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一、 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於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透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麼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並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透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 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透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透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透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透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透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三、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出曹衝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麼是浮力?

  (二) 學習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透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麼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 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並記錄。

  b) 然後,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透過滑輪連線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 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於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當泡沫塊處於任一狀態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記錄表中的資料對泡沫塊處於不同狀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後,繼續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並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透過觀察、體驗等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過程;

  2.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能提出和呼吸相關的問題,並運用已有知識對“吸進的空氣和撥出的氣體是否相同”作出假設,學會制定簡單的對比實驗計劃,用實驗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

  3.能根據假設和實驗獲取的證據進行分析,對人的呼吸作出解釋,形成科學的結論;

  4.能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對他人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論提出質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於質疑。

  2.養成尊重事實、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3.尊重他人意見,善於提不同見解,樂於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瞭解呼吸的全過程;

  2.瞭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隻,玻璃片兩片,表格一張、人體半身模型一個、秒錶一隻

  學生:四人一組,每組: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隻,玻璃片兩片,吸管兩根,活動記錄一份、標有刻度的飲料瓶一隻。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呼吸器官

  1.憋氣活動,初步感知

  生試著憋住氣,不呼吸。說說憋氣時的感覺,體驗生命離不開呼吸。

  生了解科學家的相關解釋(課件出示:大腦如果缺氧3~4分鐘,腦細胞幾乎會全部死亡。人一般超過5分鐘不呼吸就會死亡)。

  教師指導:吸氣再撥出就是一次呼吸。

  2.體驗呼吸,認識肺

  生口答:我們還有什麼方法感覺呼吸?

  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麼感覺,認識胸腔內這個伸張和收縮的器官是肺。

  學生猜測肺可能是什麼樣的,並將自己的想法試著畫出來。

  學生展示的自己所畫的肺,並說說自己這麼畫的想法。

  出示人體半身模型,學生找出肺在人體的位置。

  全面觀察肺模型,並用自己的語言對肺進行描述。

  3.認識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測人體其它呼吸器官。

  觀看課件,瞭解人體的呼吸器官。(師點選課件,出示人體的呼吸器官名稱。)

  生說說人體的呼吸器官,並找出它們在身體的位置。

  提問:空氣是怎樣進入人體,再撥出體外的?

  生口答。

  課件演示呼吸全過程,生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同桌交流,相互說說呼吸的全過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過程。(課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過程)

  [觀察、體驗,完善認知。此環節,幾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喚起學生的原有體驗。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時肺的變化。第三次深呼吸,結合原有經驗,瞭解呼吸的全過程。在認識了呼吸器官,瞭解了呼吸全程後的第四次深呼吸,結合動畫的演示和對模型的觀察,逐步修正學生關於呼吸原有的錯誤認識,形成科學的認知。]

  二、比較吸進的氣體和撥出氣體的不同

  1.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提問:關於呼吸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自由回答,確定研究問題:吸進的空氣和撥出的氣體相同嗎?

  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設。

  2.設計實驗,指導設計

  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實驗在本次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研究氣體的方法,自學課本,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

  請兩組學生彙報實驗計劃。

  其他組對這兩組所設計的實驗進行質疑,完善實驗設計方案。

  彙報組的學生根據其他同學的提問,回答相關問題或進行演示。

  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收集進行比較的兩種氣體;(2)用什麼方法比較兩種氣體;(3)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麼。

  各組修正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思先於行,動手之前先動腦。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小組協作制定實驗計劃,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方法。然後透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對實驗計劃進行質疑、演示、解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師針對交流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實驗操作進行適當、有效的指導,為將要進行的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3.學生實驗,交流實驗發現

  學生按照完善後的實驗計劃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彙報實驗現象,用實驗證據驗證假設,進行解釋。

  4.閱讀表格,形成結論。

  出示吸進的和撥出的氣體成分分析表。學生仔細閱讀,並比較科學家對氣體的分析和自己的實驗結果,說說想法。

  氣體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

  吸進人體的

  空氣(100克)78%21%0.4%0.6%

  撥出體外的

  氣體(100克)78%16%4%1.2%

  學生運用研究結論和已有知識經驗,解釋:為什麼我們需要不停地呼吸。

  認識呼吸實際上是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這兩種氣體交換的過程。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重要器官。

  [能根據實驗現象,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解釋,形成科學結論,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環節,注重讓學生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及兩種氣體成分分析的結果對問題進行解釋,完善學生對“人為什麼要不停呼吸”的認識。]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提問: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們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想知道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嗎?

