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實驗的報告彙編15篇

實驗的報告

實驗的報告彙編1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實驗的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驗的報告1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本關於水的實驗書。看著看著我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一個如何做泡泡的實驗。

  我決定開始做實驗。首先在瓶子裡裝置半瓶自來水,然後滴幾滴洗潔精,最後在加一小撮糖,隨後進行攪拌,泡泡水製成了。我找了一根喝奶茶用的大粗吸管,開始吹泡泡了!我沾了沾泡泡水,深吸一口氣,開始吹泡泡了。吹呀吹,我吹出了一個個小泡泡,我真想吹出大泡泡。這次,我鼓足氣吹,終於吹出了一個大泡泡,在空中飄舞,在陽光的照耀下,泡泡發出一閃一閃的光,十分漂亮。它慢慢地落在了地下。我想吹出更大的泡泡,首先,我沾了許多水,接著把吸管靠近地板,開始鼓足勁吹,每吹一下就停下幾秒,然後在把吸管插進泡泡裡繼續吹,不一會兒,我就吹出了一個超大泡泡,比一個燴麵碗還要大,陽光穿過泡泡,七色彩虹就在泡泡上閃閃發光。接著,我又吹出了像葫蘆、像小花一樣的大泡泡,還有泡泡裡面套了3層泡泡……形態各異,造型新穎。

  吹泡泡實在是太好玩啦!不說了,我要繼續吹泡泡了!

實驗的報告2

  一、實驗目的

  1.學會識別精餾塔內出現的幾種操作狀態,並分析這些操作狀態對塔效能的影響;

  2.學會精餾塔效能引數的測量方法,並掌握其影響因素;

  3.測定精餾過程的動態特性,提高學生對精餾過程的認識。

  二、實驗原理

  1.理論塔板數的圖解求解法

  對於二元物系,如已知其汽液平衡資料,則根據精餾塔的操作迴流比、塔頂餾出液組成及塔底釜液組成計算得到操作線,從而使用圖解求解法,繪圖得到精餾操作的理論塔板數。

  精餾段操作線方程:

  提餾段操作線方程:

  用圖解法求算理論塔板的理論依據為:

  (1)根據理論塔板定義,離開任一塔板上氣液兩相的濃度x n和y n必在平衡線上;

  (2)根據組分物料衡算,位於任兩塔板間兩相濃度x n和y n+1必落在相應塔段的操作線上。

  本實驗採用全迴流的操作方式,即。此時,精餾段操作線和提餾段操作線簡化為:

  2.總板效率

  精餾操作的總板效率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N T為理論塔板數,N P為實際塔板數。

  3.折光率與液相組成

  本實驗透過測量塔頂餾出液與塔底釜液的折光率,計算得到餾出液與釜液的組成。對30%下質量分率與阿貝折光儀讀數之間關係可按下列迴歸式計算:

  式中,w為質量分率,n30為30oC下的折光指數。

  測量溫度下的折光指數與30oC下的折光指數之間關係可由下式計算:

  式中,n t為測量溫度下的折光指數,t為測量溫度。測量溫度可從阿貝折光儀上讀出。

  餾出液與釜液的質量分數與摩爾分數之間的關係可由下式表示:

  三、實驗步驟

  1.實驗前檢查實驗裝置上的各個旋塞、閥門均應處於關閉狀態;電流電壓表及電位器位置均為零;

  2.開啟塔頂冷凝器的冷卻水,冷卻水的水量約為8升/分鐘;

  3.接上電源閘,按下裝置上總電源開關,調節迴流比控制器至全迴流狀態;

  4.調節電位器使加熱電壓為70V,開始計時並測量塔頂溫度。剛開始時每隔5分鐘記錄一

實驗的報告3

  按照《山西省衛生廳關於對二級以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進行備案工作的通知》,以及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人間傳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和實驗活動生物安全審批管理辦法》、《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管理辦法》、《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我科室結合自身實際特點和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內控制度以保證科室的正常運轉及人員的安全,並隨著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完善,使之更有利於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實際操作水平,保證質量以及實驗室人員的操作安全。

  太鋼總醫院燒傷整形中心微生物實驗室有房間5間,分別為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緩衝區和無菌區,符合實驗室建築規劃標準。現有工作人員1人,初級職稱。工作專案為一般臨床標本的一般細菌培養鑑定+藥物敏感試驗,一般塗片細菌學檢測,另承擔醫院感染的實驗室監測部分。科室有完善的SOP檔案,以及各項生物安全管理檔案,保障科室工作執行條理,流暢。完善臨床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LIS),實現臨床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與臨床科室的無縫對接,使臨床檢驗資訊得到廣泛持續使用,更有效的為臨床和病人服務。 為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人員的安全,科室制定了詳細嚴謹的各項規章制度,主要包括《檢驗科工作制度》、《檢驗科核查制度》、《檢驗科標本管理制度》、《檢驗科質量管理制度》、《檢驗科質量管理

  制度》、《檢驗科生物安全培訓制度》、《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菌株、毒株儲存制度》、《檢驗科醫療垃圾處理辦法》、《檢驗科消毒隔離管理制度》、《檢驗科生物安全事件處理預案》、《檢驗科預防感染管理制度》、《檢驗科方法保證制度》等等,科室管理嚴格、細緻,科室裝置主要有:壓力蒸汽滅菌器,培養箱以及冰箱、淨化臺等常用裝置,本室人員工作嚴格按照SOP檔案,及時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檢驗報告。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在現有的人員和裝置上盡職盡責,不斷學習新技術,引進新裝置,為以後科室更好的發展努力,為患者的醫治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太鋼總醫院燒傷整形中心檢驗科

   20xx.8.7

實驗的報告4

  學院: 專業: 年級: 姓名: 學號: 實驗室號: 計算機號: 實驗日期: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簽字: 成績:

  實驗:熟悉VFP開發環境

  1. 先在D盤建一個資料夾,並將其命名為092221004.在桌面開啟VFP系統,在選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檔案位置”中的“默 認目錄”,然後選擇“修改”,將其設為“D92221004”,最後選擇“設為預設值” ,“確定”,即可。

  2. 在桌面開啟VFP系統,在選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區域”,然後在“日期格式”欄的下拉選項中選擇“年月日”;勾選“日期分隔符”和“年份(1998或98)”項,並在“日期分隔符”其後面輸入“-”;最後選擇“設為預設值” ,“確定”,即可。

  3. 在桌面開啟VFP系統,在選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區域”,然後在“小數位數”項輸入小數位數的多少,最後選擇“設為預設值” ,“確定”,即可。

  4. 在桌面開啟VFP系統,在選單欄上選擇“顯示”,此時跳出一個工具欄對話方塊,勾選“調色盤”後選擇右邊的“定製”,跳出定製工具欄,在“分類”中選定“調色盤”,在其右邊中選定紅色,並將其拖動到主視窗,關閉定製工具欄,最後將其移到常用工具欄下。

  5. 開啟VPF系統,在選單欄上選擇“檔案”,在“檔案”的下拉欄中選定“新建”彈出新建選框,在左邊的“檔案型別”中選定“專案”然後點選右邊的“新建檔案”彈出建立的對話方塊,在該對話方塊的專案檔案框中鍵入“學生成績管理”後點擊“儲存”,在選單欄上選擇“檔案”,在“檔案”的下拉欄中選定“新建”彈出新建選框,在左邊的“檔案型別”中選定“資料庫”然後點選右邊的“新建檔案”彈出創

  建的對話方塊,在該對話方塊的資料庫名框中鍵入“學生成績”後點擊“儲存”。

  區別: 如果是在專案中建立資料庫,則命令視窗不會顯示命令。

  6. “CREATE PROJECT”是建立專案檔案命令,“CREATE DATABASE” 是建立資料庫命令,“ MODIFY DATABASE”開啟預設目錄下的資料庫,“MODIEF PROJECT”是開啟預設目錄下的專案檔案

  7. 退出VFP系統的命令是“Quit”;其他退出VFP系統的方法:

  方式一:單擊應用程式視窗中的“關閉”按紐

  方式二:在“檔案”選單中選擇“退出”命令.

  方式三:在命令視窗中鍵入QUIT命令.

  方式四:同時按下Alt和F4組合鍵.

  方式五:單擊應用程式視窗左上角的控制選單圖示,從彈出的選單中選擇“關閉”命令.或者雙擊控制選單圖示。

  一、實驗目的

  1. 熟悉VFP整合開發環境;

  2. 專案管理器的使用;

  3. 常用命令的使用;

  二、實驗內容

  1. 在硬碟上新建一個以自己學號命名的資料夾,並將此資料夾設定為預設目錄.要使此設定關閉VFP系統後再進入VFP系統時仍然有效該如何儲存?

  2. 設定日期格式為年月日格式,年份四位數顯示和兩位數顯示如何設定,以短劃線”-”作為日期分隔符,要使以上設定關閉VFP系統後再進入VFP系統時失效該如何儲存?

  3. 如何將現在小數點後只保留2位改成保留更多的位數?

  4. 定製工具欄操作:如何將調色盤工具欄裡的紅色新增到常用工具欄裡?

  5. 在預設目錄下建立“學生成績管理”專案檔案和“學生成績”資料庫.分別在專案中建立資料庫和不在專案中建立資料庫,比較他們的區別;

  6. 觀察上述第5題的操作過程中命令視窗中出現的命令,並指出各命令的作用;

  7. 退出VFP系統的命令是什麼?有哪些方法可以退出VFP系統?

