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施方案> 課題實施方案彙總五篇

課題實施方案

課題實施方案彙總五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是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透過研究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最佳化。因為教學方式的變革,關係到我們教育的質量,因此我們要以高度的熱情和端正的態度,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實施課改,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國家《教育科研“xx”課題指南》第41項推薦課題為“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我們的科研課題《歷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驗》可以說是這一課題的子課題,是對這一課題的細化落實。這一課題的完成,將有助於實現現有主要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整合和最佳化,有助於教師對當前先進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全面掌握。

  二、研究的目標:

  熟練掌握現有歷史學科的主要先進教學模式,分析評價整合,併力爭推陳出新。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課題選項貼近我們的工作實際,課題組成員都是一線帶課教師,教育科研可以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其次,科研課題資源豐富。

  再者,學校對教學科研重視支援,本校是省級教學示範校,有著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

  最後,課題組成員搭配合理,從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到年富力強的年輕教師,從具有高階科研水平的碩士到初具科研能力的學士,是完成課題研究的人員保證。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一)實驗物件:結合課題中的具體模式,我們將在三個年級同步或逐步進行實驗開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採取資料文獻法、調查法、課堂教學實驗和觀察對比等一系列的方法,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子。

  (三)研究步驟及任務:

  整個研究分五個階段進行。週期為一年(20xx年1月---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科研資源蒐集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透過各種可能的渠道盡快盡多地蒐集各地各校各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資源,渠道主要是利用報刊、雜誌、網路、圖書館、人脈關係等,方向主要是名校名師和教育科研專家等,形式包括文字資料如論文、經驗總結交流材料、教學科研心得、各地各校的機構網站和校園網的內部檔案,網路影片和音像製品(如各省課堂教學優質課評選的優秀教學案例特別是近年山東省高中歷史優質課評選中的優秀課例,各地培訓教師使用的優秀教學案例等)。

  第二階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第一分析實驗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利用上學期的教學時間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策略模式進行教學實驗。教學實驗首先是觀摩組內成員的觀摩研討課,課後共同研究討論,改進完善課型,然後在完善的基礎上由研究小組成員執教示範課並形成影片作為階段性成果。在實驗的同時逐個形成教學模式的總結性報告。

  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一期實驗總結,科研資源再蒐集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暑期對上學期的研究實驗進行階段性總結。併為下學期的進一步研究做好基礎性準備工作。

  第四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第二分析實驗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利用下學期的教學時間對餘下的先進的教學理念策略模式進行教學實驗。在實驗的同時逐個形成示範課教學影片和教學模式的總結性報告。

  第五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結題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整個課題研究進行全面性的總結。對過程性和階段性資料進行系統化整理。在對前期階段性研究成果整合的基礎上形成最終成果,包括結集光碟和結題報告。

  在研究過程中,會根據研究的進展情況適當進行各階段以及階段任務的調整,但儘量保持研究過程的不間斷性。

  五、科研成果形式

  1、教學案例個案分析資料;2、課堂教學展示影片光碟;3、結題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課題: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課題研究員:XXX

  學 校: XX小學

  實施方案

  一. 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 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透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於20世紀初源於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透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

  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建立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建立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後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並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

  建立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

  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 達成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進入21世紀,人們對傳統學校教育反思的結果是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學校教育應立足於人的整體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養,而德育是構成、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長,那麼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發展都會受到限制。可見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規定了學校德育的統攝性。因此良好的學校德育體系、途徑、方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正確方向起著決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實效,成了世紀之交人們思考、探索的一個重要話題。

  然而反思現行的學校德育,事實上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朱小蔓教授在《關於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說:道德教育人為、表淺化、孤立、封閉化,道德課程知識化;單項灌輸多,個體選擇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實效性不夠,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為有助於人生命發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也直言學校德育弊端:……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重校內教育輕校外教育……這一切學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他們認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觀念、途徑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從實效出發,走生活化、活動化、實踐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實效。

  我校是一所有著上百年曆史的農村中心小學,是z市德育先進學校。長期以來,學校歷任領導都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並初步形成了“引導學生德育實踐,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德育特色,這一切為開展此項課題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們開展此項實驗研究。試圖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尋求一條切實有效的學校德育之路。