  生思考並口答:計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小組討論:如何獲取這些資料?

  學生測量一分鐘呼吸的次數,並記錄。

  生演示利用標有刻度的飲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撥出氣體的含量。

  學生實驗,獲取資料,進行計算。

  交流:透過計算,想到了什麼?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環節,引導學生運用實驗中學會的排水集氣法測量人體每次撥出(即吸進)的空氣的量,再利用相關數學知識計算人每天需要新鮮空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從具體的資料中體驗健康需要新鮮空氣。]

  四、小結全課

  科學研究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研究的過程。關於呼吸你還想知道什麼?研究什麼?

科學教案 篇3

  課題

  《做酸奶》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單位

  韓城市新城三小 薛亞煥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體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做酸奶的實踐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細菌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學生頭腦中錯誤的認識。在做酸奶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穫的喜悅。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瞭解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認識乳酸菌以及細菌與人類的關係,討論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以及細菌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教學目標

  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

  教學重點和難點

  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鮮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溫杯等。

  教學過程:

  一、自己動手做酸奶

  1.談話:你們喝過酸奶嗎?你們能向大家說說酸奶是什麼樣的嗎?

  學生交流。

  2.猜測:你們知道酸奶是怎樣做成的嗎?

  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作任何評價。

  教師分別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空的酸奶瓶,並讓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從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鮮牛奶、蔗糖、乳酸菌。學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學生可能會提出“乳酸菌是什麼”的問題,教師可以讓知道的.學生說一說,隨後在第二環節——認識細菌中全面地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師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鮮牛奶(在電飯鍋裡剛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幾分鐘。每組發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鮮牛奶(放在罐子裡)。

  學生自帶保溫杯和勺子(事先要用開水燙過)。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圖,學生看圖,製作酸奶。

  待牛奶冷卻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人消過毒的保溫杯中,並往裡面加入適量的酸奶,蓋上蓋子。

  測一測:在製作酸奶時,放入的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是多少?

  講述:大約保溫8個小時後,酸奶便製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變質的酸奶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製作感受,畫好“心情曲線”。

  教師在座標的橫軸方向上設計幾個時間段,讓學生在豎軸方向上畫出做酸奶前後的感受,即畫出“心情曲線”。等學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後,再讓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評析:做酸奶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科學課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創造條件,儘量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願望,讓他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好鮮奶的溫度以及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學課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也是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項基本技能,適當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後,學生利用曲線圖繪製做酸奶時的心情,將活動延續到課後,關注自己做酸奶時的情感波動。“畫心情”是一種新穎的評價方法。

  師:當你們聽說這節課要做酸奶的時候,你們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興。

  生:很激動。平時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動手做酸奶了。

  師:如果用一條曲線表示你做酸奶時的心情,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將曲線向上畫,表示心情激動。

  生:畫一條波浪線,因為心情激動時心跳會加快。

  師:這兩種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我們也可以在座標的豎軸上畫一些心情指數,用線條起伏的高低來表示自己的心情。

  師:開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樣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鬆下來了。

  生:還有一點點緊張,怕做不好。

  師:如果心情放鬆下來,我們怎麼用線條表示呢?如果心情緊張又該怎樣表示呢?請大家在記錄表中的幾個時間段裡畫出自己的心情曲線。

  評析:當學生們參與某一項活動時,他們的心情肯定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設計了心情曲線圖(教學評價表附後),讓學生在幾個特定的時間段裡畫曲線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變化。我們發現,當學生準備做酸奶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當他們開始做時,心情趨於平和;等待時,心裡有一點點的緊張與焦急;酸奶做好後心情又是高興的;在品嚐後,他們的心情是多樣的,或是喜悅或是激動,證明他做成功了;失敗時則表現為灰心喪氣。當然,在具體評價時還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製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更好地發揮心情曲線的作用。