  三、實驗環境

  1. 硬體:學生用微機、區域網環境

  2. 軟體:Windows 20xx中文作業系統、Visual Foxpro 6.0

  四、實驗步驟

  描述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方法,內容見後附的手寫材料。

  五、實驗除錯與結果分析

  描述實驗的除錯過程,實驗中發生的現象、中間結果、最終得到的結果,並進行分析說明,分析可能的誤差或錯誤原因等.內容見後附的手寫材料。

  六、總結

  說明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新發現或個人的收穫;未解決/需進一步研討的問題或建議新實驗方法等。內容見後附的手寫材料。

實驗的報告5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目,需要考生不斷地做實驗,從實驗中真實地看到各種元素髮生化學反應,看到各種化學現象的產生。做完化學實驗之後,學生們要寫化學實驗心得體會,將自己在化學實驗中的所感所想寫出來。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化學實驗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課程。 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因此實驗就顯得非常重要。

  剛開始做實驗的時候,由於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不好,在實驗過程遇到了許多的難題,也使學生們感到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自己看書,獨立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也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在做實驗前,一定要將課本上的知識吃透,因為這是做實驗的基礎,實驗前理論知識的準備,也就是要事前瞭解將要做的實驗的有關資料,如:實驗要求,實驗內 容,實驗步驟,最重要的是要記錄實驗現象等等. 否則,老師講解時就會聽不懂,這將使做實驗的難度加大,浪費做實驗的寶貴時間。比如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制取氯氣的的實驗要清楚各實驗儀器的接法,如果 不清楚,在做實驗時才去摸索,這將使你極大地浪費時間,會事倍功半. 雖然做實驗時,老師會講解一下實驗步驟,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一些基礎知識,那時是很難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亂按老師指使做,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做什麼。做實驗 時,一定要親力親為,務必要將每個步驟,每個細節弄清楚,弄明白,實驗後,還要複習,思考,這樣,印象才深刻,記得才牢固,否則,過後不久就會忘得一干二 淨,這還不如不做.做實驗時,老師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將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教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那麼的 廣泛.

  學生做實驗絕對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這樣就要有充分的準備,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實驗,那麼做了也是白做。實驗總是與課本知識相 關的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應該儘量減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實驗效率的保證,有的人一開始就趕著做,結果卻越做越忙,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在做實驗時,開始沒有認真吃 透實驗步驟,忙著連線實驗儀器、添加藥品,結果實驗失敗,最後只好找其他同學幫忙。 特別是在做實驗報告時,因為實驗現象出現很多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將會很難的繼續下去,對於思考題,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討論,請教老師。

  我們做實驗不要一成不變和墨守成規,應該有改良創新的精神。實際上,在弄懂了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我們的時間是充分的,做實驗應該是遊刃有餘的, 如果說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件難事,那改良總是有可能的。比如說,在做金屬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中,我們可以透過自制裝置將實驗改進。

  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前題是學生對每次實驗的態度。如果學生在實驗這方面很隨便,等老師教怎麼做,拿同學的報告去抄,儘管學生的成績會很高,但對將來工作是不利的。

  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在實踐中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學道德,例如團隊精神、交流能力、獨立思考、實驗前沿資訊的捕獲能力等;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作風,增強創新意識。

  上面的化學實驗心得體會,非常適合大家進行化學實驗報告的寫作,對大家進行化學實驗心得寫作非常有效。

實驗的報告6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實驗的報告7

  一、實驗目的

  1.掌握無菌操作的植物組織培養方法;

  2.透過配置MS培養基母液,掌握母液的配置和儲存方法;

  3.透過誘導豌豆根、莖、葉形成愈傷組織學習愈傷組織的建立方法;

  4.透過誘導豌豆莖、葉形成愈傷組織,學習愈傷組織的建立方法;

  5.瞭解植物細胞透過分裂、增殖、分化、發育,最終長成完整再生植株的過程,加深對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的理解。

  二、實驗原理

  (一)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是把植物的器官,組織以至單個細胞,應用無菌操作使其在人工條件下,能夠繼續生長,甚至分化發育成一完整植株的過程。植物的組織在培養條件下,原來已經分化停止生長的細胞,又能重新分裂,形成沒有組織結構的細胞團,即愈傷組織。這一過程稱為“脫分化作用”,已經“脫分化”的愈傷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又能重新分化形成輸導系統以及根和芽等組織和器官,這一過程稱“再分化作用”。

  (二)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是每個植物的本細胞或性細胞都具有該植物的全套遺傳基因,在一定培養條件下每個細胞都可發育成一個與母體一樣的植株。

  (三)組織的分化與器官建成

  外植體誘匯出愈傷組織後,經過繼代培養,可以在愈傷組織內部形成一類分生組織即具有分生能力的小細胞團,然後,再分化成不同的器官原基。有些情況下,外植體不經愈傷組織而直接誘匯出芽、根。

  (四)培養基的組成

  培養基中各成分的比例及濃度與細胞或組織的生長或分化所需要的最佳條件相近,似成功地使用該培養基進行組織培養的主要條件。營養培養基一般由無機營養、碳源和能源、維生素、植物激素(生長調節劑)和包括有機氮、酸和複雜物質的新增劑組成。

  三、實驗器材

  高壓滅菌鍋、超淨工作臺、烘箱、培養室、鑷子、記號筆、橡皮筋、玻

  璃器皿、三角燒瓶、燒杯、量筒、剪刀、棉塞、繩子、牛皮紙、酒精燈、噴霧器等。

  四、實驗材料

  豌豆種子

  五、實驗藥品

  藥品、70%酒精、 0。1%昇汞、MS培養基、蒸餾水、NaOH、 84消毒液、蔗糖、瓊脂等。

  六、實驗步驟

  實驗的報告13

  器材:木頭

  步驟:

  第一種:

  將木頭放入水中,測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滿滿的量筒中,測量溢位的水的體積,可以間接得到木頭浸入水中的部分的體積。

  然後將木頭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測量水下部分的質量。

  透過公式計算其密度。

  然後總體測量整塊物體的質量

  透過v=m/p

  計算得出全部體積。

  第二種:

  取一量杯,水面與杯麵平齊,想辦法將木頭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細針將其按入水中),稱量溢位水的體積即可。

  第三種:

  如果容器是個圓柱形,把裡面放滿水,然後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把物體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圓柱的面積=底面積×高

  如果物體不下沉,就把物體上系一個鐵塊放入水中,測出鐵塊和物體的體積,然後再測出鐵塊的體積,接著用它們的總體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得出物體的體積.

  現象:包括在步驟裡面了。

  結論:得出木頭的體積。

  XXX

  20xx年X月XX日

實驗的報告8

  學院:化學工程學院 姓名:學 號: 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 班 級:同組人員:

  課程名稱: 化工原理實驗 實驗名稱: 精餾實驗實驗日期

  北 京 化 工 大 學

  實驗五 精餾實驗

  摘要:本實驗透過測定穩定工作狀態下塔頂、塔釜及任意兩塊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該處液相濃度,根據資料繪出x-y圖並用圖解法求出理論塔板數,從而得到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板效率。透過實驗,瞭解精餾塔工作原理。 關鍵詞:精餾,圖解法,理論板數,全塔效率,單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務

  ①熟悉精餾的工藝流程,掌握精餾實驗的操作方法。

  ②瞭解板式塔的結構,觀察塔板上汽-液接觸狀況。

  ③測定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塔效率。

  ④測定部分迴流時的全塔效率。

  ⑤測定全塔的濃度(或溫度)分佈。

  ⑥測定塔釜再沸器的沸騰給熱係數。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餾塔中,由塔釜產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與來自塔頂逐板下降的迴流液,在塔板上實現多次接觸,進行傳熱與傳質,使混合液達到一定程度的分離。 迴流是精餾操作得以實現的基礎。塔頂的迴流量與採出量之比,稱為迴流比。迴流比是精餾操作的重要引數之一,其大小影響著精餾操作的分離效果和能耗。 迴流比存在兩種極限情況:最小回流比和全迴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離任務,則需要無窮多塔板的精餾塔。當然,這不符合工業實際,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個操作限度。若操作處於全迴流時,既無任何產品採出,也無原料加入,塔頂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這在生產中午實際意義。但是由於此時所需理論板數最少,又易於達到穩定,故常在工業裝置的開停車、排除故障及科學研究時採用。

  實際迴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餾操作中,若迴流系統出現故障,操作情況會急劇惡化,分離效果也將變壞。

  板效率是體現塔板效能及操作狀況的主要引數,有以下兩種定義方法。

  (1) 總板效率E

  E=N/Ne

  式中E——總板效率;N——理論板數(不包括塔釜);

  Ne——實際板數。

  (2)單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 Eml——以液相濃度表示的單板效率;

  xn ,xn-1——第n塊板和第n-1塊板的液相濃度;

  xn*——與第n塊板氣相濃度相平衡的液相濃度。

  總板效率與單板效率的數值通常由實驗測定。單板效率是評價塔板效能優劣的重要資料。物系性質、板型及操作負荷是影響單板效率的重要因數。當物系與板型確定後,可透過改變氣液負荷達到最高板效率;對於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條件下,測定其單板效率,以評價其效能的優劣。總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離效果,常用於板式塔設計中。

  若改變塔釜再沸器中加熱器的電壓,塔內上升蒸汽量將會改變,同時,塔釜再沸器電加熱器表面的溫度將發生變化,其沸騰給熱係數也將發生變化,從而可以得到沸騰給熱係數與加熱量的關係。由牛頓冷卻定律,可知

  Q=αA△tm

  式中 Q——加熱量,kw;

