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彙編15篇)

生物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彙編15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實驗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實驗報告1

  實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鑑定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鑑定原理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遊離醛基或遊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遊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鑑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配製而成,二者混合後,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澱。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鑑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澱)。

  2.蛋白質的鑑定原理鑑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鹼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於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鑑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見書p18)

  五、注意

  1.關於鑑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並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衝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於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後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鑑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是什麼?

生物實驗報告2

  質粒DNA的提取、純化及檢測

  姓名:XXX學號:2011001400XX年級:20xx級生物基地班 實驗日期:20xx年9月16日—30日組別:6組 同組者:XX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鹼變性提取法提取大腸桿菌中質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學習並掌握凝膠電泳進行DNA的分離純化的實驗原理。

  3、學習並掌握凝膠的製備及電泳方法。

  4、學習並掌握凝膠中DNA的分離純化方法。

  二、【實驗原理】

  1、質粒DNA的製備方法

  質粒(Plasmid)是獨立存在於染色體外、能自主複製並能穩定遺傳的一種環狀雙鏈DNA分子,分佈於細菌、放線菌、真菌以及一些動植物細胞中,但在細菌細胞中含量最多。細菌質粒大小介於1~200Kb之間,是應用最多的質粒類群,在細菌細胞內它們利用宿主細胞的複製機構合成質粒自身的DNA。

  質粒DNA的製備包括3個步驟:①培養細菌,使質粒DNA大量擴增;②收集和裂解細菌;③分離和純化質粒DNA。主要方法包括:鹼裂解法:0。2molNaOH+1%SDS;煮沸裂解法:沸水煮沸40秒;SDS裂解法:10%SDS,一般用於質粒大量提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宿主菌株型別、質粒分子大小、鹼基組成和結構等特點以及質粒DNA的用途進行選擇。本實驗選擇鹼裂解法提取質粒DNA。

  2、質粒DNA的提取——鹼變性提取法

  在細菌細胞中,染色體DNA和質粒DNA均被釋放出來,但是兩者變性與復性所依賴的溶pH值不同。在pH值高達12。0的鹼性溶液中,染色體DNA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而變性;共價閉合環狀質粒DNA的大部分氫鍵斷裂,但兩條互補鏈不完全分離。因為它們在拓撲學上是相互纏繞的。當用pH值4。6的KAc(NaAc)高鹽溶液調節鹼性溶液至中性時,變性的質粒DNA可恢復原來的共價閉合環狀超螺旋結構而溶解於溶液中;但染色體DNA不能復性,而是與不穩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質—SDS複合物等一起形成纏連的、可見的白色絮狀沉澱。這種沉澱透過離心,與復性的溶於溶液的質粒DNA分離。溶於上清液的質粒DNA,可用無水乙醇和鹽溶液,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澱。由於DNA和RNA性質類似,乙醇沉澱

  DNA的同時,也伴隨著RNA沉澱,可利用RNaseA將RNA降解。質粒DNA溶液中的RNase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透過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後獲得純度較高的質粒DNA。

  3、凝膠電泳進行DNA分離純化

  電泳(electrophoresis)是帶電物質在電場中向著與其電荷相反的電極方向移動的現象。各種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條件下,可以解離成帶電荷的離子,在電場中會向相反的電極移動。凝膠是支援電泳介質,它具有分子篩效應。含有電解液的凝膠在電場中,其中的電離子會發生移動,移動的速度可因電離子的大小形態及電荷量的不同而有差異。利用移動速度差異,就可以區別各種大小不同的分子。因而,凝膠電泳可用於分離、鑑定和純化DNA的片段,是分子生物學的核心技術之一。

  凝膠電泳技術操作簡單而迅速,解析度高,分辨範圍廣。此外,凝膠中DNA的位置可以用低濃度熒光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EB)或SYBR Gold染色直接觀察到,甚至含量少至20pg的雙鏈DNA在紫外激發下也能直接檢測到。需要的話,這些分離的DNA條帶可以從凝膠中回收,用於各種各樣目的的實驗。

  分子生物學中,常用的兩種凝膠為瓊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這兩種凝膠能灌製成各種形狀、大小和孔徑,也能以許多不同的構型和方位進行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解析度高,使用於較小分子核酸(5—500bp)的分離和蛋白質電泳。它的解析度非常高,長度上相差1bp或質量上相差0。1%的DNA都可以彼此分離,這也是採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進行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基礎。雖然它能很快地進行電泳,並能容納較大的DNA上樣量,但是與瓊脂糖凝膠相比,在製備和操作上繁瑣。瓊脂糖是從海藻中提取的長鏈狀多聚物,由β—D—吡喃半乳糖與3,6—脫水—L—吡喃半乳糖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為104—105。瓊脂糖加熱至90℃左右,即可溶化形成清亮、透明的液體,澆在模版上冷卻後形成凝膠,其凝固點為40—45℃。瓊脂糖凝膠相對於聚丙烯醯胺凝膠解析度低,但它的分離範圍更大(50至百萬bp),小片段DNA(50—20000bp)最適合在恆定輕度和方向的電場中水平方向的瓊脂糖凝膠內電泳分離。瓊脂糖凝膠電泳易於操作,適用於核酸電泳,測定DNA的相對分子質量,分離經限制酶水解的DNA的片段,進一步純化DNA等。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溶液中,由於核酸有磷酸基而帶有負電荷,在電場中向正極移動。DNA在瓊脂糖凝膠中的電泳遷移率主要取決於6個因素:樣品DNA分子的大小、DNA分子的構象、瓊脂糖濃度、電泳所用電場、緩衝液和溫度。

