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模板彙編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1課。

  教學目標:

  1、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3、培養敢於、善於提出猜想與假設,願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實驗器材:

  食鹽、燒杯、筷子、熱水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課前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想,積極的驗證。老師這還有更難的呢!敢接受挑戰嗎?(敢)好,讓我們走進第一關,智力猜猜猜,(閃閃紅星,小紅軍帶鹽的故事)請大家開動腦筋猜猜看,小紅軍是怎樣把鹽藏起來的?(板書課題)

  (用生動的故事,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故事情節造成的懸念,引起學生大膽的猜想,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

  1、學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請大家分組討論,選出我們的最佳方案(學生選擇,並簡單的說出理由)

  ……

  看來大家一致認為,鹽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對不對呢?想不想透過實驗來驗證?(想)那麼,要做這個實驗需要什麼器材呢?(生交流)

  請各組組長來材料超市選擇你們需要的材料。

  2、實驗揭秘

  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

  ……

  對,鹽真的能化在水中,那麼像鹽這樣消失在水中的現象叫溶解。(板書)同學們,你們太棒了,老師宣佈,第一關成功!讓我們走進第二關:比比誰最快!

  3、探究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

  小紅軍很聰明,把鹽溶解在水中,但當時處境一定非常危急,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怎樣能幫小紅軍將鹽儘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組討論,交流彙報)

  想法非常好,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透過實驗來驗證,現在請個小組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

  ……

  大家真了不起,設計好了自己的實驗,老師很佩服你們!在做實驗之前老師有幾點要求:

  實驗用品要輕拿輕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簡單的語言填寫實驗報告單。

  好,現在實驗開始。

  彙報交流。

  誰能根據以上小組的彙報,對加快食鹽溶解的條件總結一下?

  生總結匯報。

  剛才大家參與得非常積極,實驗做得很認真,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真是太棒了,老師興奮得告訴大家:第二關闖關成功!下面讓我們走進第三關,看誰想得多!

  4、聯絡實際學科學

  其實,溶解在我們生活中用途特別廣,現在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樣加快溶解?

  ……

  第三關闖關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來,我們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僅心細,而且聰明。故事中的小紅軍也很聰明,他把鹽化成水藏在棉衣裡帶上山。那麼,鹽該怎樣取出來呢?想知道嗎?請大家課下先進行猜想,試著探究,並記錄下來,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發現。

  反思: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伙伴,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選擇實驗材料,這樣學生才會有一種我就是科學家的感覺,科學活動才是愉悅的。

  4.2.1 水落“鹽”出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對水的三態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學難點:

  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由上節的故事引入,回顧問題:“小紅軍是怎樣把掩藏起來的?誰能再說一下?”找個學生重述一遍。複習“溶解”的概念。

  提出問題:“小紅軍把鹽藏到水中帶到了山上,可紅軍怎樣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板書課題《水落“鹽”出》。

  二、集體探究。

  1、教師提問:我們怎樣讓鹽再變回來,怎樣變比較快?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建議搞一次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能讓鹽儘快地“變”出來。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會有一些學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發的方法析出食鹽。

  2、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學生假設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組交流。

  (2)制定實驗方案。

  (3)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4)交流彙報實驗結論,師生共同評議糾正。

  (水蒸發的快慢與下列三個因素有關:水的表面積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氣的流動,水的溫度。)

  4.2.1 水落“鹽”出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對水的三態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學難點:

  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匯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提出問題:“水到哪裡去了?

  2、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探討和閱讀,瞭解水的三態變化的知識。接著就引導他們圍繞新的問題:“水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狀態變化?”進行猜想。

  3、實驗驗證。

  學生分組實驗:(1)研究水變成水蒸氣。(2)研究冰變成水。(3)水蒸氣變成水。

  ①水蒸氣固化成霜的實驗,是透過在冰水中加鹽,令冰強行融化,從而杯內溫度低於0℃,空氣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時就會凝結成霜。這個實驗能夠比較清楚地觀察到水結冰的過程,實驗時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溫度計進行觀察。用金屬杯做這個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實驗時要提醒學生不能對著杯子呼吸,否則他們撥出的熱氣會使這個實驗失敗。