  α——沸騰給熱係數,kw/(m2*K);

  A——傳熱面積,m2;

  △tm——加熱器表面與主體溫度之差,℃。

  若加熱器的壁面溫度為ts ,塔釜內液體的'主體溫度為tw ,則上式可改寫為

  Q=aA(ts-tw)

  由於塔釜再沸器為直接電加熱,則加熱量Q為

  Q=U2/R

  式中 U——電加熱的加熱電壓,V; R——電加熱器的電阻,Ω。

  三、裝置和流程

  本實驗的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有精餾塔、迴流分配裝置及測控系

  統組成。

  1.精餾塔

  精餾塔為篩板塔,全塔共八塊塔板,塔身的結構尺寸為:塔徑∮(57×3.5)mm,塔板間距80mm;溢流管截面積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塊塔板開有43個直徑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間距為6mm。為了便於觀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觸情況,塔身設有一節玻璃視盅,在第1-6塊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樣口。

  蒸餾釜尺寸為∮108mm×4mm×400mm.塔釜裝有液位計、電加熱器(1.5kw)、控溫電熱器(200w)、溫度計介面、測壓口和取樣口,分別用於觀測釜內液麵高度,加熱料液,控制電加熱裝置,測量塔釜溫度,測量塔頂與塔釜的壓差和塔釜液取樣。由於本實驗所取試樣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內可視為一塊理論板。塔頂冷凝器為一蛇管式換熱器,換熱面積為0.06m2,管外走冷卻液。

  圖1 精餾裝置和流程示意圖

  1.塔頂冷凝器 2.塔身3.視盅4.塔釜 5.控溫棒 6.支座

  7.加熱棒 8.塔釜液冷卻器 9.轉子流量計 10.迴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緩衝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計

  2.迴流分配裝置

  迴流分配裝置由迴流分配器與控制器組成。控制器由控制儀表和電磁線圈構成。迴流分配器由玻璃製成,它由一個入口管、兩個出口管及引流棒組成。兩個出口管分別用於迴流和採出。引流棒為一根∮4mm的玻璃棒,內部裝有鐵芯,塔頂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順著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實現塔頂冷凝器的迴流或採出操作。即當控制器電路接通後,電磁圈將引流棒吸起,操作處於採出狀態;當控制器電路斷開時,電磁線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處於迴流狀態。此迴流分配器可透過控制器實現手動控制,也可透過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

  3.測控系統

  在本實驗中,利用人工智慧儀表分別測定塔頂溫度、塔釜溫度、塔身伴熱溫度、塔釜加熱溫度、全塔壓降、加熱電壓、進料溫度及迴流比等引數,該系統的引入,不僅使實驗跟更為簡便、快捷,又可實現計算機線上資料採集與控制。

  4.物料濃度分析

  本實驗所用的體系為乙醇-正丙醇,由於這兩種物質的折射率存在差異,且其混合物的質量分數與折射率有良好的線性關係,故可透過阿貝折光儀分析料液的折射率,從而得到濃度。這種測定方法的特點是方便快捷、操作簡單,但精度稍低;若要實現高精度的測量,可利用氣相色譜進行濃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與質量分數(以乙醇計)的關係如下。

  ?=58.9149—42.5532nD

  式中 ?——料液的質量分數;

  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資料為由實驗測得)。

  四、操作要點

  ①對照流程圖,先熟悉精餾過程中的流程,並搞清儀表上的按鈕與各儀表相對應的裝置與測控點。

  ②全迴流操作時,在原料貯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爾分數)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啟動進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麵達250~300mm。

  ③啟動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觀察塔釜、塔身t、塔頂溫度及塔板上的氣液接觸狀況(觀察視鏡),發現塔板上有料液時,開啟塔頂冷凝器的水控制閥。

實驗的報告9

  一、實驗目的

  綜合應用Word中文軟體的桌面排版功能(字元排版,段落排版,多欄排

  版,圖文混排,藝術字等)進行實際文件的處理。

  二、實驗裝置

  1、計算機

  2、Word 20xx或以上版本

  三、實驗步驟

  1、新建一個Word文件,輸入文章。

  2、設定分欄效果,將全文分成兩欄。

  3、插入圖片,進行圖文混排格式設定。

  4、進行字元格式設定,如改變字型,大小,顏色等。

  5、進行頁首(學號和姓名)和頁尾(頁碼)格式設定。

  四、實驗結果

  如下頁所示

  五、實驗分析與體會

  透過這次實驗,覺得自己動手排版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對Word文件的操作不熟悉,所以做的速度很慢,而且現在還不可以更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由地進行排版,但是在一邊查書一邊做,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完成我的文件。我越來越熟悉它的操作,因為我不只做了一次,我做了幾次,因為不熟悉,所以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終於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之後,我較熟悉地掌握了它的操作,至少,完成這篇我覺得可以交上去的文件。這就是我此次實驗的最大收穫。

實驗的報告10

  實驗報告

  實驗題目:供應鏈啤酒遊戲——物流與資訊系統

  組號(代號)

  一、實驗目的

  1、透過啤酒實驗中,根據市場需求(老師每次提出的需求量),來模擬供應鏈上各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的訂貨需求變化,從而增加同學對供應鏈管理、牛鞭效應、庫存持有成本、缺貨成本及在時間滯延、資訊不足的環境下,資訊溝通、人際溝通的必要性的認識。

  2、分析造成零售商訂貨量波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3、分析造成零售商庫存量波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4、探索供應鏈中的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和商流系統是如何運作?

  5、認識供應鏈中需求變異放大原理,即“牛鞭效應”的形成過程。

  6、探索“牛鞭效應”的產生原因、危害及解決辦法。

  二、實驗基本步驟

  每班各為一條獨立的供應鏈,每條供應鏈中有一家生產商為,其為兩家批發商生產啤酒,每家批發商為各自下屬的四家零售商供應貨物,彼此間不能越界,每家零售商每週儘可能為顧客出售所需的啤酒,並且每週都需向上一級訂貨,訂貨量根據市場需求預測而定。參加遊戲的學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只需每週做兩個決定,那便是訂購多少啤酒,出售啤酒,唯一的目標是使利潤最大化。

  由於本組零售商只有兩名學員,所以設銷售人員一名和庫存人員兼經理一名。情人啤酒是我們的經營產品。

  1、第一週由銷售人員接受顧客需求訂單。

  2、銷售庫存中的啤酒(第一週期初庫存為12箱),銷售數量不得大於本期需求量加累計欠貨量(欠貨可以在以後各期歸還)。

  3、銷售人員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啤酒需求量A、銷量B、本期欠貨量c、累計欠貨量D、期初庫存量E。

  4、接收批發商送貨(零售商向批發商訂貨時,訂貨提前週期為兩週,批發商欠零售商的貨同樣可以在以後各期歸還。因此接貨在第三週開始)。

  5、庫存人員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本期批發商應送貨量F、批發商實際送貨量G、本期欠貨量H、累計欠貨量I、期末庫存量J。

  6、庫存人員向批發商訂貨,填寫零售商訂貨單。

  7、經理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本期訂貨量K、本期利潤L。稽核零售商情況表,結轉庫存。

  三、實驗資料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啤酒市場需求量逐步上升,我們的訂貨量也逐步增加,我們每期的期末庫存量也基本穩定。我們的訂貨量基本是高於市場需求量的,這是我們能夠持續每期保持住利潤的主要原因。在第10期我們對顧客的缺貨量達到4件,為所有周期缺貨量最高的一期。而這次我們主要的缺貨原因是我們的上一級批發商在第9期沒有能送達我們實際的訂購量。

  以上資料,特別是最後幾期資料說明了,顧客和批發商之間資訊的不對稱而引起了牛鞭效應,這種現象對批發商帶來了經濟損失,由於我們的訂的貨不能送達,更使我們零售商庫存不能滿足實際市場需求兒損失了訂單,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由於我們的缺貨,造成的損失,影響我們今後的發展。

  四、實驗體會

  為適應顧客需求量變換,考慮到未來顧客需求量會增大,所以我們會根據歷史需求,預測需求量,而適當加大訂購量,滿足今後的市場需求量。批發商也同樣會有像我們這樣的想法,進行加量批發。這樣,當顧客的需求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零售和批發等環節的實際訂購量會逐步放大。這樣一層層的增加,就造成了所謂的“牛鞭效應”。

  為了應付市場需求量變大,作為零售商儘可能增加庫存量,這就有可能造成庫存積壓,如果庫存量大了,就不需要再增大訂貨量。我們不能掌握顧客的需求也不能掌握批發商的供貨能力,所以只能多備貨。我們需要對市場需求準確的預測,才能穩定住庫存,減少牛鞭效應。

  生產商離顧客比較遠,需要經過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傳遞,導致市場需求資訊的扭曲程度很大,各層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偏差越來越大。各層都害怕缺貨,所以都採用大庫存政策,牛鞭效應就會明顯。

  我們這次遊戲涉及的方面比較少,造成牛鞭效應的原因也比較少。特別價格變動,如果價格降低,增大庫存,然後市場需求小於訂貨量,就會造成庫存成本的增加,大大影響了利潤。如果想解決牛鞭效應,需要各層資訊共享,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零售商與供應商透過協商確定了訂單處理的業務流程以及庫存控制的相關引數,比如最低庫存水平、訂貨點等等。實施VIM工策略,大大縮短了產品的訂貨期以及產品的流通環節,讓我們這些流通環節能夠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的響應,從而降低供應鏈的庫存,減少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績效,有效避免了需求資訊的波動,最終弱化了本次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實驗的報告11

