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細節教案

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細節教案

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細節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細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懂得良好的道德風尚靠無數道德細節構成。

  2.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講文明、懂禮貌關係到整個社會風尚。

  3.認識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78~179頁

  教學準備

  教師在課前透過“不是我扔的”這一故事,瞭解學生可能產生的想法。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匯入。教師與學生一同欣賞教科書第78頁上方呈現的'假日小隊拍攝的三個畫面,並且請學生髮表意見。朗讀第78頁中間的課文。

  2.小組探究。教師為學生朗讀教科書第78頁“不是我扔的“這一小故事。然後將學生分成小組,透過討論後形成意見。

  3.交流與講解。每個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應允許同一小組有不同的意見。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經驗水平,可能許多學生很自然地會認為向老爺爺說明真實情況很重要,教師應當肯定這種意見的合理性。然後引導他們理解:其實是不是這個叔叔扔的並不重要,愛護環境、自覺養成維護環境的行為是最可貴的。

  4.同桌評價。以同桌兩人為一組、溝通達成一致意見,最後正式填寫。

  5.教師總結。鼓勵學生按照活動中所總結的內容行使自己的權利,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合格的小公民

  給教師的建議

  1.學生對“不是我扔的“這一故事的理解,很可能會十分關注叔叔是“冤枉”的,對此,教師要幫助他們提升的:環境的清潔才重要,至於是誰扔的在此並不值得追究,自覺地維護環境才是重要的。

  1.認識水平受侷限,針對學生的相互評價,可能會出現偏激或不屬實的情況,並因此會影響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利於達到活動目的,所以,教師可建議學生將別人的評價內容,在課後與家長或同學進行交流,如果大家看法一致,則要虛心接受,如不符則要引以為戒。這樣在學生有情緒時,家長也可以及時進行疏導。或建議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解壓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家庭作業

  看了同學給自己寫的評價,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並做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