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通用15篇)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

  尊敬的專家評委、敬愛的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手工活動《美麗的窗花》,該活動選自江西省幼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學情、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對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窗花是民間剪紙的一個類別,它主要用於過年過節婚慶等喜慶環境中,張貼在門窗等地方,體現喜慶的氣氛。窗花的圖案細緻、精美、寓意美好,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嚮往。適逢元旦,為迎接新年,我特設計了剪窗花這一手工活動,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新年的環境創設中來,真正實現孩子與環境的互動。

  二、說教學目標

  《綱要》指出: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與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我班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實際操作能力,我將目標定位:

  1 透過欣賞各種精美的窗花,引導孩子瞭解窗花的作用,感受窗花對稱的特點,發現窗花的簡單規律。

  2 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剪紙經驗,嘗試用對角折的方法剪出各種各樣的窗花。

  3 體驗剪紙活動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培養幼兒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在活動中我將目標1定為活動的難點,目標2定為活動的重點。

  三、說學情

  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剪紙經驗,很樂於參與剪紙活動。他們喜歡自己探究事物,發現事物的規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創作。所以本次活動中我將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內貼好各種各樣的窗花)、多媒體課件、兒童剪刀、大小不同的各色蠟光紙、雙面膠、透明膠帶等

  五、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還以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

  興趣激發法

  透過環境的預設引發孩子觀察、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自覺、自願、自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直觀法

  利用ppt課件,形象的展示各種各樣的窗花,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

  示範講解法

  這是美工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較好地幫助幼兒學會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2、說學法

  觀察法、探究法、討論法、操作法、遊戲法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匯入窗花——欣賞窗花——剪窗花——貼窗花——活動延伸

  具體活動程式如下:

  (一)匯入窗花。

  1 教師身穿貼有窗花的衣服引導幼兒觀察,激發幼兒想了解窗花的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的衣服好看嗎?為什麼好看?

  2 啟發提問幫助幼兒瞭解窗花的相關知識。

  教師:這朵好看的花,叫什麼名字?是怎麼做的?人們在什麼時間會貼窗花?都貼在哪些地方?它有什麼作用?

  (二 )欣賞窗花。

  1 教師運用ppt課件,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窗花,初步培養他們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興趣,瞭解相關知識。

  幼兒發現:剪紙內容豐富(有動物,植物、人物、風景、字等);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以紅色為主;形狀多樣(有圓形、方的等);圖案講究對稱。

  2 教師運用預先創設好的窗花環境,引導幼兒親近窗花,進一步觀察感受窗花的特點與規律。

  幼兒透過探索發現:窗花顏色豐富;多種多樣,有圓有方,有大還有小;花邊有的是波浪線,有的是折線,還有的又有波浪線又有折線;花上的圖案是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三 )剪窗花。

  1 教師鼓勵幼兒當小老師,運用已有的剪紙經驗和探索出的規律,大膽的說出自己會怎樣剪窗花,並給與積極地評價。

  2 教師再次講解示範剪窗花的基本方法,進一步規範幼兒的操作方法。先折再畫最後剪。

  3 最後,教師提出操作要求,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創作剪窗花。

  教師巡迴指導

  1、提醒幼兒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2、將剪出的碎紙丟在紙簍中。

  3、注意剪紙時連線處不能剪斷。

  (四) 貼窗花。

  1 播放歡快的新年音樂,幼兒將剪好的窗花貼在自己的衣服上,隨著音樂自由的舞蹈,展示美麗的窗花作品。

  2 用窗花裝飾活動室的走廊,迎接新年。

  (五)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剪窗花,打扮自己的家。

  七、說教學反思

  1整節課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教師為導的教育理念。幼兒說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動得多。教師說得少示範得少。

  2在活動設計上,教師注意了幼兒的實際操作水平。

  教師運用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民間的各種窗花,在這一環節,幼兒欣賞的窗花雖然美麗,但不適合幼兒模仿學習。因此在活動的第三環節,教師運用預先創設好的窗花環境(這些窗花比較簡單,有規律,便於幼兒學習),引導幼兒近距離的欣賞、觸控、觀察、感受窗花的細節特點。透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窗花的圖案是有規律的,窗花的花邊是由各種線條,而窗花上的圖案則是各種幾何圖形組成的。適合幼兒模仿練習,又為孩子創作剪花形的窗花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 為幼兒創設了展示自己作品交流學習的平臺。

  一個成功的幼兒教育活動,是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到美感和愉悅。因此,我認為這次活動達到教育大綱所規定的要求。不足的是整個活動時間較長。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2

  一、 設計意圖、說教材

  磁鐵,作為幼兒科學教育領域的內容之一,歷來受到教師的關注和孩子們的喜愛,幾乎所有的教材中都將探討磁鐵吸引貼這一基本特性作為研究的重點。因此,幼兒對“磁鐵吸引鐵”的基本特性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有所瞭解,但是這一基本特性卻遠遠不能滿足大班的孩子對於科學探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的要求。所以,我開展了這節以探究磁鐵其他特性為目地的科學探索課,目地就是培養幼兒科學的態度、精神、品質,使他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二、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設計意圖,結合大班年齡段幼兒積極探究的特點,確立本次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運用各種感官集中觀察、體驗磁鐵的磁性及磁鐵的用途;

  (二)、能力目標:、學習透過預測、實驗的方法探索磁鐵的各種特性(兩極性、穿透性、磁化性、磁力大小等)。

  (三)、情感目標:培養樂於探究的品質,體驗探索的樂趣 。

  根據目標及幼兒特點,將重難點定位於:

  學習透過預測、實驗的方法探索磁鐵的各種特性(兩極性、穿透性、磁化性、磁力大小)。

  三、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

  完成一次教育不是一節課、一個活動就可以了,而是與其前延後續密不可分,所以作了如下經驗準備:

  在活動前讓孩子明確“任務”,請孩子猜想“磁鐵有什麼本領?”並將自己的猜想畫在記錄紙上表述自己猜想的理由。孩子將磁鐵和記錄紙帶回到家中進行觀察試驗並記錄。為了保證孩子的探究是自主的,教師提醒家長尊重孩子的猜想和發現。開展活動前將孩子們玩磁鐵的記錄張貼在主題牆上請幼兒介紹,為活動向深度、廣度發展打下基礎。

  (二)、物質準備

  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對所準備材料有興趣,做了如下豐富的準備工作:小動物圖案若干 (背面粘著鐵製品或不是鐵製品的物體)、紙板、大小標記紙若干、彩筆若干,大小磁鐵若干、有標記的磁鐵若干、回形針、螺絲、碎紙、棉花、塑膠、玻璃、木頭、水、沙盒、鐵製品、陶瓷、毛巾等

  四、 教法學法

  在活動設計中運用先預測後實驗、先試驗後總結的嘗試性原則組織教學,先預測可能性——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後實驗——讓幼兒透過看一看、試一試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試驗後再總結——是教師給予幼兒操作者的正確指導、啟發、評價與鼓勵。

  五、 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經驗準備的結果(在家中觀察記錄的結果),教師從中發現幼兒記錄中反應的問題,根據幼兒在試驗中的認知情況和活動目標設計活動內容、準備材料。活動時讓孩子自己動手實驗,親手驗證猜測結果並記錄下來——讓幼兒在完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根據以上思路將本節課設計如下:

  分為三步:

  ( 一 ):激發探究慾望、瞭解磁鐵基本性質;

  ( 二 ):先猜想後動手實驗,驗證猜測的結果;

  ( 三 ):展延拓伸,探索磁鐵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具體詳案如下:

  出示磁鐵、海洋背景畫和小動物(背面粘有鐵製品和非鐵製品),向孩子介紹:我有一幅神奇的畫,我想讓畫中的小動物動起來。請利用老師給的工具讓小動物動起來。(邀請孩子觀察、使用工具,利用磁鐵讓小動物動起來)

  引導孩子回答磁鐵能吸引鐵製品

  可是有一條小魚卻不肯動,小朋友發現了麼?為什麼有的小動物能動,有的卻不能動?