  一、目的及任務

  ①熟悉精餾的工藝流程,掌握精餾實驗的操作方法。

  ②瞭解板式塔的結構,觀察塔板上汽—液接觸狀況。

  ③測定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塔效率。

  ④測定部分迴流時的全塔效率。

  ⑤測定全塔的濃度(或溫度)分佈。

  ⑥測定塔釜再沸器的沸騰給熱係數。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餾塔中,由塔釜產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與來自塔頂逐板下降的迴流液,在塔板上實現多次接觸,進行傳熱與傳質,使混合液達到一定程度的分離。迴流是精餾操作得以實現的基礎。塔頂的迴流量與採出量之比,稱為迴流比。

  迴流比是精餾操作的重要引數之一,其大小影響著精餾操作的分離效果和能耗。迴流比存在兩種極限情況:最小回流比和全迴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離任務,則需要無窮多塔板的精餾塔。當然,這不符合工業實際,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個操作限度。若操作處於全迴流時,既無任何產品採出,也無原料加入,塔頂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這在生產中午實際意義。但是由於此時所需理論板數最少,又易於達到穩定,故常在工業裝置的開停車、排除故障及科學研究時採用。

  實際迴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餾操作中,若迴流系統出現故障,操作情況會急劇惡化,分離效果也將變壞。

  板效率是體現塔板效能及操作狀況的主要引數,有以下兩種定義方法。

  (1)總板效率E

  E=N/Ne

  式中E——總板效率;N——理論板數(不包括塔釜);

  Ne——實際板數。

  (2)單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Eml——以液相濃度表示的單板效率;

  xn,xn—1——第n塊板和第n—1塊板的液相濃度;

  xn*——與第n塊板氣相濃度相平衡的液相濃度。

  總板效率與單板效率的數值通常由實驗測定。單板效率是評價塔板效能優劣的重要資料。物系性質、板型及操作負荷是影響單板效率的重要因數。當物系與板型確定後,可透過改變氣液負荷達到最高板效率;對於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條件下,測定其單板效率,以評價其效能的優劣。總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離效果,常用於板式塔設計中。

  若改變塔釜再沸器中加熱器的電壓,塔內上升蒸汽量將會改變,同時,塔釜再沸器電加熱器表面的溫度將發生變化,其沸騰給熱係數也將發生變化,從而可以得到沸騰給熱係數與加熱量的關係。由牛頓冷卻定律,可知Q=αA△tm

  式中Q——加熱量,kw;

  α——沸騰給熱係數,kw/(m2*K);

  A——傳熱面積,m2;

  △tm——加熱器表面與主體溫度之差,℃。

  若加熱器的壁面溫度為ts,塔釜內液體的主體溫度為tw,則上式可改寫為

  Q=aA(ts—tw)

  由於塔釜再沸器為直接電加熱,則加熱量Q為Q=U2/R式中U——電加熱的加熱電壓,V;R——電加熱器的電阻,Ω。

  三、裝置和流程

  本實驗的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有精餾塔、迴流分配裝置及測控系統組成。

  1。精餾塔

  精餾塔為篩板塔,全塔共八塊塔板,塔身的結構尺寸為:塔徑∮(57×3。5)mm,塔板間距80mm;溢流管截面積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塊塔板開有43個直徑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間距為6mm。為了便於觀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觸情況,塔身設有一節玻璃視盅,在第1—6塊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樣口。

  蒸餾釜尺寸為∮108mm×4mm×400mm。塔釜裝有液位計、電加熱器(1。5kw)、控溫電熱器(200w)、溫度計介面、測壓口和取樣口,分別用於觀測釜內液麵高度,加熱料液,控制電加熱裝置,測量塔釜溫度,測量塔頂與塔釜的壓差和塔釜液取樣。由於本實驗所取試樣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內可視為一塊理論板。塔頂冷凝器為一蛇管式換熱器,換熱面積為0。06m2,管外走冷卻液。

  圖1精餾裝置和流程示意圖

  1、塔頂冷凝器

  2、塔身

  3、視盅

  4、塔釜

  5、控溫棒

  6、支座

  7、加熱棒

  8、塔釜液冷卻器

  9、轉子流量計

  10、迴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緩衝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計

  2、迴流分配裝置

  迴流分配裝置由迴流分配器與控制器組成。控制器由控制儀表和電磁線圈構成。迴流分配器由玻璃製成,它由一個入口管、兩個出口管及引流棒組成。兩個出口管分別用於迴流和採出。引流棒為一根∮4mm的玻璃棒,內部裝有鐵芯,塔頂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順著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實現塔頂冷凝器的迴流或採出操作。

  即當控制器電路接通後,電磁圈將引流棒吸起,操作處於採出狀態;當控制器電路斷開時,電磁線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處於迴流狀態。此迴流分配器可透過控制器實現手動控制,也可透過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

  3、測控系統

  在本實驗中,利用人工智慧儀表分別測定塔頂溫度、塔釜溫度、塔身伴熱溫度、塔釜加熱溫度、全塔壓降、加熱電壓、進料溫度及迴流比等引數,該系統的引入,不僅使實驗跟更為簡便、快捷,又可實現計算機線上資料採集與控制。

  4、物料濃度分析

  本實驗所用的體系為乙醇—正丙醇,由於這兩種物質的折射率存在差異,且其混合物的質量分數與折射率有良好的線性關係,故可透過阿貝折光儀分析料液的折射率,從而得到濃度。這種測定方法的特點是方便快捷、操作簡單,但精度稍低;若要實現高精度的測量,可利用氣相色譜進行濃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與質量分數(以乙醇計)的關係如下。

  .=60.8238—44.0529nD式中。——料液的質量分數;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資料為由實驗測得)。

  四、操作要點

  ①對照流程圖,先熟悉精餾過程中的流程,並搞清儀表上的按鈕與各儀表相對應的裝置與測控點。

  ②全迴流操作時,在原料貯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爾分數)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啟動進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麵達250~300mm。

  ③啟動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觀察塔釜、塔身t、塔頂溫度及塔板上的氣液接觸狀況(觀察視鏡),發現塔板上有料液時,開啟塔頂冷凝器的水控制閥。

  ④測定全迴流情況下的單板效率及全塔效率,在一定的迴流量下,全迴流一段時間,待該塔操作引數穩定後,即可在塔頂、塔釜及相鄰兩塊塔板上取樣,用阿貝折光儀進行分析,測取資料(重複2~3次),並記錄各操作引數。

  ⑤實驗完畢後,停止加料,關閉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待一段時間後(視鏡內無料液時),切斷塔頂冷凝器及釜液冷卻器的供水,切斷電源,清理現場。

  五、報告要求

  ①在直角座標系中繪製x—y圖,用圖解法求出理論板數。

  ②求出全塔效率和單板效率。

  ③結合精餾操作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六、資料處理

  (1)原始資料

  ①塔頂:nD1=1.3597,nD2=1.3599;塔釜:nD1=1.3778,nD2=1.3779

  nD1=1.3658,nD2=1.3658;nD1=1.3678,nD2=1.3681。

  ②第四塊板:第五塊板:

  (2)資料處理

  ①由附錄查得101.325kPa下乙醇—正丙醇t—x—y關係:

  表1:乙醇—正丙醇平衡資料(p=101.325kPa)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液相組成x氣相組成y沸點/℃ 0 、0.126 、0.188 、0.210 、0.358 、0.461 、0.546、 0.600 、0.663 、0.844 、1.0

  0 、0.240 、0.318 、0.339、 0.550、 0.650、 0.711、 0.760、 0.799 、0.914、 1.0

  97.16 、93.85 、92.66 、91.60 、88.32 、86.25、 84.98 、84.13、 83.06、 80.59、 78.38

  乙醇沸點:78.38℃,丙醇沸點:97.16℃。純溶質(溶劑)折光率原始資料

  純物質冰乙醇正丙醇

  折光率

  1.3581 、1.3579 、1.3809、 1.3805

  均值1.3580 、1.3807

  迴歸方程:

  由質量分數m=A—BnD代入m1=1 nD1=1.3580與m2=0 nD2=1.3807得=60.8238—44.0529nD ① ②原始資料處理:

  表2:原始資料處理

  名稱

  塔頂塔釜第4塊板第5塊板

  折光率nD

  1.3597 、1.3778 、1.3658 、1.3678

  折光率nD

  1.3599 、1.3779 、1.3658、 1.3681

  平均折光率nD質量分數ω摩爾分數x

  1.3598 、1.37785 、1.3658 、1.36795

  0.9207、 0.1255 、0.6563、 0.5616

  0.9380 、0.1577 、0.7136、 0.6256

  以塔頂資料為例進行資料處理:

  DnD1.nD2

  1.3597.1.3599

  1.3598

  將平均折光率帶入①式

  60.8238.44.0529nD.60.8238.44.0529.1.3598.0.9207

  0.9207

  x...0.9380

  1—0.92071—0.9207

  乙醇。正丙醇4660

  ③在直角座標系中繪製x—y圖,用圖解法求出理論板數。

  乙醇

  參見乙醇—丙醇平衡資料作出乙醇—正丙醇平衡線,全迴流條件下操作線方程為y=x,具體作圖如下所示(塔頂組成,塔釜組成):

