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解決方案六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解決方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決方案 篇1
Windows XP藍色畫面資訊非常多(如下圖所示),無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面講解,但他們產生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不相容的硬體和驅動程式、有問題的軟體、病毒等,因此在這裡就為大家提供了一些XP系統常見藍色畫面程式碼的含義和解決方案,在遇到藍色畫面錯誤時,應先對照這些方案進行排除。
1、0x0000000A:IRQL_NOT_LESS_OR_EQUAL
錯誤分析:主要是由問題的驅動程式、有缺陷或不相容的硬體與軟體造成的。從技術角度講。表明在核心模式中存在以太高的程序內部請求級別(IRQL)訪問其沒有許可權訪問的記憶體地址。
解決方案:請用前面介紹的解決方案中的2、3、5、8、9方案嘗試排除。
2、0×00000012:TRAP_CAUSE_UNKNOWN
錯誤分析:如果遇到這個錯誤資訊,那麼很不幸,應為KeBudCheck分析的結果是錯誤原因 未知。
解決方案:既然微軟都幫不上忙,就得靠自己了,請仔細回想這個錯誤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第一次發生時你對系統做了哪些操作; 發生時正在進行什麼操作。從這些資訊中找出可能的原因,從而選擇相應解決方案嘗試排除。
3、0x0000001A:MEMORY_MANAGEMENT
錯誤分析:這個記憶體管理錯誤往往是由硬體引起的,比如: 新安裝的硬體、記憶體本身有問題等。
解決方案:如果是在安裝Windows時出現,有可能是由於你的電腦達不到安裝Windows的最小記憶體和磁碟要求。
4、0x0000001E:KMODE_EXCEPTION_NOT_HANDLED
錯誤分析:Windows核心檢查到一個非法或者未知的程序指令,這個停機碼一般是由問題的記憶體或是與前面0x0000000A相似的原因造成的。
解決方案: (1)硬體相容有問題:請對照前面提到的最新硬體相容性列表,檢視所有硬體是否包含在該列表中。(2)有問題的裝置驅動、系統服務或記憶體衝突和中斷衝突: 如果在藍色畫面資訊中出現了驅動程式的名字,請試著在安裝模式或者故障恢復控制檯中禁用或刪除驅動程式,並禁用所有剛安裝的驅動和軟體。如果錯誤出現在系統啟動過程中,請進入安全模式,將藍色畫面資訊中所標明的檔案重新命名或者刪除。 (3)如果錯誤資訊中明確指出Win32K。sys: 很有可能是第三方遠端控制軟體造成的,需要從故障恢復控制檯中將對該軟體的服務關閉。(4)在安裝Windows後第一次重啟時出現:最大嫌疑可能時系統分割槽的磁碟空間不足或BIOS相容有問題。(5)如果是在關閉某個軟體時出現的:很有可能時軟體本省存在設計缺陷,請升級或解除安裝它。
5、0×00000023:FAT_FILE_SYSTEM 0×00000024:NTFS_FILE_SYSTEM
錯誤分析:0×00000023通常發生在讀寫FAT16或者FAT32檔案系統的系統分割槽時,而 0×00000024則是由於NTFS。sys檔案出現錯誤(這個驅動檔案的作用是容許系統讀寫使用 NTFS檔案系統的磁碟)。這兩個藍色畫面錯誤很有可能是磁碟本身存在物理損壞,或是中斷要求封包(IRP)損壞而導致的。其他原因還包括:硬碟磁碟碎片過多; 檔案讀寫操作過於頻繁,並且資料量非常達或者是由於一些磁碟映象軟體或防毒軟體引起的。
解決方案:
第一步:首先開啟命令列提示符,執行“Chkdsk /r”(注:不是CHKDISK,感覺象這個,但是)命令檢查並修復硬碟錯誤,如果報告存在懷道(Bad Track),請使用硬碟廠商提供的檢查工具進行檢查和修復。
第二步:接著禁用所有即使掃描檔案的軟體,比如:防毒軟體、防火牆或備份工具。 第三步:右擊C:winntsystem32driversfastfat。sys檔案並選擇“屬性“,檢視其版本是否與當前系統所使用的Windows版本相符。(注:如果是XP,應該是C:windowssystem32driversfastfat。sys)