  引導孩子觀察魚的背面有什麼不同(鐵製品和非鐵製品)強調:非鐵質的金屬不能被磁鐵吸引。

  小結:讓孩子根據已有的經驗總結鐵質東西能被磁鐵吸引,非鐵質的東西不能被吸引。

  (二)、先猜想後動手實驗,探究磁鐵的其他特性,驗證猜測的結果;

  讓孩子自由發言、討論、猜測磁鐵的其他特性,由於孩子們在家中已經進行猜測和實驗,因此這一部分就較容易向預設方向展開(在磁鐵各個磁性特徵和日常應用等方面,都會產生有深度和廣度的見解)。根據幼兒的猜測方向和結果在大標記紙上做結果,用實驗驗證猜測的結果並記錄,自主選擇材料和夥伴做實驗:

  1、磁鐵的兩極性

  材料:標有n級、s級的磁鐵若干、筆、記錄紙等

  2、磁鐵力量的大小

  材料:回形針 、大小不同的磁鐵、筆、記錄紙等

  3、磁鐵的穿透性

  材料:磁鐵,若干紙板、木頭、塑膠、石頭、沙盒、水杯、回形針、筆記錄紙等

  4、磁鐵的磁化性

  材料: 磁鐵 、回形針、不帶磁性的鐵製品、筆、記錄紙等

  根據實驗和記錄結果 驗證猜測結果 並做大標記(在全體孩子面前做,方便總結磁鐵特性)和小標記(將孩子的標記展示以便鼓勵他繼續探索)

  和全體孩子一起根據大小標記總結磁鐵的各種特性。

  (三)、拓展延伸

  啟發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交待任務:磁鐵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情?請小朋友將所觀察到的內容做成圖片帶來,我們一起分享。

  六、 活動延伸

  啟發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將小朋友蒐集的圖片展示出來。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圖片中的內容分別應用了磁鐵的那些特性。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提高。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一把沙、一塊磚都可能成為孩子們手中的寶,可以樂不思索的上半天。《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我選擇生活中常用的“手套”作為教學內容(教學具,更易引起幼兒共鳴。)新《綱要》中也指出“要提供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因此我充分利用手套,引導幼兒進行遊戲、想象、創造,活動中充分(巧妙利用了幼兒手的各個部位及各部位(關節進行玩色)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現在的幼兒對於色彩豐富,內容鮮明,形象生動的美術活動有著很大的興趣和需要,而他們奇特的思維和想象力,以及豐富的生活藝術氛圍也成為了美術活動必不可少的新增劑。而我設計的這堂美術活動《魔力手套》,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藝術力的機會,而且充分體驗到了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中充分利用了幼兒手的各個部位及各部位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並最終達到以下目標:

  二、說目標--根據年齡,多元發展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

  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發展情況,圍繞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確立多元化的目標,具體目標如下:)

  1.嘗試利用手的各個關節、部位彎動印染手套,並進行變形想象添畫,發展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2.能大膽動手操作,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難點定位於充分利用手的各個關節、部位彎動印染手套,並進行想象添畫。(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在利用關節彎動印染;難點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添畫。)

  (三)活動準備:三、說準備--考慮周全,注重細節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在備教材的同時備幼兒。)

  (物質準備有:範作、小型)白色五指棉手套若干、顏料(滴於鋪有海綿的盤子裡)、記號筆、抹布。

  (經驗準備有:幼兒瞭解過手的特徵,有過玩色經驗。)

  (在物質準備時還注意細節的設計,將顏料滴在鋪有海綿的盤子裡,這樣幼兒在蘸的過程中就不會打翻或滴漏,能適度控制顏料,保證作品的成功率。)

  三、說過程--遊戲貫穿,層次清晰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以目標為指導,我設計了四個環節。首先,觀察小手匯入,引發興趣;其次,戴手套示範染色,(感知方法);然後,幼兒戴手套操作,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想法(運用方法);最後,組織小手變形遊戲、添畫,(啟發想象)。

  (一)觀察小手匯入,引發幼兒興趣。(第一環節:觀察小手,引發興趣)

  1.師:我們都有一雙手,手心、手背和手指,手指彎彎有關節,我的小手真靈巧。你的小手在哪裡?

  2.請幼兒分別點出手心、手背和手指,彎曲手指,發現關節。

  (幼兒對小手已有認識,所以都能積極地與老師互動,從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能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了在師生的互動在老師的引領下教師帶領幼兒瞭解小手並指出手心、手背和手指,為接下來的活動內容打下鋪墊。

  (二)教師戴手套示範染色(第二環節,示範染色,感知方法)

  1.師:快樂的六一要到了,小手得到了一件禮物。(出示手套)看,這是什麼?(手套)這是一副有魔力的手套,我來試試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2.教師戴上手套表演示範:舞動小手,變化手的動作。(師引導語:“六一六一真快樂,得到魔力小手套,魔力手套跳呀跳,跳呀跳……哎呀!”魔力手套)不小心跳進了顏料裡,老師繼續彎動手指,變換不同部位去輕觸顏料。(引導語:“跳進顏料真有趣,拇指彎彎碰一碰,食指彎彎碰一碰……每個關節動起來”在這裡我巧妙地將指導語言編成小兒歌,使講解示範的過程更清晰、簡練。並注意)提示:輕輕地觸碰顏料,自由選擇顏色。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巧妙的運用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方法)而運用示範講解使得內容很直觀,易於幼兒瞭解,並且在示範的過程中進行暗示、提示,為幼兒之後的操作打下基礎(做準備)。

  (三)幼兒戴上手套嘗試(第三環節,幼兒操作,運用方法)

  (引導語:你們的小手有沒有得到六一禮物?讓你們的魔力手套也來變一變!)

  1.在這裡老師提出要求:注意輕碰顏料;儘量多的彎曲不同關節,利用手的不同部位去印染;注意不混色;不碰到自己的同伴和衣服。

  2.師:你們也來戴上魔術手套試試吧!

