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公開課說課稿

公開課說課稿

公開課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開課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公開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首詩歌,介紹植物用什麼方法傳播種子的常識。全詩共五節,第一節提出問題,第二、三、四節結構相似,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詩歌語言生動形象,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二、教學目標:依據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過程與方法:圍繞課題,質疑學文,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培養觀察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關植物傳播種子方面的知識,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透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並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設計: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情景匯入,誘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賞讀課文,入情悟趣,

  (四)深化內容,拓展延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學生觀看有關植物的影片,我聲情並茂地作介紹,把學生帶到植物的世界中去,植物的孩子沒長腳也沒有翅膀,怎樣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透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掉字、將自己感興趣的小節多讀幾遍,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在書上把它們畫下來,以訓練學生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讀中理解”作為一種啟用課堂資訊交流的有效方式。

  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我導學第二小節,課件出示降落傘,“看,這降落傘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媽媽就能*它傳播種子了。”再演示課件,風輕輕一吹,降落傘一個接一個出發的情景,理解“紛紛”一詞,蒲公英的孩子多快樂呀!讓學生美美地把這一節讀出來,學生練讀,我再指導讀,“蒲公英**的辦法怎麼樣”?指導學生再看畫面,抽生誇一誇,再隨意地加上動作,表情站起來讀,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 分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喜歡的小節,喜歡蒼耳的就學習第三節,喜歡豌豆媽媽就學習第四節。我出示學習方法。

  (1)讀一讀課文,

  (2)說一說辦法

  (3)演一演情景

  (4)誇一誇媽媽。

  然後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質疑,我把課前採集的蒼耳種子實物讓學生摸一摸,體會蒼耳佈滿刺的外殼。再用課件演示鎧甲掛住動物皮毛這一動作,讓學生體會這一辦法的有趣,再讓學生用朗讀把它表達出來。

  學生自由讀,我抽讀,分小組比賽讀,使每一個人都有參與的權利。同桌練習說一說“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什麼傳播種子”。以達到訓練全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我小結:蒲公英媽媽*風吹,蒼耳媽媽*動物的皮毛帶,豌豆媽媽*太陽曬傳播種子。植物媽媽傳播種子還有哪些辦法?讓我們一起去野外觀察吧!我課件顯示美麗的草原、田野、樹林等。抽生像課文那樣誇一誇這些植物媽媽。再把它寫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能

  六、說板書: 蒲公英 風蒼耳 動物皮毛帶豌 豆太陽曬

公開課說課稿2

  一年級語文上冊《d t n l》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肖玲美,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d t n l》,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d t n l》是北師大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部分漢語拼音的第三課。本課配有四幅小圖,這四幅小圖是配合教學的情境圖。左上一幅畫的是馬兒跑的聲音d,可以幫助學生認讀d 的音和形;右上一幅畫的是雨傘把兒t,傘把突出了t的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讀記憶t的音和形;左下一幅圖畫的是一個門洞n,在這一幅畫中,主要是突出了一個大的門洞,可以幫助學生認讀記憶n的音和形;右下一幅圖畫的猴頂棒兒l,可以幫助學生認讀記憶l的音和形。4幅插圖都以線條表示4個字母的形體,意在強化學生的注意和記憶。

  (2)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教學漢語拼音《d t n l》時,我把引導學生“讀準的d t n l四個聲母的音,認清字形”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學會“d t n l ”四個聲母的音和形,學會聲母“n”和單韻母“l”拼讀音節的方法。 學會拼讀“d t n l ”與“a o i u”組成的音節。會讀出帶調音節的音為難點。

  (3)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小學低年級的具體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我制定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1、學會“d t n l”四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學會““d t n l”四個聲母與單韻母“a、o、i、u”的拼法,能正確熟練地讀出帶調音節的音。

  下面就第一課時為例,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

  陶行知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使於親”,教師只有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想法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透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教學本課時,我就透過生動優美的看圖說話,猜謎語、運用適當的評價語等多種途徑,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的知識。

  三、說學法

  (1)觀察法

  本課配有多幅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透過觀察圖畫,發現圖與字母之間的聯絡,達到認讀記憶音和形的目的。

  (2)自學嘗試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完各字母的讀音後,我就放手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b與d的區別,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斷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聲母:(字卡遊戲)

  1.抽讀b、p、m、f四個聲母。

  2.抽讀單韻母帶聲調讀。

  3、今天肖老師要帶大家去拼音王國認識另外四個聲母寶寶。

  第二個環節:學習聲母d、t、n、l,這一環節中目的培養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讓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

  (一)學習聲母d.

  1.出示教學圖片第一幅問:圖上畫的是什麼它在幹什麼?馬兒奔跑時會發出什麼聲音?

  2.出示聲母卡片d,告訴學生:得讀得短而輕,就是聲母d的發音.

  3.老師示範發音,學生仿讀.

  4.啟發記憶字形.

  引導學生將字形與教學圖片或插圖進行比較,看看字母d與圖上什麼地方很相像?回答後自己看圖編順口溜記憶字音:馬兒跑得d d d.

  5.指導書空寫聲母d.

  6.學習 d.的拼音.出示拼音卡:d-a-da

  (二)學習聲母t

  1. 出示教學圖片第二幅問:圖上畫的是什麼?

  2. 老師示範發音.

  3. 師範讀,學生仿讀.

  4. 看圖編順口溜記憶字形:一把傘柄t t t.