第四步:安裝最新的主機板驅動程式,特別IDE驅動。如果你的光碟機、可移動儲存器也提供有驅動程式,最好將它們升級至最新版。
6、0×00000027:RDR_FILE_SYSTEM
錯誤分析:這個錯誤產生的原因很難判斷,不過Windows記憶體管理出了問題很可能會導致這個停機碼的出現。
解決方案:如果是記憶體管理的緣故,通常增加記憶體會解決問題。
7、0x0000002EATA_BUS_ERROR
錯誤分析:系統記憶體儲存器奇偶校驗產生錯誤,通常是因為有缺陷的記憶體(包括物理記憶體、二級快取或者顯示卡視訊記憶體)時裝置驅動程式訪問不存在的記憶體地址等原因引起的。另外,硬碟被病毒或者其他問題所損傷,以出現這個停機碼。
解決方案: (1)檢查病毒 。(2)使用”chkdsk /r“命令檢查所有磁碟分割槽。 (3)用Memtest86等記憶體測試軟體檢查記憶體。
(4)檢查硬體是否正確安裝,比如:是否牢固、金手指是否有汙漬。
8、0×00000035:NO_MORE_IRP_STACK_LOCATIONS
錯誤分析: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時驅動程式或某些軟體出現堆疊問題。其實這個故障的真正原因應該時驅動程式本省存在問題,或是記憶體有質量問題。
解決方案:請使用前面介紹的常規解決方案中與驅動程式和記憶體相關的方案進行排除。
9、0x0000003F:NO_MORE_SYSTEM_PTES
錯誤分析:一個與系統記憶體管理相關的錯誤,比如:由於執行了大量的輸入/輸出操作,造成記憶體管理出現問題:
有缺陷的驅動程式不正確地使用記憶體資源; 某個應用程式(比如:備份軟體)被分配了大量的核心記憶體等。
解決方案:解除安裝所有最新安裝的軟體(特別是哪些增強磁碟效能的應用程式和防毒軟體)和驅動程式。
10、0×00000044:MULTIPLE_IRP_COMPLIETE_REQUESTS
錯誤分析:通常是由硬體驅動程式引起的。
解決方案:解除安裝最近安裝的驅動程式,這個故障很少出現。不過在我的清華同方V80上出現過因為硬體問題導致的藍色畫面,Acer4741上也出現過。
解決方案 篇2
常見故障一:音效卡無聲。出現這種故障常見的原因有
1. 驅動程式預設輸出為“靜音”。單擊螢幕右下角的聲音小圖示(小嗽叭),出現音量調節滑塊,下方有“靜音”選項,單擊前邊的複選框,清除框內的對號,即可正常發音。
2. 音效卡與其它插卡有衝突。解決辦法是調整PnP卡所使用的系統資源,使各卡互不干擾。有時,開啟“裝置管理”,雖然未見黃色的驚歎號(衝突標誌),但音效卡就是不發聲,其實也是存在衝突,只是系統沒有檢查出來。
3. 安裝了Direct X後音效卡不能發聲了。說明此音效卡與Direct X相容性不好,需要更新驅動程式。
4. 一個聲道無聲。檢查音效卡到音箱的音訊線是否有斷線。
常見故障二:音效卡發出的噪音過大.出現這種故障常見的原因有:
1. 插卡不正。由於機箱製造精度不夠高、音效卡外擋板製造或安裝不良導致音效卡不能與主機板擴充套件槽緊密結合,目視可見音效卡上“金手指”與擴充套件槽簧片有錯位。這種現象在ISA卡或PCI卡上都有,屬於常見故障。一般可用鉗子校正。)
2. 有源音箱輸入接在音效卡的Speaker輸出端。對於有源音箱,應接在音效卡的Line out端,它輸出的訊號沒有經過音效卡上的功放,噪聲要小得多。有的音效卡上只有一個輸出端,是Line out還是Speaker要靠卡上的跳線決定,廠家的預設方式常是Speaker,所以要拔下音效卡調整跳線。
3. Windows自帶的驅動程式不好。在安裝音效卡驅動程式時,要選擇“廠家提供的驅動程式”而不要選“Windows預設的驅動程式”如果用“新增新硬體”的方式安裝,要選擇“從磁碟安裝”而不要從列表框中選擇。如果已經安裝了Windows自帶的驅動程式,可選“控制面板→系統→裝置管理→聲音、影片和遊戲控制器”,點中各分裝置,選“屬性→驅動程式→更改驅動程式→從磁碟安裝”。這時插入音效卡附帶的磁碟或光碟,裝入廠家提供的驅動程式。
常見故障三:音效卡無法“即插即用”