  三、【實驗材料】

  1、實驗儀器

  培養皿、接種環、三角瓶、酒精燈、恆溫振盪培養箱、50ml離心管、1。5ml塑膠離心管(Eppendorf管)、高速離心機、漩渦振盪器、微量移液器、不同型號槍頭、天平、制膠槽、梳子、電泳儀、吸管、量筒、微波爐、滅菌鍋、恆溫水浴鍋、試劑瓶、衛生紙和記號筆、手套等。

  2、實驗試劑

  LB培養基,抗生素Ap(氨苄青黴素),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RNaseA母液,TE緩衝液,飽和酚,氯仿/異戊醇混合液,酚/氯仿/異戊醇(PCI)混合液,預冷無水乙醇,TAE電泳緩衝液(10×),上樣緩衝液(6×),瓊脂糖,溴化乙錠(EB),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物DNA Marker λ/Hind Ⅲ,5mol/L pH 5。2的醋酸鈉。

  四、【實驗步驟】

  1、準備實驗

  配製LB液體培養基,分裝到100ml的三角瓶中20ml,300ml的三角瓶中50ml,另配LB固體培養基;準備1000ul、200ul、10ul移液槍尖各一盒,1。5ml離心管若干於500ml三角瓶中,50ml離心管2個 ,將上述物品包好連同配好的培養基一同滅菌。

  2、菌體培養

  在含有Ap的LB平板上挑取一環攜帶有質粒pUC19的E。coli DH5單菌落,接種於20mlLB液體培養基中進行37℃振盪過夜培養,培養基中加Ap100ul

  (100ug/ml),質粒pUC19具有Ap抗性基因,使得帶有pUC19的質粒得以生長。 過夜培養後菌體量大,雜質較多,然後用移液槍吸取過夜培養物2ml轉接於50ml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基中加入Ap250ul,37℃振盪培養4—6h至對數生長期後期,生長速率快,代謝旺盛,酶系活躍,雜質少,適合提取質粒。

  3、質粒提取

  (1)稱量空的50ml離心管的重量為14。331g,然後將三角瓶中的菌液倒至管中,不能倒滿,液麵距管口約1cm,7000rpm離心5分鐘後棄去上清液,收集菌體細胞。

  (2)向離心管中懸滴加入5ml冰預冷的溶液Ⅰ打散菌體洗滌,用漩渦振盪器使之充分懸浮後用槍尖吹吸混勻,同步驟(1)離心,棄去上清,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使上清液全部流盡乾燥,然後稱重得14。437g,則菌體質量為106mg。

  (3)洗滌後每100mg菌體應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Ⅰ1ml,106mg菌體按100mg菌體處理,加入溶液Ⅰ1ml,打散菌泥、吹吸混勻,冰浴5min。溶液Ⅰ中的葡萄糖使

  溶液密度增加,懸浮後的大腸桿菌不會快速沉積到管子的底部;維持滲透壓,防止細胞提前破裂,防止DNA受機械剪下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價金屬離子的螯合劑,可抑制DNase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長。Tris—Cl溶液提供適當的pH。

  (4) 按比例加入新配製的溶液Ⅱ2ml(與溶液Ⅰ對應),輕加輕搖,冰浴5min。溶液變清亮透明粘稠如蛋清狀。溶液Ⅱ中的NaOH使細胞膜發生了從bilayer(雙層膜)結構向micelle(微囊)結構的相變化導致細胞溶解。同時,強鹼性使染色體DNA、質粒DNA和蛋白質變性;SDS為下一步沉澱做鋪墊。

  (5)按比例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Ⅲ1。5ml(與溶液Ⅰ、Ⅱ對應),輕加輕搖,冰浴10min。溶液出現白色絮狀沉澱。沉澱為蛋白質SDS複合物、細胞碎片和其他大分子成分。溶液Ⅲ中的HAc中和NaOH,因為長時間的鹼性條件會打斷基因組DNA,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斷,就不能再被PDS共沉澱。同時變性的質粒DNA復性。反應形成的高鹽環境進一步加速了沉澱。

  (6)12000rpm離心15min,白色沉澱聚集在離心管一側,用移液槍將上清液轉移到另一潔淨的離心管中。然後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3MNaAc混勻,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乙醇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與核酸不會起任何化學反應,對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澱劑。 DNA溶液是DNA以水合狀態穩定存在,當加入乙醇時,乙醇會奪去DNA周圍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於聚合。在pH為8左右的溶液中,DNA分子是帶負電荷的,加一定濃度的NaAc或NaCl,易於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鈉鹽沉澱。

  (7) 以12000rpm離心15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加入3ml70%冰乙醇,輕輕地覆蓋沉澱,不打散沉澱,洗滌一次。

  (8)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上沉澱部位做好標記,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乾燥5min。粗提取的質粒呈淺黃色,隨著水分的減少質粒變為無色。所以為了完全溶解質粒,要在離心管上標記質粒所在位置。

  (9)將DNA沉澱溶於1mlTE緩衝液中,移液槍吹吸助溶,然後將溶解液轉移到一個Eppendorf管中。TE是pH緩衝液,為DNA提供穩定的生理狀態,呈弱鹼性,有利於保護鹼基對。同時含有EDTA是二價陽離子的螯合劑,抑制DNA酶作用。

