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說課稿1

  各位評委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先講單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結第一課時進行教學設計。

  在說課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和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數的25%,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期育人目標,同時教材的編排凸顯以下四個特點:

  ①是以學生已經掌握的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數的組成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作為本單元新知識的生長點。

  ②計算按難易程度分三段編排: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③各小節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掌握演算法;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

  ④“用數學”是結合計算出現的,讓學生體會怎樣發現、提出數學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並且內容直接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介於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數學學科育人要求,我擬定的單元目標是:①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②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以本單元第一小節“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為例談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57頁例1,完成練習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透過直觀手段,讓學生理解、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評價: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

  教法、學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題卡、學生備小棒

  教學流程: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3分鐘)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17分鐘)

  3、實踐運用,發展能力(15分鐘)

  4、獨立思考、鞏固新知(5分鐘)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紅花和紫花的總數比黃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數減整十數和加減混和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3、實踐運用,發展能力:(以一年級綜合實踐課“小豬爬山”的故事為題材設計闖關活動),小豬和夥伴們結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呢?進行德育滲透。

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協作等手段幫助學生髮現、理解、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學生自評

  教法、學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題卡、學生自備學習小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大膽猜想

  本節課我首先,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參觀博物館”的主體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學生透過對主題圖的觀察,從主題圖中獲取資訊和發現圖中的問題“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學生根據從圖中獲取的資訊(每個班前面都有的人數)中研究並猜想出解決方案。“合乘”學生會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提出用加法,提出兩種解決方案,對於學生提出的方案,我會及時地肯定和讚揚,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樣設計本環節,把學生將要掌握的新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透過多媒體手段、大膽猜想等形式,既創設了理想的教學情境,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謂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是現代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之一,學生只有參與到實際的實踐活動當中,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這也是新課標強調聯絡學生實踐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導大家:“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我們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輛車,車上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學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緊接著問:“這個算式,你會用什麼方法進行計算呢?請大家各自動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學生就會採用過去的數小棒或列豎式的方法計算,根據學生的完成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時讓學生彙報、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數,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數,還有列豎式的等。我再問:“那麼哪種方法又快又準確呢?”學生會感覺數小棒較慢一些,“那麼列豎式是怎樣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樣計算的呢?”結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匯出數位要對齊。這樣讓學生透過自己歸納出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再加以板書,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為課堂上,教師的必要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不至於盲目,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更有意義。在學生生動而豐富的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學生透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一切不僅僅是列豎式計算的過程這一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

  三、時間運用,發展能力

  由於前兩個流程已用去20分鐘左右的時間,為了保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我將例題下面的“做一做”用題卡呈現給學生,並將學生分成三人小組,在小組間進行競賽,並相互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間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同時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運用了計算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獨立思考,鞏固新制

  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獨立完成練習二第1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可以檢驗本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以應用,方法得以提煉,凸現了練習的深度,也培養了學生的“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本節內容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內容是在第一冊集中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集中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十幾減幾”,它是在學生學習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它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也為學生學習四則計算奠定基礎。

  2、教材分析

  20以內退位減法在本單元尤為重要,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之上學會計算方法。在已學過的僅為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的基礎上展開,鞏固20以內的進位加,進一步滲透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解理解題意,進行計算等等,解決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透過操作後的討論,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比較方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減”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要理解“破十法”,並引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2、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十幾減九和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掌握“想加算減”和“破十法”的計算方法。

  3、用20以內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透過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等體驗活動,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2、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幾減九和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用獨立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意識。

  2、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1、透過理解圖意列式,借用小棒探索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掌握運用“想加算減”和“破十法”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方法。

  2、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低年級的學生認知特點是由具體到抽象、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過程。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一段抽象的知識認知過程,所以確定以下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中理解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能熟練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掌握了計算方法,並且會自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透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礎,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研究簡單的數學問題。低年級小學生共有的心理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

  而且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五)教具:多媒體課件、木棒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定的教學目標和對本節課教學內容重難點的確定,我將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一一的實現。

  1、演算法多樣化和最佳化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在計算教學中積極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十幾減九”和“十幾減幾”的演算法教學。我根據教材的編排要求,在例題12—9的教學時,讓學生動手操作,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因為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20以內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是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的,這樣學生可能不一定會想到書本上要求掌握的“破十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課中及時地對學生加以點撥,發揮教師“組織引導”的作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的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結合生活例項,使學生體會我們身邊存在的數學問題,從而運用個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數學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本課以“聰聰和明明參加元宵節遊樂園”為情節,對各環節進行串聯,適應一年級孩子的特點,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為學生主動探索創設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說學法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透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程式

  教學設計說明

  “十幾減9”是

  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本節課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主題圖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元旦遊園會的場景圖,透過氣球圖中的問題“還有多少個?”引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學生的不同思維過程和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例1展示的是十幾減9的兩種基本演算法(“做減想加”、“破十法”)學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種。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會用十幾減9的一般方法(或破十、或做減想加)正確計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十幾減9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減法,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第10~11頁的遊園圖中展示的活動是學生熟悉的並樂於參與的。教學時,我充分利用用這幅遊園圖,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遊園活動中學習十幾減9的減法。

  a、利用氣球圖學習“15—9”的演算法。

  我將氣球圖做了一些處理,將阿姨賣氣球的全過程展示給學生看:先是阿姨手中有15個氣球,賣給小朋友9個(9個氣球從阿姨手中轉到3個小朋友中)。然後讓學生根據這一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引出“15—9”的算式,並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結果。

  b、利用“套圈圈”學習“14—9”的演算法。

  我充分利用課件的動態優勢,顯示學生投圈的動態過程。讓學生在投圈的遊戲中思考“14—9”的演算法。

  c、利用“猜字謎”的活動鞏固十幾減9的演算法,培養學生主動提出一些簡單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2、動手操作,體會“破十法”和“做減想加”的算理