  3.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巡迴指導,提醒幼兒戴上手套後,彎動各個關節,進行印染。這一環節教師指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為幼兒樹立信心和發揮想象。

  4.待大部分幼兒完成後,老師組織欣賞評價:我們的魔術手套都變成什麼樣了?請幼兒自由觀察,並說說。(變成五顏六色了)這一環節讓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以達到放鬆情緒的目的。

  (四)組織變形遊戲(第四環節:變形添畫,啟發想象)

  1.哎呀,我的魔術手套又要變了!我變!我變!我變,變,變!師做一個造型。

  2.請幼兒看看、想想、說說老師的魔術手套變成的造型像什麼?老師隨即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添畫眼睛,嘴巴等,使之更形象。

  這兩個環節透過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注意,並引導幼兒觀察老師的造型,發揮想象力,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接著請幼兒也來變一變,說一說,畫一畫。這一環節給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思考的同時,能夠積極展示自己的成果。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不受任何限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充分引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想象力,這正是體現了《綱要》所說的讓幼兒大膽的運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4.最後,請幼兒互相展示新造型,與同伴一起自由欣賞。你的魔術手套變成什麼?邀請你的魔力手套變出的朋友一起來跳一個“快樂的六一”舞吧!(帶領孩子跟著音樂自由地跳舞。)這一環節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及分享的樂趣。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四、說教法--豐富形象,靈活運用

  教要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考慮了幼兒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了(遊戲法、)示範與範例法、觀察分析法、操作法來幫助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絡,並大膽設計出自己喜歡的禮物。(整個活動始終沉醉在與手套的遊戲中,使幼兒感受魔力般的變化,動靜結合,在輕鬆的氛圍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等得到綜合發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年到》是大班綜合活動內容.這首詩歌具有奇妙別緻的想象,將星星、月亮、太陽都擬人化,描寫了共同歡度新年的快樂,同時透過自然的對話,幼兒知道了過新年自己長大了一歲,更加懂事了。幼兒瞭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流露出了盼新年、過新年的喜悅心情。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基礎知識,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

  2、目標定位:

  根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以及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任務,特制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感受新年歡樂氣氛,增強大一歲的自豪感。

  (2)學習詩歌的語言,能創編詩歌。

  (3)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激發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3、活動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活動重點定位於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活動難點則是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使活動得到深化。

  《過新年》教案活動意圖:中班的幼兒語言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具體運用時,總是詞不達意,特別是量詞的運用。因此,針對我班幼兒對量詞的學習需求,結合新年的到來,我設計了這節《過新年》的語言活動。將量詞滲透進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讓幼兒在自由探索中發現量詞,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和運用量詞,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和提高,培養了他們語言的遷移能力。

  活動目的:

  1:學習量詞:雙、條、頂、掛、……

  2:學習正確運用量詞,培養語言遷移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口語表達及擴散思維。

  活動準備:

  圖片(一幅由六張小圖組成的大圖)、禮物若干。

  活動進行:

  一、學習量詞:

  1:分組看六幅小圖:幼兒自由探索圖上有什麼?各有多少?

  2:請幼兒代表講述看到什麼及多少。

  圖一:一輛雪橇車、一個籃子、一個蘋果、一個梨子、一掛香蕉、一把傘、一頂帽子、一輛小汽車、一條圍巾、一雙手套。

  3:引導探索:說每個東西有多少時,數字後面有一個詞,如:一輛小汽車的“輛”、一雙手套的“雙”、……(這些詞就是量詞)。

  每個物體不同,它用的量詞也不相同,一把傘就不能說成一棵傘、一頂傘,說它們的時候要將量詞分清楚。

  教學反思:

  從這個活動中,我認識到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孩子為主體,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準確地掌握知識。帶領幼兒遊戲時,要顧及到絕大多數的孩子,將個別示範與分組遊戲、集體遊戲相結合,可以根據幼兒的課堂情況不斷地變換遊戲形式,從而提高每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5

  說教材: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需要透過多種形式在不斷的薰陶、感染下,潛移默化地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愛祖國的情感。但相對來說我們對孩子進行愛祖國教育比較侷限於語言類活動,《大中國》這首廣泛傳唱的歌曲,則以強烈的音樂感染力表達了真摯的愛國情懷,可以讓幼兒在音樂的感染中產生愛祖國的情感。

  雖然這是一首成人的流行歌曲,但其節奏明快,歌詞形象具體,旋律歡快、雄壯、有力。前半部分主要是用歡快的旋律闡述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和祖國之最的內容,最後一小段的旋律是比較舒緩的,起伏較大,抒發了強烈的愛祖國情感,用高音使愛國情感得到昇華。大班幼兒透過兩年的幼兒園音樂活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理解和欣賞的能力,如:他們能夠區分《搖籃曲》《進行曲》等不同節奏和性質的樂曲,並能用簡單的方式表現樂曲的內容,有一定的音樂欣賞基礎。《大中國》這首歌曲中前後歡快和舒緩的旋律差別比較明顯,幼兒能根據歡快、緩慢的旋律感受音樂的性質。另外大班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對祖國的知識經驗積累也能幫助他們對歌詞內容的理解。所以雖然這首歌曲音域較寬,不適合幼兒演唱,但無論從歌曲的旋律還是歌曲的內容看,都是比較適合幼兒欣賞的。

  音樂欣賞活動《大中國》是建構式課程主題《中國娃》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中國娃》這個主題中覆蓋了很多內容,如聰明的中國人、祖國之最、娃娃到北京、有趣的漢字、國寶熊貓等,而《大中國》這首歌曲內容涉及到祖國的地域遼闊、民族團結、祖國之最等,所以我覺得這個活動放在主題開展的中期進行比較合適,在開展過相關活動後,幼兒積累了少數民族、祖國之最等相關的經驗後,更容易理解歌曲內容。

  說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三個目標:

  1.萌發愛祖國的情感和做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

  2.理解歌詞內容,體驗作品歡快、雄壯的特點。

  3.嘗試用合適的動作來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感情。

  這三個目標從情感、知識、能力的角度依次遞進,把情感目標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覺得有了愛祖國的真情實感才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去理解歌詞和感受旋律,在此基礎上達成第二個知識目標。而第二個知識目標又是第三個能力目標的達成基礎,因為讓幼兒在體驗作品的特點理解歌詞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幼兒更好地進行表現表達。第三個能力目標設定,考慮到的是大班幼兒已有初步自主表現的能力,《綱要》中也提到:要為幼兒提供自主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法。在欣賞中嘗試讓幼兒用不同的動作進行表現和表達,不僅可以更好地讓幼兒表達自己對歌曲內容的理解,也能借助動作更形象地表達對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說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大中國MTV一段 多媒體課件 大中國CD音樂

  2.經驗準備:積累少數民族、祖國之最等相關的經驗

  說教學流程:

  觀看MTV,激發興趣(情感激發,為下一環節做輔墊)分段欣賞, 理解歌詞(目標二服 務) 完整欣賞,感受旋律(為目標二服務) 自主欣賞,表現表達(為目標三服務),整個活動,在層層遞進中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說教學過程:

  (一)觀看MTV,激發興趣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MTV形象生動的畫面和歌手深情的演唱把視覺和聽覺合二為一,非常符合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讓孩子一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力,可以在活動一開始就很好地把幼兒的愛國情感激發出來,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欣賞歌曲的活動中。

  (二)分段欣賞,理解歌詞

  1.老師分段演唱後提問,你聽到歌曲裡唱了哪些美麗景色?

