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必備】民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

民俗作文300字

【必備】民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300字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300字 篇1

  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內外。工夫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愛、精、潔、思。這五個字的深刻涵養,正體現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飯後喝茶,閒聊喝茶,茶几乎陪伴著潮汕人的每時每刻。就連學校的辦公室裡,老師們在課間也會抽空喝上—杯茶。潮汕的美食是最負盛名的。潮汕地區有“美食之鄉”的美稱。

  潮汕地區瀕臨海洋,海鮮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血蚌。家裡人煮—鍋開水,把血蚌放進去悶—會兒,大約—分鐘後就可以取出來吃了。掰開蚌殼,會看到帶著血的蚌肉,吃起來鮮美卻不帶腥味。

  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蠔烙、鱟粿等,還有—些專門做供品的粿品,如紅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細,讓人流連忘返。

民俗作文300字 篇2

  今天是端午節,陽光燦爛。“城中城”邀請我們校園記者及家長共慶端午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去了。

  我們到了那裡已經有四十三名小記者了,我們分了三組,A組去包粽子去了,B組去玩有獎問答了,而我們C組玩起了親子游戲 。規則是:先用長方形的小積木擺出‘25’的字形,然後把第一個積 木推倒變成一個連續倒下的‘25’的字形。我們開始擺了,可是剛剛擺好的‘2’字就被我們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終於擺好了。我爸爸把第一個推倒‘嘩啦啦’的一個連一個得倒下了,但 是5的一橫沒倒下,我們沒有獲勝,但是我們玩的非常高興。這時,A組出來了,每個人手裡都提著一個塑膠袋,袋裡放著粽子。這都是他們自己包的。該我們去玩有獎問答了,我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不 是很完整,所以沒有獲獎。但媽媽誇我很勇敢,獲不獲獎並不重要,重在參與。我們洗了手就開始包粽子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包了好幾個。我們又去了建築工地,在那裡差一點把我嚇出心 髒病來。我們照了幾張相才依依不捨得回家了。

民俗作文300字 篇3

  每當中秋節,我就想起了賞月,所以我在中秋節那天,吃飯吃得很快,吃完後,就高高興興地到陽臺賞月。

  月亮圓圓的、黃黃的。我看到了月亮,好像看到了一塊香噴噴的玉米餅。表妹在我身旁說道:“我覺得月亮像一個美味可口的奶油蛋糕,要是能吃就好了。”我的媽媽說:“你們仔細地看看,月亮的旁邊有幾顆星星呢!好像星星在圍著月亮跳舞。”然後,爸爸拿來口味多樣的月餅,我們就大口大口地吃月餅。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我看著月亮,想起了嫦娥奔月這個故事。

  中秋節的月亮真美啊!我希望天天都是中秋節,那麼我就天天能看黃黃的、圓圓的月亮了,又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月餅了。表妹也說:“要是月亮真的能變成美味的蛋糕就好了。”

  難怪俗話都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民俗作文300字 篇4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麵師父。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麵館,拉麵師父正在拉麵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裡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麵。師父正在削麵,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麵師父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裡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麵粉,在他的手裡,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父左手抓著麵糰,右手拿著削刀。不停地削著,右手在麵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裡,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裡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麵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麵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麵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麵的做法,不禁對拉麵師父佩服至極。

民俗作文300字 篇5

  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春節,大家都很熟悉,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們都在歡度春節,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友人,都會迎接春節的到來說明國際上是多重視我國的春節啊!我為此驕傲!

  可是,在不同的地方,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一定也略有不同,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我家鄉度過春節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年貨都準備好了。

  除夕夜中,我們一家人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著12:00,也就是0:00的到來;將近0:00的時候,我家鄉的居民就放起了爆竹,一直到了十二點過了十幾分鐘的時候才停下,這說明這兒的居民多麼熱愛春節,多麼熱愛中國啊!

  我愛我家鄉的春節!