  圖2:乙醇—正丙醇平衡線與操作線圖

  ④求出全塔效率和單板效率。

  由圖解法可知,理論塔板數為6。2塊(包含塔釜),故全塔效率為E。

  第5塊板的入板液相濃度x4=0。7136,出板組成x5=0。6256

  由y5=x4=0。7136查圖2中乙醇和正丙醇相平衡圖,得x5=0。5490N6。2.100%。。100%。77。5%N總8

  則第5塊板單板效率Em1,5。

  0。7136。0。6256

  。100%。53。46%

  0。7136。0。5490

  七、誤差分析及結果討論

  1。誤差分析:

  (1)實驗過程誤差:測定折光率時溶質組分有所揮發造成資料誤差

  (2)資料處理誤差:使用手繪作圖法求取理論塔板數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尤其是在求取x5=0。5490時,直接在圖上尋找對應點,誤差較大。

  (3)折光儀和精餾塔自身存在的系統誤差。

  2。結果討論:

  此次實驗測得的全塔效率為77。5%,單板效率為53。46%,全迴流操作穩定,全塔效率和塔板效率較為合理。

  八、思考題

  1。什麼是全迴流。全迴流操作有哪些特點,在生產中有什麼實際意義。如何測定全迴流條件下的氣液負荷。

  答:a、冷凝後的液體全部迴流至塔內,這稱作全迴流。簡單來說,就是塔頂蒸汽冷凝後全部又回到了塔中繼續精餾。

  b、D=0,實際生產是沒有意義的,但一般生產之前精餾塔都要進行全迴流操作,因為剛開始精餾時,塔頂的產品還不合格,而且讓氣液充分接觸,使精餾塔儘快穩定、平衡。

  U2

  Qq。r R c、要測定全迴流條件下的氣液負荷,利用公式,其中塔釜的加熱電壓和電阻已知,查出相變焓,則可以求出汽化量q,則有在全迴流下L=V=q。

實驗的報告12

  課程名稱:儀器分析

  指導教師:李志紅

  實驗員 :張xx宇

  時 間: 2xx年5月12日

  一、 實驗目的:

  (1) 掌握研究顯色反應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繪製吸收曲線的方法,正確選擇測定波長。

  (4) 學會製作標準曲線的方法。

  (5) 透過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在未知式樣中的含量,掌握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並瞭解此儀器的主要構造。

  二、 原理: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無機離子,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顯色過程,二是測量過程。 為了使測定結果有較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顯色條件和測量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長,顯色劑用量,有色溶液穩定性,溶液酸度干擾的排除。

  (1)入射光波長:一般情況下,應選擇被測物質的最大吸收波長的光為入射光。 顯色劑用量:顯色劑的合適用量可透過實驗確定。

  (2) 溶液酸度:選擇適合的酸度,可以在不同PH緩衝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測離子和顯色劑,測其吸光度,作DA-PH曲線,由曲線上選擇合適的PH範圍。

  (3) 干擾。

  有色配合物的穩定性:有色配合物的顏色應當穩定足夠的時間。 干擾的排除:當被測試液中有其他干擾組分共存時,必須爭取一定的措施排除

  2+4鄰二氮菲與Fe 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穩定橙紅色配合物。配合無的ε =1.1 ×10L· mol ·cm-1 。 配合物配合比為3:1,PH在2-9(一般維持在PH5-6)之間。在還原劑存在下,顏色可保持幾個月不變。Fe3+ 與鄰二氮菲作用形成淡藍色配合物穩定性教差,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加入還原劑使Fe 3+還原為Fe2+ 與顯色劑鄰二菲作用,在加入顯色劑之前,用的還原劑是鹽酸羥胺。此方法選擇性高Br3+ 、Ca2+ 、Hg 2+、Zn2+ 及Ag+ 等離子與鄰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澱,干擾測定,相當於鐵量40倍的Sn2+、Al3+、Ca2+、Mg2+ 、Zn2+ 、Sio32-,20倍的Cr3+、Mn2+、VPO3-45倍的Co2+、Ni2+、Cu2+等離子不干擾測定。

  三、 儀器與試劑:

  1、 儀器: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

  500ml容量瓶1個,50 ml 容量瓶7個,10 ml 移液管1支

  5ml移液管支,1 ml 移液管1支,滴定管1 支,玻璃棒1 支,燒杯2 個,吸爾球1個, 天平一臺。

  2﹑試劑:

  (1)鐵標準溶液100ug·ml-1,準確稱取0.43107g鐵鹽NH4Fe(SO4)2·12H2O置於燒杯中,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定量轉依入500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2)鐵標準溶液10ug·ml-1.用移液管移取上述鐵標準溶液10ml,置於100ml容量瓶中,並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3)鹽酸羥胺溶液100g·L(用時配製)

  (4)鄰二氮菲溶液 1.5g·L-1 先用少量乙醇溶液,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5)醋酸鈉溶液1.0mol·L-1μ-1

  四、實驗內容與操作步驟:

  1.準備工作

  (1) 清洗容量瓶,移液官及需用的玻璃器皿。

  (2) 配製鐵標溶液和其他輔助試劑。

  (3) 開機並試至工作狀態,操作步驟見附錄。

  (4) 檢查儀器波長的正確性和吸收他的配套性。

  2. 鐵標溶液的配製

  準確稱取0.3417g鐵鹽NH4Fe(SO4)·12H2O置於燒杯中,加入10mlHCL加少量水。溶解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容量瓶刻度。

3 .繪製吸收曲線選擇測量波長取兩支50ml乾淨容量瓶,移取100μ g m l-1鐵標準溶液2.50ml容量瓶中,然後在兩個容量瓶中各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搖勻,放置2min後各加入1.0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試劑空白為參比,在440——540nm間,每隔10nm測量一次吸光度,以波長為橫座標,吸光度為縱座標,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4.工作曲線的繪製

  取50ml的容量瓶7個,各加入100.00μɡ ml-1鐵標準0.00,0.20,0.40,0.60,0.80,1.00,1.20ml,然後分別加入0.5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溶液,在選定波長下測定並記錄各溶液光度,記當格式參考下表:

  5.鐵含量的測定

  取1支潔淨的50ml容量瓶,加人2.5ml含鐵未知試液,按步驟(6 )顯色,測量吸光度並記錄.

  K=268.1 B= -2.205 R*R=0.9945 CONC. =K *ABS+B C = 44.55mol ml-1

  6.結束工作

  測量完畢,關閉電源插頭,取出吸收池, 清洗晾乾後人盆儲存.清理工作臺,罩上一儀器防塵罩,填寫儀器使用記錄.清洗容量瓶和其他所用的玻璃儀器並放回原處.

  五、討論:

  (1) 在選擇波長時,在440nm——450nm間每隔10nm 測量一次吸光度,最後得出的λmix=510nm,可能出在試劑未搖勻,提供的λmix=508nm,如果再縮減一點程序,試齊充分搖勻,靜置時間充分,結果會更理想一些。

  (2) 在測定溶液吸光度時,測出了兩個9,實驗結果不太理想,可能是在配製溶液過程中的原因:a、配製好的溶液靜置的未達到15min;b、藥劑方面的問題是否在期限內使用(未知)因從溶液顯色的效果看,顏色有點淡,要求在試劑的使用期限內使用;c、移取試劑時操作的標準度是否符合要求,要求一個人移取試劑。(張麗輝)

  在配製試樣時不是一雙手自始至終,因而所觀察到的結果因人而異,導致最終結果偏差較大,另外還有實驗時的溫度,也是造成結果偏差的原因。(崔鳳瓊)

  本次實驗階段由於多人操作,因而致使最終結果不精確。(普傑飛)

  (1) 在操作中,我覺得應該一人操作這樣才能減少誤差。

  (2) 在使用分光計時,使用同一標樣,測同一溶液但就會得出不同的值。這可能有幾個原因:a、溫度,b、長時間使用機器,使得效能降低,所以商量得不同值。(李國躍) 在實驗的進行當中,因為加試樣的量都有精確的規定,但是在操作中由於是手動操作所以會有微小的誤位元速率差量,但綜合了所有誤差量將成為一個大的誤差,這將導致整個實驗的結果會產生較大的誤位元速率差。(趙宇)

  在配製溶液時,加入拭目以待試劑順序不能顛倒,特別加顯色劑時,以防產生反應後影響操作結果。(劉金旖)

  六、結論:

  (1) 溶液顯色,是由於溶液對不同波長的光的選擇的結果,為了使測定的結果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測量條件,如:入射波長,溶液酸度,度劑使用期限 。

  (2) 吸收波長與溶液濃度無關,不同濃度的溶液吸收都很強烈,吸收程度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關係,從而可以根據該部分波長的光的吸收的程度來測定溶液的濃度。

  (3) 此次試驗結果雖不太理想,但讓我深有感觸,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並且懂得不少試驗操作方面的知識。從無知到有知,從不熟練到熟練使用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張麗輝)

實驗的報告13

  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要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一個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全過程及其結果的書面材料,即謂教育實驗報告。教育實驗報告可分為三部分:①前言。②實驗過程和結果。③討論及結論。實驗報告的基本結構: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出教育的物件、領域、方法和問題,使讀者一目瞭然,判斷出有無閱讀價值。