  二、認識細菌,解釋酸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1.提問:做酸奶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製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應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衛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

  2.提問: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學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從而引出細菌的概念。

  3.學生交流課前收集來的有關細菌的資料,資源共享。

  4.教師小結: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細菌的種類;細菌的繁殖;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細菌對人類有功也有過。自然界中的腐生細菌可以將動植物的屍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既淨化了環境又為植物製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利用細菌,如制醋離不開醋酸桿菌,做泡菜離不開乳酸菌,有的細菌還可以製藥。但有的細菌也可以使人類得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 ,

  5.討論:細菌的傳播方式及預防辦法。

  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病菌傳染的一些傳播途徑以及預防的辦法。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病從口人,病從鼻入,外傷感染。根據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預防傳染病,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鍛鍊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獨立設計記錄符號在記錄表中記錄,嘗試統計的方法,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過程。

  2、鼓勵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猜想並嘗試,發現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體驗思考、發現、探索與成功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1、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工具,並能正確的說出它們的名稱。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個方盤裡;核桃若干;記錄表;筆;紙板。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集體品嚐,激發幼兒砸開核桃的慾望

  (1)出示核桃, 幼兒品嚐核桃仁

  師:“小朋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位小夥伴,快來看看它是誰?” (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殼做的外衣,肚子裡有香香的果肉,你們吃了我的果肉,會變得更聰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請你們來品嚐我的果肉,好嗎?”( 請幼兒品嚐核桃仁,每人一塊)

  核桃:“小朋友,你們一定沒吃夠吧,那好,我把夥伴們請來,讓你們吃個夠!但是,這次你們要自己想辦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們能做到嗎?”

  (2)出現核桃的夥伴們(完整核桃),幼兒討論怎樣吃到核桃仁?(充分討論、爭議、辯論,漫畫演示各種辦法的結果)

  師:“快來說說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幼:“用腳踩”、“用牙咬”、“用拳頭砸”、“用錘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據幼兒的回答內容請幼兒分別示範不同的辦法)。

  2、說工具

  請幼兒說一說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

  師:“那你們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呢?”

  (二)猜想與嘗試

  1、成功的設想

  (1)示範講解記錄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欄填預想哪種工具會成功,第二欄記錄實踐後的結果。)

  師:“這是核桃帶來的記錄卡,記錄卡第一行畫的都是什麼呀?”

  師:“第二行的前面有一個問號,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開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隻手,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把結果記在這裡。”

  (表格中選擇了八種工具,分別是剪刀、錘子、鉗子、鑷子、螺絲刀、木棒、扳子、鎖頭。)

  (2)幼兒設計記錄符號,記錄猜想結果。

  師:“在記錄之前,你要先選擇一種符號,然後在第二行認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畫上符號。”

  2、實驗與驗證

  (1)請幼兒自由使用各種工具實驗,並記錄結果。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邊實驗邊記錄,並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幼兒間交流實驗結果,引導幼兒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結果。

  三、探索與發現

  1、統計與排除

  經過小組統計與集中統計,確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師:“現在我給每組發一張大統計卡,請每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嘗試結果記在上面,你使用哪種工具成功了,就在這種工具的下面畫個1,每組的每個小朋友都要記錄。”(各組統計)

  師:“現在請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的統計結果說一說。”

  2、交流新發現

  (1)交流工具的恰當使用方法

  師:“請大家說一說你發現哪種工具怎樣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適合部位

  師:“砸核桃的哪個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師:“我們要怎樣砸容易砸開核桃?”

  四、激勵與創造

  欣賞成型的藝術作品,激發幼兒用核桃殼創造的慾望。(在收集核桃殼的同時整理活動室)

  師:“核桃肉可以吃,核桃殼能幹什麼呢?小朋友快來看一看吧!”(展示核桃殼製作的作品)

  師:“我們回去後,也用核桃殼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嗎?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活動室整理乾淨吧!”

