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精選15篇

科學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精選15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實驗報告1

  x年級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磁鐵能吸引那些物體

  實驗目的: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裝置)釘子、紙、橡皮、別針、銅線、鋁線、泡沫塑膠、尺子、回形針、水槽、磁鐵。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分別吸釘子、回形針、大頭針,觀祭現象;

  2、用磁鐵分別吸橡皮、紙、銅線、鋁線、泡沫塑膠、尺子、

  水槽,觀察現象;

  3、給上述材料分類。

  實驗結果:磁鐵能吸引鐵質東西最多。

  認識與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質物質。

科學實驗報告2

  一、實驗內容:

  利用一元線性迴歸模型研究我國經濟水平對消費的影響

  1、實驗目的:掌握一元線性迴歸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經濟檢驗和統計檢驗

  2、實驗要求:

  (1)對原始指標變數資料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

  (2)對迴歸模型做出經濟上的解釋;

  (3)獨立完成實驗建模和實驗報告。

  二、實驗報告

  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1、問題的提出

  居民的消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適度的消費可以有利的促進經濟的平穩健康的增長。要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關鍵問題是如何保證居民的消費水平。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稅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儲蓄,二是消費。如果人均GDP增加,那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增加,這樣居民用於消費的應該也會增加。本次實驗透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用人均GDP這個指標來表示)資料,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一、西方消費經濟學者們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是需求的函式。消費經濟學有關收入與消費的關係即消費函數理論有:

  (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淨收入,邊際消費傾向小於平均消費傾向。並且進一步假定,人們的現期消費,取決於他們現期收入的絕對量。

  (2)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的決定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

  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1)利率。一般情況下,提高利率會刺激儲蓄,從而減少消費。但在現實中利率對儲蓄的影響要視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價格指數。價格的變動可以使得實際收入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消費。

  (3)生活環境,生活理念。有些人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對現在流行的超前消費很不贊同,習慣於把錢存入銀行,這樣勢必會影響一個地區的消費水平。

  (4)人口結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消費率不同,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消費率一般較高。一國青少年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越高,消費需求也相應越大,而儲蓄率也就越低

  另外,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間接稅就是一國的國民收入,所以,我們可以用人均GDP來代表人均收入。

  基於上述這些經濟理論,本次實驗透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人均GDP)資料,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針對這一模型,一是假定利率是保持不變的,這樣可支配收入可視為不受儲蓄的影響,二是假定人口結構及生活環境不發生變化,另外對原始指標變數資料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避免價格因素的影響。

  2、指標選擇

  本實驗中,經濟水平的指標我們選擇人均GDP。

  3、資料來源

  資料取於《中國統計年鑑》,指標資料為國年的人均消費、人均GDP和各年的CPI。

  4、資料處理

  為了保證我們各個時期資料的可性,我們必須剔除價格的因素對人均消費和人均GDP的影響。在這裡我們用1990年的CPI作為基期來調整資料。關於調整方法我們可以用Excel也可以用EViews軟體進行,在這裡我們介紹一下用EViews軟體調整資料的步驟。

科學實驗報告3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答: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著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著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著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著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

  (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

  (3)把凸透鏡對著窗戶,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透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後,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現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後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1:

  1、在試管裡裝滿水,並用氣球皮把管口矇住,用橡皮筋紮緊

  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後體積壯增大

  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2: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並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緊瓶口

  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

  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氣球、燒杯

  步驟3: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

  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溫水、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酒精燈

  1、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

  3、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4: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

  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3、用酒精燈對著鐵絲的一端加熱

  4、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臺

  步驟5: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臺上

  3、用酒精燈對著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擺的特徵

  材料:鐵架臺、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6: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臺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科學實驗報告4

  實驗內容 3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

  實驗器材 綠豆芽、水、紙巾

  實驗步驟

  1、在一個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溼潤。

  2、3----5天后觀察觀察。

  實驗現象 豆芽的根會向有水的方向生長

  實驗結論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5

  實驗內容 6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裡的水。

  2、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

  實驗現象

  1. 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6

  實驗目的

  1.掌握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原理和電位差計的操作技術

  2.學會幾種電極和鹽橋的製備方法

  3.學會測定原電池電動勢並計算相關的電極電勢

  實驗原理

  凡是能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都稱之為電池(或原電池)。

  可逆電池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池反應可逆,亦即電池電極反應可逆;(2)電池中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電池必須在可逆的情況下工作,即充放電過程必須在平衡態下進行,即測量時透過電池的電流應為無限小。

  因此在製備可逆電池、測定可逆電池的電動勢時應符合上述條件,在精確度不高的測量中,用正負離子遷移數比較接近的鹽類構成“鹽橋”來消除液接電位;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可滿足透過電池電流為無限小的條件。電位差計測定電動勢的原理稱為對消法,可使測定時流過電池的電流接近無限小,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定電池的電動勢。