  ②冰熔化成水的實驗比較簡單,但由於要用到酒精燈等器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水的物態變化和杯內水溫的變化。重點觀察冰水共存時的溫度和水沸騰時的溫度和現象,並記錄下來。由於當時的實際氣壓可能不會正好是一個大氣壓,再由於水的純度和溫度計的精度及讀數的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測得的沸點會比100℃低。屆時可向學生說明。

  ③水變成水蒸汽的實驗在前面水中“取”鹽活動中已經做過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或安排。如把這個實驗與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結合起來,則更有利於解釋問題。如教材43頁“水和水蒸氣”實驗圖所示,同時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兩個過程:一是酒精燈加熱使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汽遇到裝冰的勺子又變成水。這個實驗證明了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遇熱,而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學生指明的是,水加熱後在水上方出現了“白氣”,有很多學生以為那就是水蒸氣,要讓他們知道這實際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變成的小水珠,這實際就是天上的雲,地上的霧。

  三、總結與交流

  討論水的蒸發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透過各組彙報與交流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與結論,總結出水的蒸發快慢(鹽析出的快慢)與什麼條件有關。

  討論水發生三態變化的條件,總結出水蒸氣、水和冰兩兩之間發生變化的條件。比較蒸發與沸騰的異同點。

  四、拓展活動

  討論生活中蒸發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時間長了怎麼少了?怎樣晾衣服幹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的例子。如:燒開水時,鍋蓋上可觀察到的現象。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到室內,眼鏡片上發生的現象。

  4.3 沉與浮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透過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瞭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應備條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瞭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可以透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

  3、繼續培養學生敢於提出猜想與假設、願意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

  材料準備:

  老師用:大玻璃缸、白菜、蘿蔔等常見的生活物品。

  學生用:玻璃缸、木塊、塑膠塊、鐵塊、石子、雞蛋、鹽、橡皮泥、鉤碼、測力計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肯定和激勵,並以此作為阿基米德小組的獲得要求。)

  一、認識各種材料(木塊、石頭、雞蛋、泡沫塑膠、蘿蔔、橡皮塊、回形針、牙籤、蠟燭)

  師:同學們透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幫小紅軍順利地解決了問題,我們把鹽藏在了什麼地方?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實驗,引出課題

  師:同學們這些材料也會像鹽一樣溶解在水中嗎?

  師:我們猜測一下哪些會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據是什麼

  師:讓我們動手也試一試吧!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透過實驗我們剛才的猜想正確嗎?

  大家還有什麼新的發現或者問題嗎?

  學生彙報。

  師:“為什麼有些物體浮在水面,而有些物體則沉在水底?”誰能說出自己的猜想。

  學生猜測。

  這個問題曾經吸引許多科學家進行研究,大科學家阿基米德也研究過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中有所發現的小組,我們給命名為阿基米德小組。(指阿基米德小組獎章)

  三、感知浮力

  師:剛才同學們猜想水對浮在水面的物體有向上的託力,大家試一試,是真的嗎?

  學生親身體驗。

  師:說說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對它的託力呢?

  學生猜想。(不止一種)

  師:你猜想的有什麼根據嗎?根據是什麼?怎樣為“我們的猜想”找到證據呢?

  學生設計實驗。

  動手實驗。

  彙報交流。

  師:像這樣浸在水裡的物體,會受到水對它向上的託力,這種力叫浮力。

  四、誰主沉浮

  師:同學們剛才的表現真是太棒了,真像一個小阿基米德,那老師這還有一個問題:“怎樣使雞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誰願意接受挑戰?

  動手動腦,大膽猜想和實驗。

  師:你們是怎麼做的?解決問題了嗎?

  學生彙報交流。

  師:大家的表現太精彩了,下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個遊戲比賽。

  遊戲。(看誰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動

  在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利用浮力的。

  六、課堂小結

  我們看看是哪個小組獲得了“阿基米德小組”的稱號?有請阿基米德小組的同學上臺,我們來給他們合影留念!(教師給上臺同學拍照)

  其實這節課每個小組的表現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學家一樣的嚴謹有序,相信我們班以後會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樣的科學家的。

  把實驗的材料整理好,準備下課。下課!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常見金屬的種類,瞭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透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型別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瞭解身邊的金屬製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製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製成的?人們為什麼用金屬製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彙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製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盃、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製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製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三)制訂方案 實施探究 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麼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膠棒、木筷放在熱水裡,過3分鐘後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塑膠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釐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麼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透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五)、拓展創新: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製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麼?