  4、質粒純化

  (1)Eppendorf管中加入RNase A(純濃度>50ug/ml),37℃保溫0。5—1h

  (2)將上述的溶液平均分配到2個1。5ml的微量離心管中,每管0。5ml,分別加入與溶液等體積的(500ul)Tris飽和苯酚溶液,振盪混勻,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經Tris飽和後的,顯黃色。苯

  酚加入後,溶液分層,苯酚向下,下層呈淺黃色,上層溶液無色,在中間產生大量白色沉澱,此為變性後的蛋白質。

  (3)加入等體積的(500ul)苯酚/氯仿溶液(1:1),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到另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強的蛋白變性劑,但是苯酚留在質粒溶液中會影響DNA的酶切,它本身易被氧化,會損傷質粒。氯仿也是蛋白變性劑,但是比酚弱,且能溶解質粒中的脂類,溶解苯酚,去除溶液中的苯酚。異戊醇則可起消除抽提過程中出現的泡沫,有利於分層更明顯。此時溶液中已看不到明顯的白色沉澱,但仍有蛋白質的存在。

  (4)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溶液,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得上清液400ul。

  (5)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NaAc混勻,再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

  (6)以12000rpm,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為白色。

  (7)向DNA沉澱中加入70%冰乙醇200ul,不打散沉澱,洗滌。然後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

  (8)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室溫乾燥。用50ulTE溶解於1管中。

  5、質粒檢測

  (1)稱取0。4g的瓊脂糖,置於一錐形瓶中,在三角瓶上標好液麵位置,加入40ml的1×TAE電泳緩衝液,再加入5—10ml重蒸水,以補充在溶膠過程中損失的水分。然後置微波爐加熱至完全溶化,溶液透明。冷卻至50℃左右,倒入制板槽制板。

  (2)待膠凝固後,小心拔起梳子,使加樣孔端置陰極段放進電泳槽內。在槽內加入1×TAE 電泳緩衝液,至液麵覆蓋過膠面2—3cm。取1μl加電泳載樣液和3μl質粒樣品於小紙片上,用移液槍混勻。

  (3)電泳1h,觀察溴酚蘭的帶(藍色)的移動。

  (4) 把膠槽取出,小心滑出膠塊,放進EB溶液中進行染色,完全浸泡約5min。

  (5)凝膠成像儀觀察。

  五、【注意事項】

  (1)滴加溶液II時,要逐滴加入,且要輕加輕搖溶液使之混勻,整體動作要快,因為強鹼在溶液中停留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破壞質粒DNA。

  (2)加入溶液III後,生成了大量的絮狀沉澱,溶液III中和強鹼使質粒復性,不可劇烈震盪, 防止染色體DNA斷裂,應該上下顛倒離心管,使其混勻。

生物實驗報告3

  一、 實驗室規則

  1.實驗前應認真預習實驗指導,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寫出預實驗報告。

  2.進入實驗室必須穿白大衣。嚴格遵守實驗課紀律,不得無故遲到或早退。不得高聲說話。嚴禁拿實驗器具開玩笑。實驗室內禁止吸菸、用餐。

  3.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自己不能解決或決定的問題,切勿盲目處理,應及時請教指導老師。

  4.嚴格按操作規程使用儀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儀器不得隨意動用,對貴重的精密儀器必須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開始使用;儀器發生故障,應立即關閉電源並報告老師,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試劑時必須“隨開隨蓋”,“蓋隨瓶走”,即用畢立即蓋好放回原處,切忌“張冠李戴”,避免汙染。

  6.愛護公物,節約水、電、試劑,遵守損壞儀器報告、登記、賠償制度。

  7.注意水、電、試劑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時應遠離火源。用試管加熱時,管口不準對人。嚴防強酸強鹼及有毒物質吸入口內或濺到別人身上。任何時候不得將強酸、強鹼、高溫、有毒物質拋灑在實驗臺上。

  8.廢紙及其它固體廢物嚴禁倒入水槽,應倒到垃圾桶內。廢棄液體如為強酸強鹼,必須事先用水稀釋,方可倒入水槽內,並放水沖走。

  9.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實記錄實驗結果,仔細分析,做出客觀結論。

  實驗失敗,須認真查詢原因,而不能任意塗改實驗結果。實驗完畢,認真書寫實驗報告,按時上交。

  10.實驗完畢,個人應將試劑、儀器器材擺放整齊,用過的玻璃器皿應刷洗乾淨歸置好,方可離開實驗室。值日生則要認真負責整個實驗室的清潔和整理,保持實驗整潔衛生。離開實驗室前檢查電源、水源和門窗的安全等,並嚴格執行值日生登記制度。

  二、實驗報告的基本要求

  實驗報告透過分析總結實驗的結果和問題,加深對有關理論和技術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分析、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習撰寫研究論文的過程。

  1.實驗報告應該在專用的生化實驗報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書寫。

  2.實驗報告的前三部分①實驗原理、②實驗材料(包括實驗樣品、主要試劑、主要儀器與器材)、③實驗步驟(包括實驗流程與操作步驟)要求在實驗課前預習後撰寫,作為實驗預習報告的內容。預習時也要考慮並設計好相應實驗記錄的表格。

  3.每項內容的基本要求

  (1)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寫出實驗的原理,涉及化學反應時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