  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時有深有淺。為了讓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我加強了學生的操作活動。在教學例1(12—9)時,設計的學具有兩種顏色(10根黃木棒,2根藍木棒),讓學生思考,從12中去掉9,應怎麼辦?學生能很快從10根黃木棒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黃木棒和2跟藍木棒合併為12—9的結果。透過操作活動,學生能較快理解“破十”的道理,從而達到運用“破十法”計算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大約5分鐘)

  1、課件出示題目,生搶答

  9+5=

  9+3=

  9+2=

  9+8=

  9+7=

  9+6=

  2。請小朋友舉手回答,看誰的腦筋轉的最快(出示題目,指名回答)

  9+()=11

  9+()=14

  9+()=17

  9+()=15

  9+()=12

  9+()=18

  設計意圖:

  複習舊知的好處有三,一是對舊知有一定的鞏固性。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二是為學習新知打下紮實的基礎。三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有人說:“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這就是指系統化的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大約30分鐘)

  1.談話引入

  師:“今年是20xx年,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園參加了一次有趣的遊園活動(螢幕顯示課本第10~11頁的遊園會全景圖)。請仔細觀察,在這個遊園場地上,左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右邊的小朋友在十什麼?”(左邊的小朋友在買氣球、買風車;右邊的小朋友在猜謎語、套圈圈。)

  師:“我們一塊兒去看看,小朋友買了幾個氣球?”

  2.教學氣球圖。

  a.課件動態顯示:阿姨兩手一共15個氣球,賣了9個。請問學們根據這個情節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還有幾個?(2)再賣幾個就全部賣完了?

  b.組織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然後在小組裡說一說怎麼解答。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算式:15—9=□。

  c.引導學生看著氣球圖,說15—9的計算過程。學生的演算法有:

  ◆看著氣球圖,數剩下的氣球個數。

  ◆6+9=15,15—9=6。

  ◆10—9=1,1+5=6。

  ◆15—5=10,10—4=6。

  ◆9—5=4,10—4=6。

  評價學生以上演算法,說明都正確,同時引導他們思考:你認為哪種方法方便?

  3.教學套圈圖。

  a.課件顯示套圈圖。

  師:看看這邊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在玩套圈圈的遊戲。)這個遊戲的規則是一人只能投14個圈,正好輪到小明投了,我們來看看他套中了幾個圈?

  課件動態顯示小明投圈的過程。同時配上小明的配音:我投了14個圈,套中了9個。

  b.組織學生根據以上情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是:還有幾個沒套中?

  c.請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獨立列式解答。同時說一說是怎麼算的?(學生說的演算法與前面15—9的演算法基本相同。)

  d.小結:剛才小朋友從遊園活動中提出了一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透過計算來解決,大家想出了計算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現在觀察這兩個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幾減9的減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十幾減9的減法,板書課題:十幾減9。

  教學例1

  a.出示12—9=□,組織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結果。對略有困難的學生,允許他們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

  b.組織學生交流12—9的不同演算法。要求每個學生應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想一想自己的演算法和別人相同嗎?如果不同,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學生1:透過擺學具,我先從10根木棒裡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2根木棒合起來是3根,所以12—9=3。(請學生在投影儀下襬。學生說完後,教師在算式12—9的下面板書算的過程:10—9=1,1+2=3。)

  學生2: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3得12,所以12—9=3。(學生說完後,教師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書另一種算的過程:9+(3)=12,12—9=3。)

  學生3:12—2=10,10—7=3。(教師又板書出第三種演算法。)

  學生4:9—2=7,10—7=3。(教師再板書出第四種演算法。)

  c.對比、討論上面不同的演算法。

  提問:上面這些演算法中你明白了哪一種(或哪幾種)?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算?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這些演算法都很好,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時,你認為哪種方便就用哪種方法計算。

  課堂練習(大約10分鐘)

  1.完成“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獨立作業。對有困難的學生則讓他們先用學具擺一擺,擺好後說一說算的過程。反饋時,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如先擺好1捆零1根,從1捆裡拿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1根合起來是2根,所以11減9等於2。)幫助他們從操作中提升十幾減9的基本演算法(或“破十法”,或做減想加)。

  2.完成“做一做”第2題。

  這題的練習主要是幫助學生運用“破十”的方法來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練習時,應讓學生獨立思考,悟出十幾減9的“破十”思維過程是:先從10個裡面圈出9個,再將剩下的一個和個位上的數相加,即可得出結果。

  3.完成“做一做”第3題。

  在學生已掌握一種演算法的基礎上讓他們用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十幾減9的6道式題。

  4.完成練習二的第1、2題。

  學生完成後,讓他們思考:第1題怎樣算出13—9的?(做減想加)第2題是怎樣算出12—9、15—9的?(“破十法”)。透過思考,進一步弄清多種演算法的算理。

  5.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件顯示字謎圖。師:這群小朋友在玩猜字謎遊戲,共有幾條字謎呢?有幾個小朋友在猜?他們猜中了幾條呢?

  課件顯示聲音、文字:有13條字謎,我們每人都猜中了1條。想一想,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課件回到第10~11頁上的猜字謎圖,首尾呼應,讓學生應用所學的十幾減9的知識計算猜字謎遊戲中的數學問題,一方面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小結

  提問:這節課學了十幾減幾的減法?你怎樣計算這樣的減法?

