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論文

家庭教育論文

家庭教育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論文1

  摘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思想和見解,如果缺乏溝通,往往容易造成誤解甚至關係破裂,無益於美滿家庭的形成。家庭會議是一項普適的家庭成員交流平臺,民主的家庭會議角色不僅影響著家庭會議能否順利開展,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及分工更應該採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透過對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充實家庭會議理論,併為家庭會議實踐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家庭會議;角色;綜述

  家庭會議是促進家庭成員溝通的一條有利途徑。本文所指的“家庭會議”即在家庭內部舉行的全員參與的家庭事務交流會。家庭會議召開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係,應該不分長幼、年齡和性別,人人都有參與和發言權。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更應該採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獻法,運用家庭會議為關鍵詞,從中篩選出11篇,圍繞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出家庭會議最適宜的角色構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員心理、角色成員行為、角色體驗等相關資訊,以促進對家庭會議角色的深入瞭解。

  一角色構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會議中,除了每個人都是發言人外,尚有主席與記錄二種角色,主席負責帶領會議順利地進行,記錄則必須記下討論的議題及每個人的發言重點,這些職務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擔的。”[1]該觀點指出家庭會議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務,其中主席處於主導地位。“最好民主選出一個人作為會議主席,這個人並不一定非得是家長,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認為他有足夠的組織才能,即使沒有,這也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2]補充說明主席的選拔方式、應有的才能及其鍛鍊意義。萬事開頭難,為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召開,及其後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議首次家庭會議的重要角色由家長擔任,強調以上兩種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長在家庭會議中應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我們可以從西方較為成熟的家庭會議中汲取經驗,如果家庭成員較多,可相應安排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嘗試可以促進孩子參與家庭會議的積極性,提高參會興趣;另一方面設定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務分配不公,個別家庭成員存在感降低等情況的發生。“家庭會議中每個成員的意見都應當平等對待,每個人都有被聆聽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和關注需求。”[3]家庭會議中最基本的角色是發言人,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該身份。基於該身份的一致性,無論長幼,在作為發言人表達個人觀點時,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應該被尊重。綜上,家庭會議中的常見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記錄員和發言人,另可按情況適當新增角色並予以合理分工。

  選拔方式應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擔任以示模範,後期多以輪流擔任的形式。主席與記錄員的分工較多,對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處主導地位,對會議的順利有序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發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個參會成員都享有真實表達自己看法並被尊重的權利,無論長幼,均處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員心理研究

  “孩子們找到了主人翁責任感,因為某些規則和計劃是他們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們會很自覺地遵守。”[4]參與家庭會議是對孩子知情權、表達權、決定權的一種尊重與激發,孩子可以在扮演發言人這一基礎角色中,獲得較高的存在感與主人翁意識,也將有利於會議結果的順利實行。會議的氛圍與角色成員的心理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融洽的會議氛圍會是角色成員的心理更加放鬆愉悅,從而促進家庭事務的順利解決;角色成員的心理積極向上,將促進會議氛圍的融洽。因而,會議的順利召開需要採取平衡議程,歡樂與抱怨適當共存,以確保會議的順利舉行。

  其中,家長要起到平衡及調和會議的作用。作者從實踐經歷中獲取兒子被選中擔任會議主持人時的表現,反映出孩子興奮卻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礎上若加以鼓勵,將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加強。“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達,情緒也得到了宣洩,同時家長也走進了孩子的心裡,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會更加和諧穩定。”[5]孩子在扮演發言人的角色時,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表達,可促進系裡健康,促進親子關係融洽。綜上,家庭會議要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以確保角色成員心理的積極。會議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決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父母應給予相應的鼓勵與支援。

  三角色成員行為研究

  “以後的家庭會議裡,兒子果然有了很多準備,他甚至還擬了會議議程,定了會議主要內容,寫了他的‘主持詞’,並給自己準備了個本子做會議記錄。”“兒子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批評或表揚我們,最後做出總結。”[6]作者對兒子擔任會議主持人的行為表現進行了記錄,前者體現孩子對會議發言及裝置的細心準備,後者體現出孩子在擔任會議主持人過程中的公正態度。作為發言人,“在開口時,語調要低,語速要慢,保持平靜的心態,要想著開會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問題。描述事實時,要保持公正,表達真實的想法。”[7]

  這既是對會議過程中發言人的要求,亦是順利召開家庭會議的發言人的必要行為。綜上,在擔任主持人角色時,要保證認真備會的態度及公正的判決態度;在擔任發言人角色時,發言人之間要保證互相尊重、認真聆聽、真實表述,以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舉行。

  四角色成員體驗研究

  透過家庭會議,孩子的責任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會得到加強。家庭會議是孩子在家庭內部展示真實自我的舞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更易表現真實的自己,同時促進能力的鍛鍊與加強。家庭會議的長期召開,可以相對清晰地看到孩子的進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礎上,判斷力也得到相應加強。家庭會議的召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透過反饋,可瞭解到大部分經過家庭會議鍛鍊的孩子心態與能力要明顯好於沒有參與過家庭會議的同齡孩子。

  因而為了孩子的成長、增進家庭親子關係,要不斷嘗試家庭會議的召開。綜上所述,“家庭會議”是一項適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夠提供給家庭一個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家庭會議中的角色分配得當,將有利於凝聚家人情感,增進親子關係,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當,可能對會議的預期效果產生影響。透過文獻分析可見,關於家庭會議角色的研究總數不多,多以實踐案例為主,理論知識較少,值得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鍾思嘉.父母效能培訓手冊[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xx:157.

  [2]韓德秀.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費的[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3.

  [3]博芭.米歇爾親子教育秘訣8項成功技能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xx:69.

  [4]內爾遜.幫你走出溺愛孩子的誤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171.

  [5]李文傑.如何養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99.

  [6]史麗娜.當家庭會議主持人讓孩子有了主見[J].中國農村教育,20xx(6):63-64.

  [7]魯鵬程.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實踐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49.

  作者:於曉豔 俞愛宗 單位:延邊大學師範學院

家庭教育論文2

  有關家庭教育論文

  一、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與家庭教育投資

  教育投資不僅來自於學校和社會,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又與家庭收入有關。例如,有資料表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農村經濟發展落後,家庭經濟發展水平就相對低下。其結果就是城鎮家庭有能力對受教育者進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隨著城市與農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資的拉大,將會有更多的家庭因為缺乏購買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資認識而無法實現學生對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

  (1)“全面發展觀——利用各種因素促進動態生成;與“成績至上觀”

  “全面發展觀”即德、智、體、美、勞動技能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不僅要進行智育,而且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受教育者形成來那個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美育,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歷程本身以外別無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進一份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而農村的一些家長不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對受教者的期望過高,把考上大學作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標準和唯一出路,將分數教育、比較教育、擇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教育無用觀”與“教育有用觀”

  “教育無用觀”是在大學擴招以後才逐漸流行,併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幾年來的大學擴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者就業困難,畢業論文答辯。大學生就業困難狀況確實存在,但也應該看到教育對於社會發展,民族素質和自身發展的深度影響,不能因噎廢食。

  (3)“女子無才便是德”與“教育平等觀”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觀念在中國存在了數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更被封建家長奉為聖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農村這一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許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願意將太多的金錢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龔繼紅,鍾漲寶的“家庭子女性別結構對家庭教育直接投資的影響”調查資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項事務投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這種情況的發生與農村長期以來積澱的思想觀念是不無關係的,以男為重、重男輕女的行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發生的,寫作團體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觀”與之相對立,許多城市家庭是獨生女,他們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觀,並且在教育中實踐了教育平等觀。

  3.家庭教育者自身狀況

  家庭教育需要透過家庭教育者來實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地位等因素也會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產生影響。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職業背景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上直接發生,而且職業習慣也影響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經驗不僅來源於前人的教育經驗和自身的生活體驗,還需要從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各類刊物中汲取經驗教訓,論文範文素質拓展活動在高職學生幹部培訓中的運用例項,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而很多農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養與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MPA,進而影響教育質量。

  (3)與學校合作態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合及合作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合作態度。這種態度影響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參與程度。家庭教育者與學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饋資訊,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家庭教育,進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透過改善農村家庭教育來提高中小學學校教育質量的建議

  1.轉變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這些錯誤觀念不轉變,家庭教育將難以有大的發展。“成績至上觀”、“女子無才便是德”、“教育無用觀”等觀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須使家庭教育者轉變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公務員之家