1. 儘量使用新驅動程式或替代程式。筆者曾經有一塊音效卡,在Windows 98下用原驅動盤安裝驅動程式怎麼也裝不上,只好用Creative SB16驅動程式代替,一切正常。後來升級到Windows Me,又不正常了再換用Windows 20xx(完整版)自帶的音效卡驅動程式才正常。
2. 最頭痛的問題莫過於Windows 9X下檢測到即插即用裝置卻偏偏自作主張幫你安裝驅動程式,這個驅動程式偏是不能用的,以後,每次當你刪掉重灌都會重複這個問題,並且不能用“新增新硬體”的方法解決。筆者在這裡洩露一個獨門密招:進入Win9xinfother目錄,把關於音效卡的*.inf檔案統統刪掉再重新啟動後用手動安裝,這一著百分之百靈驗,曾救活無數音效卡性命……當然,修改登錄檔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解決方案 篇3
1、別看現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但總有人能“超然物外”、我行我素,“按既定方針辦”,領導再怎麼急於出成績、見效益,那也跟我沒關係,我就這麼著了。病理分析:這種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傻、也真懶,雖說也對生活有較高的要求,知道好日子過著舒服,但就是不願意費那個勁。動腦子、花心思太累,有時間還是趁年輕多玩玩。
另一種人是裝傻,其實往往很聰明、有能力、也不乏思想,表面看是偷懶,實際上是糊弄事,讓人說深了不是、說淺了不是:您不是讓我幹活嗎,我幹了,讓幹多少幹多少,您還想怎麼著啊?可那活質量如何?咳,差不離兒得了,較什麼真兒啊,給這點錢,值當我拚命嘛!
2、假如你是第二種人,也許工作對你只是個解悶的工具,你不指望靠它掙錢,那是個人生活觀的問題,誰也無法改變你,不過您最好自覺點,自動離職最好,等著讓人開就沒什麼面子了。
前一年各種媒體近乎沒有腦子地爆炒網路經濟,導致一大批熱血青年投奔網站,似乎認定只要到了網站就離富翁不遠了。拿著少說七八千,動輒上萬的月薪,有一部分人還清醒,知道何時進、何時退。而另一部分是徹頭徹尾地暈菜了,什麼裁員哪、納指降到一美元以下呀、某大網站被迫關張呀這麼負面訊息似乎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他們依然每天昂首挺胸地去上班,跟什麼事沒有似的。
上個月到一家著名網站去玩,依舊一派歌舞昇平,外面的世界跟裡面的世界沒關係。問一個主管,你們難道不覺得危機嗎?對方像看恐龍一樣望著我,告訴我一個“真理”:到網路公司,別提什麼危機意識,我們不懂。
病理分析:其實不僅網路公司,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裡都會遇到危機,有競爭的危機,也有失業的危機。所以,咱們腦子裡要時刻崩緊這根弦,早做準備、多做準備,才不會在危機來臨之時抓瞎。
病理分析:徐琳因考不考車本的問題與老公“槓”過好幾次了。徐琳是一家雜誌社的美術編輯,不做班,即使去上班也有班車,加上一時半會兒沒有買車的計劃,徐琳一直不想考車本。她覺得用不著。而老公認為,開車是現在職業人的基本技能,就跟人必須還自己穿衣服一樣,再說,歷來就有技不壓身的古訓,同樣的機會擺在面前,誰會得越多誰勝算越大。
胡潔大本畢業,在一家公司工作,5年下來,雖然現在的工作她空手駕輕就熟地完成,但總覺有被掏空的感覺。這5年來,胡潔的日子踏踏實實,她一直覺得有個大本就夠吃一輩子的。可現在看來,似乎不是這麼回事了。
解決方案 篇4
長期以來,廣大中小企業因其資產規模小、經營記錄差、內部控制弱、融資經驗少等諸多原因,整體融資能力較差。主流融資體系是以國有企業及大型企業為主要物件設計執行的,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特別是貸款難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
