調查結果
這次我們調查了7個縣(市、區)內21個鄉鎮的35個行政村,共收到700份村民和35份村幹部的調查問卷,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的調研結果如下:
(一)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自去年以來,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出臺了《安陽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安陽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標準化建設辦法(試行)》、《安陽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全市“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2021年底,按照河南省的統一部署開展了以“治理六亂、開展六清”(即治理亂堆亂放、整治亂倒亂扔、整治亂搭亂建“六亂”,和開展清垃圾、清汙水、清塘溝、清違建、清雜物、清殘垣斷壁“六清”)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隨著“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動的開展和深入,農村環境中存在的許多頑疾和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得到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得到提升。
調查顯示:2021年,在35個行政村中,有34個村投入了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專案,佔97.1%;投入的資金總額2100多萬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429元。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點是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村容村貌整治和衛生廁所全覆蓋三個方面。
在參加調查的700名村民中,使用衛生廁所的有681人,佔97.3%;其中,廁所糞汙實現聯戶、聯村、村鎮一體處理的有496人,佔70.9%。生活汙水實現集中治理的有563人,佔80.4%。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治理的有697人,佔99.6%。
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後,村民們感到村莊帶來的三大變化分別是:
一是認為生活垃圾治理變好的有536人,佔76.8%;
二是能夠使用衛生廁所的有352人,佔50.4%;
三是生活汙水治理變好的有299人,佔42.8%。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強力推進下,全市垃圾處理基本全覆蓋,衛生廁所普及率逐步提高,汙水處理穩步推進。2021年度的《行政村社會經濟基本情況》報表統計顯示:在全市3008個行政村(涉農居委會)中,生活垃圾實現全部集中處理的有2949個,佔98.0%;生活汙水實現全部集中處理的有522個,佔17.4%;使用衛生廁所的戶數佔到69.3%。
(二)村民對人居環境整治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都很高
對於村民是否願意主動參與本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表達願意的有699人,佔99.9%;其中,願意為生活汙水、垃圾處理等合理付費的有598人,佔85.4%。
村民對於當前的人居環境治理的成果,滿意的有674人,佔96.6%;基本滿意的有24人,佔3.4%。
(三)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主要特點
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平衡
在我們這次調查中,有些行政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起步較早,已經完成,有的正在進行。調查顯示:在35個行政村中,已經完成村莊整治的有15個,佔42.9%;正在進行的有20個,佔57.1%。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主要來源於村集體
調查顯示:對於2021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案資金的主要來源,來自於村集體的有17個,佔50%;來自於上級政府的有13個,佔38.3%;來自於村民自籌的有3個,佔8.8%;來自於其他途徑的有1個,佔2.9%。
3、“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活動效果明顯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決策部署,今年2月份,我市聚焦全市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弱項,開展了“百家市直單位包百村”行動,全市100家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分包了130個農村人居環境弱差村莊,每週五下午派人到分包村莊開展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村莊規劃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市130個分包行政村已經全部完成村莊編制規劃,並透過各縣(市、區)評審,83個村莊已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局稽核備案。
(2)村莊環境明顯改善。百家市直單位幫助分包村整治環境衛生,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容村貌,建立“四美鄉村”和“五美庭院”。截至6月底,市直百家單位已進村開展整治次數700餘次,累計參與人數1.5萬多人,帶動幹部群眾2萬餘名,整治亂搭亂建714處,清理亂堆亂放2131處,清理殘垣斷壁741處,整治空心院落382個,治理坑塘103個,整治弱電線路3385處,安裝路燈9485個,美化牆面4446處,建立“五美庭院”2454個,修繕健身廣場13個、公共停車場5個、文化講堂4個、兒童遊樂中心13個,130個村已開展背街小巷硬化2321條,累計綠化樹木12.8萬株。