  讓每個學生自由地說。然後教師指著練習二第1、2題,再次引導學生概括出十幾減9的兩種一般方法:①做減想加②破十法。同時說明,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

  板書設計

  20以內退位減法

  十幾減九

  15—9=

  12—9=

  10—9=1

  1+2=3

  9+(3)=12

  12—9=3

  12—2=10

  10—7=3

  9—2=7

  10—7=3

  十幾減幾

數學說課稿5

  《20以內退位減法》今天我說教材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這一板塊。“20以內退位減法”在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本單元分為十幾減9、十幾減幾兩部分,並在此基礎上教學解決問題。這一單元重點教學十幾減9,使學生掌握退位減法的演算法,並能遷移到十幾減幾的計算。下面我從以下五方面談談我對這一板塊教材的認識:

  一、課標的基本要求:

  學段課標中對20以內退位減法這類教學內容的要求是:使學生透過學習運用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地口算20以內退位減法,並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W df

  結合課標的要求,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學會“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

  2、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和探索學習的樂趣。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在研究探索中發現並掌握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並能夠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二、教材的編寫意圖。

  20以內退位減法是小學計算中最基礎的知識,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透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教材一開始展現了學生十分熟悉而有趣的“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迷”、“套圈遊戲”四個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為學生學習十幾減9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接著教材安排了例1,用“擺一擺,算一算”的方式引導學生透過擺弄學具、獨立思考,展示多種計算方法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透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由於學生已具有了“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知識基礎,在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方面重點呈現“想加算減”和“破十減”的方法。

  藉助“十幾減9”的思維方法,運用知識遷移的辦法,引導學生學習“十幾減幾”其他多道題目的口算方法。例2利用學生喜愛的“小貓觀魚圖”,透過對話的方式引出13—8和13—5兩道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用不同思路思考,得到不同計算方法。由於學生對“20以內的進位加法”掌握的已比較熟練,有了“想加算減”的基礎,再加上“想加算減”的方法比較快捷,又能同時計算出兩道算式的結果,所以教材在保證學生自由選擇計算方法的前提下,重視引導學生學習“想加算減”的方法。

  教材中“用數學”的編排,除少量穿插在練習中編排外,還特意安排了一幅情節引人,“資源”豐富,題材多樣的大情景圖(例3),引導學生用學過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現實問題,同時鞏固口算。

  本單元在最後安排了“整理和複習”,意圖是把本單元學過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和用數學進行一番回顧和整理,以提升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教材對這一單元教學內容的編排由淺入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這樣的編排科學合理。

  三、本單元的知識內容結構、

  1、知識的編寫體例。

  這部分知識,教材主要是透過主題圖創設具體的情景,由情景引出相應的知識點,之後配以對應的練習題加以鞏固知識點,最後在整理與複習中有相應的檢測和知識的拓展與提升。

  2、知識結構。

  “20以內退位減法這一板塊”按其知識結構可歸納為四大分支:一是十幾減9;二是十幾減幾;三是用數學;四是整理和複習。十幾減9這部分內容包含了三個小分支,使學生對具體十幾減9的算式進行研究、探索出計算方法並掌握計算方法,在交流中體驗演算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從眾多的演算法中感受到“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是演算法多樣化中較為簡便的兩種方法。十幾減幾這部分內容包含了三個小分支,分別為想加算減、破十減、連續減,使學生在計算中觀察理解到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用數學這部分內容包含了一個小分支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理解題意後很快列出算式,在計算過程中引導學生要能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整理和複習這部分內容包含了三個小分支,依次是認識減法表、找減法表規律,自己重新排減法表。認識減法表時要有規律的觀察。

  知識連結:20以內退位減法是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並掌握了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之上學習的,是學生接觸退位減法計算的開始,為本學期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基礎,更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的計算打基礎。

  四、教學建議

  1.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算理和演算法及技能訓練,而忽視與具體情景的結合,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教師應努力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的例題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許多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得出結果,然後引出計算。這樣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能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如加減法的含義、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等,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學會計算方法。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在充分發揮潛能的情況下學會新知識,記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較快,運用起來更自如。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習知識。

  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例1,12—9。由具體情景引入後,先讓學生想,想不出來,就拿出學具來擺,擺明白之後再互相交流,在比較、吸收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學會計算方法。在練習的初始階段,也要強調多擺、多圈、多說,以表象來支援學生的思維。

  3.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學習潛能。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就是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還要適時組織交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如在教學13—8,13—5的例題時,如果讓學生展開思路,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經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可能會出現“破十減”、“想加算減”,甚至還會有“連續減”、“點數”等方法出現,但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和爭辯後,再加上在應用中的體驗,學生會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掌握他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這一過程實際是把教師“教方法”轉變為學生自覺構建方法,學生學得更深刻。

  4.採取靈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計算練習的效果。

  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重要的計算技能,在運用中必須達到流暢、準確。但這個要求不是一下子達到,是到學期結束時逐步達到。到那時一般要求每分鐘正確口算8~10道題。具體練習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根據一年級小孩特點,多用遊戲方式、比賽方式,如“開火車”、“找朋友”、“摘蘋果”、“對口令”等方法進行練習。練習的面要廣,注意照顧到每一個同學。練習過程中,要不斷了解情況,根據不同水平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調動積極性,提高練習效率。