實踐中,中小企業融資具有透明度低,資信度不高,用於抵押、質押的財產存在一定的瑕疵,資金需求量少、急、頻等特點;而銀行相對門檻較高,融資手段變通性差,難以直接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為幫助廣大中小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實現快速發展、做強做大,德信公司採用創新的融資模式,整合各方面社會資源,為中小企業度身定做了個性化、系統化的融資解決方案,加快融資進度,顯著降低了融資門檻,提高了融資成功率。
融資模式簡介:
· 融資主體:從事合法生產經營的中小民營企業,或該企業的法人代表、股東及高管個人,以及個體工商戶的業主個人(以製造業為主,不排除服務業)。
· 融資用途:用於中小企業或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流動資金需求及其他合理的資金用途。
· 融資金額:企業融資金額一般在200—1000萬元(企業資產/經營規模大,則融資金額可以進一步增加);若以個人為融資主體,則每個人申請金額一般在100萬—800萬之間,每家企業申請人不超過3人。
· 擔保措施:由銀行認可的專業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具體由德信公司負責安排落實)。
· 反擔保措施(即融資主體為擔保公司提供的反擔保):
不動產抵押——主要是指由於產權不清晰或沒有產權證、銀行難以認可的物業等。
動產質押 ——主要是指車輛、裝置等。
股權質押 ——主要是指融資企業的股權(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權難以得到中立第三方的有效監管,故銀行一般不接受公司股權作為擔保措施,但擔保公司可以接受)。
· 貸款期限:1—3年。
· 還款安排:銀行利息的收取是按月或按季的,本金的償還可以按月等額償還,或在融資到位後半年/一年後開始按月償還,具體的還款方式要根據融資主體的實力、融資用途、還款來源以及貸款銀行的意向為準,協商確定。
解決方案 篇5
主要問題
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人類與機械裝置和諧共存的世界。機械運動就會產生摩擦,而摩擦就會導致磨損。磨損、腐蝕、疲勞是機械裝置失效的三種主要形式,長期磨損得不到“醫治”,帶來的後果是失效、斷裂、爆炸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巨大。全世界能量產出的1/3到1/2被摩擦所消耗,在為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所開展的各項人類生產活動中,大約70%集中在節約能源和提高裝置運轉的可靠性方面。在美國因摩擦磨損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20xx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摩擦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元。
解決方案
各種用潤滑油或潤滑脂潤滑的,帶有摩擦副的,能產生摩擦剪下力的滾動摩擦、滑動摩擦和齧合摩擦的裝置均可以應用不同種類的乾承機械磨損修復產品。可對裝置進行不解體、不停機動態中自動修復磨損,可獲得與摩擦副的最佳配合間隙。降低潤滑係數,一個數量級。修復後在磨損表面形成陶瓷合金層,高硬度、耐高溫、耐腐蝕延長裝置使用壽命,減少振動、降低工作溫度。根據不同裝置,應用改性產品後可以實現節能6%左右。延長潤滑油(脂)使用壽命1-3倍。大量節約裝置維修時間,節約維修人工費、材料費、誤工費、裝置檢修產生的直接停工損失等寶貴社會資源。大幅降低裝置維護成本。
解決方案 篇6
德性(sittlichkeit)是康德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其著作中,康德並沒有像對其他重要概念那樣,直接地作出一個清晰的正面的定義。在不同的語境中,康德強調了它的不同方面;它是至善的第一要素,是被道德法則所決定的意志,是幸福的配享之條件,等等。但其具體內涵雖然被領會,但卻未被澄清,而後者是康德批判哲學所一貫要求的。本文將深入考察德性及其相關概念的具體含義與細微區別,並揭示康德德性概念的兩層含義,及其與康德道德哲學的整體結構(規範倫理學與德性動力學)的對應關係。