  2.適當增加家庭教育投資

  農村經濟相對於城市來說還處於較低水平,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很多農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經趕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農村家庭教育者還沒有家庭教育的投資意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投資的意義,量力對家庭教育增加投資。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多為嚴厲型或放縱型兩個極端。在這樣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質量難以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積極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家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積極引導但不可過於干預,包容其個性發展但不可過於放任,促使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家庭教育服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多是處於自發的、比較隨意的狀態,還沒有科學、規範化的教育引導機制,特別是實施這種教育的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在領導、人力、資源、管理還是經濟方面的保障上都還存在薄弱環節。長效機制能幫助家庭教育者瞭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導家庭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及促進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為家庭教育者多途徑獲得教育資訊和進行經驗交流提供一個平臺,使家庭教育向科學化規範化邁進。

家庭教育論文3

  摘要:目前,許多家長對早期教育相當重視,但是也有部分家長忙於工作,很少考慮孩子的教育。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送進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園的事,家長就不必操心了。這種認識是不妥的。家長絕不能認為孩子進幼兒園,就可以不管或放鬆家庭教育了。家庭與幼兒園是影響孩子發展最重要的兩大環境,這兩個環境各有其特點與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而是需要相互補充,協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言傳身教;自我保護;良好習慣

  幼兒期是人的奠基時期,日本教育家岸井雄將教育比喻為大樹,並繪製了一幅圖――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他將樹的根部比喻為幼兒教育,樹幹為中小學教育,茂密的枝葉則為高等教育。這一比喻很形象,人同樹木,首先要培育好根苗,根深才能葉茂。現在有些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十分忽視幼兒期的教育,事實上,要想使小樹長得又大又直,必須從小修剪枝杈,經常護理。

  目前,許多家長對早期教育相當重視,但也有少數家長忙於工作,很少考慮孩子的教育。還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到了3歲把他送進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園教師的事,家長就不必操心了。我認為這種認識是不妥的,因為,幼兒園是專門的教養機構,孩子進入幼兒園不僅能收到科學的早期教育,而且能在同齡群體中過一種集體生活,這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非常有益。但是,家長絕不能以為孩子進入幼兒園,就可以不管或放鬆家庭教育了。家庭與幼兒園是影響孩子發展最重要的兩大環境,這兩個環境各有其特點與作用。下面筆者就家庭中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談談我的體會。

  一、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孩子的榜樣

  教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中有親切的教誨,諄諄的誘導,但更多的是無形的感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道德素養、價值取向、言談舉止,以及家庭風尚,家庭氛圍等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模仿是嬰幼兒重要的心理特徵,也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在家庭中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如:家長孝敬老人,孩子定會關心爺爺、奶奶;家長很粗暴,孩子往往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要不斷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處處為孩子做表率,並且注意最佳化家庭教育環境,從家庭環境,家庭氛圍、家庭風尚等方面,給孩子以“潤物細無聲”的薰陶。做父母的還要特別注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失控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失敗的原因之一。如“嚴愛結合”是家庭的重要原則,但我們常見有的家長在培養孩子不亂吃零食等良好習慣時,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不休時,就心軟了,常常退讓、遷就,最後“敗下陣來”,以妥協告終,這就是愛的情感失控。家教特別需要教育的理智,要求家長有自控能力,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愛”與“怒”就需要家長強化自己的教育角色意識,注意自身修養。

  二、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儲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獨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於儘早擺脫成人的庇護,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個體。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向孩子講解一些安全常識。許多家長只知道給孩子定下種種清規戒律,卻懶於對這些限制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孩子沒有理解家長不允許自己這樣做的理由,認識不到這樣做的危險性,一旦成人不在身邊時,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危險的嘗試,從而引起一些傷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後果教育”,即讓孩子親身嘗試一下“苦頭”,他自然就會終身引以為戒。因此,我認為與其事後教育,不如防患於未然。家長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應耐心講清原因。幼兒明白了這樣做的危險後果,理解了家長的限制是對自己的愛護,也就不會貿然嘗試。

  三、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

  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一方面是指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家長平時儘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麼都包辦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處理問題。對於發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家長不要急於干預,應讓他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帶孩子出去玩,讓他自己去找小夥伴,自己想辦法和小夥伴友好相處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就會得到提高,以後遇到困難即使家長不在身邊,他也會自己設法解決,因此,家長平時應注意有意識的讓幼兒獨立面對困難,以免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四、家庭教育中良好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一個學生的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就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生的幸福,家長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那麼,幼兒良好的習慣是怎樣培養的呢?

  首先,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或者採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引導培養良好習慣,其次要堅持不懈,嚴格要求。如:孩子玩玩具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須收回原處,若不收,家長就沒收。再如:用遊戲的口吻對孩子說:“玩具要回家了,你幫它找找家在哪兒,把它送回家吧!”當孩子把玩具收好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另外,家庭成員的教育和幼兒園的教育要一致,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則判若兩人,這就要求家庭與幼兒園密切配合。

  家長是教育幼兒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環境與影響源。因此,有目的、有意識地建立與形成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合作關係,才能使兩個環境之間的聯絡,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

家庭教育論文4

  一個小學生受到的環境來自三個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而家庭教育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老師、以及社會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取決於現代家庭中家長必備的素質,這不僅僅體現在家長的自身素質,也有其在社會中受到的諸多不良影響與客觀環境的制約中存在著問題。

  從現代家長必備的素質來看:

  1、威信:家長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從這點上來說,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我曾經在女兒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有時會發現她確實挺怕我的,只要我臉色不太好看的時候。

  2、信任: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不存在智力問題,而是愛學不愛學、會學不會學、勤奮不勤奮的問題。女兒考試不理想的時候,她會哭,那時候我知道她也在自責,我也知道她很上進,只是有時候不認真的現象確實在左右著她,(我在上小學時老師給我的評語也經常是馬虎,所以我不怪她)這種情況下我都會安慰她,告訴她下次努力,我知道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她需要我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援。

  3、責任:家長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甚至放棄家庭教育。基於此,我是有發言權的,因老公常年出差在外,女兒的教育問題完全掌握在我手裡(除了女兒,我也沒有資格教育別人)因此我利用了自己的特權,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影響著她最初的人生觀,但在這點上,我和老公有著相同的看法,當然我不排除和老公溝通後的意見。不過,偶爾也會有思想開小差的時候。

  4、堅持: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所有的一切都是堅持的結果。這個等待的時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有那個說法,活到老學到老嘛,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我感覺有時從女兒身上也可以學到某種讓我心靈震撼的東西,那就是不虛偽。我們成年人的那種齷齪的不能在天真的孩子身上褻瀆的東西。那好,就讓孩子堅持她們的純潔吧!就比如女兒在學小提琴這個問題上,她的韌性徹底征服了我,儘管上次過五級只得個合格,但她還堅持學下去,為她鼓掌!

  5、快樂:幫助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生活得快樂。這個快樂是需要度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早熟,每月看一次電影回來的女兒有時對我說“兒童不易”,她們顯然不太完全懂得這句話的含義,只是一味地去說而已,或者在她們的幼小的心靈裡有點朦朧,我想我們小時候也應該是這樣子的,很想快樂地生活,哪怕作業多一點點。

  6、學習:家長掌握一定的知識是教育好女子的前提。現在的孩子學習真的比我們小時候複雜多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作業,我不知道在別的城市是怎樣,女兒所在的學校是市重點小學,因此我和女兒每天都是固定的學習時間,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來玩,而教育部門一再強調要給孩子娛樂時間,可是我們家長請問各位:作業那麼多,我們哪有時間玩?

  7。敢於說不: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我在這點上還是不謙虛地說自己做的很好,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了,從沒給過她零花錢,都是她想買什麼東西和我說,我就給她買了,但是有一點我想說,現在的孩子攀比心理特強,我總是得跟女兒解釋她的那些達不到的要求,因為我也敢於說不。

  8、能力:家長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身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就應該及時告訴她改正,當然人有的時候是受客觀環境影響的,比如女兒做題本應該對的時候她沒對,這種情況多了我也會不冷靜,有一些失控的表現,也曾打過她,甚至摔書本……

  9、寬容:家長對孩子的寬容,首先要建立在孩子做錯事之後,已經認識到做錯,感到內疚,受到自責的基礎上,而且家長應該從表情到語氣都要讓孩子切實感到,家長對他們的錯誤很痛心、很惋惜,同時也寄希望於他將來能改正。我經常寬容女兒,也是因為我也有錯的時候,我覺得不論什麼關係都應該互相理解,更何況我們作為家長呢?

  10。業餘愛好:現如今的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強,試問哪一個孩子沒有學過特長呢?在我的身邊,隨處可見學各種藝術特長的孩子,鋼琴、小提琴、古箏、舞蹈、美術、樂理、英語……數不勝數,讓孩子們應接不暇,總能看到從這個教室出來又進到另一個教室,把孩子們累的喘不過氣,疏不知,在這個大環境主導的城市裡,我們又能如何逃脫掉加在背上的束縛?