(四)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短缺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面臨最大的困難
在調查中,基層幹部群眾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反映最多的是缺少資金。
調查中我們看到,在鄉鎮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下轄的行政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得都不錯,專案資金主要來源於鄉鎮財政的支援,其次是村集體的一部分投入。鄉鎮政府的財力是否雄厚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好壞的關鍵,同時,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多少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必要補充。
2、培養村民良好衛生習慣是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部分農民由於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對環境衛生的觀念不強,仍然存在著亂扔亂倒、亂堆亂放的現象。調查顯示:村民們認為在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認為村民難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有229人,佔32.7%;缺少長效管護機制的有111人,佔15.8%;沒有生活汙水管網的有91人,佔13.0%。
3、需要進一步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需要持久推動的工作,由於村集體的財力有限,缺乏長效管護機制,“六亂”現象極易反彈,長期保持人居環境“淨起來”“綠起來”和“美起來”的難度較大。
(五)對策及建議
透過調研,我們認為要切實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力,只有增加村集體的收入,才能為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援。
二是要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機制。做到有規劃地持續地投入,保證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程序。
三是要建立村莊環境衛生的管理和維護制度。我們要建立村民“門前三包”獎勵責任制,包綠化,包衛生,包村容秩序,年終對符合標準的農戶發放獎勵;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做到全體村民積極參與;上級部門要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常態化督促檢查等。
四是要做到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改造,在充分保持村莊傳統風貌的基礎上,透過注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開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型、一村一貌”特色化改造,使村莊增添新亮點、煥發新氣息。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2
鄉村振興是新時期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而良好的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中更是提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正是說明了國家高度地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力推進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鄉村振興戰略佈局下提供的機遇
生態宜居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是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就不能留得住人和引得進專業人,更不能發展好產業、旅遊業等新興產業。鄉村振興亦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村的人居環境是外在的自然環境的表現形式,但是群眾的環保思想卻也是提高農村生態宜居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村莊的主體是群眾,享受環境帶來的美好生活的也是群眾,群眾生存發展需要良好的農村生態支撐。比如優質的土壤肥力和充沛的水力,也是確保農民糧食安全的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增長,人民更加註重人居環境,鄉村振興目標使生態宜居在中國農村治理中被賦予特殊意義,使農村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若是沒有讓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那農村的生活質量及生活環境就不能改善,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就會降低,鄉村振興目標就不會實現。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適合和滿足農村農民日益對美好生態環境宜居的願望,方能有助於鄉村生態宜居。
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農村人居環境整體質量提升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來完成,人居環境質量的好壞還和當地群眾、區域地理位置、群眾文化程度、約定俗成的村規民約等有關係。當深入到農村之中或者從小在農村居住的人就會發現有許多現實問題。
