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諸相之十二支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諸相之十二支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諸相之十二支空

  有為法落於我見之中,遂成因果流轉之法,所以過患甚多,欲免流轉,必斷其各合因緣,此後不再受生,永住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要釋

  遍照金剛唐密第五十代普門傳燈大奢黎馮達庵 撰述

  後學弟子普式 錄要

  第三節 十二支空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謂之十二支緣起。舊譯為十二因緣。

  緣者,牽引之義;謂由此境引起他境也。亦稱緣起;或稱因緣。由無明至老死凡十二事,故曰十二支,此二二支展轉緣引,故日十二支緣起。

  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此則十二支息滅也。

  緣起之法,若因由不興則無從引起,無明若消盡則十二支息滅。此息滅之義,有淺有深。淺者屬消極,一味遮遣,令漸次淨盡;深者屬積極,使覺十二支當體即空;前權後實也。

  不明十八界本性,謂之無明。

  誤認假相為實有,執著不捨、是謂無明。

  因而發生種種妄行,謂之無明緣行

  既誤認假相為實有,乃採取善行、惡行、或梵行以求遂意,困此迷真逐妄。

  行中加以認識,謂之行緣識。

  了別行法如何聯絡,以第六識為主,從而燻發第八識本有種子,得開見相二分。

  隨識起者,或色(色法)或名(心法)謂之識緣名色。

  由認識引起之相分,約前六識有外境色法,約後識有內境色法。人類對六塵幻相,每代以假名,故云如是。

  由名色燻發六根,謂之名色緣六入。

  六入即六根,根而曰入,取接納義也。

  根也者,對某種經驗培養純熟之謂。

  由根應境入心。發生接觸,謂六入緣觸。

  六根應境,隨六識引起觸心所;同時六根得開發還入心中,轉燻第八識起觸。

  由觸引起領受之情,謂之觸緣受。

  凡起觸必生受感,五俱意識生苦樂舍受,分別意識生憂喜舍受,第八識唯舍受。

  受而引起心之所貪謂之受緣愛。

  喜樂受皆凡夫之所貪戀,宜引起愛感。憂苦生“非愛”,舍雖無所愛,然皆愛亦相也。

  愛之不已對境極力取求,謂之愛緣取。

  愛則恆為境縛。五塵當前,固不願放棄,法塵當前更希實現,多方追求之。此等纏縛,概名曰取。因愛而生。

  執取具足,則種子成熟為中有(中陰),謂之取緣有。

  有也者,法性表現之相也。眾生界分二十五有。現生之身名本有,託生之始名生有,示死之際名死有,死後生前為中有。種子成熟,即業因成熟也。

  現生報盡,中有從而託生相當之趣,謂之有緣生。

  現生報盡,中有所以必求託生者,有根無塵,要依父母乃得參加塵境。

  得此生身,不免四相遷流,終於老死,謂之生緣老死。

  自無明至老死凡十二事、輾轉為緣,眾生生死輪迴不已,端在於此。若能消除無明,則十二支展轉息滅、遂得超脫輪迴矣。

  經教中對十二支緣起,原有種種釋法,今舉二門如下:

  佛學正義:一方面談萬法皆空;一面談萬法緣起。即無性緣生,緣生無性之旨也。 只知緣生,不達無性,固落凡外。只知無性,不達緣生,亦墮權小。是故真實大乘,恆於實相中詳究緣起之道。

  (一)緣覺乘觀法

  此類觀法,從現在果溯過去因;復據現在因,推未來之果。

  過去因

  (1) 無明——無始煩惱。

  (2) 行——依煩惱作業。

  現在果

  (3) 識——現世初入胎時的識神。

  (4) 名色——托胎後漸起心法色法。

  (5) 六入——胎中成就六根。

  (6) 觸——出胎後接觸外物。

  (7) 受——對事物起苦樂等物。

  現在因

  (8) 愛——貪染種種可欲事物。

  (9) 取——貪愛熾盛,馳驅諸境,取求不已。

  未來果

  (10)有——依愛取業、復墮三有。

  (11)生——業果成熟,又復出胎。

  (12)老死——依四相遷流漸老至死。

  十二支觀法,籍明輪迴大意。依此觀法作正思維,終使十二支息滅,得證辟支佛果。為別於只泯人我的聲聞小乘,特稱緣覺乘,或中乘。

  此約三世觀輪迴之跡,屬業感緣起門。

  (二)菩薩乘觀法

  現在因

  (1) 無明——不明世間正理,不離三界。

  (2) 行——由善惡心所,起善惡梵行。

  (3) 識——由行燻成之果,藏於識中.

