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初步學會加、減法的估算,並透過交流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2、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些乒乓球大約有多少個?學生猜測。如果這些乒乓球大約有40個,誰想再來猜一猜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學生繼續猜測。

  2、說說下面的數各接近哪個整十數?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嘗試估算

  課件出示:星期天,老師準備買這些生活用品: 熱水瓶:28元 燒水壺:45元 水杯:24元請幫老師估計一下,帶100元錢買這三種物品夠嗎?先獨立思考,再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組內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估算方法。

  4、集體驗證。 同學們透過估算得出老師帶100元買這3種物品夠了,那麼這三種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錢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估算的方法幫老師解決了買東西的問題,真是謝謝你們了!其實,估算很簡單,只要把一個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進行大約計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這樣利用估算來解決的問題回經常碰到。

  三、應用估算

  1、秋天到了,陽光小學二年級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組織秋遊活動,瞧,瞧,他們已經排著整齊的隊伍準備出發了!

  課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圖上還有一輛限乘30人的汽車。 (1)透過看圖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估算這兩班大約一共有多少人?

  (3)學生估算

  (4)反饋。得出這兩個班大約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們要乘車去秋遊,根據你們的估算結果,你認為他們應該租幾輛汽車?

  (6)小組討論。

  (7)彙報討論結果。

  2、對號上車課件出示:開過來2輛客車,1號車上寫著“得數大於80”,2號車上寫著“得數小於80”。同學們紛紛排隊上車,有幾個同學手裡分別拿著車票,車票上寫著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數大於80的上1號客車,得數小於80的上2號客車,你能幫他們估算一下,讓他們對號上車嗎?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給小組同學說一說。學生彙報。

  3、 第31頁的“做一做”。

  4、第32頁的第二題。(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筆,媽媽又給他買了12枝,他現在的彩筆數量是一個不確定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以後同學們就可以用估算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餘數的除法。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同學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例項,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我主要透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同學來感受“餘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說一說,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同學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透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說明各區域性的意義。我認為這區域性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透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透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透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同學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學地位: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能熟練地用2—5的乘法口訣計算,並且在本單元的《做家務》、《需要幾個輪子》、《可愛的小青蛙》等課中,已初步接觸了乘法口訣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情境,逐步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3)體會口訣的優越性。

  2,過程與方法

  (1) 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

  (2) 運用口訣解決數學問題,熟練掌握口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關鍵:

  透過小組合作和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目標。

  教學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有關特點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基礎和接受能力;充分發揮學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原則;本節課特採用了講解法、談話法、實驗法、激趣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體現“精講、善導、激趣、引思”的課堂教學“八字”要求;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指導思想。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教學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能力,本節課準備指導學生學會在小組合作中,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為實現教學目標,最佳化課堂結構,落實素質教育;根據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與學生共同完成幾個繞口令

  一張桌子,四條腿;兩張桌子,八條腿;……

  師:其實這是應用了?生:4的口訣。

  一雙筷子,有兩根;兩雙筷子,有四根;……

  師:這是應用了?生:2的口訣。

  一隻手,五根手指;兩隻手,十根手指;……

  師:這是應用了?生:5的口訣。

  (二)自然過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很多地方都能應用到這些乘法口訣。你看,動物學校開學了,學習一天後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家,瞧!他們在回家路上多高興!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並板書:回家路上。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一)問題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麼?

  1。分組討論

  2。小組代表彙報

  在這個環節中為了後面的提問題做鋪墊,故要引導學生說出:在回家路上,我們看到了河裡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隻小動物……

  (二)問題二:根據你們觀察到的內容提出與乘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小組合作:1人提問,1人回答,1人記錄。

  2,小組彙報展示。

  3,師板書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隻小鳥?3X5=15(只)

  河裡有多少條魚?3X4=12(條)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師出示口算卡片(開小火車的形勢)

  2。看圖填空。(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說出“我為什麼這樣列式。”

  3。遊戲:搶凳子。

  三輪,共六人參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獲勝,派發小禮品。

  準備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貼好數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 3X4= 4X6= 3X8= 3X6= 2X9=

  音樂起第一次撤掉數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數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獲勝!