  (2)練習一個階段後,要篩選數目比較大和經常出錯的題目,如17—9,15—8,14—6等,做成卡片或結合應用,細水常流的練習,穩步提高口算的水平。

  (3)對口算比較慢或計算有困難的同學,首先要弄清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是道理不清,還是記憶遲鈍,針對問題想辦法。再是對他們要耐心,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教育周圍的同學尊重他們,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也有成功感,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5.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站在促進人的發展的高度,強調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視應用意識的培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例如,例3後面的“做一做”,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景圖,裡面包含了大量的數學資訊,而且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教師教學時,可啟發學生獨立觀察發現,主動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自己蒐集資訊和資料,進行探索解答;最後交流成果,完善答案。從這一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五、教學評價

  1、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

  2、檢測學生是否能熟練計算十幾減幾的口算,絕大多數學生達到第分鐘做8道題,平均錯誤率10%以內。到期末達到每分鐘做到10道題,平均錯誤率在7%以內。

  3、考查學生根據情境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於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透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二)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並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徵,會辨認圓柱體。透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後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裝置;“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援。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透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徵,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徵,並透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一)開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徵,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麼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麼不同?滾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範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定了懸念。之後讓幼兒帶著問題,透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控,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徵。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後,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麼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於感知經驗的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徵,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徵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絡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絡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於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藉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著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裡。

  (3)操作:從籃子裡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於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三)結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綱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做準準備。

  (四)活動延伸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製作活動。

  3、體育遊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隻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遊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遊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本課是人教版四年級第七冊四單元的內容。

  2、教材簡析:分數是我們四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的新內容,它又是學生對分數理解的關鍵,本課的學習還為以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學習打下基礎。本課“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來進行的。讓學生透過中的動畫操作演示,使學生理解加減法的算理,並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況下,分子才能相加、相減的道理。使學生透過操作明白算理,在“動”中思、在“動”中悟。

  3、教學目標:經過我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生的瞭解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訂如下: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迅速地計算有關習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滲透“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4、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計算簡單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5、本課的教學難點為:理解簡單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二、說教法。

  在本節課中,我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以遊戲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2、大膽利用讓學生自學,使全體學生處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4、在學生的反饋中,對於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三、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決定在教學中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中的動畫演示自己歸納、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概括的同時,自己嘗試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將分數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條思路。

  3、充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增強合作學習的合作精神。

  4、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充當老師的角色,自己出題,學生自己解答。

  四、說教學過程:

  1、為了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複習中,設計了一個“過關遊戲”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計算回答的同時,也將分數的含義理解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加深,為新課內容打下基礎。

  2、在新課以前,我出示一個探索實驗的動畫圖,讓學生直接根據演示列出算式,然後告訴學生知道為什麼:+=,接著就揭示課題:簡單的分數加減法。這樣可以使課題很自然地滲透到學生腦海。

  3、在例1的教學中,我決定採取讓學生讀懂題目以後,自己分小組討論列出算式,再試著進行計算,並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訴自己的小夥伴。我想透過這種方法,一定可以使學生人人動手、動腦,體現出自主探索學習的優越性。

  4、就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並在具體的生活情意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因此在例2的教學中,由於有例1的基礎,我讓一個學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結果以後,再特別指出:“”這個分數有何特點,然後利用演示,使學生明白實際就是一個單位:“1”可以直接等於“1”,並且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等於1的分數,請學生舉例,同時使學生明白等於1的分數有無限多個。

  5、在分數減法的教學中,由於有了加法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大膽的讓學生自學,透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探索、推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將分數減法的算理記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學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明白為什麼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數的原因。

  6、在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完成後,我準備引導學生完整的歸納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並且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以利用學生的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

  7、課堂練習是一堂課的關鍵部份,所以我在學生完成了課本相應的做一做以後,鼓勵學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數加減法的題目,再請其他學生來完成,透過這個環節的練習,我想學生一定具有極強的課堂興趣。

  8、最後,我還安排了一個“摘蘋果”的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記、在歡快的氣氛中,將本節課的知識點刻入學生大腦。

  五、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特將板書設計如下: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為準繩,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一定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興奮的氛圍中自然接受所學的知識內容,並讓學習內容能在實踐中得到昇華,為後面的學習分數打下基礎。我相信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此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達到教學目的。在以上教學設計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歡迎多提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正負數、相反數、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之後,以初中代數第一冊p80頁的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及有理數減法運算的例1、例2為課堂教學內容。有理數的減法運算是一種基本的有理數運算,對今後正確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並對解決實際問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加與減兩種運算的對立統一的關係,瞭解數學中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探究分析數學知識方法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難點:理解有理數減法的意義,正確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將採用探究發現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等。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教師並適時運用電教多媒體動畫演示,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並自我探索找出規律,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附教學工具:溫度計、投影儀、多媒體

  三、說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的原則,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透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的積極思考努力下,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發現的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知識,體現了素質教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式:

  (一)引入課題環節:

  1、複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為新課的講授作好鋪墊。

  2、(提問)用算式表示:與—3的和等於—10的數。

  (根據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列出減法算式後提出問題:怎樣進行這裡的減法運算呢?有理數的減法運演算法則是什麼呢?由問題的給出,激發學生探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二)新課講解環節:

  1、透過投影儀給出以下算式:

  減法加法

  (+10)—(+3)=+7(+10)+(—3)=+7

  讓學生比較上面這兩個算式並討論後得出:

  (+10)—(+3)=(+10)+(—3)

  再給出以下算式:

  減法加法

  (+5)—(+2)=+3(+5)+(—2)=+3

  繼續讓學生比較上面這兩個算式並討論後得出:

  (+5)—(+2)=(+5)+(—2)

  從而,它啟發我們有理數的減法可以轉化成加法進行

  2、講解課本p80的內容,回答複習題2提出的問題即如何求(—10)—(—3)的結果。透過分析講解,請學生自己歸納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最後老師再完整地總結出法則。

