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通用15篇

物理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實驗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實驗報告1

  一、 實驗目的:

  1、用熱分析法(步冷曲線法)測繪Zn-Sn二組分金屬相圖;

  2、掌握熱電偶測量溫度的基本原理。

  二、 實驗原理:概述、及關鍵點

  1、簡單的二組分金屬相圖主要有幾種?

  2、什麼是熱分析法?步冷曲線的線、點、平臺各代表什麼含義?

  3、採用熱分析法繪製相圖的關鍵是什麼?

  4、熱電偶測量溫度的基本原理?

  三、 實驗裝置圖(註明圖名和圖示)

  四、 實驗關鍵步驟:

  不用整段抄寫,列出關鍵操作要點,推薦用流程圖表示。

  五、 實驗原始資料記錄表格(根據具體實驗內容,合理設計)

  組成為w(Zn)=0.7的樣品的溫度-時間記錄表

  時間 τ/min 溫度 t/oC

  開始測量 0 380

  第一轉折點

  第二平臺點

  結束測量

  六、 資料處理(要求寫出最少一組資料的詳細處理過程)

  七、思考題

  八、對本實驗的體會、意見或建議(若沒有,可以不寫) (完)

  1.學生姓名、學號、實驗組號及組內編號;

  2.實驗題目:

  3.目的要求:(一句話簡單概括)

  4.儀器用具: 儀器名稱及主要規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稱。

  5.實驗原理:簡單但要抓住要點,要寫出試驗原理所對應的公式表示式、公式中各物理參量的名稱和物理意義、公式成立的條件等。畫出簡單原理圖等。

  6.實驗內容;

  7.資料表格:畫出資料表格(寫明物理量和單位);

  8.資料處理及結果(結論):按實驗要求處理資料。

  9.作業題:認真完成實驗教師要求的思考題。

  10.討論: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資料結果、誤差分析等進行總結,對進一步的想法和建議等進行討論。

  實驗報告要求

  1.認真完成實驗報告,報告要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驗報告紙,作圖要用座標紙。

  2.報告中的線路圖、光路圖、表格必須用直尺畫。

物理實驗報告2

  一、實驗目的

  透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併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於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於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三、簡單操作:

  開啟電源,觀察弧光產生。並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四、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聖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五、注意事項:

  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後,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後可繼續演示,

  六、實驗拓展

  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物理實驗報告3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五、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六、交流與應用,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4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裡倒水,蠟燭頭並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託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隻、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鬆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膠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於操作)一隻、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製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膠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並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歎服。接著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線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並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隻控制其中一個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並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並聯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並聯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幹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並按電路圖用鉛筆連線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線並聯電路,然後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並聯電路幹路裡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物理實驗報告5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現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後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並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鬆瓶蓋,又發現水流了出來。這說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後擰緊平蓋,然後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後會發現並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後發現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於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並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後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後,發現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並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現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並擰緊瓶蓋後,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現瓶裡的水並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現瓶裡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儘量小一些。倒淨飲料後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溫加熱一段時間後,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說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物理實驗報告6

  一、實驗目的及要求:

  (1)瞭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學習示波器、函式訊號發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學習用示波器觀察訊號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測量訊號頻率的方法。

  二、 實驗原理:

  1) 示波器的基本組成部分:示波管、豎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掃描發生器、觸發同步和直流電源等。

  2) 示波管左端為一電子槍,電子槍加熱後發出一束電子,電子經電場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熒光屏上,屏上的熒光物發光形成一亮點。亮點在偏轉板電壓的作用下,位置也隨之改變。在一定範圍內,亮點的位移與偏轉板上所加電壓成正比。