  (2)單位、作者。應寫明研究者的工作單位,或寫明某某課題實驗者或牽頭人、組長、撰稿人,其他人員可寫在報告的結尾處。以示對實驗報告的負責,並便於讀者與之聯絡。

  (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

  (4)實驗方法。這是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目的是使人瞭解研究結果是在什麼條件下和情況中透過什麼方法,根據什麼事實得來的,從而判定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並可依此進行重複驗證。關於實驗方法主要應交代:①怎樣選擇被試,被試的條件、數量、取樣方式,實驗時間及研究結果的適應範圍。②實驗的組織型別(方法)及採取這種組織型別的依據。即:單組實驗、等組實驗還是輪組實驗;採取這種實驗型別的依據包括哪些方面,如考試成績及評分標準;基礎測定及測定內容等。③實驗的具體步驟;對實驗班進行實驗處理的情況。④因果共變關係的驗證(要注意原因變數一定要出現在結果變數之前,或兩者同時出現,但不能產生於結果變數之後,否則先果後因,實驗就不成立了)。這裡,要對兩個變數進行測定。測定方法也應交代清楚:是口頭測定,書面測定還是操作測定;是個別測定還是集體測定;有無後效測定的時間等。因此,在實驗前,就應對與效果變數測定內容相關的原因變數進行測定,以便與效果變數對比。只有經過這樣的對比,才能發現共變關係。⑤對無關因子的控制情況。只有嚴格控制無關因子的作用,才可運用統計檢驗來消除偶然因子的作用。

  (5)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資料和典型事例。資料要嚴格核實,要注意圖表的正確格式。用統計檢驗來描述實驗因子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典型事例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實驗結果,使實驗更有說服力。

  (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

  (7)結論。它是整個實驗的一個總結,它直接來自實驗的結果,並回答實驗提出的問題。下結論語言要準確簡明;推理要有嚴密的邏輯性。結論適用的範圍應同取樣的範圍一致。

  (8)附錄和參考文獻。附錄是指內容太多、篇幅太長而不便於寫入研究報告但又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測試題、評分標準、原始資料、研究記錄、統計檢驗等內容;參考文獻是指在實驗報告中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註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及出版時間。如引用未經編譯的外文資料,用原文註解,以資查證。

  微控制器綜合實驗報告

  (在所做過的實驗內容裡挑選一個自己最有收穫,最有感想的實驗內容)

  綜合實驗報告標題(可與實驗名稱不同)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

  二、實驗儀器裝置。

  三、實驗設計及除錯:

  (一)實驗內容。

  (二)實驗電路:畫出與實驗內容有關的簡單實驗電路。

  (三)實驗設計及除錯步驟:

  (1)對實驗內容和實驗電路進行分析,理出完成實驗的設計思路。(2)列出程式設計所需的特殊標誌位、堆疊sp、內部ram、工作暫存器等資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時注意考慮資源在程式執行過程可能會出現衝突的問題。

  (3)畫出程式設計流程圖,包括主程式和各子程式流程圖。

  (4)根據(2)、(3)的內容寫出實驗程式。

  (5)除錯程式(可以使用模擬模擬器)。

  a、根據程式確定除錯目的,即除錯時所需觀察的內容結果。

  b、根據各除錯目的分別選擇除錯所需的方法,如單步、斷點等命令,分別列出各除錯方法中所需要關注記錄的內容。

  c、除錯程式,按各種除錯方法記錄相應的內容。

  d、分析除錯記錄的內容和結果,找出程式中可能出錯的地方,然後修改程式,繼續除錯、記錄、分析,直到除錯成功。

  (四)實驗除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決的方法。

  四、實驗後的經驗教訓總結。

  生理學實驗報告

  寫實驗報告是對所做實驗的再理解再創造的工作,是檢查學生知識掌握和衡量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今後撰寫科學論文的初始演練。

  (一)一般要求

  使用學校統一印製的報告紙。填全各欄目,並標明學號或組號,“日期”一欄填做實驗日期,寫報告日期可標於文末。“指導教師”一欄不寫,繫留閱報告人簽名用。報告要求格式標準、卷面整潔、圖表準確、字跡端正、簡明精練,按時上交。寫報告不得使用圓珠筆,繪圖宜用鉛筆。注意文字規範,語句通順,不用自造的不規範的簡化字、代號。

  (二)基本格式與寫法

  生理實驗有的側重於操作方法(如神經-肌肉標本製備),有的側重於現象觀察(胃腸運動的直接觀察),有的側重於結果及分析(影響尿生成的因素),多數則兼而有之。應根據實驗型別,選用合適的報告格式及詳略安排各欄目。

  實驗報告大體上有兩種格式:一種是一般實驗報告式,另一種是仿學術論文式,其對應關係如下表。一般認為操作類宜選用前者,而側重結果的實驗後者更適用。

  表4實驗報告的基本格式

  一般實驗報告式仿學術論文式

  題目(內容)題目

  目的原理引言(導言)

  實驗物件與用品材料與方法

  方法步驟

  結果與分析結果與分析

  討論討論與結論(語)

  (結論或結語)

  注意事項原始記錄附錄(含原始記錄,公式

  實驗分工體會與建議推導,參考文獻,致謝等)

  (三)注意事項

  寫報告應以事實為根據,儘量用自己的話表述,忌抄書,不許修改、編造資料。實驗方法與步驟可視重要否而詳略,但報告應獨立成章,不可用“見書第頁”字樣而省略。有的實驗報告中,結果、分析甚至實驗專案可以列表表達。“討論”是一篇報告的核心,應緊扣結果聯絡相關理論進行,忌就事論事或離題萬里;結果也不可輕易推斷或引申。“結果與分析”一欄可在實驗小組內討論,必要時也可以參考其他組資料(需註明),但報告必須按要求獨立完成,禁止互相抄襲。

  科技實驗報告

  一、定義與作用

  實驗報告,就是在某項科研活動或專業學習中,實驗者把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結果等,用簡潔的語言寫成書面報告。

  實驗報告必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成功的或失敗的實驗結果的記載,有利於不斷積累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提高實驗者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寫作要求

  實驗報告的種類繁多,其格式大同小異,比較固定。實驗報告,一般根據實驗的先後順序來寫,主要內容有:

  1.實驗名稱名稱,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定律,可寫成“驗證”;如測量的實驗報告,可寫成“測定。”

  2.實驗目的實驗目的要明確,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定律,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儀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

  3.實驗用的儀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溶液、顏料、粉劑、燃料等。

  4.實驗的步驟和方法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要寫明經過哪兒個步驟。還應該畫出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5.資料記錄和計算指從實驗中測到的資料以及計算結果。

  6.結果即根據實驗過程中所見到的現象和測得的資料,作出結論。

  7.備註或說明可寫上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實驗後的心得體會、建議等。

  有的實驗報告採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使用時只要逐項填寫即可。

  三、撰寫時應注意事項

  寫實驗報告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要講究科學性、準確性。求實性。在撰寫過程中,常見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

  1.觀察不細緻,沒有及時、準確、如實記錄。

  在實驗時,由於觀察不細緻,不認真,沒有及時記錄,結果不能準確地寫出所發生的各種現象,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故在記錄中,一定要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不能弄虛作假。為了印證一些實驗現象而修改資料,假造實驗現象等做法,都是不允許的。

  2.說明不準確,或層次不清晰。

  比如,在化學實驗中,出現了沉澱物,但沒有準確他說明是“晶體沉澱”,還是“無定形沉澱”。說明步驟,有的說明沒有按照操作順序分條列出,結果出現層次不清晰。凌亂等問題。

  3.沒有儘量採用專用術語來說明事物。

  例如,“用棍子在混合物裡轉動”一語,應用專用術語“攪拌”較好,既可使文字簡潔明白,又合乎實驗的情況。

  4.外文、符號、公式不準確,沒有使用統一規定的名詞和符號。

  驗證歐姆定律

  【實驗目的】透過實驗加深對歐姆定律的理解,熟悉電流表、電壓表、變阻器的使用方法。

  【知識準備】學習有關理論(略)

  【實驗器材和裝置】器材:電流表、電壓表、電池組、定值電阻滑動變阻器、導線、開關、裝置(略)

  【實驗步驟】

  1.按圖示連線電路。

  2.保持定值電阻r不變,移動滑動變阻器的銅片,改變加在r兩端的電壓,將電流表、電壓表所測得的電流強度。電壓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一。

  3.改變定值電阻凡同時調節變阻器,使加在r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將電阻r的數值與電流表測得的電流強度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二。

  4.透過實驗分析:當r一定時,i和v的關係及v一定時,i與r的關係。

  表一

  r(歐姆)=4ωv(伏特)0.4v0.8v1.2v

  i(安培)0.1a0.2a0.3a

  表二

  v(伏特)=0.6vr(歐姆)1ω2ω4ω

  i(安培)0.6a0.3a0.15a

  【實驗記錄】

  1.調節滑動變阻器礦,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可以看出,電阻r兩端的電壓增大到幾倍,透過它的電流強度也增大到幾倍。這表明,在電阻一定時,透過導體的電流強度同這段導體上的電壓成正比。

  2.更換不同的定值電阻,調節滑動變阻器礦,保持r的電壓不變,可以看出,定值電阻r的數值增大到幾倍,透過它的電流強度就縮小到幾分之一。這表明在電壓不變時,透過導體的電流強度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實驗小結】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i,跟這段導體兩端電壓v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i=v/r。

  心理學實驗報告

  彩色視野及盲點的測定

  1.教學目的測定各種彩色視野的範圍以及盲點的位置,學習使用視野計

  2.實驗程式

  2.1準備工作。

  2.1.1準備好視野圖紙、彩色鉛筆(紅、黃、藍、綠)、單眼罩。把視野圖紙放在視野計視野計上相應的地方,學習在圖紙上作記錄的方法。記錄時與被試反應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被試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來(只測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調好距離。眼睛與支架靠近後,保持頭部位置不變。被試用左眼注視正前方的白光點。要求被試發現視野中彩色出現或消失就報告,被試視線要始終注視視野弧正中的白點,要求只用眼睛的餘光去看彩色光點是否出現或消失。

  2.1.3測定過程中,視野弧的位置可分別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正式實驗。

  2.2.I主試將視野計弧軌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個紅色刺激點投在弧軌右邊靠近注視點處,

  主試將紅色刺激由內慢慢向外移動,直到被試看不到紅色為止,把這時紅色刺激所在位置記下來,然後主試再把紅色刺激從員外例向注視點移動到被試剛剛看到紅色為止,記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

  度,取兩次的平均致,在視野圖紙上圖點。還有一點應注意,當進行右邊實驗時紅色刺激由內向

  外或由外向內時,會出現紅色突然消失和再現的現象,紅色突然消失和再現的位置就是盲點的位

  置,將盲點位置也記錄在圖紙上。

  2.2.2再把視野弧軌放到下列位置測定紅色視野的範圍:900、450、1350(與水平交角)以及

  其他不同角度。

  2.2.3按上述測紅色視野的程式分別測定黃、綠、藍、白各色助視野範圍。

  2.2.4每個顏色做完一種角度位置後休息2分鐘,注意每次休息後頭部的位置要前後不變。

  3.結果

  把各彩色視野範圍和盲點位置畫在一個圖紙上。

  4.討論

  4.1各種彩色視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點在視野及視網上的位置及大小。

  4.2彩色在視野消失前有何變化?