一、德性(Sittlichkeit)與德行(Tugend)
闡述康德的德性概念時,有兩個相似的概念必須小心地加以區分:一是德性,一是德行。在漢語的語境中,這兩個概念並沒有認真地區分,它們的關係太密切了,兩者的發音也基本相同。苗力田先生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之序言《德性就是力量》中,就把引用的兩句康德的名言“德性是戰鬥的道德意向(Tugend,d.i.moralische Gesinnung imKampfe.)”中之Tugend就被翻譯成“德性”,當然,由於這對概念之間的密切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完全可以互用,也並未對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論造成大的障礙。
康德的這兩個概念是有著細微區別的,德行(Tugend)指是“戰鬥中的道德意向”,或者簡單地說,“一種道德力量”,它是在具體的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可以被觀察到的東西。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也頻頻提及德行概念,除了在論及斯多亞派與伊壁鳩魯派的德行概念時,作出了一個類似定義的表述:“使人類有責任遵守道德律的那種意向就是:出於義務,而不是出於自願的好感,也不是出於哪怕不用命令而自發樂意地從事的努力,而遵守道德律,而人一向都能夠處於其中的那種道德狀態就是德行,也就是在奮鬥中的道德意向,而不是自以為具有了意志意向的某種完全的純潔性時的神聖性。”這一論述對“德行”概念從多方面進行了規定:出於義務而遵守道德律,在抗拒感性誘惑與逼迫的奮鬥中的道德意向,就是“德行”;“德行”與“神聖性”是相對的概念。它還規定了德行作為“奮鬥中的道德意向”,包含著“出於義務而遵守道德律”與抗拒感性的誘惑與逼迫兩層含義。在另一個相關論述中,這兩層含義以更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
Tugend ist die St?rke der Maxime des menschenin Befolgung seiner Pflicht.
“德性就是人在遵循自己的義務時的準則的力量。……,它不就單是一種自我強制(因為那樣的話,一種自然偏好就可能力圖強制另一種自然偏好),而且是一種依據一個內在自由原則,因而透過義務的純然表象依據義務的形式法則的強制”。從漢德對照我們可以看到,現行漢譯並未嚴格遵守德語在“德行”與“德性”之間的區分,有時會將Tugend翻譯為“德性”而非“德性”。因此,為了論述中的統一性,本文以德語的概念為準,這兩個概念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如康德所說:“德語有幸擁有一些不使這些差別遭到忽視的表達方式”;在這兩個概念中,這一優點就體現出來;在這一經典論述中,“德行”(Tugend)概念所包含的兩層含義非常清晰地表達出來:(遵守出自義務的)準則與力量。
與此相似,對“德性”的論述中也可以分析出兩個要素。在很多時候,“德性”概念是與“法則”概念一起論述的,如:德性法則;最接近於對德性作出定義的論述是:“人類(按照我們的一切洞見也包括任何有理性的被造物)所立足的德性層次就是對道德律的敬重。”該論述包含了兩個要素:道德律與敬重,而人類所立足的“德性”層次就是“對道德律的敬重”,並使道德律排除其他的經驗性根據,獨自成為意志的動因(Bewegungsgrund)。