  (2)實驗材料:應包括各種來源的生物樣品及試劑和主要儀器。說明化學試劑時要避免使用未被普遍接受的商品名和俗名。試劑要標清所用的濃度。

  (3)實驗步驟:描述要簡潔,不能照抄實驗講義,可以採用工藝流程圖的方式或自行設計的表格來表示,但對實驗條件和操作的關鍵環節應寫清楚,以便他人重複。

  (4)實驗記錄:包括主要實驗條件、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中的原始資料。

  (5)結果(定量實驗包括計算):應把所得的實驗結果(如觀察現象)和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對比,儘量用圖表的形式概括實驗的結果,如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結果的比較表等(有時對實驗結果還可附以必要的說明)。

  (6)討論:不應是實驗結果的重述,而是以結果為基礎的邏輯推論。如對定性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應有中肯的結論。還可以包括關於實驗方法、操作技術和有關實驗的一些問題,對實驗異常結果的分析和評論,對於實驗設計的認識、體會和建議,對實驗課的改進意見等。

  (7)結論:一般實驗要有結論,結論要簡單扼要,說明本次實驗所獲得的結果。

  三、實驗報告的評分標準(百分制)

  1.實驗預習報告內容(30分)

  學生進入實驗室前應預習實驗,並書寫預習報告。實驗預習報告應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實驗原理(10分):要求以自己的語言歸納要點;②實驗材料(5分):包括樣品、試劑及儀器。只列出主要儀器、試劑(常規材料不列);③實驗方法(15分):包括流程或路線、操作步驟,要以流程圖、表格式給出要點,簡明扼要。依據各部分內容是否完整、清楚、簡明等,分以下三個等級給分。

  優秀:專案完整,能反映實驗者的加工、整理、提煉。

  合格:較完整,有一定整理,但不夠精煉。

  不合格:不完整、缺項,大段文字,完全照抄教材,記流水賬。

  實驗預習報告不合格者,不允許進行實驗。該實驗應重新預約,待實驗室安排時間後方可進行實驗。

  2.實驗記錄內容(20分)

  實驗記錄是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之一,必須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

  實驗記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主要實驗條件(如材料的來源、質量;試劑的規格、用量、濃度;實驗時間、操作要點中的技巧、失誤等,以便總結實驗時進行核對和作為查詢成敗原因的參考依據);②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如加入試劑後溶液顏色的變化);③原始實驗資料:設計實驗資料表格(注意三線表格式),準確記錄實驗中測得的原始資料。記錄測量值時,要根據儀器的精確度準確記錄有效數字(如吸光值為0.050,不應寫成0.05),注意有效數字的位數。

  實驗記錄應在實驗過程中書寫;應該用鋼筆或者圓珠筆記錄,不能用鉛筆。記錄不可擦抹和塗改,寫錯時可以準確劃去重記。記錄資料時請教師稽核並簽名。

  實驗記錄分以下三個等級給分。

  優秀:如實詳細地記錄了實驗條件、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結果及實驗中的原始資料(如三次測定的吸光度值)等;實驗記錄用鋼筆或者圓珠筆記錄,沒有抹擦和塗改跡象。書寫準確,表格規範(三線表)。有教師的簽字稽核。

  合格:記錄了主要實驗條件,但不詳細、凌亂;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不細緻;原始資料無塗改跡象,但不規範。有教師的簽字稽核。

  不合格:記錄不完整,有遺漏;原始資料有抹擦和塗改跡象、捏造資料(以0分計);圖、表格形式錯誤;用鉛筆記錄原始資料;無教師的簽字稽核。 若記錄的結果有懷疑、遺漏、丟失,必須重做實驗,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

  3.結果與討論(45分)

  (1)資料處理(5分)

  對實驗中所測得的一系列數值,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進行整理和分析。資料處理時,要根據計算公式正確書寫中間計算過程或推導過程及結果,得出最終實驗結果。要注意有效數字的位數、單位(國際單位制)。經過統計處理的資料要以X〒SD表示。可分成以下三個等級給分。

  優秀:處理方法合理,中間過程清楚,資料格式單位規範。

  合格:處理方法較合理,有中間計算過程;資料格式單位較規範。

  不合格:處理方法不當;無中間過程;有效數字的位數、單位不規範。

  (2)結果(20分)

  實驗結果部分應把所觀察到的現象和處理的最終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比對,以列表法或作圖法來表示。同時對結果還可附以必要的說明。

  要注意圖表的規範:表格要有編號、標題;表格中資料要有單位(通常列在每一列頂端的第一行或每一行左端的第一列)。圖也要有編號、標題,標註在圖的下方;直角座標圖的縱軸和橫軸要標出方向、名稱、單位和長度單位;電泳圖譜和層析圖譜等要標明正、負極方向及分離出的區帶、色帶或色斑的組分或成分。電泳結果還要標記泳道,並在圖題下給出泳道的註釋;要標出分子量標準的各條帶的大小。並且注意需要結合圖表對結果進行較詳細的解釋說明。

  可分成以下三個等級給分。

  優秀:實驗結果有歸納、 解釋說明,結果準確,格式規範。

  合格:堆砌實驗現象、資料,解釋說明少。

  不合格:最終實驗結果錯誤且無解釋說明,圖表、數字不規範。

  (3)討論(20分)

  討論應圍繞實驗結果進行,不是實驗結果的重述,而是以實驗結果為基礎的邏輯推論,基本內容包括:①用已有的專業知識理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從理論上對實驗結果的各種資料、資料、現象等進行綜合分析、解釋,說明實驗結果,重點闡述實驗中出現的一般規律與特殊性規律之間的關係。

生物實驗報告4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當細胞液的濃度小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也就是分升了質壁分離當細胞液的濃度大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整個原生質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使植物細胞逐漸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蔥鱗片葉、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吸水紙、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實驗過程(見書P60)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五、討論

  1.如果將洋蔥表皮細胞浸潤在與細胞液濃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這些表皮細胞會出現什麼現象?