  4.3彩色視野是否固定不變?它依哪些條件而變化?

  中學化學實驗報告

  1(1)向容器內通風(2)使用催化劑減緩反應速率

  2(1)反應容器的選擇(2)反應容器的氣密性

  二選擇其他實驗方法例如在大燒杯的豎向不同高度分別放兩支點燃的蠟燭(燒杯口不封閉),向燒杯中緩慢倒入二氧化碳氣體,下面一層的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三1瓶內還有其他氣體,不能夠充分體現出試驗結論

  2讓二氧化碳先和氫氧化鈉反應,完全反映後向溶液中滴加稀鹽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若是有藍色沉澱,則不反映,若是有氣體生成則反應

實驗的報告14

  一、實驗目的

  1、瞭解抽樣定理在通訊系統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樣及平頂抽樣的實現方法。

  3、理解低通取樣定理的原理。

  4、理解實際的抽樣系統。

  5、理解低通濾波器的幅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6、理解低通濾波器的相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7、理解帶通取樣定理的原理。

  二、實驗器材

  1、主控&訊號源、3號模組各一塊

  2、雙蹤示波器一臺

  3、連線線若干

  三、實驗原理

  1、實驗原理框圖

  保持電路平頂抽樣S1自然抽樣A-out抽樣脈衝抽樣輸出LPF-InLPFLPF-oUTmusic訊號源被抽樣訊號抗混疊濾波器抽樣電路編碼輸入譯碼輸出FIR/IIR3#信源編譯碼模組FPGA數字濾波

  圖1-1抽樣定理實驗框圖

  2、實驗框圖說明

  抽樣訊號由抽樣電路產生。將輸入的被抽樣訊號與抽樣脈衝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樣訊號,自然抽樣的訊號經過保持電路得到平頂抽樣訊號。平頂抽樣和自然抽樣訊號是透過開關S1切換輸出的。

  抽樣訊號的恢復是將抽樣訊號經過低通濾波器,即可得到恢復的訊號。這裡濾波器可以選用抗混疊濾波器(8階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濾波器)或FPGA數字濾波器(有FIR、IIR兩種)。反sinc濾波器不是用來恢復抽樣訊號的,而是用來應對孔徑失真現象。

  要注意,這裡的數字濾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編譯碼部分的埠。在做本實驗時與信源編譯碼的內容沒有聯絡。

  四、實驗步驟

  實驗專案一抽樣訊號觀測及抽樣定理驗證

  概述:透過不同頻率的抽樣時鐘,從時域和頻域兩方面觀測自然抽樣和平頂抽樣的輸出波形,以及訊號恢復的混疊情況,從而瞭解不同抽樣方式的輸出差異和聯絡,驗證抽樣定理。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訊號源:MUSIc

  訊號源:A-oUT目標埠連線說明

  模組3:TH1(被抽樣訊號)將被抽樣訊號送入抽樣單元

  模組3:TH2(抽樣脈衝) 提供抽樣時鐘送入模擬低通濾波器

  模組3:TH3(抽樣輸出)模組3:TH5(LPF-In) 2、開電,設定主控選單,選擇【主選單】→【通訊原理】→【抽樣定理】。調節主控模組的W1使A-out輸出峰峰值為3V。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被抽樣訊號MUSIc為幅度4V、頻率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脈衝A-oUT為幅度3V、頻率9KHz、佔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1)觀測並記錄自然抽樣前後的訊號波形:設定開關S13#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分別觀測MUSIc

  主控&訊號源

  和抽樣輸出3#。

  (2)觀測並記錄平頂抽樣前後的訊號波形:設定開關S13#為“平頂抽樣”檔位,用示波器分別觀測MUSIc

  主控&訊號源

  和抽樣輸出3#。

  (3)觀測並對比抽樣恢復後訊號與被抽樣訊號的波形:設定開關S13#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MUSIc

  主控&訊號源

  和LPF-oUT3#,以100Hz的步進減小A-oUT

  主控&訊號源

  的頻率,比較觀測並思考在抽樣脈衝頻率多小的情況下恢復訊號有失真。

  (4)用頻譜的角度驗證抽樣定理(選做):用示波器頻譜功能觀測並記錄被抽樣訊號MUSIc和抽樣輸出頻譜。以100Hz的步進減小抽樣脈衝的頻率,觀測抽樣輸出以及恢復訊號的頻譜。(注意:示波器需要用250kSa/s取樣率(即每秒取樣點為250K),FFT縮放調節為×10)。

  注:透過觀測頻譜可以看到當抽樣脈衝小於2倍被抽樣訊號頻率時,訊號會產生混疊。

  實驗專案二濾波器幅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概述:該專案是透過改變不同抽樣時鐘頻率,分別觀測和繪製抗混疊低通濾波和fir數字濾波的幅頻特性曲線,並比較抽樣訊號經這兩種濾波器後的恢復效果,從而瞭解和探討不同濾波器幅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1、測試抗混疊低通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曲線。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目標埠連線說明訊號源:A-oUT模組3:TH5(LPF-In)將訊號送入模擬濾波器

  (2)開電,設定主控模組,選擇【訊號源】→【輸出波形】和【輸出頻率】,透過調節相應旋鈕,使A-oUT

  主控&訊號源

  輸出頻率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抗混疊低通濾波器的輸入訊號為頻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用示波器觀測LPF-oUT3#。以100Hz步進減小A-oUTLPF-oUT3#的頻譜。記入如下表格:

  A-oUT頻率/Hz 5K … 4.5K … 3.4K … 3.0K … 2、測試fir數字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曲線。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目標埠連線說明基頻幅度/V主控&訊號源

  輸出頻率,觀測並記錄

  訊號源:A-oUT模組3:TH13(編碼輸入)將訊號送入數字濾波器

  (2)開電,設定主控選單:選擇【主選單】→【通訊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調節【訊號源】,使A-out輸出頻率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fir濾波器的輸入訊號為頻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用示波器觀測譯碼輸出3#,以100Hz的步進減小A-oUT碼輸出3#的頻譜。記入如下表格:

  A_out的頻率/Hz 5K … 4K … 3K … 2K ...基頻幅度/V主控&訊號源

  的頻率。觀測並記錄譯

  由上述表格資料,畫出fir低通濾波器幅頻特性曲線。

  思考:對於3KHz低通濾波器,為了更好的畫出幅頻特性曲線,我們可以如何調整訊號源輸入頻率的步進值大小?

  3、分別利用上述兩個濾波器對被抽樣訊號進行恢復,比較被抽樣訊號恢復效果。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訊號源:MUSIc訊號源:A-oUT目標埠連線說明模組3:TH1(被抽樣訊號) 提供被抽樣訊號

  模組3:TH2(抽樣脈衝) 提供抽樣時鐘送入模擬低通濾波器送入FIR數字低通濾波器模組3:TH3(抽樣輸出)

  模組3:TH5(LPF-In)模組3:TH3(抽樣輸出)

  模組3:TH13(編碼輸入)

  (2)開電,設定主控選單,選擇【主選單】→【通訊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調節W1

  主控&訊號源

  使訊號A-oUT輸出峰峰值為3V左右。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待抽樣訊號MUSIc為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時鐘訊號A-oUT為頻率9KHz、佔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對比觀測不同濾波器的訊號恢復效果:用示波器分別觀測

  LPF-oUT3#和譯碼輸出3#,以100Hz步進減小抽樣時鐘A-oUT的輸出頻率,對比觀測模擬濾波器和FIR數字濾波器在不同抽樣頻率下訊號恢復的效果。(頻率步進可以根據實驗需求自行設定。)思考:不同濾波器的幅頻特性對抽樣恢復有何影響?實驗專案三濾波器相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概述:該專案是透過改變不同抽樣時鐘頻率,從時域和頻域兩方面分別觀測抽樣訊號經fir濾波和iir濾波後的恢復失真情況,從而瞭解和探討不同濾波器相頻特性對抽樣訊號恢復的影響。

  1、觀察被抽樣訊號經過fir低通濾波器與iir低通濾波器後,所恢復訊號的頻譜。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訊號源:MUSIc訊號源:A-oUT目標埠連線說明模組3:TH1(被抽樣訊號) 提供被抽樣訊號模組3:TH2(抽樣脈衝) 提供抽樣時鐘將訊號送入數字濾波器模組3:TH3(抽樣輸出)模組3:TH13(編碼輸入)