  2.根據幼兒回答,教師以歌詞做歸納,同時出示多媒體風景圖片。

  3.教師幫助幼兒分析不易理解的幾句歌詞。“兄弟姐妹”、“兩條龍”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這個環節採用分段欣賞的形式更有利於幼兒聽清楚歌詞和分析理解歌詞內容,活動中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演示法,當幼兒提到哪句歌詞時就運用多媒體課件點擊出示相應的風景畫面,這樣有了多媒體畫面的出示,把歌詞內容進一步形象化,更易於幼兒理解和熟悉。另外,活動中還透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幼兒回憶歌詞內容,並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如:在歌曲中說到“兄弟姐妹”、“兩條龍”這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兄弟姐妹指的是56個民族,兩條龍指的是長江與黃河,這裡作詞者就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這樣的比喻並不能馬上理解其含義,所以我有必要透過提問法來幫助幼兒分析和理解歌詞,使幼兒對整個音樂的內容有一個全面地瞭解。

  透過運用多媒體演示法和提問法的綜合運用,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了歌詞內容,使幼兒做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適時地提問和出示畫面還使幼兒使終保持著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透過回憶已有經驗,對歌詞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

  (三)完整欣賞,感受旋律

  1.音樂前後旋律有什麼不同?

  2.出示圖譜,幫助幼兒感受前後兩種不同的旋律。

  3.對比欣賞,進一步感受前後兩種不同的旋律。

  在這個環節中由於重點要讓幼兒感受歌曲的旋律,所以在選擇音樂時要選擇音像效果好,旋律中配器較為合理的音樂,這樣就能突出歌曲的性質,渲染歌曲的氣氛。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運用了傾聽法和圖譜演示法。傾聽是音樂欣賞的基礎,傾聽法主要讓幼兒用多次不同方式的傾聽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變化。首先採用完整的傾聽,請幼兒說說這首歌曲的音樂前後有什麼不同?再透過圖譜演示法,以圖譜中不同的圖案、線條表現樂曲旋律的變化,給孩子直觀的視覺感受,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歡快、舒緩兩種不同的旋律,最後透過對比欣賞,進一步感受明確前後兩種不同的旋律。透過聽覺和視覺的交替運用,幼兒對歌曲旋律的把握就較為清晰和明確了。在這個環節中,幼兒能理解前後兩種不同的旋律,在老師的引領下增強了幼兒感受旋律的能力和對比欣賞的能力。

  (四)自主欣賞,表現表達

  1.再次欣賞MTV,觀察歌手的演唱動作,激發幼兒的表現慾望。

  2.教師引導幼兒用合適的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3.幼兒隨音樂自主表達。

  為了突破讓幼兒自主表現這個難點,在引導幼兒對歌曲內容用合適的動作進行表現時主要運用MTV動作示範法和同伴互學法。MTV中歌手的示範動作可以引發能力強幼兒的表現靈感,自主創編合適的動作,能力弱的幼兒可以模仿MTV歌手的動作進行表現。在這個環節中能力強的幼兒還可以帶動能力弱的幼兒,幼兒間可以相互學習。既滿足了能力強幼兒自主表現的願意,又帶動能力弱幼兒進行表現。這樣一個運用MTV動作的示範符合綱要中提到的: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獲得美的薰陶。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透過動作表現進一步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五)延伸活動

  1.可以在區角活動或者午餐前後反覆欣賞、反覆體驗感受音樂的旋律。因為一個作品的特點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全部領悟到的,可以讓幼兒在反覆欣賞中,不斷去感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2.也可在區角活動或者午餐前後播放《我愛你,中國》《中國,慈祥的母親》等愛祖國的歌曲,以進一步激發幼兒愛祖國和做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因為愛國教育需要長期感染和薰陶,光光一個活動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滲透,潛移默化的實現。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6

  一、說活動教材

  我國寓言文學歷史悠久,自先秦以來名家輩出,膾炙人口的寓言精品佳作燦若繁星。先秦文學史中的許多寓言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等,世代流傳,早已變成了成語,為人們廣泛應用。“人生多少哲理, 盡在寓言中”。著名作家 嚴文井老 先生對寓言曾做過絕妙的比喻,他說,著名”:“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開啟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守株待兔》是一篇,情節簡單卻促人深思,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故事透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隻**的兔子,他就丟下鋤頭整天守著樹樁等待**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孩子們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

  考慮到大班小朋友形象思維的特點與寓言故事本身的特點,以及我們的科學認讀的活動要求我將目標定位於以下三方面:

  1、能用連貫的語句表達畫面內容,並樂意在集體面前表達,初步理解作品內容、人物感情。

  2、透過各種形式的玩字,激發小朋友認讀漢字的興趣。

  3、透過觀察農夫守株待兔的經過,知道偶然發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遠、不勞動是沒有收穫的。

  二、說活動環節:

  第一環節:自由談話,引出話題。

  興趣是孩子學習獲得成功的良好保證,以適當的提問回憶小朋友的生活經驗,並讓小朋友用身體動作來感受體驗。對小朋友來說,既激發了孩子們對寓言的興趣,又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同時又順理成章地揭示活動主題,使小朋友在活動中主動熱情、投入積極的參與。

  第二環節:觀看課件,理解故事內容。

  留有懸念,給小朋友提供表述的機會。為了幫助小朋友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將故事最後一部分情節隱藏起來,創設一個小朋友創造性表達的機會,教師透過一個主要問題,再以追問的形式,逐步引導小朋友觀察畫面,讓小朋友聯想和猜測故事發展的情節變化,創編出各種情節,最後共同尋求故事發展的原因。

  第三環節:觀看結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種田人“為何守”兔,體會“不勞而獲”的虛幻

  活動中小朋友透過教師的追問理解了種田人之所以坐在樹樁邊,是因為希望兔子還會來**在樹樁上;也知道兔子**在樹樁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種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後他就異常高興,他想以後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勞就可以收穫,用一個詞叫“不勞而獲”來說明了此時種田人的心情,而故事裡面的樂滋滋、哈哈的笑聲就體現出了他的情緒變化。

  (二)感悟“怎樣守”,體驗“一無所獲”的可悲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 透過 老師的提問,回憶故事內容,體會種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漸失望,到後來的結果兔子沒有等到,由於自己不再勞動自己的莊稼都死掉了,這時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緒都表露了出來。

  (三)揭示寓意

  最後透過故事中的感嘆詞變化,體驗了故事中人物情緒的變化從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並透過列舉小朋友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發小朋友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認識,進一步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完整欣賞故事,一起進行講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再次對漢字守株待兔進行認識。

  守株待兔是一個成語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們學的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還有很多的成語故事也非常有意義,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讀一讀,或請爸爸媽媽給你講講。下面我們一起再來把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欣賞一邊。

  2、完整欣賞故事。

  此環節是激發小朋友我國的文學歷史,有個大概的瞭解,也激發小朋友繼續去關注、去閱讀更多的成語故事。

  活動延伸:

  1、利用“小舞臺”的遊戲進行成語故事表演,感受成語故事的魅力。

  這個意義的故事我們下次還可以在小舞臺遊戲中進行表演呢!