  人們常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又是終身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是孩子的終身的老師。當然很多家長都能自覺地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與學校取得密切的配合,從而在家庭中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現代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1、家庭影響: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陪伴孩子度過學習時間(當然父母工作忙的除外),對於一個家長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隨意性和個性,因而也更為艱難。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家長大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出息,也都在為此努力著。

  2、過分的溺愛:孩子在隔代人的身邊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我接觸過這樣的例子。老人對待孩子的溺愛不言而喻,因為孩子的父母工作都忙,幾乎沒有時間來管孩子,任務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齋主有一篇文章是《女人如書》,我覺得自己的孩子也如一本書,也要讀懂她,才能讓她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和那樣的錯誤時以便及時得到改正。

  3、注重成績:我為此曾深深苦惱過,因為有時可能對自己孩子太相信了,致使有時的成績不是想象的那樣好,因此我痛定思痛之後,把女兒的成績定得低了,這樣可以拉長進步的速度,也不至於我因一時的情緒而把女兒放任自流。

  4、父母沒上過大學:說到這,不能不提的是我有個鄰居,她的小孩和我女兒是同學,她是送報紙的,但她的女兒學習很認真,成績也不錯,幾乎每次都超過女兒。我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因為她沒上過大學,很渴望,於是她把砝碼加在了女兒身上,並且讓她學鋼琴,這種做法不可否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強,但前提是不一定在小學成績好的將來就有出息,我一直這樣以為。她對孩子在思想教育方面太少,總是在乎成績,這對她的女兒來說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想真正讓自己的兒女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首先從朋友做起,每天睡前的溝通已經成了我和女兒的習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成功了,家長也就成功了,孩子一旦失誤,整個家庭就會造成難以抹去的痛苦和損失。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錯誤,這就需要家長及時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

  1、培養孩子的自信

  家長必須告訴孩子在生活中我能行的重要性。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孩子克服困難受到表揚時,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強化,他會比原來更加努力,再向各種困難去挑戰,相信自己會比原來更強。我看過一本書中說“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長要盡力為孩子創造一種能發揮才能的良好的環境,並盡己所能的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恰當地教誨、指點、鼓勵和獎懲讓孩子充分地嚐到成功和失敗的滋味。在嘗試中體驗戰勝困難或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快樂,刺激自信心的增強。”我覺得這樣做,至少可以使孩子找到自信或平衡。

  因此我們家長要像愛護襁褓中的嬰兒一樣愛護孩子的自信心,加倍小心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他們自信的翅膀長滿了豐滿的羽毛時,再讓他們經受風雨的打擊。

  2、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是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前提,做事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其他的個性。如果能透過家庭環境條件和家長共同的努力,使孩子較早地在做事時注意力集中,這對孩子在文化知識學習時的注意力集中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逐漸形成做事注意力集中的習慣,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因此,注意力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孩子在學習期間的智力水平的發揮,注意力無法集中就是興趣沒達到的原因。

  3、激發孩子的興趣

  人的需要、興趣、魄力對創造、發現、處理未知資訊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在強烈的興趣的驅使下,往往能發揮出巨大的內在潛力和奔放的熱情,去完成對某些事物的認識與創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讓他感覺到如果學習也是一種玩的話,那麼主動學習自然而然的就不需強迫了,但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如果從小養成了一種習慣,回家就學習的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4、塑造孩子的毅力

  一個人的毅力有先天的準備,也有後天形成的,有毅力的人給人以剛強的感覺,有毅力的人表現得堅強,具有毅力的人可以超智慧超水平超負荷地發揮其無可限量的能力,甚至達到或超過人的極限。只要心中有一個信念,遇到困難時想起這個信念,朝著這個信念追隨,一定會達到理想的目標。在這個新時代社會環境中由於學習內容、難易程度的不同,一個孩子所具有的毅力往往表現在自信程度和感興趣程度的基礎上。

  5、家庭環境是教育的基礎。

  人是很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的,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所以,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最基本的保證。現階段的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知識技能的獲得而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當然這是我們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們的家長們自願的事,主要原因就是現在的作業真的確實太多了,三年級的女兒每天都得八點半左右上床休息,偶爾就有個作文要寫,這些都不是我們家長所能左右的。

  綜上所述現代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是系統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地方,但學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難實現它的教育目標。早有人認為:“好的習慣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孩子。就像前幾天,女兒學校舉行了一次活動就是放學回家幫家長洗腳,老師先是問有誰在家給家長洗過腳,卻沒見一個同學舉手,還別說,女兒給我洗腳,我剛開始時還真是不習慣,我對女兒說:“不用給我洗了,到學校你就對老師說給我洗過了。”可女兒說這可不行,說我忘了不能撒謊的故事了……有的時候你的言行不僅僅代表你自己,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儘管我們在現實中有些正確的書本的規則很難做到,也有著常人無法想像和理解的過於激憤的行為,但畢竟教育孩子在我們這個年齡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在此也奉勸那些不在孩子身邊或者離孩子遠的父母們多些時間給孩子在精神方面的溝通,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蘊藏父母的關心及問候,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心裡多一些溫暖。既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那麼讓我們所有的家長積極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吧!這樣不但我們現在幸福,將來也會幸福,社會也會更和諧的發展!

家庭教育論文5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熱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教育方法不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麼我們如何真正去關心愛護兒女,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呢?這就需要我們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支點。

  一、瞭解孩子

  1.瞭解孩子的需要

  瞭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對於即將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們面臨著角色轉換的挑戰。這時,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幫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瞭解孩子的思維環

  (1)消極因素

  好多家長常常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對孩子發牢騷,導致孩子在心裡產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歡我;當孩子有了這種想法,他們的感受就是憤怒、敵對;在行為上就會更不聽話,甚至搞些小破壞。所以,結果又是受到懲罰或冷對,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歡他的想法,這種惡性迴圈就形成了孩子失敗、反抗等消極因素。

  (2)積極因素

  父母創設一種愉快的生活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讓孩子經常處於愉快的情緒狀態,孩子產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歡我;有了這種想法他們的感受就是快樂、幸福的;在行為上就會配合家長,也表現得很聽話。所以,結果是受到家長的表揚和鼓勵,有了鼓勵就有了動力,這種積極的迴圈是孩子邁向成功的關鍵。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礎。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給孩子面子,學會變通,尤其是人多的時候,不要批評孩子,不要議論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不要總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要真正瞭解孩子,必須首先給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秘密。父母進入孩子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孩子的決定應該先和他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3.喚醒孩子的權利意識

  父母的責任是喚醒孩子的權利意識,而不是將它扼殺在萌芽狀態。一個明確自己權利的孩子才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證。學會與孩子換位思考、溝通、交流,和他們交朋友,關注他們的心情,接納他們的一切,這些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說話也不能擺出家長的架子,如,當你的孩子回來時,你發現孩子又和別人打架了,作為家長,你一定不會高興,但是這時,你還要同時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當你走過去的時候,你不能呵斥:“你怎麼不好好學習,又和別人打架?”而應該拍拍他身上的灰,關切地問:“你怎麼又被別人打了,傷到沒有?別人打你你怎麼不知道跑呢?”這樣孩子才會更加信任你,才會願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於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四、讀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維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常常用自己的思維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滾,大人會說,不要這樣會把衣服弄髒的,他不會知道這樣的一句話會讓孩子玩得不盡興;孩子在家裡翻箱倒櫃,弄的家裡到處亂糟糟,家長會問,你為什麼要這樣?怎麼這麼不聽話?有的家長還會打罵孩子,結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沒有了;過馬路時,孩子提醒:“媽媽,紅燈,不能過”,家長會說,“沒關係,有急事要辦,現在也沒交通警察在。”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事情,家長不會站在孩子的思維角度裡去想問題,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規則,沒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長這樣做就會教會孩子投機取巧。因此,不論何時,家長都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問題,別用大人的思維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蘇芩說過這樣一段話:“懂你的人,會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愛你。不懂你的人,會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愛你。於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愛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愛得吃力,你受得辛苦。兩個人的世界裡,懂比愛,更難做到。”懂得確實比愛更難做到!試想想,每一個家長都知道愛孩子,但是正如高爾基所說:“那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愛才是更重要的,這就源於我們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五、關心孩子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陽和水那樣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愛的誤區”。

  1.只關心孩子是否“吃得飽”,不關心孩子是否“過得好”

  “吃得飽”是一種物質上的滿足,而“過得好”不僅包含了物質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競爭社會里,孩子所承受的壓力比父輩大,競爭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現層次化和多樣化,重視孩子“吃得飽”已遠遠不夠,應讓孩子學會“過得好”。

  2.只關心孩子分數高不高,不關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分數,而把培養孩子的態度、意志、品質、責任感、敬業心、適應能力、勞動習慣、沉著冷靜、善待挫折等品質忽略了,使孩子成為學習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收穫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以上是我本人在對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一點經驗,當然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參考文獻:

  葉莉。讓幼兒在韻律活動中充分的表現自我[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xx(02)。

家庭教育論文6

  一、流動兒童家庭狀況

  1.家庭經濟條件流動兒童家長外出務工,經濟收入基本令人滿意,有半數家庭月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但百戶家庭中也有47%的屬於經濟“困難型”,月收入千元以內的6人,1000-20xx元的17人,20xx-3000元的24人。家庭住房條件相對擁擠,29%的家庭孩子沒有獨立的房間,家庭成員多人一起居住的達15%。另外,他們中有一半以上家庭育有兩個孩子,13%的家庭有三個及以上孩子。

  2.家庭教育情況

  (1)家長育兒觀念相對落後。從孩子入學看,超過6週歲入小學的共34人,其中5人9週歲以上才入學。從學生轉學看“,隨親就讀”是流動兒童的就讀的主要形式,32%的學生有過兩次及以上的轉學經歷,就讀學校成為孩子一次一次被動適應的“託兒所”。

  (2)家長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有97%的家長認為孩子必須要上學,96%的家長認為在人生的成功中學歷起很大作用,希望孩子獲得大專或大學以上學歷,有42%的家長還期望孩子上到研究生及以上,這與自身學歷實際形成鮮明對比。另外,83%家長把孩子帶在身邊,而且60%的家長能抽時間關注甚至輔導孩子的作業。

  (3)家長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讓孩子從小樹立理想的達92%,而當孩子學習成績退步,能和老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孩子,增強其自信心的達72%,能與學校老師經常聯絡或偶爾聯絡的佔84%,27%的家長也經常和孩子一起活動。

  (4)親子關係一般較為和諧。每天和孩子交流的達到57%,幾天一次的也有21%,孩子對家長管教能積極聽取,心服口服的達56%,85%的家長認為自家型別屬於民主型和隨意型,能在雙休日帶孩子去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的達74%;孩子能主動與家長說心裡話或當遇到煩惱時,最喜歡找父母訴說的佔54%。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歸因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1.家長家教知識貧乏。從流動兒童家長的學歷與職業看,他們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上都存在不足。百戶家庭中,有45%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家教知識一般水平,33%的家長覺得自己家教知識貧乏,另外,有44%的家長覺得“不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煩惱。

  2.家庭教育時間不足。調查中發現,有17%的流動兒童不和父母住一起,有31%的家長感覺“沒時間教育孩子”,日常幾乎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的佔14%,從不會在雙休日帶孩子去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的佔26%。

  3.家庭教育品次不高。

  (1)少部分家長的一些“陋習”對孩子影響是消極的。例如:有26%的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64%的家長很少、有時、甚至經常會在孩子面前吸菸、喝酒、打牌,而面對孩子學習成績退步,有4%的家長會選擇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

  (2)少部分孩子在家裡屬於“散養式”。家作輔導靠爺爺、奶奶、家教班老師或無人輔導的佔39%,而晚上大部分時間是自娛自樂的,包括看電視、與同伴玩耍、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佔33%。

  (3)一部分流動兒童家庭經濟確實比較貧困,再加“兒多女多”,因而對孩子的成長環境的最佳化也就“顧不許多”了。

  4.教育子女依賴性強有些家長思想上存在“學校依賴症”,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過於依賴老師,認為“家長只要保證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則是老師的事”,有15%的家長“從不”主動與學校老師交流溝通,他們期待學校給予其“順向”的引導幫助和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指導。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歸因

  1.家庭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是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根本制約因素。流動兒童家庭月收入大多低於本地居住戶的平均水平,改善家庭經濟現狀成為廣大家長迫切而現實的目標,因而,他們在快節奏的城鎮生活中“沒時間陪孩子學習、沒時間找孩子談心、沒時間帶孩子去圖書館……”就可以理解了。

  2.家長個人素質。流動兒童家長的自身素質也影響了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首先,由於家長文化程度低,自身綜合素質不高,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品次不高,有時甚至是消極的。其次,由於他們缺乏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識,因而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簡單化、機械化,有時是“粗糙”甚至是“粗魯”。

  3.兒童自身發展。家庭經濟條件的差距,地區教育質量的懸殊,新舊生活環境的對比,讓大多數流動兒童感到自信心不足、交往有壓力,時常會表現出“擔心別人看不起”,遇有煩惱“不告訴任何人”。另外,流動兒童家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大多都比較“野”,性格倔強、不聽話。對家長管教“置之不理“”一時管用“”懷有敵意或對立情緒”有近一半的孩子。

  4.學校老師責任。面對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而此時老師卻不太理解家長的“苦衷”,總認為家長管教孩子“不配合”,顯得無力又無能,因而對流動兒童及其家長的幫助引導也就“怠慢”了。

  三、解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1.成立“家長學校”為加強家校聯絡,我校建立了“流動兒童家長學校”,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和校內的德育名師組成“講師團”,利用雙休日召開家長會,有針對性地為流動家長和兒童上課。內容有“家長言傳身教“”學生習慣養成“”親子交流溝通“”兒童適應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向流動兒童家長推介一些優秀的家庭教育讀物,下發由我校課題組編撰的《家庭教育讀本》。

  2.舉辦“家教沙龍”家教沙龍,以家長為主體,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師及專家備諮詢。家長們的“共同語言”很多,經驗也好,困惑也罷,這些都是鮮活的教育資源。而和專家、老師的“對話”更能讓家長們找到成功教育的理論支點。

  3.開設“親子課堂”為解決流動兒童家庭中一些“溝通難”的問題,我們組織了一些親子活動。流動兒童家長應邀走進課堂,瞭解孩子在新環境裡的精神狀態、心理負擔和學習情況,感受新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體驗孩子在學習與交往中的喜悅與失落。我們還創設一定的“互動情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共同想方設法,攜手解決問題。親子課堂拉近了親子距離,增進了親子感情。

  4.搭建“交流平臺”傳統家長會及家訪有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老師、學生、家長一起面對面地交流,非常有針對性和感染力,但資訊社會一些新的交流平臺也以其便捷高效、形象生動、互動性強的特點正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樑”,如:、家校通、班級部落格、家長交流的群等,正受到廣大師生及家長的青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相輔相成,緊密配合。作為家長,要多學習家教知識,多樹立榜樣,多陪陪孩子,多與學校溝通;作為學校,對流動兒童要多一些關注、關心、關愛,而對家長也要有一份理解與寬容,並主動擔當起家校溝通的義務,多渠道、多形式地給予幫助與指導。這樣,流動兒童———這朵家校合育之花才會越開越豔。

家庭教育論文7

  【摘 要】家庭教育在小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然而,由於種種因素導致了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溺愛、不一致、家庭氣氛不好等誤區。針對這些誤區,本為提出了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等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家庭教育;誤區;對策

  小學生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所受全部教育的基礎,對於小學生髮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由於家長自身條件的限制,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在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中,發現當前小學生家庭教育中有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必須認識到家庭教育的誤區,提出對策,真正發揮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教育功能。

  一、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溺愛

  以溺愛為特徵的父母不能掌握感情的分寸,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忽視了對孩子所應承擔的教育責任和義務。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1.對孩子缺乏客觀評價。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但覺察不到孩子的弱點或不足,而且言過其實地稱讚孩子的智慧、特長或外貌特徵。當孩子發現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致時,就會產生心理衝突,導致孩子自私自利、為所欲為。例如: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經常在家裡搞破壞,有時會砸壞傢俱。而孩子的父母卻說孩子是在搞發明創造,以至於孩子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惡劣,反而變本加厲,變得為所欲為。

  2.包辦代替,過於保護。父母擔心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孩子穿衣服、整理書包。有的孩子做了錯事,父母總是幫助孩子承擔責任。導致孩子一直處在父母的保護下,生活不能自理,社會適應性減弱。有調查表示:很多嬌生慣養的孩子都不愛勞動。有的父母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

  (二)不一致

  以不一致為特徵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樣,家長自己的言行不一,同時家長的教育要求與學校教育要求背道而馳。

  1.家長之間教育意見不一致。表現為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統一,或母管父護,或父嚴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護,有的家長甚至因為教育意見分歧而爭吵、打罵。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無法形成明確的是非觀念,無所適從,結果也就把家長的教育意見統統當作耳旁風,不予重視。在一些小學生的家庭中,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2.家長的言行本身相互矛盾。有很多家長對自己要求松,不能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家長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自己卻不給老人或抱著孩子的乘客讓座;告訴孩子要尊重父母,自己卻不盡贍養父母的義務;告誡孩子要好好聽老師的話,自己卻在背後說三道四……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學生,會感覺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怎麼樣做是對的。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求不一致。目前加強基礎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然而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還未能達成統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特別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手段、態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結合。例如:一些小學生跟家長說老師讓去學校勞動或者交班費,但是家長卻覺得老師的要求不合理,認為學生是去學校學習的,而不是去勞動或捐資的。不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做。這樣就容易讓學生陷入困惑,不知道聽誰的好。