這樣,我們就可以澄清兩個重要概念的具體的內涵了。德行概念包含著兩個要點:準則與力量,意味著“出於義務而遵守道德律”與抗拒感性的誘惑與逼迫(奮鬥),它是道德法則支配下的行動,因而“德行”一詞是非常恰當的;“德性”則包含道德律與敬重兩個要點,意味著把握理性中的法則並因敬重而使法則成為意志的唯一動因,因而德性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精神品質(對道德法則的認識與敬重),卻並不一定能付諸行動;因而,這兩個概念的的關係是:“德性”是決定了意志是否是善良的意志的唯一因素,並決定一個行為是否可稱之為“德行”。從道德心理學的過程來分析,對法則的認識及對法則的敬重使法則單獨地成為意志的動因,此階段主要包含“德性”的要素;從遵循法則的準則出發,奮力(奮鬥,Kampf)地排斥感性因素的誘惑與逼迫,出乎道德法則而行動,主要包含著“德行”的要素。因此德性在前,德行在後;德性是內在的,德行是外在的;德性是動因(與動機),德行是行為;有“德性”者傾向於有“德行”,但不必然有“德行”,有“德行”者如其行為配稱之為“德行”而非偶然的僅僅是合法行為的話,其行為中背後必有“德性”;借用一對中國道家哲學的概念來理解,“德性”是“道”,而“德行”是“德”。
康德強調“德行”概念的作為行動的特徵,是有據可尋的:“對一個純粹實踐理性的這種能力的意識如何能夠透過行動(德行)而產生出戰勝自己的愛好的意識,……,這樣就產生了對自己的狀態的一種消極的愉悅,即滿足,它在其根源上就是對自己人格的滿足。”在這一論述中,行動即德行,表明了德行概念所強調的行動意義;而且康德還強調了,這種對自己的狀態的“消極的愉悅”,必須要在“行動(德性)而產生出戰勝自己的愛好的意識”,才能夠獲得,如俗語所說:德行就是自身的回報。如果說這裡只強調的德行的行動意義,那麼在另一處,康德更為明確地將兩個概念區分開來,“道德律是神聖的,並要求德性的神聖性,雖然人所能夠達到的一切首先完善性永遠只是德行,即出於對法則的敬重的合乎法則的意向,因而是對於違禁、至少是不正派、亦即在遵守法則上混雜進許多不純正的(非道德的)動因這樣一種不斷的偏好的意識,”,因此,德性與德行的細微的區別更清楚地顯現出來:前者指的是對純粹德性法則的完全符合,它要求“神聖性”;而後者則是在與自己的偏離德性法則的其他動因作鬥爭中展現出來的行動,但它始終“只是德行”;德性強調的是它作為的意向的方面,而德行強調的是它作為行動(Tat)的方面。
但是,儘管有這樣的細微差別,在大部分語境中,如果用德性概念翻譯Tugend在理解上不會構成障礙,因為真正的Tugend背後總是會有Sittlich-keit作為它的基礎的;相反則不然,Sittlichkeit作為對法則的認知與敬重可能一直使意志保持為善良意志,但並不一定都能付諸感性現實,成為德性行動(德行),雖然在敬重中隱藏著激勵人們為著遵循出乎義務的準則而進行鬥爭的那個力量,但它仍然不應被翻譯為“德行”。
二、德性理論的兩個層次:法則(規範)與動機
如上所述,透過對德性與德行這兩個具有親緣關係的概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一些共同特徵。“德行”與“德性”均包含一個實際上非常相似的要素:“出乎義務的準則”與“道德法則”;兩者包含的另兩個相似要素雖然有不同之處,卻有著潛在的密切聯絡:力量與敬重,前者是在奮力遵循自己的合乎義務的準則時體現出來的力量,後者是在面對道德法則時產生的情感。道德哲學中存在一個雖然很少明確提出但卻非常關鍵的問題:遵循義務的力量從哪裡來,為什麼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即使同一個人,也是有時遵守,有時違反?正是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絡,潛藏著解決這一德性動力學問題的某種線索。
以上的分析所得出的兩個要素對我們深入分析道德哲學的根本問題有深刻的啟發:法則(或出乎義務的準則)與力量(或者
敬重的情感),它們分別對應了道德哲學的兩個重要問題:知識與行動。傳統中國哲學思想把目光聚集在道德問題上,貢獻了許多重要的概念與學說。對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來說,具有參考意義的是傳統的“知行學說”。中國哲學提出了關於知行問題許多重要的思想,如“知行合一”,“行可兼知”,“知難行易”,等等;這裡不準備討論這些學說的具體問題,僅僅是注意這一對概念的提法給人帶來的啟示。
