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七律·長征》教學片斷及評點

《七律·長征》教學片斷及評點

《七律·長征》教學片斷及評點

  日前,聽一位青年教師上毛主席詩詞課,題目是《長征》,我感覺這節課頗具教學魅力,其特點是新、活、深。現擷取精彩片斷五處,並加以簡要點評,以饗讀者。

  片斷1

  教者興致勃勃走向講臺,在黑板中間寫了兩個挺拔、秀美的大字──長征。旋即他說道: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長征的資料,誰先說?這時,一個女生在黑板上展示一幅地圖,她手執教鞭,大聲說:這是我在中學歷史老師那裡借來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請看紅色箭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邊激戰邊挺進。越五嶺,打湘江,佔遵義,過烏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過荒無人煙的地區,歷盡千辛萬苦,跨過萬水千山,終於在1935年9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教者誇獎:介紹得好!

  教者接著說:9月29日下午,紅軍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毛主席在這次幹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從長征的意義講到敵人的失敗和我們的勝利,又詳細地介紹了陝北的情況。為了鼓舞大家的情緒和鬥志,他說:我剛才寫好一首詩,現在就讀給大家聽聽,不知行不行?接著,毛主席便用清脆的湖南鄉音,鏗鏘有力地朗誦了他的新作《七律·長征》。

  此時,銀幕上出現《長征》詩,隨著教師激越、堅定的朗讀聲,學生彷彿置身於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之中。

  評點

  此片斷有兩巧:一巧是學生介紹背景,新課伊始就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這種越俎代庖的設計,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二巧是教師扮演偉人,詩情湧動,進入角色朗讀,極大地感染了學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片斷2

  師:這首詩被視為毛主席詩作之冠,是中國詩歌創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詩僅用56個字就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壯舉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詩人是怎樣高度概括地來寫長征呢?請同學們首先讀詩,按著行行朗讀,字字思考,處處想象的方法,先把詩讀熟。看誰能讀出詩的意境,詩的情感?

  (學生練習朗讀,教師桌間巡視,大約10分鐘後,各組彙報。)

  生:這首七律採用史詩般的筆法,於輕快流暢的節奏中敘寫了紅軍一年來歷經的艱險征途,將勝利的喜悅之情和自豪感寄寓在輕鬆的敘事之中。下面我給大家讀一讀。

  (學生讀得豪邁、激昂。)

  評點

  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教者深得箇中三昧。尤其是本詩節奏感和音韻美特別明顯,琅琅上口,因而在教學中朗讀尤為重要,教者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理解含義,體味情感,無疑是抓住了本課的教學關鍵。

  片斷3

  生:我們在小組討論中,對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詩不太明白,請您指導。

  生:老師,您是怎樣理解詩中的騰和走的?

  師:(在黑板上畫五嶺逶迤、烏蒙磅礴示意圖和騰細浪、走泥丸簡筆畫,邊畫邊講。)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都極言其大;而細浪、泥丸又極狀其小。一方面,從實際形象看,五嶺、烏蒙這些大山確實是逶迤磅礴的;但另一方面,從紅軍的革命豪情來想象這些大山,卻只不過是細浪粼粼、泥丸滾動罷了。愈寫山形之大就愈見萬水千山的遠征之難;愈寫看來之小,就愈見紅軍之不怕和等閒視之的程度。大小相差愈大,紅軍的英雄氣概就愈加突出。在這裡,騰字使五嶺群峰呈現翻騰動態,走的本義是奔跑,與前句的騰字相應,也畫出了烏蒙山脈的動的情狀。

  生:老師,我明白了。一個騰字,一個走字,展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英雄風貌。

  評點

  首先值得稱道提學生敢於向老師質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對詩句內蘊理解深刻,對詩人感情體會深刻,整個教學立足點高,不失之膚淺。

  片斷4

  師:誰能講講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詩?

  生: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詩使我想起學過的《飛奪瀘定橋》,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裡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此時此刻,我彷彿聽到了大渡河翻滾的波濤聲,彷彿看到了紅軍冒著敵人的彈雨,攀著鐵索前進的壯舉。鐵索寒中的寒字,既寫出了橋上13根鐵索寒光閃閃的樣子,又寫出了奪橋之戰的驚心動魄,還表達了對犧牲戰士的沉痛緬懷。

  師:說得好!

  評點

  這裡無需多加解釋,學生聯絡學過的課文,結合詩句,談體會,說認識,教者、學生與本詩渾然一體,知識、能力、情感、道德、審美諸方面的教學互相融合。兩個彷彿道出了該生對作品的獨特的感受,另外,對寒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

  片斷5

  師:毛主席一生愛山。長征途中,他登了大大小小不可勝數的名山、大山、高山、險山。作為革命家、詩人,他對山有更深刻的理性認識。大家在課外閱讀中收集不少資料,誰能說一說毛主席在長征途中還有哪些詠山之作?

  生: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師:這首著重寫山之高峻。

  生: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師:這首著重寫山之磅礴。

  生:山,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師:這首著重寫山之堅強。

  師:這三首詞,透過對山的險峻、廣闊、鋒利的描寫,塑造了紅軍在長征途中戰勝艱難險阻的英雄形象,歌頌他們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表現了紅軍堅強的戰鬥力。

  評點

  教者不囿於《長征》教學本身,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裡。而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進,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用人類文化的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