  2.當紅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時,紅細胞會不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為什麼?

  3.畫一個細胞在正常狀態下到經過0.3g/ml蔗糖溶液處理,再經過清水處理的細胞變化的一系列模式圖。

生物實驗報告5

  一、實驗名稱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二、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佈

  三、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於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誌。

  四、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五、實驗過程(見書p30)

  1、製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製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六、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麼?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於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麼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實驗報告6

  一、實驗目的:

  1、透過對原核和真核各種形態細胞的光學顯微鏡觀察,瞭解細胞的形態及其顯微結構;

  2、學習顯微測量的方法,對細胞的大小有一直觀認識。

  二、實驗材料和儀器:

  小白鼠肝細胞切片;雞血紅細胞;蠶豆葉片橫切片;

  普通光學顯微鏡;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載玻片;蓋玻片。

  三、實驗步驟:

  (一)細胞形態觀察

  l、動物細胞的觀察

  (1)人肝細胞切片: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肝細胞的形態構造。

  (2)雞血細胞塗片的觀察:觀察血細胞的組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形態特點。

  2、植物細胞的觀察

  取蠶豆葉片橫切片的觀察:注意表皮細胞和葉肉細胞的基本結構。

  (二)細胞的大小和測量

  1、卸下目鏡的上透鏡,將目鏡測微尺刻度向下裝在目鏡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鏡的上透鏡。

  2、將鏡臺測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鏡臺上夾好,使測微尺分度位於視野中央。調焦至能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動鏡臺測微尺和轉動目鏡測微尺(如目鏡測微尺分度模糊,可轉動目鏡上透鏡進行調焦),使兩尺左邊的一直線重合,然後由左向右找出兩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線。

  4、記錄兩條重合線間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按下式計算目鏡測微尺每格等於多少μm:

  鏡臺測微尺的格數

  目鏡測微尺每格的微米數=————————— × 10

  目鏡測微尺的格數

  四、實驗結果:

  1、目鏡校正:40倍顯微鏡目鏡測微尺每格的微米數=17/70=0.24

  2、細胞大小的`測量:

  五、作業與思考:

  1、血細胞按含量高低,主要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白細胞最大,紅細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紅細胞:主要的功能是運送氧。 白細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血小板: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細胞形態見下圖。

  2、植物細胞一般比動物細胞大一些。形態圖見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數下,測定的細胞大小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數越大,在視野中同等實際距離下的兩點視野距離更大,而更容易測量準確。

生物實驗報告7

  實驗日期: 年月 日

  組長: 組員:

  一、實驗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習規範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玻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並看到清晰的影象。

  二、實驗原理

  三、材料用具

  顯微鏡,寫有“上”字的玻片,動物、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四、方法與步驟

  (一)取鏡和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釐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於以後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透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透過目鏡,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紙片製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項:

  1、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峽谷旁。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裡,

生物實驗報告8

  黴菌的培養與形態學觀察:實驗一真菌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

  實驗目的:

  (1)瞭解培養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分離培養微生物的有關準備工作。

  (2)掌握高壓滅菌方法及原理

  實驗原理:

  (1)培養基的製備原理:

  培養基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的混合養料。

  從營養角度分析:

  營養:碳源、氮源、能源、生長素、水分和無機鹽等;?適宜的酸鹼度(pH值)和一定緩衝能力;?一定的氧化還原電位;?合適的滲透壓。

  瓊脂是從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膠體物質,是應用最廣的凝固劑。加瓊脂製成的培養基在98~100℃下融化,於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汙染。但多次反覆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溼熱滅菌原理-高壓蒸汽滅菌

  在密閉的蒸鍋內,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壓力不斷上升,使水的沸點不斷提高,從而鍋內溫

  度也隨之增加。在0.1MPa的壓力下,鍋內溫度達121℃。在此蒸汽溫度下,可以很快殺死各種細菌及其高度耐熱的芽孢。

  實驗材料與方法

  配製培養基所需器材

  實驗裝置:高壓蒸汽滅菌器。

  實驗器材:500ml三角燒瓶、藍蓋瓶、5ml刻度吸管、培養基、天平、砝碼、

  稱量紙、藥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平皿、剪刀等。

  培養基等集中放講臺前高壓桶內,送到洗刷室統一高壓滅菌條件及注意事項

  高壓滅菌條件:121.3℃,15min。含糖培養基113℃,15min。

  倒平板電爐加熱滅菌好的培養基開啟平皿包裝倒平板(10塊)注意事項: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a.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開啟瓶口。

  b.瓶口要過火焰。

  c.左手掀開平皿小口。

  d.傾注滿皿底再多一點,約10ml(7cm直徑平皿)。

  e.推放一邊要輕緩,不能晃起瓊脂掛壁,易在培養過程中汙染雜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轉平板放塑膠筐內,4℃備用。

  分析與討論

  (1)如何證明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

  把滅菌後的培養基按滅菌鍋內的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瓶),標上記號,置25℃~30℃培養一週左右進行檢查。如果培養基沒有什麼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良好;如果某一位置的培養基出現了雜菌菌落,可能是擺放的太緊,導致蒸汽不暢,或鍋的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應根據上述情況進行改進;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菌種瓶都出現雜菌,說明滅菌溫度或滅菌時間不夠,應提高壓力或延長滅菌時間。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2)為什麼說消毒與滅菌是微生物學和臨床醫學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由於病原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可透過不同途徑和媒介進入人體,引起感染或造成疾病流行。因此,殺滅或清除存在於體外傳播媒介上的病原生物,對於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煮沸、火燒、日曬等方法殺滅或去除微生物,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實際上,除了在臨床醫療實踐中需要防止微生物的汙染或感染外,在微生物學實驗室、食物儲存、飲水淨化、藥品與生物製品生產等過程中都需要避免微生物的汙染。