  探索求知:資訊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資訊,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資訊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資訊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透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資訊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訊號、用聲音發訊號、用文字發訊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透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訊號;透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訊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訊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訊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資訊?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科學教案 篇5

  重點

  太陽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難點

  學生在收集資料基礎上資料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查詢、收集並關於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資料

  教學器材:有關圖片、錄相

  教學課件:無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設問:1.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被稱為什麼天體?

  2.行星、衛星自己能發光發熱嗎?

  3.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那顆天體?

  4.地球的衛星是那顆天體?

  認識太陽的基本情況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設問:①你知道太陽的表面溫度有多高?中心溫度又可高達多少攝氏度?它為什麼是一顆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它的能量從哪裡來?

  ②你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有多遠?

  計算:光每秒可走30萬千米,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多少時間?

  2.太陽的大小

  活動:透過閱讀下列資料,談談你對太陽大小的認識

  地球直徑約12742千米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

  地球質量約為5.976×1027千克太陽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

  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太陽表面積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2萬倍

  地球體積約為1萬億立方千米太陽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中等的恆星。

  太陽的表面

  活動:觀察太空航天站上拍攝的太陽照片與大家平時看到的太陽有什麼不同?用一段話描述一下你對太陽的新感覺。

  讀圖:讀“太陽的大氣層”圖,說出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哪幾層?你知道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是它的大氣層的哪一層嗎?

  瞭解太陽的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錄相:太陽活動

  設問:1.太陽有哪些主要活動?分別發生在哪一層?

  2.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是什麼?

  3.太陽表面真的有黑斑嗎?這些黑子到底是什麼?

  4.發生什麼變化時太陽釋放的能量十分巨大?

  5.太陽黑子活動的週期是多少?

  計算:哪年開始為太陽活動的第21周?

  交流:介紹一下你在收集有關“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時還有哪些收穫?

  

  層次

  主要太陽活動

  對人類的影響

  光球層

  太陽黑子(11年週期、太陽活動的標誌)

  皮膚癌、白內障等病人數增多

  影響地球上的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等現象

  色球層

  耀斑、日珥

  日冕層

  太陽風

  設問:我們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太陽嗎?你能介紹一下觀察太陽的方法嗎?

  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閱讀教材“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教案點評: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播放錄相,並調動學生利用絡查詢、收集、資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探求宇宙奧秘的好奇心、求知慾。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異的我們》一課是六年級上冊《生物的多樣性》這單元中的一部分。這一課是本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前四課中我們鎖定的是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以學生們熟悉的動植物為研究物件,透過記錄、統計、分類等活動並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樣性的認識,本課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物件,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引領學生建立就一種生物而言,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這樣一種認識,從而豐富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於有著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小學生來說也不例外。在學生的經歷中,他們可能有過這樣的認識,不同的動植物長相不同,同一種生物也有許多差異。但是這樣的認識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仔細的琢磨或求證過。經過前四課的研究活動,不同的生物有各種不同的特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逐步清晰起來,與此同時對於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也就成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他們會很自然地將這些差異與生物的多樣性聯絡起來,本課的學習以我們人類自己作為研究物件,就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刺激和綻放他們的探究熱情。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 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徵,這些特徵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過程與方法

  ● 提高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徵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 發展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協同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預設達成的教學觀點

  1、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

  2、改“一英里寬,一英寸深”的探究為“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

  3、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4、教會學生批判。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難點: 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徵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觀察:我們相貌的不同

  1、首先,請大家猜一猜,老師描述的這位同學是誰?(師描述某位同學的相貌),大家為什麼一下子猜到是他呢?像他這樣的相貌,我們班中能找到第二個人嗎?人的相貌真的是各異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相貌各異的我們》。(板書課題)

  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身體結構,也有著同樣的身體器官,我們卻能很快地在眾多的同學中找到他,你們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2、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相同,但也有許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人的長相也就是人的相貌。人的相貌都有哪些方面呢?(指名說、板書)。我們的相貌特徵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

  (2)在小組內重點就相貌特徵進行觀察並記錄,看看我們能發現什麼不同?

