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合集15篇)

科學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合集1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實驗報告1

  摘要:科學探究實驗是新課程著重介紹的知識點,同時又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本文對科學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釋,並以例項說明如何做好科學探究實驗及如何做實驗報告。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實驗 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 猜想和假設 實驗方案 資料處理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脫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著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為,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

  ①學生可以透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為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開啟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著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資料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為此:

  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說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資料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資料和資訊。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資料與資訊,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資訊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資料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資訊源上採集和獲取資訊,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資料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資料與資訊後,就要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透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資料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透過對實驗資料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

  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透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我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式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數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開啟和關閉資料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資料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著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

科學實驗報告2

  隨著科學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科學實驗也隨之有了較明顯的變化,實驗的種類日漸繁多,如由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的逐漸過渡,由定性實驗向定量實驗的逐漸轉變,由課內實驗向家庭實驗、研究性實驗的逐步擴大……在新的形勢下科學實驗報告應該如何書寫呢?不同的年級階段要求不同,高年級階段學生要能夠自主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或撰寫科學小論文,不同的實驗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實驗報告的書寫內容上應不必強求一致,該繁則繁,該簡則簡。

  一、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化學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使實驗在明確的目的下進行,可避免學生無目的的忙碌。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這是很重要的實驗資料,便於老師掌握學生的查詢時進行核對。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此項書寫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儀器的用法和用途、藥品的作用,從而有助於理解實驗的原理和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報告中應該有為完成實驗所用試劑的濃度和儀器的規格。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這是報告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此項可以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明確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實驗的設計原理,掌握實驗的核心部分,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此項中還應寫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5.實驗現象:正確如實地記錄實驗現象或資料,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術語,儘量避免口語的出現。這是報告的主體部分,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應要求學生即使得到的結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透過分析和討論找出原因和解決的辦法,養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6.實驗結論: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這是實驗報告的關鍵所在,有助於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二、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教師應結合科學實驗報告的特點指導學生書寫。科學實驗報告有如下特點:

  1.以說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說明為主,不用像記敘文一樣進行生動細緻的描寫,更不用在說明過程中展開聯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透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獲得的資料。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儘量用圖解輔助。

  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複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說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註解,就可以一目瞭然;圖解有時也可以省略繁瑣的實驗步驟的表達;對於非標準儀器的使用,則必須進行圖解說明,使他人對本實驗所用儀器能有一個感性認識。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的詞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說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瞭,避免冗長的句子和囉嗦含糊的表達。教師可以利用書寫表達方面的要求訓練學生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提高科學素養。

  三、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格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驗型別的不同而不同,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實驗型別設計不同形式的報告。

  對於常見的驗證性實驗,由於實驗內容較多且相互間無過多聯絡,一般可以採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塊: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結論。

  也可以不採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實驗專案的順序,羅列成條,完整表述即可。近年來科學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探究性實驗,這種型別的實驗重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因此重點在實驗的設計和評價上。實驗內容較為單一,只圍繞一個主題,但實驗各環節聯絡緊密。這類科學實驗的書寫格式較為開放,可以採用表格式、羅列式或論文式等。

  論文式實驗報告要求以論文形式書寫實驗,除適用於以上實驗型別外,更加適用於科學研究性學習的實驗以及一些家庭和課外實驗。這可以為撰寫科學小論文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師對論文式實驗報告應作細緻的說明和指導。

  論文式實驗報告應包括:

  (1)選擇該項實驗課題的原因。

  (2)實驗採用的方法。

  (3)實驗設計依據的原理。

  (4)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

  (5)實驗結果及分析。

  (6)實驗結論。

  (7)實驗評價和改進。

  (8)實驗體會。

  對於論文式實驗報告,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本,還應查詢資料才能完成,任務較為繁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選擇性地去採用這種實驗報告形式。

  總之,對科學實驗報告在內容和書寫格式上加以改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總結和表達的能力,還可以使其發揮更大的功用。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限制學生的抄襲,促進其進行獨立思考和寫作,提供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學生透過科學課的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

科學實驗報告3

  第一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

  【實驗目的】透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製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於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裡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裡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後外溢的現象。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後,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位。

  【實驗結論】岩漿受熱後,透過岩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並溢位。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麼感覺,觀察發生的現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透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裡,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實驗現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稜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稜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岩、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岩石後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覆做幾次。

  【實驗現象】岩石表面出現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岩石在溫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破碎現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岩石選取易碎的頁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麵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麵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現面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麵粉濺落的範圍直徑。

  【實驗現象】麵粉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衝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於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衝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秘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後,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並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麼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膠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透過什麼物體傳入耳朵裡的?