  3) 示波器顯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軸偏轉板加上波形為鋸齒形的電壓,在熒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條水平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而X軸偏轉板不加任何電壓,則電子束的亮點在縱方向隨時間作正弦式振盪,在橫方向不動。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條垂直的亮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又在X軸偏轉板上加鋸齒形電壓,則熒光屏上的亮點將同時進行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位移,兩個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圖形。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週期(頻率)相同,這個正弦圖形將穩定地停在熒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週期稍有不同,則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線將和第一次的曲線位置稍微錯開,在熒光屏上將看到不穩定的圖形或不斷地移動的圖形,甚至很複雜的圖形。要使顯示的波形穩定,掃描必須是線性的,即必須加鋸齒波;Y軸偏轉板電壓頻率與X軸偏轉板電壓頻率的比值必須是整數。示波器中的鋸齒掃描電壓的頻率雖然可調,但光靠人工調節還是不夠準確,所以在示波器內部加裝了自動頻率跟蹤的裝置,稱為“同步”。在人工調節接近滿足式頻率整數倍時條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掃描電壓的週期就能準確等於待測電壓週期的整數倍,從而獲得穩定的波形。

  4) 李薩如圖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時從示波器的x軸和y軸輸入頻率相同或成簡單整數比的兩 個正弦電壓,則螢幕上將呈現出特殊形狀的、穩定的光點軌跡,這種軌跡圖稱為李薩如圖形。李薩如圖形的形成規律為:如果沿x,y分別作一條直線,水平方向的直線做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x),豎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y),則x和y方向輸入的兩正弦波的頻率之比為 f(x):f(y)=N(y):N(x)。

  三、 實驗儀器:

  示波器、函式訊號發生器。

  四、 實驗操作的主要步驟:

  (一) 示波器的使用與調節

  1) 將各控制旋鈕置於相關位置。

  2) 接通電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鈕,指示燈亮,稍待片刻,儀器進入正常工作狀 態。

  3) 經示波管燈絲預熱後,屏上出現綠色亮點,調節INTEN、FOCUS、POSITION,使亮點清晰。

  4) 將TIME/DIV逐漸旋到2ms或5ms,觀察光點由慢變快移動,直至屏上顯示一條穩定的水 平掃描線,按(3)使線清晰。

  (二) 實驗內容:

  1) 觀察正弦波波長:

  a)將AC GND DC轉換開關置於AC

  b)講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於CH2

  c)將函式訊號發生器的50Hz訊號源直接輸入CH2-Y輸入端(紅插頭應接函式發生器輸出的紅接線柱)

  d)屏上顯示出正弦波(調V/DIV調節大小,TIME/DIV掃描開關使之出現正弦波,IEVEL使波形穩定)

  e)改變掃描電壓的頻率(TIME/DIV)觀察正弦波得變化,使屏上出現多個完整的波形圖。

  2) 觀察並描繪李薩如圖形,測量正弦訊號頻率。

  利用利薩如圖測正弦電壓的頻率基本原理

  透過觀察熒光屏上利薩如圖形進行頻率對比的方法稱之為利薩如圖形法。此法於1855年由利薩如所證明。將被測正弦訊號fx加到y偏轉板,將參考正弦訊號fx加到x偏轉板,當兩者的頻率之比fy/fx是整數時,在熒光屏上將出現利薩如圖。

  不同頻率比的利薩如圖形。判斷兩個電壓訊號頻率比的條件是屏上出現了利薩如圖形穩定不動,方法是對穩定不動的圖形分別做水平直線和豎直直線與圖形相切,設水平線上的切點數最多為Nx,豎直線上的切點數最多為Ny,則

  fy/fx=Nx/Ny

  圖1 李薩如圖與訊號頻率的關係

  圖2 fx/fy=1:1時李薩如圖與訊號相位差的關係

  五、資料記錄及處理:

  用李薩如圖測量正弦訊號頻率

  六、實驗注意事項 :

  1.訊號發生器、示波器預熱3分鐘以後才能正常工作。

  2.測訊號電壓時,一定要將電壓衰減旋紐的微調順時針旋足(校正位置);測訊號週期時,一定要將掃描速率旋紐的微調順時針旋足(校正位置);

  3.不要頻繁開關機,示波器上光點的亮度不可調得太強,也不能讓亮點長時間停在熒光屏的一點上,如果暫時不用,把輝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轉動旋鈕和按鍵時必須有的放矢,不要將開關和旋鈕強行旋轉、死拉硬擰,以免損壞按鍵、旋鈕和示波器,示波器探頭與插座的配合方式類似於掛口燈泡與燈座的鎖釦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七、趣味物理實驗心得:

  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本學期裡,老師又教了很多實驗,我做了許多型別的實驗,讓我受益匪淺,我又學會了很多東西,其中很多知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無法學習到的,其中很多實驗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

  透過高中以及大學兩個學期的物理實驗,我發現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我們學到的許多理論都來源於實驗,也學到了許多物理課上沒有教到的理論。很多實驗都是需要花費許多心思去學習的,也是非常複雜的。經過這一年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的學習,讓我收穫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實驗容不得半點馬虎,她培養了我們耐心、信心和恆心。當然,我也發現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動手能力還不夠強,當有些實驗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時侯我還不能從容應對,實驗就是為了讓你動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東西。現在,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學物理實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平臺讓我們去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我的學習方式還有待改善,當面對一些複雜的實驗時我還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利用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偉大。唯有實驗才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方法。為了要使你的理論被人接受,你必須用事實來證明。

物理實驗報告7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資料.

  3. 整理器材, 進行資料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溫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 溫差比較大.

  二、 連線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線在電路中的電路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線在電路中的電路

  2.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線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線

  探究目的:學生正確連線串、並聯電路, 明確開關作用.

  提出問題:在串、並聯電路中, 開關的作用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開關的作用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串、並聯電路圖, 按照電路圖連線實物圖

  2. 觀察開關控制兩燈泡亮暗程度

  3. 改變開關位置, 觀察控制情況.

  實驗器材:小燈泡、電源、開關、導線

  資料或資料收集:

  1. 串聯電路中, 開關無論放在哪一個位置, 都能控制小燈泡

  2. 並聯電路中, 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支路開關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燈泡.

  分析和論證:串聯電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並聯電路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開關控制所在支路.

  評估與交流:

  1. 拆除法:觀察用電器是否相互影響;判斷電流路徑

  2.圖1:串聯 圖2:並聯

  四、練習使用電流表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測量流過用電器的電流大小, 符號:

  2.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目的: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會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提出問題:使用電流表應注意哪些問題

  猜想與假設: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畫出電路圖, 標出電流表正、負接線柱

  2. 按圖連線實物

  3. 更換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測量

  4. 整理器材.

  實驗器材:電源、開關、小燈泡、電流表、導線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

  1. 連線方法:①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2. 電流表讀數:認清量程、分度值.

  評估與交流

  :

  1. 明確量程,分度值

  2. 測量透過L2的電流

  3. 選擇0-3A量程, 讀數為1.6A

  五、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分別把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探究目的: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有什麼關係呢

  猜想與假設:處處相等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電路圖, 連線實物

  2. 設計表格, 記錄資料

  3.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重複以上操作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開關、導線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評估與交流:

  1. 處處相等

  2. 注意電流表量程選擇, 正確連線, 多次實驗, 得到普遍規律.

  六、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電流表分別串聯在幹路、支路上

  探究目的: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有何關係

  猜想與假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實驗電路圖, 連線實物

  2. 閉合開關, 進行測量

  3. 設計表格, 記錄資料

  4.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實驗

  5. 整理器材, 分析資料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導線、開關、電流表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評估與交流:

  1. A1測幹路電流,A2測透過L2、L3的總電流,A3測透過L3電流

物理實驗報告8

  拉伸實驗是測定材料在常溫靜載下機械效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實驗之一。這不僅因為拉伸實驗簡便易行,便於分析,且測試技術較為成熟。更重要的是,工程設計中所選用的材料的強度、塑形和彈性模量等機械指標,大多數是以拉伸實驗為主要依據。

  實驗目的(二級標題左起空兩格,四號黑體,題後為句號)

  1、驗證胡可定律,測定低碳鋼的E。

  2、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強度效能指標:屈服應力Rel和抗拉強度Rm。

  3、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塑性效能指標: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4、測定灰鑄鐵拉伸時的強度效能指標:抗拉強度Rm

  5、繪製低碳鋼和灰鑄鐵拉伸圖,比較低碳鋼與灰鑄鐵在拉伸樹的力學效能和破壞形式。

  實驗裝置和儀器

  萬能試驗機、遊標卡尺,引伸儀

  實驗試樣

  實驗原理

  按我國目前執行的國家GB/T 228—20xx標準——《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的規定,在室溫10℃~35℃的範圍內進行試驗。