(一)白色汙染垃圾增多,垃圾處置方式待提高
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相比較於以前,現在工業企業化、畜禽養殖業規模化、塑膠大棚設施化,種植業塑膠薄膜化,生活消費水平提高,這是目前主要而又普遍的。工商企業在農村建廠,合作社規模化,大力發展養殖產業,村內大大小小都有養豬場、養雞場,這些大多在村莊內或者周圍,生產生活化的白色垃圾將會更多。除此之外群眾生產生活的各類塑膠製品,比如塑膠玩具、化妝瓶、塑膠購物袋、凳子、塑膠酒瓶、盆、碗、廢電器、電池、農藥瓶不同材質的包裝盒等等,都導致白色垃圾猛增的原因。農村對於白色垃圾若是採用填埋、焚燒、高溫堆肥以及直接再利用,處理的效果並不是很好,即使將白色垃圾填滿在窯洞裡面,白色垃圾其不會自己瓦解,焚燒的話又會造成空氣的汙染,這些方式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汙水排放量逐漸增加,汙水處理覆蓋率偏低
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會產生汙水,餐廚洗滌的汙水數量大,分佈散,病源微生物很難消滅,繁衍速度快,在洗滌過程中添加了消毒劑及片鹼等物質,來達到乾淨的效果。其中PH值較高,直接排入河流或地表水中將會嚴重汙染水源、土壤環境,破壞水體原有功能,危害人體健康及農漁業生產,如富營養化、汙染物分解而與水生動物爭奪氧氣等,對水域水質造成致命傷害。
一是因為大部分農村的生活汙水由於居民居住分散,生活汙水收集相當難,缺乏汙水收集管理及處理為一體的的設施,各居民用水習慣不同,生活汙水產生量和排放規律差異大,處理生活汙水難度大。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資金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需要採取成本和執行費用較低的工藝,執行和維護力求簡單。另一方面在鄉鎮的各個農村並不是每個小村都有重工業的汙水排放,但工業汙水在農村也是存在的,其處理的技術不嚴格,含有有害物質的汙水排入河流,氮磷濃度高,會導致汙染河流。其中農村廁所問題是關係到人居環境健康的重要問題,就目前調研來看,還有一部分是使用旱廁,長期使用旱廁,會導致環境等問題,比如會破壞土壤中的結構,也會使莊稼受到減產,或者產物質量不高,廁所產生的廢棄物異味難聞,蚊蟲增多,蚊、蠅等攜帶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能夠引發諸如絛蟲病、腎綜合徵出血熱和地方性斑疹傷寒等多種傳染病,會導致患病機率增大,損害身體情況等問題。
(三)村民主體意識薄弱,人居環境整治認知匱乏
人居環境中,居民享受著環境帶來的幸福。但是對於人居環境整治中主人翁意識淡薄,對於人居環境的重點是什麼,人居環境出了問題誰來解決,誰來維護現有的人居環境等等知識匱乏。透過調研與村民談話瞭解到,有些村民在生活中有些懶漢式的生活,有些村民文化素質低,垃圾不扔到垃圾桶,出門手上零食垃圾隨處亂丟,把白色垃圾扔到河流裡等等情況大有存在。一是因為農村村民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很難一時間形成環保意識。二是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問題解決方向的普及還不夠完善,對農村生活汙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環境影響缺乏正確認識。因為人居環境意識的淡薄,其村民自治就不大注重這方面。儘管有村規民約,但是其缺乏執行力度,稍微執行力過大,又存在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歧。
(四)基礎設施長效化監管機制和執行機制建設滯後
良好的人居環境,需配備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建好了之後必須要有人管理,監督。如衛生廁所和農村汙水處理廠,正所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又是公共資源,若是公共資源得不到基本的管理和維護,年久失修,是一種資源的浪費。[6]從實際調研的角度來看,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居民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責任主體意識淡薄,群眾的參與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居民缺乏主動維護人居環境的積極性,抱有“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態度。此外,因為由於基層環保機構缺失,缺乏資金,缺乏完善的管理和執行制度,更無專業人才引進,管理已經建成的設施,難以達到長效治理的目的,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就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垃圾回收制度,改善垃圾處置方式
透過走訪調研,筆者認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要綜合考慮生活垃圾與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建立符合農村地區實際,滿足農村居民需要的多樣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可以循序漸進地推行符合農村特點的資源化利用和垃圾分類等方式。比如排查村內非正規的垃圾堆放點,開展對垃圾圍村、垃圾山現象的整治。統籌推進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整治工作,開展垃圾就地及時分類和白色垃圾源頭減量。充分利用村民自治、村民積極主動性、村規民約來整治人居環境。[7]對於分類回收的垃圾可以轉運到縣級或以上技術成熟穩定的部門集中處理。一是到鄉鎮,村就地焚燒,對空氣汙染大,不利於環境保護,要宣傳改善傳統垃圾處置方式,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建立健全垃圾回收制度。二是縣級或縣級以上部門技術成熟,若是每個鄉鎮或是村配備村級回收專業清理部門,其財政壓力大,長期維護運營成本高。
(二)嚴格管控汙水排放,完善汙水處理系統