  2、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字請你來拼一拼,看誰能拼出我們今天認識的這幾個字。

  延伸活動表演故事是為了讓小朋友加深對故事是的理解,而拼字遊戲也科學認讀的一種方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7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那麼怎樣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喜歡舞蹈呢?我作為一個熱忠於舞蹈的幼兒老師來說,就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總結,產生出更多貼近貫徹《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理論;符合當前發展幼兒園舞蹈教學的模式,使我們幼兒園的舞蹈教學更加的色彩絢麗。下面,我就律動《摘葡萄》這節課向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摘葡萄》是省編幼兒園大班教材(上學期)主題二--“中秋節”中的一節律動活動。律動活動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是運用有規律可循的肢體語言,藝術化的再現生活,是幼兒易於掌握和樂於參與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幼兒透過“律動”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初步瞭解“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增強幼兒對社會的親和能力,提高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兒在中班時就已經學習過律動《摘葡萄》,對於“採摘”動作:“翻腕”、“踏點步”、“踮步”、“進退步”並不陌生,並且大班幼兒已經具備創編舞蹈動作的能力,同時他們也已經具有了較為強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願望。經過認真分析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認為:綜合音樂活動《摘葡萄》,滿足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情感的釋放和能力不斷提高的需要,很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活動目標:

  確定幼兒園藝術領域教育目標的原則是:“使幼兒初步感受並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綱要》同時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絡,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遊戲之中。”據此,我確定以下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

  激發幼兒對律動活動的興趣,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

  2、能力目標:

  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編能力和審美能力。

  3、知識目標:

  知道《摘葡萄》這段律動是一段新疆舞;知道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以及葡萄的用途種類。

  (三)教學活動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幼兒創編律動《摘葡萄》。

  2、教學難點: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和想象,將成人的摘葡萄動作和過程轉化成舞蹈語言。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指導幼兒透過多渠道瞭解關於葡萄的知識,適量的品嚐不同品種的葡萄和老師開展葡萄園小小解說員的遊戲,能用較為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經驗。

  2、提供有關葡萄的多媒體課件。

  3、提供各種葡萄的圖片、實物以及釀製的葡萄酒。

  4、活動前佈置好環境。

  選擇以上形象直觀教具的目的是為了幼兒營造一種真實、親切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創編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取了自主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啟發聯想法、講述師範法、表演展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和課程整合法。讓整個教學過程做到了動靜結合,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始終為幼兒創設溫馨的心理環境。

  四、學習過程: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匯入課題。

  怎樣讓幼兒瞭解關於葡萄的知識,達到教學的知識目標?在這裡我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為幼兒提供了關於葡萄知識的錄象。在觀看錄象之前,我先向幼兒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段關於葡萄的錄象,請小朋友看一看葡萄都有哪些品種,它們生長在哪裡,果農們是怎樣摘下葡萄的以及果農們採摘後的心情如何?”

  設計此環節的依據是要透過“多媒體教學法”,讓幼兒瞭解回答有關葡萄的知識,例如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葡萄可以分為有奶葡萄、紅葡萄、紫葡萄、白葡萄還有小的無子葡萄;葡萄可以釀製葡萄酒,烘乾製成葡萄乾。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激發幼兒不斷渴求新知識、新本領的慾望。

  (二)展開課題,引導幼兒創編律動。

  1、運用提問法,展開課題。

  觀看完錄象,請小朋友入座,依次回答老師的問題。

  第一步:請小朋友相互說一說錄象中看到了什麼?幼兒能完整的說出:“看到了果農們正拿著筐子在摘葡萄。”目的是讓幼兒透過觀察和交流了解到摘葡萄需要什麼工具?怎樣摘葡萄?並鼓勵幼兒模仿成人的動作。

  第二步:請幼兒討論摘葡萄的動作

  這裡教師採用運用啟發聯想法。創設符合生活常理的情景,把勞動過程轉化為層層遞進的問題。教師啟發幼兒說:“如果你是果農,讓你去摘葡萄,你會怎樣摘?”幼兒討論示範,教師再次提出“如果有高一點的葡萄你會怎麼辦?”幼兒討論得出結論:手要伸直,可將腳踮起,還可發揮想象做撥開擋住的樹葉摘葡萄。‘

  2、利用欣賞法,鞏固學過的基本步伐。

  “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了葡萄園的果農們為了慶祝他們的大豐收,都用舞蹈的形式表達他們喜悅的心情。下面就請小朋友欣賞一段新疆阿姨跳的新疆舞,小朋友在欣賞的時候要看一下,阿姨都用了哪些小朋友學過的基本步伐。”幼兒帶著問題欣賞。幼兒對學過的基本步伐記憶猶新並很快複習和掌握了基本步伐“翻腕、踮步、踏點步和進退步”。

  3、教師提出將基本步伐編入《摘葡萄》的舞蹈當中。請幼兒欣賞歌曲,讓幼兒感受歌詞的內容。

  教師利用“情緒渲染法”給幼兒講解歌詞,(歌詞內容),請幼兒打節奏拍手拍肩再欣賞一遍歌曲。

  4、教師放音樂,幼兒自由創編,逐步引導幼兒完整表演律動《摘葡萄》。

  “現在小朋友就是小小舞蹈家了,讓我們隨音樂來自己編動作,,一會兒,我要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來,把你認為最漂亮的動作表演給大家,並說一說這個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如果小朋友都認為你的動作好看,你就把這個動作教給大家。”

  接下來,幼兒隨音樂自由發揮創編動作,教師透過鼓勵法,讓幼兒有機會展示與眾不同的動作。盡情地把美好的情感釋放出來。教師則以觀眾的身份進行觀察,發現其中的亮點,記在心裡。

  這一環節是此次教學活動的重點。設計以上環節的依據是我知道幼兒藝術活動是在他們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錶達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

  5、教師示範,激發幼兒的美感。

  在獲得全體孩子們的認可後,教師將所有動作進行合乎清理的串聯進行示範,將舞蹈美化、昇華。在示範前給幼兒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師的表情和眼神。

  6、教師利用表演展示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將錄象機和大螢幕消納感結合的方式,將幼兒表演慾望和創作狀態都處於最佳期,鼓勵幼兒爭當小明星,反覆練習,不斷提高。

  (三)結束部分:教師出示新疆帽,激發幼兒的興趣,自由展示,自然結束。

  教師出示新疆帽,將幼兒的情緒推向高潮,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願望來表演《摘葡萄》。

  這樣做的依據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結束活動,會給幼兒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利於幼兒在活動後繼續練習,不斷創新。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8

  幼兒園音樂教育重視幼兒音樂能力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的培養,而音樂遊戲的方式更能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在日常與幼兒的交談中,我發現我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玩電腦。我就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剪輯了佚名的音樂《打字機》。這是一首歡快活潑、詼諧有趣的標題音樂。幼兒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新增音樂進去,培養幼兒在音樂當中的表現能力,增強幼兒對音樂的節奏感,培養幼兒認真傾聽音樂的好習慣。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表現音樂,我根據樂曲的曲式結構、音響所表現的內容,合理地編配了情境遊戲情節:扮演電腦及打電腦的人,幼兒根據音樂節奏進行創編動作表演。為此,我設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透過擺放圖譜和動作表演幫助幼兒熟悉樂曲,初步學會表現音樂。

  2.在情境遊戲中培養幼兒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及合作能力。

  3.體驗雙人合作遊戲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幼兒仔細傾聽音樂的習慣,讓幼兒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難點是在遊戲中讓幼兒聽音樂創編動作表現,體驗音樂遊戲的樂趣。

  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對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幫助幼兒熟悉音樂,我準備了以下材料:剪輯樂曲、自制大圖譜一張,自制幼兒人手一份小圖譜。

  在整個活動組織過程中,以完整欣賞--動作表演這一主線索展開,每一步都預設了不同的目標,層次感很明瞭。教師先透過談話匯入,讓幼兒瞭解滑鼠、鍵盤,讓幼兒完整傾聽音樂,然後幫助幼兒熟悉音樂,重點去掌握音樂中點滑鼠的“叮”的聲音,這個過程是透過以下方面來完成。

  1.聽音樂,欣賞老師做打電腦的動作。

  2.教師出示圖譜,幫助幼兒熟悉旋律。

  A.教師出示兩個標誌,請幼兒看標記來選擇,哪個代表鍵盤,哪個代表滑鼠?