  2、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3、教師總結。

  4、課後學生蒐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對常見的蛋寶寶感興趣,激發幼兒愛吃蛋的情感。

  2.瞭解不同的蛋有大小、外殼顏色的不同之分,嘗試剝蛋殼。

  3.知道幾種常見的蛋寶寶的名稱,初步瞭解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結構——蛋殼、蛋清、蛋黃。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幾種常見的蛋寶寶的名稱,知道蛋有大小、外殼顏色之分。

  難點:初步瞭解不同蛋寶寶有相同的結構。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生的雞蛋、鴨蛋、鵪鶉蛋各1個;煮熟的雞蛋、鴨蛋、鵪鶉蛋個數與幼兒人數相等;碗3個,盤子、毛巾若干,輕音樂;《愛吃蛋》歌曲影片;煎蛋用的電磁爐、鍋、鏟子、油;相機;會生蛋的動物圖片。

  知識準備:幼兒吃過完整的煮雞蛋,知道鵝、雞、鵪鶉等會生蛋。

  活動過程:

  (一)匯入:遊戲“摸摸樂”。教師用一個大口袋裡面放上很多蛋。請幼兒摸一摸,並猜一猜摸到的東西是什麼?激發幼兒的興趣。

  引導語: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大口袋,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裝了什麼?請你們伸進小手去,摸一摸、猜一猜吧!

  提問:你摸到的東西有什麼感覺?(硬硬的、滑滑的)你猜到是什麼了嗎?(蛋)

  評價語:

  硬硬的、滑滑的——你形容的可真不錯!

  硬硬的、滑滑的——你的小手可真靈巧,感覺的非常對!

  蛋——哦,你猜對啦,就是蛋寶寶!你可真棒!

  滲透蛋有大小之分:小朋友們可真棒,一下就猜出了是圓圓的、硬硬的、滑滑的蛋寶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和蛋寶寶做遊戲吧!首先請小朋友們每人拿一個蛋寶寶吧!一定要輕輕地、小心翼翼的拿,千萬別把蛋寶寶摔壞了。請你看看自己的蛋,再看看其他小朋友的蛋,誰拿的蛋是最小的?誰拿的蛋是最大的?誰拿的蛋和老師拿的蛋一樣大?

  (二)展開:

  1.認識蛋的外形。

  引導語:小朋友們摸到的硬硬的、滑滑的是蛋的蛋殼,請你快看看蛋寶寶的蛋殼一樣嗎?

  提問:你拿的蛋蛋殼是什麼顏色的?

  小結語:原來有的蛋大、有的蛋小;有的蛋殼是白色的,有的蛋殼顏色偏紅、有的是淺綠色、還有的蛋帶有花紋(出示課件)……不同的動物生的蛋寶寶是不一樣的。那你知道它們的媽媽是誰嗎?

  2.蛋與媽媽一一對應。

  (1)引導語:瞧,有三個媽媽找不到自己的蛋寶寶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們吧!(出示課件鵝、雞、鵪鶉,課件讓媽媽們說話,介紹自己的蛋寶寶,幼兒透過傾聽,出示蛋寶寶。)

  提問:誰拿著鵝媽媽的蛋寶寶?誰拿著鵪鶉媽媽的蛋寶寶?誰拿著雞媽媽的蛋寶寶?

  小結語:媽媽們非常感謝小朋友幫她們找到了蛋寶寶,謝謝大家!

  (2)簡單瞭解會生蛋的動物。

  引導語:世界上還有許多動物媽媽也會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動物媽媽會生蛋嗎?(幼兒自由答) 出示課件。

  小結:世界上有很多動物會生蛋,麻雀、喜鵲、孔雀、鴕鳥、烏龜、鱷魚、蛇等等。動物世界可真神奇!(哦,小朋友,蛋寶寶有些累了,讓我們先把他們放到小盤子裡吧!)