  (2)開電,設定主控選單,選擇【主選單】→【通訊原理】→【抽樣定理】。調節W1

  主控&訊號源

  使訊號A-oUT輸出峰峰值為3V左右。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待抽樣訊號MUSIc為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時鐘訊號A-oUT為頻率9KHz、佔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a、觀測訊號經fir濾波後波形恢復效果:設定主控模組選單,選擇【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設定【訊號源】使A-oUT輸出的抽樣時鐘頻率為7.5KHz;用示波器觀測恢復訊號譯碼輸出3#的波形和頻譜。

  b、觀測訊號經iir濾波後波形恢復效果:設定主控模組選單,選擇【抽樣定理】→【IIR濾波器】;設定【訊號源】使A-oUT輸出的抽樣時鐘頻率為7.5KHz;用示波器觀測恢復訊號譯碼輸出3#的波形和頻譜。

  c、探討被抽樣訊號經不同濾波器恢復的頻譜和時域波形:

  被抽樣訊號與經過濾波器後恢復的訊號之間的頻譜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否就是說原始訊號能夠不失真的恢復出來?用示波器分別觀測fir濾波恢復和iir濾波恢復情況下,譯碼輸出3#的時域波形是否完全一致,如果波形不一致,是失真呢?還是有相位的平移呢?如果相位有平移,觀測並計算相位移動時間。

  2、觀測相頻特性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埠目標埠連線說明訊號源:A-oUT模組3:TH13(編碼輸入)使源訊號進入數字濾波器

  (2)開電,設定主控選單,選擇【主選單】→【通訊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

  (3)此時系統初始實驗狀態為:A-oUT為頻率9KHz、佔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對比觀測訊號經fir濾波後的相頻特性:設定【訊號源】使A-oUT輸出頻率為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以100Hz步進減小A-oUT輸出頻率,用示波器對比觀測A-oUT控&訊號源主和譯碼輸出3#的時域波形。相頻特性測量就是改變訊號的頻率,測輸出訊號的延時(時域上觀測)。記入如下表格:

  A-oUT的頻率/Hz被抽樣訊號與恢復訊號的相位延時/ms 3.5K 3.4K 3.3K ...

  五、實驗報告

  1、分析電路的工作原理,敘述其工作過程。

  2、繪出所做實驗的電路、儀表連線調測圖。並列出所測各點的波形、頻率、電壓等有關資料,對所測資料做簡要分析說明。必要時藉助於計算公式及推導。

  3、分析以下問題: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是如何影響抽樣恢復訊號的?簡述平頂抽樣和自然抽樣的原理及實現方法。

  答:濾波器的截止頻率等於源訊號譜中最高頻率fn的低通濾波器,濾除高頻分量,經濾波後得到的訊號包含了原訊號頻譜的全部內容,故在低通濾波器輸出端可以得到恢復後的原新號。當抽樣頻率小於2倍的原新號的最高頻率即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時,抽樣訊號的頻譜會發生混疊現象,從發生混疊後的頻譜中無法用低通濾波器獲得訊號頻譜的全部內容,從而導致失真。

  平頂抽樣原理:抽樣脈衝具有一定持續時間,在脈寬期間其幅度不變,每個抽樣脈衝頂

  部不隨訊號變化。實際應用中是採用抽樣保持電路來實現的。

  自然抽樣原理:抽樣脈衝具有一定持續時間,在脈寬期間其幅度不變,每個抽樣脈衝頂部隨訊號幅度變化。用週期性脈衝序列與訊號相乘就可以實現。

  4、思考一下,實驗步驟中採用3K+1K正弦合成波作為被抽樣訊號,而不是單一頻率的正弦波,在實驗過程中波形變化的觀測上有什麼區別?對抽樣定理理論和實際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答:觀測波形變化時更穩定。使抽樣定理理論的驗證結果更可靠。

  實驗步驟:

  (1)觀測並記錄自然抽樣前後的訊號波形:設定開關K1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

  (2)觀測並記錄平頂抽樣前後的訊號波形:設定開關K1為“平頂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

  (3)觀測並對比抽樣恢復後訊號與被抽樣訊號的波形:設定開關K1為“自然抽樣”

  檔位,用示波器觀測頻率,比較觀測並思考在抽樣脈衝頻率多小的情況下恢復訊號有失真。

實驗的報告15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配製馬鈴薯培養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學習並掌握觀察黴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3.瞭解並掌握四類黴菌(根黴、毛黴、麴黴、青黴)的基本形態。

  二、實驗原理

  1、黴菌

  黴菌是可產生複雜分枝的菌絲體,其菌絲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黴菌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及孢子的形態特徵是識別不同種類黴菌的重要依據。

  黴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3~10μm),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本實驗採用毛黴、青黴,麴黴,根黴四種常見的黴菌作為菌種進行觀察。

  2、小室培養法

  觀察黴菌的形態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有直接製片觀察法、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和玻璃培養觀察法三種方法,本次實驗採用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小室培養法)。

  用無菌操作將培養基瓊脂薄層置於載玻片上,沿瓊脂邊緣接種後蓋上蓋玻片培養,黴菌即在載玻片和蓋玻片之間的有限空間內沿蓋玻片橫向生長。培養一定時間後,將載玻片上的培養物置於顯微鏡下觀察。這種方法既可以保持黴菌自然生長狀態,還便於觀察不同發育期的培養物。

  三.實驗器材

  1、菌種

  麴黴(Aspergillus sp、),青黴(Penicillium sp、),毛黴(Mucor sp、)和根黴(Rhizopus sp、)培養48h的馬鈴薯瓊脂(PDA)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及試劑

  馬鈴薯瓊脂(PDA),20%甘油(無菌),乙醇。

  3、儀器及其它用品

  無菌操作檯,解剖刀,鑷子,無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綢布,酒精燈,載玻片,接種針,培養皿等。

  四.操作步驟

  1、培養基的配製

  按附錄所示配方稱取PDA各組分,先將馬鈴薯去皮,切成小塊稱取20g煮沸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黴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20min,然後先用1層紗布濾去未溶解的固體,再用6層紗布過濾,將濾液體積用無菌水調至100mL,然後再加入糖及瓊脂,加塞後用牛皮紙包好,準備滅菌。

  2、培養基及裝置的滅菌

  (1)滅菌準備

  準備12個平皿,在其中10個平皿皿底鋪一張略小於皿底的圓濾紙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潔淨載玻片和三塊蓋玻片,蓋上皿蓋後再與另外2個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紙包好;在100mL錐形瓶中用甘油配製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後取2mL移液管兩支並用牛皮紙包好。

  (2)滅菌

  將上述用牛皮紙包好的儀器與試劑連同配好的PDA培養基一併放入滅菌鍋中110℃滅菌20~30min(由於培養基中有葡萄糖,為防止由於高溫而使糖發生糊化而變質,滅菌溫度不宜過高)。

  3、瓊脂塊製備

  分別取已滅菌並溶化冷卻至約50℃的馬鈴薯瓊脂培養基6~7mL注入兩個滅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層。在兩個凝固後的平板背部用記號筆畫下約1×1cm的方格,透過無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畫下的方格線將其切成方形的瓊脂塊。(注:解剖刀使用前應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後在酒精燈上灼燒,冷卻後再進行切割操作)

  4、接種

  在無菌操作檯上,先用鑷子將載玻片放於U型玻璃管上,然後用解剖刀取一小塊兒瓊脂塊,置於載玻片上,用接種環分別從斜面培養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種菌的孢子,分別接種於培養小室中瓊脂塊的邊緣上,用無菌鑷子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最後用移液管在培養小室中的圓濾紙上加2mL滅菌的20 %的甘油(用於保持平皿內的溼度),蓋上皿蓋並貼上標籤,每一種菌接種兩個小室(其中毛黴接種4個小室)。

  5、恆溫培養

  將接種後的平皿正置於28℃培養箱中恆溫培養7天。

  6、鏡檢

  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小室培養後的載玻片,用低倍鏡即可較為清晰的觀察到黴菌的菌絲體及孢子,根據所學的四種菌的基本特徵對四種菌進行觀察比較與區分,必要時可以採用高倍鏡對菌進行觀察。

  五.實驗結果記錄

  1、四種黴菌的形態特徵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黴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毛黴、根黴、青黴、麴黴的形態特徵比較

  2、四種黴菌的圖示

  圖1根黴的形態(10×40)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黴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2黑麴黴的形態(10×10)

  圖

  3黑麴黴的形態(10×40)

  圖4黑麴黴足細胞(10×40)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黴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5毛黴的形態(10×40)

  分生小梗

  隔

  圖6青黴的形態(10×40)

  六、實驗小結

  透過本次實驗,學會了小室培養培及馬鈴薯培養基的配製方法。另外,透過觀察黴菌的形態並且有特別的關注不同黴菌的細節及不同之處,比如菌絲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態等特徵,細心比較各種黴菌細節狀態的不同,掌握了黴菌的一些基本形態特徵,擴充套件了視野。

  七、思考題

  1、黑麴黴和黑根黴在形態特徵上有何區別?

  ①菌絲:根黴無隔有假根,麴黴無隔有足細胞。

  ②孢子梗:根黴位於假根上,麴黴由氣生菌絲分化而來。

  ③孢子囊形態:根黴孢子囊表面平滑,麴黴表面不平滑,呈絮狀。

  2、如果要求對某放線菌或黴菌不同發育時期(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