  B.幫助幼兒將圖譜補充完整,反覆仔細的傾聽音樂,瞭解旋律中點滑鼠的聲音。

  3.組織幼兒重點掌握樂曲中的5次快速點滑鼠的聲音,並用動作進行練習。

  4.幼兒看圖譜,聽音樂進行完整的練習打電腦。

  5.玩遊戲,幫助幼兒再次完整的練習點滑鼠的節奏。

  在難點部分我運用了小椅子道具和情景角色扮演的(一老師扮演打電腦的人,一老師扮演電腦)的方法來吸引幼兒,並巧妙運用了播放動物世界這個情節,既讓他們反覆練習,又讓幼兒感到不乏味。在最後的完整幾遍練習中,教師引入幼兒進入了合作,幼兒互扮打電腦的人和電腦,。在幼兒富有表現力的表演感染下,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幼兒情趣高漲,餘有為盡。最後結束活動環節勵幼兒大膽邀請客人老師一起玩打電腦的遊戲!

  以上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些意圖和想法,希望本節課能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更希望大家為本節課留下更好的建議。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我先說一下教材,《各種各樣的車》是本階段開展主題活動《來來往往》,車在生活中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孩子週末遊玩需要車,上學較遠需要車,大車、小車、公共汽車,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車子。而且孩子對車的興趣非常濃厚,透過對車子的進一步瞭解,藉助各種車子的模型和圖片等相關資訊,讓孩子對各類車的外形特徵及特殊車輛更全面的瞭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進一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二、說目標:

  目標定位: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預定了本活動的目標:

  1、觀察汽車的外形特徵與圖形的聯絡,嘗試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梯形等圖形組合來變現汽車。

  2、體驗對繪畫的活動的樂趣。

  三、說重難點:

  活動的難點是:嘗試用圖形寶寶大膽設計各種各樣的車。重難點的突破在於孩子是在熟悉各種車輛的外形特徵及特別之處,運用所學過的圖形寶寶來組合成的車輛。

  四、說活動準備:為使活動目標更好地達成,需做以下準備:

  知識準備:已認識並能畫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梯形等圖形;認識常見車輛的基本結構。

  物質準備:利用汽車圖片及模型佈置"汽車展"。

  說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探索法"、"討論法"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下面我對所運用的教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直觀、探索法:利用參觀"車展"讓幼兒更直觀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車,讓幼兒透過視、觸覺獲取有關汽車種類和功能。更直觀瞭解各種各樣車的外形特徵,幫助幼兒提升原有的經驗,又為後面的繪畫做好知識準備。

  2、討論法:幼兒透過交流各種各樣的車達到共同學習,透過討論充分發表對汽車的外形特徵及功能。引導幼兒透過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膽和同伴、老師對自己所瞭解的各種各樣的汽車進行交流討論,使幼兒的認知、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說學法

  為了讓幼兒的學習更具有實效性,採用的學法主要有:多感官參與法、體驗法

  1、多感官參與法:《綱要》提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過程和結果。透過引導啟發幼兒用多種感官去學習、探究,增進對各種各樣的汽車的認識。

  2、嘗試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圖形的組合繪畫出的各種汽車,使他們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五、說教學程式

  遵循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原則,來突破並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實現活動目標。

  1、自由參觀車展

  本環節將帶幼兒進入情境,讓幼兒帶著問題:展覽會上的車,你喜歡哪一輛,它是由哪幾個圖形組成的?有什麼功能?"讓孩子有目的的去觀察和思考。

  讓幼兒在與同伴玩的過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車的名稱、外形特徵以及這輛車的功能。目的是讓幼兒圍繞教師的問題,與同伴的積極互動,不僅豐富了幼兒對汽車種類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了解各種各樣車的興趣,同時也給幼兒敢說、樂說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2、分享與交流

  幼兒看、玩之後,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就讓幼兒拿著自己認識的模型玩具汽車進行集中交流。幫助幼兒把之前的零碎知識加以整理、整合。因此這一環節需要教師細緻地引導,使幼兒能較完整地表達自己認識的車的名稱、外形特徵以及車有的功能。同時老師還要把汽車的基本特徵加以小結,提高了幼兒的思維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重點的達成主要採用幼兒經驗的交流分享和老師的整理、更直觀地瞭解汽車的外形特徵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為活動難點做好鋪墊。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種子對於幼兒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都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於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佈世界,這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幼兒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為幼兒在這方面經驗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兒產生更濃厚的探索興趣。《種子的旅行》這一活動,透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種子的'圖片,透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件和錄影資料,讓幼兒瞭解種子的神奇、瞭解種子傳播的秘密。

  二、說目標

  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的知識經驗情況,確定目標如下:

  1、初步瞭解幾種常見種子的傳播方式,知道種子的外部形態及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2、能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對種子進行分類。

  3、知道種子傳播的目的是為了繁衍後代。

  三、說重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方式;

  難點:瞭解種子的外部形態及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四、說準備:

  知識準備:在活動前,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一起蒐集各種種子圖片,瞭解相關的種子傳播方面的知識。

  材料準備:《種子的旅行》錄影和課件、種子的展板、傳播方式背景圖。

  五、說過程

  1、參觀種子圖片展,匯入活動。

  匯入部分――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場地參觀植物及種子圖片展。在參觀前提出要求:你們見過這些植物和它的種子嗎?仔細觀察它們長的什麼樣?在參觀結束後進行談話和討論,要求幼兒能說出看到的種子名稱和不同的形態。

  2、透過課件,認識種子特徵、瞭解種子傳播方式。

  接下來透過課件“種子的旅行”,引導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

  首先,教師連續播放四種傳播方式的課件,(即蒲公英、蒼耳、蓮蓬和大豆的傳播)播放時,為了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和思考,不放聲音只放畫面。結束後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們是怎樣旅行的?

  接下來,教師逐一展示四種傳播方式的課件,讓幼兒深入瞭解種子的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這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下面以蒲公英為例談談這個環節的具體做法:

  (1)、首先教師播放蒲公英的課件,啟發幼兒思考:蒲公英的寶寶藏在哪兒?它的種子像什麼?它為什麼要隨著風兒旅行呢?教師引導幼兒進行仔細觀察和討論後,共同得出結論:蒲公英種子輕飄並且有絨毛,所以藉助風力傳播。接下來,播放蒲公英的錄影,用實證的方法使幼兒的想法得到證實。最後提出問題“你們還知道哪些種子是藉助風力旅行嗎”調動幼兒所有的經驗思考,並藉助於圖片讓幼兒瞭解榆樹和槭樹的種子長著果翅的特點。

  最後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得知:藉助風力傳播的種子都具有輕飄的特點,有些還有適合飛翔的絨毛或果翅等。

  (2)、用同樣的方式瞭解其它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如A藉助動物和人的活動傳播(蒼耳、竊衣、鬼針草、荊棘等)B藉助水力傳播(椰子、蓮蓬)C藉助於自身彈力傳播(大豆、油菜、芝麻、噴瓜)

  教師與幼兒共同得出結論: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絡,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提出發散性的問題:你還知道種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嗎?讓幼兒思考(螞蟻搬運種子、松鼠儲糧、鳥和動物取食美味水果等都變相的起到傳播種子的作用。)