  友情提示:

  ①在眾多的相貌特徵中,選擇1—2種自己感興趣的相貌特徵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進行觀察,並把將每個人的相貌特徵畫下來或寫下來。(展示)

  ②想一想:怎麼記錄更便於我們比較、發現問題?(為了便於比較,建議將同一相貌特徵記錄在一起。)

  (3)分小組進行觀察、記錄。

  (4)彙報、交流

  ①透過觀察同學們有什麼發現?像同樣是眼皮,它表現為雙眼皮和單眼皮等這些都是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板書:性狀)

  ②透過觀察你們有什麼收穫?

  (透過觀察比較我們會發現就某一個相貌特徵而言,人與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兩個人都是雙眼皮,而另一個人是單眼皮。)

  設計意圖:

  [1。基於科學探究始於細微觀察的觀點,從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入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善於觀察的能力。

  2。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從他人的發言中發現問題等,課堂上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和反覆彙報、交流的環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與人交往、合作的意識,從而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普查:班級每個人的相貌

  1、透過剛才的觀察活動,我們發現有些相貌特徵我們小組成員是相同的,有些特徵雖然不同但區別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將範圍擴大到全班同學,看能不能有新的發現。

  2、這一次我們在全班同學的範圍內進行調查,為了便於統計,我們重點觀察這幾個相貌特徵(先出示圖片解決學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調查統計表)。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透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初步認識植物的花和果實。

  2、 會利用簡單的影象、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透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會利用簡單的影象、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教學準備:

  一盆開花的植物、一盆掛滿果實的植物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法、觀察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師:我們的植物一天天在長大,當枝上出現第一個花蕾的時候,它帶給了我們什麼資訊?

  二、 新課

  1、 花的記錄

  (1) 生交流第一次發現花蕾的日期,觀察並記錄花蕾的變化。

  (2) 填寫種植記錄三。

  (3) 師:一株植物一生中會開多少朵花?你有辦法統計嗎?

  (4) 學生討論交流,填寫種植記錄四。

  2、 觀察果實。

  師:植物開花一般會怎麼樣?我們來觀察辣椒果實的生長位置和外形特點。

  生觀察後交流,並畫出辣椒果實。

  師:我們怎麼統計一株植物一生中會結多少果實?

  3、 比較花和果實的數量,並畫出花和果實數量統計圖。

  4、 數種子

  師:數一數,一個果實中有多少粒種子?

  師指導學生把辣椒切開,為學生準備好鑷子、手套、白紙,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數種子,以免傷害學生的皮膚和眼睛。

  學生討論:透過自己的觀察資料,想到了什麼。

  5、 整理我們的植物種植記錄

  師:植物的一生要經歷怎麼樣的過程?

  討論小結:播種、發芽、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收穫種子。

  三、 全課小結

  四、 課外作業

  蒐集植物一生的趣聞與同學交流。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2、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認識一些動物。

  活動重點:

  瞭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活動難點:

  能圍繞主題進行討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

  活動過程:

  1、動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駱駝、北極熊,討論。

  -----“為什麼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與花叢、青草、沙漠、雪地、顏色相近,能保護自己,不容易被發現。)

  出示烏龜、刺蝟、魚、鳥的圖片,討論。

  ----“為什麼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用硬殼、刺、鱗保護自己,羽毛軟、暖、輕。)

  2、動物的防身術:

  出示貓的圖片。

  ----“貓是怎麼保護自己的?”

  “還有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貓一樣的?”

  出示牛的圖片。

  ----“牛是怎麼保護自己的?”

  “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牛一樣?”

  出示蜜蜂圖片。

  ---“蜜蜂的刺有什麼用?”

  3、遷移聯想:

  鼓勵幼兒觀察與發現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髮現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象後,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種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後透過查閱資料,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後透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後,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網際網路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藉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能透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透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聯網電腦,準備好的資料資料夾。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裡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 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開啟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並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於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 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麼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透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颳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透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 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節。否則,佈置成作業。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現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