對於汙水如果能從一開始就嚴格管控,從源頭遏制鄉鎮村企業的工廠工業汙水排放,這對人居環境整治意義非凡。[8]故而可以從政府主導,嚴格把關,相關部門監測把控,做好企業源頭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汙水上,這方面,要因地制宜,筆者認為一是對於生活汙水的處理,其做法是將生活汙水透過管網收集後,採用執行成本低、維護簡單的複合填料汙水系統和土地汙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另外針對廁所汙水,包括沐浴、衛生間等汙水,也可以因地制宜統一建設化糞池,儘可能的將戶上的汙水統一排放至一處,匯入汙水管網,集中處理。所以在這方面上,要積極宣傳動員群眾,進行廁所革命,建好化糞池,收集每戶的汙水。
(三)加強宣傳引導工作,提升村民參與意識
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要注重對村民的宣傳引導工作,重視宣傳與教育。這方面一是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由村幹、駐村幹部等入戶進行宣傳,或是開展專題講座,透過新媒體、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廣播等向村民宣傳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內容,使其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保護環境的益處及汙染環境會帶來的危害,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用破壞環境保護案例來震懾群眾,切實搞好村莊清潔衛生,個人生活衛生,從源頭減少汙染產生。人居環境整治的受益主體是居民,因此需要增強居民參與意識。政府及村裡適當引導後可以採用獎補措施,激勵居民參與環境真是的積極性。[9]比如:評比文明衛生之家,積分獎勵等多種機制,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使其意識提高。
(四)建立長效化管護機制,鞏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果
為改善人居環境,政府及村委會下了很大力度,若是不能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其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惡迴圈。比如農村最基本的戶廁化糞池管理,即使有汙水管網,也要有人去維護,看管網是不是能收到汙水,排查汙水量為什麼與正常量是不是有出入,檢視是否是管網破裂或者堵塞。為此制度必須要完善,能做到長效管制基礎設定。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維護,也要大量的資金,若是後期的維護上與監管經費上存在缺口,將會對村內人居環境相關的基礎設施管護工作影響極大。在實施管護長效機制中,監督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接受群眾的監督,使其陽光化,透明化。針對有問題的,村民可以直接和村幹部或者政府反映情況。有關部門和上級組織可以不定期視察、監督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進展。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3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和省統計局農村處關於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的要求,宣城市統計局高度重視,科學組織,紮實推進調研工作。
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部署。一是在全市統計局長座談會上專題佈置,高位推動,強化推進調研工作力度。二是研究制定調研方案,下發《關於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重點選題調研的通知》,明確調研重點任務。三是參加調研的縣區局明確責任要求與人員分工,科學選取調研樣本,嚴格按照調研方案開展調研,增強調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經市局篩選審定,在宣州區、郎溪縣、涇縣、廣德市各選取5個村,共計400餘名調查物件開展調研。
點面結合,調研掌握實情。調研採取實地察看、現場交流與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其中宣城市局抽取了涇縣雲嶺鎮梅村現場核實調查問卷填報情況,與村幹部交流座談,聽取工作介紹和意見建議,並現場走訪。市、縣、鄉三級統計部門積極與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聯動,充分了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制定的政策、宣傳動員和實施效果等,做到了掌握情況真、發現問題實、反映內容細,為開展分析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客觀分析,精準研判結論。此次調研共完成有效有用問卷402份。調研中,一方面結合調研問卷有關情況,透過整理彙總問卷資料反映量化特點,梳理共性和特性問題。另一方面多方收集第一手鮮活的特色案例,研讀政策檔案和分析報告,注重資料的`零整結合,客觀總結和分析研判,力爭靶向施策,積極撰寫宣城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報告。調查顯示,近年來宣城市充分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跟蹤督促、狠抓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有很大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逐步完善,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但在拓寬整治建設資金渠道、生活汙水集中治理等方面還需重點關注。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4