  2、用手指輕輕撓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聽不見為止,然後將耳朵貼在桌面上,繼續撓,這是能聽到聲音嗎?

  3、把鬧鐘用塑膠袋紮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後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並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象。

  【實驗現象、結論】

  1、聲波透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著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著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說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幹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效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鐵、銅、鋁等金屬,小刀、導線、電池、小閘門、酒精燈、放大鏡、玻璃杯子、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迴圈

  (一) 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溫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溫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溫度是多少。

  2、把溫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溫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時溫度有什麼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象】溫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時,溫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臺、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彩筆、鐘錶。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臺,在鐵架臺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臺上鐵圈上掛一支溫度計,溫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溫度計的讀書,然後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象】水的溫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後,繼續加熱,溫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並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後,溫度計讀數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隨著溫度的升高,水裡不斷產生氣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現,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現水珠。

科學實驗報告4

  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年x月x日

  實驗名稱:吹紙片(奇怪的紙片)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有壓力。

  所用器材:2張條形紙片(約30cm----40cm)。(裝置)

  實驗步驟:

  1、準備2張紙片。

  2、用兩手分別捏住紙片的一端,讓它自然下垂,使兩紙片間的距離約2釐米。

  3、用力向紙片中間吹氣。

  4、觀察有什麼現象。

  實驗現象:

  只聽“哧”的一聲,那兩張紙合起來了。

  認識結論:

  空氣中有壓力,當我們吹氣時,就把紙中間的空氣吹跑了,兩與旁的空氣向內擠壓,兩張紙就合起來了。

科學實驗報告5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透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徵。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於“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透過課前瞭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並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透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麼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透過更多物體,採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透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透過用看、摸、聽、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透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透過運用看、摸、聽、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麼,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說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透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透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範)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製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說說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麼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④說一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透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說一說都有些什麼?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裡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發現。

  6、交流彙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透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科學實驗報告6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讓癟乒乓球鼓起來

  實驗器材:燒杯、熱水、癟乒乓球

  我的猜測:球會鼓起來

  我這樣做:

  1、將燒杯加入多半杯熱水

  2、把癟乒乓球放入杯中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癟乒乓球鼓起來了

  我認為:癟乒乓球受熱鼓起來;氣體受熱會膨脹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科學實驗報告7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8

  x年級x班x組組長: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目的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所用器材:(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實驗步驟: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電池,連線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果: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認識與結論: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科學實驗報告9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10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鹽到哪裡去了

  實驗器材:玻璃杯2個、鋸末、鹽、玻璃棒、小勺、記錄卡片、水

  我的猜測:化在水裡了

  我這樣做:

  1、取一勺鹽放一杯裡。

  2、擦擦勺取一些鋸末放一杯

  3、將兩個杯中倒入相同質量的水

  。4、用棒攪拌,下數相同

  5、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

  我認為: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沒溶解。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科學實驗報告11

  實驗目的

  1.掌握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原理和電位差計的操作技術

  2.學會幾種電極和鹽橋的製備方法

  3.學會測定原電池電動勢並計算相關的電極電勢

  實驗原理

  凡是能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都稱之為電池(或原電池)。

  可逆電池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池反應可逆,亦即電池電極反應可逆;(2)電池中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電池必須在可逆的情況下工作,即充放電過程必須在平衡態下進行,即測量時透過電池的電流應為無限小。

  因此在製備可逆電池、測定可逆電池的電動勢時應符合上述條件,在精確度不高的測量中,用正負離子遷移數比較接近的鹽類構成“鹽橋”來消除液接電位;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可滿足透過電池電流為無限小的條件。電位差計測定電動勢的原理稱為對消法,可使測定時流過電池的電流接近無限小,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定電池的電動勢。

  可逆電池的電動勢可看作正、負兩個電極的電勢之差。設正極電勢為φ+,負極電勢為φ-,則電池電動勢E = φ+ - φ- 。

  電極電勢的絕對值無法測定,手冊上所列的電極電勢均為相對電極電勢,即以標準氫電極作為標準,規定其電極電勢為零。將標準氫電極與待測電極組成電池,所測電池電動勢就是待測電極的電極電勢。由於氫電極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製備、電極電勢穩定的電極作為參比電極。常用的參比電極有甘汞電極、銀-氯化銀電極等。這些電極與標準氫電極比較而得的電勢已精確測出,具體的電極電位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以飽和甘汞電極與銅/硫酸銅電極或鋅/硫酸鋅電極組成電池,測定電池的電動勢,根據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可推得這兩個電極的電極電勢。