  文字敘述:減去一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字母表示:a—b=a+(—b)(說明:簡明的表示方法,體現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實際運算時會更加方便)

  強調運用法則時:被減數不變,減號變加號,減數變成其相反數減數變號

  (減法============加法)

  3、出示溫度計,用多媒體出現(如p81的圖2—20),並進行動畫演示,透過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例項來說明減法法則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數減法的實際意義。

數學說課稿9

  今天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知識《10的加減法》。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了10的組成,並且透過前面1—9的學習,已經為本課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同時10的加減法是學生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的重要基礎。透過學習實現學生由看圖數數計算到想數的組成計算的能力培養,同時也可以體會到遷移的應用。

  2、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對學生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的掌握,我希望本節課能夠達到以下3個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計算10的加減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2)、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自主學會1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自主學習和嘗試法為輔、講練結合的最佳化組合。練習中注重演算法多樣化和知識情趣化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學流程

  圍繞課標中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這一目標,幾經研討和修改。教學過程分為四大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出示一組動物圖片。學生幫助找朋友並說出數的組成,使其一一對應。對已有知識10的組成進行復習和鞏固。

  【設計意圖】:為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作出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學生先是根據猴子和大象的分法列式,從上面的兩加兩減中體會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匯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經歷了上面的分發過程,學生已經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有所瞭解。所以適時放手讓學生分一分,你認為哪一種分法最公平?結合生活經驗學生一定能夠辨別出5、5分是最公正的分法。由此強調5和5只能列一加一減兩個算式。數學雖然是理性思維大於感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對於學生思想的滲透卻是需要結合不同的情境適時進行的,此處我會詢問:從大象和小猴子分桃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麼?讓學生明白做事要儘量公平,懂得謙讓。這一環節在初講時是採用教師逐一按照1、9,2、8,的分法進行講授的,在與學生的接觸中發現,學生在經歷了1、9分而產生了分歧之後,已經產生了自主探究的興趣、激發了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慾望。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也具備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將這一部分的教學環節做了調整,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也優化了課堂結構。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說出多種演算法,提倡創新思維,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運用方法,自己去學習,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非常短,為此課中安排了這樣一個兒歌,即複習鞏固了新知識,也鍛鍊孩子們的手口協調能力。本環節原本是作為收尾活動。最後想了想還是做課中活動更為適合,也更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了新知識,也鍛鍊孩子們的手口協調能力。

  第三環節:分層練習,拓展運用

  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的認識,鞏固解決問題的方法,練習時我採取了內容豐富、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

  1、讓學生尋找所有和10有關的加減法素材。

  (1)、出示圖片指名回答正方形裡填幾?

  (2)、出示圖片指名回答圓裡填什麼符號?

  2、遊戲練習、深入鞏固。

  出示水果圖片,並創設情境。

  小猴子一次只能買十個水果,可以有幾種買法?

  練習中如果孩子們出現了類似7個蘋果加2個梨再加1個芒果的連加方案。雖然這一部分知識是本課之後才會涉及到的,但是孩子們有這樣的組合意識,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媽媽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們的組合方案。

  3、深入拓展、延伸練習

  學生在經歷了上面的練習之後,已經對練習有了更多的興趣和更豐盈的自信,所以我會適時、適量的進行擴充套件和延伸。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鞏固新知。

  第四環節:歸納總結內化知識

  學生針對本節課說說自己學會了什麼?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梳理的過程。教學中我儘量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輕鬆自由的教學情境。知識脈絡清晰,環節流暢,為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數學說課稿10

  一、讀教材:

  本課是學生在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及小數的性質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學內容是兩個小數的加法與減法,這節課把探討小數加法的演算法作為重點,把整數減小數作為難點,讓學生在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小數減法的演算法問題;要讓學生能夠理解,算式中小數點一定要對齊是由於單位相同的數值才能相加減的緣故,小數點對齊的本質就是數位對齊;讓學生了解小數加減法類似於整數加減法,把小數加減法融合到學生已有的整數加減法的經驗中,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體會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整體上說,這節課對於學生的挑戰並不算大。

  二、談設計:

  基於以上的些認識,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就主要針對以上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識學習特點。

  1、明確目標定位創設和諧情趣

  本節課以“幫老師解決問題“為主線,創設“送禮購書”的情節,並圍繞著“書”作文章,把小數加減法的知識串聯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握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識,並作為教學出發點,積極營造一種和諧、愉快、輕鬆的學習氛圍。教師將走出知識技能的重圍,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不但能學到知識技能,更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靈活使用教材體現數學實用價值

  我覺得在運用教材時,教師可以有所選擇,要大膽、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課本上的的例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於是我就選用與學生比較近的“購書”這一情境,讓學生透過搭配找到算式,又讓學生比較兩種方差價,進而讓學生算算如果是100元錢,又該找回多少錢呢?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及方法,達到計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學習的數學是有價值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3、重視學生的雙基。

  當然像這樣的計算課,學生計算的基本技能是必須要達到的。如果不會算,那麼任何東西都是空談,學生的有效性學習更如空中樓閣。而這種技能的達成,我想更多的是需要透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達到。因此,我也設了一些練習加以鞏固,當然,這些練習滲透於實際運用的每一個環節之中。

  4、重視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

  《標準》第一學段具體目標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本來在這節課上,我設了這個環節,在比較兩種方案相差多少錢時,我想讓學生估一下,在付100元后應該找回多少錢?我也試圖讓學生進行估算,但都沒有體現。總之,這方面的體現是非常欠缺的。實際生活中,我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估算,比如在付錢時,總會估計一下多少錢再付。