  5. 學習 t.的拼音.出示拼音卡。

  (三)學習聲母n.

  1.出示教學圖片第三幅問:圖裡畫的是什麼

  2.老師示範發音,學生仿讀。

  3.啟發記憶字形.(讓學生編順口溜)

  提示:①字母與圖形比較;②n與m比較.

  順口溜:兩個門洞m m m, 個門洞n n n.

  4.學習n的拼音.出示拼音卡.

  (四)學習聲母l.

  1.出示教學圖片第四幅問:圖上畫著誰在幹什麼?

  2.出示聲母卡片l,告訴學生:小孩子趕豬時發出的,le,le,le的音讀得輕些,短些就是l的音.

  3.老師示範發音,學生仿讀.

  4.比較n與l發音的不同.(n帶有鼻音,l沒有鼻音.)

  ②體驗n與l的發音.(用手輕捏鼻樑,發n音,手指頭有微顫感,發音則沒有.)

  第三個環節:複習鞏固.

  1.看圖認讀字母.

  2.字母卡片認讀字母.(個別讀,小組讀)

  3.猜字遊戲.

  馬蹄印子是什麼聲母雨傘柄子是什麼聲母一個門洞是什母一根棒子是什麼聲母

  4、聲母、韻母帶調拼讀遊戲。(男生讀聲母,女生讀韻母,組合。)

  第四個環節:指導書寫d、t、n、l

  1、這四位聲母寶寶的家在四線三格里,看看他們住在那一層?

  2、伸出小手送他們回家吧!(書空練習)

  (最後一環節中,再次利用學生感性的事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小結:(簡單的語言進行最簡單的總結,但裡面一定要有對學生鼓勵的語言)

公開課說課稿3

  1、《灰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單元要求:多讀多想,把課文讀懂,弄懂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縱覽課文內容,採用了明線和暗線相結合的寫法,寫列寧喜愛灰雀,尋找灰雀,再見到灰雀,這是一條明線,文章還有一條暗線,那就是發現灰雀不見了,懷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誘導他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第二條暗線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細細品味,就很難理解其中韻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讀、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

  學生自己動手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根據自身喜好選取,對於美的認識,每個人角度不同,學生也應有個性化的選擇。這一決定的作出當然也離不開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抑揚頓挫讀練誦。

  閱讀教學,讀佔鰲頭。讀是理應得到重視的一個方面。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貼近生活。讀著這些清新的文字,於學生的思想是一種陶冶。

  增強讀的同時,有意識地削弱講解的份量。有時侯我們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想方設法地講解得細些,還要反反覆覆地搞上幾遍,其實大可不必。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弄懂這些淺顯的內容並非難事。關鍵在於方法是否對頭。眾多繁瑣隱晦的講解只會抹殺了孩子們對於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為什麼有的學生學了幾十年來的漢語還讀不好文章寫不好字,這確實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只灌輸,不管學生是否樂意,別指望有好的效果。

  讀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只要學生喜歡,他就會心甘情願地去努力,並且力爭精益求精。首先讓他們參與進來,再提高質量。朗讀訓練,中年段的學生不強調運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透過自己的傾情演繹,凸現作品的基本輪廓,如果能熟讀成誦,則效果更佳。

  培養興趣的另一個大膽嘗試是讓學生讀、聽相結合,讓聽的學生來給讀的同學提意見,學生暢所欲言,意見中肯,氣氛熱烈。你來我去之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3、轉換角度匯入語,不拘一格寫板書。

  A、匯入對於“自由”的闡述,以“鳥眼看人心”,運用別出心裁的視覺轉換,以傳統的第三著眼光,轉變為參與者之一的第二隻眼看世界。之所以稱為第三者眼光,是因為傳統的觀察是除列寧、小男孩和灰雀之外的一個虛無觀測點,相對而言只是旁觀者,若能設身處地將自己置之與參與者的境地,應有更深刻的內涵。概而言之,選取角度不同,感受也肯定不一樣。

  B、傳統板書過分注重邏輯性和其歸納作用,容易陷入一種大而全的誤區。往往不知所云。無法將其與課文內容聯絡起來。小學語文的板書設計,理所當然的要走形象直觀之路,形象鮮明的板書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以我個人的觀點,小學語文板書應儘量淡化文字,增強形象感,並且要有衝擊力,看著舒服,過目不忘。

  4、重視情感互動,重視語言的積累。

  正確解讀文字,需要深入領悟,反覆揣摩,方能明其意,知其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取向,需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得以體現。

  語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說不寫,光說不練,流於口頭表達,對於學習語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將積累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透過讀寫來熟悉這些優美的詞句,由情感認識到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財富,這樣才真正達到了學習語文的目標,小學生認知能力、遣詞造句能力有限,必須把語言積累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附教案:

  3、灰雀

  1、重點解決辦法

  讀為主線,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瞭解灰雀的可愛。以及由此引發的情感。

  2、難點解決辦法

  透過聯絡上下文,誦讀、點撥,體會小男孩所具有的優秀品質。

公開課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為我的新秀課進行評審,下面我對<<誰在叫>>這節課進行簡單的說課: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音樂一年級下P60—61,學唱歌曲《誰在叫》。

  [教材分析] :

  本單元教材內容是《汪汪與咪咪》,在歌曲中出現的形象都是同學們喜歡的小動物形象。在這學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關小動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鵑圓舞曲》、《數鴨子》、《我的小雞》、《貓咪別淘氣》等等。《誰在叫》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動物形象,教學中,我結合教材並聯系生活實際,開發學生想象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活動,使學生在今後生活中更加喜歡和保護動物,美化了學生的心靈。