  後師引導學生總結:同學們?在遊戲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設計這個遊戲的小秘密?生:有兩道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補充:在乘法口訣表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口訣不同,但結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積是一樣的口訣。我們在後面還要繼續學習。

  四、談談收穫,總結評價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裡,大家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之餘,你又有什麼收穫呢?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本課的總結采用了引導回憶歸納的方法,這樣總結,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一、 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 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 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徵,並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體、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 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並非是由客觀物件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於物件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協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透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透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 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透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複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麼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後,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於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麼?由於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麼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②它有什麼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覆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小學幾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透過對圖形的特徵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 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 色 綠 色 橙 色 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麼是三角形嗎?由於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並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透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透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 ) ( ) ( )

  2、 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學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後,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於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透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並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麼特徵呢?”然後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徵(板書),再透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影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 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

  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透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列舉,或者不必要列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列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並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後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後讓小組彙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透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後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後再透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徵的名字。最後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透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後透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透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麼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麼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透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並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後,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並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鍊。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路,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歡迎批評指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稿的題目是《倍的意義》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乘法口訣後出現的。引導學生用畫圓圈圖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重 點 :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看: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 。

  難 點 :在理解倍的意義基礎上,掌握求一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練習本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採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透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課創設情境奇花島探迷,先複習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推進學習自動生成知識: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 切入舉偶,談話匯入

  二、 對話平臺

  溫故知新

  原來老爺爺在給他做介紹呢:“我今年種了牡丹花和蘭花(隨機操作課件:牡丹花為1個2,)誰能來說說蘭花是(4)個(2)。”

  生回答。

  師:“表現得好,(多媒體)送你們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嗎?”“再來一枝。”

  你看到了什麼?數數果實有幾個,花朵有幾朵?

  “誰會再來說一說這句話?”

  (多媒體)師: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機,萬物復甦,老爺爺想把奇花島打扮得更加美麗,他想在南邊的坡上種上一些花。看,爺爺把坑都挖好了。

  師:大家看看爺爺挖的兩排坑數有什麼關係呢?

  誰再來說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幾倍?

  師:你知道為什麼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二倍嗎?

  生反饋。

  師:看看大家的勞動成果吧!(多媒體)操作課件以示獎勵和讚賞。

  師說:如果老爺爺在第2排再挖3個坑,現在的你們還能發現什麼“倍”的關係嗎?

  生思考,反饋: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

  師:你說得真棒!可你知道為什麼說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嗎?

  師:想知道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個數的幾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個數裡有幾個第一排的個數。

  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真的精彩!我提議,大家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學

  師:3個題目都沒有難倒大家,爺爺十分高興,他要邀請大家到他的後花園去玩玩。

  師:喲!爺爺後花園門口就有兩種漂亮的花。嘿,這邊牆上還有兩行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喇叭花2朵,白玉蘭12朵)

  師:過去我們都用O來表示物體,今天我們用一個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蘭花:OO OO OO OO OO OO

  請大家拿出練習本來畫一畫吧!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繪畫,老師巡視。

  生反饋繪畫過程和想法。

  師:如果現在請你來圈一圈,你認為應該幾個圈一圈?

  師:好,動手圈一圈吧

  把你發現的說給大家聽聽吧!

  你能試著寫出算式嗎?

  生反饋

  師:倍不是單位名稱,不能帶作單位。師小結並板書: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

  齊讀

  師:今天同學們的收穫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島上獲得了一個關於求誰是誰的幾倍的秘密方法。學了這麼久,大家想不想玩一個刺激的。現在老師要來給大家變一個魔術,好嗎?

  學中做

  (操作多媒體:)擺花

  老師在第一排擺上2朵花,在第2排擺上2個2朵,請大家說第2排花的朵數是第一排的幾倍並且說出算式。

  老師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擺上12朵,學生說倍數以及算式。

  第一排擺上3朵,如果我想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2倍,我該怎麼擺?