7月11日,河南省統計局公佈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報告。據瞭解,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在全省16個省轄市、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共收取2300份村民問卷和115份村幹部問卷,調研時間截止到2022年3月。
共築美好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取得成效
調研結果顯示,在調研的115個村中,91.3%的村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有資金投入或專案;所有的村都有上級單位針對本村人居環境整治督促檢查。據瞭解,全省各地對環境整治行動進行全方位宣傳,主要方式有村廣播播報、張貼明白紙、懸掛條幅等。
報告指出,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得到全面推進。在調研的村民中,使用衛生廁所的家庭達到94.0%,其中93.3%的家庭是自願按標準改廁的。94.6%的村已沒有較大面積的黑臭水體。調研結果顯示,農村基本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全覆蓋。在調研的115個村中,63.8%的村生活汙水集中治理,9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99.0%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
報告中指出,村莊綠化、美化程序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在調研的115個村中,113個村開展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63個村有園藝、環境等行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駐村指導。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在調研的115個村中,92.7%的村有圖書館、文化站,99.1%的村有體育健身鍛鍊場所,91.8%的村有農民業餘文化組織,99.8%的村內主要道路是柏油或水泥路,98.3%的村民家庭安裝光纖寬頻或移動網際網路、數字電視網等。
在調研的2300名村民中,91.3%的村民對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滿意,8.5%的人基本滿意;95.2%的人對本村“兩委”班子的鄉村振興工作滿意。村民認為開展環境整治以來變化最大的主要有生活垃圾治理變好,能夠使用衛生廁所,以及生活汙水治理變好。
3個希望6點建議,村民對環境整治的這些內容更感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在環境整治中村民希望加強鼓勵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設統一的生活汙水管網;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裝置有人管。
報告指出,整治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六個方面。透過宣傳引導、示範帶動等方法,讓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鼓勵人人參與;加大資金投入,處理好生活汙水,治理好河渠溝塘;根據農村生活生產特點合理規劃,有序佈局;持續推進村莊綠化,環境美化;加大背街小巷的清潔力度,做到全面衛生。
報告分析,我省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垃圾治理基本全面覆蓋,糞汙治理初見成效,汙水治理穩步推進,村莊環境基本整潔有序,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村民滿意度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5
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於近期在全省16個省轄市、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共收取2300份村民問卷和115份村幹部問卷,調研時間截止2022年3月。
調研結果顯示,我省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垃圾治理基本全面覆蓋,糞汙治理初見成效,汙水治理穩步推進,村莊環境基本整潔有序,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村民滿意度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取得的成效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發文件、建制度、撥資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整體推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調研的115個村中,參與調研的村幹部都熟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瞭解相關要求;所有村都是村“兩委”班子專人負責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91.3%的村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有資金投入或專案,其中52.2%的資金來源於上級政府,32.2%的資金來源於村集體;61.7%的村享受到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設施建設用地、用水用電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政策;所有的村都有上級單位針對本村人居環境整治督促檢查。