  [學生分析]

  上學期,我透過與學生的接觸,互相瞭解,我面對的一年級小朋友年齡雖小,但天真活潑,在課堂上已經能大膽唱歌、跳舞,師生能互相配合,同學們已特別喜歡上音樂課。因此,在該課中,我便結合學生情況,設計說一說、唱一唱、演一演這些學生興趣濃厚的活動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學好音樂、表現自我的慾望。 [教學目標]:

  1、學會唱歌曲《誰在叫》,並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各種動物的叫聲

  及生活習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學中結合唱、編、演多項活動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情趣以及創新能力。

  [教學設計意圖 ]

  1、在音樂課堂中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精神,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學會唱新歌,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多項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設計理念突出一個“新”字。

  2、音樂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體現一個“動”字。

  3、教學內容圍繞主題,結合生活實際,採取說、唱、編、演、畫多項活動使音樂知識生活化,體現音樂課堂中的“情”、“樂”、“美”。

  教學流程

  一、課前複習先前所學歌曲<<數鴨子>>,目的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愉悅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匯入新課起到一個過度的作用。

  二:在授新課的環節中,課件出示課題<<誰在叫>>後, 讓學生聽一聽,是哪種小動物在叫?它們是怎樣叫的?學生透過聽,說,培養了他們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敢於大聲說話。然後播放歌曲錄音《誰在叫》前半部分,讓學生對這一部分有個整體的認識,這也體現了低年級以聽唱為主這一要求。分句教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準確地唱準歌曲旋律,在教唱”啦”部分,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更易於記住歌曲的旋律,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現歌曲時,我讓學生自編動作,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緊接著學習歌曲後半部分,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先理解歌詞, “小貓想捉老鼠”、“小雞找媽媽”、“還有小魚”、“……”,瞭解了動物之間的生態關係,教育學生細心觀察事物,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歌曲的教唱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句子,學生找一句,跟鋼琴學唱一句,既學會了歌曲,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學生邊唱邊隨音樂做小動物可愛的動作。教唱過程中,師可採用師生地唱、分組對唱、學生領唱,打擊樂伴奏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儘快熟悉歌曲。

  三、激發學生寫一寫,小組合作編創歌詞,使課堂充滿活力

  1、讓學生根據歌曲內容,聯絡動物生活習性,模仿其動作,創編各角色舞蹈動作,再分組表演。

  2、分小組編創舞蹈動作。學生在小組長帶領下,對小雞、小貓、小鴨、小豬、小老鼠、雞媽媽、小魚各角色聯絡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想象,編創可愛的舞蹈動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組內各自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表演。教師對有困難的個別小組的活動給予及指導。

  (2)開展各小組比賽活動。教師對每個小組成績都予以表揚,對編創得較好的舞動作師生共同學習、借鑑。

  最後小結本課所學內容,並教育學生從小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體現音樂審美教育這一功能。

公開課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七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桂花雨》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

  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於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於質疑和樂於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慾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概括、思維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本班學情特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總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絡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能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親說的“外地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這句話的含義。

  3)、透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四、教法學法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利用電教手段或透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透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五、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公開課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背影》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即比較單元(一)立意與選材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裡安排的一組課文都是有關父愛的,但由於各自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的不同和差異,所以每一種父愛都有自己的特點。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佳作,文章沒有華美的語言,寫的是生活中的平常瑣事,但在極其質樸的字裡行間,湧動著一股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之愛——父愛,同時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之愛的理解,這是這篇文章震撼人心的地方,本文濃縮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父愛,被奉為經典。

  品味本文角度可以有很多,但從本單元教學要求出發,教學的重點應該在“父親”這一形象上,以使學

  生能在理解父愛的基礎上,和前一篇課文《我的報童夢》進行比較。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主要事件。(認知目標)

  2.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課文中心意思,從而懂得長輩之愛。(能力、情感目標)

  3.從社會背景,人物情感的表達方式入手,與《我的報童夢》比較異同。(掌握運用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父愛、兒子的感情、自責內疚),理解課文中心意思,這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四)設定此教學目標的理論依據:

  (1)認知目標的提出,是基於學生已有的閱讀能力,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速讀能力,可以從課文和註釋中獲得一定的資訊,從而很快能從課文和註釋中捕捉(認識)到課文的時代背景(舊社會)和課文主要事件(父親送我上車和買橘子)的資訊,這個目標的提出,在於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整體把握全文,這裡揭示了“老師要教什麼?”學生則透過閱讀文章後複述課文大意來達成以上目標。

  (2)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提出,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透過老師的啟發和引導,看他們是否能抓住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關鍵詞句,並透過品味這些關鍵詞句,讓他們逐漸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一步體會到自己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及自己該如何去做。這後半個情感目標就體現了語文學科文以載道、從智育到德育過度的過程。此目標是整課的重點與難點,也是花時最多的一個環節。

  (3)掌握與運用目標是為配合本單元訓練目標而設的這個目標比較容易達到,因為前一課《我的報童夢》已教過,學生明白它的中心思想,本文《背影》的中心也就揭示出來了,學生可以較容易地從時代背景等的伏筆中,比較出兩種不同的父愛:

  《背影》體現的是無微不至的中國傳統式父愛,含蓄、深沉、內斂,而《我的報童夢》體現的是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美國式父愛,注重自主、自立。