  (三)不良的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對小學生的智力開發、情感陶冶、個性塑造和道德品質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良的家庭氣氛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發展,而且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下面列舉幾種不良的家庭氣氛:

  1.家庭文化氛圍不濃。據調查,很多小學生的家長業餘時間是看電視、上、玩牌、打麻將,家庭生活比較單調。當問到經常不寫作業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時,一些孩子說是自己家裡太吵,父母在打麻將,自己寫不進去,所以就沒完成作業。雖然有的孩子是自己比較貪玩,沒有完成作業,但是不乏有家庭文化氛圍不濃,導致學生不能安心寫作業的家庭。

  2.教育耐性不足,親情溝通不暢。一些家長教育方法簡單,態度粗暴,缺乏耐性,動不動就發脾氣,將孩子的學習完全交給老師。家長總是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負責孩子的學習,不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與孩子溝通不足,導致孩子犯了錯不敢告訴家長。

  二、改進家庭教育方法的對策

  (一)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溺愛、不一致、不良的家庭氣氛等等,與家長的素質有很大的關係。高爾基說過:“單單是愛孩子們,母雞也會這樣做。可是,要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從事於這種事業,必須具有相當的才能,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要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提高小學生家長的素質。家長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最主要的不是靠別人,而要靠家長自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與失誤,積累豐富的經驗,也可以向專家諮詢,閱讀心理學、教育學之類的書籍,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家長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品質感染小學生,使小學生得到健康發展。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環境十分重要,上文中指出不良的家庭氣氛也是小學生家庭教育中的誤區。為了避免這一誤區對小學生髮展的不良影響。家長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一方面,家長要在家中創造優美的文化環境。閒暇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另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在與孩子交流時要諄諄善誘,說話文明;在為人處事方面要寬容大度,要尊老愛幼。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中,便學會喜歡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便學會覺得生活是多麼美好。

  (三)家長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因此家長要及時與學生的老師溝通聯絡。其一,家長要尊重學生的老師。因為對小學生而言,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很偉大的,很有權威的。如果家長不尊重老師,那麼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會毀滅,導致學生產生困惑。其二,家長要主動的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交流。家長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情,而是要與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學習。老師也要及時與家長交流,瞭解孩子的家庭狀況。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家庭教育,要不斷改善創新小學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徑,以文明科學的態度建立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要及時與老師溝通交流,只有這樣,兩者相互協調互補,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最終才能達到教育的最最佳化,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家庭教育論文8

  摘要: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學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就是要透過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幫助大學新生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的各項準備工作。當下的大學新生家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尤其是認識上的誤區影響了教育效果。大學新生家庭教育不但要做到與大學相銜接、與社會相適應,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前置高校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協同社群青少年社會教育,是提高大學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大學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群教育

  一、引言

  大學新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的轉變期。在入學前的近三個月時期,父母或其他年長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學校教育,成為大學新生入學前逐漸完成角色轉變的依託。不良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會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與中學相比,現代大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與大學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之所以不在中學階段呈現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同一性發展階段普遍延後,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壓力暫時掩蓋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帶來的心理問題”。[1]大學新生入學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誤區,探究依託家庭教育推進大學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對於促進大學新生適應未來大學生活,培養獨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就此對所在學校大學新生進行了調研,以此來分析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誤區以及解決的路徑。

  二、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內涵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體現出啟蒙性與終身性、個別性與靈活性、感染性與權威性等特點,具有不可替代性。[2]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大學生的成人成才離不開家庭教育。大學新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心理上還不很成熟,在進入大學前後,仍然要依賴於家庭的幫助,加強入學前的家庭教育相當必要。家庭教育作為非正規教育,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員之問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後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長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3]

  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屬後者,即在正規學校教育暫時缺失的情況下,透過家庭中年長者的言傳身教,幫助大學新生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的各項準備工作。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有別於中學時期的傳統家庭教育。傳統的學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中學生的應試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為家庭關注的重點。家庭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運轉,除了學業成績外,其他似乎可有可無。高考結束以後,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使得傳統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學生家長普遍出認為,子女已經考上大學,成為大學生,將來要遠離家庭,獨立生活,無需再如以前那樣嚴格要求,“所以現實中很多家長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資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關心。[4]

  這其實是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大學生,特別是大學生新生尤其要加強家庭教育,只不過是家庭教育的側重點由關心子女的學業成績,適時轉變到教育子女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子女在離開家庭呵護的情況成夠成長。大學新生入學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適應大學生活。高校大學新生入學以後會面臨的各種困擾,這些困擾歸根結底是心理適應能力不夠。心理適應能力與大學生的成人成才相關,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不高,會使學生產生“新生綜合症”,嚴重的可能會引發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研究報告表明,在大學生新生心理適應困擾中,“資源利用、人際關係困擾最為明顯,職業目標和獨立生活困擾次之,學習方法困擾最低”。[5]

  因此,大學新生入學前,透過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圍繞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確定自己職業目標、如何學會獨立生活等問題,進行有針對地進行預備,是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三、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教育儘管是家庭成員之間互動教育,但是也不是簡單的過程,家庭教育也受種因素的影響。整個社會外部環境以及家庭中的家長素質、生活環境、社會關係、成員關係等內部因素,都會對家庭教育產生影響。子女考取大學,對家庭而言是件大事。對於大學新生而言,大學生活是陌生的、充滿期待的人生新階段;對於家長而言,離開家庭生活庇護的子女進行大學生活,同樣也是未知的、充滿期盼的新生活。調查表明,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新生入學前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但是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誤區。

  一是將未實現的願望設定為子女目標,誤導大學新生未來職業規劃。許多大學新生在對大學生的生活充滿期待的同時,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並不清晰。在對大學新生未來職業規劃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中,長輩的教誨影響很大。部分家長儘管並不瞭解新生所學的專業,甚至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興趣、志向,但卻對孩子將來做什麼都進行了設計,而這些設計往往更多地滲雜了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包含了家長對於社會功利化的理解。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什麼,成為大學新生職業規劃的目標。由此,在大學新生中,由於期望的目標與現實的條件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專業興趣不濃、追求目標不明以及學習動力不足,使得大學新生產生諸多的困擾。

  二是將大學教育簡單理解為學業教育,忽視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教育。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儘管都是正規教育,但是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卻有根本的區別。如果說中學教育是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那麼大學教育是綜合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綜合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大學教育的主旨。大學新生入前的家庭教育,最常見的教誨就是:到大學以後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其他什麼事也不要問。教育大學新生入學後抓好學業成績,這並無不妥,但是僅此還不夠。大學教育畢竟不是應試教育,大學新生,在有效地開展大學學習之前,“最重要的莫過於大學意識的覺醒”,而不是“急於埋頭努力讀書,毫無遺漏地接受新的書本知識,而是要首先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充分的認識,明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安排大學的學習和生活”。[6]

  大學教育的內容豐富,除了知識學習外,還有知識學習、技能培養、理想信仰教育、職業道德培育、社會責任感養成,等等。三是將大學生活基本等同於物質生活,延長大學新生校園適應週期。大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利用課外時間,獨立或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教育培訓、學科競賽、學術講座、科研專案、文學藝術創作、社會實踐等各類活動。但是初進大學校門的新生面臨選擇困惑問題,因為在入學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關心的是孩子入學以後的衣、食、住、行,認為大學除了學習以外,生活就是簡單的物質生活,鮮有家長會告訴孩子大學生活會面臨什麼。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家長對新生入學以後生活的關注,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在入學前的教育中,缺失幫助新生如何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內容,甚至有些家長教育孩子不要參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這無形中延長了大學新生校園適應週期。四是將部分社會陋習視為社會的閱歷,傳遞大學新生錯誤的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大學新生入學後新生第一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樣,入學前的家庭教育是新生邁入大學,樹立人生新標杆的起步教育。以自己的社會閱歷教導孩子掌握為人處事的方式,這對於提高大學新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部分家長將投機取巧、貪小便宜、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等一些社會陋習作為社會閱歷,滲雜在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中,顯然誤導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大學新生入學以後出現的功利思想、自私自利以及不誠信行為,住住與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聯。