  實驗二黴菌的接種與培養

  實驗目的與要求:掌握黴菌與酵母菌的接種與培養方法。

  實驗原理:

  接種是微生物實驗及科學研究中一項基本操作技術。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

  選擇合適的接種工具與接種方法,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接種鏟、接種鉤、吸管、滴管、棉籤等。常用接種方法有:斜面接種,液體接種,穿刺接種,平板接種和固體接種。接種的關鍵是無菌操作。

  無菌操作的原則: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所有器皿均須嚴格消毒,培養基應事先做無菌試驗,

  接種工具使用前後須經火焰燒灼滅菌,棉塞不能亂放,始終夾在手指中。在培養四大類微生物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的培養條件。多數細菌為專性需氧菌與兼性需氧菌,少數為厭氧菌。多數食品腐敗菌和工業用菌種,以及人和動物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並且在近中性(PH6.5~7.5)條件下生長良好。多數放線菌為好氧菌,少數為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多數適宜在偏鹼性環境中生長(PH7.5~8.5)。

  實驗材料與方法

  (1)實驗材料:實驗裝置:溫箱。

  實驗器材:毛黴、麴黴、青黴、根黴、啤酒酵母、白假絲酵母、新生隱球酵母菌、細黃鏈黴菌、PDA平板、高鹽察氏平板、高氏合成I號平板、塑膠筐、20%甘油水溶液、鑷子、接種鏟、無菌蓋玻片、無菌濾紙、無菌載玻片、石棉網、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等。

  (2)實驗方法:平板接種:毛黴→PDA平板(點植法)

  啤酒酵母→PDA平板(五區分離劃線法)青黴、麴黴→PDA平板(連續劃線法)

  小室載玻片培養法:

  1、取滅菌後小室平皿。

  2、取無菌PDA瓊脂薄層平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切割成0.5~1.0cm2的瓊脂塊,並將其移至培養小室中的載玻片上,製作過程注意無菌。

  3、用接種環取少量黴菌的孢子接種於培養基四周,用無菌鑷子

  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並(轉載於:l滅菌的20%甘油(用於保持溼度),蓋上皿蓋,標記,置28~30℃培養3~5d

  糧食產品的平板接種:

  1.取糧食樣品20g,放入無菌燒杯,加無菌水洗滌,

  反覆10次,棄去水後,將糧粒倒於平皿內備用2.鑷子取糧食種入PDA瓊脂內,每皿可接種5-10粒。

  放線菌的接種:取細黃鏈黴菌劃線法接種,在接種的劃線處,無

  菌操作斜插入蓋玻片數張。

  注意事項:

  1.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2.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開啟瓶口。

  3.接種環使用前,直接在酒精燈上燒灼滅菌,把環和金屬絲燒紅即可。

  4.接種環使用後,先在火焰周圍把環上標本烤乾,再燒灼滅菌,以免標本汽化,爆烈四濺,汙染環境。5.金屬桿快速透過火焰2-3次,殺滅表面微生物

  分析與討論

  1、糧食中產毒真菌的種類及產生毒素?

  青黴、毛黴、麴黴、根黴、酵母、白念、細黃鏈黴菌(放線菌)青黴素、絲生毛黴素、黃麴黴素、根黴素、白念菌素。細黃鏈菌素

  2、常用黴菌培養基有哪些?

  馬鈴薯蔗糖培養基

  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瓊脂培養基察氏培養基

  3、黴菌的接種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

  (1)連續劃線法(青黴、麴黴)

  青黴與麴黴為侷限性生長的黴菌。應採用連續劃線接種法接種。(2)點植法(根黴、毛黴)

  根黴與毛黴生長區域比較大,應採用點植法。(3)小室載玻片培養法(青黴、毛黴、根黴、麴黴)

  實驗三黴菌的製片與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學習並掌握觀察黴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瞭解四類常見黴菌的基本形態特徵。瞭解放線菌的基本形態特徵。

  實驗原理:黴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為3-10μm),常是細

  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黴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且孢子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黴菌製片的特點是細胞不變形,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不易乾燥,能保持較長時間,能防止孢子四處飛散,棉蘭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藍色能增大反差。

  實驗材料:

  (一)菌種:在馬鈴薯瓊脂平板上培養3—4天的青黴(Penicilliumsp.)、麴黴(Aspergillussp.)、毛黴(Mucorsp.)、根黴;

  (二)器材及用具:鑷子、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實驗方法:

  (一)直接製片觀察

  於潔淨載玻片上,用鑷子取黴菌菌落的邊緣處取小量帶有孢子的菌絲,然後小心地蓋上蓋玻

  片。置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二)小室培養觀察

  將載玻片直接放低倍鏡下觀察,再換高倍鏡觀察。

  觀察原則:

  毛黴:用低倍鏡觀察孢子囊梗、囊軸等。用高倍鏡觀察孢子囊孢子的形

  狀、大小。

  根黴:菌絲、孢子同毛黴,注意觀察有無假根。

  麴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著生位置,辨認分生孢

  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子。

  青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梗、副枝、小梗和分生

  孢子的形狀等。實驗結果:

  分析與討論:

  青黴和麴黴的形態有哪些異同?