  大家看看這兩排花下面還有3行字,大家齊讀題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數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數有這樣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說給周圍的同學聽聽。

  反饋。齊讀。

  玩中樂

  師:美景欣賞夠了,我們來做個拍倍數的遊戲好嗎?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說:老師拍的次數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說倍數,說算式。

  生生互動。

  做中得(多媒體幻燈)

  1、書中練習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島課件,切換到幻燈課件。

  3、填空:

  4、課件出示主題圖:再過兩個多月就要到元旦節了,咱們校長和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過得有意義和快樂,決定在那天進行一場文藝演出,瞧!這就是同學們在彩排節目的現場。

  咱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讀一讀吧。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寫算式,說想法。

  小結:我們在這節課中學會了什麼?

  三、 活動延伸,知識應用與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再估一估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幾倍。

  這裡有一封信,是我們剛才離開奇花島的時候老爺爺悄悄給我的,他告訴我考驗完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記著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大家想聽聽老爺爺都給我們寫什麼了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見解和認識,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第三課《分糖果》。

  教材分析:

  《分糖果》一課是本單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是在學生經歷小數目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大數目的平均分,使學生感受到分步進行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性。透過這樣幾個活動,繼續積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為下節課認識除法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過程與能力: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情感與態度: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教學難點: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最佳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以嘗試探究為主導,採取因材施教及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性等策略,並應用實物投影,掛圖,小棒,圓片,記錄表,豆子等教學手段,確定了自主學習、同桌互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還要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參與。本課在理解教材意圖基礎上,創設學生身邊的“給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從中引出課題,並提出問題“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想一想怎麼解決,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根據經驗,學生想到用學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生動手操作。為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列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隨機示範引領學生在表格上記錄分的過程。

  學生出現了四、五種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這都在老師的預料之中的。從中,學生體會到了分法的多樣性和結果的一致性。對於一次分完的,教師及時追問,是碰巧還是想到了什麼好方法,表揚學生髮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能應用口訣幫助平均分。接著引導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多數學生都喜歡第3種,也有孩子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沒有強求孩子,以“那你們能用所喜歡的辦法,再分一次數目更大些的東西嗎?”引出下一個活動。

  三、拓展活動,鞏固提升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小朋友,由於數目更大,又要求透過小組活動完成,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挑戰性的。學生在“分糖果”活動中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說一說,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引導學生分工後動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後,教師將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數的多少倒序呈現,讓學生在交流中評價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這裡重點請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組說一說,體會10根10根地分,便於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後面繼續分。

  預設之外出現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透過追問,學生髮現原來也是先用10試試,再次調整後每人分12根的。最後處理6人小組的,是把10調小後,每人分8根。透過操作和交流,學生獲得“試商”初步經驗。

  接著給學生一個反思、調整的機會。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麼分?實踐證明,學生透過反思,優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後,教師不忘追問:還剩下2根,怎麼不分了?再次體會平均分也會有剩餘,並且餘數小於份數。

  四、數學遊戲,活動延續。

  分豆子游戲的目的在於調動學生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活動。自讀規則後,師與一生合作,提供示範。學生遊戲,興趣很濃。由於時間關係,預設的改變遊戲規則的嘗試沒有進行,延伸到課後。

  五、總結收穫,課外延伸。

  先讓學生談收穫與不足,思維得到梳理。根據學生建議佈置作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根據教學效果設計作業。

  評價分析: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遵循教材編寫安排,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全體參與,親身經歷,動手操作,這是大家設計此課的共同特點。但是,我的創新之處是更重視學生活動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動後的評價與反思,重再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要保證每個活動展開和落實,可能會從時間上略顯匆忙。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以及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 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裡,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看望老人這樣一個情境,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瞭解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和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進一步鞏固看圖辨認方向的知識。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方向與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地說出來去某個地方所走的路線,能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進行學習。

  3、養成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學會看簡單地圖上的路線圖。

  教學難點: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思考與人合作交流的空間,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知識。

  三、說教學手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了具體的生活情景,設計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創設: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陽節這天,小紅、小明和小剛三個好朋友約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書:看望老人)但三個小夥伴不認識路,他們手中只有一副地圖,這可難住了三個小夥伴。大家能幫幫他們嗎?老師把三個小夥伴去敬老院的路線圖帶來了。(課件出示主題圖)看看你能從圖中看懂什麼?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路線圖,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滲透傳統美德的教育)

  (二)、探索新知:

  1、觀察路線圖,學會從中獲取資訊。

  說一說,在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你知道圖上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那些數又表示什麼?圖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麼呢?