  (4) 名色——燻發賴耶中名色種子。

  (5) 六入——燻發賴耶中六根種子。

  (6) 觸——燻發賴耶中觸心所種子。

  (7) 受——燻發賴耶中受心所種子。

  (8) 愛——以貪愛等心滋潤苦果種子,使漸起現行。

  (9) 取——執取甚旨,能使現行速現。

  未來果

  (10)有——苦果種子成熟,行緣出現於三界。

  (11)生——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身變異至滅。

  無明有淺有深,淺者屬煩惱障,依人我見而起;深者屬所知障,依法我見而起,本表觀法所謂無明,仍以煩惱障為主,凡夫之第六識,攀緣不已,是謂逐妄。其中善惡無記之行甚多。既有善惡,則影響眾生界而起反應力。反應力潛入心中,能使阿賴耶識發生變動,此等種子數數熏習,漸次發展。及其果熟,不免牽入輪迴。其被燻成熟種子出現於世,謂之現行。然由種子至現行,須行強大滋潤力促成之。此等滋潤力,以貪愛為主,愛則眷戀不捨,不令種子退隱,加之以執取,則身口意三業均赴之;故能令現行速現。至此,與眾生界新聯絡樞紐之因告成,準備作未來果之開端,由中有而生而老死,輪迴不已。

  此約二世以觀輪迴之跡,屬賴耶緣起門。

  賴耶緣起者,阿賴耶識中所藏種子,緣熟則起現行,而流露事相於世間之義也。

  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文全部寫出應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行,亦無無行盡;……無生亦無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共十二支。中間十支已省略,以“乃至”二字概括之。

  上文緣覺乘菩薩乘兩種觀法,雖淺深不同,要皆以破煩惱障脫分段身為主,業感緣起未足稱真如境界。賴耶緣起堪稱生空真如。然未見法空真如,未得謂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真如緣起法門也。一念心中,十二支頓具;不待開為若干世以觀之。

  法界本體具含無邊妙用,一念心中無所不具,非惟十二支因緣法如此。諸支一時並呈,不分先後,一時頓了。會此宗旨,得由絕無時間空間之法空真如本體隨緣開為法相。多不礙一,一不礙多,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皆無不可。

  真如本體即大空;一法不立。明尚不可得,何況無明!無明盡者,與無明相對立名,即無明由有而無之相也。以觀自在智直緣二空真如,絕無無明相與無明盡相;故經如此說。餘十一支,亦准此例。是謂十二支空。

  真如本體,既一法不立,真如二字亦虛有其名。其能開展光明,亦只意密之能事。空之中不妨有明相,明之中不失其空性;斯稱正覺,故曰明尚不可得。若明中頓失空性,便成幻光。無明者迷失本體,比幻光迷惘更深,故曰“何況無明”。

  然所謂空者,約智門言之。若觀自在菩薩運用大悲時,不妨起種種勝行。非謂無行亦無行盡,遂不起度生妙用也。

  華嚴經十地品雲:“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此正明般若波羅蜜多現前時,即緣起離緣起之妙用。

  有為法者,識身所造作而成之法相也。若論其本有功德藏,則於體在中,不缺一法;但未經造作,則不能出現於外跡。必以業力推動之,並需得外境為緣,始能起其幻相。若論新身之出現,尤須父母作和合因緣,乃克轉中有為生有也。緣有四種:

  (一)因緣

  (二)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

  (四)增上緣

  若自動轉變之有為法,須四緣具足。心中先植其因,待諸緣具集而轉為現行,此屬因緣。心中之因,等流相續,不被他法壓伏;此屬等無間緣。動機一起,牽引意力緣慮其境;此屬所緣緣。輔助外跡,流現法相;此名增上緣。四緣具集是為自動轉變通例。若被動轉變之有有為法,視須因緣增上緣兩緣和合便得。

  有為法落於我見之中,遂成因果流轉之法,所以過患甚多,欲免流轉,必斷其各合因緣,此後不再受生,永住涅槃,然為利益人人生故,不妨隨緣,遊戲於諸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