  3.認識蛋的內部結構。

  引導語:我們剛才瞭解了許多關於蛋寶寶的知識,那老師想要再考考小朋友,你們知道蛋裡面是什麼樣的嗎?那我們可以怎樣看到蛋寶寶的裡面?(幼兒回答)

  小實驗:(相機輔助)

  (1)生蛋(將生蛋打在碗裡,每種蛋打一個。)

  提問:每個蛋寶寶裡面都是一樣的嗎?(是)

  小結:雖然蛋寶寶的外形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蛋殼,蛋殼很薄,容易碎,蛋殼裡面有蛋清、蛋黃。生雞蛋裡面的蛋清都是透明的,蛋黃都是黃色的。

  (2)熟蛋(教師做煎蛋)

  引導語:那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熟蛋的蛋清和蛋黃是什麼樣的?(教師操作,煎雞蛋。)

  小結:蛋熟了之後,蛋清就變成白色的了。哇,好香啊,真想吃一口。

  4.蛋的營養。

  引導語: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蛋寶寶特別的有營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而且也特別的好吃,有一首歌曲就是讚美蛋寶寶的,讓我們一起聽一聽吧!(小朋友們來吃蛋,蛋類食物最營養;滷蛋蒸蛋和茶雞蛋,常常吃蛋最健康;小朋友們來吃蛋,蛋類食物最好吃;蛋餅蛋糕和蛋花湯,天天吃蛋身體棒;噢,奇妙的蛋,噢,奇妙的蛋,小朋友們來吃蛋,天天吃蛋身體棒!)

  小結語:哦,原來蛋寶寶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看的我都流口水啦!多吃蛋可以讓身體棒棒的、健健康康的。老師知道你們一定非常的喜歡吃蛋,對嗎?

  (三)結束:請幼兒動手剝雞蛋。

  引導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動手,剝下蛋皮,吃美味的蛋寶寶吧!(播放輕音樂。)

  活動反思:

  蛋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也是孩子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小朋友們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兒不瞭解蛋的名稱及結構特徵,所以為了讓幼兒進一步認識蛋,我設計了此次觀察認知型的科學活動。並讓大大小小的蛋寶寶來激發幼兒對生活中科學的探索興趣。我將活動的重點定位知道幾種常見的蛋寶寶的名稱,知道蛋有大小、外殼顏色之分;難點是如何讓孩子發現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結構。

  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透過比蛋(認識不同的蛋)——打蛋(瞭解生蛋及熟蛋的內部結構)——吃蛋(激發幼兒愛吃蛋的情感)來突破重點和難點。並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來認識蛋寶寶。整個活動,孩子們的探索願望還是很強烈的。活動後,我們預引導幼兒瞭解更多會下蛋的動物,加深他們對事物的探索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瞭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窪),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後,透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範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啟發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麼?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並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二)指導寫字,抄寫詞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旅、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後“泡泡”裡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後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科學教案 篇6

  第一單元

  1、《槓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由於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所以在經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後,決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槓桿的發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槓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係,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槓桿前後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係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的那些距離關係。

  等弄清楚這些關係之後再讓學生在槓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槓桿和一個費力槓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槓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槓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槓桿。最後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節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於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並分析,然後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約,彙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現: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槓桿,然後分析自己的槓桿是屬於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槓桿的情況和費力槓桿的情況,然後再來掛槓桿尺上的鉤碼。

  2、《槓桿》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槓桿,瞭解槓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槓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一是透過實驗,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從而判斷是否省力,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係,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資料,學生自己填,又感覺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出示多種資料,讓學生歸納總結,透過課堂實踐,發現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致使這個環節實驗速度緩慢,時間被耽誤了,草草結束,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透過一個小遊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於不規則的槓桿工具研究,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槓桿的情況。經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更要用影片播放來分析

  槓桿的三個點會更好,原因:第一,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自己雖有體驗,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第二,其餘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還要讓學生看影片,這個影片當然是重複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槓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有些比較難,對於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槓桿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槓桿,為什麼還要造一些費力槓桿呢?這一點的分析對於學生深入槓桿概念很有好處,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範疇。

  4、《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後,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並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裡借的,學校可沒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腳踏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這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透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資料中很快就發現,只是這裡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係,從而更明瞭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裡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後要強調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槓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實驗盒內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