  二、理論依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的有關精神。“要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寓德育於活動之中”;“要做到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兩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活動、實踐作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義,對開展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發生於生活,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只有在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中才會產生實效,學校德育如果脫離了學生生活,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活動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認識和能力發展主要是在活動和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兒童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感知、體驗、學習、提高,教育從兒童當前的實際需要出發,因而具有實效性。學生的德育過程,同樣需要在活動實踐中內化道德認識,並在實踐中外化成道德行為。

  三、研究目標

  1、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學的德育內容體系,開設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形成生活化、活動化、實踐化的德育活動序列,在此基礎上開發德育校本課程。

  3、形成科學的德育管理網路及評價體系。

  四、研究原則

  活動性原則。教育論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要依據要求,結合學校、學生特點設計活動序列,明確活動目標,保證活動時間,豐富活動形式,在活動中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為。

  自主性原則。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導學生德育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自主活動可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自主實施、自我總結評價。在活動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協調性原則。開展德育實踐活動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協調配合,要統籌兼顧,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勵性原則。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採取種種手段不斷表揚、激勵學生的點滴進步,肯定其成績,讓他們經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五、操作要點

  校園是師生生活、教學、娛樂和開展各項活動的主要空間。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層面。學校的一切為了育人,首先應建立一個賞心悅目而有充滿生機活力的環境氛圍。

  (1)科學規劃,體現整體性。校園是整體,是一幅科學、精美的畫卷。用幾何學、美學、教育學相結合的觀點,審視校園空間、地形、建築物體,規劃環境設定,使校園環境有一種整體美感。

  (2)佈局合理,體現科學性。對校園的室內、外,從地面到牆面、從花草樹木的選種到小景點的確定,從校風、校訓的設定到名人格言的張貼,從櫥窗板報的佈置到教育成果的陳列,合理恰當,幽雅充實,既不重複堆砌,又不空泛無物。

  (3)精心設計,體現教育性。師生的每一視野無不蘊含教育的寓意特點,有情感的呼喚,有意志的激勵,有品格的昭示,不僅受到美的薰陶,而且引起思索,受到啟迪,催人奮進。

  (4)講究特色,體現藝術性。藝術性愈強,校園文化氛圍愈能感染師生,讓師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教室、圖書閱覽室、音樂室、美術室、餐廳等,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設定。每一空間構思新穎,選擇高雅,比例恰當,色彩調和,呈現出濃郁的育人氛圍。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20xx.3~20xx.12)

  組建課題組,撰寫課題方案;廣泛蒐集資料,組織理論學習和教師培訓;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6)

  依據方案要求組織實施;編制校本德育課程;形成學校科學的德育管理網路和評價體系;蒐集典型個案材料及課題論文專輯;進行有關資料、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評估階段(20xx.7~20xx.12)

  總結研究課題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形成各類課題成果;組織專家評估。

  八、課題管理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全體教師

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課題名稱: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育一所好學校,必須培育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教職工隊伍。如果把一所好學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廈,那麼,優秀教師就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棟樑。名教師是優秀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重要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單單一個名教師,也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對於一所好學校來說,名教師就是教職工隊伍的引領者。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高潮漸起的今天,各個學校都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教師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師和優秀教師,並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模範引領帶動作用,是擺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內外研究同一研究領域的概況

  關於名教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名教師的內涵、名教師教師的思想品德、現代教育觀念、法律意識、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良好心態、外在形象、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索與研究,並出版了《優秀教師全書》、《新課程優秀教師管理實用手冊》等專著。美國學者還專門研究了“美國成功教師的五個標準”、“成功教師的15條特徵”、“成功教師八要素”等,對指導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走向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於學校優秀教師與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關係研究,國內外也有所關注,但並不是很多。如有的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關係出發,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自治和個人發展,轉而強調名教師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引領示範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積極的夥伴關係,以使雙向學習,在此基礎上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透過互動彼此支援,以減少教師由於孤立而導致的自發行為,從教師作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動。

  2、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1)有利於建設研究型學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勵教師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於加強學校教師伍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改革,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學期,我校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名師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名師的成長環境、培養途徑、作用與效益、與教師隊伍成長之間聯絡等方面為主要研究物件,貼近名教師的工作實踐和成長心路歷程,探索名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主力軍與引領者作用,並且結合這個課題,研究發揮名教師作用的途徑與策略。