  二.分析教學物件——學生

  (一)知識結構方面:

  初二學生經過以前的語文訓練已具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自己掃除字詞的障礙,並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基本技能,能夠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大意,所以本課還是以研讀移到對課文整體的把握上,所以本課還是以研讀文字、品味細節把握和感情文章的中心為主。本單元比較閱讀,學生已學過第一篇課文《我的報童夢》,瞭解西方國家父愛的特點,為第三個目標打下了基礎。

  (二)情感方面:

  當今的學生,多以獨生子女,父母寵愛,身上難免有嬌驕二氣,不把父母放在眼裡,厭煩父母的嘮叨,甚至還對他們發脾氣,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透過本文的學習和感悟,讓他們或多或少能感悟到一些什麼,從而起到一個從智育到德育的過度作用。

  三.說教法與手段:

  教師的教法:以整體閱讀、把握語言的情感訓練為主,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圈劃重點詞句,著重訓練學生對詞句內在含義的理解,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採用品讀勸圈劃、小組交流討論、自主探究,可採用質疑、小組競賽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嘴動手,口頭或書面作文,在這裡老師起的是主導作用。

  學生的學法: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字細節、品讀、圈劃批註、討論交流、自主探究、體會感悟、情感遷移、感受現實生活

  依據: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主導作用,聯絡社會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公開課說課稿7

  在教學目標上,主要讓幼兒感知三拍節奏規律的前提下,運動言語、肢體動作表現心跳運動,透過活動及講解使幼兒懂得保護心臟的重要意義,為了順利完成這一系列活動,我將準備一張貼有心型圖片的節奏圖和心臟模型,並透過觀察法、講述法的教學方法,使幼兒能充分地運用感知覺來積極主動地學習,為了進一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我將設計一個特別的指揮棒,透過手、腳、嘴、衣服的動作來表現三拍音樂節奏,充分體現綱要的教學要運用多種形式來生動活潑地展開,在操作遊戲環節中,我特准備了一段輕鬆的音樂,此處既體現了教學活動的動靜結合,又讓幼兒在愉快的心情下順利完成作品。

  在活動過程中,將活動分成開始、中間、結束三部分進行。因為是借班教學,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主要是與幼兒交流情感,在師生熟悉了之後,我才自然地引入主題。在活動的中間部分是主題的重難點的學習過程,將分為動、靜兩方面開展。動的方面是三拍的節奏訓練,為了讓幼兒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我將透過指揮棒的變化來加強幼兒重複練習的效果。靜的方面:透過讓幼兒在觀察心臟模型的形式,啟發幼兒討論心臟所處位置及大小功能,透過探究,比較法讓幼兒懂得了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要好好保護它,次環節我將營造互動的教學環境,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掌握知識。

  在活動結束環節上,有意地讓幼兒將所學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為此特設了一個操作活動——我的心會跳舞。次環節我主要是運用操作法發展幼兒得手工能力,在簡單交代操作過程後,我將用一段三拍的音樂來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之後將參與活動中,與幼兒一起剪紙作品,分別貼在節奏圖上,最後以唱節奏的形式完成整個活動,以上活動的流程大致是:快樂導語、請你跟我這樣做——節奏訓練;學習三拍節奏——探究空間:心臟是怎樣的——操作遊戲:我的心會跳舞。

公開課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與壯觀。文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

  三、設計理念

  遠端教育將課堂教學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方向轉變,關注學生資訊素養的形成,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遠端教育的魅力。

  四、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特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出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和潮來時的壯麗景象.

  難點:1、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理解重點詞句。

  六、教學準備:

  為了上好這一堂課,我在遠端上查找了和課文有關的圖片和錄象資料,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同時希望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七、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我將遠端教育資源:圖片、影像等有機地融合到多媒體課件中,透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動態、形象的影視檔案,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為學生自瀆、自悟文章內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設計學法如下:

  (1)讀、思、議結合。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讀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培養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畫面的想象力。

  (3)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課文重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八、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激趣匯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匯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二)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圖片。啟發學生結合實際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透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點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透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三)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運用情境教學法,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同時我利用遠教資源,適時地將聲音、影象、影片、及文字等資訊巧妙恰當地呈現,製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生學習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能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裡採用情景教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此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準備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用課件出示自學提示(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點撥,利用板書巧妙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我用課件出示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圖,及時點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能得到解決。

  3、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4、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點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四)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的祖國還有象錢塘江這樣美麗的地方,於是我利用網路所提供的圖片資料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並啟發學生:我們的祖國美麗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情感,(當小導遊,向同學們介紹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向大家介紹你在課前所收集的資料、朗誦寫觀潮的詩歌等)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九、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板書設計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用簡筆畫的形式,形象直觀,使學生一目瞭然,能根據板書理解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

  十、說課小結

  總之,遠端教育資源深入課堂,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讓語文教學由封閉到開放,由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適時將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重點,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公開課說課稿9

  【說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五課課文,第一單元課文以人物故事為主,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悟到人生奮鬥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因此重點可放在學習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奮鬥歷程和愛的傳遞,滲透人文教育。

  本文節選自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選段透過我的眼睛,透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敘述了一個盲聾啞兒童在家庭教師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重新認識周圍的事物,走進大自然,體驗人間真情,從黑暗、迷茫走入愛的光明之中,重拾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內涵豐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愛、理解愛。總的來說,從八年級的整個教材體系來看,本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美,無論是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說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及確定的理論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者的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我初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在培養學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

