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追求> 實用的追求作文三篇

追求作文

實用的追求作文三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追求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追求作文 篇1

  我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父母一世安寧靜好,功過不求,繁華不念,願只願我所愛之人,任時光荏苒,勿忘初心。

  ——題記

  陳勝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他一生追求,便是如雄鷹般翱翔天際,搏於雲間;李白毫墨一揮,秀口輕吐半個盛唐,高聲放歌“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他一生追求便是遊樂山水忘我間,鼎立詩壇;陸游病榻仍心繫家園,位卑未敢忘國憂,嘔心泣血吟唱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一生追求便是他朝思暮唸的國能安定統一。而我,行於光影陸離的斑駁中,如塵埃一粟,不求似孔明聞達於諸侯,不望如星辰熠熠生輝,求只求父母安然靜好,望只望父母一生姝寧。

  阮弦箏箏日暮微黃昏,時光之水輕籠漫過夕陽。塵世如一方明鏡,清晰了鏡中人模樣,也折射出歲月帷幕下流連華彩的的過往,得失便已瞭然。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便給予了我生命,他們是第一個把我抱在懷裡,滿心喜悅想要傾其所有給予我安穩的人。他們沒有賦予我姣好的容顏和絕世才華,但他們教我懂得了人生是需要自己努力奔走的道理,這是一份比姣好容顏與傾世才華還要珍貴百倍的。他們沒有給我全世界,但他們卻窮其半生,傾其所有,把他們的世界全都給了我。

  如今我17歲,父母陪我走了17年的路,看了17年的風景——從兒時的步履維艱,到如今的的步伐矯健;從兒時的咿咿學語,到如今的侃侃而談;從兒時的幼稚無知,到如今的明事通理。而他們卻在荏苒時光中,青絲換白髮,是父母賦予了我流蘇錦年。我想他們定是天使,即使沒有身披華光異彩的羽翼,卻贈予我一世花開。

  一席墨色煙雨暈染,裊裊炊煙也隨風,過眼雲煙般縈繞。年少如浮塵,湮滅於滾滾紅塵,而記憶卻如光影,虛妄卻又僅存於腦海念念不忘。仍記得年少,幼時無知卻心比天高,輕而易舉將尖銳的話吐出,最後爭吵到無語,沉默在氤氳空氣裡經久不散。我開始哭的歇斯底里,打破了這份微妙的尷尬。母親卻一直未離去,她輕輕拭去我面頰上劃過的淚滴,嘴裡不住的小聲呢喃。那天,她說,她只想要我好,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只是單純的希望兒女能夠好。但我卻如此摒棄,視為洪水猛獸,躲避著,厭煩著,我看到母親的淚像斷了線的珠子,綴連著不停往下掉,一滴一滴,彷彿要將我身心浸透。

  縱然我曾贈與了他們多少空歡喜,縱然我曾有多少次把最壞的脾氣給了這最愛我的人,可是他們從不曾抱怨,依舊待我如初,寵我如小孩,即使他們曾不知在夜裡嘆息過多少回。

  我曾一路跌跌撞撞踉踉蹌蹌誓死要憑自年少一腔孤勇走遍千山萬水,卻在回望間偶然瞥見父母早已染了鬢角、白了髮梢,明白時光催人老,才想要陪在父母身邊現世安穩,久伴不離讓其歡喜。

  萬境繁華不過空幻假象,鶯歌燕舞只許春暖花開。我願追求終有所現,父母安好,如月光照入盈然的海,任歲月波濤洶湧,終不能止。

追求作文 篇2

  縱使漆黑的蒼穹,也有求真那微弱的星光;縱使迷失方向,求真也必會引你隨風遠航。求真,這堅定的信念,已經成為了一種至上的追求。

  《皇帝的新裝》中那個清脆的聲音,那是孩子特有的純真。一個孩子的心聲,竟是一個國家唯一真實的`語言,這難道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嗎?

  求真者的內心是堅強的,因為他們不怕求真路上的任何阻撓,而他們的求真之言必會被接受。賢臣魏徴敢於直言,輔佐李世民穩住半壁江山,指出李世民的許多缺點,仍受到了皇帝的賞識。鄒忌以家喻國,讓齊威王在國力上戰勝他國,直言指出,君主受到的蒙敝,也得到了採納。

  求真也能得真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因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打破了亞里士多德得的權威。同樣,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求真之心大膽質疑,執著追求,不僅能夠求得真理,而且還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然而如今,一直把求真當做追求的人還有多少呢?與歷史上冒殺頭危險還直言進諫的人相比,當今社會是不是在求真這方面有所退步呢?當然,違背求真之路,也必將走向沒落。數學上的騙子丹尼爾丹諾,晚年致力與神學的牛頓,不是如此嗎?因此,我們要追求求真,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生態度。唯有如此,才能如屈原般滿懷愛國心,不被喧囂之世而迷倒。