  5、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

  在設計練習時,我也是分考慮學生的認識特點,注意層層推進。從剛開始的有小點可以對齊,到後來整數加小數,在減法時,從借一位到後來的整百減二位小數,連續的借位,對學生的挑戰是逐步上升。

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試用)數學第八冊(155—157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整數加減意義、法則已經熟練掌握,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剛剛學完,為解決本課整數減小數做了有力的鋪墊。本課內容為學習小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分數的加減等打下基礎。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迅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有利於學生體會處處有數學,融生活課堂於一體。數學的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3、教學目標:

  (1)從整數的意義引出小數的意義,使學生了解二者意義相同。

  (2)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3)養成仔細看題、認真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難點

  (1)本節教學內容從整數加減法引入,先教學加法再教減法,在與整數法則的對比中理

  (2)小數的計算法則。一步計算後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簡便計算。這種編排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了統一的知識鏈。

  (3)教學切入點:整數加減法

  (4)教學重點: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位數不同的加減計算方法(尤其是位數少的減位數多)

  (6)教法和學法設計: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於此認識,本課教學注重活化教材、強化體驗、深化應用。採用“課前參與——課中探索——課後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整體建構的自學指導、檢查點撥、探究規律、迴歸系統。課前自學收集資料編寫小數加減算式,增強收集資訊的能力,課中探索發現新知,構建新知,在學習中體驗競爭、合作的快樂;課後延伸體現知識的價值,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二、教學程式

  1、匯入

  直奔主題。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知識?

  生: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師:它是我們知識樹的哪顆果實呢?請大家來看看。(課件出示知識樹)

  師:小數加減法屬於數與代數的代數部分中代數的知識。它分為意義、法則、順序和性質四個部分。本節課我們研究意義和法則。

  (匯入部分明確本部分內容在小學段的地位,使學生縱覽全域性。

  2、目標

  (1)瞭解小數加減意義;

  (2)理解掌握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3)靈活運用法則計算;

  (4)養成仔細讀題,認真驗算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同,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應達到的要求,適宜教師思考、理解。學習目標的理解物件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站在小學生的立場上,適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制目標也是可行的,學生自己定製的目標適於大多數學生接受。不過學生定製的目標有侷限性,高度、深度達不到要求。本節課的目標是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的,說明教師的調控課堂能力不強,放不開手。

  3、點撥

  (1)、回憶。

  師:整數加減的法則是什麼?

  指名彙報。(復舊迎新,做好鋪墊。找準本課學習的切入點。)

  (2)、推測。

  師: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題,展示給大家看。

  生舉例,教師使用暗示語言引導學生舉出不同型別題目。如:

  生:0、3+0、4

  師:1位小數加1位小數。

  生:0、23+0、12……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加減法計算的不同型別,突出難點:整數減小數,為點撥規律做好伏筆。3、嘗試。

  師:任選你喜歡的2題嘗試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錯了,我來改正。20—0、98=19、02

  生3:不對,我來改。20、00—0、98=19、02

  討論:誰的方法好?

  小結:生2簡單,生3嚴謹。開始學習時提倡生3做法,熟練後提倡生2做法。

  設計意圖:把握動態生成資源,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性,互助合作解決問題。體現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4、探究

  師:觀察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嘗試總結解答方法。

  生獨立思考後同桌交流。(課件出示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5、驗證。

  用小數計算方法檢驗剛才計算的題目是否正確。(養成驗算習慣)

  6、延伸

  師:今天學習的小數加減是以整數加減做鋪墊的,那小數加減是為學習什麼做鋪墊的呢?

  生:分數加減法。(突現知識間的縱向聯絡)

  師:小數加減法也為加減混合運算、簡便運算、整數、小數加減混合、四則運算等做了鋪墊。我們不僅學習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點明知識的作用,明確了學習目的。)

  7、迴歸

  師:你學習到了什麼?想一想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同桌談談

  師: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實沒有?(出示知識樹)

  8、作業佈置

  課堂作業:作業本73頁

  推薦作業:假期中調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數加減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並掌握了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被減數中間或末尾有0”時,該怎樣退位?這是減法中的一個難點。例2是在例1的基礎上,把被減數517改為507,提出思考的問題:計算上有什麼不同?引出本例要探究的問題“要從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麼辦?”例3是被減數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因為被減數只有三位數,所以筆算計算原理與例2相同。課標上規定加減法一般以二三位加減二三位為主,教材沒有了多位數減多位數的計算教學,但是在今後生活中會遇到多位數加減多位數,因此學生要掌握好本課,正遷移到多位數減多位數,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利。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探索被除數的中間和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問題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形成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探索被減數中間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養成仔細正確計算的習慣。

  二、說教法:

  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在此基礎上,本課教學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本課教學中透過創設學校圖書館裡的一個情境,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提出問題並進行嘗試計算,再討論,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從教學論角度講,嘗試教學法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有利於學生髮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在本課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

  1、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主體具有主動探索的意願時,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活動。本課給學生創設生動情鏡,讓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筆算退位減法的知識,獨立嘗試探索被減數中間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體驗和感悟用數學的成功,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人們在進行口頭表達的時候必須同時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如思考說話的內容、層次、措詞甚至語言的運用技巧,等等。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培養思維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課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計算被減數中間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然後討論交流,在交流彙報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是在互動中,衝擊成見、已有知識和思考習慣,從而產生新知識的。本課中,可讓學生小組內說自己的演算法,再組織彙報交流,相互糾錯,突破難點。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僅得到知識,還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圖書館裡有許多圖書。

  (課件出示)