  3、遊戲《幫助種子去旅行》,進行傳播方式分類。

  (1)、出示背景圖並進行講解,畫面所表示的意思,並提示幼兒能根據圖示的意思貼圖片。教師提出要求: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種子的圖片

  並幫助它在畫面中找到合適的位置,貼好後說出自己所選的種子的名稱及傳播的方式。

  (2)、提問:你們知道種子為什麼要去旅行嗎?引導幼兒懂得種子的旅行是為了繁殖後代,同時讓幼兒知道很多種子是依靠人類來傳播的。

  4、活動延伸“我帶種子去旅行”。

  進行“我帶種子去旅行”的活動,讓幼兒取幾顆蒼耳種子帶回家等明年春天時,帶種子去旅遊,體驗幫助種子傳播的樂趣。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1

  活動目標:

  1、能按圖完整連貫地講述故事,理解體驗故事人物心情。

  2、知道愛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活動準備:

  1、《老爺爺和大森林》動畫光碟。

  2動、手製作的相關圖片:老爺爺,小樹,大樹,小鳥等。

  活動建議:

  1、引發興趣老師:有一位老爺爺,他有許多好寶寶、好乖乖。老爺爺每天都要去照顧它們,讓它們長得又高又壯。你們知道這些好寶寶好乖乖是誰嗎?我們來聽一個故事,聽完你們就明白了。

  2、理解故事內容播放故事動畫第一段,透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老師:老爺爺的好寶寶好乖乖是誰?你是怎麼知道的?老爺爺的歌是怎麼唱的?大山是怎麼唱的?小鳥最喜歡唱歌了,可是老爺爺唱的時候它們怎麼一聲不響?3,播放故事動畫第二段,引導幼兒體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老師:發生了什麼事?樹林怎麼樣了?小鳥呢?老爺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故事裡是怎樣講的?4,播放故事第三段,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老師:樹林是怎麼回來的?老爺爺為什麼把樹和小鳥當成自己的好寶寶?樹木對我們有什麼作用?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樹木?

  5、播放故事動畫,完整熟悉故事內容。

  6、講故事,指導幼兒閱讀畫冊,進一步理解內容,按圖完整連貫地講述故事。

  活動延伸:

  讓幼兒動手畫一畫小樹和大樹,引導孩子愛護環境,保護樹木。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冬天在哪裡》是來源於幼兒生活的教材。一年四季,交替變換,孩子在春夏秋冬的迴圈往復中漸漸地長大,他們感受著周圍生活環境及自然變化的規律,新綱要提出:“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探索的物件”。《冬天在哪裡》是以幼兒身邊的事物,用一種孩子能積極參與的尋找方式,來讓幼兒瞭解自然界的變化,進一步加深並感知冬天的特徵。

  二、說本班幼兒的特點

  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強,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及成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並樂意表達自己對某一現象的認識和情感。本班幼兒思維活躍,且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他們平時關注身邊環境的變化,每天輪流做值日生記錄天氣與氣溫,孩子們對冬天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因此在我班開展《冬天在哪裡》這一活動,幼兒能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活動中,孩子們將對冬天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加深和提高。

  三、說活動的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冬天的主要特點,體驗發現的樂趣

  難點:對感知的內容用流暢的語言表達,並學習用概括性的語言對冬天的景象進行初步總結,在活動中利用圖片,散文和有趣的遊戲透過視覺、聽覺的衝擊和享受,來開發幼兒思維,促進幼兒拓展詞彙,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四、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意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技能等方面,促進幼兒主動和諧發展,本活動中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會尋找並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徵,初步體驗觀察發現的樂趣。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冬景,並初步學習對某一事物和現象進行總結。用畫筆描繪自己認識的冬天。

  3、培養幼兒不怕寒冷,戰勝困難的優良品質

  目標一滲透了認知和情感內容,使孩子願意並積極地投入到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去。目標二是能力目標,這裡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對某一事物用語言描述並概括的能力。發揮想象,發展幼兒繪畫技能。目標三是社會性目標,培養幼兒一種優良的品質。

  五、活動準備

  平時,我要求孩子在來園的路上,或者休息日去公園玩時,觀察路邊的樹,花園裡的花草有什麼變化,人們的服飾、平時的生活隨著季節的變化又有哪些變化,給孩子一些冬天的初步認識,為本次活動作好鋪墊。

  1、入冬後,鼓勵幼兒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包括自然風景、人們的服飾等)

  2、有關冬天裡人們的生活圖片;

  3、課件:散文《冬天》

  4、紙、筆等作畫工具

  六、說教法

  (一)、談話法

  以平等地進行交談的方式開展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師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種寬鬆的語言氛圍。我認為,談話法是一種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兒心理的方法。

  (二)、欣賞法

  利用課件,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冬天,生動的圖片加上優美的音樂,使孩子得到視覺上的衝擊和聽覺上的享受,藉助圖片和課件,拓展了幼兒的原有經驗,豐富了孩子的語言。

  (三)、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兒感興趣的形式,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想象,以及對事物的理解透過材料充分表現出來,進行自我意識的實現,也是幼兒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平臺。

  七、說教學過程

  (一)、引題

  以提問“現在是什麼季節?”引題,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在來幼兒園的路途中觀察到的冬天的景象。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冬天的認識。(馬路兩旁的樹葉都落了,有些樹幹用草包起來保暖,人們穿棉衣,戴帽子、手套、口罩、圍巾等;北風呼呼吹,吹在臉上身上感覺到冷等等)

  (二)、尋找冬天

  1、組織孩子在幼兒園裡找冬天,老師說:冬天也把秘密悄悄地藏在幼兒園裡了,你找到了嗎?師生共同在幼兒園裡尋找冬天裡的變化,並說出發現:小草枯黃了;落葉樹的葉子都掉了,光禿禿的;太陽光沒有照射到的地方冷;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棉衣等等。

  2、在冬天裡,人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結合圖片,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鼓勵幼兒用流暢的語言進行表述。(比如:人們取暖,鍛鍊等,教育幼兒不怕寒冷,培養幼兒戰勝困難的優良品質)

  (三)、欣賞課件:散文《冬天》

  1、透過課件的展示,讓幼兒身臨其境,優美的文字和音樂,不僅能讓幼兒加深對冬天的感受,還能激發其觀察的興趣。

  2、學習用概括性的語言對冬天的景象進行總結。

  (四)、幼兒操作活動

  幼兒操作活動可作為活動的延伸部分。幼兒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是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的活動形式。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3

  說學法

  淺顯的謎語,逼真的動物叫聲,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幼兒聽的習慣和說的習慣。活動情景的設計把幼兒帶入一個動物世界。他們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動物,精練的提問:你想給誰送什麼?你的好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在這樣有梯度的提問中,幼兒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語言表達的資料呈螺旋上升,表達潛力自然提高。聽的習慣、說的習慣也在培養。小動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兒的分類潛力。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即得到樂趣,又活躍了思維,即培養了興趣,又提高了語言表達潛力。

  說過程

  《動物吃什麼》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其基本目的是透過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採用環環相扣的組織形式,活動流程為:設定懸念、激發興趣――找朋友感知發現――組織討論。擴散思維――動物分類。提升經驗――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1、設定懸念,引起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一半。動物園又來了新朋友。誰來動物園了?緊緊吸引了幼兒,透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動物們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

  2、找朋友,感知發現、

  (1)、飼養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它們是什麼?