  繁星點綴,那閃耀的星光令人陶醉。人世間,唯有求真最為偉大,這是一種追求,一種信仰,一顆堅定的心,因追求而永不停下。

追求作文 篇3

  試問人活得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自由,能自由自在地如鳥兒般遊逛青山綠水?還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為了能更好地學會在這披著面具的人群中得到所謂的金錢、地位、名利?但生命終結,一切將隨著肉體的消失不復存在,最後不過只留下黃土白骨罷了,成佛成魔都不過只在一念之間罷了。

  ——題記

  還記初識《蓮花》時是在書店,彷彿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不知為什麼,那天,我在一個書架前頓住了腳步,看到了那本書——白中又有些灰的色調,幹玫瑰花瓣色的兩個大大的字——蓮花。簡潔得彷彿什麼都沒有。樸素的裝幀,卻不難看出是編輯在用心設計的;低調的設計,卻有著一種誘惑人的魔力。只因看了一眼,我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那個封面,或者是那“蓮花”二字讓我想起了那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美譽的聖潔的蓮花,或許是因為那簡介……總之,我與她的相識,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註定。

  翻開書頁,細細品味內容。清冷的格調卻也令我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它,我不知道為什麼素來對清冷的文字有著偏愛,不是我生性涼薄,只因那些清冷的文筆總是告訴著我們最真實,最殘酷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卻又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現,但人們卻也不太在意的。

  《蓮花》敘述年輕女子慶昭身患疾病,滯留高原,靜等死亡。中年男人善生剛剛結束追名逐利的暄騰往日,兩人因一次邂逅,相識,相知,一起一段旅行,來到那墨脫,傳說中開滿蓮花的勝地尋找善生所述女子——蘇內河,而後曲終人散,各自天涯。這不僅僅是一場旅行,更多的是一種信仰,能夠握住自己的信仰,是一件美好的事,美好得令每個讀完她的人都會掩卷深思,恍若隔世……

  內河在《蓮花》中可以說是個靈魂人物,她沒有在文章中真正出現過,只是透過善生的回憶而令我們瞭解。很多人喜歡這個性格桀驁、勇往直前、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女子。但,命運之神並沒有眷顧她,但,她也並沒有屈服。她如同那毛毛蟲奮力蛻變成一隻優雅美麗的蝴蝶,撲閃著翅膀找尋著適合自己的花朵。最終她也得到了收穫,找到了一叢讓自己停留的花朵——墨脫。她對山裡的孩子儘自己所能奉獻了自己的愛,同時她也得到了人們的愛。奉獻與回報有時便是那麼簡單。縱使最後她在泥石流裡喪生,但埋葬那與世無爭,隔離凡事的聖土中,我想她一定沒什麼遺憾,因為她感受到了世間最美好的真情,也敢於撕掉世間一切偽裝。

  善生生活得虛假,如同一個傀儡,一步步按著計劃披著面具在那無一不靠著地位的世間迷失自己。金錢、地位、權利等這些名利慾望他得到了,但這些枷鎖也讓他因負重無法前行,太重的負擔讓他看不見路上美好的風景。但他終究領悟到了,及時脫身了。有人說善生是個痴情之人,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或許他只是長時間在那虛偽的面具下累了,脫身做了個局外人,猛然回首,原來所得到的那一切終究不過沉與黃土罷。又或者時光荏苒,轉眼滄海桑田,曾經那人已是紅顏已逝。也許墨脫之行是他心靈之旅,是生命最後的洗禮。誰也無法理解別的任何人,誰也無法被任何別的人理解,誰也沒有資格去評價任何人。

  有的人雖在生活上有些挫折,但他(她)的生活是有意義的。海倫?凱勒在還是嬰兒時期因一場高燒失去了聽力,還失聰,但命運為她關起了一扇窗戶時,也為她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她失去了一些東西得到讓她收益一生的恩師——莎莉文老師,更寫出了一篇篇著作。我想她是不悔來到這個世界的,雖然她看不見豐富多彩的世界,但恰恰如此這也給她想象出比我們看到的更美好事物的能力。

  哪種人生更好?每個人對自己一生的追求或悔?或不悔?不論怎樣,最終只留下黃土白骨罷了,結局都是註定的,過程一切全憑自己所選,不過無非是或默默無聞,或遠近聞名,或遺臭萬年……罷了。人生總不能兩全其美,人生,總存在著真實的不完整,允許這些不完整的存在,對人,對己,從此寬容。明白那種少年的傷痕,明白無愛的悲涼,明白物質所帶來的虛無,明白自身的脆弱,渴望得到救贖,卻無望。無望是因為不是真的渴望救贖,在慾望的海洋裡漂浮,很多人還是很開心的。

  一文終落,這裡面還有太多我這個年齡段所不懂的,或許幾年後,又或許若干年後再拿出這本書來品味,會發覺原來曾經我不懂的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