  兒童小說童話科普作品

  903 685 800

  你知道了什麼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預設:兒童小數比童話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話多多少本?童話比兒童小說少多少本?等問題。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館裡的各類圖書為教學素材,讓學生根據獲得的資訊儘可能多的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提問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有序思維,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習慣。】

  二、嘗試探究,體會領悟。

  探索計算方法。

  1、列出算式

  現在我們先來解決“兒童小說比童話多多少本”,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生說算式師板書:903—685=

  2、嘗試估算。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結果。

  預設:把903看作900,685看做700,結果是200;把903看作900,685看作690,估算結果是210、

  3、嘗試計算。

  你們能計算出這道算式的結果嗎?請同學們獨立思考。

  小組合作嘗試算一算。

  指生板演

  4、交流討論。

  先讓學生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讓板演的學生向全班展示。

  重點討論:怎樣列豎式?為什麼要將相同數位對齊?列出豎式後按怎樣的順序計算?903—685,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十位上是0,應該怎麼辦呢?指黑板上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我感得書上把517—348中的517改為507步子較小,象上面,的教學給學生更大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件演示,交流演算法。

  (1)讓學生說一說:筆算時,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必須從百位借1。百位退1當做10個十,再從十位退1當做10個一,10和3合起來就是13,13減5等於8、

  (2)解決第二個難點;理解被減數十位上是幾、。

  小結:百位上退1是10個十,十位上有10個十,退給個位1個十,還剩9個十,十位上現在是9,9減8得1、

  (3)被減數百位上現在是幾?

  2、反思問題,鞏固方法。

  3、這個算式與我們上一節學過的減法算式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課件演示,便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小組討論交流,經歷比較深刻的數學化過程,很自然地得出了筆算的算理,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五、嘗試練習,內化提升

  生獨立計算練習六第4題的前3個小題,然後小組內交流。請3名學生上臺板演,並向全班學生說說自己的計算過程。

  【讓學生自己做一做、說一說,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先讓學生在小組裡說,再讓學生面向全班說,這樣的形式能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利用遷移,學習新知

  如果要求“科普作品比童話多多少本”,又應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1、學生獨立計算。800—685

  2、說一說這道題有什麼特點?(被減數的中間和末尾都是0)

  3、在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4、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計算?

  預設:有的學生可能會這樣想:將685分成600和85,先用100—85=15,再用700—600=100,100+15=115;有的學生會這樣口算:685+15=700,800—700=100,100+15=115、不管學生用哪一種方法,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同時透過及時的設問和啟發,引導學生理清算理,並指出這些演算法不要求全部掌握。

  【一是透過比較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二是演算法多樣化,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鞏固深化,形成技能。

  1、課本練習六第1題,。做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在減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2、說一說,比一比

  705—245 305—187,說說這兩道算式的計算過程有什麼不同。

  3、課本練習六的第2、3題。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透過比較,讓學生加深理解不連續退位與連續退位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拓展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本課是六年級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2、教材分析:本課是分數的運算得第二節,是在學生學了“通分”和“約分”的情況下進行的,緊接著本課後的內容是“分數的乘法”、“分數的除法”以及“分數、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因此本課在這其中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掌握好分數的加減法運演算法則,對提高學生的運算準確率起著舉重輕重作用。

  3、教學目標:

  (1)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則,能利用法則進行計算

  (2)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的概念,掌握假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方法。

  (3)利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則計算帶分數加減法

  4、教學重點:異分母加減法

  教學難點:利用異分母加減法則計算帶分數加減法

  二、說學情

  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對學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知識點,知識量比較大,包含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帶分數相加減以及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對學生來說計算量比較大,考核的內容也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一旦學生懂得了方法,那麼就是在計算過程中個人計算能力的鍛鍊了。

  三、說教法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在每個層次環節讓學生體會歸納總結。首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透過學生會計算同分母加減法的算式,引導學生將異分母加減的算式轉化為同分母的算式,利用剛剛學過的知識點通分。這樣對學生來說接受的比較自然。第二帶分數相加減,引導學生利用剛剛學過帶分數與假分數的互化,將帶分數轉化為假分數然後再按照同分母或者異分母分數加減算式的法則進行計算,在學生自己體會歸納計算題目。同時帶分數代表一個整數與一個分數相加,利用這樣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推匯出另外的計算方法,即整數部分與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的方法。最後是舉例兩道關於分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題目,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特點,然後採用交換律計算來體會計算的簡便。

  四、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決定在教學中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件中的動畫演示自己歸納、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概括的同時,自己嘗試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並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將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條思路。

  3、充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增強合作學習的合作精神。

  4、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充當老師的角色,自己出題,學生自己解答。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向學生展示一段關於中國古代分數加減法的歷史,來匯入本節課的內容:分數加減法

  2、在ppt上展示一組算式,讓學生根據分母特點,首先將算式進行分類,分為兩類:一類是同分母算式相加減,另一類是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學生會計算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算式,再引導學生聯絡剛剛學過的知識通分,來推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算式的計算方法。

  3、帶分數相加減的算式。帶分數相加減有兩種方法,引導學生先用兩種方法分別計算每道題目,然後體會計算過程哪種方法更適合相應的題目

  4、分數加減的混合運算,首先展示兩道題目,讓學生觀察每道題目的特點,並利用整數加法運算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來計算題目。

  5、板書設計:

  2、4分數加減法

  1、異分母分數相加減

  2、帶分數相加減

  3、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絡。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進行規律的再發現,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採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五、說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思考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的影象,提問:

  1、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

  2、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麼它特殊在哪裡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

  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造豐富的舊知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現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

  二、觀察與表達

  1、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麼發現。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現後,教師給予指導,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瞭解與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A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於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

  B組:

  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於60°。

  二、根據性質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 A

  B D C (3)∵AB=AC,∠1=∠2,∴,。

  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的規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絡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如圖,某房屋的頂角

  ∠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頂架上的∠B, ∠C, ∠CAD的度數。

  例1: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A

  E D B C由於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根據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並標出字母②透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在尋求證法時啟發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從已知出發:

  a:由AB=AC聯想到什麼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想到什麼c:由a、b聯想到什麼d:由a、b、c聯想到什麼e:由d聯想到什麼

  從求證出發: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麼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

  本課從居民建築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透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裡,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後呼應,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有利於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裡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於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本題是透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並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討論,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應用與提高

  例2:已知:如圖,△ AO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求證:BD=CD,AD⊥BC

  思考:

  (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準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麼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於D,如何求證?