  教師逐一出示食物圖片,鼓勵幼兒說出這是什麼。

  (2)、你給誰送什麼?

  幼兒說出給誰送什麼,並動手操作。然後扮演動物的老師說謝謝小朋友。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用謝。那裡的師幼互動,即為下面的語言訓練帶給了示範,也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同時也為下面幼兒之間的互動打下了基礎。

  (3)、你的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

  部分潛力差的幼兒,有了前面的語言示範,也能試著說出來。那裡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麵向全體。

  語言潛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用心應答的環境,透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即瞭解動物吃什麼又發展了語言。

  3、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動物的種類繁多,前面幾種只是代表。經過幼兒討論想象,會說出更多的動物,能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使本活動重點得到突破。還有許多小動物它們是誰呢?它又吃什麼呢?當老師問討論結果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有些動物只吃草,有些動物只吃肉,這樣就為下一步動物分類打下基礎。

  4、動物分類,提升經驗、

  如果簡單的讓小朋友給動物分類,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於是我設計了動物聯歡、共進午餐的場景。你的朋友是誰?它就應在幾號餐桌上,為什麼?為了減少盲目性,每號餐桌上先送上兩個小動物。老師簡單總結,幼兒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放置其它小動物。每位幼兒都十分興奮和愉快。興奮和愉快是幼兒活動的最佳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幼兒都敢說,敢做,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用心性比較高。在那裡把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認識了許多動物,瞭解到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落實化解了難點。

  5、活動延伸,擴充套件視野。

  動物範圍的廣大,讓探索沒有止境。如果就此結束。剛激起的興趣也持續不了多久。本活動的生成、延伸也是必須的了。動物不同,喜歡吃的食物也不同。請小朋友注意收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和圖片,帶到幼兒園來,大家互相交流。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要執教《摺紙》,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方面談談自己的課堂設計。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摺紙》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及應用,在五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倍數與因數、分數的再認識、約分、通分。這些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將為本單元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及五年級下冊的分數混合運算、解決分數應用題打下基礎。

  2、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並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2)方法與過程:透過直觀的摺紙操作活動,感受計算異分母加減法的必要性,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思想,培養遷移類推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二、教學策略

  1、說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順利達到本節課預定的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同桌討論,小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藉助展臺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搶答、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指導學生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2、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己能說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並能正確計算。

  三、說教學流程:

  1、複習匯入。“數學課沒有新課,新課就是複習課。”在這個環節,根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我設計了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練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作好遷移。

  2、創設情境。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更要學會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摺紙情境,讓學生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3、自主探索。新課程注重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環節,我採用了“估一估——折一折——議一議”的模式,透過自主嘗試教師引導,知道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一致,要想計算,必須先通分,培養了學生的轉化思想,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基礎上,讓學生去自主嘗試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4、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一題,透過看圖填空,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深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練一練”第三題,透過分組競賽,來檢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及正確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診所”透過讓學生辨別易出錯的算式,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解決總問題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以服務於生活。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教育。

  5、拓展延伸。透過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用線段圖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6、反思評價,總結全課。

  新課標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課堂總結時,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學會了什麼?”讓學生反思本次數學活動的收穫,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7、板書設計。

  板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板書中,我設計“先通分,再計算。”使學生清晰地知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法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在黑板上示範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過程,旨在規範學生書寫,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最近幾天:孩子們時常把報紙帶到班級中,剪下重要的新聞貼在牆上,剩下的廢舊報紙就堆放在一邊。在一次遊戲活動中,我驚奇地發現,小朋友們玩起了那堆廢舊報紙,有的用報紙折飛機,有的把報紙撕成碎片,還有的用報紙團成球。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廢舊報紙卻成了孩子的寶貝。因此,我開始有目的地觀察孩子的反應,發現在後來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於報紙的玩法比較侷限,但是興趣依舊濃厚。新《綱要》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為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引導幼兒走向最近發展區。由此產生了大班綜合活動——《有趣的報紙》。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我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報紙與人們的關係,能嘗試多種廢舊報紙再利用的辦法。

  2、增強愛惜報紙、保護環境的意識。

  以上制定的活動目標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倡導自主的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全面的發展。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想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新、舊報紙許多,膠水,剪刀,水彩筆,白紙等,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聽讀過報紙、剪報的經驗。

  四、說重、難點

  重點:瞭解報紙與人們的關係。

  難點:想方設法利用廢舊報紙做成各種東西。

  如何突破重點?我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資源,豐富有關報紙的知識和閱讀報紙的經驗,再進行集體討論、交流,積極有效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如何突破難點?我注重營造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表揚鼓勵、榜樣示範、個別指導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引導幼兒人人動手,大膽嘗試,讓他們在做做玩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五:說活動過程:

  1、透過交流已有的經驗,初步感受報紙的用途。

  教師出示一張報紙,提問:

  (1)這是什麼?

  (2)你在哪裡見過?

  (3)你見過哪些報紙?你家裡的誰最喜歡看這種報紙?為什麼?

  (4)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都喜歡看報紙?

  教師小結:報紙的用途可真大,報紙上有新聞,它讓我們瞭解國內外的大事;報紙上有知識,它可以幫助我們學到更多的本領;報紙有廣告,它讓我們瞭解最新的資訊。

  (活動開始通過出示實物,直接進入主題,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考慮到幼兒對報紙的認識有限,特意提出了比較貼近幼兒的問題:你家裡的誰最喜歡看報紙?為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也就是為下一個問題作鋪墊。在幼兒各抒己見後老師進行了總結概括,進一步幫助幼兒瞭解報紙與人們的關係。)

  2、聽故事《報紙的煩惱》,感知報紙的不同情緒。(主要教法:故事教學法)

  (1)師:報紙真好,能給我們帶來那麼多好處,請聽故事《報紙的煩惱》。

  (2)幼兒欣賞故事表演《報紙的煩惱》,充分體會報紙的情緒。

  (為了使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充分體會報紙的不同情緒,故設計了報紙這一生動的形象,給幼兒一種直觀的印象,再次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根據故事情節,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

  (1)報紙最喜歡誰來拿它?最不喜歡誰來拿它?為什麼?

  (2)小朋友該向誰學習?如果你有一張報紙,你該怎樣對待它?

  教師教育幼兒:看完的舊報紙也要好好利用,不能扔掉。

  (這一環節透過師生的共同討論,讓幼兒懂得該怎樣對待廢舊報紙,以引出下一環節。)

  4、嘗試操作,能想方設法利用舊報紙。

  ( 1 )先引導幼兒討論:用舊報紙可以做些什麼呢?

  ( 2 )幼兒自由操作、創造。師:今天,請各位小組將收集的資訊變成一份小報,要求圖文並茂且給小報取一個名字。看看哪個小組的小報最有特點。”

  (3)、小組設計編制小報:請小組成員擬訂方案。請幼兒分工合作製作小報。

  (4)、交流小報內容:請幼兒欣賞個小組設計的小報。請幼兒誇誇其他小組小報的特點。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先透過讓幼兒自己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嘗試。只要是幼兒自己嘗試操作的、創造的,老師就會給予肯定。其中教師還很注重幼兒的合作,以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倡導的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現代化兒童學習方式。)

  5、組織幼兒用舊報紙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