  將試樣安裝在試驗機的夾頭中,固定引伸儀,然後開動試驗機,使試樣受到緩慢增加的拉力(應根據材料效能和試驗目的確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斷為止,並利用試驗機的自動繪圖裝置繪出材料的拉伸圖(圖2-2所示)。

  應當指出,試驗機自動繪圖裝置繪出的拉伸變形ΔL主要是整個試樣(不只是標距部分)的伸長,還包括機器的彈性變形和試樣在夾頭中的滑動等因素。由於試樣開始受力時,頭部在夾頭內的滑動較大,故繪出的拉伸圖最初一段是曲線。

  1.低碳鋼(典型的塑性材料)

  當拉力較小時,試樣伸長量與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線關係,拉力超過FP

  後拉伸曲線將由直變曲。保持直線關係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極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點是Fc,若拉力小於Fc而解除安裝時,解除安裝後試樣立刻恢復原狀,若拉力大於Fc後再解除安裝,則試件只能部分恢復,保留的殘餘變形即為塑性變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彈性極限的力值。

  當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試驗機的示力指標(主動針)開始擺動或停止不動,拉伸圖上出現鋸齒狀或平臺,這說明此時試樣所受的拉力幾乎不變但變形卻在繼續,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屈服。低碳鋼的屈服階段常呈鋸齒狀,其上屈服點B′受變形速度及試樣形式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下屈服點B則比較穩定(因此工程上常以其下屈服點B所對應的力值FeL作為材料屈服時的力值)。確定屈服力值時,必須注意觀察讀數錶盤上測力指標的轉動情況,讀取測力度盤指標首次迴轉前指示的最大力FeH(上屈服荷載)和不計初瞬時效應時屈服階段中的最小力FeL(下屈服荷載)或首次停止轉動指示的恆定力FeL(下屈服荷載),將其分別除以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S0)便可得到上屈服強度ReH和下屈服強度ReL。

  即ReH=FeH/S0 ReL=FeL/S0屈服階段過後,雖然變形仍繼續增大,但力值也隨之增加,拉伸曲線又繼續上升,這說明材料又恢復了抵抗變形的能力,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強化。在強化階段內,試樣的變形主要是塑性變形,比彈性階段內試樣的變形大得多,在達到最大力Fm之前,試樣標距範圍內的變形是均勻的,拉伸曲線是一段平緩上升的曲線,這時可明顯地看到整個試樣的橫向尺寸在縮小。此最大力Fm為材料的抗拉強度力值,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材料的抗拉強度Rm。

  如果在材料的強化階段內解除安裝後再載入,直到試樣拉斷,則所得到的曲線如圖2-3所示。解除安裝時曲線並不沿原拉伸曲線卸回,而是沿近乎平行於彈性階段的直線卸回,這說明解除安裝前試樣中除了有塑性變形外,還有一部分彈性變形;解除安裝後再繼續載入,曲線幾乎沿解除安裝路徑變化,然後繼續強化變形,就像沒有解除安裝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材料的冷作硬化。顯然,冷作硬化提高了材料的比例極限和屈服極限,但材料的塑性卻相應降低。

  當荷載達到最大力Fm後,示力指標由最大力Fm緩慢迴轉時,試樣上某一部位開始產生區域性伸長和頸縮,在頸縮發生部位,橫截面面積急劇縮小,繼續拉伸所需的力也迅速減小,拉伸曲線開始下降,直至試樣斷裂。此時透過測量試樣斷裂後的標距長度Lu和斷口處最小直徑du,計算斷後最小截面積(Su),由計算公式ALuL0SSu100%Z0100%L0S0、即可得到試樣的斷後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2 鑄鐵(典型的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是指斷後伸長率A<5%的材料,其從開始承受拉力直至試樣被拉斷,變形都很小。而且,大多數脆性材料在拉伸時的應力-應變曲線上都沒有明顯的直線段,幾乎沒有塑性變形,也不會出現屈服和頸縮等現象(如圖2-2b所示),只有斷裂時的應力值——強度極限。