  具體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⑴ 理清文章思路,複述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主題。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學生能從課文中準確獲取資訊並進行語言概括的能力。

  ⑵ 品味文章清新樸實的語言。

  3、情感價值觀: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師深沉博大的愛心及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學會關注、關心弱勢群體,讓心靈接受一次愛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⑴ 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

  (解決辦法:扣住文字,設身體驗。)

  ⑵ 品味文章細膩優美的語言。

  (解決辦法:多讀。)

  2、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

  (解決辦法:深入淺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設計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維佔優勢,對文章的理解浮於表面,品讀語言也較為粗糙,情感體驗不夠真切、很難與文字的內容產生心靈共鳴,篩選、提煉、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達能力也較差。

  根據教材特點、初中學生思維行為特點,設計五步教學法,思路為:導──讀──悟──賞──結。力求做到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法。其中導包括課前指導學生蒐集資料,課上播放影片音訊檔案;讀則是研讀文字;悟和賞則是對人物,對主題、對語言的理解和賞析,結則是小結。

  本方法是一種較好的結合學生實際,符合認識規律的方法。能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引入討論式、啟發式教學,結合聽說讀寫訓練,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學法設計

  1、個人情感體驗法:

  以讀為本,先速讀,再精讀,朗讀、默讀、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2、合作探究學習:

  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一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方面善於與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資訊。

  三、手段選用

  利用多媒體,影片展示海倫、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觀音的舞蹈。

  音訊播放《愛的奉獻》,烘托課堂愛的氛圍。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

  1、學生課文預習:

  ⑴ 通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自,掃清字詞障礙。

  ⑵ 對比較感興趣的句子請在文中劃出,並在此句旁邊註明欣賞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說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引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讀文章,能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2、課外準備:

  ⑴ 蒐集整理有關作者的資訊;

  ⑵ 蒐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的事蹟;

  ⑶ 蒐集有關愛的名言。

  課外的準備,拓寬學生知識面,利於對課文內涵的深入理解。

  二、課堂環節

  1、直觀匯入,初步感知(5分鐘)

  ⑴ 播放《千手觀音》:

  由《千手觀音》匯入新課。

  此時無聲勝有聲。真切的影片勾起學生美好的回憶和又一次對殘疾人的同情和敬仰,這種靜靜的觀賞最能激發孩子內心的美好情感。

  ⑵ 過渡語:

  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身殘志不殘的勇士們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倫·凱勒。(教師課透過螢幕出示有關畫面)

  是誰引領海倫·凱勒走上了漫長的人生路,是誰把海倫·凱勒帶到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裡,是誰給海倫·凱勒再塑了生命?

  老師動情的介紹,為整節課的開場渲染了感人的氣氛:這些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學生齊讀題目。

  2、粗讀文字,理解主題:

  ⑴ 析題:

  從題目入手,指導學生從題目中獲得資訊,帶著思考進入文字。

  再塑生命是什麼意思?

  再塑誰的生命?

  她原來的生命是個什麼樣子?現在又是什麼樣子?(結合文章內容做答)

  指導學生由題目產生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提出問題,有利於其自覺的梳理文章的思路,獲得整體印象,較好的體會文章的主題;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⑵ 讀文:

  ① 快速瀏覽課文,見證重塑生命的歷程,理清思路:

  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1~13);

  莎莉文老師教我走進大自然(14~21);

  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愛這種抽象事物(22~39)。

  這樣設計,意在培養學生篩選資訊、整理,概括的能力。

  ② 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大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復述)

  透過複述,既鍛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又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瞭解和對人物的理解。

  ③各抒己見:

  讀完本文,海倫·凱勒和莎莉文老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第五段的關鍵句她就是那個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

  3、賞讀文字,自悟體驗

  ⑴ 賞讀文字:

  (如果有自已比較喜歡的句子、段落,讓學生朗讀、點讀,甚至有選擇地背誦。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也可小組交流所想)教師可推薦課文第二部分寫得非常優美,簡直是一首散文詩,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敢於體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語言清新樸實,有的含意豐富,很適合學生欣賞,讓學生自已選擇喜歡的句子,尊重他們的閱讀愛好。

  ⑵ 難點突破:

  ① 請說說對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裡指海倫的生命希望和熱誠在安妮老師的教育下被喚醒,使她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樂之中。

  此問題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難點。解決好這個問題,學生就能抓住本文的靈魂。在課堂開頭,學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經過反覆的研讀,學生會有更深的體悟。

  ② 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髮言,師生一起總結:

  A、莎莉文老師的幫助:

  瞭解兒童心理;

  講究教育方式;

  教學循序漸進;

  充滿愛心、耐心。

  B、自身因素:

  內心敏感、求知慾強、好奇、好學自強、不屈不撓。

  本文一體兩面,海倫與莎莉文老師相輔相成海倫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與沙利文老師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觀努力的結果,設計此問題,是希望學生正確看待一個人的成功,從老師身上學習她真切的愛心,從海倫身上學習她好學自強、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執著。以達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4、拓展延伸,小結全文:

  ⑴ 莎莉文小姐認為: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你也有許多關於愛的經歷吧?寫寫看你心中的愛是怎樣的呢?

  課文第三部分師生的回答中,有幾個探討什麼是愛的句子,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含義,也可以模仿著寫幾句話。

  課文中討論愛的句子有:

  愛是什麼?