  青黴常分佈在黴腐變質的水果、蔬菜、糧食和皮革等物體上,菌體直立菌絲的頂端長有掃帚狀的結構,結構的每一個分枝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綠色,進行孢子生殖。

  麴黴廣泛分佈在穀物、空氣和土壤中,麴黴直立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球狀結構的表面放射狀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隨麴黴種類的不同而呈黃色、橙色或黑色。

  從皮膚取材查真菌如何檢查?

生物實驗報告9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 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

  斐林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鑑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

  以看出澱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為2%的

  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見書P47)

  五、討論

  1.製備的可溶性澱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為什麼?

  2.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麼要控制在60 ℃左右(低於50 ℃或高於75 ℃)?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澱,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實驗報告10

  一、實驗目的

  1.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鑑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以看出澱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

  (見書P47)

  五、討論

  1.製備的可溶性澱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為什麼?

  2.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麼要控制在60℃左右(低於50℃或高於75℃)?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澱,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實驗報告11

  第十次實驗分離產澱粉酶微生物

  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專業:生物科學類

  年級:20xx級

  姓名:

  學號: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十分離產澱粉酶的微生物

  一、實驗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配製方法。

  2、學習各種無菌操作技術,並用此技術進行為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發分離微生物。

  4、認識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離產澱粉酶微生物的試驗方法和步驟,瞭解產澱粉酶的微生物種類及形態。

  二、實驗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是尋找和發現有重要應用潛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樣中各類微生物數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細菌數量最多,其次為放線菌和黴菌。一般在較乾燥,偏鹼性、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放線苗數量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數量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園、果園土中數量多些。本次實驗從土壤中分離產澱粉酶的微生物,應該取那些富含產澱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樣。從複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一種或某一型別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常用的方法有

  1、簡單單細胞挑取法

  2、平板分離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

  此次實驗採取的是平板分離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結合,該方法操作簡單,普遍用於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釋後的細胞懸液圖不在平板上可以分離得單個菌株

  2)在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酸鹼度、溫度與氧等)下培養微生物,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透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透過稀釋塗布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方法完成。

  以澱粉作為惟一碳源的培養基培養未分離細菌,能產澱粉酶的細菌能生長,且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澱粉不透明,被消化後變透明),則產澱粉酶微生物被分離出來。本實驗採用透明圈檢驗法檢測培養物中是否有產澱粉酶微生物的生長。

  三、實驗儀器及試劑

  1、器材:

  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燒杯、三角瓶、酒精燈、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恆溫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腖)、澱粉、盧戈氏碘液、蒸餾水、250ml三角瓶中裝90ml無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釋用等。

  3、土樣:

  取自貴州大學農生樓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步驟:

  1、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

  1)配製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400ml(用於11個平皿和7支試管斜面)牛肉膏0.5%…………………………………2g

  蛋白腖1%……………………………………4g

  NaCl0.5%…………………………………..2g

  瓊脂2%……………………………………..8g

  澱粉0.5%........................................2g

  pH……………………………………7.0~7.2

  (2)無菌水的製備

  分別取9ml蒸餾水加入5支試管中,加塞後用報紙包紮捆綁,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滅菌備用。取90ml蒸餾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樣的操作,滅菌備用。

  (3)器皿的準備

  將刻度吸管用報紙包紮,培養皿裝入專用滅菌杯分別放入高溫滅菌箱滅菌備用。

  2)倒11個平板和7支試管斜面,包紮,0.1Mp、121℃、滅菌30min.

  2、製備土壤稀釋液: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250ml無菌水的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盪搖勻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後用移液槍從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混合均勻,以此類推分別製成製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釋度的土壤溶液。

  3、塗布培養:

  0.00001、0.000001濃度的土壤稀釋液作為塗布平板培養的物件,將其分別塗布在3個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共6個培養基,標號,37°C溫箱培養48h。

  4、選取目的菌株:

  兩天後對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養基進行觀察,並取兩個菌落形態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單個菌落,對其中一個噴灑盧戈氏碘液,觀察其菌落周圍是否出現透明圈,如果出現透明圈說明此菌株產澱粉酶,是目的菌株,記錄細菌明顯的性狀。

生物實驗報告12

  實驗名稱: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一、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佈

  二、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於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誌。

  三、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四、實驗過程(見書p30)

  1.製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製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五、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麼?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於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麼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實驗報告13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顯示細胞中過氧化物酶反應的原理和方法。2.瞭解細胞凋亡的生物學意義

  3、掌握凋亡細胞的形態學檢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細胞內的過氧化物酶能把許多胺類氧化為有色化合物,用聯苯胺處理標本,細胞內的過氧化物酶能把聯苯胺氧化為藍色的聯苯胺藍,進而變為棕色產物,因而可以根據顏色反應來判定過氧化物酶的有無或多少。中間產物藍色聯苯胺是不穩定的,無需酶的參加即可氧化為棕色化合物。

  2、細胞凋亡是指細胞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式,自己結束其生命的過程。它是一個主動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參與的過程。

  3、凋亡細胞形態學特徵是:體積變小,細胞質濃縮;細胞核發生染色質凝聚和聚集於核膜周圍(邊緣化);細胞膜有小泡狀形成;晚期細胞膜內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體;根據細胞凋亡形態學特徵進行顯微觀察是檢測細胞凋亡的一種直觀、可靠的方法。