  鑄鐵試樣在承受拉力、變形極小時,就達到最大力Fm而突然發生斷裂,其抗拉強度也遠小於低碳鋼的抗拉強度。同樣,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其抗拉強度Rm,而由公式ALuL0 L0100%則可求得其斷後伸長率A。

  實驗結果與截圖

物理實驗報告9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10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11

  實驗:研究電磁鐵

  初三( )班 姓名: 座號:

  一、實驗目的: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二、實驗器材: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三、實驗步驟:

  1、 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 將開關合上或開啟,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 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標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 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四、實驗記錄: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五、實驗結論:

  (1)電磁鐵通電時 磁性,斷電時 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

物理實驗報告12

  實驗報告

  一.預習報告

  1.簡要原理

  2.注意事項

  二.實驗目的

  三.實驗器材

  四.實驗原理

  五.實驗內容、步驟

  六.實驗資料記錄與處理

  七.實驗結果分析以及實驗心得

  八.原始資料記錄欄(最後一頁)

  把實驗的目的、方法、過程、結果等記錄下來,經過整理,寫成的書面彙報,就叫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種類因科學實驗的物件而異。如化學實驗的報告叫化學實驗報告,物理實驗的報告就叫物理實驗報告。隨著科學事業的日益發展,實驗的種類、專案等日見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異,比較固定。實驗報告必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它主要的用途在於幫助實驗者不斷地積累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實驗報告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它不僅是對每次實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科學論文寫作的基礎。因此,參加實驗的每位學生,均應及時認真地書寫實驗報告。要求內容實事求是,分析全面具體,文字簡練通順,謄寫清楚整潔。

  實驗報告內容與格式

  (一) 實驗名稱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分析×××。

  (二) 所屬課程名稱

  (三) 學生姓名、學號、及合作者

  (四) 實驗日期和地點(年、月、日)

  (五) 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裝置的技能技巧和程式的除錯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型實驗還是設計型實驗,是創新型實驗還是綜合型實驗。

  (六) 實驗內容

  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演算法、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詳細理論計算過程.

  (七) 實驗環境和器材

  實驗用的軟硬體環境(配置和器材)。

  (八) 實驗步驟

  只寫主要操作步驟,不要照抄實習指導,要簡明扼要。還應該畫出實驗流程圖(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九) 實驗結果

  實驗現象的描述,實驗資料的處理等。原始資料應附在本次實驗主要操作者的實驗報告上,同組的合作者要複製原始資料。

  對於實驗結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種方法:

  1. 文字敘述: 根據實驗目的將原始資料系統化、條理化,用準確的專業術語客觀地描述實驗現象和結果,要有時間順序以及各項指標在時間上的關係。

  2. 圖表: 用表格或座標圖的方式使實驗結果突出、清晰,便於相互比較,尤其適合於分組較多,且各組觀察指標一致的實驗,使組間異同一目瞭然。每一圖表應有表目和計量單位,應說明一定的中心問題。

  3. 曲線圖 應用記錄儀器描記出的曲線圖,這些指標的變化趨勢形象生動、直觀明瞭。

  在實驗報告中,可任選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並用,以獲得最佳效果。

  (十) 討論

  根據相關的理論知識對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和預期的結果一致,那麼它可以驗證什麼理論?實驗結果有什麼意義?說明了什麼問題?這些是實驗報告應該討論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論或生活經驗硬套在實驗結果上;更不能由於所得到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的結果或理論不符而隨意取捨甚至修改實驗結果,這時應該分析其異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實驗失敗了,應找出失敗的原因及以後實驗應注意的事項。不要簡單地複述課本上的理論而缺乏自己主動思考的內容。

  另外,也可以寫一些本次實驗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問題或建議等。(十一) 結論

  結論不是具體實驗結果的再次羅列,也不是對今後研究的展望,而是針對這一實驗所能驗證的概念、原則或理論的簡明總結,是從實驗結果中歸納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斷,要簡練、準確、嚴謹、客觀。

  (十二) 鳴謝(可略)

  在實驗中受到他人的幫助,在報告中以簡單語言感謝.