  愛是花的香味嗎?──在海倫看來,愛是給人類帶來愉快而美好感受的東西。

  愛是不是太陽?──在海倫看來,世界上沒有比太陽更好的東西了,它的熱力使萬物茁壯成長。

  愛能給人光和熱,能使萬物茁壯成長。

  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的雲彩。也不想玩了。──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總是出現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有了它,你就快樂,生活就變得美好,沒有它,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了。

  ⑵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象作者這樣的意志堅強與命運抗爭的傑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請概括他們的事蹟。

  ⑶ 課文小結:

  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生命,以無私的愛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學生齊讀):啊,如果我有三天視力的話,我該看些什麼東西呢?首先,我想長時間地凝視著我親愛的教師安妮?莎莉文? 麥西夫人的臉,她就是靠溫柔與耐心來完成教育我的困難任務。我要從她的眼睛裡看出那使她能堅定地面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她那經常向我顯示出的對於人類的同情心。

  希望同學們也能關愛他人,讓生命得到昇華。師生共同總結,

  (螢幕顯示文字、音訊播放《愛的奉獻》)

  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再次點出主題,這主題由海倫說出顯得更自然。

  用簡潔的話滲透愛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對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

  5、佈置作業:

  ⑴ 寫給海倫·凱勒的一封信;(螢幕顯示)

  ⑵ 拓展延伸的第一個問題;

  ⑶ 好書推薦:海倫 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鐵生《好運設計》。

  作業靈活,重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滲透人文教育。

  以書信的形式比單純的讀後感更為親切,學生更易吐露心聲,心靈更易得到淨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義,愛的意義。

  總需時間:45分鐘。

公開課說課稿10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美術教材的內容,是一節關於色彩的造型表現課。我們對於色彩很熟悉,但平時並不會很積極、有意的觀察和了解,本課則是要讓學生深入的來了解色彩的特點,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並瞭解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色彩,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課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對於色彩的一些科學知識,需要讓學生有一定的瞭解,但教學重點在於對色彩的特徵、內涵等美術方面的刻畫。

  本課的目標可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重瞭解、研究表達色彩分類與要素,第二課時則進一步瞭解色彩的調和與應用。在這裡我將以第一課時作為我的說課內容。

  二、 教學目標:

  透過觀察,瞭解人類色彩的特徵,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對色彩的色相的刻畫。

  教學難點:用不同方法來表達色彩以及表達色彩的情感意義。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而對於色彩,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因而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身邊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並透過欣賞課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圖片,開啟學生的眼界和思維空間,促進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表達。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和組織學生自己學習、自主發現,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培養自學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 學法分析:

  要讓學生們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課中我設想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一次次的觀察,自己先討論色彩的不同特徵與對應的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們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我讓學生在發現過程中再進行一次次的小練習,使學生的發現得到鞏固和形象表現。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運用了多次的觀察、比較、總結、創作環節,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畫,從而使學生能更為大膽自由的進行表現。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匯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我問同學們我們之前學習的素描和人物速寫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同學們稍加思考後回答:都沒有色彩。這樣立即引起了他們對色彩的注意。然後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著個世界沒有色彩,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同學們會說是痛苦傷心的。由此來教育同學知道色彩的重要性,並匯入新課。

  (二)新授:

  首先,我讓學生拿出自己實現準備好的不同顏色的小卡片,細心觀察一下:我所出示的圖片,小結一下色彩的特點,使學生對色彩的結構形成簡單但正確的認識。

  接下來,我請同學們互相觀察周圍的色彩(這樣互相觀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圖片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更貼近生活),使學生們進一步瞭解色彩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從而上關於色彩三要素內容。

  在初步瞭解了色彩的色相、純度、明度後,我出示幾幅簡潔的範作,請學生用同樣簡潔的方法畫一畫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色彩。這個小練習的目的是鞏固之前學習的色彩的特徵。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訴同學們:“你知道嗎,色彩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發生許多變化哦”,學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調動起來,這時課件出示各種表情圖片,“看看,他們的色彩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立即恍然大悟,原來是在不同燈光下人的色彩會發生變化。接下來再詳細的分析幾種燈光下的色彩變化。

  (四)欣賞構思

  在畫過有表情的色彩以後,請學生欣賞用橡皮泥製作、彩紙剪貼、電腦繪畫、廢舊材料組合的一些關於色彩的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更多表現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構思,思考自己用什麼樣的色彩、什麼形式來表現自己的想法與情感等。

  (五)作業評價

  學生進行關於色彩的造型表現,可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鼓勵學生大膽的想像,創作內容上可以新穎、多樣、別具一格,並提醒學生可以將前兩次作業的內容融合進現在的創作。

  作業展評時,為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把問的權利和評的權利都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創作意圖、對別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總結

  最後,進行課堂總結,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有關色彩的圖片和資料,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

公開課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趕海》,這篇課文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抒發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每當"我"唱起《大海啊,故鄉》這支歌,便想起童年趕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們熟知的歌詞開頭,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當……便……"突出童年趕海給 "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具體記述了"我"童年時代的一次趕海的經歷:"趕到海邊—抓蟹—捉蝦—快樂而歸". 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嘩嘩往下退,只有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賦予浪花以人的神態心理,使浪花奔湧跳躍的形象躍然紙上。"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寫出"我"趕海的興奮與快樂。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總體寫出趕海的人們的活動,又透過細節描寫,寫了"我"和一個小夥伴的個體活動。其中抓蟹、捉蝦是記敘的重點,具體生動,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寫趕海的人們在夕陽中歸家,海灘也恢復了平靜。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給人留下想象與回味的餘地。結尾再次引用同樣的歌詞,從內容上說,突出地抒寫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從結構上說,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緊湊,渾然一體。