  儀器和試劑

  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銅電極,鋅電極,飽和甘汞電極,0.1 mol?L-1 CuSO4溶液,0.1 mol?L-1 ZnSO4溶液,飽和KCl溶液。

  實驗步驟

  1.記錄室溫,開啟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預熱5分鐘。將測定旋鈕旋到“內標”檔,用1.00000 V電壓進行“採零”。

  2.電極製備:先把鋅片和銅片用拋光砂紙輕輕擦亮,去掉氧化層,然後用水、蒸餾水洗淨,製成極片。

  3.半電池的製作:向兩個50 mL燒杯中分別加入1/2杯深0.1000 mol?L-1 CuSO4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溶液,再電極插入電極管,開啟夾在乳膠管上的彈簧夾,將電極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從乳膠管處吸氣,使溶液從彎管流出電極管,待電極一半浸沒於溶液中時,用彈簧夾將膠管夾住,提起電極管,保證液體不會漏出電極管,如有滴漏,檢查電極是否插緊。

  4.原電池的製作:向一個50 mL燒杯中加入約1/2杯飽和氯化鉀溶液,將製備好的兩個電極管的彎管掛在杯壁上,要保證電極管尖端上沒有氣泡,以免電池斷路。

  5.測定銅鋅原電池電動勢:將電位差計測量旋鈕旋至測定檔,接上測量導線,用導線上的鱷魚夾夾住電極引線,接通外電路。

  從高位到低位逐級調整電位值,觀察平衡顯示。在高電位檔調節時,當平衡顯示從OVL跳過某個數字又跳回OVL時,將該檔退回到低值,再調整下一檔。在低電位檔調節時,調節至平衡顯示從負值逐漸小,過零後變正值時,將該檔回到低值,繼續調整下一檔。直至調整到最後一位連續調節檔。當平衡顯示為零或接近於零時,讀出所調節的電位值,此即該電池的電動勢。

  6.測定電極電勢:取出飽和甘汞電極,拔去電極頭上的橡皮帽,置於燒杯中。將測量導線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鋅電極和甘汞電極上,同上法測定電動勢。再同樣測量由銅電極和甘汞電極組成的電池的電動勢。根據所測得的電動勢及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計算所測量電極的電極電勢。

  思考題

  1.如何正確使用電位差計?

  2.參比電極應具備什麼條件?

  3.若電池的極性接反了,測定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4.鹽橋有什麼作用?選用作鹽橋的物質應有什麼原則?

科學實驗報告12

  材料:一個有窄口的塑膠瓶、黏土、一段塑膠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膠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潛水艇往下沉。

  2、把塑膠軟管放入塑膠瓶的窄口裡,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裡,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潛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麼會這樣?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13

  x年級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xx

  空氣佔據空間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佔據空間。

  所用器材:(裝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實驗步驟

  1、打一盆清水,用一隻透明的玻璃杯,豎直倒扣在裝滿清水的盆中。

  2、觀察玻璃杯裡是否進滿了水。

  實驗現象:水不能充滿整個玻璃杯。

  認識與結論:說明空氣也佔據空間。

科學實驗報告14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5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是透過教師的知識講解或學生機械的記憶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依賴於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透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動要透過實驗教學來實現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驗教學與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又是密不可分的。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資料、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等方面大有用處。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麼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裡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後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資訊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說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範、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透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並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透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透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透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科學世界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的神奇世界,學生非常向往,樂意探究。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缺乏這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沒有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所以學生學習科學感到很深奧、難理解,導致興趣缺失。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環境,每一個教學實驗都要想方設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當你走進課堂,哪怕手裡只拿了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學生就會激動不已、充滿期盼;如果說要去實驗室上實驗課,學生總是歡呼雀躍。由此可見,學生多麼想上實驗課,多麼想動手操作,上實驗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而實驗教學恰恰是一種常態,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上好每一堂課。除了實驗室、教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環境,充足的生物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讓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描述自然、認知自然。當把這一切讓學生在最後以實驗報告單的形式寫下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而變得興趣盎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實驗是學好科學的基礎。總之,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技能,還能透過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體會和結論,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昇華,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教師應重視實驗報告單的各項功能在實驗教學中的充分發揮,利用實驗報告單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