  上的裝置,然後從實驗盒內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透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鬆透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並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最後選擇用塑膠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採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儘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係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麼,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係,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透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係,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係。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容落實到位。

  8、《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自然要把腳踏車搬到教室裡了。

  透過教學發現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些難度。難度一:學生尋找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幾處地方;難度二:這些部件利用的簡單機械比較難把握。這樣的兩個難點讓學生來發現,有些勉為其難了,經過調整,我將腳踏車上的部件告訴學生,讓學生來分析這些部件利用了什麼簡單機械來工作,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信心。

  以後的教學建議:1、這一課中有幾個部件比較難判斷它屬於什麼簡單機械的型別,我們可以採用影片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分析他們的型別,有:手剎、制動架、後座夾,影片的效果應該會很不錯。2、踏腳用力帶動後輪轉動的整個過程是由鏈條和齒輪來完成的。建議拆卸擋板,把齒輪和鏈條全部露出來,這樣會更加清楚觀察到裡面的結構。

  第二單元

  1、《抵抗彎曲》

  本節課,我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認識柱子和橫樑;第二部分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即探究橫樑的寬度與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係;第三部分則是綜合運用研究橫樑平放與豎放。課後,經過自己的思考,我發現了很多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上好這節課,我認為在實驗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控制變數法。因此,在實驗之前,我讓學生討論為使實驗公平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經過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墊紙橋的高度都要統一即橋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橋架空的長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學生補充“墊圈要放在中間,並且要輕放”。在我的引導之下,又得到了統一的彎曲標準——紙梁中間接觸桌面。這些回答,很好地

  解決了如何控制變數法。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明白這幾點,我綜合概括後以課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於我的倉促,學生看的時間過於短。經過這次實驗,我發現在今後實驗素材的準備上,我要更加地仔細,清楚講明要求。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本課是在上一課研究了“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改變形狀對增強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本課的實驗操作仍比較簡單,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實驗資料的分析上。在教學安排上,從生活現象入手,透過實驗,應用結論再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事物。

  上課初,讓學生看看生活中將各種鋼材、鋁材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圖片,最好是生活場景圖,如屋頂雨篷、鐵路鐵軌等,這樣學生更能明白這些形狀的材料應用在哪裡,而書本中的插圖是堆放著的材料比較抽象。如果能找些這樣的材料給學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鋼窗的邊角料、角鐵等,豐富學生的認識。由此引入思考:為何要加工成各種形狀?解決這個問題,開展驗證性實驗。實驗的操作很簡單,實驗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形狀,不要僅侷限於書本中的幾種形狀。這個實驗,只能改變紙的形狀,其他各項條件均不能變化,所以給學生提供數張大小、材質一樣的紙,同時,考慮到某些形狀上面無法擺放墊圈測試承重力,我給學生提供回形針,可以將回形針摺好掛在紙橋上掛墊圈測試。對於實驗資料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哪種形狀的抗彎曲能力會更大,這並不是本課所追求的,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讓他們課後再開展這方面的探究,不應再課堂上深究。為何改變形狀就能大大提高紙的抗彎曲能力?引導學生結合上一課的研究結論進行分析,還是比較容易能夠解決的,改變形狀後,雖然因為減少了寬度而損失了一些抗彎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這一形狀,學生還是認識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學生卻沒有太多太深入的瞭解。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要認識到拱形承重的力量,還需要知道拱形為何能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個難點的突破,必須藉助於實驗,透過實驗現象,透過實驗資料,使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本課實驗在操作上並沒有什麼難度,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推理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搭一個西瓜拱的活動,有必要稍作改動。第一,這個季節,西瓜是挺貴的,教學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見的最好;第三,課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難度。我的處理是:1、教師用冬瓜演示搭一個冬瓜拱,然後壓重物,如鉤碼盒,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也去嘗試一下。之所以選用冬瓜,是因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師演示指導時,要特別說明冬瓜塊的切法:刀口指向圓心。2、課外要求學生回家用冬瓜也搭個冬瓜拱試試,做完後冬瓜仍可燒菜吃不會浪費。

科學教案 篇7

  階段一、螞蟻在什麼地方

  目標:

  認識螞蟻生活的環境

  過程:

  1、猜想討論:螞蟻會生活在什麼地方?引導幼兒做猜想記錄。,

  2、室外尋找螞蟻洞,引導幼兒記錄在記錄紙上。

  3、討論“螞蟻喜歡在哪些地方跑來跑去,它們在幹什麼展示自己的尋找結果,一起總結螞蟻生活的地方,螞蟻的活動、工作。

  階段二、猜想螞蟻吃什麼

  目標:

  能用自身的經驗進行猜想,大膽提出螞蟻吃什麼的設想。

  準備:

  猜想記錄表,驗證記錄表各一張。;

  1、討論:人們都喜歡吃什麼,你喜歡吃什麼?