  文章語言兒童化,清新活潑,字裡行間充滿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童年生活的眷戀,是激發學生熱愛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課文插圖再現了課文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悟課文。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聽說能力。

  (2)學會10個生字,綠線中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對課文的反覆朗讀,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大自然的瞭解不是很多,雖然內容比較淺近,但"趕海"對大多數同學來講是非常遙遠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趕海的樂趣"就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由於學生的生活體驗有限,較難有真切的體驗,因此,我把"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透過文章的語言描述,感受趕海的樂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屬於轉折點的學生,積累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雖掌握的知識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說教法

  (一)以讀代講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加之本文語言生動活潑,字裡行間充滿了童趣,因此我決定採用以讀代講,用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學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透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

  四、說學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有疑".因此我決定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本篇課文教學我主要讓學生透過"讀、思"感受趕海的樂趣及文章的語言美。

  (二)合作學習法

  新時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課教學時,我決定讓學生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借鑑。

  五、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教學伊始,我決定利用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到環境氣氛的感染而產生共鳴這一點,藉助背景圖畫和樂曲來營造氣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圖,再播放《大海啊,故鄉》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時空距離。然後引導學生說說大海是什麼樣子?大海退潮後,人們常去幹什麼?待學生自由發言後後歸納"趕海"的意思,板書課題。讓學生齊讀課題,質疑。

  (二)以讀代講,品趣悟情

  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大綱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透過閱讀,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1)自讀探究,整體感知

  在讀課文前,學生已經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透過學習來尋求解答。在初讀課文環節,我決定引導學生自讀探究,讓學生透過自讀、互讀、默讀等方法讀通課文,初步理清課文脈絡,知道課文講了"我"童年時趕海時的哪些趣事。

  (2)讀中感悟,以悟促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一位學生從教材中獲得的資訊與體驗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接觸文字,展示對文字不同的理解。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白課文寫了我童年趕海時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蝦這幾件趣事後,我決定放手讓學生圍繞"趣"字自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樣寫出有趣的?先自讀,根據課文的描述想象,然後小組內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議議自讀的感受,互讀對方感到有趣的內容,並相互評議。(這一環節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能分享別的同學的學習成果。在這樣的交流中相互比較、相互評價,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收穫,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接著,再組織學生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滲透閱讀教學的方法,讀讀句子,想想畫面,細細品味,再讀出趣味。交流中,不斷啟發學生"你覺得什麼地方有趣?你來讀讀。""你有和他不一樣的理解嗎?你讀讀看,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和表達。同時,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喲"等語氣詞,透過比較、動作演示,體會趕海時我摸到海星時的驚喜、得意,小夥伴被螃蟹夾到手時的疼痛、好玩,讓學生在多次的嘗試朗讀過程中感受樂趣,體驗成功,獲得美的感受。

  (三)昇華感悟,延伸童趣

  在學生朗讀體會意猶未盡的時候,我決定藉助多媒體展示夕陽西下,海鷗低翔的場景,伴以《大海啊,故鄉》的樂曲,使學生對大海產生無限嚮往,感受"我"對大海深深的愛,瞭解課文首尾呼應的特點。

  全文教學結束,我決定這樣設計結束語:今天,我們跟著童年時代的作者一起到海邊趕海了,並且感受了濃濃的趕海樂趣,有機會我們也要親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蝦的樂趣。我們的童年雖然沒有像作者小時候一樣去趕海,但我們也有自己不一樣的快樂。課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和同學說一說,再學著課文的寫法寫一寫,下節課,咱們再交流,體驗一下咱們身邊的童趣、快樂。(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憶童趣、說童趣、寫童趣,把自主的空間繼續留給學生,把學習活動中輕鬆愉快的交流延續下去,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在生活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六、說板書

  這一板書設計我主要板書趕海過程所做的,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直觀地理解趕海的趣事 ,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公開課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我講的這課是北師版三年級上冊《購物》,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匯入新課是舊中引新。講授新課時,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了新知識.透過練習,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計算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目標:

  (一)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在具體的情境中,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學方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及本班學生特點,堅持新課程改革的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輔”這一基本原則,以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小組探討學習的方法解決本課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二)、學習新課

  1.情境匯入教學例1: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從圖上知道了那些數學資訊?說明圖意.

  2、老師提出問題:

  買4把椅子需要多少錢?,應該怎樣列式?

  請學生獨立思考、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

  再說一說怎樣列算式,為什麼,教師板書

  3、得數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討論並說一說計算方法。

  總結方法,學生體驗演算法多樣化,請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更好。引導學生觀察強調說明用一個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4、學生提出問題,其餘學生練習

  5、小結學習內容,板書課題

  小組討論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反饋做試一試:

  第1、2題由學生板演完成,其餘同學寫在練習本上

  第4題先找學生說一說,再板演完成,其餘同學寫在練習本上,完成後進行集體訂正。

  (四)小結 學生說收穫,教師總結,佈置作業,下課。

公開課說課稿13

  一、設計理念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在自讀的基礎上自悟,培養聽說讀書的能力,激發學生自覺遵守規則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質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釣魚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畫了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形象,使學生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修養。作者對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寫得特別細膩,教學中應著重感受他從激動到淚喪再到悲哀的感情變化,從而體會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三:教法學法

  靈活多樣說教法探究合作學習法: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注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從而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學習的重點。

  主動參與說學法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帶講,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昇華體驗,嘗試實踐。

  四:教學目標的設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對課文的理解,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出現的生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裡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

  3、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感悟的同時將學文與導行相結合,使學生懂得如何結合實際遵守規則。

  本課的教學重點:抓住重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鱸魚和放魚的心情變化,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五、教學流程及設想

  接下來,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詹姆斯在與父親的一次釣魚中收穫了終生有益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麼呢?