全省各地透過村廣播播報、張貼明白紙、懸掛條幅等形式對環境整治行動進行全方位宣傳,大力引導村民養成“共建、共創、共享”的良好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調研結果顯示,91.6%的人聽說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其中,71.2%的人透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得知,84.0%的人透過鄉鎮或村幹部宣傳得知。99.6%的村民知道本村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河南省全面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在調研的村民中,使用衛生廁所的家庭達到94.0%,其中93.3%的家庭是自願按標準改廁,68.2%的家庭廁所糞汙是聯戶、聯村、村鎮一體處理的。94.6%的村已沒有較大面積的黑臭水體。
河南省農村基本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全覆蓋。在調研的115個村中,63.8%的村生活汙水集中治理,9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99.0%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35.7%的村建築垃圾沒有就地就近處理,94.9%的村實施了“三清一改”,在調研的2300個村民中,94.2%的人知道垃圾分類。
河南省村莊綠化、美化程序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在調研的115個村中,113個村開展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63個村有園藝、環境等行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駐村指導。鄉村旅遊業不僅使農民增收,還對振興村集體經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有30個村開展了休閒農業、農家樂民宿和鄉村旅遊接待,其中有3個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在100萬元以上。
近年來,我省著力加強鄉村規劃管控,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調研的115個村中,70.4%的村有經上級部門認證的村莊規劃,村幹部均認為規劃是合理的;77.0%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92.7%的村有圖書館、文化站,98.7%的村有衛生室,99.1%的村有體育健身鍛鍊場所,91.8%的村有農民業餘文化組織,99.8%的村內主要道路是柏油或水泥路,87.0%的村飲用水是經過集中淨化處理的,94.1%的村已完成電網升級改造,98.3%的村民家庭安裝光纖寬頻或移動網際網路或數字電視網等。
鄉村服務得到推進,鄉村治理初見成效。在調研的115個村中,有100個村有集黨務村務、監督管理、便民服務於一體的智慧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一年來102個村沒有發生信訪案件,113個村沒有發生過群訪事件,96個村沒有發生過報警或刑事案件,99.1%的村將村莊環境衛生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在調研的村民中,99.1%的村民知道村規民約,92.9%的村民對本村的治安環境滿意,7.1%的村民基本滿意。
村民廣泛參與,滿意度高。在調研的2300名村民中,98.8%的人願意或主動參與本村人居環境整治;76.9%的人願意為生活汙水垃圾處理等合理付費,其中90.0%的人願意每年支付100元以下。在調研的115個村中,94.3%的村設立村莊清潔日、“門前三包”等制度。在調研的2300名村民中,91.3%的村民對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滿意,8.5%的人基本滿意;95.2%的人對本村“兩委”班子的鄉村振興工作滿意。村民認為開展環境整治以來變化最大的三處是:
1、生活垃圾治理變好;
2、能夠使用衛生廁所;
3、生活汙水治理變好。
二、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期待和建議
根據調研問卷,村民最希望環境整治中加強治理的三個方面為:
1、鼓勵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2、建設統一的生活汙水管網;
3、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裝置有人管。
根據調研問卷,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意見和建議多為:
1、透過宣傳引導、示範帶動等方法,讓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鼓勵人人參與;
3、加大資金投入,處理好生活汙水,治理好河渠溝塘;
4、根據農村生活生產特點合理規劃,有序佈局;
5、持續推進村莊綠化,環境美化;
6、加大背街小巷的清潔力度,做到全面衛生。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6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我縣農村人居環境狀況發展不平衡,髒、亂、差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較大差距。按照縣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關於展開相關領域方面的調研工作安排,9月11日至14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在常委會副主任唐震的帶領下,深入沱江鎮、白芒營鎮、大圩鎮、濤圩鎮、橋市鄉、界牌鄉等鄉鎮,採取實地察看、走訪交流、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我縣農村人居環境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佈局滯後。
我縣廣大農村村落佈局,都是歷史的“產物”,是歷代村民根據自身的條件按照自由自主的想法建起來的。基本上都是在各村空田、空地、空山上“圍地”而建,甚至有部分佔用水田耕地建房。由於缺乏整體的規劃與佈局,導致有的村莊房屋雜亂無序,通行專用相連巷道路徑狹窄,給村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
(二)空置舊宅較多。