  (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路線圖,知道從圖上獲取資訊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解決問題:

  小紅現在要去敬老院,她應該怎樣走?敬老院與郵局都在小紅家的西邊,怎麼區分敬老院與郵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嗎?

  請你說一說小明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剛呢?

  你知道誰家離敬老院最近?誰家離敬老院最遠?為什麼?

  如果三個小朋友看望老人後,他們怎麼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本環節採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而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使學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距離才能確定位置。)

  三個小夥伴回到家後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剛要去郵局,小紅和小明要去書店,他們又應該怎樣走呢?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資源進行變式練習,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三)、鞏固練習:

  1、幫三個小夥伴解決了問題,現在我們再幫城建局的叔叔們一個忙好嗎?

  在商場的東面60米的地方建一個遊樂場,請用三角符號標出她的位置。在商場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個停車場,請用圓形標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設計師,你還想建什麼?建在什麼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本環節在課本原有練習的基礎上,設計了變式練習,意在啟用學生創新的火花,在邊標邊說中鞏固、強化,使創新思維得到提高。)

  2、有一天,三個小動物聽說一個地方藏有寶貝,它們決定去尋寶,誰能說一說它們的尋寶路線,並算一算誰家離的最近?(參看課本的尋寶圖)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給4只小動物送信,你能說說它的送信線路嗎?送完信後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幾條路線?走哪條最近?

  (這兩個練習採用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習的興趣,再透過討論交流的方式,提高學生語言表述能力,進一步增強辨別方向的能力。)

  4、放學了,從咱們教室到學校門口應怎樣走?再說一說自己放學回家的路線。

  (練習緊密聯絡生活,活動性強,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四)、課後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自己在本節課的表現怎麼樣?你還想說些什麼?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本節課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學生帶入一個生活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做到學以致用,體現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

  五、說板書設計:

  看望老人

  小紅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剛向---走----米,在向---走----米到敬老院。

  (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分散難點,我設計了上面的板書,以適當的空位引導學生有話可說、說準確的話,體現了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與距離確定的相對位置。這樣的板書集目的性、針對性、概括性、條理性於一體,書之有用,書之有據,書之有條,書之有度。)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9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夠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夠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為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

  反思: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透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為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

  說課內容:

  說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數和百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教學,可為萬以內的寫數、比大小、四則計算和萬以上的讀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是因為:(1)學會了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鞏固加深對計數單位千和萬的認識,而且能為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和讀寫算盤上萬以內數打下基礎。(2)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滿足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為學習萬以數四則計算創造條件,也能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讀寫打下基礎。

  課本編排了2道準備題,2道例題和6道習題。準備題主要複習計數單位及相鄰單位間的十進關係。例4透過計數器講數的組成,由於讀數就是把數的組成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這也是讀數的基礎。例5是透過數中間不帶0,中間帶0,未尾帶0,中間未尾都帶0等7個數。講怎樣讀數,並概括出讀數的4條方法。試一試中的4個數,包括了讀萬以內數的各種情況,練一練中的第2、3、5題主要練習正確理解數位和位數,第1、4題是把數的組成和讀數結合起來練,第6題主要練習讀實際資料。

  說本節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讀數,難點是帶0的數的讀法,因為0在讀寫中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讀數時,0在數中間要讀,但不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而0在數的末尾都不讀。關鍵是讀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能正確地讀萬以內的數,包括一萬。

  2、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理解數位意義,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和千,鞏固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3、透過具體資料的讀數,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程式設計:

  (一)準備練習:

  1、十里面有()個一,一百里面有()個十,

  ()個一百是一千,()個一千是一萬。

  2、我們學過哪些計數單位?