  (二)預期目標

  認真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精心組織實施,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有利於名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名教師的模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教職工隊伍管理評價體系,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逐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階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後形成《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論文獲報告。

  五、《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總召集人:李國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統籌、全程跟蹤課題研究。

  課題組長:楊建濤。具體主持課題研究,總體構思、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協調組織不同階段研究工作,彙集研究經驗,並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副組長:虎二偉。負責本課題與學校整體教科研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和評價工作。

  副組長:劉二定。負責組織課題研究,處理研究材料,進行研究指導。

  課題組成員:劉法憲、楊春霞、魏麗霞、楊炎秋、張喜風、李世紅。負責子課題研究管理、實踐研究、資料蒐集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開題階段:申報課題,由上報上級科研主管部門備案,並通報學校教科室,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課題負責人確定實驗小組人員,明確人員責任分工。研討課題實驗方案,做好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為第二期研究階段:在此實驗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名教師的培養途徑成長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的聯絡。

  3、20xx年1月——20xx年5月為課題第三實驗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研究和總結名教師在教師隊伍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在名教師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創新成果,彙集資料,優秀課例成果彙報。總結研究成果,彙編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針對調查中瞭解到的名教師的學習、生活、工作現狀,廣泛收集和查閱有關資料,收集國內已有的影響名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歸類,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實踐成長經歷作個案研究。

  4、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學科各年級優秀教師影響個人成長的各種因素並進行歸納整理。

  5、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師培養策略

  七、《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課題網路,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制度。

  2、由課題組組長負責開展活動,組員之間結成研究夥伴,定期彙報、交流。每月月底舉行課題組長例會,經常對課題進行階段性分析,並指導下階段工作。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並進行階段性工作彙報和總結,校行政進行監督和管理。

  4、籌集經費,保證本課題各項研究工作正常開展。

  5、與上級教科室領導多聯絡,及時彙報課題研究進展,確保課題紮實地有成效地開展。

課題實施方案 篇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貫穿著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以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學習,素質教育也要求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理課堂教學有自己特有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輔助工具,如何找好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藉助地理學習工具,根據地理學科特點,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便成為地理課題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長期的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學生透過預習,藉助地理學習工具,大約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礎性知識。但從當地理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講授,重複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缺乏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靈活運用;注重教法,輕視學法指導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認識不到位,缺乏組織和應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效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因此,期望透過課題試驗研究,探求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課題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論,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習的心理活動因素。主要理論要點有:

  1、學生有個性差異。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2、現代學生可從多種渠道獲取資訊。要相信學生,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以主體的角色積極利用各種形式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主動學習。

  3、創新的基礎是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學習中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激發學習動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進行自主創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試驗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條即能發展學生個性,又能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紀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徑,只有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改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活潑、積極、合作、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為培養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和教學實踐具體情況,研究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操作模式和應用效果,使學生學會合作;

  2、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形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方法、策略,學生創新意識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張揚個性,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3、學生學科學習方法的形成和應用研究,使學生學會方法,提高運用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課題試驗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操作性原則

  課題的研究源於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但在實際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為學科教學提供基本教學模式。

  2、針對性原則

  課題研究要不斷髮現、適應教學實際,研究要有針對性,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體主動性原則

  課題研究中要時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落腳到學生的主動發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採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比較試驗研究法、交流研討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的試驗研究擬有三個步驟。

  第一、理論學習和提高階段。計劃由本學期初始,用3周的時間學習有關現代教育理論,提高理論水平,熟悉試驗班級,蒐集原始資料,擬定小組合作,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階段。這是研究的重點工作,計劃自第4周始,用2個月的時間,對試驗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的試驗研究,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整合課堂教學,做好試驗資料的對比分析,研究、改進教學形式,並逐漸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第三、總結和應用階段。在取得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之後,要進行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以研究論文和公開課的形式彙報研究成果,併力爭在第二學年進行大面積應用。

  七、課題的組織和實施

  課題主要由教導處,政史地教研組組織,由曹務春負責課題的具體試驗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