  三、實驗步驟:

  細胞中過氧化物酶的顯示

  1、在載片上滴一滴PBS緩衝液;

  2、取骨髓細胞:用斷頸法處死小鼠,立即剪取後肢,去除肌肉,剝出後肢股骨,剪開股骨一端,用牙籤尖的一端插入剪開的小孔中,摳取少許骨髓細胞置滴有PBS的載片上;

  3、塗片:用另一玻片將骨髓細胞沿一個方向塗布推開,室溫晾乾;

  4、媒染:在塗片上滴0.5%硫酸銅液,以蓋滿塗片為宜,處理30秒-1分鐘。5、傾去硫酸銅液,直接滴入聯苯胺混合液反應6分鐘(以蓋滿塗片為宜)6、清水沖洗,番紅復染2min。

  7、鏡檢:清水沖洗,室溫晾乾,先低倍鏡下觀察,後換高倍鏡下觀察(油鏡100×)

  細胞凋亡的形態學檢測與觀察吉姆薩染色:

  1、取細胞爬片置於小培養皿中(有細胞面朝上)2、生理鹽水輕輕漂洗細胞3、95%乙醇固定5min

  4、PBS緩衝液洗2次

  5、吉姆薩染色液染色5min6、蒸餾水輕輕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吖啶橙染色:

  1、取細胞爬片置於小培養皿中(有細胞面朝上)2、生理鹽水輕輕漂洗細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緩衝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環境下染色5min6、蒸餾水輕輕洗去染液

  6、選用藍光激發濾片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四、結果與分析:

  1、根據隨機選擇的幾個視野的統計,該樣品的細胞凋亡率=227/506×100=44.9

  Hela細胞凋亡過程中核染色質的形態變化(吖啶橙染色)

  五、思考題:

  1、細胞凋亡的調控機制

  細胞凋亡是一個受基因調控、眾多細胞膜受體和胞漿蛋白參與的細胞主動自殺過程,其觸發因素多種多樣,包括細胞內誘導因子和抑制因子對細胞凋亡的調控。

  2、細胞凋亡的特徵

  凋亡細胞形態學特徵是:體積變小,細胞質濃縮;細胞核發生染色質凝聚和聚集於核膜周圍(邊緣化);細胞膜有小泡狀形成;晚期細胞膜內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體。

  3、研究細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規瓊脂糖凝膠電泳、脈衝場倒轉瓊脂糖凝膠電泳、形態學觀察(普通光學顯微鏡、透射電鏡、熒光顯微鏡)

  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種流式細胞儀方法、原位末端標記法、ELISA定量瓊脂糖凝膠電泳。

生物實驗報告14

  一、實驗目的

  1. 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 比較、觀察葉綠體中四種色素:理解它們的特點及與光合作用的關係

  二、實驗原理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於高等植物葉綠體的基粒片層上,而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於有機溶劑

  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壞細胞結構,破壞葉綠體膜,使基粒片層結構直接與有機溶劑接

  觸,使色素溶解在有機溶劑中。

  葉綠體中的色素有四種,不同色素在層析液(脂溶性強的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隨層析液的擴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用具

  取新鮮的綠色葉片、定性濾紙、燒杯、研缽、漏斗、紗布、剪刀、小試管、培養皿、毛細吸管、量筒、有機溶劑、層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矽、碳酸鈣。

  四、實驗過程(見書P54)

  1.提取色素:

  2.製備濾紙條:

  3.色素分離,紙層析法。(不要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4.觀察:

  層析後,取出濾紙,在通風處吹乾。觀察濾紙條上出現色素帶的數目、顏色、位置和寬窄。結果是:4條色素帶從上而下依次是:胡蘿蔔素(橙黃色)、葉黃素(黃色)、葉綠素a(藍綠色)、葉綠素b(黃綠色)。

  五、討論

  1.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為什麼不能接觸到層析液?

  2.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關鍵是什麼?

生物實驗報告15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新課程倡導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其中探究學習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瞭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這種學習的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時,他就要想法尋找答案。

  在解決問題時,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後透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透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後透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據下,在教學中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物課將更多地開展學生的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習教學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構建的。具體的模式結構:問題——閱讀、實驗——分析、推理、歸納、討論——結論。

  在運用這種模式的過程中我有下面幾點感觸: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帶者問題去閱讀、分析、討論資料,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空中飛行的動物〉時,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想一想,我們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飛翔必須先解決什麼問題?

  學生思考後說;一是,解決了動力問題。二是,解決了地心引力問題。教師隨後提出問題:鳥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閱讀、討論、交流、的出結論。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方式,又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2、合理開發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條件。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方法等都是課程資源。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對於生活在我這些地方的學生來說,對水中的動物瞭解不多,而且上課時還不能做試驗,學生缺少感性的認識,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開發自己已有的課程資源。如:學習魚鰭的作用時引導學生想想:獨槳船和雙槳船他們的槳各起什麼作用?在學習魚兒離開水為什麼會死?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頭髮在水中水什麼樣的?從水中出來時又是什麼樣的?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知識,解決了問題。

  3、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新課程注重現代資訊科技與生物新課程的整合。這樣可有效地應用數字化的優勢達到學習目標。教師用編製成的簡報、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學習或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

  在課程學習中,利用諸多的文字處理、圖形影象處理、資訊整合等工具,讓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但是,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把每個知識點、每個環節設計的過於完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簡單的就可掌握知識,完成教學任務。但也存在著弊端,這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到位,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過程。這個問題就是我發現的問題和努力改進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