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中國寫菜的詩歌

中國寫菜的詩歌

中國寫菜的詩歌

  “誰能斗酒博西涼,但愛齋廚法豉香”,寫的這是宋代詩豪蘇東坡讚美豆豉風味香美的詩句,“油炸肉燉皆可口,也喜素食也喜葷。”這是詩篇土豆歌中讚美土豆風味的詩句,“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這些詩吟詠的物件、內容儘管不同,卻都表現人們對這些珍饌的喜愛,給留下的印象深刻。菜產生了詩,詩使菜插上了飛翔的翅膀。這種錦上添花的關係,反映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查閱我國的飲食方面的詩歌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飲食文化魅力還不僅在於詩歌概括性的描述,更在於詩歌細緻全方位的歌詠。

  歌詠菜的“色”

  古今中外,飯菜講求色、香、味俱佳,而色是放在首位的。這裡的“色”指食物的色彩和色澤,也可以說是“品相”或“賣相”。好的賣相能直接引起人的食慾,孔子《論語·鄉黨》中提出“色惡不食”飲食標準。這就是要求菜餚的顏色須純正、新鮮、好看、搭配協調,符合人們的飲食要求和普遍的欣賞習慣。明代的名菜“水母膾”,即今天的“冷拌海蟄”,因其晶瑩剔透的亮麗特點,讓詩人謝宗可大加讚頌:“海氣凍凝紅玉脆,天風寒潔紫雲腥。”如果說謝宗的詩只是揭示其“紅玉”、“紫雲”的色的表象特點;而宋代林龍發描繪名菜“撥霞供”的詩句“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則將翻騰的湯水比作波濤洶湧的“晴江雪”,把粉紅色的兔肉喻作“晚霞”的餘輝,更具有動態的情狀,無疑蘊含著色的神韻。

  讚揚菜的“香”

  一款菜的香氣四溢不僅能刺激人的食慾,而且能引起人的`情感衝動和思維聯想。聽福建人介紹,福建名菜“佛跳牆”,用魚翅、鮑魚、海參、魚肚、豬肚等和雞、鴨蒸燒、煨制而成,其菜各味相融,味中有味,香味濃郁。壇啟之時滿屋香味四溢飄蕩,使當時的秀才們拍手稱奇,趁酒酣耳熱之際吟詩作賦:“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真正在嗅覺上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和無限遐思。查閱歷史詩句會發現,明代李流芳對名菜“西湖蓴菜湯”感嘆道:“玻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紛錯生馨香。出盤四座已嘆息,舉箸不敢爭先嚐。”這更使香味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試想:望著“碧玉光”,聞著特別的“馨香”,嘆息之中不想“舉箸”,這隻有沉浸在如此香的氛圍中才能擁有的不經意的舉動,誰還不想多多忘情一回?

  稱頌菜的“味”

  菜餚要好看、好聞,更要好吃,滋味之美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味道體現菜的本質特徵,人們只有透過品嚐之後,才能獲得心理快感。有的菜本味獨特,宋代的杭州名菜“清蒸鰣魚”就引來蘇東坡贊曰:“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有的菜“五味”變幻無窮,同時代的“東坡羹”(薺糝)又讓陸游讚不絕口:“薺糝芳甘妙絕倫,啜米恍若在峨嵋。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異味頗思修淨供,秘方當惜授廚人。午窗自撫彭亨腹,好住煙村莫厭貧。”是啊!這道羹比天下有名的蓴菜羹、牛乳酥還要好吃,其“味外之味”一定如老子所說:“令人口爽”。

  感嘆菜的“形”

  菜餚的直觀形態美,使一種單純的滿足人們口腹的食物,升格為更高美學價值的審美物件。廈門南普陀寺素菜館的名菜“半月沉江”,系用麵筋、香菇、冬筍、當歸等原料烹製而成。當年郭沫若遊寺後進餐,見此菜造型奇特優美,似半輪明月沉於江底,便揮毫寫下“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的詩句。如果靜態造型是一種美,而另一種“氣韻生動”之美更使人難以忘懷。“汆西施舌”是清代福建和浙江地區名菜。所謂“西施舌”是生活在近海泥沙中的一種名貴軟體海蚌,因其形似人舌,肉質細嫩,味極鮮美,故人們形容它為“西施舌”。這讓錢塘陸養和大加喟嘆:“碧海波搖冰作骨,瓊筵夏賞滑流匙”,也讓食者真正體會“此是佳人玉雪肌”的楚楚韻致。

  誇獎菜的“質”,菜的質之美表現為松、軟、脆、嫩、酥、滑、爽等,而且綜合了色、香、味、形的因素,使口感產生奇妙的複合體驗。楊靜亭讚美名菜“東坡肉”雲:“原來肉制貴微火,火到東坡膩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見,啖時舉箸爛方知。”這恰是一種肥而不膩、肉質酥爛的口感體驗的結果,上文提及的“西湖蓴菜湯’,在方岳筆下則是:“紫蓴共煮香涎滑,吐出新詩字字秋。”可見,蓴菜的脆嫩、滑爽竟也能催生新詩,又是質之美的另一種表現。

  頌揚菜的“意”

  講究意趣使菜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也給飲食者產生更多想象和情感共鳴的空間,宋代林洪誇讚當時名菜“蓮房魚包”曰:“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湧入蓮花房的鱖魚去幹什麼?原來去西王母蓮花池可以化成龍。那麼食到如此清香味鮮的佳餚,不也可以成仙了麼!其情趣不言自明。上海松江最著名的“四鰓鱸魚湯”讓宋代楊誠齋賞心悅目:“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春風已有真風味,想得秋風更迥然。”品嚐到鱸魚的細嫩、鮮美無比的滋味時,感到春風也變成一種風味,聯想到秋風中的鱸魚之味,讓人思緒飛揚得更遠。真正體現意境“情以物興”“神與物遊”的超然感受。

  另外,一些詠歎名菜的詩,有的從原料著眼,如“金針銀魚”就有“銀縷寸肌遊嫩白,丹砂雙眼漾鮮紅”;有的側重吃法,如“北京烤肉”就有“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有的勾起人們對菜的回味,如鎮江“水晶餚肉”就有“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江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有的以菜象徵吉祥和幸福之意,如“蟠龍菜”就有“滿座賓客呼上菜,裝成卷切號蟠龍。”;更有不惜為美味珍饈而捨命的,如“烹河豚”就有貢奎的“荻芽清軟葺姜松,腴腹披香玉乳同。直死端為知味者,平生珍重雪堂翁。”……

  詩歌和名菜,是虛與實的組合,是高雅與平凡的統一,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處亮麗的風景,使中國飲食文化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