  (十三) 參考資料

  【實驗名稱】靜電跳球

  【實驗目的】觀察靜電力

  【實驗器材】韋氏起電機,靜電跳球裝置(如圖)

  【實驗原理、操作及現象】

  將兩極板分別與靜電起電機相連線,順時針搖動起電機,使兩極板分別帶正、負電荷,這時小金屬球也帶有與下板同號的電荷。同號電荷相斥,異號電荷相吸,小球受下極板的排斥和上極板的吸引,躍向上極板,與之接觸後,小球所帶的電荷被中和反而帶上與上極板相同的電荷,於是又被排向下極板。如此週而復始,於是可觀察到球在容器內上下跳動。當兩極板電荷被中和時,小球隨之停止跳動。

  【注意事項】

  1.搖動起電機時應由慢到快,並且不宜過快;搖轉停止時亦需慢慢進行,可鬆開手柄靠摩擦力使其自然減慢。

  2.在搖動起電機時,起電機手柄均帶電且高速搖動時電壓高達數萬伏,切不可用手機或身體其他位置接觸,不然會有火花放電,引起觸電。

  靜電跳球中小學科學探究實驗室儀器模型裝置實驗目的:

1、探究靜電作用力的現象及原理。

2、研究能量間的轉化過程。實驗器材:圓鋁板2個、圓形有機玻璃筒、靜電導體球(由鋁膜做成)若干。

提出問題:在以前的實驗中,我們對電場以及靜電的作用力已經有所瞭解。那麼,在兩塊極板間,由鋁箔做成的小球真能克服重力上蹦下跳嗎?猜想與假設:在強電場的作用下,由鋁箔做成的小球能夠克服重力而上下跳動。 實驗過程:

1、在兩圓鋁板間放一有機玻璃環,裡面放了一些靜電導體球,當接通高壓直流電源後觀察靜電導體球的運動情況。

2、增大兩極板間的電壓,觀察現象。

3、實驗完畢要及時關閉電源,必須用接地線分別接觸兩極板進行放電。

探究問題:

1、儀器內的小球為什麼會跳起來?

2、靜電導體球實際在做什麼工作?3、為什麼增大兩極板間的電壓兩極板間產生火花放電現象?實驗結論與體會: (以下由學生總結並交流,也可由教師引導得出)課外活動: 梳子摩擦頭髮後,用梳子可以吸起細小的紙屑,有些紙屑過一會又掉下來。實際做一做,能夠解釋嗎?

注意事項:

1、接好電路後,再調整兩根輸出導線之間的距離至少離開10釐米。太近時會擊穿空氣而打火。

2、接通高壓電源後就不能再觸控高壓端和電極板,否則會觸電而麻木。實驗做完後,先關閉電源開關,再用接地線分別接觸兩個電極進行放電。

物理實驗報告13

  【實驗目的】

  觀察光柵的衍射光譜,掌握用分光計和透射光柵測光波波長的方法。

  【實驗儀器】

  分光計,透射光柵,鈉光燈,白熾燈。

  【實驗原理】

  光柵是一種非常好的分光元件,它可以把不同波長的光分開並形成明亮細窄的譜線。

  光柵分透射光柵和反射光柵兩類,本實驗採用透射光柵,它是在一塊透明的屏板上刻上大量相互平行等寬而又等間距刻痕的元件,刻痕處不透光,未刻處透光,於是在屏板上就形成了大量等寬而又等間距的狹縫。刻痕和狹縫的寬度之和稱為光柵常數,用d 表示。

  由光柵衍射的理論可知,當一束平行光垂直地投射到光柵平面上時,透過每一狹縫的光都會發生單縫衍射,同時透過所有狹縫的光又會彼此產生干涉,光柵衍射光譜的強度由單縫衍射和縫間干涉兩因素共同決定。用會聚透鏡可將光柵的衍射光譜會聚於透鏡的焦平面上。凡衍射角滿足以下條件, ±1, ±2, …的衍射光在該衍射角方向上將會得到加強而產生明條紋,其它方向的光將全部或部分抵消。式(10)稱為光柵方程。式中d為光柵的光柵常數,θ為衍射角,λ為光波波長。當k=0時,θ= 0得到零級明紋。當k = ±1, ±2 …時,將得到對稱分立在零級條紋兩側的一級,二級 … 明紋。