  四、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路徑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又要講究適當的方法,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7]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中,圍繞即將面臨的大學生活,有針對地選擇切合實際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培育積極的情感,使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事半功倍,從而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礎。但是,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要做到與大學相銜接、與社會相適應,這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現代教育學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注重情感的作用,富於情感感染力;社會教育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富於興趣吸引力;學校教育全面系統,能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方向明確”。[8]三者是相互聯絡的統一體,相互配合可有利於發揮教育的互補作用與整體效率,促進教育方向的統一。大學教育是學校教育,大學新生入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並輔之基本的社會教育。從中學畢業到進入大學,這段時間雖然只有二個多月,但卻是正規教育的空檔期,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可以促進大學新生完成角色的過渡。由此可見,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前置高校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協同社群青少年社會教育,是提高大學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徑。前置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就是將高校的專業思想教育、校紀校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入學教育內容前置新生入學以前,由家庭教育來完成。透過教育前置,使大學新生了解大學、瞭解專業,從而轉變觀念,明確目標,縮短入學以後的適應期。新生入學教育前置關鍵是要構建大學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相互溝通機制,學校提供教育內容,而具體如何傳遞給大學新生,需要家長根據家庭情況和學生個性,自行選擇適當的方法和時機。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新生入學教育前置不僅可行,而且必要,這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學新生“空檔期”可能出現的失範問題。同時理為重要的是,藉助前置教育,家長與大學之間架構起相互通聯橋樑,這無疑對大學生入學以後的成長成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結束語

  協同社群青少年社會教育就是依託社群社會教育資源,將社會公德、社會服務、社會交往等內容融入家庭教育,培養大學新生的社會責任感,以為大學生入學以後的素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下紮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社群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和目標,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社群教育的重要形式。[9]

  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大學新生社群教育需要注意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教育方式的時效性。例如,透過社群橋樑,組織大學新生家庭,參與社會調研、社群義工、尊老幫扶活動,這些活動看似簡單,但卻能培養大學新良好的社會風尚,同也提升大學新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當然,前置入學教育與協同社群教育只是提高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效果重要路徑,但是不是唯一路徑。實施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還涉及到家長觀念的轉變、高校入學教育模式的創新,同時針對不同家庭環境與大學新的個性特點,還需要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徐輝.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xx:31.

  [2]王世意.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xx:145.

  [3]閆旭蕾,楊萍編.家庭教育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7.

  [4]王春梅.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xx(4):32-34.

  [5]鍾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xx(4):128-132.

  [6]趙百剛,王明哲,顧念念.大學生涯規劃[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xx:12.

  [7]柏鳳岐.現代家庭教育實踐與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讀者出版集團,20xx:53.

  [8]楊兆山.教育學原理[M].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193.

  [9]謝晶仁.社群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理性透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xx:90.

家庭教育論文9

  【摘要】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育,小學教育則是孩子成長教育的基礎。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會伴隨其一生。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就對其有所影響,為了給孩子打一個穩定的基礎就要注重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作用。本文就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現狀;問題;對策

  為了提高全民族自身的素質,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重視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是目前我們要考慮的重要教育問題之一。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最終會反映到社會上。本文就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進行研究。

  一、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單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雖然是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分支,但他的影響卻滲透於學校與社會的教育當中,也是作為學校與社會的基礎而存在的。小學階段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對任何事有極大的熱情,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專家認為,十二歲以下的時期,是孩子自我觀念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由於小學階段的特殊性,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們要重視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

  二、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1.過度關注智力教育

  由於現在的考試製度,從而產生了應試教育。孩子家長為了讓孩子透過考試或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讓孩子參加大量的補習班,做大量的習題。據統計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會參加課外輔導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會參加三個以上的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八的孩子有一本課外習題冊,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有兩本以上的課外習題冊,這就證明了如今的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落實,應試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佔主導。素質教育的提出,家長們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開始讓孩子們上各類的特長班,如美術,音樂,書法等等。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這樣培養的不能使孩子內在得到提升。資料統計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犧牲休息時間來參加特長班,但是他們對特長的喜愛卻沒有,這些只是家長給他們的任務就要完成。

  2.孩子自理能力差

  當今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是普遍的現象,由於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家長將自己小的時候沒有實現的理想加註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過分溺愛,除了學習一概都有家長包攬,他們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上名校,這樣才能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也就不願去自立,據在孩子的自理問題調查所統計,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賴現象。

  三、面對問題的對策

  1.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思想

  家長是對孩子起榜樣的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傳播途徑就是言傳身教。推己及人,只有讓家長對自己有一個嚴格的要求他才能在對孩子的要求上有話語權,才能讓孩子真的聽他的。家長可以利用一些獎勵制度來鼓舞孩子學習,獎勵制度不但要有物質的還要有精神上的,物質的再豐富也彌補不了精神上的孤獨。在現階段的社會背景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作出調整,平衡學習與休息的時間。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身體發育的階段,繁重的學習任務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危害,身體是一切的前提,有一個好的身體才可以在以後的競爭中有基礎的實力。家長可以在這個階段多與老師溝通,改變自己陳舊的教育思想,要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思路來制定家庭教育計劃,也要及時與孩子交流,雖然孩子的心理與智力都很稚嫩,也要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家長不能為孩子制定一生的計劃,以後的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現在培養好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在日後的`生活和發展中不被瑣事打敗。

  2.加強孩子的心理素質的教育

  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在以後的競爭中,競爭壓力會很大,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很好地適應各種環境。現在的小孩子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他們對新的環境,新的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強。但作為獨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使得他們獲得更多的愛,使得他們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暴躁,自制力差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全球的小孩子心理素質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的小孩子心理素質合格率為百分之二十,這僅是美國的一半,日本的三分之一。對於孩子的心理素質要從小培養。小學階段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時,孩子家長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上的變化,培養孩子積極樂觀陽光的生活態度,培養孩子面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味地溺愛孩子,把孩子一直養在溫室裡,小鳥終有離巢之時,為了不讓以後孩子承受大的痛苦就要現在去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也不要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耳邊嘮叨,時刻打擊孩子的信心,這樣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衡量的標準要由孩子的家長自己把握。總而言之,家庭教育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更是對孩子的今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與老師要加強對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黃瑜,種海燕,張玉勤等.《蘇北地區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美育視角的現象分析及對策》[J]. 考試周刊,20xx(A0):178.

  [2]羅京濱.《低年級段小孩子家庭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 對 策》[J]. 成 人 育 ,20xx,32(10):103-104.

  [3]達選億.《對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現狀的思考》[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xx(6):148-148.

  作者:朱新娟 單位:河北省藁城市朱家莊小學

家庭教育論文10

  摘要

  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的基礎上,從家校合作的角度出發,對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進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關鍵詞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程序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本文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的基礎上,從家校合作的角度出發,對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進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與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於學校教育產生,是人類社會的最初教育形態。家長與孩子的接觸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思想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家庭教育,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經典。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的職能逐漸發生著變化,到了近代工業社會,逐漸呈現出核心家庭化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出現了“家庭教育與撫養經驗的真空”。學校教育的家庭化成為了這個時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體現。學校教育具有專業、系統等特點,但對個人的發展而言,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援、互補,而非單一職能的異化。至於如何實現,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學校教育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群,把家長請進學校,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來,互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間的不足,更好地協調和發展了學校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並在此過程中加強了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教育活動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絡。隨著社會的發展,家校合作將成為一種必然,使得家庭和學校在教育活動中共同參與,互利共贏。

  二、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自上世紀80年代,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選擇將其子女留在當地農村學校就讀。這便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概念。由於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在本應享受家人團聚之樂時過早地擔負起學習和生活的雙重重任。留守兒童因家庭缺失,在學習上缺少家長的輔導。更多的情況是,由於分擔了過多的照顧自己及家庭的重擔,留守兒童較之其他學生少了更多用於學習的時間。因此,學業負擔會比同齡人重。青少年是人格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留守兒童卻缺失了家庭所給予的關愛,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無力保障自己的權利。在這些孩子中,經常會有合法權利被侵犯的時候,而由於年齡小,這類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護意識。在青少年人格發展的最為關鍵時期,由於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內心的孤獨感、不認同感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陰影,如果不及時、妥善進行疏導處理,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更是影響頗多。留守兒童因其雙親一方或雙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於缺乏與家長的溝通而顯得關係生疏,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由於溺愛或推脫責任的原因,對留守兒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及閒暇時光質量難以保證。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後總是以金錢的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償。由於家庭教育觀念的缺失,往往會滋生孩子更多的惡習,以至於妨礙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使之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除了經濟上的補償外,沒有更多更好的專業機構支援,家長似乎無計可施。在如此這般情形下,家長只好無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因此,學校除了承擔固有的教育職能外,還要額外擔負起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關於家校合作可行性的思考