  (2)若點O在BC上呢?經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學學習的方法,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裡有意透過變式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過程,並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後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樑上,如果懸線透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麼?透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心得與體會

  透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我的收穫與感受有,我還有疑惑之處是。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透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六、作業

  (1)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層次性與開放性

  七、說評價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小鹿的減法》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著“做人的道理”為主題設定安排的。每篇課文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小鹿的減法》這是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鹿造橋,每天堅持從太陽昇起忙到月亮出來,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終於成功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持到底,一定會獲得成功的道理。文章情節動人、語言淺顯通俗,符合學生閱讀的水平。本單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隨文識字,繼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默讀能力,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培養學生良好品行,並且要在教學中讓學生逐步形成邊讀邊思考的讀書方法。作為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生在學習第一篇《古詩兩首》時已有了初步的培養和訓練,本課的教學更是繼續訓練、形成方法的關鍵。針對以上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隨文認識10個生字、指導書寫2個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2年級(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說明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再加上隨文識字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本課的知識目標設定為識字寫字。

  2、能力目標:培養朗讀能力及默讀能力,並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能力目標的設定也是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朗讀是理解文章、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素養重要的一部分。而針對二年級的學生,我們要指導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只要有毅力,就一定會成功的道理。

  三、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教學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駐足語文課堂,最美的享受莫過於沉浸在對課文的朗讀了。當學生深入文字角色,啟用豐富的想象,調動全身的感官,聲情並茂地將一段段靜止的文字讀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時,文字之意與讀者之情和諧共振,語文課堂最大的亮點便得以凸顯。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要把“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其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我們常說的“文道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的訓練要求以及二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的難點設定為: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四、說教學流程

  對本課的教學我共設計了四個大環節

  第一環節是複習匯入。透過“生字搭橋”的遊戲複習本課生字,以此集中學生注意力。透過回憶課文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第二環節是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首先我讓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找小鹿造橋的句子,讓學生養成邊讀書邊細考的好習慣,當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來想象小鹿第一天造橋都做了些什麼?透過學生得想象,小鹿造橋的辛苦得到了具體的詮釋,學生對小鹿造橋的辛苦了得到了較深刻的瞭解和體會。這時再用大螢幕出示小鹿說的話,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體會就水到渠成了。這也就是《課標》裡要求的: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朗讀課文。同時,讓學生找到獐子的話,體會獐子對鋪路的態度,與小鹿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體會感悟小鹿造橋的堅定,充滿自信。藉助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小鹿減法”的深刻含義,讓學生充分

  認識兩個小動物的形象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一步在讀中體會感悟,理解獐子與小鹿做事態度的不同導之最後結果也不同,進而引領學生說自己明白了什麼道理,也就對文章的理解達到了深化。

  在這一環節教學重點地體現了教師對教學重點的體現,值得特別指出的是:

  1、透過“累”字做文章,體現對語言文字訓練和朗讀指導的重視。

  (1)文中有一句描寫小鹿造橋辛苦的句子“他從太陽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來,累得渾身汗淋淋的。”在這裡,我們抓住“累”字來做文章。首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讀出“累”的感覺來。在學生練讀的過程中總結朗讀方法:要讀好“一直”、“渾身”、“汗淋淋”才能讀出“累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想象小鹿造橋這一天都做了什麼,學生透過轉換角色想象將“累”具體化。然後教師再抓住“一直忙”讓學生從“時間”將“累”量化。透過這層層深入的品讀,學生了解了朗讀的方法,對小鹿的“累”有了具體深切的感受,此時再讀這句話學生的讀就“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了。

  (2)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們進行說話練習。

  小鹿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榴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有了深切的感受,就能恰當地聯絡生活實際運用詞語進行說話練習。

  而後,教師提示除了“累得”,還能怎樣說呢?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進行說話練習。這樣緊扣教材又層次分明的練習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2、透過情景引讀的方式來理解“減法”的含義。

  教師描述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的情景,學生朗讀小鹿不辭辛勞、一日不停地造橋的情景。師生們在如情入境、將“減法”在深情朗讀中得以生動的詮釋了。這樣的設計更好地體現了“以讀代講”的教學,比起老師反覆地講解要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總之,本環節的教學活動設計本著《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兒童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情感。設計以朗讀和討論為主,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讀中有所感,有所悟。其中依據課文內容和教學實際穿插的隨文識字和語言文字訓練使得本課的教學更顯“文味”。

  第三環節是拓展延伸、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延伸,我讓學生說想對獐子或小鹿說點什麼?說說鼓勵我們堅持不懈的名言警句。學生在進行這樣的聯想延伸之後,我聯絡實際,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小鹿”或“獐子”誇一誇或勸一勸。這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這不僅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培養,更是書本上的知識和認識轉化到成生活實際的指導。這正體現了《課標》中要求的: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