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小班美術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魚吐泡泡》

小班美術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魚吐泡泡》

小班美術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魚吐泡泡》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美術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魚吐泡泡》,歡迎閱讀與收藏。

  設計思路:

  由於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常常感到小班的美術活動難以開展。為此,在設計中我選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方法讓幼兒喜歡參與美術活動。並讓幼兒直接與將要表現的事物及相關作品互動.以獲得對所要欣賞和表現的事物的積極情感體驗。整個活動設計以幼兒的視覺感受為主。讓幼兒自然地進入美術活動情境。最後透過提供半成品或是具有審美性的背景(小魚吐泡泡的小河)設計來激發幼兒的創作動機。當幼兒完成作品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富有美感的畫面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就感,從而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進而喜歡參與美術活動。

  活動目標:

  1、嘗試將大小不同的蠟光紙圓片黏貼在底板上,並在教師的提醒下有顏色搭配和圖形組合的意識。

  2、能大膽黏貼,體驗不同大小、顏色、組合方式的”泡泡”貼在展板上的美感。

  活動準備:

  1、康定斯基作品《圓之舞》的圖片或PPT。

  2、顏色、大小不一的蠟光紙圓片。A4大小的白紙或黑紙每人一張。

  3、泡泡槍或泡泡器(也可以用直接可吹的泡泡水等)。

  4、底板上佈置幾條小魚和水草,底板的大小以能張貼所有幼兒的作品為宜。

  活動過程:

  一、調動幼兒關於泡泡的經驗.

  1、你們吹過泡泡嗎?你門看,我會變出泡泡。(教師用泡泡槍打出一串泡泡。)

  2、有多少泡泡?(適時豐富詞彙:許多、一串一串的'泡泡。)

  3、泡泡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觀察並用動作和語言表達:圓圓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引導幼兒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圓之舞》PPT。幫助幼兒整理前面獲得的經驗.有個畫家畫了許多泡泡,看看他畫的泡泡和剛才你們看到的泡泡一樣嗎.他麗的泡泡是怎麼樣的呢引導幼兒說出有不同顏色、不同大小。

  1、這些泡泡都是緊緊地靠在一起的嗎?(引導幼兒觀察出有的密集。有的分散,就像有的喜歡和好朋友擠在一起,有的喜歡單獨呆在一個很空的地方一樣。)

  三、創設情境,引導幼兒進入黏貼泡泡的狀態。

  出示大底板,指著底板上的小魚說:“小魚也喜歡用嘴巴吹出許多的泡泡呢。你們想讓小魚吹出一個什麼樣的泡泡呢?是大大的還是小小的?是什麼顏色的教師演示貼”泡泡。”幼兒每說出一種,教師就在底板上貼上一個圓片“泡泡”,在貼之前教師問:“你們想把它貼在中間還是旁邊,上面還是下面呢?”同時教師用動作演示每一個地方。最後將“泡泡”貼在幼兒選擇的位置上。邊貼邊說:“先用食指蘸上糨糊,從泡泡白色的這一面的中間開始抹開去,記住每個地方都要抹到,然後用抹布將手指擦乾淨,再把泡泡貼在底板上。”

  當貼第4個“泡泡”時,教師問:“是緊緊靠著第一個泡泡呢,還是離它遠一點,或者離它很遠呢?”

  四、幼兒創作教師提醒幼兒選擇顏色、大小不一的圓片進行黏貼,並將多餘的圓片放回原處。

  五、引導幼兒欣賞作品.師幼一起將所有作品佈置在大展板上,教師引導幼兒找到自己的作品並向大家介紹。

  教師鼓勵並引導幼兒對別人的作品發表看法。如:“你喜歡哪裡的泡泡呢?

  指導建議:

  1、目標應進行調整,第一條目標不應是操作方法,第二條應是情感目標。

  2、第二部分欣賞《圓之舞》PPT,用畫家來引出對小班幼兒來說,離他們的生活經驗比較遠。

  3、在示範幫魚媽媽吐泡泡時,時間過長,建議在範例上可適當有一些泡泡,再請幼兒添一些泡泡進行組合。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活動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美術活動要重在引導。以前我們都習慣於老師示範,手把手地教,認為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其實,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重在學會多少技能,更多的是要讓幼兒學會欣賞美,感受美,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真正地懂得創造美。本次活動,我透過小魚吐泡泡的遊戲來引出幼兒畫圓,接著在個別操作之後讓幼兒自由操作,幼兒在以自己為主體的活動中,感受美、創造美。當然,活動中還有不足之處,有一些老師提出,針對本次活動中的泡泡顏色匹配這一目標應再強調些。我想在下次活動的時候還應考慮的再充分、具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