  除了物質上的投入外,更為重要的是對留守兒童情感上的關愛。政府和民間組織在關注到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後便及時予以社會資源的分配,學校和教師也進行了相關的培訓,期望從軟體資源上進行支援。但問題依舊得不到明顯的改善。原因何在呢?這正是因為家庭教育並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家校合作包括家長勇於承擔教子職責、學校對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愛以及雙方參與制定系統科學的家校合作計劃。父母和其他監護人對孩子要予以更多的關心幫助,不要僅從金錢層面給予孩子補償,更重要的是要對孩子給予關心和愛護,積極參與家校合作專業支援機構的活動,給予孩子全方位、系統、專業的幫助。學校除了在硬體上的投入外,還需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用愛心對其親情的缺失給予補償。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方面要聯合家長一起構建一個力圖共同減少家庭教育缺失的家校合作平臺。家長和教師在此平臺上共同交流探討、補充協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論文11

  一、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一個生命從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應給予認可和尊重。但實際上,家長習慣於把自己置身於強勢的支配地位,他們不會也不願意傾聽幼兒的心聲,表現出專制或忽視的行為。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幼兒的性格在成年後表現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兒的心靈世界很單純,學會尊重他們並不難。比如耐心傾聽他們並不清晰、連貫的表達,交流時俯下身去與幼兒平視,使用恰當的肢體語言,等等。

  二、示範和模仿是幼兒學習的有效方式

  幼兒的學習開始於模仿,周圍人的言行是他們模仿的物件,因此,為幼兒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尤為重要。與成人示範相比,年紀相仿者的示範效果會更好。例如:俏巧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孩,聰明伶俐,語言表達能力和行走能力發展正常。但是她對上下樓梯十分牴觸,無論家長怎樣鼓勵、勸說和示範,俏巧都拒絕嘗試。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她看到一個稍大一點的小姐姐上下樓梯,高興得樂此不疲時,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氣,要求自己走樓梯。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年齡相仿者的示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給幼兒更多選擇的機會

  在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每個人都要面對無數的選擇。有些選擇是簡單容易的,而有些選擇則是艱難痛苦的。選擇是一種能力,如何瞭解自己的內心需求作出選擇並承擔選擇的結果是很困難的。在生活中,家長應為幼兒營造寬鬆的生活空間,並有意識創設選擇情境,學會尊重幼兒的合理選擇。同時,讓幼兒在自然氛圍中嘗試選擇,平靜接受選擇的結果。例如:週末帶幼兒出去玩,可以給他提供幾個備選地點,讓幼兒自己決定去哪裡。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長就要幫助實現,並讓他體驗因自己的選擇而帶來的心理感受。優柔寡斷和盲目武斷都會給人生帶來負面影響,家長應該培養幼兒果敢和擔當的品質。

  四、父母之愛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職場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一些父母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終日辛苦奔忙,於是照顧幼兒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與幼兒的相處時間減少,自然就缺少了對幼兒的關愛。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顧幼兒的父母即使有時間和幼兒相處,但由於缺少耐心和責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而忽視幼兒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兒在性格和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影響了成長。父母之愛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是物質和他人無法取代的。許多單親家庭的幼兒在成年後表現出較多的性格和心理問題,即從反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幼兒期有許多寶貴的人生第一次,這些美妙的瞬間稍縱即逝,錯過就是父母無法彌補的遺憾。因此,父母應盡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種方式增加與幼兒相處和心靈溝通的時間,給幼兒更多的愛。

  五、尊重個體發展不盲目比較

  目前,我國的家庭一般養育1個或2個子女,這種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使幼兒成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點。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齡人中更優秀,起跑線上的較量就此開始:誰的孩子說話早,誰的孩子走路好,誰的孩子吃飯多,誰的孩子個子高,事無大小都成為比較的內容。好的自然高興,差的就會絞盡腦汁趕超。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存在,他們有自己獨有的生命律動,盲目比較會打破幼兒應有的成長節奏,有可能會使幼兒輸在起跑線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人一生要遇到許多挫折,它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對抗挫折———靠強大的心靈,而強大的心靈又來自哪裡?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的鍛鍊。如果家長能在幼兒時期就對幼兒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對幼兒的一生將是有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家長要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注意規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使幼兒享受快樂成長的時光。

家庭教育論文12

  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面對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然而如果想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勇敢地面對競爭與挑戰,那麼,只有具有足夠的自信心,才能化壓力為動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走向成功。所以,培養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幼兒這個關鍵塑造時期,我們應當抓住時機,從小培養幼兒的自尊和自信。

  自信心是促進人的一生健康發展走向成功的重要動力。從幼兒階段就有意識地激發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每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學任務。如何在幼兒教育中激發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幼兒教師所必須探究的課題。因此,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我們要注意採取積極、適宜的教育方法,培養幼兒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格品質,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而自尊是自信的沃土,自尊是自信的溫床,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其自信心必定是脆弱的,非常容易喪失。幼兒的年紀小,受到一次失敗,成人的冷嘲熱諷,不關心、不正確的教育方法都是導致幼兒失去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所以,自信的產生和培養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例如,三歲半的蕾蕾(化名),因為活潑聰明而加倍受到稱讚。有一次,蕾蕾的媽媽帶著她到雯雯(化名)家去玩。雯雯一會兒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一會兒背誦詩歌,而蕾蕾只會跟著雯雯玩鬧一番。回家後,媽媽說:“你看,人家多能幹,你只會玩。”從此以後,蕾蕾再也不肯到雯雯家玩,甚至家人只要一提雯雯,她就發脾氣。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也是最脆弱的。原先十分自信的蕾蕾就因為媽媽的一句話:“人家多能幹,你只會玩。”自信心蕩然無存。這一方面說明孩子的自信心是十分嬌嫩的,需要成人細心呵護;另一方面,也和家長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尊有很大關係。當雯雯表現出色時,蕾蕾並沒有覺得自己不如雯雯。可是蕾蕾媽媽那句評價,卻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自尊都沒有,何來自信?自尊自信消失了,而不健康的嫉妒排斥心理卻佔了上風,家人連雯雯的名字都不能提,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自卑、狹隘,還會形成心理障礙。

  當孩子看見別人比自己能幹時,如果家長或老師幫孩子找出自己的優點,告訴他並不比別人差。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又能使孩子懂得別人有別人的優點,自己也有自己的優點。如果當雯雯在展示才能的時候,蕾蕾的媽媽在稱讚雯雯的同時,順便提出:“雯雯表演了這麼多好節目,我們蕾蕾也很能幹,會唱歌、會跳舞。來,蕾蕾!你也表演一個怎麼樣?”這樣,上面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這樣的原則:每個孩子各有特點,不能以別人的長處來比孩子的短處,更不應該以此否定孩子。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應該學會在孩子身上尋找屬於她的閃光點,當孩子遇到其他優秀的孩子時,應該在讓孩子看到其他孩子優點的同時,告訴他自己身上也具有他人沒有的優點,從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進而培養其自信心。所以,孩子的自尊需要特別保護,只有保護自尊,才談得上自信心的培養。

  另外,孩子在遭受挫折和失敗時,是最容易失去自信的。在這個時候,他往往會很容易忘記個人的存在價值,一味地指責自己,嚴重挫傷自信。遇到這種情況,成人要教會孩子。只要自己比昨天有了進步,或者說盡了努力,就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了。老師教託班的幼兒畫繞毛線團。一位小朋友非常得意地將自己的畫拿給媽媽欣賞,誰知媽媽看了一眼說:“你畫的是什麼呀?真難看,亂七八糟。”小朋友非常失望地看了看媽媽,嘴裡還小聲試想一下,如果這位媽媽能抓住這難得的教育機會,給予孩子適當的表揚,並提出努力方向,相信收效會截然不同。如果媽媽這樣說:“啊!你能把毛線團畫得這麼好,你真棒!如果你再把毛線團畫得整齊些,線往一個方向繞,你一定會畫出更漂亮的毛線團來!”要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就需要大人的耐心和正確引導。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如果我們一味地指責、否定孩子的行為,就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信心。所以,我們應當抓住時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孩子如果自己再努力一下還會取得成功的。同時,應當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讓孩子在家長溫和的語氣中,感受到鼓勵的力量,從而使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重獲自信。幼兒在這個時期的自信心容易在大人的鼓勵中得以培養,但更容易在大人的嘲諷中摧毀。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鼓勵、肯定的時機,讓孩子的自信心在我們的呵護下逐漸培養起來。

  幼兒的心智還不太成熟,內心也比較脆弱,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大人的影響。然而,幼兒只有具備了自信心,在學習活動中才會表現得活潑、開朗、進取,才會在潛意識裡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減輕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他們塑造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注意平時的行為、態度、說話方式和方法,在潛移默化中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從而激發和培養幼兒從小形成自信、自立的意識,讓孩子在我們鼓勵的目光下快樂、健康、自信地成長起來。