“知與行”這一提法建立在把道德問題區分為兩個層次的基礎之上:知識問題與行為問題,換句話說,是認識問題與動力問題;知識問題要回答的是:我應該做什麼;行為問題要回答的是動力問題:為什麼我要做那些應該做的?在日常的道德經驗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辨別出這兩個層次: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其次要有動力推動我們去做出正確的行為。倫理學通常只討論前一個問題,很少關注後一問題,事實上僅僅第一個問題的解決通常是無力的,因為人們會在心中問道: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可我為什麼要去做它呢?事實情況是:我們常常不去做那些我知道應該做的事情,相反,常常做那些我知道不應該做的;以致於人們諷刺道德說教者說:要按照我說的方式去行動,不要按照我做的方式去行動。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很少會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對自己的道德形象是不利的:人們通常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是由於無知才犯下了錯誤,這樣稍微可原諒一些,尤其是在漢語文化中,這種觀念影響更加深刻,如:不知者不罪,無知者無畏;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通常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在選擇了錯誤的做法的時候,實際上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當然,德性動力學的問題之被掩蓋,還有其他的更深刻的原因。在各文明民族的古典時代,人們對人性尚有天真的認識,懷有普遍的信心與希望。睿智的蘇格拉底,也認為只要人們知道了什麼是正確的,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這樣做,因為無人有意為惡;“美德就是知識”,明瞭善惡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行善,然而動力從何而來?蘇格拉底老人並沒有解釋清楚這一問題,也許是他體驗到的對義務的“敬重”如此之有力量,以致於他認為道德動力根本不是個問題。不論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還是斯多亞派與伊壁鳩魯派,都未曾有深度地指出人性中惡的可能性及其對於道德生活的決定性意義,他們天真地認為,道德與幸福本質上是統一的,人們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踐行德性的。
基督教發源於一個歷經苦難的民族,併成就於羅馬世界之下層民眾之選擇,對人性所稟有的惡與人世的苦難有著深刻的認識:幸福與德性(在此世)非但不統一,反而實際上是極端對立的,因而“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聖經·新約·馬太福音》19章。但德行與幸福在宗教中的另一種統一,虔誠的有德之人(義人)會在天國獲得永福,這意味著幸福可能以另一方式成為德行的獎賞,而德行,作為獲得幸福的手段,與幸福這一目的達到統一;此世的拒絕幸福,為的是天堂的永福;因此,基督教道德學說以這種方式解決了德性的動力問題:踐行德行,因為永福作為獎賞;幸福作為感性的他律的動機被偷運進信仰與德行之中,使得信仰與德性本身變得不再純潔,失去了自身的獨立的價值。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後的人文主義與經驗主義卻又站在另一個極端的立場之上去了,他們像徹底的伊壁鳩魯主義者,聲稱幸福就是道德的目的與標準,甚至快樂就是幸福,創造更多快樂總量的行為就是更道德的行為,併為此創造了計算快樂的種種方法(如哈奇遜)。雖然這種立場是可以理解的,是對中世紀的基督教敵視幸福壓抑人性的反動,但它仍然沒有能夠真正解決何為道德以及道德與幸福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