  2、猜想:螞蟻喜歡吃什麼,你為什麼這麼認為?把幼兒的猜想記錄在大記錄表上。

  3、提問:你怎麼知道它吃或不吃這些東西呢?與幼兒討論驗證的辦法,總結幼兒方法。記錄下自己的所要驗證的方法,鼓勵幼兒積極去收集材料。

  4、階段三、螞蟻吃什麼

  目標:

  瞭解螞蟻的食性、知道螞蟻的習慣。

  準備:

  收集的各種食物。如;鹽、糖、餅乾等

  過程:

  1將幼兒帶來的餅乾、糖、等食物分別撒在發現的螞蟻洞旁。

  2、觀察哪裡的螞蟻多那裡螞蟻少?哪裡沒有螞蟻。

  5、記錄螞蟻喜歡吃的東西,在猜想圖上為它們做行標記,不吃的畫上生氣的娃娃臉,愛吃的記錄笑臉。

  6、觀螞蟻

  目標:認識螞蟻的生活環境、外形特徵、和習慣。瞭解螞蟻傳遞資訊的獨特方式、認識螞蟻的食性、理解害蟲、益蟲、的區別,瞭解昆蟲的種類和生活方式,懂得保護益蟲,激發幼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學會細緻的觀察,逐步培養對事物本質的合理猜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米與飯之間觀察特徵變化的興趣;培養既敢於發表自己意見,又能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科學知識:透過比較觀察米粒和飯粒,瞭解兩者的特徵變化;初步認識不甜的糖類——澱粉,知道澱粉遇碘酒會變藍色。

  二、教師用具和學生用具

  信封裡分別裝好米和飯,每組各一份,電飯鍋中煮好米飯,塑膠碗每組一隻,湯匙每人一個,每人一杯溫開水,澱粉若干。(學生2人一組材料,4人圍坐)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尋找米與飯之間的特徵變化

  ·出示兩個信封(裡面分別裝著米和飯),要求學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個裝著米?哪個裝著飯?而且要說出猜測的根據。

  ·學生交流猜測結果和根據。(軟硬、乾溼、氣味、粘不粘、有無聲音等)

  ·開啟信封看看猜測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並且評一評猜測的根據是否合理。

  ·開啟信封之後,在引導學生還能透過其他方法找到飯和米之間的變化嗎?(大小、顏色、輕重、容易變形、形狀)

  ·小結:猜測中所運用的觀察方法。

  (二)品嚐米飯的味道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吃飯的時候米飯的味道。(如果學生說米飯的味道有鹹、苦的時候,引導學生說說鹹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在一時說不清米飯是什麼味道的情況下,一起來嘗米飯。(明確今天嘗米飯跟平時吃飯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嘗米飯——要求嚐嚐米飯的味道,並想好自己是怎麼嘗的。

  ·交流米飯的味道和嘗的方法,分析部分學生嘗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數不夠、品味得不夠細心)

  ·第二次嘗米飯——要求第一次嚐出米飯的味道的學生,邊嘗邊體會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後出現的;要求第一次沒嚐出米飯的味道的學生,繼續嚐嚐米飯的味道。

  ·交流“米飯甜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和“第一次沒嚐出味道的同學第二次嘗米飯的結果”。

  ·交流嘗米飯的體會。

  (三)猜測米飯的甜味

  ·引導學生髮問:為什麼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會出現甜味?·引導學生猜測“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出現甜味”的原因。

  ·引導學生透過查資料、看書等方法解決疑問。

  ·學生交流對“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出現甜味”的認識,引出澱粉。

  ·教師出示澱粉(一生一包),請學生課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究澱粉,下節課繼續來交流、研究澱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