家庭教育論文13

  教育類的畢業生開始動手寫論文可以考慮家庭教育類的論文。這一選題不僅涉及面廣而且就在我們生活中,動筆比較好把握。下面具體根據論文的研究方法來說說都有哪些方面的論文可以寫:

  1、文獻綜述法,材料蒐集比較多,但是相對來說較為容易且穩妥的論文方法。你可以總結中國歷史家庭教育的變化,總結趨勢並探討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你也可以分析中西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你還可以對比不同國家的家庭教育理念,或者它們同屬於一個洲,或者是不同洲之間的對比。

  2、調查法,選取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點,比如家庭教育的方式。調查在某個地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比例如何,對於他們孩子的影響怎樣,進而得出怎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相對效果好的。比如農村和城市的家庭教育是否有差異,達到明顯。還可以只做某個學校的某個特殊群體,比如研究綜合素質較高的孩子他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如何,給大家一個借鑑。如果想得出更為精準的結論,也可以跟綜合素質稍微差的學生家庭進行對比。

  3、觀察法,很多的教育學家在進行自己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法時常喜歡用觀察法,而且是對自己的孩子。比如我國的陳鶴琴先生,比如國外的埃裡克森先生,他們記錄自己孩子的點點成長,記錄自己對於孩子的某種教育方式後孩子的反應。

  4、實驗法,實驗一般分實驗組和對比組,對某一群體實施某種家庭教育方法而對另一同質群體不用,在經過一個時間段後看兩個群體在某個可測行為上的差異。前後測不僅同個群體比較,兩個群體也要進行對比。

  5、個案研究法,這個方法最好用。拿個孩子看看他所處的家庭環境、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可以追蹤,也可以換種方式看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的論文寫過的人也很多,找到個點之後上網看看是否有其他人也有寫過類似的。把人家的文章拿來看看,說不定看到某個點的時候又有新的想法。

家庭教育論文14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庭裡,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響的教育。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家庭教育 現狀 對策

  一、當前農村小學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目標缺乏理性

  許多家長給孩子確立家庭教育目標時,總是從自身考慮出發,以自己的經驗和愛好作為依據,而很少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以及社會的需求、現實的可能性等。所以,出現目標定位過高現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普遍心態。這種高的目標的追求,導致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個性發展不健康。

  2.家庭教育內容欠合理

  教育目標決定教育內容,缺乏理性的教育目標必然導致教育內容的不合理。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忽視心理素質。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長熱衷於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認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父母就是盡責了,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心卻少之又少。重智力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品德的培養。受現有的學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家長認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甚至更有人認為高智力等於高成就,將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3.家庭教育方式欠科學

  當前農村小學家庭教育存在許多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姑息溺愛型。表現為家長把子女當作寶貝,如果是獨生子女,更是如此。使子女長期在家庭中處於特殊地位,大人都圍著孩子轉。第二種是專制粗暴型。表現為家長對子女管教過嚴過多,大事小事都由家長說了算。子女稍有差錯,或達不到家長的要求,輕的嚴加訓斥,重則棍棒相加。第三種是撒手放縱型。表現為家長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第四種是矛盾型。家長對孩子先是百依百順、百般寵愛,等到寵壞了孩子,又心急火燎、粗暴專制;或家庭成員嚴寬不一致,一個粗暴打罵,一個護短溺愛,讓孩子無所適從,學會利用“保護傘”。

  二、農村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筆者認為可透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途徑來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和素質,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1.指導家長具有理性的教育觀念

  首先要明確,家長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確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成材觀,重視孩子的獨立性,理性地對家庭教育進行定位,民主平等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避免盲目的橫向攀比。

  2.指導家長擺正家庭教育的內容

  家長既要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智力因素,更要重視孩子的心理素質、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品德的培養。培養孩子從小就具有高尚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具有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和自信心、自尊心。

  3.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

  許多優秀家長,既有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又很講究教育方法,很多家長存在好的願望,但常因缺少方法而苦惱,當前教育方法上有簡單化的傾向,有些家長企圖透過說教解決孩子的一切問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青少年的成長是一個多因素相互影響的複雜過程,成長中的不同問題,應採取不同方法,這就決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樣性。要根據孩子的實際,從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出發,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

  改進言教,言教就是透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孩子提高認識、明辨是非,雖然言教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言教要多鼓勵、多肯定,不要總盯住缺點和不足不放,要從肯定積極因素入手,善於發現孩子的微小進步,使孩子在肯定中獲得信心,得到經驗,明確方向,不斷進步,談話要講究時機,不要總在飯桌上談話。要耐心地反覆做工作,要講究言教藝術,使談話富於美感和新穎性,同一道理不要簡單重複,使孩子感到乏味,影響教育效果。

  重視身教,身教就是父母用自身的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孩子,這是一個不能迴避必須解決而又難度較大的任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早、最直接、最經常,中小學生模仿性大,可塑性強,對父母尊敬和信任,他們第一個也是經常模仿的物件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眼裡是一本無字的教科書,父母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文化修養、個性特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薰陶感染著孩子,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特別是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有專家指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身教”。也有人說,“一兩身教勝過一噸言教。”它是一種身邊的活的榜樣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也是一種終身教育,當今家庭教育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好癥結就在這裡。

  最佳化境教,境教是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青少年成長離不開環境,孩子出生後,最先接觸到的是家庭環境,中小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物質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就是孩子的消費過高。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物質環境。在精神環境方面,要重視創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氣氛,情感氣氛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愉快寧靜的家庭氣氛和家庭環境,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愛護孩子的自尊心,平時用親切的口吻、朋友式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對話,要重視聽取孩子的意見,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愛護、互相溝通,形成一種溫馨和睦的家庭情感氣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因此,家長要重視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孩子。

家庭教育論文15

  摘 要:家庭是一個人一生中所面臨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來講,父母是主要組成人員。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說,父母的特殊性決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衝突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表現在忽視兒女的感受和對兒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鬱悶。在世界觀形成階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導。讓這些孩子感到無人關心,精神無處寄託,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極大創傷,在同學、朋友面前低人一等。於是,孤僻、沉默成了他們重要的特點。

  關鍵詞:特殊家庭;父母衝突;父母言行

  筆者在調查、閱讀、思考中,總結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對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導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衝突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有很多人成婚後,擺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樣經營家庭,以小肚雞腸的胸懷處理家庭瑣事。於是夫妻雙方三天一小戰,五天一大戰。鬥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無休止的家庭糾紛中,忽視兒女的感受和對兒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鬱悶。在世界觀形成階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導。最後自暴自棄,在良莠不齊的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盲目闖蕩,企圖從眼前“難以捉摸”和“撲朔迷離”的景象裡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時只要有人稍加引誘,在尋找“關心”和“疼愛”的他們便會毫無顧忌地投入對方的懷抱接受恩賜。殊不知,在壞人的引誘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淵滑去。

  二、父母言行不檢點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父母言行決定家庭氣氛,家庭氣氛可以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為率關係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為者明顯多。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吵罵、指責、揭短、廝打,瀰漫著一種衝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融於平時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禍首。母親賢惠、善良、正直的品行會給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礎。

  三、家庭不健全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犯罪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人們的許多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離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為求男歡女愛,置親生子女於不顧,形成離婚家庭這種特殊家庭。處於成長髮育階段的子女,此時需要完整的父母之愛,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有的父母都忙於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靈備受傷害。組成新的家庭後,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關係又很難處理得當。

  1.減少家庭暴力,給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家庭及其成員之間的暴力。作為青少年的榜樣,如果家庭成員整天爭鬥不休,習慣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無異會使青少年形成一種用暴力來處理問題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習慣於暴力攻擊行為,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很多父母習慣採用粗暴野蠻的教育方式,會形成孩子與父母的尖銳對立。生活在習慣於透過暴力解決問題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徵,在心理上魯莽兇暴、易於衝動、控制力差、膽大妄為與不計後果,一旦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動機,就會發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屬於攻擊性行為。

  2.儘量減少人為的家庭不健全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師,一個和諧、良好的家庭能夠讓青少年體會到親情可貴,增強他們對社會的信任。如果家庭結構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敗、家庭失和,以致放棄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愛和母愛,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靈將遭到致命的摧殘。他們目睹了父母是如何從和睦恩愛走向勢不兩立,從而會使青少年懷疑人間的真

  情,覺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與人之間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謹言慎行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青少年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於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要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品行,作為家長的父母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能有不良行為,要舉止得體,言語文雅,給子女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表明了人的一生與後天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作為孩子的父母,其言傳身教的影響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學好不難,難的是家長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點及多年養成的壞習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較為狹義,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現形式。總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考慮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談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史煥章,武漢.犯罪學概論.華東政法學院,1993-05.

  [2]闕貴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與綜合治理.1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12.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機制及啟示.法律適用,20x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