  可逆電池的電動勢可看作正、負兩個電極的電勢之差。設正極電勢為 φ+,負極電勢為 φ-,則電池電動勢 E = φ+ - φ- 。

  電極電勢的絕對值無法測定,手冊上所列的電極電勢均為相對電極電勢,即以標準氫電極作為標準,規定其電極電勢為零。將標準氫電極與待測電極組成電池,所測電池電動勢就是待測電極的電極電勢。由於氫電極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製備、電極電勢穩定的電極作為參比電極。常用的參比電極有甘汞電極、銀-氯化銀電極等。這些電極與標準氫電極比較而得的.電勢已精確測出,具體的電極電位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以飽和甘汞電極與銅/硫酸銅電極或鋅/硫酸鋅電極組成電池,測定電池的電動勢,根據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可推得這兩個電極的電極電勢。

  儀器和試劑

  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銅電極,鋅電極,飽和甘汞電極,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飽和 KCl 溶液。

  實驗步驟

  1. 記錄室溫,開啟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預熱 5 分鐘。將測定旋鈕旋到“內標”檔,用1.00000 V電壓進行“採零”。

  2. 電極製備:先把鋅片和銅片用拋光砂紙輕輕擦亮,去掉氧化層,然後用水、蒸餾水洗淨,製成極片。

  3. 半電池的製作:向兩個 50 mL 燒杯中分別加入 1/2 杯深 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電極插入電極管,開啟夾在乳膠管上的彈簧夾,將電極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從乳膠管處吸氣,使溶液從彎管流出電極管,待電極一半浸沒於溶液中時,用彈簧夾將膠管夾住,提起電極管,保證液體不會漏出電極管,如有滴漏,檢查電極是否插緊。

  4. 原電池的製作:向一個 50 mL 燒杯中加入約 1/2 杯飽和氯化鉀溶液,將製備好的兩個電極管的彎管掛在杯壁上,要保證電極管尖端上沒有氣泡,以免電池斷路。

  5. 測定銅鋅原電池電動勢:將電位差計測量旋鈕旋至測定檔,接上測量導線,用導線上的鱷魚夾夾住電極引線,接通外電路。

  從高位到低位逐級調整電位值,觀察平衡顯示。在高電位檔調節時,當平衡顯示從OVL跳過某個數字又跳回OVL時,將該檔退回到低值,再調整下一檔。在低電位檔調節時,調節至平衡顯示從負值逐漸小,過零後變正值時,將該檔回到低值,繼續調整下一檔。直至調整到最後一位連續調節檔。當平衡顯示為零或接近於零時,讀出所調節的電位值,此即該電池的電動勢。

  6. 測定電極電勢:取出飽和甘汞電極,拔去電極頭上的橡皮帽,置於燒杯中。將測量導線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鋅電極和甘汞電極上,同上法測定電動勢。再同樣測量由銅電極和甘汞電極組成的電池的電動勢。根據所測得的電動勢及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計算所測量電極的電極電勢。

  思考題

  1.如何正確使用電位差計?

  2.參比電極應具備什麼條件?

  3.若電池的極性接反了,測定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4.鹽橋有什麼作用?選用作鹽橋的物質應有什麼原則?

科學實驗報告7

  實驗內容 4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膠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溼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2、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8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是透過教師的知識講解或學生機械的記憶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依賴於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透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動要透過實驗教學來實現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驗教學與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又是密不可分的。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資料、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等方面大有用處。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麼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裡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後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資訊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說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範、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透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並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透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透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透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科學世界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的神奇世界,學生非常向往,樂意探究。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缺乏這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沒有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所以學生學習科學感到很深奧、難理解,導致興趣缺失。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環境,每一個教學實驗都要想方設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當你走進課堂,哪怕手裡只拿了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學生就會激動不已、充滿期盼;如果說要去實驗室上實驗課,學生總是歡呼雀躍。由此可見,學生多麼想上實驗課,多麼想動手操作,上實驗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而實驗教學恰恰是一種常態,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上好每一堂課。除了實驗室、教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環境,充足的生物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讓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描述自然、認知自然。當把這一切讓學生在最後以實驗報告單的形式寫下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而變得興趣盎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實驗是學好科學的基礎。總之,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技能,還能透過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體會和結論,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昇華,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教師應重視實驗報告單的各項功能在實驗教學中的充分發揮,利用實驗報告單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

科學實驗報告9

  實驗內容 4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膠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溼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2、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1

  實驗內容 2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實驗器材 綠豆芽、實驗盒、

  實驗步驟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象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實驗結論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2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學實驗報告13

  x年級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目的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所用器材:(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實驗步驟: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電池,連線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果: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認識與結論: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科學實驗報告14

  實驗內容 1種子發芽對比實驗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實驗器材 種子發芽實驗盒、注有“1”、“2”的標號紙、綠豆種子、紙巾、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步驟 1、準備好6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籤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個小盤中1號杯不滴,其餘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膠紙將3號杯口密封,用塑膠杯子罩住5號杯,用紙箱罩住6號杯。

  5、將1號杯和2號杯,3號杯和4號杯,5號杯和6號杯進行對比。 實驗現象

  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實驗結論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缺一不可。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5

  三年級x班x組組長:實驗時間年x月x日

  實驗名稱: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實驗目的:想辦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開。

  所用器材:(裝置)燒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裝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著一個方向輕輕攪拌。

  3、靜置一會兒,觀察水中的土壤。

  實驗結果:土壤分成了兩層。

  認識與結論:

  上層的土壤顆粒小,是粘土;下層的土壤顆粒大,是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