民俗作文300字 篇6

  提起陝南安康農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這一帶的農村喜歡喝一種自家燒的酒,這種純糧食或者純果酒,喝起來酒勁兒柔和,不上頭,不傷身,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來農村條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燒的酒來招待,後來招待貴客一定要用瓶裝酒,顯得氣派有檔次,現在隨著人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無論走到那裡,高度酒接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喜歡喝一口農村燒的酒,尤其是縣城的人,有機會就去農家樂遊玩,順便來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農村人則以自家燒的酒拿出來招待貴客,一是珍貴和尊敬。

  說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種米酒,家裡來了人,好客的主人趕緊走進廚房,先給客人煮上一碗雞蛋醪糟,所謂“燒喝的”,然後才收拾做飯,把好菜和燒酒拿出來敬奉客人。

民俗作文300字 篇7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諺語可謂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可是你知道它的意思嗎?你又知道那些民俗民風?我們地處中原,只瞭解本地的民俗習慣,你們知道藏族節日嗎?如果不知道,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藏族是一個多節日的民族,按照他們的日曆——藏曆來算,月月有節日。藏曆元月,是節日最多也是最隆重的月份。新年是最主要的節日,人們從十二月初就開始準備過年,人們先用青稞苗供奉佛祖,然後各家就各自做。炒青稞,摘人參果等品。到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們打掃房間,傍晚時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種叫古吐(一種麵疙瘩)。初一那天人們喝青稞酒,初二人們拜年。初四拉薩舉行大規模的傳召大會,此後一直活動直至二十六日。

  此後的節目數不勝數,五月十五林卡節是世界焚香日,七月一日是雪頓節,意思是“吃酸奶的節日。“還演藏戲;望果節是豐收節,沒有固定的日子;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節;”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燈節。”

  中原的節日豐富多彩,但西藏的節日更是多種多樣,願節日越來越多,人們越過越紅火,祝大家在這些節日裡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健健康康,日子越過越好!

民俗作文300字 篇8

  今天,我來到了白鹿原影視城,來探尋歷史久遠的關中民俗。

  快速穿過小吃一條街,來不及品嚐美味的.食物,我直接來到了錯落有致的舊時建築群中,那些土黃色的院牆讓我感受到了關中城鎮中的古樸氣息。步入第一處院子,小房子中那些彩色的手工藝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平時對畫畫的愛好,讓我對這些彩色的物件充滿了好奇。透過講解員的講解,我瞭解到了關中特有的民俗之一 ——木板年畫。

  看到我好奇的眼光,講解員叔叔邀請我跟他一起操作完成一副年畫。首先,他拿出一個滾輪,讓我在紅色的印油上滾動了幾下,然後拿著滾輪在雕刻好的木板上進行塗抹。反覆塗抹均勻之後,他拿出一張白紙讓我鋪在木板上,輕輕按壓,等白紙全部按壓平整之後,叔叔讓我輕輕的揭開了白紙,我翻過來一看,一張顏色鮮豔,造型美觀的木板年畫就完成了。

  親自操作完成的木板年畫讓我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俗作文300字 篇9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有耍龍燈,鬧花燈的習俗,而耍龍燈這一活動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從前,人間風調雨順,王母娘娘趁著天氣好,就開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但是,玉帝很愛喝酒,而且一喝就喝的酩酊大醉。這不,這一天他又喝醉了。宴會結束後,他又忙著寫雨簿,一下疏忽,把雨簿寫錯了。這下人間可大亂了。有的地方洪水暴發,有的天地乾旱……有條青龍知道了,悄悄地飛上天,偷偷改了雨簿。這時,玉帝也察覺到雨簿寫錯了,所以,他打開了雨簿。呀!雨簿好象被人改了!他馬上派人查詢是誰該了雨簿,最後,他才知道是青龍改的。他非常生氣,所以,他馬上派丞相到凡間去追殺青龍。

  丞相來到凡間用盡了各種辦法最後處死了青龍。死後的青龍化作一隻神鳥,天天在靈宵殿外哭泣,玉帝很內疚,明明是自己寫錯了雨簿,還要處死給自己改錯的青龍,所以,玉帝讓百姓們隆重紀念為民造福的青龍。

  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老百姓就會用竹子紮成龍燈,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扛著龍燈遊街串巷,以表示對青龍的感激和懷念。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現在。

民俗作文300字 篇10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