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渠道的增加,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住所達到了較為理想狀態,但是,很大部分村民都是“住上新居,空留舊宅”,空閒舊宅較多,且都未拆除。這些房屋由於年久失修,又少有人居住,顯得破舊不堪。我縣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大都傾向於靠近新修村道或開挖荒山荒地修建新房,原有這些舊宅往往佔據村落中最佳的地理位置,有的佔到了村莊面積近1/3,舊宅與新建住宅形成了強烈反差,大大影響了整個村莊的美觀。
(三)衛生狀況堪憂。
部分偏遠分散農村居民對環境汙染危害認識不足,加上一些地方農村居民的良好衛生習慣尚未養成,亂倒垃圾、散養雞鴨狗兔等禽畜現象比較普遍,此外,目前農村居民居住點的生活汙水大都是透過化糞池沉澱後就直接排放或滲入地下,甚至有不少農戶未建化糞池,生活汙水未作處理便直接排放等等,導致農村衛生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四)綠化美化缺失。
我縣多數農村村莊周邊、住宅之間缺乏綠化,特別是嶺西片農村,村莊人口多,村域面積廣,不少村莊村前、村中、村後均沒進行綠化美化改造,找不到村落的美感。
二、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各級各部門要把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為推動我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工作力度,切實開展好“五聯絡五到戶”主題活動,落實好“一拆二改三歸四化五到位”工作機制,用好用活現有的各項政策。同時,各相關職能部門要與村莊整治有機對接起來,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二)抓好農村住宅建設的規劃工作。
職能部門要儘可能對各村莊內建房用地作出整體、超前的規劃,透過科學、合理規劃固定村民建房地點,規範佈局與風格。出臺相關政策,科學、合理引導村民清理空閒舊宅。開展農村集中建房試點,採取規劃集中建房、新舊宅基地置換、村集體管理或“村集體+開發公司”的實施模式,先在條件較好的農村試點,然後擴大推廣,實現村莊規劃得到有效實施,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三)加大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清理力度。
全面清理村莊周邊道路、村內巷道、房前屋後、公共場所及其它衛生死角的各類積存垃圾,因地制宜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收運處理體系,全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體系,科學、合理設定垃圾收集、分揀和轉運等設施。
(四)紮實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工作。推進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工程,以村內道路、公共場所、農戶庭前屋後和村莊周邊山地為重心,著力實施綠化工程。積極引導村民充分利用農家房前屋後閒置地,發展名貴樹種、經濟林木、庭院經濟,改善農村生態條件,擴大村莊綠地面積,整體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設。全面推進實施村莊在主幹道和村民聚居地安裝路燈等夜間照明設施。
(五)著力做好農村汙染防治工作。
進一步整治村莊畜禽汙染,實行人居與畜禽圈養、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全面實行村莊內畜禽集中圈養和汙染綜合治理。全面整治村莊內外小溪小河,溝渠池塘,清除河塘淤泥、雜草飄浮物,力行淨化潔化,恢復河道基本功能。對整治效果差、“髒、亂、差”問題突出的地方和單位予以曝光,對推進不力、問題整改不力的地方相關責任人,依據相關規定啟動問責機制。
(六)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生態產業。
結合村莊環境整治,大力開發特色生態農業,實施農村田園綜合體建設、鄉村休閒旅遊度假模式。充分挖掘和發揮鄉村的文化功能,發展地域文化、人文歷史、山水美景、田園風光、農家情趣和綠色食品等具有濃厚瑤族鄉村特色的休閒旅遊資源,形成宜居促宜業的農村發展新局面。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7
為進一步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根據《關於印發全省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市積極部署,緊緊圍繞“整治農戶庭院,改善個人衛生”目標,按照“四淨兩規範”“四勤兩參與”標準,堅持以更嚴標準、更高要求、更實舉措,抓緊抓牢專項行動,持續最佳化農村人居環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是高站位組織領導,專題排程督導調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多次做出批示,並深入基層實地督導調研。7月27日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排程會上,市委副書記胡啟望對全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市政府副市長吳強批示要求各縣區及相關部門要“紮實推進,務求實效”,在每月召開的全市“三農”重點工作排程會上,就具體工作直接排程縣區分管負責同志並提出具體要求,持續加大推進力度。
二是高要求部署推動,全面開展入戶排查。建立市級抓總、縣區組織、鄉村落實、部門聯動、幫扶單位參與的工作機制。按照“市包縣(區)、縣包鄉(鎮)、鄉(鎮)包村、村包組(戶)”要求,做到“5個一”,即:填寫一張登記表、發放一張明白紙、下發一份交辦單、帶回一份回執單、拍下一張問題圖片,堅持“誰排查、誰簽字、誰負責”。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64個行政村19.39萬農戶全面排查,覆蓋7336個自然村,共排查農戶庭院突出問題827戶,入戶宣傳引導庭院整治和改善衛生習慣18萬餘戶。