  意圖:新課前充分複習舊知,能喚起回顧,引起舊知表象再現,為新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4

  (1)在計數器上拔364,問:它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

  (2)在計數器上拔4356,問:它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

  意圖:利用數的組成,引出數位表,利用數位順序,為讀數奠定堅實的基礎。例4的教學主要是藉助計數器,以突出數位的作用,為讀數做好準備。

  2、教學例5。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數位順序表,分層教學,分三層次,中間帶0讀法,末尾帶0讀法,中間和末尾都帶0的讀法。

  (1)請同學們自編幾個有0的三位數的四位數。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請學生分類(按0擺放的不同位置來分並說說分類的現由)

  分3類:中間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間末尾都是0:5080

  意圖:這種分類練習既有趣味性,又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下面學習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數也就不同的含義。

  (3)讀中間帶0的數。

  請一生讀一讀中間帶0的數,強調:如3013008為什麼301中間有一個0,3008中間有兩個0,他們都讀一個零呢?

  請學生概括出:數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一個零。

  試著寫幾個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的三、四位數。

  (4)讀末尾帶0的數,強調:如100007303800

  為什麼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找出草稿紙上這種型別的

  數。

  (5)掌握中間或末尾帶0的讀數方法。

  (6)透過讀數找出讀數的方法。數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一個零,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7)試讀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結合讀數的方法:看題、討論、回答。

  A、萬以內數的讀法,從()位起,按照數位順序讀。

  B、千位是幾就讀(),百位上是幾就讀(),十位上是幾就讀(),個位上是幾就讀()。

  C、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

  意圖:這樣安排遷移自然,層層深入,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出讀數法則,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明白不但怎麼讀,而且明白為什麼這樣讀,在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過程中還要絲絲入扣,學生積極性就高,參與意識就強。

  (三)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學到的?再次鞏固讀法。

  (四)鞏固練習:

  1、說出計數器上的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並讀出來。

  例:372120439300強調若數位上沒有珠子,那麼這個數位上數的組成就不用說。

  2、讀出下面各數,並抽幾個說說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例38670945082007200600090509800

  3、先把三個數808300讀一讀,再比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麼不同?

  4、填表。

  最小最大

  三位數

  四位數

  提問:比最大的三位數大的數是幾?999個後再加1個數是多少?你還能提出幾個什麼問題?

  5、書P72頁第6題,讀出下面各數。

  6、擺數遊戲,請你用2個8和2個0組成一個四位數。

  擺出只讀一個0的四位數。

  擺出不讀0的四位數。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千米和噸的認識

  人教版上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透過直觀感知,具體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建立了釐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於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透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釐米,再從1釐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釐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 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透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透過1釐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釐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於記憶,有利於運用。

  三、培養學生測量長度的初步技能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並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透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透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藉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絡,讓學生透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十年的變化”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加與減(一)”這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例項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絡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

  (2)透過情景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三位數加法中的連續“進位”方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透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設小動物參與的環節,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 聯絡實際,鞏固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下面我就這四個教學過程做具體的闡述:

  (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透過情景創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現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保教育。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彙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學資訊。

  (1)思考並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演算法。 (3)全班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線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4.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願意告訴它嗎?

  5..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保之家(板演)

  (三)聯絡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節設計了“幫森林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節,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教學內容是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36頁“分糖果”,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的數量比較多,一次分得一樣多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需要通過幾次來分步完成,這一活動也為學生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對大數目的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重點: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

  難點:表格記錄

  二、教材處理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議的辦法,動手分一分,然後請同學向全班同學介紹分的過程,教師到表格上,進行如何做記錄的示範,再請大家把自己分的過程記錄到表格中,學會如何記錄,最後,全班體驗交流分法的多樣化和結果的一致性。不管學生採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符合規律,都給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說教法、學法