  實驗中若測出第k級明紋的衍射角θ,光柵常數d已知,就可用光柵方程計算出待測光波波長λ。

  【實驗內容與步驟】

  分光計的調整

  分光計的調整方法見實驗1。

  用光柵衍射測光的波長

  (1)要利用光柵方程(10)測光波波長,就必須調節光柵平面使其與平行光管和望遠鏡的光軸垂直。

  先用鈉光燈照亮平行光管的狹縫,使望遠鏡目鏡中的分劃板上的中心垂線對準狹縫的像,然後固定望遠鏡。將裝有光柵的光柵支架置於載物臺上,使其一端對準調平螺絲a ,一端置於另兩個調平螺絲b、c的中點,如圖12所示,旋轉游標盤並調節調平螺絲b或c ,當從光柵平面反射回來的“十”字像與分劃板上方的十字線重合時,如圖13所示,固定遊標盤。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圖12 光柵支架的位置 圖13 分劃板

  (2)調節光柵刻痕與轉軸平行。

  用鈉光燈照亮狹縫,鬆開望遠鏡緊固螺絲,轉動望遠鏡可觀察到0級光譜兩側的±1、±2 級衍射光譜,調節調平螺絲a (不得動b、c)使兩側的光譜線的中點與分劃板中央十字線的中心重合,即使兩側的光譜線等高。重複(1)、(2)的調節,直到兩個條件均滿足為止。

  (3)測鈉黃光的波長

  ① 轉動望遠鏡,找到零級像並使之與分劃板上的中心垂線重合,讀出刻度盤上對徑方向上的兩個角度θ0和θ0/,並記入表4 中。

  ② 右轉望遠鏡,找到一級像,並使之與分劃板上的中心垂線重合,讀出刻度盤上對徑方向上的兩個角度θ右和θ右/,並記入表4中。

  ③ 左轉望遠鏡,找到另一側的一級像,並使之與分劃板上的中心垂線重合,讀出刻度盤上對徑方向上的兩個角度θ左和θ左/,並記入表4中。

  觀察光柵的衍射光譜。

  將光源換成複合光光源(白熾燈)透過望遠鏡觀察光柵的衍射光譜。

  【注意事項】

  分光計的調節十分費時,調節好後,實驗時不要隨意變動,以免重新調節而影響實驗的進行。

  實驗用的光柵是由明膠製成的複製光柵,衍射光柵玻璃片上的明膠部位,不得用手觸控或紙擦,以免損壞其表面刻痕。

  轉動望遠鏡前,要鬆開固定它的螺絲;轉動望遠鏡時,手應持著其支架轉動,不能用手持著望遠鏡轉動。

  【資料記錄及處理】

  表4 一級譜線的衍射角

  零級像位置

  左傳一級像

  位置

  偏轉角

  右轉一級像

  位置

  偏轉角

  偏轉角平均值

  光柵常數

  鈉光的波長λ0 = 589·

  根據式(10) K=1, λ

  相對誤差

  【思考題】

  1 什麼是最小偏向角?如何找到最小偏向角?

  2 分光計的主要部件有哪四個?分別起什麼作用?

  3 調節望遠鏡光軸垂直於分光計中心軸時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什麼?如何才能確保在望遠鏡中能看到由雙面反射鏡反射回來的綠十字叉絲像?

  4 為什麼利用光柵測光波波長時要使平行光管和望遠鏡的光軸與光柵平面垂直?

  5 用複合光源做實驗時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物理實驗報告14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

  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15

  一、演示目的

  氣體放電存在多種形式,如電暈放電、電弧放電和火花放電等,透過此演示實驗觀察火花放電的發生過程及條件。

  二、原理

  首先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這是由於電荷在導體上的分佈與導體的曲率半徑有關。導體上曲率半徑越小的地方電荷積聚越多(尖端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強,空氣層被擊穿。反之越少(球型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弱,空氣層未被擊穿。當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於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時,其間的電場較弱,不能擊穿空氣層。而此時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最近,放電只能在此處發生。

  三、裝置

  一個尖端電極和一個球型電極及平板電極。

  四、現象演示

  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接著讓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於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放電在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發生

  五、討論與思考

  雷電暴風雨時,最好不要在空曠平坦的田野上行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