三是高標準壓實責任,針對問題集中整治。市委農辦成立專項行動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由市農業農村局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專項行動。指導農戶嚴格按照院落整治“淨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的標準管理,對一般問題落實農戶責令整改,對突出問題制定“一戶一方案”分類進行整治,堅持清單化、閉環式管理,重點農戶同步落實三級幹部包保幫扶整改。截至目前,所有問題戶均已完成整改。
四是高強度落實整改,逐村逐戶驗收銷號。對照“一戶一方案”,堅持完成一戶、驗收一戶、及時銷號。按照《關於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突出問題市級驗收工作的通知》要求,9月27日至29日,市農業農村局成立3個驗收組分赴一縣三區透過查閱臺賬資料、實地檢查驗收等方式對827戶突出問題戶進行逐村逐戶全覆蓋式驗收,全部完成整改銷號,整改完成佔比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黨政主導,壓緊壓實專項整治責任主體。市委書記丁純、市長孔濤多次深入縣區調研督導,市委分管副書記、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多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排程會議,並深入一線督導;8月1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牽頭組織縣區、市直相關部門領導赴黃山市考察學習“五微”經驗;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員單位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市政府督查室牽頭成立4個督查組,定期明察暗訪,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市委農辦牽頭抓總,成立行動工作專班,建立市領導包保、相關職能部門聯絡縣區制度,多次明察暗訪、現場督導縣區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市綜合督查組堅持每月督查,並及時通報當月專項行動開展情況。定期召開會議排程、階段性現場推進會,強化對縣區的考核評比,全面打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攻堅戰。
二是堅持精準發力,全域推進專項整治改善行動。實行“臺賬化交辦、清單化分解、動態化督辦”執行機制和網格化管理機制,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堅持清單化、閉環式管理,分戶制定“問題、目標、責任、時間”整改清單。一般問題戶及時整改、突出問題戶制定“一戶一方案”,實行清單化、閉環式管理,建立長效幫扶措施。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短板,開創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打通整治提升行動“最後一公里”。
三是堅持綜合施策,鞏固拓展人居環境整治成效。縣區創新方式方法,以專案化推進每個自然村專項整治改善行動,運用多項債資金推進綜合整治,以全域衛生保潔、重點工程建設環境整治等為重點的城鄉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十大行動”,全市共安排資金7000多萬,縣(區)級撥付4036萬元。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結合文明建立、疫情防控等工作,透過廣播、電子顯示屏、橫幅標語、群眾會議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引導,促進村民轉變思想觀念,實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立日報告制,透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微信群每日曬進度、比成效,形成濃厚的比學趕超氛圍。充分發揮團委、婦聯、文明辦職能作用,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創評、青年志願服務等活動,專項行動以來累計開展進村入戶宣傳61萬戶次,發放宣傳資料40萬餘份,159個村推廣運用了積分制,累計評選“美麗庭院”2786戶、“文明戶”3134戶,引導農戶主動改變生活習慣,促進從公共區域到農戶庭院、屋內實現乾淨整潔有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大宣傳促落實,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建立“村幹部+黨員+群眾”的建立機制。以“共建清潔家園”為主題,發動農民群眾對房前屋後及農戶庭院、村內溝塘、村內道路沿線、村莊公共區域、村莊邊緣區域等區域進行全面清理,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廣運用積分制,普及環境衛生和健康知識,激發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的自覺性、主動性。
(二)緊盯目標促整改,鞏固提升專項整治成果。按照“7月份全面啟動、12月底基本完成”的要求落實專項整治行動工作,在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基礎上,針對重點難點問題,強化跟蹤問效,實行“周督查、月通報”制度,進一步鞏固專項整治改善行動成果。對於五保戶、低保戶和返貧致貧動態監測戶等困難群體,建立三級黨員幹部包保服務制度。
(三)加強管護促長效,健全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持續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推深做實市級主管部門牽頭抓總、區級部門為責任主體、鄉鎮(辦)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的“五位一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體系,健全完善民建、民管、民享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綜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