  1、複習鋪墊,使學生領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2、情境激趣、導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透過主題圖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的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分法的多樣性。並能用語言表述分東西的過程。

  4、最後,透過數學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的活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人、引入課題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總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設計好複習,能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充實,又能激勵學生應用遷移、類推規律,主動探索新知,本課中我運用所學知識為學生體驗大數目的平均分做鋪墊。

  (二)情境激趣、問題探究

  1、利用本課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要求學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擺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分一分,並把分得的結果記錄數學書36頁的表格中。

  組織學生彙報

  請不同分法的學生演示分的過程,並說明自己是怎樣分的。

  3、教師小結: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分幾次,最後結果都是每個小朋友分得4塊糖。

  (三)、體驗感悟

  小組活動,教師出示題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同學。

  1、說一說,可以怎麼分

  2、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四)、實踐應用

  組織分豆子的遊戲,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平均分2份,得2分,再平均分3份,得3分,看誰分的高。

  教師巡視

  (五)、全課小結

  透過本課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透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釐米是10小格,1米=100釐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透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釐米。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臺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裡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釐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釐米。

  (2)畫一條長10釐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準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

  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

  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釐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

  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釐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採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釐米1釐米=()毫米

  3分米=()釐米3釐米=()分米

  30釐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準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裡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2張電話卡片厚2()一張床長2()

  1枝鉛筆長2()一根鐵釘長2()一根黃瓜長2()

  設計目標:聯絡生活,透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釐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麼?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

  1、認識時間

  (1)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走得快的,較長的是分針;走得慢的,較短的是時針;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後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複。

  (2)問過幾分鐘後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後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第一課,是常見量教學。這節課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也為學生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時、分的含義,能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2、過程與方法:透過直觀操作與演示,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的過程,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掌握基本的時間知識和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時間的知識就在身邊,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讀、寫幾時幾分。

  教學難點:

  1、理解1時=60分。

  2、概括認識時間的方法。

  3、正確認識“幾時差幾分”的時間。

  (四)教具和學具的準備

  課件,鐘錶模型,製作鐘錶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對於時間並不陌生,生活中按時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經常接觸時間,並已掌握了關於時間的一些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我以學生參與研究為主體,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建立新型的教學結構。

  運用演示法,透過直觀而形象的動畫,演示時針分針運轉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中,達到知識的自我構建。

  運用引導法,概括看時間方法時,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運用延遲評價,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識的同時收穫成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選取的學習方法是:

  讓學生探究思考,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試一試中完成對新知的探究。

  讓學生合作交流,透過小組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鍾練習,相互糾錯,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

  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思,做中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數學,構建知識,形成能力,塑造品質的方式,基於以上理解,我設計了以下步驟: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二)環節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由於本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因此我設計了5個活動,我將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活動一:複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8時,1時),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透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麼?小組內交流彙報。(設定組長,監督員,分享員)(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鐘面,同時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透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課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透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給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髮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引導學生說出時針是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標,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透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指向,為後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為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數60個小格掌握了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以致用,遷移轉化,得出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鬆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係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裡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錶,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的學習方式,以期待的學習效果。

  活動五:學會認、寫鐘面時間

  是本節課的重點。

  出示例二3個鐘錶,請學生試著認識鐘面上的這3個時間,和同桌互相說說各自的方法

  學生們學到新知後渴望實踐,出示這3個時間,形成新的認知衝突,而這些新問題正是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的,例如:時針是走過4,是4時多,分針是指向9,是45分,和起來就是4時45分。透過再次的小組合作交流,去發現、經歷和體會認讀幾時幾分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即提高了學生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來是在黑板上出示了這3個時間,讓學生認讀,指導書寫方法

  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從認識時間到會讀時間,再到會記錄時間,全面而又系統的把認識幾時幾分這一知識重難點突破了。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讓學生撥出第一節課下課的時間8時40分。

  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鍾,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2、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夥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尋找時間的不同表示。打通書本與生活,使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實現有效的溝通。這樣,學生將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數學知識,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標和格子。緊接著,透過影象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透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透過動畫演示和xx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透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