  (設計思路: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感知課文,這裡從結論入手,既勾起學生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回憶,又提示學生尋找詹姆斯得到啟示的心理歷程,進一步探討課文的內涵。)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目標,一、複習本課的生字詞。 二、這次釣魚與以前有什麼不同。

  在字詞教學上,採用“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講一講比較難寫或者難讀的字,然後再齊讀,難寫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最後默一默,錯的訂正好,並且在書本上圈出來。第二個要求,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應該培養起來,大部分孩子透過閱讀都能說出來。這次與上次最大的不同在於釣到的魚又放了,在此時我問學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願意放,還是不願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然後讓學生表達觀點後從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紛紛在書上圈圈畫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分析學習。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整體----部分----整體

  在教學過程中,用一個能統領全文的大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文,即:為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裡,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課後題(1)]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在教學中又預設了三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抓住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實現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這三個小問題是: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裡,“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課後題(2)]抓住重點詞句感悟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講,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面對父親要求我放魚的時候我的態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難受再到不捨;總結出放魚的理由主要有:魚大,釣的時間長,沒有人看見。

  (設計思路:與詹姆斯的心理產生共鳴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這裡,結合課後的金鑰匙,讓學生轉換角色,讀說,體驗詹姆斯的內心變化)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這兩個問題的預設目的是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的對話部分。我分兩步逐步豐富這部分內容。一是抓“看”這個詞的寫話訓練,豐富父親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過程,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透過反覆掙扎才有了這一決定;二是設計一個情景,假如你是詹姆斯,你會如何向父親乞求把魚留下來。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爸爸,這魚多大啊,我們不放了吧?爸爸,就這一次還不行嗎?爸爸,難道您不愛我了嗎?讓學生在情境回答中體會父親的堅決。從而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設計思路:剛才已經引導學生用抓重點詞語句子的方法解決了詹姆斯的心理變化歷程的問題,現在再次用同法,透過找出描寫爸爸的態度的句子理解課文,再次強化學法指導。)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學生聯絡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絡生活,透過把“道德實踐”這樣的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來加深對“啟示”的理解,以突破難點。

  (設計思路:學生已經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理解了它的內在聯絡,再借助文字就能領悟啟示的真正含義,讓學生透過充分討,發表見解來進行自我教育,比教師單純的講效果要好得多。)

  4、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體會了作者放魚的過程之後,再把學生領到這個道德實踐的問題上。學生對這個啟示也就有所感悟了。緊接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明白,只有嚴格要求自己,自學遵守規則,才能有益於自己的一生。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如下

  釣魚的啟示

  放:正確 不放:錯誤

  得意——急切——委屈、難受——不捨

  嚴格要求自己 自覺遵守規則

  設計的板書清晰簡潔,有條理,學生易掌握。

公開課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透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透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資訊。(2)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演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後面的“0”,2×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最佳化演算法:以上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透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遊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遊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佈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公開課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歌曲《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是一首旋律輕鬆歡快、富有情趣的動感教材。幼兒對牙齒是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夠聯絡起來,易於幼兒觀察模仿,非常適合中班幼兒學習。律動中把小牙刷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俏皮、可愛的形象,將牙的外形特徵,如:“牙齒啊愛乾淨上刷刷下刷刷。歌詞內容簡短易於理解,對於中班幼兒在動作的控制上有一定的挑戰性

  二、說目標:

  對教材進行分析之後,我將本教學活動的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學習新歌—愛乾淨的小牙齒,瞭解歌曲內容願意大膽表現歌曲內容

  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目標(一)是認知目標,重在幫助幼兒熟悉歌曲的旋律,對歌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作用。

  2、培養幼兒養成保護牙齒的好習慣。

  這點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習慣”、“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它是情感目標,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學習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表演的樂趣。

  為了能有效地運用這些教學法,本活動我還藉助材料來使這些教育手段發揮它最大的教育功能。

  1)視覺材料:道具來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歌曲。

  2)語言材料:透過教師聲情並茂的演唱和生動形象的講解,為幼兒提供可模仿榜樣。

  3)實物材料:牙齒的服飾等。

  三、說教學法:

  根據中班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在逐漸發展的特點及實際發展情況,我將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以下教學法1、觀察學習法我將在前面部分使用觀察學習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提供一個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物件,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理解、掌握,讓幼兒在連續不斷的啟發觀察下有效地進行學習。透過觀察,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牙齒有它獨特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再加上平時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事物,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具有教強的吸引力。能從一開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將重點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讓遊戲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得學會。我採用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透過讓幼兒扮演小牙齒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本活動可以分步安排幼兒進行遊戲活動:首先,可以讓幼兒扮演成牙齒,模仿一下牙齒的房子。主要是讓幼兒探索牙齒的外形特徵,大膽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再次,可以讓幼兒模仿小牙齒是如何被蛀的,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學一學中獲得感知,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另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模仿學習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